我眼中的传统节日清明作文

2024-04-18

我眼中的传统节日清明作文(通用14篇)

篇1:我眼中的传统节日清明作文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它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的祭奠。后来,民间也仿效在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个固定的风俗。在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爽,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出勃勃生机。古代诗人也留下了关于清明节的诗句,如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已家喻户晓。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在我们国家有二十五个民族都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同不同,但扫墓祭祖是各地节日主题。

天正晴朗,抬头只见绿叶成荫,柳絮纷飞,正是一个好天气。我带着鲜花,纸钱和一些水果等去了奶奶的坟墓前,天气虽好,但我的心却充满了悲伤。在我心中,一直认为清明节是个悲痛的节日,它总时一次次撕开我失去奶奶的那道伤疤。奶奶虽然在我四岁时候走了,陪伴我的时间不多,但我却对奶奶的印象深刻。他是一个慈祥的老人,脸上总是挂着和谐的微笑。小时候作为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总有几分调皮,几分天真,几分淘气。那次我和小朋友一起去玩儿,玩儿什么已不记得了,只记得跑的太快摔伤了腿,大声哭泣。在屋子做饭的奶奶赶紧把我背回了家给我擦药,但我却认为她把我弄疼了反咬了她。现在想来,的确很后悔,抬头只见人们一个个的充满悲伤,沉重。其中还有一个孩子问旁边的妇女说:“妈妈,你不是带我来看外婆的,外婆在哪儿?”妇女听完后说:“外婆去了很远的地方。”说着在眼眶中打转的泪水也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下来。“看来人们和我一样悲伤,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节日?只会带给人悲伤,痛苦,泪水。”这样想着,对清明节的厌恶更多了几分。

这时小男孩乖巧的给妇女擦了擦眼泪说:“那妈妈带我来这儿,是不是祝福外婆能在那里生活的快乐呀?”我的心一震;祝福,第一次听到这样说清明节的。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清明节是一个让人难过的节日。我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水果,鲜花,纸钱等,这些不都是用来祝福已故者吗?我恍然大悟,原来清明节的含义不是悲伤,而是祝福!

我想,我在也不讨厌清明节了。

篇2:我眼中的传统节日清明作文

清明节不仅是个严肃的日子,而且还要给死去的亲人祭拜,以此纪念他们。在这一天,人们不仅要祭拜自己死去的亲人,还要祭拜革命烈士们,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衣食无忧的今天。不知不觉,我已度过了十二个清明节!

又到了每年一次的清明节,爸爸妈妈带我回河南老家去扫墓,一路上,春光明媚,阳光灿烂,高速公路两旁,有嫩绿的麦田、腊黄的菜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多美的春色呀!,清明时节满山遍野都是上山扫墓的人,山上一片热闹。大人们准备了许多糕饼点心、水果饮料,一整袋一整袋用扁担挑着,小孩们有的拿锄头、有的拿铲子随后有很多人,我都不认识,只是在妈妈的指引下,我有礼貌地一一打了招呼。其中有两位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他们白发苍苍,但精神很好。妈妈告诉我,这两位老太太都已经是八十八岁的高龄的老人了,他们还自己种田和干活,真是了不得!

篇3:我眼中的节日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遭受着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猛烈轰炸及强有力的挑战, 在这种洋节日和土节日强烈的反差下, 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沉思这样一些问题:中国传统节日经历了几千年风雨的锤炼, 洋节蜂拥而至, 大有越俎代庖之势, 经历数千年风雨的传统节日传承至今, 何以反而走了下坡路呢?西方文化是否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我们到底应不应该过这样的“洋节”?

我们还是先回过头来看看节的本义。

节, 指的是生活的节奏, 放松、调节。

一个节日, 仅仅是氛围就足够让人惬意忘形。在这种节日所营造出来的惬意氛围中和亲人、朋友聚聚, 借着节日的浓情蜜意释放所有的烦恼, 卸除往日的重负, 让劳累的身心有个放松的空间,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新的生活、工作。

如今节日越来越多。舶来的洋节与传统节日正处在融合与择优的过程中, 但是无论哪一个节日, 最重要的意义是, 在热热闹闹中交流情感, 化解诸多生活中的烦恼和减轻工作压力。

那些关于选择过“洋节”还是过“土节”、“土节”似乎没有“洋节”那么有市场了之类的争论没有多大意义, 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世界青年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趋同, 作为经济与政治产物的文化在这种世界趋同的总体形势下越来越融为一体, 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这是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一些年轻人以“拒绝洋节”为题发出呼吁, 组织者是个刚刚工作不久的大学生, 他说:“发起这个主题的目的是想先从形式上断绝西方文化的“侵略”, 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不再被国人淡漠。”他还说:“对外国人来说, 洋节是非常传统和正规的节日, 但是到了中国, 就逐渐演变成一种形式上的狂欢和媚俗。”

但我想说的是:狂欢有何不好, 借着节日的氛围尽情的宣泄, 将过往的不快统统在狂欢中释放;“媚俗”又有何不妥, 我们本身就是凡人, 过得就是一种大众的、“俗气”的生活。今天的中国人, 在“洋装”掩盖下的依然是一颗火热的中国心。

篇4:我眼中的传统节日清明作文

每到清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清明节的传统点心——清明团子了。清明团子是清明时节杭州人必备的传统点心之一。Q糯的口感,带着浓郁乡间淳朴气息的艾草清香,咬上一口,让你怎么都忘不掉。

今天早上买菜的时候,发现菜场上有一个摊位在卖艾草,赶紧买了些回来,做点清明团子应个景。自己做的清明团子干净卫生,吃着放心,味道比外面店里卖的更好。这两天放假在家,如果你也有兴趣的话,跟我一起来自己动手做清明团子吧。

做法:

1. 艾草用清水洗净,锅中水煮开,加1勺盐,把艾草放入焯水。焯好水的艾草立刻捞出,用冷水冲凉。

2. 焯过水的艾草加少量凉水,放入搅拌机中搅打成糊。

3. 糯米粉与米粉混合,把艾草糊加入粉中,加热水,边加边搅拌,面粉成块状后,用手揉成光滑面团。揉好的面团入微波炉叮1分钟,取出。

4. 把面团分割成小块,取一块搓圆压扁,包入馅料,收口搓圆。

5. 包好的团子下面垫粽叶,上锅大火蒸15分钟即可。

一点小提示:

1. 面团中加点米粉是为了帮助成型,但是要控制好量,加的过多会影响成品软糯的口感。

2. 传统做法艾草焯水时会加小苏打或者用石灰泡,我省略了这步。焯水过后立刻用冷水冲凉,艾草照样比较绿。艾草糊的量不要加太多,加太多了会有苦味。我这里是用了100克艾草(没焯水前的分量),做出来的清明团子既有艾草的清香又吃不出有艾草的苦味。

3. 揉好的面团放进微波炉叮1分钟,你会发现面团柔软了很多,延展性也好了很多,再用来包团子会很好操作。

4如果包的多一次吃不完,可以把团子生胚放进冰箱速冻保存,下次吃的时候取出蒸熟即可。

篇5:在我眼中清明最美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题记

我至今仍记得那年清明发生的事。

天气不很晴朗,我们一家子一起去祭奠逝去的亲人。到了墓地,突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一行人默默无语地走在墓地中。似乎阴雨绵绵的天气更能衬托出大家忧伤的心情,尽管那时年幼的我并不懂得什么,但却被大家渲染的悲伤气氛感染了,不自觉也有些难过。

那是我第一次扫墓。

大家默默屹立在碑前,瞻仰着他们的遗像,妈妈把一捧菊花放在碑前,姑姑和表姐轻轻地扫着墓前的`落叶。我站在后面,突然觉得这情景很好笑,不由得“噗嗤”一声乐了出来。

全家的目光都聚集在我身上。似嗔怪,又像无奈。父亲向我挥挥手,示意我过去。我不明所以地跑过去,父亲语重心长:“三儿啊,我们是在扫墓,是在祭奠亲人,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你为什么要笑呢?”我如实回答,察觉到自己似乎错了,我声音细若蚊吟,虽然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

父亲听了我的回答,又好气又好笑,却表情严肃地对着我说:“三儿,大家都那么难过,都在怀念逝去的亲人,你怎么能这么不懂事呢?大家因为你现在还是小孩子才没有怪你,可是你难道不想念爷爷吗?”

我的身体一瞬间变得僵直,是的,爷爷,最疼爱我的爷爷,去年他已经走了。还记得那天我居然没有流泪,从那以后我才明白原来真正难过的时候,眼泪是不存在的。胸中仿佛有灰色的火焰,将一切焚烧殆尽。

风中是无法读懂的细碎声音,我怔怔地站在那儿,明白了什么。父亲拍了拍我的头,转身走了。我懂了,清明中最美的那一刻便是真正对失去的亲人怀念,第一次的扫墓让我懂得了清明的真正意义。我走回墓前,接过表姐手中的扫把,我轻轻地扫着爷爷的墓。

篇6:作文: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盛不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內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內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現,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長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經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时候,觉得这些方块汉字、押韵诗歌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觉得传统就是在夕阳西下时面对微风杨柳感慨万千,就是在中秋节散坐于石凳对月当歌。就和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一样,安闲而又恬静。

等进入学堂,我才发现传统文化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的,她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记忆最深处。当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也就谈不上什么传统,什么文化了。

传统文化并非单纯的四个汉字,那是种精神上的东西,需要不断剖析。而时人尤其是学生对她的忽视却令人痛心,学校开设的有关选修课,无人问津;国外大兴办“XX(文豪、科学家等)年”,我们却津津乐道于超女好男…甚至当端午节成了韩国的专利,也只是几个人站出来捶胸顿足!传统文化的破碎声清晰可辨…中华文明从古绵延至今,从未中断;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我中国与“古中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多么令人惊羡!而当下,学生们都忙于在“数学拓展”“物理研究”等之间奔波,远古的灿烂被还给荒原,泯灭凝成阴风一片,仿佛能听到羌笛声呜咽,闻到记载她的残页发出浓郁的霉味…我将她搂入怀中,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啊…更确切地说,是每位中华儿女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是不是该放弃所谓的“超女好男”了?我们是不是该提高警惕以防传统文化沉入历史了?我们是不是该…

是时候了啊,难道你没发现,原本评论传统文化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今冒出本《品三国》《论语心得》竟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掀起轩然大波!这不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表现,而影射出了时人对传统的陌生、迷茫!

随着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断震撼我们的心灵,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伟大复兴的梦想的`实现也进入了快车道。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如何复兴传统文化也成了热门话题,在网上我也结识了许多有志于此的同好。我们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是需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曾经阅历了无数惊涛骇浪,穿越了无数深峡险滩,其间有过许多灿烂辉煌的时期,也有过不少风雨如晦的朝夕。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特点在于她历尽危机而未消残壮志,在于她屡经考验而能活泼泼的生存下来。现在我至少已经有些头绪了:传统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正所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这个十字路口上我们应当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剔除不合时宜的糟粕,更重要的是应当根据时代特点将传统文化赋予全新的意义和形式,共同构建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

一路走来,蓦然回首,突然发现历史的进程、人类认识真理的曲折过程是多么和我与认识传统文化的关系的历程相似:探索、失败、再探索……我认识到了真正的传统文化及其含义,她就在身边,时刻以数千年的沉淀启迪着我们,指引着我们。而我们的具体实践也在无时无刻不为这艘永不沉没的大船保驾护航,使她一路更好地走下去。

篇7:我眼中的传统文化作文

传说海里有个叫年的怪物。它会在除夕上岸伤人,所以人们很害怕它。然而,一个老人在除夕的清晨,在他的门上贴了一张红色的.纸。晚上,年冲进院子,看到红纸,打了个奇怪的电话,冲了进去。这时响起了鞭炮声,年慌慌张张地跑了。进“年”是这样的。

过年了,大家都穿新衣服,大人们都在超市买年货。我也选择了超市里我最喜欢的食物,包括灯芯蛋糕、虾、糖,还买了我最喜欢的书。奶奶准备了很多食物,准备做团圆饭。我们一家人边说边笑吃了顿团圆饭,我很开心,因为过了年,我长了一岁,长高了。吃完饭,大家都看了春节晚会。12点,人们开始放鞭炮。鞭炮有很多颜色,如红、白、紫,闪闪发光,活泼可爱。我收到奶奶的一个巨大的红包,心里充满了喜悦。

篇8:我眼中的传统节日清明作文

在晚上,我们还举行了舞龙表演,在表演中,不同的龙各显神威,一条条龙盘旋在我们的周围……

表演完了,演员们纷纷到高台放孔明灯,一盏盏孔明灯缓缓上升,变成了一颗颗“星星”。后来,我也特地买来一盏最特别的孔明灯,赶紧把它放到了天上,马上跑了下来,连打火机都忘了拿下来。孔明灯像一枚银色的子弹直冲云宵,在天空中欣然怒放。呵呵,我放的烟花孔明灯有趣吧。但其它的人并没有察觉到这股突如其来的烟花。

篇9:我眼中的传统文化作文-字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在民间,一直都有一个关于“年”的传说故事。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演变

起源: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最后用一个中国传统来结束我的征文: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贴窗花,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

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

篇10:我眼中的传统文化作文1000字

当我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我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必须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而对于一名中学语文工作者来说,传播传统文化更有着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圣贤先哲的至理名言、诗词歌赋、感人事迹,可以说比比皆是,它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所以,作为一位语文教师,理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手中的课本,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化传播者。

中学语文教材中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但如何能被中学生所认识、了解,其中优秀的成分如何能被中学生所接受、继承,这是一个需要研究、探讨和实践的问题。笔者就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际和感受,谈些粗浅的看法。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内容丰富,佳作云集,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文课本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了精挑细选,供学生诵读、学习,并让他们从中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古诗词的语言最有特色,字字经典、内涵丰富、有着独特的韵律美。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引领学生通过诵读来体会诗词的语言特色。学生在诵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诗词的神情理趣,在诵读中传达出来。例如,读温庭筠的《梦江南》就要读得委婉、缠绵;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要读出豪迈、宏大的气势;读李煜的《相见欢》要节奏舒缓,带着无可解脱的愁苦……由此来引导学生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对这些优秀的诗词,不仅要多读熟读,而且要熟读成诵,烂熟于心。需要时信手拈来,使它们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使文章厚实而优雅,添加文化含量。

篇11:我眼中的传统文化中学生作文

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其中还包含了名家文化,道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等等。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戏剧(越剧、粤剧、京剧、昆曲、黄梅戏、湘剧、徽剧、汉剧、皮影戏、川剧、昆剧脸谱、川剧脸谱、京剧脸谱);剪纸;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歌、赋、《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四大名著);节日(元宵、寒食、清明、元旦、中秋、端午、腊八、重阳、除夕、春节);服饰;武术(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内家外家、太极八卦)……

随着传统文化的没落,我们作为中华儿女要肩负起拯救传统文化的责任:

(1)我们要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点;

(3)我们要吸收世界各地文化的优点,将它们与中华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取长补短;

(4)我们要呼唤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文化;

(5)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6)我们只有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才能真正得出全面、中肯、成熟的结论。

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词就是文化。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在大多数人的心中都会想文化不就是知识吗?但,在现代文化中的传统可能只剩下酒文化、茶文化、根雕文化、古董文化,甚至是绣花鞋文化。

在以前,难道人们只会喝茶、喝酒、绣绣花鞋吗?在现在,难道人们只会喝茶、喝酒、绣绣花鞋吗?我们应该往这个问题的深层去想;但我们首先弄懂“文化”这一词的根本含义,才有可能知道文化是什么?只有知道文化是什么,才能知道中华的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但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弄懂的,需要我们长期的深入研究才有可能弄懂这个问题。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曾为它们的进步、繁荣昌盛而自豪;也曾为了它们的落后而感到伤心。

文化,它们有繁荣的时候,也有衰败的时候。在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他强调,文化只有在社会结构发挥功能时才能显现出来,如果离开社会结构体系就观察不到文化。

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从行为规范和模式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在一定时期流行于一群人之中,……并易于与其他人群之行为模式相区别,且显示出清楚的不连续性”。

英国人类学家R。弗思认为,文化就是社会。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

这就是欧洲三位人类学家给文化下的定义。

篇12: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孙艺源

泱泱大国几多载,一脉相承五千年。如果说这世上还有一种文化长久不衰并且时至今日仍然在继续传承,那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是根基,是魂魄,亦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脊梁。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五常五德。虽然只有简短的十个字,但字字精髓。“仁”以爱人,“义”以尊贤,“礼”以重礼。孟子曾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是为五常。温良恭俭让,是儒家“五德”,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十个字贯穿中国伦理的发展历史,成为中国儒学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是亘古不变的“任侠之气”。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的渔女。中国,从来不缺侠士,这个多

灾多难的民族跨越千年仍能屹立强国之林靠的就是“任侠之气”的中国脊梁!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是“鲁、川、苏、浙、粤、湘、闽、徽”的八大菜系。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经过上千年的传承演变更赋予了其独特的魅力。孙中山先生曾说“西国烹调之术,莫善于法国,而西方文明亦莫高于法国。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文明进步之深也。”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是风光旖旎、光影斑驳的诗词曲赋。唐诗宋词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段历程,更是一个传奇!《全唐诗》有42863首,《全宋词》有19990 首,李白有诗900馀首,陆游有诗6000多首,这还只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零头。我渴望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悲叹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向往辛弃疾的“郡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我感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首首诗词,如一束空谷幽兰,沁人心脾;如一杯香醇美酒,悠久缠绵;如一声冲霄轻吟,豪迈坦荡。诗的浪漫,诗的愁绪,诗的意境;词的豪迈,词的哀怨,词的韵味。它是国之独有,是中华灿烂五

千年文明的一颗钻石。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是唱念做打、脸谱蟒袍、青衣水袖的中国戏曲。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是中国多少代人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的经久不衰的瑰丽花朵。雍容华贵的京剧,典雅精致的昆曲,高亢悲凉的梆子戏,轻柔婉转的越调……这个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想精髓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戏曲,在当今的时代潮流里,正用它自己的影响力,让中华文化流传到世界各地。

我眼中的传统文化,是“爆竹声声辞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的中国民俗。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驱傩.......随着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孩子们的非物质所获得的野趣,也就逐渐稀释。有多少孩子还知道飘色?有多少孩子还知道台阁?

…………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现代文明的全部。引导着人们一步步的走向文明,迈向有秩序的生活。然而同学,你可否听见它清晰可辨的破碎声音?中华文明从古绵延至

今从未中断,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我国还站在世界舞台前端,这多么令人惊羡!而当下,学生们都忙于在“数学拓展”、“物理研究”之间奔波,远古的灿烂被泯灭成肃杀一片,仿佛能听到羌笛声呜咽,闻到记载她的残页发出浓郁的霉味。90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篇13: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很多值得炫耀的文明和文化。

在我眼中,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它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

中国的传统文化涉及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等方方面面,涵盖价值观,审美观,思想观,以及衣食住行等都包含其中,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已经成为多元化的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现代文明的全部。我们古人提出的各个思想,引导者人们一步步的走向文明,迈向有秩序的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思想水平到达了一个高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有道家、儒家、法家等等,而最著名、对后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儒家了。儒家推崇孝道,推崇尊老爱幼,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都十分前卫,而现如今这些思想也发展成为了当今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儒家思想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全部,譬如治国,学习,与人相处,这些都对当今社会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但是也并非儒家一家独大,道家法家的思想也颇有参考价值。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财富,我们应当珍惜。

然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只有这些,思想文化仅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除了这些思想,我们还有生活方面的习俗。比如我们吃饭用的是筷子而不是刀叉,我们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譬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之所在。

我们的民族文化,曾让我们站在世界的最高峰,让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在危难的时刻,更有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支撑着我们,面对外族的侵略,我们曾失败过,但是我们从未失去过信心,失去过信念。

如今,一切的一切我们都挺过来了,但是,在我们向另一个辉煌迈进的时候,那些传统文化呢?当今社会,是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欲望、拜金、权利等都充斥的人们的生活,一步一步的侵蚀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过“洋节”,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现代的通讯工具与人交流,寄贺卡更喜欢用电子贺卡。生活中这些情况比比皆是,这不正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吗?追求自己喜欢的,我们没有错。可是,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漠视?那些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传统民族文化,都去哪儿了?

小时候,觉得方块字,唐诗三百首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觉得传统就是在夕阳西下时面对微风杨柳感慨万千,就是在端午节吃着粽子,就是在中秋节拿着月饼对月当歌。就像我们的童年一样,安逸而又恬静。

等到长大了一些,渐渐地才发现传统文化并不是这么简单,她是多方面的,早已融入到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融入到了民族记忆的最深处。

传统文化并非简单的四个汉字,那是精神上的东西,需要我们不断地反复剖析。可是,我们学生对她的忽视却令人痛心。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的时候,我们却津津乐道于各种“韩流”,我们只知道清明节、端午节可以放几天假,却从来不晓得这些节日蕴涵的文化内涵,当端午节成为了韩国人的专利,这何尝不是给了中国一记响亮的耳光,可是,又有几个人站出来过或者做点什么呢?

传统文化的破碎声清晰可辨,中华文明从古绵延至今,从未中断,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与“古中国”有着剪不断的联系,这些多么让人惊羡!而现在,我们都在忙于“数学研究”,“物理拓展”,忽视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依稀闻得到记载她历史的残页散发出来的霉味。这是我们生命肿的一部分啊,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一部分啊!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特点在于她历经危机而未消残壮志,在于她屡经考验而能生存下来,传统文化是不断发展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别人取经的同时,我们如果不能发展壮大自己的传统文化,那岂不是很荒谬?

篇14:我眼中的传统文化

四年级(4)马静雯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剪纸、刺绣,有宏伟的古代建筑万里长城、故宫,还有传统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而我最喜欢的节日是春节。

盼啊盼,我眼中那个喜气洋洋、温暖祥和的春节终于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还有的人带着小孩子买鞭炮。。。反正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齐全,琳琅满目。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特色。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除夕之夜,一家人一边高高兴兴地吃着一大桌年夜饭,一边兴致勃勃地看“春节联欢晚会”。家家备有鞭炮,等待着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刻,炸走那叫做“年”的怪兽,孩子们拿着各式各样的炮竹,跑到楼下燃放,别提多激动了!到了初一早晨,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来到爸妈的房间开始传统的拜年仪式:小朋友对父母说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自由支配,然后我们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出门时如果遇到亲朋好友,人们口中总是不忘说一句“过年好啊!”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美酒佳肴,谈一些开心的话,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吉祥如意,招财进宝。。。在我眼中,春节永远是高高兴兴、欢欢喜喜的,它就象一盏灯,照亮了人生前进的道路,温暖了人间的寒冷。春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是一个福气的节日,也是人们最爱的节日,我真想天天过春节啊!

春节作文

写春节作文前,我们可以先回忆下过春节是我们参加过的活动,如贴倒福、分压岁钱、吃饺子、掸扬尘、贴年画、贴剪纸、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挂千千结、贴春联等,然后挑一个我们印象深刻的上网查些资料,可以到百度搜春节的八个习俗,春节的由来与传说等,也可以上作文网作文素材频道找到相关资料再进行介绍。

作文题目可以自拟,如欢度春节,春节游文庙,除夕之夜,美丽的春节,春节花会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每个部分举例: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例:元宵节是我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算过完了,所以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热闹的。过元宵节的节目丰富多彩,有充满乐趣的看花灯猜灯谜,有喜气洋洋的舞龙,还有热闹非凡的赛龙船。不过,最吸引我们小孩子的却是那多姿多彩的烟花。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例:春联代表着欢乐祥和。在我们中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一幅幅春联不仅带来了吉祥和祝福,还带来了中国古老的浓浓的文化气息。瞧!“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春风送春处处***美,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 幅幅春联让千家万户喜气盈门。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因此,贴的位置也不同,如“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横批”贴在门楣的横木上。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例:记得去年元宵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工人体育馆看烟花。八点整,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真是绚丽多彩。随着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例:我看着那散发着传统文化芳香的中华结,仿佛品味到了中华民族远古的神秘和东方的灵秀。它的古香古色,它的千变万化,让我神往,让我遐想…… 《春节的街头》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早晨我还没醒,就听到了鞭炮的声音。平静的社区,今日显得热闹非凡。这热闹的喧嚣,把我的睡意一股脑的全都打撒开来。于是,起床穿上了新衣服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就冲到门外,看着各家各户的炮竹,烟花。接着就是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走街串巷——拜年!

“李伯伯,新年快乐”“王阿姨,工作顺了”“刘奶奶,身体健康”〃〃〃跟所有的长辈们拜过年之后,妈妈提议说:一会,去街上看看,感受下新年的气氛。

一上街,街上可就更热闹了。人们手里有提着大袋大袋的菜,身边的孩子手上握着一大把小花炮,蹦蹦跳跳地跑着。看!我左边的一位四、五岁左右的小女孩,跑到前面去。一下子又转过头对一位满手是鼓鼓的袋子的大人喊着:“爸爸,快点!我要回去放炮玩呢!”。有拿着那边超市发的小气球的,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也有三五成群,手挽着手说说笑笑的姑娘们,小伙子们,忙绿了一年,辛苦了一年,我想这个时候应该是大家最放松,最高兴的时候。你看,路灯上还挂着两个小红灯,喜气洋洋的。就像在说,“我们也要过新年,我们也要过新年”。

一进菜市场,那才更热闹呢!人流窜动,一眼望去,什么也看不见,全是人。还有那翠绿的黄瓜,可真新鲜哪,你看,那金黄色的小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多么的生机勃勃啊。那鲫鱼,鲢鱼,青鱼,草鱼等等在水里游来游去,真是印证了我们中国的老话:年年有鱼(余)!黄的韭菜,红的番茄,黑的木耳,白的萝卜〃〃〃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呀。“哎哟!可真够挤的。”我嘀咕了一句。跟着妈妈买了几个我爱吃的菜,结完帐就走出了菜场。超市里的收银台前也早已排起了长龙。

傍晚时分,街上,又渐渐安静下来。店主们把店子关了,超市也比往常早了些许关门。大家都提着东西回家过年去了。到了晚上6点左右,社区渐渐安静,孩子们都回家吃团圆饭去了。吃完团圆饭7、8点的样子社区又重新热闹起来。孩子们全都出来放花炮了。这个放个“降落伞,”那个又放个“天女撒花”〃〃〃〃各式各样的花炮全有。每放完一个都会聚集好几个孩子,他们在讨论谁的花炮最美丽,谁的花炮颜色最多,之后又是阵阵欢笑。大人们或几个坐在一起打牌,打麻将;或几个坐在一起嗑瓜子,剥花生;或看着自己的孩子放花炮,偶尔还要帮他们一下。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自己独立操作完成。

夜,更深了。人们陆陆续续的回家了,有些不肯回家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劝说下,不情愿的回了家,一天的热闹景象渐渐被夜幕包围。我不禁感叹又是一年到,时间过得可真快呀!

春节见闻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的门上早已贴上了或火红或金黄的对联,每一家的老老少少都乐得合不拢嘴。兴奋的孩子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品尝着一年一度的晚会大餐――春节晚会;有的急着给自己的长辈拜年,发短信,打电话,所有新年的祝福话语仿佛怎么也说不完;调皮的孩子正在向自己的父辈们 “讨要”压岁钱;屋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炸开了锅,五彩的烟花更是把这个特殊的夜晚点缀得绚丽多姿。

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迎着人们的喜悦祥和而来。我这个平时最赖床的懒汉,今天却起了个大早,因为我极想穿上我那美丽的新衣,出去好好炫耀一翻。我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们小孩子走在拜年队伍的前面,见到长辈们拜个年,说几句吉利话,就可以收获一大把的压岁钱,然后拿到街上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玩具、零食、鞭炮……,家长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我们的放纵是那么的宽容,一切都有了!这就是过年的感觉。

“放鞭炮喽!”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小孩子们很快都聚在了一起。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响声震天,四处飞溅,仿佛要把一个个美好的愿望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炮竹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

到了吃饭的时候,望着满桌子平时最爱吃的菜肴,我们小孩子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大人们在推杯换盏之间,谈论最多是:今非昔比啊!今天的幸福生活从餐桌上最能说明问题,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天天就像在过年!

奔波在走亲访友的路途上,我见到了春意盎然的田间大地,一条条新修的高速公路缩短了我们的行程,通往乡村的泥巴路也被“村村通”的水泥路所覆盖,城市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年一个变化……

上一篇:石化销售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县免疫规划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