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与鸟的作文

2024-05-23

风筝与鸟的作文(共6篇)

篇1:风筝与鸟的作文

风筝与鸟的高考优秀作文

高考优秀作文:风筝与鸟

认为自己“做不到”只是一种错觉。

——题记

阴暗的角落里,你沉沉的睡着。也许一直以来你默默无闻,也许你曾从高空狠狠地陨落过,也许你害怕离开他人的庇佑。总之现在你静静地躺着,偶尔在有风的时候被牵引着飞,随后落地。你心甘情愿如此过活,因为你已认定你不过是风筝,不靠他人就无法飞。

我猜你忘记了,无风的日子里,你曾依靠自己的力量飞了起来。可能是因为那时刻太短暂,短暂得让你怀疑它的真实性。而那瞬间的喜悦与成就感也在对自己的怀疑中消弭。

我猜你忘记了,在你小时候,小得分不清风筝和鸟的时候,你有着傲游苍穹的决心。只是后来,你看到苍穹太大,而你太渺小,于是你眼里的光芒渐渐黯淡,化成星火般的存在。

我猜你忘记了,当回忆时,当感动时,当你因为一些事情而拥有雄心时,你血液里某种物质在不安地跳动。它像火山爆发时地下的岩浆汇聚,蒸汽一股股喷出地面。但你却害怕了,怕那种力量你承担不起,怕爆发后遭到巨大的打击。于是你依然安静地躺着,让你的血液恢复平静,重新做一个风筝。

其实你是一只鸟。你有翅膀可以载着你飞翔,但是对自己的怀疑让你看不到你的.翅膀看不到你的天赋。你不知道你可以,你一直以为自己做不到。其实,只要相信自己,你就能看到你的才华你的翅膀。你的梦想都有实现的可能。只要相信自己。

其实你是一只鸟。你本来就有腾飞的欲望,你不应于无声处寂寞,寂寞在如死水般了无生机的心境里。你不是风筝,你有着出生时即有的期待与渴望。平凡的生活不能掩盖你飞的本能和使命。你缺乏的只是行动力,和那种敢于接受失败的绝然。你可以是天空里一流的舞者,因为你的梦还在。

其实你是一只鸟,就算周围的人发出嘲讽和耻笑,你也要清楚自己不是该被束缚的鸟。风筝很难看出真正的鸟,所以不要相信那些不断打击你的人。他们也许不懂,不懂你不羁的天性,不懂你绝伦的能力,不懂你根本不属于风筝的世界,你应该是驾驭在风之上的生命。不要让他们给你“做不到”的错觉,离开风筝之地。

你原以为自己是风筝,剪断线后,才发现自己是鸟。

篇2:风筝与鸟的作文

外婆得了癌症,医生说,除了手术和化疗,病人的精神状态将是她延长生命、保证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一天,妈妈给外婆弄来一只黄雀,希望这小精灵能在外婆最后的岁月里给她带来快乐。

小鸟来到这陌生的环境,显得惊恐不安,它不时地从笼子这边跳到那边,还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如果有人走到笼子前,它便扑腾得更厉害了。它望望满缸子的黍子,不吃,只是偶尔懒懒地喝一口水,显出毫不热心的样子。我听说黄雀是会唱歌的,可怎么从没听见它叫过呢?我焦急地问外婆:“外婆,这是怎么回事?是小鸟病了,还是天生的哑巴?”“不会的,傻孩子!小鸟初到这里,能不害怕吗?”外婆笑着对我说。她把苹果切成小片,夹在笼子上,还掰了一小块面包,插在围栏的空隙中,外婆还给它吃青菜,而且是最嫩最好的菜心。晚上睡觉前,外婆总不忘用一块绒布把鸟笼罩起来,让小鸟睡个安稳觉;早晨,她又要把鸟笼清洗一遍,若有太阳,就让小鸟晒个痛快。外婆不准我们去打搅小鸟,惟恐惊吓了它。一天,两天……小鸟在外婆的悉心照料下渐渐变了。它不再拒绝进食,而且还吃得津津有味。有时,外婆还会用湿湿的手指蘸点黍子,伸到笼子里,小鸟先是吓了一跳,但它打量了外婆一阵之后,便毫不客气地低头啄起外婆的手指来。吃完了,还意犹未尽地瞅瞅外婆。更叫人高兴的是,它终于第一次亮起它那响亮的喉咙,发出清脆的鸣叫,叫声划破了屋中的寂静,那是多么富有生命力的鸣叫啊!一个明朗的微笑在外婆嘴边漾开,漾开……

从此,外婆与那小鸟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给小鸟安排各式的“菜谱”,小鸟唱歌时,外婆总是它最忠实的听众,而小鸟呢,也乐意为外婆演唱优美动听的曲子,歌喉也日渐婉转。天气一热,小鸟还会将头伸进水里,把头上的羽毛蘸湿,再把头使劲地在翅膀里来回蹭几下,弄得全身都湿漉漉的,最后,还使劲抖动着羽毛,弄得水珠四溅,样子煞是可爱,外婆还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告诉我,小鸟睡觉时头缩在翅膀里,整个身体圆鼓鼓的,胖乎乎的,像个蓬松的绒球。终于有一次,我在外婆那儿亲眼看到它那可掬的憨态。小鸟在外婆那;儿快乐地生活,外婆从小鸟那里得到无穷的快乐。

清晨,一缕温馨的阳光洒满小屋。在那沐浴着阳光的窗口,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黄雀俨然一个歌唱家,欢快地唱出婉转的曲子,在它的旁边,一个白发苍苍的瘦削的老人,微微仰起头,侧耳倾听那美妙的乐曲,脸上露出一丝快慰的微笑……

篇3:品读文本彰显人与鸟的真情

一、细读文本, 感悟人与鸟的深情

俗话说:“天空是小鸟的家, 河流是鱼儿的家, 地球是我们的家。”由此可见, 保护鸟儿, 爱护生态环境是多么重要啊!文本中, 作者深入大自然, 深入到鸟的乐园, 感受人对鸟的关爱, 在人与鸟的和谐相处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许多作者通过实地观察, 精心选材, 巧妙拟题, 布局谋篇, 挥笔写下了《翠鸟》、《灰雀》、《鸟的天堂》、《老人与海鸥》等爱鸟护鸟、感人肺腑的诗篇。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元素, 与文本、作者及课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感悟人与鸟的深情。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1.翠鸟的外形颜色是怎样地美丽?课文中哪些词语对翠鸟的外形颜色进行了描绘?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观察顺序来写翠鸟的?3.课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体现了孩子们喜爱翠鸟之情?通过质疑问难, 让学生通过品读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激发学生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一文, 主要讲述了一位退休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的故事。教学时要让学生阅读文本, 思考问题:1.老人每天是怎样喂海鸥, 是如何照顾伤病的海鸥的?2.当老人去世了, 海鸥们是怎样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 连声鸣叫?3.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怎样深厚的情谊?通过对老人与海鸥相互关爱的语言、词句进行欣赏、品味,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人”与“鸟”那真挚、深厚的感情。

二、描写外形, 讲述人对鸟的真情

在语文教材中, 描写鸟的文章比比皆是, 有《燕子》、《翠鸟》、《燕子专列》、《老人与海鸥》……作者通过仔细观察, 巧妙构思, 遣词造句, 把鸟的外形写得栩栩如生。那么, 作者是怎样巧用精确的词语来描写鸟的外形呢?例如,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燕子》一文, 作者用“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一个剪刀似的尾巴”, 从三个方面惟妙惟肖地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特征, 然后用“凑成”的动词总写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既突出燕子的外形美, 又抒发了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又如,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翠鸟》一文, 作者按照“头上、背上、腹部”的顺序来描写翠鸟的外形,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不但巧用比喻把翠鸟外形颜色写得楚楚动人, 还倾诉了作者深爱翠鸟的感情。

三、细致描写, 倾诉人对鸟的友情

“同在蓝天下, 人鸟共家园。同在地球上, 共享大自然。”“劝君莫打三春鸟, 儿在巢中望母归。”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人与鸟和谐共存, 这样的思想在作者的笔端得到了充分的宣泄, 作者爱鸟胜过爱自己的眼睛, 胜过爱自己的子女, 体现了人与鸟爱得情深, 爱得如痴如醉。

1.细节的描写, 反映人与鸟的默契、和谐。人们关爱鸟、保护鸟的事例数不胜数, 在作者的笔下, 人们关心爱护鸟, 精心喂养鸟的动作、神态、语言被描写得生动、细腻, 倾诉了人爱鸟的真心、痴心, 爱得深情。例如,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一文的第三自然段, 对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 用“放”、“退开”、“呼唤”等一连串的动词来描写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 用“扫”字把海鸥成群吃食的样子描绘得生动鲜活, 反映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 那场面, 像一幅灵动的画, 更像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多么生动形象啊!

2.朴实的名字, 表达人鸟的亲昵、喜爱。人爱鸟, 爱得痴迷、爱得深沉, 甚至把鸟当作自己的子女, 给不同的鸟取上心爱的名字, 体现了人对鸟的亲昵、喜爱。例如,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一文, 描写了老人呼唤海鸥这些朴实的名字的情景,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红嘴’‘老沙’‘公主’……”写出了老人与海鸥的亲情, 这一声声对海鸥的呼唤, 好像呼唤自己的儿女, 又像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曲, 多么真实亲切啊!体现了老人对海鸥的亲昵, 对海鸥的喜爱之情。

四、神奇动作, 体现鸟对人的恋情

“鸟是害虫的天敌, 鸟是人类的朋友。”人爱鸟, 人对鸟的长期关爱、付出、体贴入微, 久而久之, 鸟也会对人有思念、爱戴和敬仰之情。例如,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一文, 讲述了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 并用专列把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的故事, 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关爱, 呼吁人们要保护大自然, 与动物和谐共存。课文结尾“燕子在车厢里叽叽喳喳, 仿佛在向人类致谢”。这句话用“叽叽喳喳”的鸣叫声, 体现了燕子很通人性, 用“仿佛”、“致谢”表达了鸟儿对人类关爱的好感和敬仰。又如,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一文中,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为海鸥们让出一片空地”。这段话描写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海鸥一开始“突然飞来”时, 围绕着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用声声鸣叫呼唤老人, 表达对老人的思念、爱戴和敬仰;用“扇动”、“轮流”、“纷纷落地”、“站”的一连串动词写了海鸥像人们那样“瞻仰遗容”, 那么严肃和安静, 也许它们知道老人再也不会来了, 于是它们默默地“肃立”, 好像为老人守灵。这样的场面描写, 既让人为之而动容, 也反映了海鸥对老人的怀念, 对老人的深厚感情。

五、人鸟互爱, 凸显和谐相处的痴情

人爱鸟, 保护生态环境, 让鸟儿快乐地生活成长, 让大自然成为鸟的天堂。鸟不是无情物, 而是通人性的, 鸟也会感激、回报人类。例如,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一文中,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 ……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这段话描写了海鸥们的举动多么让人吃惊啊!所有的海鸥都大声鸣叫着朝着遗像扑过来, 飞动的翅膀形成了一个白色的旋涡, 使我们几乎无法脱身。这是海鸥们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依依不舍的留恋, 突出了海鸥对老人尊敬的真挚感情。文章最后写“在为老人举行的葬礼上……一定是飞翔的鸥群”。这段话写了为老人举行的葬礼上, 挂着老人那幅简朴的外貌遗像, 老人好像还在向海鸥们呼唤, 老人心中还在思念着朝夕相处的海鸥, 表达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深厚情谊。

六、抓住特点, 描写人爱鸟的感情

1.读文本, 学观察方法。 (1) 观察细致, 重点突出。例如, 学习了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 学生要学习作者对翠鸟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的方法。 (1) 用视觉观赏它的形体美和颜色美; (2) 用听觉闻到“清脆”的鸣声; (3) 走访老渔翁, 了解翠鸟的住处。作者观察翠鸟的活动特点时, 重点是观察了它的捉鱼, 特别是写了“我”亲眼看见翠鸟捉鱼的一系列动作, 具体说明了它捉鱼的动作敏捷。 (2) 动静结合, 突出敏捷。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翠鸟》一文, 作者用“轻轻地停在苇秆上”的“停”写了翠鸟的静态;用“注视着”、“等待”写了“动”前之“静”;用“蹬开”、“叼起”、“贴着”的一系列动作写了它捕鱼的动态, 用“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的动态描写, 进一步衬托翠鸟捉鱼动作的飞快、敏捷。由于动静结合, 把翠鸟捉鱼的特点写得栩栩如生, 强化了文章的感染力。

篇4:树与鸟的生死恋

这是1861年,卡伐利亚树的年轮中永远镌刻着这个年份——人类登上了毛里求斯岛,之后的200个年轮中,一群群肥硕可爱、温顺笨拙的渡渡鸟,相继倒在卡伐利亚树的浓荫下,倒在人类的棍棒、枪口等贪欲之火中。

自从渡渡鸟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后,目睹整个悲剧的卡伐利亚树从此不再有种子发芽!

即使人类采用最先进的方法处理种子,也唤不醒沉睡其中的那抹新绿,像是在为渡渡鸟殉情。

当地一位植物学家失望地写道:“看来,岛上残存的那几棵卡伐利亚树死去之后,它们就要在地球上灭绝了。人类眼看着这种珍贵树种走向灭绝,竟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

的确,在渡渡鸟消失后的300年里,曾经遍布全岛的森林之王——卡伐利亚树,仅仅剩下了13棵!从1861年起,再也没有见过有新生命冒出地面……

时光倒退到16世纪前。四面环水的火山岛国毛里求斯,也曾一片祥和: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椰林树影、百鸟欢唱。

島上随处可见的卡伐利亚树,拥有30米的身高、4米的树围,高大俊朗、器宇轩昂。林下,体长1米、和火鸡差不多大小的渡渡鸟,一边摇摆着肥硕的屁股,一边悠闲地啄食卡伐利亚树的果实,果实太多,多到大鸟们似乎永远也吃不完。

没有天敌,也不用为食物发愁的渡渡鸟,翅膀一天天地退化,天空中再也看不到它们飞翔的痕迹,偶尔张开双翅,只是为了一丝凉爽。

噩梦,是随葡萄牙殖民者首次登陆毛里求斯的海滩而开始的。

起初,当一群体态肥硕、步履蹒跚的渡渡鸟在岛上发现人这种动物时,竟毫不畏惧地凑上前去,过分热情地表达着它们对人类的亲昵。

渡渡鸟的毫无戒备却换来了殖民者血腥的棍棒。不会飞,也跑不快的渡渡鸟,很快成为人类的饕餮大餐。鱼贯而来、带着来复枪和猎狗的欧洲殖民者,残酷地辜负了渡渡鸟的满腔热情!他们甚至称大鸟为“dodo”——葡萄牙语“笨笨”的意思。

从此,在见到人类不到200年的时间里,渡渡鸟从岛上彻底消失。卡伐利亚树从高空悲痛地注视着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树们忘不掉一个个渡渡鸟倒在自己脚下时,充满恐惧和绝望的眼神。

其实,树的日子也不好过——人类看中了它坚硬细密的木质,继而大肆砍伐,300年后,岛上仅余13棵!它们是要决绝地追寻渡渡鸟而去吗?

直到1981年,美国生态学家坦布尔教授深入研究后得出:渡渡鸟与卡伐利亚树相依为命,树为鸟提供食物,鸟为树播种,它们生死相依、唇亡齿寒。

原来,卡伐利亚树的种子外面,包裹着一层坚硬的外壳,必须借助渡渡鸟强大的胃液消化一部分后,才能发芽、生长。所以,没有渡渡鸟,树便不育。坦布尔把与渡渡鸟习性相似的火鸡整整饿了一周,强迫它吃下卡伐利亚树的果实。经由火鸡的肠胃消化后被排出的种子,被种进苗圃,居然长出了久违的绿芽!

然而,渡渡鸟却永远地离开了,连一副完整的骨骼都没有留下。如今,我们只能从化石、图片、《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感受它的笨拙与可爱,在内心描摹“爱用莎士比亚的姿势思考问题”的渡渡鸟的音容笑貌。

篇5:小树与鸟的对话小学作文

天空再也不是蔚蓝色的了,再也见不到成群结队的鸟儿……

可是,天空上竟然出现了一只骨瘦如柴的啄木鸟,是真的啄木鸟!真的,我没有看错,好久不见了!我激动地冲它大声喊叫:“朋友,这儿!”那这啄木鸟慢吞吞地向我飞过来,我仔细一看,原来它已经差不多饿昏了,小树与鸟的对话作文。它停在我的胳膊上,二话不说,用它那尖尖的嘴巴帮我“抓痒”,好舒服啊!它把虫子一条条吃完了才和我大招呼:“你好,我是一只从另一个地方飞来这里的啄木鸟,因为找不到一棵树,所以我差点就饿昏了。”“那你为什么要飞来这儿?”我好奇地问。“我苦说不出啊!,你猜我想的吗?我听一下我的故事就知道了。以前,我的故乡是很美的,到处都是树木,天上到处同胞飞来飞去,到处都是邻居,生活自由自在,悠闲地不得了!每天早晨起床,就到处帮树爷爷和树奶奶们捉害虫,他们可喜欢我呢!夸我们这些啄木鸟是一个最忠厚的朋友。我们可高兴啦!因为我们的`事迹传到了外面的,一些人类为了睹一睹我们的“风采”,专门来看我们,本来这是件可喜可贺的事,但是一些坏心眼的人类打起了我们的主意。他们趁着夜深人静的夜晚,偷偷拿起枪潜进了森林,好在猫头鹰大叔却巡视到了,把我们唤醒,避开了那场灾难,可是猫头鹰大叔却为了救小黄莺而牺牲了,我们难过极了,从那一刻起我们恨透了人类,我喜欢的小动物《小树与鸟的对话作文》。可是,他们并没有放过我们,他们又来了,还带着许多许多枪和锯子。这次他们可要“大收获”了。人类端起冰冷的枪把我们这些飞行动物一只又一只地射下来,把在陆地上行走的动物活捉,把在这儿生活了千年百年的大树锯下来,树爷爷和树奶奶相继倒下,他们流着痛苦的眼泪,大声地冲我和几只没有被射中的啄木鸟快走。我们含泪地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树林。一路上,许多人都想捕住我们,我的几个同胞都不幸去世了,只有我一个我存活……”啄木鸟已经泣不成声了。我也跟着说道:“我明白,这里只剩下我一个人,以前这里也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可是因为人类的破坏,许多可生资源也被人类破坏。树,是人类的好朋友,可以帮他们做事,但是他们却一次又一次地伤害我们这些无辜的生命,使大自然受到伤害,以前疼爱我的爷爷奶奶也离开了我,人类把他们剁成一段段,真是惨无人道!”

“呜呜!呜……”我和啄木鸟痛苦地哭泣着。

篇6:梦与鸟的美丽飞翔

关键词:《迁徙的鸟》 艺术美 优美与崇高 回环结构 真善美

《鸟的迁徙》是雅克·贝汉拍摄完成的一部震惊世界的纪录片。影片用真实而生动的镜头展示了各种候鸟为了生存而艰难迁徙的历程,以及它们朝天堂飞翔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坚强和勇气。巴尔扎克说,真实的情感是共通的。整部影片,有一种温情荡漾其间,沟通鸟与人的灵魂,那么温润,却有着摄人心魄的力量。这部影片给我了很大的震撼,我将从四个方面谈本片带给我的审美感受。

一、多种艺术美的交融

《鸟的迁徙》这部影片,将电影艺术与音乐、文学之美融洽地结合,让观众的感情在多元的触动之中起伏、激荡,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视觉、听觉神经,同时用深沉的旁白使观众陷入思考,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

在影片一开始,黑色背景中,出现英文旁白,没有声音,也没有多余的色彩。那些文字告诉我们,“八万年来,鸟类统治这陆地,天空和海洋。每个春天,他们飞过遥远的距离;每个秋天,他们按照原路返回。”这样的寂静,持续了28秒之久,足以让观众的情绪就位,并且陷入思考。像这样的旁白运用,影片中多次出现,每一次都恰到好处。它不仅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并且也为影片情感基调的奠定与渲染做出了贡献。深沉而富有磁性的男中音娓娓道来,告诉我们“候鸟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个归来的承诺。他们的旅程千里迢迢,历经了危机重重,只为了一个目的:生存。候鸟的迁徙是为生命而战。”没有激昂的语调,在那种平静与朴实之中,更让我们感到生命的隐忍和坚持,也更让我们为候鸟为了生存而拼搏的精神所感动。

这是语言的魅力,是文字的艺术。文学语言的优点,在于它能同时诉诸听觉和视觉,并通过它们唤起生动的表象。雅克·贝汉导演成功地运用了旁白,从而在影片的图像与声音之外,为欣赏着提供了另一个想象与再创造的广阔天地,从而产生了意味无穷的审美感受。

此外,音乐的完美配合也是本片的亮点所在。配乐主要以乡村音乐为主,由著名的电影电视配乐专家Bruno Coulais主配,风格贴近自然生活色彩。加之清灵的女声合唱、低沉的男声独唱,将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影片开篇,是澳洲歌手Nick Cave的一首温暖而略带感伤的情歌,混入鸟群展翅的原始自然之音,与钢琴之声浑然一体,奠定了影片的感情基调。片尾,Nick Cave微带悲伤的吟唱像回音在山谷里响起,沉旋低回,空远清灵。那适时划过的空气流、荡漾的钢琴声,断续的鼓声以及鸟飞翔的声音,成为影片最后一次舒缓而又些许忧伤的滑翔,前方不远,就是故乡。除了配乐之外,在影片中,还有音效的巧妙运用。音效基本是纯自然的,各种鸟儿的鸣叫、风声鹤唳、草木之音。所有的这些,虽然不怎么悦耳动听,但毕竟纯朴自然。还有各种突发现象的自然音效,如万马奔腾、雪崩巨浪,让人充分感受到自然的强大威力,也从侧面突出了候鸟迁徙的不易。

影片中,音乐所构建的美的形象成功地与图像和文字结合,将欣赏者的情绪准确表达出来,所以极能引起共鸣。在高远博大的天空背景下,音乐悄然流出时,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意识到一个博大的世界正与自己共生。尤其是片尾曲To be by your side,让我不禁赞叹,真诚的情感是共通的。

当然,作为一部影片,摄影之美当然必不可少。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摄像镜头的灵活运用:特写和全景,推、拉、摇以及“化入”、“化出”等技巧的具体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美的表现力。

以上这些艺术美的形式在影片中完美融合,表现得恰到好处。给欣赏者带来了生动而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优美与崇高的完美结合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优美与崇高的完美结合,既有心旷神怡的愉悦感,又有壮美的阳刚之气。

在影片一开始,导演让我们看到晶莹的白雪、生动活泼的小鸟,接着是湛蓝辽远的天空,宁静湖水和金黄的麦田。我们可以看到,天鹅缓缓地飞过农庄,看它们安详地浮在阳光下的湖面,羽毛映照出晶莹的光芒;我们还可以陶醉在丹顶鹤优雅的舞步里,姿态自如而完美。这些构图都像童话一般唯美动人,给人以和谐、宁静的审美感受。

然而,如果仅有这些优美和安宁,影片就不免显得单调而不真实。影片的主角是鸟儿们,背景则是广博而深刻的大自然。自然不是优美宁静一层不变的,而是充满邪恶与惊险,复杂与多变。于是,在我们看到诗情画意的同时,也免不了面对狂风暴雨、雪崩巨浪。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候鸟们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勇气,它们搏击长空的姿态,给我们一种崇高感。它们为了生存,为了承诺,不惜夜以继日,千里迢迢。它们飞过城市的钢筋水泥、喧嚣污浊,它们历经危机重重,艰难却永不放弃。这种精神令人赞叹!

这种崇高之美与宁静之美在影片中完美地结合,让观众的心灵接受温柔的抚慰,也接受强烈的冲击,从而在这种复杂的审美体验中与创作者产生共鸣。

三、回环的结构

影片在结构上采用了回环式,开篇第一句话“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到影片最后一句“回归的诺言实现”,完成了首尾呼应,并且在影片的叙事策略中,两条线索清晰可见。

一条线是小男孩和雁的故事。在影片开头,春天的河边,冰雪初融,翠鸟哺育着幼鸟,一只雁被河边的渔网缠住了脚,无法挣脱。小男孩放走了她,并目送她飞入云天,开始征程。秋天,那只雁回来了,与小男孩追逐嬉戏,而后又向南,飞向非洲。片子的结尾,这只从非洲回归的雁又回到了这条小河。开篇的旁白告诉我们,鸟儿的迁徙,是一个承诺的故事。这条回环之线,利用结构上的巧妙,表现了主题——承诺最终完成了。

另一条线,是农舍老妇与灰鹤的故事。漫草枯黄的秋天,灰鹤落在老妇人家附近。妇人拿出食物,灰鹤却受惊飞走。春天,当灰鹤重新飞回草原,这一次,曾经拒绝老妇人的灰鹤接受了她的馈赠,它们用自己的喙轻啄妇人手中的食物,画面温暖和谐。这条回环之线,别有用心地告诉我们,只要人类用爱心真诚相对,人和鸟就能克服不信任感,和谐融洽地共生共存。

这种回环的结构是如此巧妙,不仅在情节上形成回环往复之感,为影片的故事化叙事策略增添了感染力量,也在主题上使影片得以升华,不失为妙笔生花。

四、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当人们面对艺术美而发出惊赞的时候,主要是由于艺术形象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智慧和才能[1]。这部堪称完美的影片就生动地阐释了这句话。影片的创作历程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艺术家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那种为了呈现最真实最完美的镜头而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精神令人折服。

本文开篇的那些数据在此已不做赘述。在客观条件非常完备的基础上,艺术家们仍然严谨、苛刻、精益求精。在第一年内,他们基本不拍摄,只是跟着鸟到处迁徙,和这些鸟混得很熟,使得这些鸟对他们不再警觉。从第二年拍摄开始,他们使用了动力伞、小型飞机,以及像鸟一样大小的内藏摄像机的航模等工具,把特殊的镜头固定在一个探头里,远远地伸过去拍。同时他们还驯养了一批野生鸟类,作为“群众演员”,用于拍摄在航空母舰和工厂那几场戏[2]。这样严谨的制作使得影片最后的效果极为自然而震撼!

可以说是艺术家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造就了这部非比寻常的纪录片。它极其真实地再现了候鸟迁徙的艰难历程,同时也用艺术的手法将现实凝结、抽象、典型化,从而使其更富有美感。就像一块顽石在雕刻家手里才有了生命。

此外,整部影片还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艺术家们用人文主义的关怀,用平等的视角去描绘鸟儿们的世界。这与《动物世界》中俯视的眼光存在根本的区别。就像是在讲述自己同胞的故事,那种血泪辛酸,那种成功的喜悦,都让我们感同身受。

艺术家们并没有将鸟儿当作动物来表现,他们是赋有灵魂的生灵。鸟儿们用振动的羽翼向我们诠释飞翔,诠释执着,诠释温情,诠释生命。他们的拼搏、奋不顾身,是为了生存,为了承诺,这种单纯的信念,执着的信仰不就是人类所缺乏的吗?在现代纸醉金迷的世界中,人容易迷失方向,忘記自己最初的梦想,缺失了信仰。从这个角度上讲,《鸟的迁徙》给我们上了沉重的一课,它教会我们如何更有价值的生存。这是梦与鸟的美丽飞翔,重新点燃了我们的激情与热血,让我们突然间充满“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冲动。让我们像鸟儿一样,为了梦想和承诺奋不顾身,与梦同飞!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第四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

[2]咏华.雅克·北汉解说《迁徙的鸟》[J].文化交流.2004

上一篇:教师励志名言名句下一篇:北京工商大学2018学生资助宣传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