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作文与随笔

2024-05-09

风筝的作文与随笔(共12篇)

篇1:风筝的作文与随笔

“妈妈什么时候走呀?我有点着急!”“马上就走!”妈妈有点不耐烦。“激动吗?”姐姐笑着问我。“当然激动啊!”我坚定地回答。“走啦!”这句话让我飞奔到楼下,“出发,目标响水湖公园,任务放风筝。”我十分激动地说。

到了响水湖公园,首先映入我眼前的是几棵挺拔的大树,也有几棵迎客松,它们弯着腰,树枝上斜,像一个主人欢迎着客人到自家参观一样呢,还有天上一个个艳丽的风筝。“别看了,快来选风筝了!”妈妈这一叫,把在美景里陶醉的我拉了回来,“挑士兵了!”

我带着我的“士兵”——一只小蝴蝶和妈妈、姐姐跟着“大部队”来到基地,把风筝拼好后,我猛然想起水还没有拿,可我来到放水地方时发现一瓶水长腿跑了。然而不愉快并没有打断我们。啊!风筝又“打架”了,我们哭笑不得。“走吧!去另一个地方放吧!”“好吧!”我和姐姐异口同声地回答妈妈。

终于来对了地方,不愉快终于不再不休不绕地围着我们转了,因为我们长途拔涉,找到这个地方。放风筝了,姐姐一会儿就让风筝在空中翩翩起舞了,空中的风筝一会儿和小鸟谈笑风生,一会儿和白云共同起舞,一会儿又在空中散步。看着姐姐的风筝放的那么好,我心急如焚。妈妈见了,让我坚持,再试几次,我听从妈妈的教导,我的风筝终于飞了起来,它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转圈,一会儿直线前进,像舞者在舞台上自由起舞,美丽极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多么开心的一天啊!今天,我才真正明白了“失败是成功之母”,“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意思了!

篇2:风筝的作文与随笔

天边的云绵软得如同江南女子嘴里滑出的吴语,太阳躲在云后,光束肆意从缝隙间挤出来。一片纯白的风筝,一根剪不断的光线,牵引它的,又是谁的手呢?

墨蓝的天空,金黄的啤酒,纯白的泡沫……那些个乡土的记忆哟!

那时,云绵薄如谁的面纱,天空的高远里包含着一个无忧无虑的我。一家人忙活着晚饭,都挤在厨房里,翻卷着的从那朱红色门框中奔涌出的白色气团,模糊了家人的身影,只剩下黑黑的轮廓。可不加掩饰的笑声却在空气里漾开,随着白雾飘散开来,就像被线牵引的风筝。我嗅着浓郁的香,一头扎进那白色的云朵里。

当头顶的天空一点点地由浅蓝幻化为醉人的幽蓝时,院子上的星空就热闹起来。爷爷搅动玻璃里的啤酒,发出快乐清脆的叮当声,金黄的`啤酒和纯白的泡沫在墨蓝的天空里映照出迷人的色彩。我不等泡沫消去,硬要喝了一口,嘴上又沾了些,像是老神仙的胡须。欢笑声便纷纷扬扬落满这生我养我的黑土地。

童年模糊又精致的记忆牵引着在外读书的我,虽离家乡不远,却不知为何不常回去,只是经常回忆。

这天,飘逸的云朵就像童年迷失的童话,静静地淌在蓝色梦境里。我踏进家门,依稀还能拾起童年掉落在这里的笑声。爷爷见到我,淡淡的一句“回来啦”,我却分明看见他浑浊的眼里闪过一丝惊喜,真切地听到他的布鞋与地面愈加欢快的摩擦声。奶奶在厨房里忙活着,她的身子像突然间瘦小了一样,渐渐模糊在翻腾的雾气里。厨房门框上朱红的漆零碎不堪,房里白色的墙上夹杂着黄色的油斑和聚集成众的黑斑,不登大雅之堂的厨房却不可思议地将空气都染上熟悉的味道。我依恋着它,就像风筝依恋着线……吃完后,爸爸匆匆收拾好东西叫我快走。“再玩会儿?”奶奶说。她近乎恳求的语气让我的心一阵湿漉漉的疼。“不了,孩子作业要写。”爷爷红着鼻头说:“去吧,路上不要急。”

篇3:潍坊风筝艺术的传承与思考

关键词:潍坊风筝,现状,传承,举措

国内对于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在近几年逐渐重视起来,但不免有后知后觉之感。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主要通过学术研究、博物馆收藏展览、举办特定的民间艺术主题活动等方式实现。这些传承方式是有益于民间艺术的发展的。但从民间艺术来源于民间的本质,以及传承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其存在缺陷。潍坊风筝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与民间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民俗生活是重叠交织的,受人们长期生活环境以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其审美意识带有强烈的功利性。

让人担心的是潍坊风筝样式的改变,使其所承负的那种淳朴率真而又健朗畅达的生活情怀和文化气质,被当代都市文化的迅猛发展冲击的已经没有了它那“土”中包含着的质朴的原汁味儿了,而散发出许多现代商业味。

对于潍坊风筝艺术的传承我认为有以下二点。

一、在美术教育中推动风筝艺术的传播

在现今,美术教育同样被人们当做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副科”来进行教育和发展,而且有时候还会被当做是对升学率进行提高的一种“特色”教学加以热捧,因此仍然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这也是现今中国美术教育最为严峻的处境。

1、以公共欣赏课和选修课的方式,将风筝艺术纳入课堂

课堂教学是普及学生对潍坊风筝教育的重要方法。首先,修订教学大纲,开展校本教材,深度开发民间艺术。构建地方学校的民间美术特色课程模块,以开展风筝文化公共欣赏课和选修课的方式,通过课堂教学介绍潍坊风筝的起源、发展和创新,欣赏艺术作品,使学生了解各类潍坊风筝产生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和艺术特点,从而普遍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对学校的师资队伍进行加强,教师素质决定了民间美术所具有的一些艺术设计相关方面的质量,因此对于教师队伍的相关建设,并通过对外交流、课题的研究以及通过教师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让民间艺人通过在校兼职的方式来进行提高。

2、注重风筝艺术教育的开放性,拓展潍坊风筝教学空间

在现代美术教育当中对民间的美术文化进行宣传、推广同样是促进潍坊风筝艺术普及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推,而且可以建设民间的美术社团,对专家学者进行聘用并定期开展讲座、手机和整理相应的风筝作品举办风筝作品展览,让学生了解潍坊风筝的历史、制作工艺及现状。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教学的开展,例如:利用博物馆、美术馆进行教学。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校外开展和舍利潍坊风筝的制作基地进行教学,并且组织学生通过校外进行潍坊风筝的考察,让同学们更多的了解潍坊风筝的用色方法。与民间艺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进行实地观摩,

二、运用数字化技术传承潍坊风筝

1、运用数字化技术传承潍坊风筝的优势

现代社会营销手段出奇多样,潍坊风筝作品同样可以借助有利于自身传播的媒介,进行合理有效的营销,如微博营销、博客营销、网络论坛营销等。

从传承以及现当代的发展历史来看,目前的传承方式仅仅只是存在于师徒之间或者是家庭之间的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而对于数字媒体艺术来说,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也是现今最为潮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所表现出来的传播方式以及科技手段都适应现今的发展和需求,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以及良好的时代特征。而且,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不断进步,对其表现方式和手段有了很大的转变。从而使得数字化环境不断的发生转变,对风筝艺术今后的发展和转变、继承都有很大的影响。

数字艺术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目前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实时互动、多媒介性、虚拟性。大力发展数字化艺术,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这些特点来保护和传承潍坊风筝艺术,推进其本土化和全球化发展进程。

2、数字化技术与潍坊风筝的交融

既然数字媒体艺术有如此多的优势,而数字媒体艺术在民间艺术保护中又是切实可行的。那么要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数字媒体来传承和保护潍坊风筝艺术呢?即怎样实现潍坊风筝艺术和网络数字媒体的交融?

首先,数字化的存储方式,把数字媒体艺术和潍坊风筝艺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出现,使传统民间艺术在保存上融入了新鲜的血液,利用数字化技术,把潍坊风筝以照片或者视频的方式保存在计算机、光盘、或者移动硬盘等其他的存储介质上,这样既节约了空间,也节约了经费;既方便了查找,也方便了交流;既有利于保护,也有利于传播。

其次,合理的对三大网络媒体进行有效的结合使用,从而更好的对风筝艺术进行相应的传播。三网有效融合之后,能够充分让民间的艺术爱好者区运用现代科技(如手机登),登录网上的博物院进行方便、快捷的浏览,从中获取更多有关于风筝艺术的信息和资料,同时还可以相互进行互动。

在想当待的数字化环境下之,潍坊这个地方的风筝艺术,能够更好的与当今区域的发展以及时代的信息化趋势有所适应,进而熊区域产业化的发展区更好的带动民间艺术的进步,解决了艺术和商业的矛盾。利用数字媒体艺术传承潍坊风筝艺术的前景将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

[2]期刊论文当"传统"遭遇"工业化"——对民间美术现状的思考[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4).

[3]刘忠红.少儿美术教育应重视民间美术审美意识的传承[J].美术,2005(6).

[4]潘梅.关于把民间美术引入现代教学的一些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02).doi:10.3969/j.issn.1003-6644.2009.02.031.

篇4:听说:他们与风筝的故事

张效东:让风筝“活”起来

张效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因受爷爷的影响,他自小便喜欢扎风筝、放风筝。与共和国同龄的他依然保有奋进的风筝心,在固守了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的风筝扎制技艺的基础上,张效东不断改革、创新;他固守但不保守,毫不保留地将潍坊风筝的扎制、放飞技艺热心传授给他人,使得潍坊风筝存蓝天白云下越飞越高。成绩只代表过去,已经成为风筝明星的他依旧痴迷风筝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实现自己的理想,让风筝“活”起来,扎制出了声、光、电一体的动态风筝。据张老师透露,今年他将继续保持他的创新,带自己集声、光、电于一体的“金鸡逗蜈蚣”风筝及象征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巨型板式风筝参加第3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毫无疑问,对已经获大奖、创新奖、金奖、银奖和一等奖近三十次的有中国风筝专家称号的张老师而言,获奖并不是他追求的目标。希望在他的引导下,潍坊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王兆瑞:推陈出新,让风筝飞出国门

王兆瑞,潍坊市风筝明星,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风筝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潍坊风筝艺术研究交流协会秘书长。虽然兼有多重职务,但是王老师谦和依旧。

记得第二十八届国际潍坊风筝会时我有幸参加,当时亲眼目睹了王老师能敲锣打鼓的风筝。虽然已经时隔两年了,但是回忆起来依旧醒目。王兆瑞老师不仅对风筝颇有研究,同时他还精通电子技术。第二十九届风筝会上,他与另一位资深风筝爱好者褚光亮一同轧制了夜光风筝。王老师提到曾多次代表潍坊市政府到俄罗斯等国家进行风筝艺术文化交流。他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文化交流促进潍坊风筝飞出国门。

从第一届风筝会到第二十九届风筝会,王老师年年参加,今年也不例外。王老师说,因为参加风筝会的风筝条件做了修改,要求参赛风筝必须在15平方米以上,因而今年他准备了一个巨大的软板风筝,寓意祝福全国人民身体健康。当被问及历届风筝会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届时,王老师说,每一年印象都很深刻,因为每一届都希望能做到最好。但如果非要有个比较,那还是第十届风筝会最令他难忘。第十届风筝会上,王老师凭借其“济公斗蟋蟀”获得了创新三等奖,并荣获潍坊市先进工作者,当时的潍坊市市长王大海亲自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聊起这些过往,王老师滔滔不绝,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潍坊人,非常自豪地向我们讲述他的家乡——风筝之都举办的风筝盛宴。同时,王老师作为一个资深风筝爱好者,还讲述了放风筝的益处。他说放风筝对治疗颈椎特别有效,在室外放风筝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愉悦心情,从而有助身心健康。瞧,如此多的益处,春天里,还不让风筝飞起来?

周亮:让济南风筝飞起来

“正好,现在可以来,我正在制作风筝。”当我们联系周亮时,恰巧他正在与朋友一起带制作风筝。于是我们带着相机匆忙赶到制作现场,所见远非所想。

印象中的风筝总是小巧轻便的,但是当我看到周亮正在制作的风筝时,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壮观”两字。108米的串行风筝,我们只能看到两棵树撑起的一部分,周亮为其取名“水浒”,每一个面上都印有一个梁山好汉,面与面相距—米,总共108米左右。与周亮一起制作风筝的朋友刘登举也是一位风筝爱好者,谈起周亮的风筝路,他滔滔不绝,“周亮虽然年轻,但是制作、放飞风筝的年龄却不短,小时候他还立志一定让济南的风筝飞起来。”

原来,周亮自幼就喜欢放风筝、制作风筝,因为那时候济南风筝较为单一,他就自费去北京、天津学习制作风筝。当被问及为什么对风筝一直痴迷时,率直的周亮说,就是喜欢,还可以赚钱。话虽如此,现在的他早已不再把制作风筝作为本职,但是身为济南市风筝协会的一员,他一有空便扎进风筝里,与风筝界的前辈交流学习,希望济南的风筝能够真正有所突破。

篇5:描写风筝的随笔作文

来到公园,一看,今天的公园可真美呀!高壮的大树披上了绿装,在微风中活动筋骨。青青的草坪,让人忍不住想要上去打个滚儿。草坪上还有不知名的野花点缀期间,不仔细观察,你hai发现不了呢!最吸引我们的是那草坪上成群结队的人和天空中三三两两高飞的风筝。风筝各式各样,有飞鸟、有蜈蚣,有蝙蝠……它们在高空嬉戏。看到这里,我们等不及要去放风筝了!爸爸拿着风筝在前面跑,慢慢地让风筝乘着风向上飞。当爸爸松开双手,我便按爸爸的吩咐,一手转动线轴,一手扯动长线。可试了几次,风筝都落了下来。爸爸鼓励我,不要泄气,掌握方法就能成功。

就这样,经过几次失败之后,终于在爸爸的帮助下我成功地把风筝送上了蓝天!我高兴地喊着妹妹:“妹妹,我会放风筝了!你看,我的风筝飞得多高呀!”妹妹听了说:“爸爸,我也要放风筝,你也教教我,好不好?”过了一会儿,妹妹在爸爸的帮助下也把风筝放到了天空。我们的风筝在天空中互比高低,我的蜻蜓风筝展开翅膀,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地面,好像在说:“我飞得真高呀!”而妹妹的金鱼风筝,它拖着长长的尾巴,好像在炫耀自己的美丽呢!

篇6:风筝的爱情随笔

风筝,是一只绝美的风筝,妖娆妩媚,倾国倾城,绝世而立。

线,是结实的线,紧致,细腻,玉树临风,慷慨激昂。

在同一个空间里,它们各据东西。

日复一日的寂寞里,他们偶然的一次凝望。

偶然的凝望里,倾国倾城有一种淡淡的忧郁:你,可以和我一起看窗外日出日落吗?

偶然的凝望里,玉树临风有一种怅怅的失落:你,可以和我一起看窗外云卷云舒吗?

偶然的凝望里,有了不舍。

时时刻刻的凝望里,倾国倾城有一种淡淡的痛:你,什么时候,可以与我携手?

时时刻刻的凝望里,玉树临风有一种不舍的痛:你,什么时候,可以与我厮守?

料峭的`春风里,一对恋人成就了他们的梦想。

她是那么可人的一个女孩儿。虽与沉鱼落雁无关,却在委婉里透着高雅,如枝头翘着的广玉兰。

他是那么体贴的一个男孩。虽与名车豪宅无关,却在内敛里燃着热烈,如秋日漫山遍野的红枫。

春天里,他们笑靥如花。他的手牵着他的手,在三月的明媚里,线长长的,风筝高高的,笑容甜甜的。

爱情没有季节。

大雁飞到南方了。成熟的季节里,心也尘埃落定。

飘飘洒洒的雪花在沉静里舞动着整个世界。

家时温暖的,有深夜守候的灯火。

家是舒适的,有宽厚结实的肩膀。

家是甜蜜的,一口茶可以品出今生今世的相偎相依。

家是浪漫的,一杯水可以看到月夜泛舟的浅吟低唱。

夏天又来了。看着一桌子的饭菜,握着她微微有些粗糙的手,他满含愧疚,说,你是我今生今世离不开的油盐酱醋。

秋天又来了。终于等到他有时间和她一起散步了。她靠着他的肩,幸福地说,你的我今生读不完的诗词歌赋。

又是冬天了。这个冬天有点长,长得温暖的守候的灯常常伴她入睡,长得温暖的守候的灯有点疲惫。长得回家的路要一步一步地去量,长得回家的路时只想省略。长得油盐酱醋成了行走时无可奈何的行囊,长得诗词歌赋成了额头随时掉下来的一缕乱发。

又是春天了。他们各自背起了行囊。他们发现了静静地躺在角落里的风筝。阳光依然是暖暖的,三月依然是明媚的。可是线断了,风筝从空中跌落下来,有一只翅膀破了。无可奈何地笑一笑,便开始了各自的行程。

又是冬天了。他拖着疲惫,走进家门,看到了一桌子热气腾腾的饭菜。他抱住她,说,你是我永远的油盐酱醋。把头埋在他温热的怀里,她说,你是我永远的诗词歌赋。

篇7:回忆过去的随笔:三月的风筝

又是三月了,春和日暖,风筝满天。有威风凛凛的老鹰,有轻盈敏捷的蜻蜓,有五彩缤纷的蝴蝶,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悠然自得,神气活现。人们的心也随着长长的线飞到了天上,脸上写满兴奋和喜悦。

看着满天的风筝,想起美妙的旋律:“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飞回到童年……”其实,在我贫穷的童年里是没放过风筝的,跟《三月三》一起留在心中的是独具风采的李老师和一串美好的回忆。

李老师教我们是在1987年春夏,当时我们是初三下学期。只见他高挑偏瘦的身材,白净细腻的皮肤,经常含笑的脸庞和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整个看来,显得渊博、清高还带着些童真,很符合我们心中传统的“读书人”的形象。不出所料,我们很快被他的课堂吸引住了。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李老师教我们英语又不拘泥于英语。30年时过境迁,我把他教的系统的英语知识早忘的差不多了,一些跟考试和知识关系不大的内容却记忆犹新。他上课从不发火,不给任何同学找别扭,也没人好意思跟他捣乱。他读到英语课文中汉语的人名地名都用普通话发音,不像某些老师用威县话发音。后来我想,英语是为了给外国人交流,还是说普通话更容易听懂,李老师的做法还是很正确的。

他热爱学习,热爱课堂。他曾给我们说起当年因成份不好不能升学的痛苦和无奈;说起自己在剧团拉弦子时业余学英语,抽空到学校找老师请教还被人嘲笑;说起以前教过的学生怎么偏爱学英语;说起自己因为违反政策生了二胎又不愿跟领导拉关系被停课停发工资,但一听到上课铃响就难受得想哭,又重回课堂的情景。他激动地说:“不给我发工资我也要上课!只要没人硬把我拽下台我就要上课!”没工资也得上课的老师真是太难得了,许多年来我也只见过他一个。

他的课堂很有趣味笑声不断。他教我们用夸张的手法区别长音和短音。他用极快的速度反复读room,又像小孩子闹着玩似的仰着头拖着老长的音读moon。于是,中在大家的笑声中,短音和长音就都记准了。他还教我们用联想法记单词,例如:记官员这个单词读音就想:官员有肥的有瘦的,肥的是公款吃喝吃多了,瘦的是喝酒多了得胃溃疡了。这个联想太好玩了!我们哄堂大笑,不但记住了他的解释也记住了那个单词,背单词时也尝试着联想一些好玩的内容。后来,李老师转行做县领导了,我又想起官员的英语读法。我相信他既不会吃得太胖也不会喝得太瘦。后来在《洺水河》上看到李老师的文章我喜出望外,李老师还是我们心中的李老师。

平时老师都是站着上课,有一次一个同学请假没上课,他一边拿过那个同学的凳子坐下一边说:“也坐一会儿,有福不享等于白长。”我感觉李老师这话简直就是真理,后来被我经常引用。

他在课堂上谈笑风生旁征博引,靠的是长期严谨治学得来的渊博学识。他藏书甚多,有一次在他屋里玩,偶然看见他的抽屉里一张挨一张满当当的知识卡片让我们大吃一惊。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我们更敬佩他了。

我们敬佩他,喜欢他,经常在一块夸他 ,几个不安分的女孩还舞文弄墨写诗赞美他。听我们下一年级的同学说,他们有一次课前十分钟唱《三月三》,正好被李老师听到。李老师对那首歌大加赞赏。于是,每到英语课前,他们必唱《三月三》,只为让李老师高兴。

我想:“李老师为什么这么喜欢这首歌呢?喜欢它自然清新的歌词?喜欢它舒缓深情的曲调?还是喜欢风筝的高远和自由呢?”李老师的灵魂多像一只超凡脱俗的风筝啊!我们也是他放飞的一只只或高或低的风筝吗?

每到三月,每听到《三月三》,每见到风筝,总想起李老师,想起moon,想起official,总想起“有福不享等于白长”,想起那大串的卡片,心中洋溢着美好的情愫,脸上绽放开心的笑容,默默祝福李老师健康长寿。

作者:冯雪松

篇8:阳江风筝文化的种类与特色探究

阳江地处粤西的边缘沿海城市, 三面环山, 一面靠海, 持续风力较好。阳江风筝距今已经有1, 460多年的历史了。在它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一系列独具南方特色的风筝种类。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放飞生动、图案形象。风筝制作采用手工制作, 技艺精湛。风筝种类繁多、造型美观, 特别是龙串类风筝和灵芝风筝, 放飞生动、神形兼备。风筝多以瓜、果、花、鸟、虫、鱼、兽等动植物和神话、故事为题材, 绘画风格既有写真, 又有写意, 但多以水彩的中国画为主, 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阳江风筝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龙串类:阳江龙、龙头蜈蚣、百足、青拉、毛毛虫、蛇等;串类:崖鹰串、金鱼串、七彩虹、蝴蝶串、蜜蜂串等;软板类:神仙鱼、金鱼、鲨鱼、美人鱼、老虎、年年有余等;硬板类:灵芝、双凤朝牡丹、蝶恋花、百鸟归巢、八鱼等;软翅类:蝴蝶、蜜蜂公主、盘鹰、崖鹰、老鹰、蜻蜓、蝉、孔雀开屏等;硬翅类:宝鸭穿莲 (鸳鸯戏水) 、福寿双钱、猴子摘仙桃、双肩玉荷包、荔枝睡猫、南瓜、双鱼、金鱼、鲤鱼、石榴、葡萄等;立体类:灯笼、花篮、花瓶、金字塔、飞机、神舟七号、南海一号、一帆风顺等;软体类:广告风筝、领航、降落伞等。

二、阳江特色风筝简介

阳江风筝不仅讲究制作工艺, 放飞时亦能依风力、风向变化而及时调整, 突出最佳的“放飞”效果。

(一) 龙串风筝:阳江龙 (巨型风筝, 龙头蜈蚣) 。对于炎黄子孙来说,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 是神圣的象征, 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标志, 是中国人的图腾。蕴涵着高贵、神圣、吉祥和快乐, 常常令中国人激动、奋发而自豪。

阳江龙和龙头蜈蚣风筝是串类风筝, 是阳江的特色风筝之一。阳江龙由龙头、若干个龙片和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是立体型, 结构复杂, 扎制困难, 可谓传统风筝之首。龙头需要用一百多根粗细不一的竹条轧制, 其中龙的眼睛、耳朵、嘴巴、牙齿、胡须、龙角、眉毛等都要单独轧制好后, 再组装到龙头上。其中龙眼、龙舌、龙珠和龙须都是活动的。龙片由三根竹条轧制成圆形, 下方粘贴有纸穗, 两端横担的末梢扎有染色的羽毛。龙头和龙片靠三条风筝线串联接起, 短则几十米, 巨者龙头过人高, 长达数百米。放到空中后, 龙舌前伸后缩、龙眼翻滚传神、龙须随风飘扬, 整个龙头活灵活现, 神采飞扬。龙片上的羽毛和裙带也随风飘动。整个龙身在空中摇头摆尾、栩栩如生, 宛如蛟龙出水、神龙飞天。近年来, 阳江龙也不断改革创新, 成功表演了夜光龙、单龙戏珠、双龙戏珠、三龙戏珠、龙头吐火、鞭炮迎龙等新品种。

历年来, 阳江龙风筝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风筝比赛、表演或交流, 先后荣获50多个奖牌。最具代表的是连续参加了3届全国农民运动会风筝赛:在第五届风筝赛中, 阳江龙获银牌;第六届和第七届风筝赛中, 阳江龙连续两届荣获金牌。2008年4月代表广东省参加潍坊第一届世界风筝锦标赛的阳江龙风筝总长2, 008米, 预祝我国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 在传统地方特色风筝比赛中, 荣获金牌。2010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中, 阳江龙风筝代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 应邀在中国馆中参展。

(二) 世界十绝之一 (硬板风筝) :灵芝风筝。“灵芝”风筝是硬板子类风筝, 是南派风筝杰出的代表, 也是阳江风筝的精华。取材于《白蛇传》的灵芝风筝将灵芝草、小鹿、白云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放飞到空中后, 左右两个“膀兜” (白云) 呈弧形翼起卸风的作用, 使风筝像硬翅风筝一样左右摆动。特别是下扎的小鹿口含灵芝的图案, 造型别致精巧, 且又独具特色, 形成了“口衔灵芝草的小梅花鹿在一片白云下活蹦乱跳地欢快奔跑着”的动人画面。该风筝有三大特点:一是不用尾缀就可飞行;二是在空中能横八字型左右摆动;三是顶部的藤条在风力作用下发出嗡嗡的响声, 方圆数十公里都可以听到, 是名副其实的“风筝”。它集阳江风筝形象生动、结构严谨、声音响亮, 以及高难的放飞技术于一体。曾连续六次在全国风筝比赛中荣获冠军, 成为中国风筝唯一的“六连冠”。1990年, 阳江“灵芝”风筝被评为“世界十绝风筝”之一。阳江市人民政府将该风筝作为阳江的特色礼品赠送给国内外的嘉宾。灵芝风筝还有很多变种, 如“莲花荷叶”、“蟾蜍食虫”、“狸猫太子”等。

(三) 软板长串:七彩虹。七彩虹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串式软板风筝。阳江市风筝协会制作的该长串风筝总长2, 800米, 是世界上最长的七彩虹风筝。它象征着成功、希望与追求, 也象征着快乐和友谊。寓意我们的生活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 魅力四射。该风筝也是我们阳江的特色风筝, 多次参加国内外的风筝比赛和交流活动, 多次荣获奖牌。2009年4月代表广东省农民体协风筝队参加第26届潍坊国际风筝会, 荣获最长类风筝一等奖;2010年4月、2012年4月代表阳江市风筝队参加第27届、29届潍坊国际风筝会, 两次荣获最长类风筝一等奖。

(四) 硬翅风筝:福寿双钱。桃代表长寿, 古币代表有财富, 蝙蝠代表福气。福寿双钱寓意不仅拥有财富, 而且还拥有幸福、健康、长寿。该风筝于2008年8月在福建泉州的全国第六届农民运动会风筝赛中获硬翅中金牌。2012年7月在河南南阳全国第七届农民运动会风筝赛中获获硬翅中银牌。

(五) 硬板风筝/硬翅风筝:双鲤鱼、金鱼。双鲤鱼指代书信, 寓意相思。古代人们将书信放在鲤鱼形状的函套里面, 此后很多文人就在诗歌文字里面以鲤鱼代指书信。故阳江人通过放飞双鲤鱼来寄托相思之苦。阳江是海滨城市, 很多人都是以渔业为生。鱼与余同音, 自古就有“年年有余 (鱼) ”的说法, 就是寓意人民生活富足的意思。因此人们对金鱼风筝倍感兴趣。2008年8月在福建泉州的全国第六届农民运动会风筝赛中获硬板串银牌。2012年7月在河南南阳全国第七届农民运动会风筝赛中获获硬板串银牌。

(六) 硬板风筝:双凤朝牡丹。凤凰,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 寓意吉祥, 形象优美, 牡丹代表富贵。双凤朝牡丹, 代表幸福、美好、富贵、吉祥的涵意。双凤朝牡丹, 除了画工精细、骨架精密外, 放飞的空中效果更是令场上的选手佩服。由于我们的板子类风筝针对不同风级都做了相应的调整, 无论微风还是6级大风, 无论其他队的选手能不能成功放飞风筝, 我们的风筝依然能在空中绽放光彩。该风筝曾于2008年8月在福建泉州的全国第六届农民运动会风筝赛中, 获板类中风筝银牌。

(七) 硬板风筝:蝶恋花。牡丹代表富贵, 蝴蝶代表吉祥和长寿。蝴蝶一生只有一个伴侣, 代表着忠贞的爱情。蝶恋花被寓意为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双飞的蝴蝶是自由恋爱的象征, 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蝴蝶还象征着和平、美好、自由和幸福, 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阳江硬板风筝“蝶恋花”设计为双飞的蝴蝶围绕在盛开的牡丹周围, 寓意我们的生活吉祥、幸福、富贵满堂。该风筝于2008年8月在福建泉州的全国第六届农民运动会风筝赛中获板类大风筝金牌, 2012年7月在河南南阳全国第七届农民运动会风筝比赛中获板类大金牌。

(八) 软板类风筝:神仙鱼。神仙, 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有超人的能力, 可以超脱尘世, 长生不老。神仙鱼体态扁平, 侧看似菱形, 形态高雅、游姿优美, 它们在水草丛中悠然穿梭, 宛如在水中飞翔的燕子, 故北方称神仙鱼为“燕鱼”。寓意我们爱情忠贞, 生活悠闲自得、逍遥快活。

(九) 硬翅类风筝:宝鸭穿莲。荷花即莲花, 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是人们心目中崇高圣洁的象征。荷花色彩艳丽, 风姿幽雅, 有“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 故而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徒都以荷花这一品质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与“和”、“合”谐音, “莲”与“联”、“连”谐音, 因此, 古代即寄予荷花或莲花和平、和谐、团结等的寓意, 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宝鸭, 又名鸳鸯, 它们出入成双, 被人看成是爱情的象征, 古时寓意爱情忠贞不渝。阳江的“宝鸭穿莲”风筝, 寓意男女之间的爱情忠贞不渝, 冰洁如莲。

(十) 硬翅风筝:荔枝风筝和葡萄风筝。不管是葡萄, 还是荔枝, 每一串上面都硕果累累, 寓意我们的家庭多子多福、家族人丁兴旺之意。该风筝于2008年8月在福建泉州的全国第六届农民运动会风筝赛中获硬翅大金牌。2012年7月在河南南阳全国第七届农民运动会风筝赛中获硬翅大金牌。

(十一) 软翅风筝:崖鹰、老鹰。崖鹰风筝模仿飞鹰制作的, 是由几条篾条扎制成的平板软翅风筝。放飞时, 可以是单鹰翱翔, 也可以是双鹰比翼, 还可以是群鹰串飞。相传古时有好事者除了在一条主线上放了一只大鹰外, 还分支出数只细线, 每条细线上都系有一只小崖鹰, 逐次将这数只或数十只或一百多只崖鹰放至空中, 恰似群鹰展翅。其形象生动逼真, 引得真鹰追逐, 上下翻飞, 左右盘旋, 惟妙惟肖, 甚至以假乱真, 惊得一群地上的母鸡护着小鸡落荒而逃, 足显阳江崖鹰的生动、奇巧和逼真。

(十二) 软翅风筝:蝉。蝉是由十几条篾条扎制成的立体型蝉身和四个宽大的蝉翼组成。每一种款式都能引起旁观者的注意, 激发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品的热情, 掀起一场对传统工艺品制作的热潮, 每一种风筝的展示都使路过的行人驻足, 旁观的人惊讶。

摘要:阳江是南国风筝之乡, 其风筝历史悠久。阳江的风筝, 品种繁多, 构思精巧, 格调古雅, 属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简述了阳江风筝的种类及各种特色风筝。

关键词:阳江风筝,非物质文化,制作工艺

参考文献

[1]欧阳军喜, 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 2013, 5

[2]李荣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文化研究, 2014

[3]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北京:三联书店, 1997

[4]庄祖武.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理论建设, 1994

[5]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6]徐善登.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问题, 2009, 4

[7]王建军, 唐娟.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J].四川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6

[8]黄大熹等.公共政策合法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必要性分析[J].求索, 2007

[9]王家洪.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互动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报, 2009, 4

[10]张广瑞.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J].旅游学刊, 1998, 2

[11]郭瑞民.中国道路中国梦:以改革精神建“美丽乡村”[N].人民日报, 2013-11-12

篇9:风筝的作文与随笔

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道难题。长久以来,作文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一厢情愿地为学生传授一套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如何“起”、“承”、“转”、“合”,如何立意构思、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以及如何做到“凤头”、“猪肚”、“豹尾”。无独有偶,各种作文指导书也“遥相呼应”,罗列出九套十法的写作技巧,如“中药铺”,令人眼花缭乱。一时间,各种写作技巧满天飞,让学生应接不暇。教师以为学生学习了这些写作秘诀,拥有了这些写作秘笈,就等于拥有了写好作文的秘密武器,必然会“下笔如有神”。其实不然,教师苦口婆心地讲授,而学生依然不会写或者写不好。有的作文题材学生缺乏兴趣,“提笔四顾心茫然”;有的作文内容学生没有生活体验,难为“无米之炊”。君不见,许多学生提笔作文时,双眉紧锁,叫苦连天,痛苦不堪,手中一支钢笔犹有千斤之重,咬破了笔杆子也写不了几行字,写作成了一件头痛的事。作文教学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作文教学费时、效果差也就在所难免。

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必然让学生伤心,教师痛心。如果这种现状长期得不到纠正的话,必然使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拒语文于千里之外,使语文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痛定思痛,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其实是我们忽视了学生这一写作主体,走入了重方法、技术至上的误区。学生本身有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生活经历、个性习惯,作文是作者与自身、自然、社会、传统的对话,是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想精神的结晶,有积淀,有欲望,有契机,才会有作文。如果把写作教学作为一项简单的技术操作技巧来传授的话,作文就会陷入一种只能说空话、套话、假话甚至废话的“新八股”的泥潭,要么言之无物,平庸无聊,要么词语贫乏,表意不明,缺乏鲜活的气息和火热的激情。

因此,作文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作文是展露学生心灵、表现自我的一项创造活动。尊重写作主体,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表达欲望,少一些“规范”,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开放,少一些障碍,多一些渠道,让学生自由表达,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二、“随笔训练”的内容和特点

怎样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宽松的写作环境?如何激励学生敢于表达、畅所欲言?以及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幅度提高呢?在这几年的教学实际中笔者一直在苦苦探索。一个奇怪的现象引发了我教学上的灵感,这个现象就是学生平时上交的那些不加限制、随性写作的作文要比教师命题的作文质量要好。穷则变,变则通,为什么不尝试改变长期以来教师自上而下命题的写作方式呢?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开始尝试一种“随笔训练”的作文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随笔原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叙事、抒情,也可以评论。“随笔训练”取其自主为文,不受命题限制,有感而发,尊重个性,形式灵活自由,不拘一格,可叙可议之意。可以说,“随笔训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作为散文体裁的随笔,而是作为一种练笔的凭借,在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追求完整,只要能表情达意即可。在内容上,可以随时观察生活,抒发心灵感受;也可以畅谈生活经历,分享独特体验;也可以遨游书海,摘录名句佳作,写出个人感悟。

随笔训练的特点:

1.倡导真实

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有许多体验和感受,渴望与他人交流,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甚至不吐不快。如果我们充分重视学生的表达欲望,为他们创设良好和谐的气氛,他们就能自由、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随笔训练是学生在感受生活和思考生活的基础上宣泄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体验,阐发自己的观点,是一种真实的写作。学生写随笔时,“以我手写我心”,处于一种真实的写作状态,行为动机中有一种内在的心理驱力和张力。这种强烈的写作冲动促使写作的积极力量得到激发,真话自然就会出现在学生的随笔里,这也符合语文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的“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

2.随笔重在随时、随地、随意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随笔倡导自主为文,随时随地观察生活,感受自然,洞察社会,思考人生,不拘一时,随时写作,随时上交,随时接受教师点评。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思考的权利,表达的权利,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其不受约束,不囿于成见,自由地想,自由地写。训练的本质是“自主”,是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是对命题作文的颠覆,体现了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的理念,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与创造性。

“随笔训练”模式的整体思路和基本做法是:

三、“随笔训练”教学策略的实施

当然,随笔训练虽然倡导自主,但不自由,随时随地感悟和写作但不能随便。在随笔训练过程中必须有教师的有效管理和引导。

1.小小一个随笔本——“蓄势而发”

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一个随笔训练本,用于随笔写作。可随时上交,教师随时批改,以一周为一个时间单位,每周上交1-2篇。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每篇不少于300字,一个学期写随笔至少可达20篇。如果长期坚持随笔训练,学生一学期大约可写6000字,学生在校三年累计写作字数可达3万多字。

在随笔训练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以前在大作文训练中不曾有过的精彩美文,有抒发真情实感的,有感悟校园生活的,有畅谈读书感受的,也有透视社会现象的。随笔训练让学生自主为文,改变了命题作文的形式,鼓励学生放开写,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学生非常欢迎这种随笔训练的形式。

2.教师下水作文——“推波助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下水作文是最好的榜样,虽然教材中有佳作,报纸杂志上有美文,但这些文章中的作者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太大,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下水作文更具影响力,更有资格现身说法,指导学生写作时更有说服力。

叶圣陶先生主张:“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每次展示教师的下水作文,就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因为下水作文是出自熟知的任课老师的手笔,学生阅读时倍感亲切。同时,教师本身也有了写作的真实体验,指导学生时也更有效,也更容易让学生信服、效仿,学生也从教师如何写随笔中获益不少。

3.欣赏性教学评价——“保驾护航”

学生写完随笔或作文后上交,总会期待得到老师及时的评价。如果我们教师注意这一点,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学生上交的作文进行及时的批改,就满足了学生的期待,无形中也会激发学生表达的热情。

学生的随笔,不管好与不够好,只要是学生用真心去完成的,都是学生辛勤的劳动成果。学生毕竟是学生,学习上有差异,成绩有差距,作文水平也会良莠不齐。如果教师以一种挑剔、苛刻的眼光去对待,就最容易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多多去发现学生随笔中的优点、长处,甚至是一些闪光点,不断去赞扬他,不断去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使学生的自我欣赏、自我完善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写作热情必然会进一步高涨,这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除了激励性欣赏评价外,课堂随笔交流也是一种积极的评价方式。学生的随笔承载着各自的感触、心得、智慧和文采,这些宝贵的资源在学生间交流,能够促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也是一种榜样的作用,也更加有利于教师的写作指导。当然,有的随笔学生只愿与教师个人交流,教师应严格保护学生的隐私。

打开学生的一本本随笔本,就好像与一个不曾谋面的朋友相见一般。阅读着一篇篇从内心流淌出来的话语,我也总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在批改随笔中,我常常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强化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用心去写作。学生也常常用真诚来回报,也乐意给老师讲自己的真心话,随笔成了教师和学生心与心交流的桥梁。

作文教学“随笔训练”实施两年来,学生告别了作文中“假、大、空”的现象,学生敢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写作内容丰富多彩,写作题材有了新意。作文上交率大大提高,作文优秀率也同步增长。许多同学的文章在学校的文学期刊上发表,有的在学校的征文比赛中获奖,有的同学主动申请加入学校文学社,渴望以文会友,甚至一些优秀的习作被推荐到报刊上去公开发表。这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写随笔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习惯。教师采取激励、欣赏性的评价,更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师生在随笔中对话谈心,共享着写作交流的无穷乐趣。

篇10:飞不高的风筝心情随笔

春节刚过,天气还没有彻底转入春天。小草没有绿,大树无叶。不过稀有的可是那呼呼的风声。

现在放风筝可是恰当不过了,随着横冲直撞的狂风,一个个雄鹰飞到了天空。地上的孩子们跑着站着玩的不亦乐乎。我们也不例外,我朋友握着风筝轴,我托着风筝。他一说:“松!”我放开了手,他在空旷的土地上开始奔跑。可风筝好象故意和我们作对,在空中扑腾几下,就像压了千斤石头一样坠了下来。起初我们还有使不完的力气,但随后就像被针了的气球一样泄了气。“什么破风筝!”朋友开始埋怨,“忘了买好一点的.风筝了!”可看看别人的风筝也是那么普通,鹰头,鹰嘴,鹰尾巴。有的还不如我们的风筝呢!奇迹的是他们的风筝一个比一个飞得高,有的连线都拉不回来。而我们的呢?不争气!朋友转身去骑自行车了,他放弃了风筝,让我把风筝线缠住。可风筝就是不愿意过来,扭着身子,扑扇着翅膀。让他飞他不飞,不让他飞偏要飞。看着手背被风吹的已经裂开的小幽谷我生气了。我望了望正在骑车的朋友,看了看不听教导的风筝。拿着它走向了朋友……

篇11:风筝杂文随笔

有一次上街,走过一片空地。些微冷的风吹过,忽然看见有一只风筝在地上飘。我很想把它捡起来,但我不敢。那是一只彩色的蝴蝶风筝,特别漂亮,我跟妈妈说:“妈妈,你看,地上有只风筝。”妈妈却说莫去捡。我小声道:“可是不要钱呐。”妈妈却拉着我走远了。

不用说,心里当然是很难过的。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不给我买风筝呢。

但买不了,可以自己做呀。于是再长大一些,有一天在家里,我就自己做起来了。先拿几张不要的旧的卷子,竹片和一些胶布,还有毛线。先把竹片削好,再跟纸贴在一起,我还用线把它缝好。再在尾部贴几片纸条,再用毛线绑好,最后画一些图案,就可以了。

我把风筝拿到外面,叫妹妹托着,自己便往前跑,谁知那风筝在空中打了一个转就跌下来了。我把它捡起来,又让妹妹托着,又跑,可是风筝太重了,飞不起来。

不过有一次却是成功了的,那是我和一个男孩子合作做的一个大风筝,用的依旧是不要的旧卷子,竹片,胶布,毛线。那天风很大,我们在田野上,他叫我托着风筝,他便跑。试了几次,才终于飞了起来。他拉着线,看着风筝飞的很高,而我则跟着飞着的风筝跑来跑去,心里很欢喜。

后来在上高一的时候,放假期间,终于买了一个三块钱的风筝。高高兴兴的拿回家,就站在旁边的长长的公路上,公路边是一笼竹子,还有一片地,这里极少有车经过。起风了。把风筝放在妹妹手里,自己往前风一吹,风筝便上了天。于是操纵着手中的线,心想,我终于放了一次风筝了,好开心呀

就这么一件简单的事却是我多年的夙愿,每次看见电视里的人放风筝就特别羡慕。每次上街看到店里挂着那些蜻蜓啊蝴蝶什么的各种类的风筝就特别想往。每次总是忍不住想,要是我也能放该多好。而那次放风筝算是满足我的心愿了。看着它飞得高高的,仿佛自己也飞得高高高的一样。

篇12:飞翔在记忆中的风筝杂文随笔

仰望着天空中花花绿绿的风筝,我的思绪便飞回了童年。

童年的我最爱放风筝。那时每年初春,老师都会带我们去郊外放风筝,每次班级的风筝比赛我总是摘冠,无论从风筝的样式、风筝的飞行高度和飞行姿态去评比,我都是佼佼者,总能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我也因此倍感自豪和骄傲。

我的风筝都是爷爷亲手为我扎的。爷爷总在正月十五过后就为我准备新的风筝。我想要什么样的,他都能做到。那些竹条、纸张、颜料在他手里翻来覆去地捣腾着,用不了几天,栩栩如生的风筝就诞生了,有“飞机”、“大雁”、“衣服”、“脸谱”……

我自豪地在同学们面前炫耀着,因为我的风筝是独一无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它凝聚着爷爷对我的关心与爱怜。每当我带着骄人的成绩满载而归,对爷爷、对我都是一种鼓励和肯定。

如今爷爷已去世多年,我也为人夫为人父,但对爷爷的思念却无时不在。爷爷给我做的每一个风筝都藏在我的箱子里,而风筝也成了连接我和爷爷心灵深处的纽带,是爷爷留给我最珍贵的童年记忆。

阳春三月放风筝,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不会取消,不会淡忘。

依然是在那片熟悉的田野里,看着放风筝的孩童,我思绪万千,记忆的画面不断展现,仿佛爷爷又一次在为我扎风筝,在陪我放风筝,仿佛那放风筝的孩童就是我,仿佛那高飞的风筝就是我。我仰望天空,享受着思念的美好回忆。

上一篇:2023年秋家长会发言稿下一篇:医疗设备检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