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观夜景有感命题的作文

2024-04-27

以观夜景有感命题的作文(共3篇)

篇1:以观夜景有感命题的作文

一天,我和家人到公园玩。走到荷塘前我特别高兴,因为我最喜欢看荷花了。

我从远处仔细观察,一眼望去,荷叶挨挨挤挤的,整个荷塘像是一件绿色的大衣,而那些美丽的花朵就像是大衣上的精美装饰品。 风轻轻吹过,荷花的清香扑鼻而来。

走近一看,我不禁脱口而出“哇,真美啊!”只见那一朵朵白荷花都兴高采烈地跳着舞,连花苞也在舞蹈中展开。白色的花瓣上有一条条细线,那一定是大自然的神笔添上去的吧。花瓣一片贴着一片,像兄弟一样紧靠在一块儿。绽开的花里面长着嫩黄色的小莲蓬,莲蓬上有一个个小洞,像花洒一样。它的茎笔直笔直的,上面有小刺,就像狼牙棒,恐怕这就是美丽的荷花保护自己的工具吧。荷叶不仅茂盛,而且千姿百态,有的像一把把小伞,有的像小碗,有的像披风。而且荷叶是荷花的好帮手,荷花口渴时,荷叶会捧上一碗清澈的甘露。荷花睡觉时可以做倚靠着荷叶,可舒服了……

篇2:以观夜景有感命题的作文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

长期以来, 关于作文命题的研究一直是个热点,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翻开一些地区的小学生作文命题, 依然存在内容抽象 (如《生命如歌》) 、形式老套 (如教师节写《我的老师》) 、限制过死 (搞一次活动, 就让学生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等问题。那么, 如何命题才能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呢?对此, 潘新和教授根据阮真和胡适先生关于作文命题的思考, 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推演出一系列命题观念, 笔者读后颇有感触。

1. 替学生拟题。“命”和“拟”这一字之差, 就表明了不同的态度。“题”不应是教师自己想怎么“命”就怎么“命”, 而是为学生代“拟”的。“替学生拟题”就是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以学生的学识经验与生活需要为出发点, 而不是站在教师自己的或别的什么立场上, 这可以说是教师命题的一个最基本的观念。

周国平说过, 如果一个人出自内心需要而写作, 把写作当成自己的精神生活, 那么他首先是为自己写作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写作评价项目规定, 儿童必须学会八种类型的写作技巧, 其中“自传类叙事文”排在首位。由此可见, 在习作教学中, 儿童“自我”是最大的写作资源, 一切教学指导都必须从儿童“自我”出发———儿童自我的生活、经历、体验、情感……离开了这样的逻辑基点, 写作就是代教师、代教材、代他人“立言”, 与儿童的精神世界渐行渐远。让儿童表现自己, 表达自己的内心, 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心中的小秘密、他们快乐的游戏、他们美丽的梦想……都应是命题者命题的主要依照点。如以下的习作命题:

《藏在我名字里的秘密》:每个人的名字里都藏着秘密, 请你回家采访一下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 了解藏在自己名字中的有关“秘密”, 写下来, 与大家分享。好吗?

《我是》:看, 我的作用可真不小!我是“凝聚剂”, 当身边的亲人或朋友闹矛盾时, 我就大显身手了;我是“透明胶”, 能够帮助身边的人粘掉身上的缺点;我是“开心果”, 我是“小辣椒”, 我是“小能豆”……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再用具体事例来体现你的特点, 我们期待着看到富有个性的你!

《我的烦恼》《我心中的小秘密》《最让我开心的一件事》

……

走向儿童的写作教学就应当从儿童出发, 沿着每个鲜活的“自我成长”的轨迹前行, 逐步由“自我”走向“自我的世界”, 再渐渐走向“自我观照”的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

2. 生命化选题。命题须“命”在学生固有的积蓄尤其是兴奋点上, 要与学生写作的欲求相吻合。因恰是他们想写的, 所以能一触即发, 不吐不快, 这当属一等的命题。

作为一种生命的独白和心灵的对话, 作文有着比嘴说话更大的优势:内隐的话语, 用文字表达更贴切。反思今天的儿童为什么对写作不感兴趣, 主要一个原因就是作文的命题没有贴准他们的兴奋点, 没能触及他们的写作欲求。作为教师, 应该走进儿童世界, 了解儿童生活,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学会站在儿童的视角去想问题。也许, 一次“斗蛋比赛”、一个流行的新游戏、一次课间的争吵、一部喜爱的动画片、一次饭桌上的闲聊……都是他们的兴奋点。我们要善于捕捉住孩子心灵里最在意的、最想表现的去让他们表达。要建立写作与儿童以及生命的关联, 让每个孩子觉得这是在写自己的故事, 在写身边有趣的故事, 在写自己发现的故事。这样的命题可以让儿童真切地感受到言语表达的价值, 尝试到使用文字的尊严和成就。这才是真正的生命化选题。

3. 生活化选题。命题要应实际生活之需要。这就是命题要考虑写作的功用性, 要经济实用, 要提倡“生活化”写作。反对脱离生活实际的空论, 这是值得强调的一个方面。

儿童写作教学, 要把它还原到其应有之义———与人交往。在教学中, 应坚持为儿童的言语行动构建动力, 让每个儿童觉得自己的写作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而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真实的需要, 是和更多的伙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和经历, 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精彩。

如:围绕“六·一”儿童节可以生成一系列作文话题:“六·一”儿童节快到了, 你觉得那天班级搞什么活动可以让同学们过得很快乐, 拿起你的笔, 给老师提提建议, 要说清楚理由;“六·一”儿童节, 校刊《小荷》要办一个“六·一”专刊, 向三至六年级同学征稿, 请你帮《小荷》编辑部写一篇征稿启事……

4. 具体化选题。题目不宜空泛或抽象。空泛或抽象的题目会“养成夸大的心理, 笼统的思想”。

题目太大, 学生在作文时就会空话、套话连篇。比如《奥运畅想曲》《颂歌献给党》这类题目, 也很难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具体的题目, 学生容易把握, 一看就明白, 容易写得集中有内容。但是, 学生的生活积蓄未必一样, 兴奋点也不一样, 一个文题可能不适合所有的学生, 因此, 一次训练或测试最好能有两道以上的文题让学生选择, 使他们各得其所。当然, 题目具体化要考虑有一定的开口度, 要留一定的空间给学生选材, 防止把题材限制过死。

如话题《我身边的小能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如我们班有的同学听觉灵敏, 堪称顺风耳;有的同学手劲特别大, 堪称大力水手;有的同学点子特别多, 堪称智多星……想想看, 在我们班你最欣赏谁?你最欣赏的是他 (她) 的什么?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这样的命题就具体而不狭隘, 学生易于表达而又不会千篇一律。

篇3:以观夜景有感命题的作文

1. 和谐教育目的观。

和谐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贤德人才。孔圣人所提到的“成人”尽以和谐教育主要表现为“仁”、“智”、“勇”三方面, 就是指“三达德”的凝聚。《学记》开篇道“君子以成众为民, 定求学乎”, “遂永玉之王者, 立国君臣, 以教为先”, 就是将“成众为民”、“立国君臣”当成教育的最终目标, 并向历代君王进谏培养人才的建议。《学记》中还提倡“务本”, 教育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集“德”、“道”、“信”于一身的贤能之才。此教育目的观大致展示出了和谐的教育理念。[1]79所以说, 圣人终须以“德”为本, “才”之为辅, 以期德才兼备之贤能。这也就体现出了现如今在人才教育方面必须坚持的原则性问题, 思想道德教育与知识技能学习同样重要。

2. 和谐教育教学观。

“学而知欠, 教以知困。知欠, 而后以自醒也, 知困, 终得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首先, 对于教师来讲, 经历了刻苦学习才了解自身知识的欠缺, 在教育学生以后才了解教学工作的困难所在。了解自身不足之处, 才可以激发自己努力学习的欲望, 了解困难所在, 才能够迫使自己更加刻苦的钻研, 因此老师就应当边教边学, 以学促教, 使自身水平不断提高。其次, 学生应当体现出自己积极好学的一面, 使得老师可以不断督促自己, 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老师对于教学的困难有了充分的认识, 这样就能不断学习, 充实知识, 刻苦钻研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 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之内因就在于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自身的自律性, 对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有极大的帮助。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构成了教之外因。两者相结合也就体现出了教师“知困”的动力所在。

3. 和谐的人际观。

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 就是以师生关系为主体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妥善解决学校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 并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友善和谐的教学环境, 就是教育领域最为关键的动力所在。《学记》里面主要讲述了建立和谐教育关系的重要性, 并以两点讲解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要素。[2]438首先, 学生对待教师的关系。“亲其师”, 是指与老师的关系须得亲近, 万不能“逆其师”, 老师的督导和训斥不能违背。而只此才可达到其“博习亲师”的目的。其次, 就是教师对待学生的关系。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 对于学生要加以耐心引导, 不可一味牵着他们走。换句话讲, 教学属于师生双方的互动关系, 不仅要强调教师的主观积极性, 还应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成功与否, 不能只考虑教师方面的因素, 同时还应该审视学生方面的因素所在。

二、《学记》儒家思想教育理念

1.《学记》中的教育制度和方法。

第一, 礼乐教化制度。夏商周时期所创建的礼乐教化思想是儒家最为推崇的, 并且还将礼乐教化作为基础来建立和谐的社会制度。《学记》是把儒学中的道德理论理想具体剖析, 最后形成一种特有的教育制度。此制度就是礼乐教化思想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以及表现形式, 并成为礼乐教化方式的教育楷模, 对于后人学习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生活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学记》中提到“君子欲成众为民, 先至学乎!”儒家理论思想中, 如果想要对每个人的天赋进行挖潜, 并建立起礼乐型的政治风气和良好风俗的和谐社会, 那么发展教育就是必经之路。儒家的教化思想是建立在社会层面上的。此教育制度体系涵盖了官道政学与平民教化两个重要部分[3]234。于国家层面上来讲, 教育所关注的是礼乐教化中的创造性思想与自我延续, 而且政府教育机构和制度原本就是礼乐文化思想的一部分。从内容方面来讲, 官道政学是对礼乐文化思想的发展传承。而在形式上来讲, 官道政学原本就是“礼”, 就是将政治与礼乐文化思想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其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礼义之贤能, 就是通晓传统礼乐文化, 品德高尚的社会人才。

第二, 崇尚自然的教育方法。《学记》中提到“教学相长”, 此“教”是体现教授、教导与教诲。儒家思想在教学方法上同样具备十分丰富的内涵与独树一帜的理念。

《学记》提到的是以田园情节为主的自然主义的艺术教育方式。田园思想之核心就在于“顺其自然”, 就是顺应大自然气息与万物生长规律来进行普通劳作。这其中还将“天工”和“人为”联系的异常巧妙, 这就形成了非常和谐的劳动过程。培养人才就如同种植农作物, 此为《学记》中所涵盖教育方法的一种实际隐喻。

《学记》中还提到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会起到一定的帮扶作用, “施教者, 以善为而救其失者也”。“教”之根本不是要给予学生他们原本没有的东西, 而是要在学生身上种下一棵“种子”, 再加以悉心的呵护与培养。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属于方法和结果的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讲, “教”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对“学”的依附。另外, 《学记》还引用《尚书·兑命》“以学施志, 终绝于敏, 欲修还来”, 这里讲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教育成功的重点所在。“乐其学而亲其师, 安其友而遵其道”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 以此来达到“虽远师而不反”的教育意义。此处, 老师的“教”转而“远师”却能够独立学习, 因此, 就有了教育中的超越含义。而“教”与“学”也很自然的结合了。

第三, 尊师重道的教育思想观念。《学记》中对于尊师重道的思想观念极为推崇。《学记》的本质就在于严师尊道, 将师生关系比作“尊”师与“亲”生的彼此尊重和理解, 相互交流、平等友爱的亲密行为, 是将尊敬作为教育伦理思想的基础。

首先, 来看《学记》对于“师”是如何理解的。“师”必须担负“教”的职责, 学生们同样是很需要老师的教诲。老师不单单只是知识学长的人, 他应该是学识与道德规范的典型。从理想的角度来讲, “师”属于“君子”, 是道德之楷模。[4]186我们无需过多赘述老师的重要性。“师”同时还是“学”的辅助部分, 纠正学生的错误, 还要传授学生伦理道德思想, 让学生成为继志者, 使学生能够多方获取知识技能与明辨事理。从社会政治层面来看, “习师者, 因学为君也”, 就是说师乃王者之师。《学记》中还提到“学以其道, 师严则为难, 师严而道尊, 道尊而知以敬学”。这就体现了“师”之权威, 以及尊师重道的重要性, 同时也是教育的至高思想与首当要务。

其次, 《学记》中还罗列了许多“尊师”的礼仪。《学记》将礼仪之学当成“大学之教”的首堂课。“学以之教, 宗肖祭铭, 以示敬也”。这就体现出一种以祭祀前辈, 向师者维意虔诚的开学仪式。“师”于此处好像是具有祭师或是神灵的地位, 师者也被当做道德的化身, 得以众人尊敬和仰慕。《学记》还由其强调在教学之场与师生境域中, 尊师就当重过尊君。《学记》中还讲述了一个非常富有戏剧性的场面, 师生之礼与君臣之礼在发生冲突之时要如何化解。当君遇师之时, 君臣之礼定当要服从于师生之礼。

2.《学记》教育哲学思想的特征与价值体现。

《学记》传承了儒家古典教育哲学思想, 它所体现的问题、观察视角以及思维方式特点十分鲜明, 这对于现如今的实践教育理论思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 传统儒家教育思想所重视的根本问题是“我能够成为何等人”。就像孔子于《论语·宪问》中提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5]85, 儒家传统教育之“学”其实就是“为己之学”。此说法不仅关乎整个社会和谐相处的现实意义, 关乎社会文明思想的传承, 同时还关乎天道和人性。所以说, 儒家教育思想属于是特殊类型的道德伦理教育。儒家古典的道德教育不是单纯的传授伦理思想与社会道德规范, 这其中还涵盖了“论先人之思, 晓历史之变”以及“以理施性延至为命”的人格涵养之学, 同时发扬“仁义礼智信”的伦理规范, 附以“授道”与“弘道”历史文明的传承。此道德思想是追求自身修为、社会文明以及历史文化传承一脉相连的心灵境界。

其次, 《学记》还于社会制度中贯彻了“大学之道”, 这就形成了一种附有道德伦理思想的教化制度。这属于官道政学和平民教化两部分互为相联的教育制度。从教育内容方面来讲, 此制度是以道德思想和伦理思想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于此制度中, 教育和政治关系具有统一性, “学”之即为政, “学”就是“成众为民”、“立国君臣”。因为《学记》所推崇的礼乐文化思想属于是道德伦理中的理想国度, 所以, 此教育制度就是把道德伦理理想国度加以实践的一个过程。再与现如今所谓的“价值中立”教育制度和社会实践道德相比, 古典儒家以道德教化为基础的这种道德理想精神, 对于后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肯定具有异常深远的启示作用。

最后, 《学记》始终在贯彻“道”之超越性的至高地位, 在其所讲述的教育制度里, “学”与“道”具备很高的统一性, 而且两者均高于“政”。此关系秩序与伦理思想意义深远, 这和现今大学中所推崇的自由理论与真理至上的精神相辅相成。《学记》提出教育之基础就在于“务本”, 就是将“道”驭“器”为之根本。要把道德思想置于理性智慧之上, 用文化思想来丰富自身的现实生命意义。《学记》的这种思维模式与远见对于现如今乃至未来的伦理思想教育定会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华.试论《学记》中教学原则理论的指导意义[J].辽宁高职学报, 2002 (3) .

[2]张艳芬.试论《学记》的教学思想[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 (5) .

[3]吴积雷.《学记》中的启发教学思想初探[J].语文学刊, 2003 (4) .

[4]陈莉兰.《学记》的教学理念[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3 (3) .

上一篇:携全体员工拜年的句子下一篇:金工实习实训报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