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夜景教学反思

2024-04-12

画夜景教学反思(精选9篇)

篇1:画夜景教学反思

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皎洁的星光、五彩斑斓的灯泡、千变万化的焰火,使我们的夜晚变得更加美丽、迷人。本教材以此为描绘对象,启发学生回忆夜晚的万家灯火披上了美丽的霞衣,感受现实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善于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本课是以“夜色”为主的创作画。此课的教学意图是,促使学生发现和捕捉美丽夜景的特征,体会美的景象,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的造型表现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1、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大量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尽情的欣赏夜景的美,有乡村的、有城市的、有学生自己身边的,学生看了很激动,都想赶快将这些漂亮的景色画出来。我又引导学生使用绘画和粘贴结合的形式表现夜景,学生更有兴致了,这节课在学生们愉快的创作中度过。

2、在欣赏图片和大师的作品中,我引导学生理解使用亮色与暗色才能使画面产生的对比效果,使学生在使用色彩的过程中,运用一些简单的色彩知识,画面产生强烈、响亮的效果。

3、在绘画的时候,我鼓励学生少用或不用铅笔打草稿,直接运用蜡笔或油画棒画,给学生一个更自由的发挥、创造的空间,期间虽然有些学生还是忍不住用到铅笔,但我觉得他们几经进步了。

4.整堂课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说在第一个班授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一直比较浓厚,所有我的提问次数就多了些,导致到了最后评价的时候,只是我自己简略的评价一下就结束了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没有得到发挥,很可惜。

篇2:画夜景教学反思

在引导环节,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同学们都很熟悉的、西安最著名的景点-钟楼,通过白天和夜晚体会不同,初步感受夜景的美。教学中提问:“比一比,白天和夜晚的景色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对比,对夜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达到了预先的设想。

趁着引导环节已调动起来的兴趣,我又展示了三副图片,沿着学生很熟悉的路线,从太华路到钟楼再到大雁塔广场,又换一个视角,俯瞰西安的夜景,播放烟花的视频。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甚至司空见惯的景物中发现美,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教学中,学生对熟悉的景物不时的发出赞叹声,看到烟花,更是欢呼雀跃,我心中暗喜:目的达到了!稍有不足的是学生第一次录像,还是有些拘谨,我的感情也不够到位,否则效果会更好。

接下来就到了知识环节,以问题“为什么烟花只在晚上放呢?”引导学生思考,感受颜色的深浅对比。自我感觉这样的过度很自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想到其中的原因。虽然表达未必很精确,但对二年级的孩子而言,已经很不错了。

为了进一步了解夜晚的表现方法,我又出示了白天和晚上的钟楼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前景色和背景色的关系,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白天,前景色浅,背景色深,夜晚则相反,我进行了板书,以加深指导性。接着以一组色彩练习,训练学生对色彩的认识能力。学生掌握较好。

对学生作品的欣赏力在拓展学生的思路,我有意选择了同龄人的画,意在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具指导性,学生易于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再强化和提炼一下可能会更好,如:背景用深色表现时,色彩也是很丰富的,感觉强化不够。

直观、形象的示范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是最具吸引力和指导性的。所以在介绍油水分离法的时候,我的演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感觉很神奇,“怎么一刷烟花就出来了?!”兴趣一下就调动起来,觉得很兴奋。原本很拘谨的学生也禁不住鼓起掌来。

创作的环节中,学生选择多种方法表现,能够较好的运用色彩的深浅对比,对表现方法掌握也不错。

评价总结中,学生能根据作品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总结自己学到、理解到的知识,虽然在表达上还不够清晰到位,但对二年级学生,也很不容易了。只要学生敢于表达,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渐形成评价的意识、掌握评价的方法和艺术,才是真正的目的。

总之,通过本课的设计和教学,我认为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比较合理,从最初情感的调动到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从熟知的事物中感受和发现美,在烟花的观赏中让情感达到高潮,利用一个问题很自然的引入知识教学,在示范中又到达高潮,激情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很自然的到了创作环节,最后评价总结,环环相扣,课堂流畅,轻松自然。在教学中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回答问题,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并运用新知识、新方法进行创作,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的。学生兴趣浓厚。课堂轻松愉悦。但由于是录像课,学生表现的很拘谨,我的情绪也不够到位,否则课堂的气氛会更好。在色彩练习中有点罗嗦,在创作前对背景色的丰富变化在强调一下,就好了。

本课的教学有许多成功的得意,也有缺失、不到位的.遗憾,正是在得意和遗憾中,我得到了更宝贵的东西:经验!我一点一滴的细心收集它,让自己的教学更好更完备。为此,我将不断努力!

《画夜景》是小学人美版美术教材第四册,第15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是以“夜色”为主的创作画。教学意图是,促使学生发现和捕捉美丽夜景的特征,体会美的景象,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的造型表现能力,以及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引导环节,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同学们都很熟悉的、西安最著名的景点-钟楼,通过白天和夜晚体会不同,初步感受夜景的美。教学中提问:“比一比,白天和夜晚的景色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对比,对夜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达到了预先的设想。

趁着引导环节已调动起来的兴趣,我又展示了三副图片,沿着学生很熟悉的路线,从太华路到钟楼再到大雁塔广场,又换一个视角,俯瞰西安的夜景,播放烟花的视频。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甚至司空见惯的景物中发现美,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教学中,学生对熟悉的景物不时的发出赞叹声,看到烟花,更是欢呼雀跃,我心中暗喜:目的达到了!稍有不足的是学生第一次录像,还是有些拘谨,我的感情也不够到位,否则效果会更好。

接下来就到了知识环节,以问题“为什么烟花只在晚上放呢?”引导学生思考,感受颜色的深浅对比。自我感觉这样的过度很自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想到其中的原因。虽然表达未必很精确,但对二年级的孩子而言,已经很不错了。

为了进一步了解夜晚的表现方法,我又出示了白天和晚上的钟楼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前景色和背景色的关系,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白天,前景色浅,背景色深,夜晚则相反,我进行了板书,以加深指导性。接着以一组色彩练习,训练学生对色彩的认识能力。学生掌握较好。

对学生作品的欣赏力在拓展学生的思路,我有意选择了同龄人的画,意在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具指导性,学生易于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再强化和提炼一下可能会更好,如:背景用深色表现时,色彩也是很丰富的,感觉强化不够。

直观、形象的示范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是最具吸引力和指导性的。所以在介绍油水分离法的时候,我的演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感觉很神奇,“怎么一刷烟花就出来了?!”兴趣一下就调动起来,觉得很兴奋。原本很拘谨的学生也禁不住鼓起掌来。

创作的环节中,学生选择多种方法表现,能够较好的运用色彩的深浅对比,对表现方法掌握也不错。

评价总结中,学生能根据作品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总结自己学到、理解到的知识,虽然在表达上还不够清晰到位,但对二年级学生,也很不容易了。只要学生敢于表达,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渐形成评价的意识、掌握评价的方法和艺术,才是真正的目的。

总之,通过本课的设计和教学,我认为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比较合理,从最初情感的调动到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从熟知的事物中感受和发现美,在烟花的观赏中让情感达到高潮,利用一个问题很自然的引入知识教学,在示范中又到达高潮,激情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很自然的到了创作环节,最后评价总结,环环相扣,课堂流畅,轻松自然。在教学中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回答问题,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并运用新知识、新方法进行创作,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的。学生兴趣浓厚。课堂轻松愉悦。但由于是录像课,学生表现的很拘谨,我的情绪也不够到位,否则课堂的气氛会更好。在色彩练习中有点罗嗦,在创作前对背景色的丰富变化在强调一下,就好了。

篇3:“画平行线”教学实践与反思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有许多画图测量的内容, 这些内容的习得往往靠以操作技能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活动来完成。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技能包括外部的动作技能和内部的心智技能两方面。技能技巧的形成与完善, 始终是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结果。动作技能的形成, 始终受心智技能的支配和调节, 而心智技能的形成又依赖于动作技能的训练来促进。因此, 让学生学会画出“标准的图形”形成画图的技能固然重要, 但是, 通过问题驱动的操作, 明白画图的依据或原理, 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仅获得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和谐发展, 同时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

“画平行线”是学生在学习了“平行与垂直”、“画垂线的方法”和“平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直接呈现了直尺与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然后提示可以用三角尺来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为平行线, 在此基础上量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通过量, 使学生感知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之后再根据长方形的特征和画平行线的方法画长方形。从教材的编排看, 平行线的画法是接受性的操作技能学习活动, 而长方形的画法则是在推理基础上的应用技能的学习活动。因此, 老师们往往把“画平行线”定位为一节技能操作和训练课, 按照操作课的模式进行操作方法学习和训练。老师配以规范的演示, 学生依样画葫芦, 或者由优秀生代替教师演示, 其他学生模仿。这样即便是学生会画图了, 也是一种纯动作技能的操练,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 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是得不到应有发展的。其实, 让学生有根有据地画平行线, 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只是我们过去的教学一直不敢逾越既定的要求和目标, 生怕教学有故意拔高要求的嫌疑。倘若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拔高”又何妨呢?

一、探究平行线的特征

1. 提出问题, 理解题意。

师:我们已认识了平行线, 能说一说什么叫平行线吗?

生: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师:同学们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为什么永远不相交, 这里蕴藏着什么奥秘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画平行线的方法。请看例题。 (呈现例题, 指名读题。)

题目:在下面这两条平行线中过l1上的点作l2的垂直线段

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你发现了什么?

师:题目有几个要求?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请简练地说一说。

生:先画垂直线段, 然后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最后再比比这些线段的长度, 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明确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可以用“画———量———比———发现”几个词来概括题目要求。

[思考]画图操作的课, 要让学生概括操作的要领, 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达, 这样可以使思路清晰,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课伊始, 教师结合理解题意给以示范,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学生概括画平行线的方法打下基础。

2. 动手测量, 发现规律。

(学生按“画———量———比———发现”四个步骤活动。)

师:通过刚才的画图和测量,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线段的长度都是2厘米。

生:我发现这些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师:怎样的线段长度相等, 能说准确些吗?

生: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师: (出示画出数条垂直线段的图形) 像这样的垂直线段可以画几条?

生:无数条。

师:为什么可以画无数条呢?

生:因为直线是无限延伸的, 老师只是画了中间的一小部分, 两边还可以画很多条。

生:直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每过一个点都可以向对边画一条垂线, 这样就有无数条了。这些线段的长度就是平行线间的……

生 (齐) :距离。

师:所以我们又说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也就是说平行线间的宽度始终是一样的, 这样的话, 他们还有机会相交吗?

生 (齐) :没有。

师:根据这样的规律, 我们可以检验所画的两条直线———

生:是否平行。

[思考]教学改变了教材呈现的学习顺序, 先用不完全归纳法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发现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理解平行线之所以不会相交是因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即平行线间的宽度始终是一样的 (固定的) , 没有机会相交在一起。这一知识点是学生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和画平行线的依据, 为学生画平行线做好铺垫。

二、探究画平行线的方法

1. 观察判断, 提出问题。

师:老师画了两条直线, 请大家帮我判断一下是否是平行线? (出示形似平行实不平行的一组直线。)

生:是平行线。

生:不是平行线。

师:凭眼睛很难看出来。老师再提示一下 (出示直线间两条垂直线段的长度, 左边一条为20厘米, 右边一条为21厘米) , 现在大家可以作出怎样的判断?为什么?

生:不是平行线, 越向左边距离会越来越小, 最终会相交。

师:老师想画平行线, 却画不准。你们能画出一组标准的平行线吗?

[思考]这里不仅巩固了平行线的性质, 而且通过老师画出看似平行实际不平行的两直线, 巧妙而简洁地引出探究问题。

2. 尝试探究, 个别指导。

[片段]画平行线

出示一条直线, 要求学生自主尝试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学生充分尝试, 教师对个别学困生辅导后组织交流。)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生1:我是用三角板画的。

生2:我是沿着直尺的边画的。 (上台演示。)

师:借助学具中的平行现象画平行线, 就是直接沿边画线, 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就叫做“沿边画法”。还有不同方法吗?

生:我是用一根直尺和一块三角板画出的。 (学生上台演示具体画法。)

师:能说说直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吗?

生:因为三角尺靠着尺子移动就不会斜。

师:原来直尺是起固定作用的。为什么不能斜?

生:斜了画出的线就不平行了。

师:为什么斜画的线就不平行了?

生:因为三角板移动时, 两条线之间的距离就改变了, 画出来的线与原来的线就不平行了。

生:因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如果三角板斜着移动, 两条线间的距离就不全相等, 两条直线就不平行了。

师:的确, 像这样靠直尺来固定, 不改变距离地移动, 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平移现象。我们也给这种画法取个名字, 叫做———

生 (齐) :平移画法。 (媒体演示平移法的步骤, 并引导学生用“边线重合, 靠尺平移, 沿边画线”12字概括步骤。)

[思考]学生的画法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应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通过对固定直尺滑动三角板画平行线方法的追问, 使学生理解了直尺、三角尺的画法实际上是过去学过的平移现象的应用。因为要命名画出的直线与原来的直线平行, 必须使两线之间的宽度固定, 而把线平移可以实现这种“固定”, 要能顺利地平移, 必须靠直尺固定。学生理解了这样画的根据之后, 就能自觉地采用这种方法, 所以用直尺固定不是靠教师强调, 而是靠学生将其内化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师:还有不同画法吗?

生:我是用一块三角板画出来的。 (学生上台演示具体画法, 画出两条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等长线段, 再过两条线段的端点画一条直线。)

师:这样画行吗?怎样验证?

生:用三角尺平移验证?

生:可以再画几条两直线间的垂直线段, 量出长度看是否相等。 (指名上台验证。)

师:通过验证, 我们发现这种方法也可以。为什么平行线间可以画出无数条相等的垂线, 而他只画两条就能画出平行线了?

生:因为两点可以连成一条直线。

生:因为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师:发现一种方法, 还要用学过的知识来验证。事实证明, 同学们的方法是经得起检验的, 是正确的方法。

生:我也是用一块三角板画出来的。 (学生上台演示具体画法:先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a, 再过a上一点画a的垂线b, 这样就画出了一组平行线。)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因为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 这两条直线就会平行, 昨天我们用小棒摆过了。

师:动手摆过, 记忆就深刻, 能活用知识, 很好。谁来验证一下? (指名验证。)

师:这两种画平行线的方法我们都是通过画垂线得到的, 我们也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吧。

生 (齐) :垂线画法。

师:在这三种画法中, 你认为哪种更好些, 说说理由。

生:我觉得第一种画法好。因为很简便, 但是只能画出固定宽度的平行线。

师:不限制宽度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生:我觉得平移画法好, 这样可以画出任意宽度的平行线。

生:如果要过一个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用平移画法比较方便。

生:我认为用垂直画法会更准确些, 虽然步骤比较多, 但是不靠直尺固定。当直线斜着放时……

师:说得有道理, 当已知直线不是在水平方向时, 平移画法不好操作, 不知道直尺怎么放, 是吧?谁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现场画了一条斜线, 要求过一点画它的平行线。并有意让直尺边线与已知直线斜交。)

生:直尺这样放不行, 应该与已知直线垂直放。

师:为什么直尺要与已知直线垂直放呢?

生:这样才能固定地平移。

师:的确,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用哪种画法更方便些?

生 (齐) :垂直画法。

师:看来, 用哪种方法好, 应该根据题目的具体条件。当要求画任意一组平行线时, 可以用沿边画法;当要求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时, 用平移画法方便些;而已知直线不是水平方向时, 用垂直画法更方便。

[思考]教师不满足于学生会用一种方法画平行线, 而是为学生提供探究空间, 使学生把学过的垂线相关知识和平行线的性质综合应用在画平行线的活动中, 通过同伴间互相启发, 想到了多种方法。面对学生不同的画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验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给自己的方法“命名”, 既便于交流记忆, 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体验到数学的简洁美。更值得一提的是, 面对多种画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别, 使学生明白每种方法应用的条件, 把思考引向深入。通过对上述片段的分析, 我认为画图操作课要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关注以下几点:

1.为理解而画, 不是单纯为熟练而画。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 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即任何后续知识的学习都是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依托的。因此, 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 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对于平行线的理解, 学生只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而对不相交的实质是“两条直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学生并没有直观感受, 更谈不上理解。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把平行线的性质, 即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教学前置, 学生通过理解“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平行线间的距离”, 动手画平行线间的垂线, 量及比较垂直线段的长度, 想象垂直线段有无数条等有序的学习活动, 理解平行线之所以不相交, 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宽度始终不变, 一旦宽度变化, 就会使两条直线相交的道理。这样把握住学生的认知起点、重构认识的逻辑顺序, 为学生探究和理解画平行线的方法提供了依据, 这样教学平行线的画法就不再是模仿的操作训练了。学生有了对平行线不相交的理解, 探究各种各样的画法就有了思路的依据, 也才产生了沿边画法、平移画法、垂线画法等既有创意又有根据的方法, 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体会画的每一个细节中不断深化对平行线的认识。

2.是构建方法, 不是单独训练技能。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 使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上面案例中学生对“垂线画法”的建构过程, 是在学生已有的“摆两根小棒都和第三根小棒垂直, 发现这两根小棒就会互相平行”这一操作经验的基础上, 自己想到并尝试画出一组直线。教师又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检索出验证两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经过学生的验证, 发现了方法的可行性。在这样一个有效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虽然没有进行画平行线的反复操练, 但对画法的来龙去脉是理解的, 认识是清晰的, 并且是自己主动获取的, 不仅完成了画平行线的任务, 而且将方法演绎到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中, 这样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理性地选择, 不是凭喜好挑选。

篇4:画夜景教学反思

科目语文

年级一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者分析

1、小学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

2、初步会根据拼音识字。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美丽的山水画,有趣的谜语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诗、字的再现,让学生学习巩固生字。

3、通过配乐朗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诵读古诗学习生字 ,培养语感。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会11个生字

2、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诵读课文,培养语感。

教学资源: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秀美,下面我们旅游去啰。(大屏幕展现三幅美丽的山水画)

2、让学生当小导游解说

3、引入教学内容:在这美丽的山水画中,有一首有趣的古诗,谜语古诗,我们来猜猜。

(二)激情诵读,读中获知

1、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合作猜谜

2、检查诗朗读情况,交流谜底

3、配乐范读

4、指导朗读(语速、动作)

边读边配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读“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远”和“近”、 “来”和“去”则请学生们通过做动作来理解。

5、诵读大比拼

6、认字大比拼

(三)拓展思维:我会说

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充分说一说

(四)课外延伸

师生说谜语,猜谜语。并让学生回家收集谜语,下星期交流。

教学反思:《画》这篇课文由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组成。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称的美感。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我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最大特点,创设旅游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快乐学习。

我抓住诗句中的着眼点,把精力放在诗句的品析朗读上,借助精美课件在读中让学生感悟诗句的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配乐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做到音、意、动融合。读“畫”时眼随手从上到下划过;“远看山有色”时,将手抬高,举目四看;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到“春去花还在”,眼随手送出去又收回;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通过做动作,学生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点燃,学习兴趣高涨。

对诗中几对意思相反的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远”和“近”。“远”右手抬高打出,眼远眺,“近”右手收回在胸前,低头俯视。“去” 和“来”。“去”双手打出,眼随手看,“来”则双手收回,同样眼跟随。动作形象有趣,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快乐。

本课文中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我十分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利用音乐中陶冶诗情,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让学生喜欢诗,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在朗读的同时,我还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在评价中,学生互相取长补短,语感和口语交际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篇5:画夜景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美妙的灯火使我们的生活变的绚丽多彩,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使学生了解颜色有深浅的变化,而深浅颜色会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2、操作目标:学习表现夜色的几种基本方法,能运用明亮色和暗色的对比关系来表现美妙的夜色,进而创作出大胆、生动的画面来。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在创作中激发探索欲,培养个性。

二、教学重点:

认识深浅色使画面产生的对比效果,通过对夜景的观察、回忆和感受,表现夜景的美感。

教学难点是:颜色深浅对比在画面中的实际运用。

二、教法运用

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天真浪漫、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我打算以下面方法为主进行教学: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欣赏、交谈、想象”为主要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通过把学生带入艺术的空间里,引导学生不受限制地、敢于打破常规地、自由大胆的进行遐想,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从而有力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三、教具学具:

ppt课件、油画棒、示范作品、画纸、刮画纸、彩色卡纸、胶棒等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导入

1、组织教学:播放孩子熟悉的歌曲《虫儿飞》激发回忆黑夜的景色,(师:小小的萤火虫让夜变得更美,你们小小的手也能创作出更多的美来,有信心吗?生:--师:那就上课!

2、魔术导入:引出本课课题——《画夜景》。让孩子带着好奇走入课堂。(师:今天来给你们上课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个小节目,请看---教师演示)

(二)、欣赏 感知 发现

1、观看航拍兰陵夜景欣赏导入:

让学生欣赏家乡的夜景,让他们以生活为基础进入学习,并激发学生对夜景的兴趣。(提问:是什么让兰陵的夜变得这么美?)

2、学生答(灯···)

3、教师:其实能让夜变美的还有很多,看(出示ppt)猜一猜这是什么?生:星星、月亮,星星和月亮让夜空变得更美!师:看这是?生:路灯,路灯不但照亮黑夜也为城市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夜衣。看这是哪里?其实这是我们兰陵的东伽河,在灯的装饰下是不是更美了!师:看这是?生:车道,穿梭中的车辆多像条条彩带!师:再看这是?生:烟花,它让黑夜变得更热闹更绚烂了!(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4、我会找:发现是什么装扮的黑夜如此漂亮?

生:星星、月亮、烟花、灯光、车流···(教师同时贴画)

5、你们想不想看看在装扮下的天安门城楼?

(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天安门城楼夜景与白天景色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感受祖国美景。)那白天的天安门是什么样的呢?出示图

6、学生分组讨论。

比一比:白天的景色与夜晚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比较景物、背景颜色的变化

(结论:亮色与暗色对比会使画面产生强烈、绚丽的效果。)

7、出示色环找出哪些是亮色哪些是暗色,教师指学生答。直观、深动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亮色与暗色的差别。

8、师:许多的艺术大师就是运用亮色与暗色对比画出许多美丽的夜景来(出示图片。重点欣赏凡高的星月夜,运用了那些亮色和暗色)

9、欣赏小朋友的画:水粉画夜景、刮画—夜色中的城堡

(二)体验 表现 创新

1、你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么画夜景的? 教师示范油水分离法画夜景(1)先用浅色油画棒绘画景物,(2)再用深色水彩涂抹背景。

2、师:想一想、说一说你想画一幅什么样的夜景?

3、布置实践任务

提出作业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夜景 现在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画笔让夜亮起来吧!。

4、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三)展示 交流 评价 出示“寻找最美夜景”。

1、学生自由展示作品。

2、自评: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仪上展示,说说自己的画面内容,觉得自己的画画的好不好?什么地方画得棒?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

3、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4、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新意识。

4、教师点评。

(四)回顾 拓展 延伸

1、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或感受?

篇6:画夜景教案

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皎洁的星光、五彩斑斓的灯光、千变万化的焰火,闪烁的霓虹灯,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彩虹一样的立交桥与忙碌的汽车„„使我们的夜晚变得更加美丽、迷人。本教材以此为描绘对象,启发学生回忆夜晚的万家灯火和五彩的节日焰火,给我们的居住环境披上了美丽的霞衣,感受现实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善于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认知黄色、橙色等明亮的色彩与深蓝、深紫等深暗的色彩,了解明亮的色彩与深暗的色彩在同一画面出现会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关系。技能:学习使用色彩明暗对比、衬托的造型手段,运用水彩笔,油画棒、彩色纸等美术媒材,采用剪贴、描绘等方法,创作表现家乡或城市美丽夜景的艺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

认知生活中夜晚景物与白天景物明暗、色彩的不同,了解运用明亮的色彩与深暗的色彩在画面互相衬托的方法,通过画夜景掌握色彩的明暗对比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发学生感悟身边的美,体验生活的乐趣,大胆的运用艺术创作抒发内心感受,表达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夜景的观察、回忆和感受,表现夜景的美感,认识深浅色使画面产生的对比效果。难点:巧妙使用亮色与暗色,运用对比效果使画面表现出夜色的美感。

四、学习材料

课件、彩笔、油画棒、黑色卡纸、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设计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稳定情绪,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1、变魔术,激发艺术激情

师:(黑板上出示准备好的画)同学们,看看老师的这幅画上有些什么?(树、建筑„„)

其实在这幅画中还隐藏着很多奥秘,你们想知道吗?接下来,老师要变魔术了。

魔术表演:白昼变黑夜

演示:黑板上贴有依仗表现城市白昼的图画,画面中老师事先用粉笔画好了太阳、云彩等,只见老师用蘸满黑色水粉颜料的大刷子在画面上一刷,白昼立刻变成了黑夜,天空中出现了月亮、星星、烟花等。学生赞叹不已。

师: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探访夜的奥秘,来画一画夜景。(教师指向画面)

出示课题:《画夜景》

(设计意图:心理学认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好功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驱动力,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效。本环节我利用油画棒和水粉颜料不相融的科学原理,在白纸上表演了一个色彩魔术。这样的导入,巧创教学情境,营造一个神奇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感受夜晚的美。引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更唤起学生对获得知识的渴望。)

2、找不同,分析夜晚色彩明暗对比

师:老师这里有两张天安门的图片,我们来做一个“找不同”的游戏,看谁找到的色彩不同的地方最多。教师分别出示天安门白天和夜晚同一角度的图片。根据图片找出天空、天安门、灯光等处色彩不同。

(设计意图:对比分析晚景色与白天景色的不同之处,找出夜景的特点。)

3、欣赏感受,提炼夜景色彩

⑴ 接下来,老师当导游,带大家去欣赏美丽的夜景,继续探寻夜晚色彩的秘密。

多媒体欣赏:各种各样宁静的夜晚:城市、乡村、海洋„„

⑵ 逛了这么多地方,你对夜晚是否有了新的感知?在这些夜景中,你发现了哪些颜色?(黄色、粉红、粉绿、蓝色、紫色等)

⑶这些明度高的颜色在深色背景上给你什么感觉?你能用词语来表达一下你的感受吗?(鲜艳、明亮、对比强烈、五彩缤纷、色彩斑斓......)⑷出示同样的色彩,不同的背景,让学生感悟亮色与暗色互相衬托形成的强烈对比。教师总结:亮色与暗色产生强烈的明度对比,这就是美丽夜景的色彩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感受、表达三个步骤,让学生逐步提升对夜晚美的体验。特别是在欣赏部分,结合悠扬舒缓的音乐,宁静优美的图片,伴随老师轻轻的吟诵,让学生沉醉在大自然的风光美景中,有的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的合着音乐低声吟唱,一起感受和体验夜晚的美妙,这一切仿佛把学生带进了充满趣味和奇妙而又绝对真实的童话世界。)

4、教师示范

师:是什么让高楼大厦拥有了这么多漂亮的颜色?是绚丽的灯光给他们披上了美丽的彩衣,使夜晚变得如此迷人,接下来老师来示范一下如何让高楼大厦披上彩衣。

首先我们要选择各种明亮的颜色,因为灯光的作用,一栋楼房颜色会比较多,也也可以有一种主色,配以少量的其他颜色,展示两种处理效果的半成品。(引导学生解决本科的重、难点,认识深浅色使画面产生的对比效果,并知道如何利用颜色对比表现夜色的美感。这样,不仅使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了有力的翅膀。)

5.放飞想象——创造艺术作品

⑴ 除了烟花,还有什么事物可以扮靓夜色呢?

⑵ 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扮靓夜色的好方法。

多媒体欣赏:五彩缤纷的夜晚:彩灯、星月、倒影、闪电„„

⑶ 欣赏学生、画家表现的夜晚美景

油画棒画、水粉画、剪贴画、水彩笔画„„

提出问题:

①这些学生作品是以什么为内容来表现夜色的?给你印象深刻的夜色在哪里?

②从书上看,表现夜色都用了哪几种方法?还有什么样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要用绘画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一幅美丽的夜景,你们可以自己分工画房子、马路、树等。要求:

1、合理分工

2、色彩明暗对比 3画面整洁干净

6.春风化雨——感动生活艺术

⑴展示评价

①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你画的是哪里?画面中都表现了些什么?

②欣赏其他学生的作品。交流经验。

⑵感动生活

欣赏其他学生的作品。你觉得那位小画家的夜景最美?

②总结:原来,美丽的夜景就在我们身边,生活是如此美丽,让我们好好珍惜。

(设计意图: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本环节运用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家乡夜景,把本课所学和生活显示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共鸣,升华了热爱生活的感情。)

《画夜景》教案

篇7:《画夜景》小学美术说课稿

依据教材内容及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

本课目标是:通过画“夜景”促使学生发现和捕捉美丽夜景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力,抒发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

重点是:学习画夜景的方法,掌握用明暗色使画面产生对比效果。

难点是:如何利用颜色对比表现夜色的美感。

本课分2课时进行,这是第一课时。

下面我针对《画夜景》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

下面我具体说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半分钟)

出示苏州农村同一村落白天和黑天的照片,引出今日主题—“夜景”(板书)。

第二个环节:新授(20分钟)

1、游戏探索,把握重点

问:白天和晚上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白天亮,夜色暗;白天清晰,夜晚朦胧;……)

看:请学生看书。提出问题:从书中的图片看,你认为哪些是亮的颜色?哪些属于暗的颜色?

找: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明暗色对比运用例子。如学生黑发上各色各样的亮色发卡和班级深绿板报上的亮色布置等。

玩:选穿5个上衣穿类似色的学生,根据服装色彩的不同深浅,按明暗渐变排队。

想:亮色和暗色是绝对的吗?请在刚才的色彩渐变排队游戏中进行对比,讲出你的理由。

这一环节通过问、看、找、玩、想5个步骤,让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

①了解亮色和暗色。

②了解亮色和暗色产生的对比效果。

③亮色和暗色是相对而言的,有时是要通过对比来鉴别的。

2、感受夜景,体验美感。

课件欣赏:介绍奥运开幕式的烟火胜景和黄色调、红色调和兰色调夜景摄影图片。

(用学生熟悉的农村夜景感受宁静,用节日夜景感受欢快,用城市夜景感受繁华等,让学生感到夜晚的新奇和美丽)

3、教师演示,突破难点

教师示范画夜景。先快速用油画棒在纸下方,用基本形组合的一排描房子,再用蜡笔在纸上半处添上粉淡色烟花,然后用大笔在背景处涂上群青、深紫色等水彩,演示中学生观察:先用……后用……为什么用这样的顺序?得出老师是利用蜡笔的不透水性,“先蜡笔后水彩,先画亮色,再画暗色,用深色衬托亮色来完成夜景画的。

(老师零距离、直观的演示,让孩子觉得绘画很简单有趣,并初步了解蜡笔水彩画的方法,激发绘画的欲望)

课题添写成“画夜景”

第三个环节:作业(15分钟)

1、在对学生的感兴趣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在课上提供参考画题,引发学生想象。

如:“王国放烟花为公主(或小王子)庆祝生日”

福娃夜游科技城,

喜洋洋们在草原新居欢庆祝元宵……

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图片,说说自己想画的夜景内容。

根据学生所带材料和喜好特长,

自由分2组:A组用油画棒在老师提供的深色砂纸上作画(这个技法简单)。B组白纸上尝试蜡笔水彩画。

2、学生作业,教师播放轻音乐,课件循环播放夜景图片和兴趣班作品(学生在优美的视听环境中展开思路,大胆表现量)。

教师要及时的引导和点拨画创作过程中孩子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注意分层次要求。

本课作业要求:只完成风景主体部分,背景添画、涂色等留待下一课完成。

第四个环节:作品展评,拓展视野(5分钟)

1、展评:选3个不同特色的习作,让学生展示仪上展示,简介画面内容,评价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画的棒?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其他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巡回辅导,关注学生差异,注意分层次要求。

篇8:画夜景教学反思

文人画的最初由来可追溯到汉朝, 蔡邕、张衡虽有画名但没有作品传世, 只典籍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姚最、宗炳提出的绘画自娱观念, 被历代文士奉为宗旨, 但被人们广泛认同的文人画创始者是唐代集诗人、画家为一身的王维, 王维开创了水墨画先河, 使唐朝的绘画呈现出青绿与水墨并存的两种局面, 王维是典型的文人代表, 他以诗入画, 自创的泼墨技法, 用水墨代替青绿的渲染, 大大发展了水墨意境, 营造出抒情简淡的氛围, 对后世影响极大, 为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末的董其昌就极为推崇, 称王维为“南宗之祖”。

绘画艺术发展到宋朝, 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文人画也在这片土壤中深深扎根, 他们将绘画看成是全面修养的展现, 是风雅生活与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出绘画“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 在艺术功能上不同于之前绘画为统治者教化民众、社会审美爱好的特点, 题材也以墨梅、兰、竹、菊, 花卉及山水树石为主, 反对过分拘泥于形式的描绘, 追求主观情绪趣味的表现, 达到并追求一种宁静平淡, 天真清新的风格。元代赵孟頫提出了“书画同源, 绘画贵有古意”, 主张以书法用笔入画, 更加丰富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中期出现的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重视笔墨, 少用色彩或稍淡色渲染, 追求画中有诗意的表现, 画面中多出现诗书画三位一体的局面, 用来抒情寄兴和托物言志, 元四家的绘画理念与技法影响了明清整整两个时代, 不管是之后明中期的吴门四家, 清初四王还是其他众多的追随者们……

文人画是区别于宫廷职业画家, 民间画工的另一种绘画体系, 它不同于富贵妍丽, 工致严谨的院体画, 也不同于带有明显市井气息的民间绘画艺术, 他对画家本身要求较高, 不仅要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 还要能够做到兴之所至、信笔拈来, 作品仍能保证格调高雅。这样一来, 参与者只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士夫阶层, 因偏上层人士从而影响力较大, 主导了宋以后的绘画主流倾向, 文人画的存在成为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但丰富了整个绘画体系, 也在笔墨语言、技法、内涵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突破, 但是仍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尤其是对水墨人物画来说, 有着诸多不利影响。首先, 士夫阶层的身份优越感, 让他们看不起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工, 董其昌公开提出的“南北宗论”, 完全的排挤和贬低, 制约了除文人画之外的其他绘画门类的发展, 元四家的绘画艺术, 因所处动荡时局的影响, 画面中流露出的伤感萧瑟, 过于强调避世性而远离生活气息, 也与绘画应表现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倾向相悖, 文人画标榜士气逸品, 强调风骨, 提出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 把人品和学问放在首位, 而忽略了对艺术主体的关注, 对笔墨情趣, 意境的营造远远高于对外形的追求, 外形的似与不似, 已经渐渐不在文人画的考虑范围了, “画者, 不过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聊以自娱者也”, 不管倪瓒说这番话是有意还是无意, 对于追随他的人来说, 却当做至理名言坚决贯彻执行下去, 一旦美学观念有了偏颇, 对于水墨人物画来说, 不啻于是一场灾难。人物画至宋代出现了梁楷, 他的《泼墨仙人图》, 《李白行吟图》开创大写意人物画先河, 画中憨态可掬的布袋和尚, 淋漓尽致的水墨泼洒, 而成为一幅在水墨人物画史上都光芒万丈的画卷, 作为写意人物画的典范被人们传唱, 可惜却像流星划过, 之后的几百年间再也没人能够超越, “逸笔草草”的文人画对水墨人物画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文人画只要能抒发性灵, 他对画什么题材, 画什么东西并不在意, 画面中时常出现的书法、诗词, 使画家对于笔墨自身独立的审美趣味更加看重, 而人物画的表现对象是人, 人物画家一旦脱离了对主体人的观察研究和表现, 那就没有发展可言也走进了死胡同。

而反观当代水墨人物画, 在近代徐悲鸿将素描做为广大艺术学习者的入门基础, 将写生作为课堂练习后, 对于造型方面的认识确实改进很多, 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对于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 又有多少人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道路呢?水墨人物画的造作变形之风日盛, 有的人追求油画般的抽象效果或照片一样的逼真感觉, 对形与色的过度关注, 把画面弄的满满当当追求面面俱到, 对水墨语言的理解愈加表面化, 悖离了传统写意精神, 距离也越来越远, 更不要提对人物画内涵的认识了, 面对这样的现状, 我们忧心忡忡的同时不得不深刻反思。

篇9:画夜景教学反思

摘 要 板图板画是地理教师很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随着硬件条件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从“黑板+粉笔”到“投影+电脑”再到多媒体触控一体机,在适应硬件变化的同时,地理板图板画的教学实践需要坚持其“灵魂”,需要优化其使用,需要拓展其价值。

关键词 地理;板图板画;教学硬件;多媒体触控一体机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120-02

1 引言

地理课程区域性、综合性、实践性的性质与特征决定了图像系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与手段,直观教学的理论也强调了“图”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亦有研究者将“读图能力”或“图文转换能力”拟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地理板图板画是体现课程特性与践行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

所谓地理板图,是指地理示意图、思维导图等。所谓地理板画,是指地理简笔画,如简略地图等。两者在图画的呈现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与关联。对于教学,板图板画由其突出要素好、生成性强的特点,对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繁为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教师,板图板画需要抽象要素、绘制精炼,是非常体现学科素养和教学基本功的一项本领。

2 硬件条件的变化与教学特点

在最早的硬件条件下,地理板图板画是在黑板上利用粉笔绘制,所以才强调一个“板”字。现在在地理学科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中,地理板图板画的考核仍然是采用这种“黑板+粉笔”的形式开展。随着投影与电脑在学校的配备和普及,PPT课件逐渐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在这样的硬件条件下,传统的板图板画似有被PPT课件替代的趋势。

多媒体课件整合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手段,在直观教学的推动下迅速运用开来,部分青年教师初入职即进入多媒体课件时代,没有经历“黑板+粉笔”的时代。在这样的“投影+电脑”的硬件条件下,为了突出地理位置、区域轮廓、要素关联,可以进行圈点、描线、画面、组网,但是相比手绘的板图板画,最关键的问题是缺少了动态生成,而失去了这个“灵魂”,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难免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中安排手绘地理板图板画的考核,凸显学科特点、坚守教学本真,但是这样良好初衷遇到的却是一些青年教师为赛而赛,出现强化练习多而实际课堂教学运用少的现象。

如表1所示,简要梳理上述两种硬件条件下地理板图板画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特点。

如今在学校中兴起的最新的教学硬件是多媒体触控一体机,在硬件属性上属于是放大的平板电脑,同时集成了一些辅助教学的软件和硬件。相较此前的“黑板+粉笔”和“投影+电脑”,多媒体触控一体机在地理板图板画运用中集成了前两者生成性强与多手段整合的特点,还有其自身的师生互动和痕迹保留的功能。

下面结合“中东”一节的课堂教学(表2),对比“黑板+粉笔”与多媒体触控一体机的使用情况。(交互式电子白板也具有类似于多媒体触控一体机的功能,但少有在教室中普遍装备,其运用于地理板图版画教学的对比分析不在本文的讨论中。)

3 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多媒体触控一体机在地理板图板画课堂教学中有其特点与优势,同时有需要注意与避免的问题。

坚持地理板图板画的“灵魂” 要素突出与生成性强是地理板图板画的两个“灵魂”,也是其发挥教学价值的关键所在。多媒体触控一体机可以整合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特别是要素突出这一点,新硬件运用到板图板画教学中,颜色的选用需要注意鲜明但不花哨,文字的标注需要注意大小的适配与精炼,符号的选择需要规范与显眼,特别需要注意减少底图的干扰,不因为手段的增加而成为突出要素的负担。

对教师基本功要求的“一降一升” 多媒体触控一体机在绘制地理板图板画时最大的一个好处是可以依托底图,按需缩放,虽然“投影+电脑”也可以实现,但是其顺畅性远不如前者好。借助底图进行圈点、描线、画面、组网时绘图的比例关系、轮廓界限、关键细节,完成速度等方面的难点多可迎刃而解,对于教师这方面的基本功要求大大降低。虽然触控与缩放只是新硬件最基本的功能,但对降低手绘难度,进而进一步扩大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作用。

不过在“图像系统”作为教学内容与手段大量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背景下,要想用好地理板图板画,对于教师在内容的理解、图像的选择与处理、与教学设计的匹配、对学生的指导与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很高。多媒体触控一体机的使用降低了教师一些怎么画的要求,但是提高了画什么和评价画的要求。

突出学生参与的互动作用 传统的地理板图板画多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手段,是教师的基本功,是让学生惊叹的“才艺”,多是“教师画—学生看”的模式。“黑板+粉笔”需要长期的练习与积累,“投影+电脑”多是事先做好的课件,而多媒体触控一体机可以借助底图,减少了学生绘图的难度,可以利用触控功能便利地实现随时的参与和制作。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多媒体触控一体机的使用增加了板图板画教学的学生参与度,变“教师画—学生看”为“师生画—师生评”。

这种学生参与的互动课堂,让学生有了便利的尝试并展示圈点、描线、画面、组网的机会,同时在评价中不断熟练与优化相关技能,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多种感官、掌握知识技能具有很好的作用。

发掘痕迹保留的教学价值 “粉笔+黑板”的地理板图板画是当堂生成、当堂使用的,下课后一擦拭黑板,痕迹就全部被抹去。对示意图、思维导图,学生可以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但是简笔画、简略地图就不能记录。多媒体触控一体机可以利用附带的教学软件保存操作的记录,方便的存储与调用可以实现板图板画绘制痕迹的全保留与再使用。痕迹保留下来对于优化教学设计,反思教学得失,开展班级间教学诊断,以及开发为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进行预习或复习等,会有很多现实使用和待未来开发的价值。

4 结语

上一篇:诉讼时效的中断和中止下一篇:美丽的断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