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及问题

2024-04-12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及问题(精选9篇)

篇1: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及问题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内部精品(课标要求+单元概述+单元试题)

学校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课标要求】

1.讲述新中国成立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3.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单元概述】

这一单元主要阐述了建国后头三年的历史。内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为标志,表明新中国在建国后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的基本任务,巩固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成果,巩固了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这一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胜利的重要时期,做好了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准备。

【单元知识网络

【知识结构】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改,广

大人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时间:1950——1952年底

一、选择题【典例分析】 1.(中考试题)你升过国旗吗?那么把五星红旗定为我们的国旗,是在A.中共“七大”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八大”()上 2.中考试题)新中国成立后,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事件是()A.1947年土地改革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三大改造D.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3、下列内容中,发生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的有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通过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③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④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这封信内容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B.土地改革运动C.“大跃进”运动D.改革开放新时期

5、下列事件发生在1950年的是()

①西藏和平解放②抗美援朝战争开始③土地改革运动开始④土地改革运动胜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下面不属于抗美援朝原因的是()

A 美国入侵朝鲜的同时,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想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B 朝鲜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C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D 哪里有侵略,中国就要派军队去维护和平,制裁侵略()7、1950年土地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当时尚未进行土地改革的地方是

A、浙江B、江苏C、江西D、西藏()

8、毛泽东拿起五星红旗的式样指着说:“我们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这一情景发生的历

史背景是A.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B.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C.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D.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9.“在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敌人的罪恶枪口被堵住了/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该诗赞美的英雄人物是: A.邱少云B.雷锋C.罗盛教 D.黄继光()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0年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和平解放西藏的重大决策。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人民解放军迅速进军西藏,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宣告和平解放。“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是西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它标志着西藏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经济羁绊,开辟了西藏人民从黑

福的伟

代。

-------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⑴你认为材料中“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是在哪一年?

⑵“西藏的和平解放是西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你认为这一“转折点”的重要历史意义是什么?

⑶为了密切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先后建成了哪三条著名的入藏公路?(3分)

2、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

材料二:社员苦干两年,生产发展了,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社员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生活也一年比一年改善。组织起来的优越性显示出来了。

材料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责任明确,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得丰收。农民高兴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农村生产状况?

(2)材料一中,农民积极性高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三反映了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态度怎么样?为什么?

(5)综合三则材料,你会发现同样在农村,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制度,却取得了相同的效果,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篇2: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及问题

一、单元主题:战争

二、文学常识

1、新闻的一般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之间的母子深情。

6、《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聂华苓。

三、生字识记:

1、绥()靖()阻遏()锐不可 当()阌()乡

2、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张皇()失措疟()子蹿()剥()莲蓬泅()着

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故事情节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现代诗人、书法家。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很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等。《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者、对被掠夺者的同情,震撼读者心灵。

4、《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芦花荡》一文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通过写主人公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英勇无畏的英雄精神。本文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景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5、《蜡烛》选自《阅读和欣赏》,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蜡烛是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他虽然渺小,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她最很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和敬意。烛光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老人与烈士

3、拂()晓()击炮

4、赃()物

5、肃穆()

四、重点词语

篇3: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及问题

情感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众所周知, 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能将台下的观众牢牢地吸引, 让台下成千上万的观众随着主持人情绪的变化或悲、或哀、或怒、或喜。一首好听的乐曲, 只要前奏一响, 就能拨动听众的心弦, 可谓是“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 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 既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为整个课堂的和谐发展做好铺垫, 犹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让学生“心随我动”, 创设不同的情景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如饮甘泉、如品香茗, 流连忘返。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使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 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一、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

1. 了解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 用列举案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努力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 把真实典型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 为课堂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问题, 从而获得顿悟, 达成教学目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 复习效果好。

品德与社会复习课偏重于说理论事, 内容抽象枯燥,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运用案例教学法, 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 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 加深感性认识, 就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若教师再巧妙地进行分组自由讨论, 让学生大胆交流, 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示机会, 让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和探索, 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 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3.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类型:

典型性案例教学、趣味性案例教学、生活性案例教学。

二、案例教学法在品德与社会复习课中的应用

1. 在复习中需要为学生树立行为典范的内容时, 使用典型性案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教育学生在思想和言行上都要着眼社会大众、服务大众时, 这就需要使用典型性案例, 为学生树立行为楷模。

案例:在复习好女孩好男孩时, 可以设计找出自己崇拜的男性杰出人士和女性杰出人士。

他, 有矫健的身影;他, 有猎豹一般的速度;他, 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刘翔。他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比别人挥洒了更多的汗水。有人问他为什么, 他只说了两个字———中国。面对困难他不屑一顾, 面对挫折他从不低头, 他的速度突飞猛进, 很快就成为国家队里的“飞人”。

讨论:从刘翔的故事中, 你懂得了什么?作为一名小学生, 从现在开始, 你应该怎么做?

运用典型性案例比枯燥地要求学生要认真学习, 要努力为社会作贡献, 其效果要好得多。但教师在使用典型性案例教学时, 最好少用或不用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 避免负面影响, 做到选用案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 反面教育为辅的原则。

2. 在复习比较抽象的内容时, 使用趣味性案例。

篇4: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及问题

考查方式

由近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看,《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考查的内容涉及不多,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第二单元考查的知识点相对比较集中,主要考点有:规律的相关知识、意识的反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特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命题者常把这些内容与唯物论、辩证法等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试题主要以考查理解、运用能力为主,题型多种多样,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所以对这些知识必须熟练理解和掌握。

知识精讲

考点1哲学

解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是哲学不等于世界观。每个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都会自发地形成世界观,一般人的世界观都是零散的、朴素的、自发的、缺少论证的,而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觀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的区别:①研究范围和对象不同。哲学把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关于整个世界一切领域的一般知识,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各种具体知识共性的抽象与概括。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过程。②方法论不同。哲学告诉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一般的方法。而具体科学则告诉人们应如何具体分析和处理人与外部世界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二者的联系:①都把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②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则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导。

例1(2010·全国新课标卷,20)“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反映了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②、④正确,选c。

考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解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例2(2010·全国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解。“形者,有生之本”是唯物主义观点,B、C、D项均属唯物主义观点,A项是唯心主义观点,故选A。

考点3哲学中的“两个对子”

解读:哲学中的“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它们所回答的是哲学中的两个不同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对谁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本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本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根源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的问题所作出的不同回答。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辩证法;采取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属于形而上学。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受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影响和制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所以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因为:第一,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般说来,首先需要解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解决这个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第二,如何解决世界的本质问题,规定了在解决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上的方向。第三,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哲学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因为客观事物本身既是物质的,又是联系的、发展的。正确地、如实地揭示世界的本质,不仅要坚持唯物的观点,而且要坚持辩证的观点。没有辩证的观点就不可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就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考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科学的条件下产生的,是对人类哲学思想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批判地继承与创造性地发展。从哲学的研究对象来看,它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明确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与普遍规律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这样,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对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进行研究,才使哲学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从使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更强调要革命地改造世界,强调哲学要为实践服务,强调自己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实践的基础上把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来看,它从不自封

为最终完成的知识体系,而把自己看做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它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例3(2010·江苏卷·2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实践的观点

B.革命的观点

C.阶级的观点

D.历史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故A正确。

考点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解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考点6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解读:二者的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②科学性不同: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的哲学。③发展阶段上有差别:哲学有许多门类、派别,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许多发展阶段;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又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完整理论体系,代替了历史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二者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上优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哲学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是因为哲学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新阶段。才使其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使哲学重新焕发了生机,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考点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解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其哲学依据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点8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解读: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这一哲理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例4(2010·北京卷·26)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意识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故选c。

考点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解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發、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点10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解读: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注:①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的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例5(2010·江苏卷·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的特点。题中选项具有迷惑性。变化不等于发展,B表述不准确;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错误;D与题意无关。故选A。

考点11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解读: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注:①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②静止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考点1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解读: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

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例6(2010·全国新课标卷·39)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是不严谨的。

考点1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原理

解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

考点1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解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的顺利进行,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活动。

例7(2010·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而实践提供的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故②、③正确,选B。

考点15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获得途径、认识的目的、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对象、认识运动的规律

解读:①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目的都是实践。②认识的获得途径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从根本上讲都来源于实践。在我为间接经验而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要真正地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③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也是人们实践的对象。认识客观事物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④认识运动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相对地上升到了较高一级的程度。

例8(2010·上海政治卷·17)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

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

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的理解。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故B正确。

考点16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解读: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確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考点17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解读: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例9(2010·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材料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日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解析:本题以两会提出的“人们生活有尊严”为素材,体现的是党和国家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为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题型为体现类,要结合材料、论据、论点对应作答。本题知识点非常明确,即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根据材料,从古代民本思想到党的“以人文本”思想的变化作答。

参考答案: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考点18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解读: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遇到困境完全归诸客观、遇到顺境完全归诸主观是形而上学的做法,要注意克服。另外,这些条件并不是不可改变的,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从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巩固练习

1恩格斯说过:“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表明()

A.人的思维的本质是自然界的变化

B.人的智力随自然界的发展而自发的发展

C.意识是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D.人的思维和自然界本身关系不大

2达·芬奇说过:“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这表明()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理论是对实践的主观反映

D.实践是理论的归宿

3博克说过:“一个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许看得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这是因为()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与谬误没有界限

C.认识具有无限性

D.真理需要检验

篇5:八年级政治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1、为什么要珍爱生命?

①生命是神奇的。人类的生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界的杰作,是宇宙的奇迹。

②生命是珍贵的、不可重复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都会发出独特的光彩。

③拥有生命是我们学习、工作和享受生活的前提。珍爱生命也是对自己、家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负责。④人类是地球上最高贵的有智慧的生命,珍爱生命、呵护生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2、如何珍爱生命?

①珍爱生命,需要关注生命安全,树立生命安全意识,呵护好自己的生命。

②珍爱自己生命,需要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技能和知识。并且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③珍爱生命需要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让生命变得充实,以及延伸生命的价值。

④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还需要善待他人的生命。

3、为什么关爱他人?P84、如何关爱他人?

①关爱他人,最基本的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利。

②当他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能够伸出援助之手。

③在重大的灾害面前,勇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5、请设计有关“关爱他人”公益广告

①送出一份爱心,收获明媚阳光。②送人玫瑰,手有余香。③尚善若水,厚德载物。

④时代在变,时间在变,不变的是我们的关怀。⑤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6、人生为什么需要坚强的意志?

①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每个人都要坚强面对挫折。

②坚强的意志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保证。

④能独立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不轻易受外界的影响;能够在生活中不怕困难和失败,在困难、艰苦的条件面前不动摇;能够果断地处理事情;具有很强的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7、怎样磨砺坚强的意志?

①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磨砺意志。

②磨砺坚强意志,需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

③在不懈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磨砺坚强意志。

④磨砺坚强意志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并要纠正与学习生活相关的不良习惯。

8、为什么要培养高雅情趣?

①高雅的情趣,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领略自然、社会、和艺术生活的美。

②高雅的情趣,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品位,减轻压力,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③高雅的情趣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道德文化修养,有助于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④高雅的情趣有利于开拓眼界,充满活力,有助于开发智力和激发创造力。

9、怎样培养高雅情趣?

①培养高雅情趣,从良好的兴趣爱好开始。

②培养高雅情趣,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③培养高雅情趣,要有乐观上进的精神状态。

篇6: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及问题

1、词语:

景色宜人 便宜 白色 中华 华丽 春华秋实 谷子 五谷丰登 金秋时节 金子 金色 云层 层林尽染 丰收 丰富 山河壮美 壮丽 强壮 秀丽神奇 天高云淡 波浪 水波 浪花 台灯 电灯 灯笼 作文 作业 写字 生字 苹果 劳动 尤老师 尤其 其他 小区 区别 山区 巨石

巨大 它们 它的 安全平安 几块 一块 车站 站立 已经 甲板 甲虫 豆子 豆芽 知识 认识 纷纷 纷飞 经过 如果 不如 好事 好人 女娃 娃娃 山洼 经过 于是 由于 首都 首先 树枝 枝叶 枫叶 记住 姓刘

2、背诵:

《识字一》《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秋天到》

3、积累好词句

尽力 尽情 爽快 凉爽 直爽 翠绿 翠竹 壮丽 壮观 雄壮

华灯 华丽 谷子 稻谷 山谷 登山 登高 层叠 楼层 表层

娃娃 胳膊 光盘 名片 旅游团 山峰 巨石 枫树 菊花 风景区

翠鸟 甲鱼 高粱 橘子 降落伞 勤劳 观察 认识 尤其 奇形怪状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4、看拼音写词语。

金(jīn)

秋(qiū)

时(shí)

节(jié)

天(tiān)

高(gāo)云(yún)

淡(dàn)

四(sì)

海(hǎi)

为(wéi)

家(jiā)

秀(xiù)

丽(lì)

神(shén)

奇(qí)

春(chūn)

华(huá)

秋(qiū)

实(shí)

安(ān)全(quán)如(rú)果(guǒ)

波(bō)浪(làng)

华(huá)

灯(dēng)

壮(zhuàng)

丽(lì)

5、形近字组词。

华(中华)容(容易)壮(壮丽)屋(房屋)波(波浪)化(化学)谷(山谷)状(形状)层(层次)破(破坏)浪(浪花)昨(昨天)字(生字)怦(怦怦跳)劳(劳动)良(良好)作(作 业)仔(仔细)苹(苹果)牢(牢记)龙(龙灯)棋(下棋)区(区

分)快(快慢)己(自己)尤(尤其)其(其它)巨(巨石)块(一块)已(已经)甲(甲虫)帜(旗帜)娃(娃娃)枝(树枝)由(由于)识(认识)佳(佳节)技(技术)

6、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行﹛xíng行为

háng行家

为﹛wèi因为

wéi作为

降﹛jiàng 降落 xiáng 投降

都﹛dōu 都是 dū 首都

作﹛zuò 作文 Zuō作坊 尽﹛jìn 尽力 jǐn 尽管

7、照样子写词语。

进出(进进出出)许多(许许多多)高兴(高高兴兴)快乐(快快乐乐)说笑(说说笑笑)认真(认认真真)来往(来来往往)弯曲(弯弯曲曲)开心(开开心心)花绿(花花绿绿)进出(进进出出)红火(红红火火)

8、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木(植)(树)(村)月(脸)(胆)(脖)

艹(花)(草)(著)

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一、词语

二胡 胡子 京戏 唱戏 象棋 下棋 钢笔 钢丝 观看 观音 弹琴 弹力 钢琴 琴声 养鱼 培养 休养 休息 伸出 伸手 甜美 香甜 唱歌 歌声 院子 小院 除非 消除 休息 生息 您好 您的 牵手 牵挂 困了 困难 队员 员工 青草 青春 宁静 安宁 办公室 教室 样子 榜样 校园 学校 一切 亲切 教师 教室 响亮 响声 班级 同班 哈欠 欠钱 一元 元旦 包子 书包 背包 闹钟 时钟 叹气 感叹 叹息 哈哈笑

哈欠 迟到 来迟 热闹 闹市 及时 及格 不及 身上 身体 仔细 细心 名次 每次 一次 外面 外头 国外 计算 估计 怦怦跳 怦怦地 云层 层次

二、看拼音写词语

青(qīng)山(shān)队(duì)礼(lǐ)仔(zǐ)细(xì)身(shēn)体(tǐ)牵(qiān)挂(guà)亲(qīn)切(qiè)下(xià)棋(qí)教(jiào)室(shì)休(xiū)息(xī)尽(jìn)力(lì)

三、形近字组词

胡(二胡)湖(湖水)观(观看)现(现在)休(休息)体(体育)伸(伸手)

身(身体)歌(歌曲)哥(哥哥)困(困难)因(因为)员(员工)

圆(团圆)青(青蛙)晴(晴天)

宁(安宁)宇(宇宙)到(到达)室(教室)样(样子)洋(海洋)次(一次)欠(哈欠)

元(元旦)园(公园)包(书包)抱(拥抱)迟(迟到)

尺(直尺)极(极点)及(及格)

礼(队礼)

扎(包扎)架(书架)加(加法)

四、给多音字组词

兴{xīng兴奋、xìng 高兴

担{dān 担心、dàn 担子

弹{tán弹琴、dàn子弹 宁{níng 安宁、nìng 宁愿

切{qiè 一切、qiē 切开

背{bèi背后 bēi 背着

五、照样子写句子 

(1)小军是我的好朋友。(2)今天的值日生是他。

我的好朋友)是(小军)。

(他)是(今天的值日生)。

六、造句

高兴地——他高兴地笑了。

紧紧地——我紧紧地抓住妈妈的手。赞许地——妈妈赞许地对我点了点头。亲切地——老师亲切地说:“你今天的表现真好!”

兴奋地——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仔细地——我仔细地检查试卷。

顺利地——我顺利地做完了所有的作业。

七、照样子,给下面的字加部首,组成新字,并组词。例:白-(怕)(害怕)

青-(清)(清早)

只-(织)(织布)中-(钟)(钟表)

合-(哈)(哈欠)

各--(客)(客人)分-(纷)(纷纷扬扬)

八、查字典填空。

“算”字先查部首(),再查(8)画。“钟”字的部首是(),除去部首有(4)画。

九、积累词语:

老师 笑脸 小院 枝叶 窗口 休息 唱歌 安静 盛开 感谢 牵挂 消除 疲倦 眨眼 又香又甜 棋盘 围棋 跳棋 旗子 看戏 唱戏 京戏 戏院 演戏 航行 航海 航空 宇航员 弹琴 琴声 钢琴 钢笔 钢铁 钢丝 弹力 弹琴 养鸡 生养 修养

十、背诵《三横王……》(在语文书的39页)《一株紫丁香》《识字二》

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一、词语

夕阳 夕照 给予 与其 山川 河川 广州 神州 台风 讲台 争斗 争取 人民 民族 汉族 亿万 一亿 洁白 清洁 欢庆 欢乐 祖先 祖国 红旗 旗帜 庆祝 国庆 歌曲 乐曲 中央 央求 市区 市长 城市 旁边 路旁 优秀 优美 阴天 阴云 花坛 坛子 城市 小城 国家 中国 图案 图画 申请 申报 申明 布匹 一匹 马匹 互助 互相 京戏 北京 眼泪 泪水 大洋 海洋 拥抱 拥有 抱住 抱着 相信 相同 飞扬 飘扬 讲话 讲故事 拍打 打球 打水 指出 手指 接到 接着 惊吓 吃惊 惊奇 故乡 故事 候车 时候 火候 奇怪 惊奇 神奇 风景优美 绿树成阴

二、看拼音写词语

问(wèn)候(hòu)

拥(yōng)抱(bào)

民(mín)族(zú)

互(hù)相(xiāng)

飘(piāo)扬(yáng)山(shān)川(chuān)

神(shén)州(zhōu)

海(hǎi)洋(yáng)

风(fēng)景(jǐng)优(yōu)美(měi)

三、形近字组词

川(四川)抬(抬头)争(争取)忆(回忆)民(人民)欢(欢乐)州(神州)台(讲台)筝(风筝)亿(亿万)眠(冬眠)次(一次)旗(旗帜)由(由于)交(交通)旁(旁边)优(优秀)诚(诚实)棋(下棋)曲(弯曲)校(学校)傍(傍晚)尤(尤其)城(城市)国(国家)伸(伸手)京(北京)族(民族)扬(飘扬))

围(包围)申(申请惊(惊奇)旅(旅游)杨(姓杨)

四、多音字组词

发{fā发现 fà头发 曲{qǔ曲子 qū弯曲

似{shì似的 sì 好似

相{xiāng相信 xiàng相片 铺{pū铺上 pù店铺

五、写出意思相反的词

买-(卖)退-(进)快-(慢)反-(正)危险-(安全)复杂-(简单)美-(丑)贫-(富)冷-(暖)恨-(爱)虚假-(真诚)

冷漠-(热情)认真—(马虎)高—(矮)

六、写出意思相近的词

中心——(中央)——(中间)

著名——(有名)——(出名)

特别——(非常)——(十分)漂亮——(美丽)

疲倦——(疲劳)

牵挂——(挂念)——(挂牵)

七、补充句子,并加上标点。(1)

小红正在(写作业。)

(2)(北京)真美啊(!)我多去看看(!)(3)(你今天过生日)吗(?)

(4)(花坛)真漂亮啊(!)我要(把它拍下来。)(5)(老师)真(辛苦!)(我们不要打扰她休息。)

八、积累词句

山川 四川 民族 人民 市民 台湾 海湾 大陆 陆地 陆军 神州 广州 隔壁 隔离 割断 藏族 蒙古族 高山族 维吾尔族 绿树成阴 鲜花盛开 风景优美 来来往往 高楼大厦 名胜古迹天安门广场聚集了几十万群众。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堆雪人 打雪仗 看雪景 飘着雪花 披着银装 铺着雪毯

九、背诵《我爱祖国》《识字三》《欢庆》《北京》

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一、词语

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

拔苗助长 徒劳无功

无边无际

自言自语

一寸 尺寸 落下 落后 补充 补习拔河 拔草 用功 功课 功夫 助手 帮助 互助 取得 取消 取笑 所以 所长 相信 写信 信纸

井沿 沿着 河沿 国际 边际 抬头 抬起 抬走 青蛙 牛蛙 错误 错过 问答 回答 还是 还有 语言 言论 文言 每天 每次 治好 治病 几棵 一棵 挂在 牵挂 挂念 好哇 哇哇叫 怪事 奇怪 慢吞吞 快慢 怎么 思念 思想 意思 穿着 穿衣服 弯下 弯曲 比赛 对比

服气 衣服 浅水 浅海

漂亮 漂浮 走啦 好啊 丈夫 工夫 纤夫 表达 表示 出示 口号 号角 号数 一号 大汗

汗水 受伤 伤心 吸收

呼吸 吸气 北极 极点 一串串 串通 兔子 白兔 告别 告诉 告发 诉说 诉苦 狐狸 猴子 小猴 一颗 颗粒

二、看拼音写词语

寸(cùn)有(yǒu)所(suǒ)长(cháng)拔(bá)苗(miáo)助(zhù)长(zhǎng)

无(wú)边(biān)无(wú)际(jì)坐(zuò)井(jǐng)观(guān)天(tiān)

狐(hú)狸(li)思(sī)想(xiǎng)补(bǔ)丁(dīng)衣(yī)服(fu)告(gào)诉(sù)伤(shāng)心(xīn)

三、形近字组词

村(山村)拨(拨开)取(争取)沿(井沿)抬(抬头)示(表示)

寸(尺寸)拔(拔草)敢(勇敢)铅(铅笔)治(治病)际(边际)

蛙(青蛙)信(相信)棵(一棵树)哇(好哇)怎(怎么)

洼(山洼)言(语言)颗(颗粒)挂(牵挂)作

(作业)

浅(深浅)飘(飘浮)拉(拉手)天(天气)吸(吸收)

钱(金钱)漂(漂亮)啦(走啦)夫(大夫)极(极点)

诉(告诉)狸(狐狸)猴(猴子)兔(兔子)空(空气)

所(所以)理(道理)候(时候)免(免费)穿(穿上)

四、多音字组词

转{zhuǎn转学Zhuàn转圈 曲{qǔ歌曲qū弯曲 还{hái还有 huán还给

五、看标点符号写句子

(1)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2)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3)自己的事情还要妈妈去做?(自己的事情不要妈妈去做)。

六、填上合适的词语

(1)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

待)地爬上葡萄架。

(2)小猴子吃起葡萄来。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3)我走在回家的路上。

我(高高兴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七、背诵从“一到十”的数字成语

一本正经 二话不说 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五颜六色 六神无主七嘴八舌 八仙过海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八、写句子

(我做完作业了)。(今天的天气真好啊)!

(你喜欢小白兔还是喜欢狐狸)?

九、词句积累

泰山 豹子 徒弟 水渠 尺寸 利益 益虫 功劳 功课 表彰

小鸟 青蛙 朋友 坐井观天 看见 井沿 抬头 无边无际

院子 树枝 浅绿色 又细又长 衣服 漂亮 怎么 弯弯曲曲

赶紧 飞快 深深地 摇摇摆摆 伤

篇7: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及问题

第一课 珍惜新起点

1.升入中学后,我们将会有许多新的体验,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个“新”字?P4

(1)珍惜初中生活的起点,体验成为初中生的快乐。

(2)在新的班级里,积极认识新同学、老师。

(3)与新同学一起在学习生活中分享成长的快乐。

(4)与同学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创建一个团结友爱的新集体。

2.上中学后,我们需要创建一个新的集体,需要怎样做这个集体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集体? P7

(1)要有共同的目标,这是我们这个集体团结奋斗的不懈动力。

(2)每个同学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贡献给集体的建设。

(3)在为共同目标奋斗中要团结协作,相互配合。

3、如何看待个人在班级中的位置?P8

班级的美丽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每个人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谁都无法替代。当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贡献给集体的建设时,班集体就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出彩虹般迷人色彩。

第二课 把握学习新节奏

1.初中学习生活有哪些新特点?P11

(1)初中与小学相比主要有任务不同,课程数量增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更深。

(2)对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更高,不仅要掌握知识本身,还要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3)我们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学习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2、如何做学习的管理者——学会学习? P12

(1)掌握并正确运用学习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①学会自主学习。作为初中生,应学会逐步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否则就不能独立的承担学习的任务。

②提高学习效率。只有把握好学习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质量(课前认真预习,上课时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

③科学安排时间。初中学习的科目增多,难度加深,如果对学习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2)我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结合老师的教学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如何了解自己的学习方法? P1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种种方式各有特点。只有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才能在摸索尝试、不断努力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学习是苦乐交织的? P18

(1)学习,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苦乐交织的。因为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自身的潜能,获得一种超越自己的快乐。

(2)失学是痛苦的,享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是快乐的。

篇8: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及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对话兴趣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许多时候学生知道要学却不知为何要学,潜伏的思维没有被激活,对话也就虚化。为此,激活对话就要将知识融于有意义的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搭建情感对话平台。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在师本深刻对话的基础上,尽量来源于生活,找到概念“原型”,彰显知识价值,激发内在动机,让情境作用于学生并产生问题,引发学生体验、思考和探究。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海水晒盐”的过程(海水→贮水池→蒸发池→结晶池)为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溶液的相关知识,体会学习价值,激发对话兴趣。

二、设计探究问题,阐明对话话题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获取学科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将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有序的深度思维对话。问题源于情境,思维在问题中找到支撑点。问题是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载体,将知识隐含于问题中,通过问题对话衍生出知识表征或新问题,这样带有价值的问题进入对话才能激活学生思维。问题的设计要在师本深刻对话的基础上, 尊重学生原认识的预设,防止花太多时间讨论对话问题,但师本对话与生本对话必然存在认知的偏差,这种偏差要通过生成问题矫正,为此,设计的探究问题要预设与生成相结合。本节课通过情境生成了以下问题:问题一溶液的形成:(1)海水是溶液吗? 溶液是怎样形成的,你能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解释吗? (2)冬天里为什么海水比纯水更不易结冰? 水溶液有哪些特殊性质? 问题二溶液的状态:(1) 贮水池与结晶池中的食盐水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你能用实验手段判断蒸发池中的食盐水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吗? (2)海水中不饱和食盐水是如何转化成饱和食盐水的? 追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是如何转化的?问题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为什么要“夏天晒盐”,而不是“冬天捞盐”? 追问 :如何选择结晶的方法 ? (2)结晶池的溶液还能溶解食盐吗? 物质的溶解性受哪些因素影响? 怎样理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3)结合下图(图略)说说,从有关溶解度曲线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问题四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及配制:(1)农业生产中, 若要配制100千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食盐溶液用于选种,15%是什么意思? 如何配制该溶液? (2)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食盐溶液(密度为1.11g.m L-1)配制50千克0.9%的生理盐水,如何配制?通过这四个主题性、知识性、思维性、逻辑性的主问题,结合对话过程中生成的子问题,一步步推进有效对话的进程。

三、开展问题对话,生成对话结论

问题对话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从知识的问题化走向问题的理论化。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交流与讨论,实现生成性思维对话,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生成对话结论。开展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对话教学要注意以下方面。

1.从已有经验出发。知识的建构就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各自的前理解结构出发,通过问题对话,促进基于自身经验的意义建构,形成新的体验和认识,生成新的理解结构。

2.尊重学科特色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在单元整体知识背景下, 提炼学科观念并用学科观念指导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同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到概念,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地进行问题对话,提高问题对话效率。

3.加强小组合作活动。问题对话是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的分享意义、生成结论的过程。 学生在独立反思的同时要加强小组合作,引入对话讨论,超越个人经验,启发思维,交流信息、思想方法和观点理由,促进思考与反思,生成合理性的感悟。

4.提供适当的对话支架。要使对话由形式走向实质 ,必须在对话出现障碍时提供适当的对话支持与帮助, 确保有效对话的顺利开展。

5.教师要引领对话。要使问题在对话中一步步得到解决并被理解,就要引领对话进程,把问题对话引向有效。引领有效对话不是干预讨论内容, 而是帮助建构有效对话结构和步骤,甚至改变问题方向,增进理解;引领有效对话要注意将学生的外部语言(沟通语言)引向内部语言(思维语言),反思自身思维,使学生思维发生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引领有效对话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理解,主张自己的理由,理解别人的理由,建构科学的理由;引领有效对话要及时、合理评价对话能力,推进对话发展;引领有效对话要及时提炼结论,形成结构性的能力知识体系。

例如“为什么要‘夏天晒盐’,而不是‘冬天捞盐’? ”的问题对话,在学生已有前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提供二条固体溶解度曲线图(一条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一条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作为对话支架,通过分析、讨论、归纳,引领学生从具体中抽象出结晶方法。同时学会以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视角及分类思想深刻理解溶液, 从而生成对结晶方法的理性理解。又如提炼结论时,引导学生抓住溶质、溶剂这两个关键量及温度这一影响量,并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地建构结构性知识。

四、评价问题对话,促进对话深入

通过问题对话学生对知识已建立静态的结构, 对知识有初步理解,但理解是否正确? 是否深刻? 如何将知识从静态的结构转化为动态的、程序性的结构,从而形成有利于问题对话的活动经验结构? 这就需要评价。评价要立 足于学生的发展化、内容的全面化、 过程的动态化、结论的简约化、主体的互动化和形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对问题对话过程和策略进行反思,发现新问题,引导对话深入,纠正思维偏差,重建合理的认知结构。如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是如何转化的?”的追问对话时,学生对如何改变温度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不能达成共识,于是教师展示二条固体溶解度曲线图(一条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一条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引导学生抓住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这两个量,以及温度这一影响因素思考,并多角度反馈学生的认识层次,及时评价,促进对话的深刻和深入。

问题对话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本身,更注重情感的体验;不仅是思维的展开,更注重意义的生成;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注重知识的能力价值。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走向有效的问题对话教学,知识课堂才能走向生命课堂。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每况愈下,而课堂舞台式、教学勉强式与学习接受式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教师忽视通向知识的路径,学生缺失情感的体验,造成勉强学习、拒绝学习与逃避学习的现象愈演愈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改变教学方式,开展对话教学,从而改变学习方式,最终改变学生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然而在开展对话教学时,对话需求缺失,对话兴趣不强,对话习惯不良,对话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依然突出。作者就基于问题开展有效对话教学进行案例研究,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并提高课堂对话的有效性。

关键词:问题解决,对话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森,伍叶琴.有效对话教学——理论、策略及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2]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9: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及问题

【知识概览】

【核心讲解】

(一)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①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②从文化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来看,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从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来看,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2.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在经济的基础上,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②文化具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完全一致。

★特别提醒 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一面。①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表现在,文化的某些方面不能超越经济而发展,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②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表现为: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书画的发展并非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2)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文化霸权与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①重要性: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必要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当前我国国际竞争中的文化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试题往往以时政材料或国家、地方经济发展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背景,以非选择题和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相关知识。复习备考时,我们要关注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中与文化有关的内容,并运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等知识对其进行解读。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

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别提醒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3.特点

(1)潜移默化。①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②人们从事文化活动,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③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endprint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②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试题以非选择题的形式为主,关注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且反复考查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本考点有可能仍然是2014年高考命题的重点,且试题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综合知识二 文化传承与创新

【知识概览】

【核心讲解】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3)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特别提醒民族节日蕴含着一个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的内容,但传统习俗并不完全通过民族节日表现出来,它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文化载体来展现。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文化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特别提醒 不能认为世界文化就是各国文化的总和i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①前提: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③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4.文化传播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主要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除此之外,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3)手段:传媒。①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②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特别提醒 不能认为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人口迁徒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5.文化交流

(1)文化交流对中国和世界的作用。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人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中外进行文化交流的做法。①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②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③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等,而且多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复习备考时,我们要在全面把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有关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大活动,运用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等知识对其进行解读。endprint

(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4)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形式(如下表)。

★特别提醒 传统文化有落后于时代的成分,但传统不等于落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传统文化不等于保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但传统文化不等于封建文化。因此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

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只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m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特别提醒 对于传统文化,不能认为要先继承后发展。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因而不存在先后顺序的问题。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等。题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复习备考时,我们可结合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等事例,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和传统习俗在今天的价值;也可结合我国建筑、服装等风格的变迁和今天仍频繁使用的传统道德格言或经典传统故事等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还可结合“洋节日”在我国盛行、传统节日受冷遇的现实,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

(三)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特别提醒 不能认为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特别提醒 文化创新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是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4.创新与借鉴、融合

(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特别提醒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对文化创新所起的作用是双向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文化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防止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上一篇:农机局班子工作总结下一篇:年轻护士规范化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