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英语:十八大报告双语重点版

2024-04-12

沪江英语:十八大报告双语重点版(精选2篇)

篇1:沪江英语:十八大报告双语重点版

十八大报告知识重点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5、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6、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一战略抉择,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先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8、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9、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10、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11、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

12、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3、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党的基本路线。

14、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15、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16、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1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18、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1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1、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2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

23、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24、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25、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6、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27、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28、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

30、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

30、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3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32、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34、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35、胡锦涛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36、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37、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38、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39、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40、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41、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42、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44、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

45、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

46、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

47、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48、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49、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0、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51、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5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5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

54、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55、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

5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57、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58、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9、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60、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361、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62、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63、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要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要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6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要严格土地用途管制;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要发展循环经济。

65、我国在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的原则。

66、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67、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68、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

69、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70、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71、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72、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73、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74、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需要做到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75、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要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

76、关于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需要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77、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7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79、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80、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

81、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82、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8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

84、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8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87、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88、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89、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90、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91、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92、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93、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94、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95、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96、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97、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98、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99、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100、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101、要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102、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

10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104、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105、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106、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107、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0二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08、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109、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

110、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111、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112、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11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

114、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115、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116、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新党章知识要点

1、凡是成立党的新组织,或是撤销党的原有组织,必须由上级党组织决定。

2、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党组织对预备党员应当认真教育和考察。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从支部大会通过他为预备党员之日算起。党员的党龄,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

3、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委员会的产生,要体现选举人的意志。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4、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

5、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6、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7、定所依据的事实材料和处分决定必须同本人见面,听取本人说明情况和申辩。

8、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9、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瓦窑堡会议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10、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1、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是对现行党章的第 6 次修改。

12、党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六)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七)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八)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13、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党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党重视教育、培训、选拔、考核和监督干部,特别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党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

14、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模范地履行本章程第三条所规定的党员的各项义务,并且必须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

(一)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二)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调查研究,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

(四)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

(五)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地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加强道德修养,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六)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

15、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它的基本任务是:

(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创先争优,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

(二)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

(三)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

(四)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五)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现、培养和推荐他们中间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六)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青年中发展党员。

(七)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法政纪,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不得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八)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16、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8、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19、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0、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21、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2、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23、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24、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5、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要抓紧时机,加快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6、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27、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28、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9、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0、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31、中国共产党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我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

32、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民主集中制”四项基本要求。

33、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34、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职权是: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调整和增选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部分成员。调整和增选中央委员及候补中央委员的数额,不得超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及候补中央委员各自总数的五分之一。

35、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

(一)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二)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

(三)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四)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五)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六)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同时维护一切代表党和人民利益的领导人的威信。

36、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7、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或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一级组织提出要求,全国代表大会可以提前举行

38、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

39、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40、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41、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篇2:沪江英语:十八大报告双语重点版

深刻认识和把握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 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突破,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次产业协同性增强, 需求结构明显改善, 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区域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但是应当看到, 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核心技术缺乏、发展层次偏低,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今后一个时期, 必须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优化产业结构是新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

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 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 产业竞争异常激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 试图在新的技术平台上提升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 继续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对我国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巨大压力;新兴市场国家也在加快产业升级, 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其低成本优势, 加紧与我国在传统国际市场展开竞争, 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抢占战略制高点和发展中国家抢占传统市场的双重压力。从国内看, 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 传统发展模式面临诸多调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 劳动力、土地、燃料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 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对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倒逼机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不到位, 不仅影响短期稳增长促转型目标的实现, 还将严重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 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 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 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改变产品附加值低、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 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产业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打造新优势, 增强我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优化产业结构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着力点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 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 创新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改善服务, 努力向消费者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 引领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扩大消费市场。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优化产业布局,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

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这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结构新调整、产业格局新变化和科技进步新趋势, 科学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新特征, 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贯彻落实这一要求, 必须把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任务, 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过去还是将来, 传统产业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是考虑我国新时期工业、农业、服务业都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必须增强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自觉性, 特别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强化需求导向, 努力使产业发展更好适应市场变化。坚持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集成应用, 提高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 提高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把企业技术改造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任务,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企业兼并重组、质量品牌建设等工作力度, 促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 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先进制造业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我国规划布局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紧密相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既是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 也是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加强统筹规划, 调动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推动重大技术突破, 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集中力量突破高端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 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面向未来发展和全球竞争, 制定产业发展要素指南和技术路线图, 建立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基地, 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 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优化产业结构中的带动作用。

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涉及领域广、带动就业多、消耗资源少、拉动增长作用强等特点。优化产业结构, 必须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 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在巩固传统业态基础上, 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 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培育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 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从促进消费升级出发, 不断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特别是要把基于宽带和无线的信息消费作为新一轮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领域, 积极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网络文化、数字家庭等新兴消费热点。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 营造服务业大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立足国内保障能源供应, 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强化节能优先战略, 全面提高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效率,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 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运输方式发展, 统筹区际、城际、城市、农村交通发展, 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协调, 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运输服务。

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抓住信息产业持续引导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紧跟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步伐, 把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战略基点, 推动形成继汽车、房地产后的重大投资消费领域。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与软件业升级换代和创新发展, 集中突破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关键电子元器件、材料以及基础软件、信息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核心关键技术, 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通信业转型发展, 统筹信息网络整体布局, 加快“宽带中国”建设, 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推进三网融合, 重点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等领域发展。积极迎接新的工业革命趋势, 推动信息产业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 加快信息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全方位应用, 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做好网络空间战略布局, 加强互联网基础管理, 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健全安全保障体系,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确保国家经济与信息安全。

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不断释放企业发展活力, 逐步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合理分工、各种所有制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和管理创新, 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增强创新活力和吸纳就业能力,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提高“专精特新”和集群发展水平。不断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切实解决面临的主要困难, 完善服务体系, 增强中小企业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营造环境, 完善机制, 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

优化产业结构既是现实迫切要求, 更是长期战略任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按照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优化产业结构取得突破性进展。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是新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客观规律, 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新思路新举措。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推动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和全面覆盖, 加快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充分发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优势, 带动产业升级, 增强竞争力。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充分发挥城镇化为工业化创造需求、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供给的作用,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产业集聚、城市布局、人口分布等相互衔接, 以工业化引领提升城镇化水平、以城镇化支撑工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落实以工哺农的方针, 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 加强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城乡统筹,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发挥工业在实体经济中的主体作用, 促进实业兴国、工业强国。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 加强事关实体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研究, 积极完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投资、贸易、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 狠抓各项政策措施落实, 不断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创造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收益率大致相当的条件, 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向实体经济。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 改善实体经济产品和服务消费环境, 加快产品和产业升级, 重点推动利用技术改造优化投资结构, 切实发挥实体经济产品和服务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大力弘扬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致富的思想, 努力营造各方面关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升产业层次和素质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优化产业结构的核心位置, 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发挥创新在优化产业结构中的关键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 力争在高端装备、信息网络、系统软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大力推进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 加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工程, 加快重大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建设, 提高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切实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 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基本要求。以破解能源资源约束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为出发点, 树立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理念, 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大节能降耗力度, 严格能耗物耗准入门槛, 推广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行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 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 逐步削减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量, 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 促进污染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并重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 建立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探索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等新机制新模式, 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定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上一篇:论文讲座心得体会下一篇:北京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3》教案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