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散光分析

2024-04-13

角膜散光分析(精选8篇)

篇1:角膜散光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两种切口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临床对比分析

作者:林金香 戴追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第35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两种切口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61例,共计76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手术切口分为两组,38眼采用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为对照组,38眼采用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眼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和角膜散光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的临床疗效优于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术后视力恢复更好且角膜散光更小。

[关键词] 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视力;角膜散光

[中图分类号] R7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b)-0065-02

篇2:角膜散光分析

交会对接杂散光分析及反杂光干扰措施设计

在空间交会对接过程中,太阳等各种天体以及飞行器上零部件的辐射与反射都会影响CCD的成像,形成大量杂散光干扰.阳光效应是很多其它杂散光干扰的源,如果不采取特殊措施,标志灯的像点可能会全部被阳光效应所淹没.本文通过对阳光效应包括阳光直射、阳光斜射和阳光漫射效应的.分析,提出了两项反杂光干扰措施:标志灯的发光器件工作在红外波段;在摄像机光路系统中安装特殊设计的窄带干涉滤光片.实验表明,上述反杂光干扰措施能够有效地滤除阳光、月光、星光、灯光以及其它非标志灯工作波段杂光的干扰.

作 者:魏祥泉 李金宗 李冬冬 WEI Xiang-quan LI Jin-zong LI Dong-dong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图像信息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 名:光电工程  ISTIC PKU英文刊名: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年,卷(期): 33(5) 分类号:V526 关键词:交会对接   阳光效应   光干扰   光学成像传感器  

篇3:角膜散光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眼科所收治的100例患者144只眼作为研究对象, 该研究的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行翼状胬肉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 且经过了3个月的术后回访。该研究的所有患者中, 有48例女性68只眼, 52例男性76只眼, 其中有44例患者的双眼患病。该研究所有患者的年龄为36~71岁, 平均年龄为54岁, 所有患者的胬肉均生长在鼻侧。

1.2 手术方法

该研究所有患者的手术均在手术专用显微镜下完成, 对其行2次局部麻醉, 在对患者的胬肉体部进行麻醉时, 其药物为0.1%的肾上腺素与2%的利多卡因。利用虹膜恢复器从胬肉头部0.5 mm处的正常组织开始剥离, 然后逐步向颈部分离, 将胬肉的体部分离至半月襞处, 将大部分襞处切除。完成此项操作后, 利用灼烧器来对患者进行烧灼止血, 将巩膜暴露在视野下。在患者的手术眼同侧上方做角膜缘, 并将其作为基底, 分离出大小在4 mm×5 mm左右不带筋膜的球结膜瓣, 向前对结膜瓣进行翻转, 然后利用虹膜恢复器来对其行钝性分离至角膜缘, 然后再用该该院自制的保险刀片来向前剖切, 将其剖离开至角膜上皮的边缘组织即可。利用显微角膜剪来讲患者的角膜轻轻剪断, 然后将处于游离状态的结膜瓣逐渐滑移到对应的巩膜暴露区。10/0尼龙线行内侧、下侧、上侧结膜瓣固定缝合, 其供区不进行任何处理。术后14 d即可拆线。

1.3 观察方法

该研究所有患者在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对其角膜曲率、裸眼视力进行检查, 检查芳香族至少进行3次检测, 最后取其平均值。在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后, 用专用量规来对胬肉侵入角膜的具体长度进行测量, 该研究的所有测量与检查均由同一个负责人完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该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2 结果

在该研究的所有患者中, 有8眼为无散光者, 其比例约为4%;由于白内障或胬肉过大而不能测出散光的有12眼, 其比例约为8%;88眼为远视散光者, 其比例约为61%;12眼为近视散光者, 其比例约为8%;24眼为混合散光者, 其比例约为19%。在该研究的136只散光眼中, 有82只眼为规则性散光, 其比例约为60%;44眼斜向散光, 其比例为32%;10眼逆规散光, 其比例约为8%。该研究的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术前有12眼由于白内障或胬肉过大的原因而不能进行验光, 其余132只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散光, 其平均散光度为3.6D。在术后1个月的复查过程中, 108只眼的裸眼视力至少提高了2行, 屈光检查的结果表明, 患者的散光度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 其平均减少量为 (3.56±0.46) 。

3 讨论

有学者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 翼状胬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视力下降以及散光的情况, 通过对患者行翼状胬肉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角膜散光, 提高患者的视力。导致患者出现散光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翼状胬肉在没有到达瞳孔区时, 它对患者的视力影响主要是角膜散光。翼状胬肉可以导致患者出现较为明显的轴向远视散光, 患者出现此类情况主要是由于翼状胬肉入侵角膜边缘后, 导致角膜出现牵引以及受压的情况, 使得角膜的局部变平, 导致患者的眼睛屈曲率降低, 最终形成对应方向的反光。有学者在其报告中指出, 患者出现散光的原因可能与胬肉头部的泪液镜有一定关系, 因此, 患者在术后, 不仅可以使其角膜的牵拉得到解除, 而且患者的泪镜也会随之消失。该研究所有患者中, 有61%左右的患者为远视散光, 60%左右的患者为顺规则性散光,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翼状胬肉所引起的角膜散光主要为远视散光, 且绝大部分为顺规则性散光。

(2) 散光的产生及其程度与翼状胬肉的实际大小存在明显的关系, 该研究的结果显示, 当翼状胬肉侵入角膜达到2.5~3.0 m时便可引起明显散光, 这个临界值对于选择翼状胬肉的手术时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患者在行翼状胬肉手术后, 其散光度数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其视力也得到有效地提高, 此外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无散光的8眼为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缘内<2.0 mm, 因为胬肉侵入尚未引起角膜改变, 因此, 患者未出现散光。

(3) 在对此类患者行翼状胬肉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时, 其角膜的恢复主要包含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角膜的形态, 它主要是根据角膜的弹性来逐渐恢复的;另一方面是角膜上皮, 它主要是靠胬肉区或近胬肉区的角膜缘干细胞增生和向心性移动, 覆盖病变区角膜缘及角膜上皮缺损区。

该研究的结果显示, 该组中144只患眼存在不同程度的散光, 患者的此种情况与胬肉进入角膜的具体长度有关, 且以顺规性散光为主。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 患者的散光度数明显下降, 其视力也得以提高。综上所述, 翼状胬肉可以引起顺规性散光, 胬肉的大小与散光程度密切相关, 对此类患者行胬肉切除术可以使患者的散光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以此来提高患者的视力。

摘要:目的 探讨就患者在行翼状胬肉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的角膜散光以及视力变化的相关情况。方法 选择该院眼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100例患者144只眼作为研究对象, 对该研究所有患者的胬肉进入角膜的长度、角膜曲率、屈光度以及视力进行常规测定, 对所有患者的患眼在治疗前后的屈光度进行比较。结果 该研究的144只患眼存在不同程度的散光, 患者的此种情况与胬肉进入角膜的具体长度有关, 且以顺规性散光为主。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 患者的散光度数明显下降, 其视力也得以提高, 该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翼状胬肉可以引起顺规性散光, 胬肉的大小与散光程度密切相关, 对此类患者行胬肉切除术可以使患者的散光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以此来提高患者的视力。

关键词: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散光,视力

参考文献

[1]吕兆琴, 杨付合, 张建民, 等.翼状胬肉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变化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 2012, 41 (9) :912-913.

[2]刘春兰, 陈一兵, 秦伟, 等.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变化观察[J].吉林医学, 2010, 31 (21) :3411-3412.

[3]蔡树泓, 张世华, 廖润斌, 等.两种术式治疗翼状胬肉后角膜散光度变化的对比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 2013, 20 (1) :75-76.

[4]高婧, 张少斌, 刘玉强, 等.角膜磨削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疗效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 2010, 18 (6) :535-537.

[5]蒋祖晖.改良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J].健康大视野, 2013, 21 (2) :368-369.

[6]王振亮, 王世明, 施瑜劲, 等.两种翼状胬肉手术方式对角膜曲率影响的临床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 2010, 10 (10) :1988-1990.

[7]张亚娟, 孙兰萍, 刘桂芬, 等.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1, 29 (3) :272-274.

[8]陈利明, 任春吾, 刘溢思, 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创面愈合时间和复发率的观察[J].广东医学, 2009, 30 (11) :1700-1701.

[9]陈明洪.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62例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 2008, 30 (1) :101-102.

[10]Kal HB, Veen RE, Jurgenliemk Schulz IM, et al.Dose-effect relationships for recurrence of keloid and pterygium after surgery and radiotherap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2009, 74 (1) :245-251.

[11]Hill-RH, 3rd, Bersani, TA.Bulbar conjunctival autograft with rectus muscle transeyelid traction suture for diplopia due to bulbar conjunctival scarring.[J].Ophthalmic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09, 25 (1) :47-49.

篇4:角膜散光分析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角膜散光度

[中图分类号] R779.6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0-0143-02

Effects on different transparent corneal incision direction corneal astigmatism after cataract surgery

Dilixiati·Kadier Kamili·Nuer

1.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4,China;2.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Kezhou People's Hospital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Kezhou 8453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different transparent corneal incision direction effect on corneal astigmatism after cataract surgery. Methods Applied clear corneal incision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aspiration of cataract combined with intraocular lenses im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34 patients and the surgical incision direction above the maximum corneal curvature in Meridian direction or in the temporal lobe and two group above the nose are divided intoⅠ,Ⅱ, of comparison of corneal astigmatism after change. Result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extension of the time, surgery of corneal astigmatism are diminish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orneal spectrophotometry after 1 week before the operation the largest increase, with the extension of the time were gradually reduced. Conclusion With clear corneal incision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aspiration of cataract 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for cataract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atient's specific choice of incision direction of corneal astigmatism, maximum corneal curvature in the Meridian direction clear corneal incision.

[Key words]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aspiration of cataract surgery;Intraocular lens;Corneal spectrophotometryq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白内障手术治疗所选切口已由巩膜切口逐渐转变为透明角膜切口,此术式的最大优点即为小切口,患者更易接受。因此, 目前治疗白内障方法主要采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该法自应用以来,其术后对患者角膜散光的影响就备受关注。本文选择我科2009年1月~2011年10月接受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共34例,对其资料及手术过程进行分析,总结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9年1月~2011年10月应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34例患者(42只眼),其中男16例(20只眼),女18例(22只眼)。年龄32~64岁,平均(41.3±4.6)岁。将患者按手术切口方向位于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方向或位于颞上方及鼻上方分为Ⅰ、Ⅱ两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TOPCON RK7100 型角膜曲率计;TOMEY TMS-2 角膜地形图仪。手术方法:所有患者接受表面麻醉。Ⅰ组:24只眼,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后选择角膜曲率最大的子午线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用手术刀自角膜缘内穿刺进前房,做角膜侧切口,将黏弹剂注入前房内,环行撕囊,水分离核,在囊袋内将核分块, 超声乳化吸除。此时将切口扩大至3.5 mm, 将人工晶状体用折叠镊从切口处植入,然后清除黏弹剂, 利用灌注液形成前房,确认切口无渗漏即可。Ⅱ组:18只眼,手术步骤与Ⅰ组相同,只是切口选择不同,右眼选择颞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左眼选择鼻上方透明角膜切口。

1.3 观察指标

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检查视力与角膜散光度。角膜散光度包括手术性散光度和角膜散光度两种。手术性角膜散光度的计算应用余弦定律公式[1],应用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角膜两条垂直径线上的角膜曲率进行计算。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行两组间比较;组内比较采用F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手术角膜散光度对比

两组患者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手术角膜散光度均逐渐减小,经F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术前术后平均角膜散光度比较

术后1周时,两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术前,随着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小,经F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一般来说,白内障手术过程中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进行白内障吸除术,术后恢复过程中角膜的曲率会发生改变, 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眼睛会产生散光现象, 术后角膜散光度等于术前角膜散光度与手术性角膜散光度的矢量之和[2-3]。本研究中采用的白内障小切口手术由于切口小, 大大减少了患者角膜的变形程度,术后较快达到稳定[4]。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随着时间延长,手术角膜散光度均逐渐减小,经F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说明,这两种方向的透明角膜切口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对角膜散光度的影响不大。

本文结果还显示,两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在术后1周较术前增加最多,之后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其原因可能术后1周时患者还没有完全恢复,此时眼内炎症反应最严重,角膜水肿尚未消除,因此角膜散光症状最为明显。随着时间增加,角膜切口处的炎症反应逐渐减轻,水肿处也逐渐消肿,角膜散光症状自然减小。结果提示,术后第3个月,Ⅱ组患者眼球的平均角膜散光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明显,而Ⅰ组差异不大。提示手术开始时选择合理的切口方向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角膜散光度,在子午线方向上做透明角膜切口是最佳选择。因此,行白内障吸除术时要根据患者术前评估的眼球散光情况适当选择手术切口方向,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术后眼球的散光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另外,小切口较大切口的恢复时间缩短很多,一般小切口1个月内即可恢复,大切口至少要4个月的恢复时间。

综上所述,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术后要想获得理想的视功能恢复,必须由医生在术前对患者眼球及所要植入的人工晶体度数进行精确测算,慎重选择切口方向,这样才能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度。同时,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可使患者术后散光稳定速度更快。

[参考文献]

[1]蒋慧中. 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屈光状态[J] .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2008,27(10):293-298.

[2]Long DA,Monica ML. A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corneal curvature chang es with 3.0 to 3.5 mm corneal tunnel phacoemulsification[J]. Ophthalmology,2006,103(12):226-232.

[3]Drews RC. Astigmatism after cataract surgery: nylon versus Mersilene. Five-year data[J]. J Cataract Refr act Surg,2005,21(13):70-72.

[4]Pfleger T,Skorpik C,Menapace R, et al. Long-term course of induced astigmatism after clear cornea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J] . J Catar act Refract Surg, 2006,22(11):72-77.

(收稿日期:2012-01-16)

篇5:儿童散光的原因

稍重者无论视远物、视近物,均感模糊不清,患者常有把眼睑半闭眯成缝隙的习惯,企图以此使物体看得较清晰。

2、视力减退

散光眼远离视网膜的焦线方向的视标颜色变淡,边缘发虚不清,不容易辨认,视力下降,重者产生复视。除生理性散光外,各种散光都容易引起视力下降。远视散光由于调节作用视力比近视散光较好。例如同样都是1.00度散光,远视散光的视力一般为0.8左右;近视散光眼的视力则一般在0.5左右;斜位散光看视标时,视标容易产生变形。“长毛”现象,常因为变形而产生视力减弱.因此对斜位散光的矫正轴位尤为重要。

3、视觉疲劳

散光眼由于各经线上的屈光力不同对平行光线折射无法形成焦点而是两条焦线,所以大脑容易产生对像的选择读解。原因是散光眼容易产生对近视网膜的焦线的方向的景物。

眼睛发育与营养的关系:

1、维生素A

视网膜的感光细胞需要维生素A,如维生素A缺乏,会引发夜盲、视神经损伤、泪腺萎缩、角膜水肿乃至穿孔。

主要来源:动物肝脏、鱼肝油、蛋类、奶类,以及富含胡萝卜素的蔬菜,包括胡萝卜、韭菜、香菜、西兰花、菠菜等。因胡萝卜素为脂溶性维生素,最好用油炒或与脂肪类食物混食,更容易吸收。

2、维生素B1

眼部神经的发育仰赖于维生素B1,如缺乏维生素B1会影响视神经的发育,甚至发生视神经病变及瞳孔对光反应迟钝。

主要来源:瘦肉、花生、玉米、小米、硬果、香菇等。此外,要减少红糖的摄入,以减少维生素B1的消耗。

3、维生素B2

维生素B2可帮助吸收外界空气中的氧气供应角膜细胞所需。当维生素B2缺乏时,易发生结膜炎、角膜炎。

主要来源:动物内脏、蛋类、豌豆、杏仁等。

4、维生素C

胶原物质是眼角膜和巩膜的构成成分之一,而胶原物质制造及维持都需要维生素C。晶状体保持透明,也需要维生素C。

篇6:散光的矫正方法

散光的光学矫正主要是指眼镜矫正,包括框架散光镜矫正和隐形眼镜矫正。

1、框架散光镜矫正应是首选的

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散光,配戴隐形眼镜的适应性尚不成熟。散光镜片含有柱镜成分,当双眼散光矫正时,两散光镜片的柱镜会产生双眼空间视觉效果。当两柱轴均在斜轴位时,就会产生物像空间变形效果,戴镜者会感到地面倾斜,物体扭曲变形等现象,不能接受矫正。故处方前一定要进行足够的试镜调整。

2、隐形眼镜矫正眼散光

是指硬性角膜接触镜,近些年来报道的矫正眼散光越来越普遍。其矫正的原理就是利用接触镜与角膜表面的接触,由泪液填充了角膜表面的角膜散光,而镜片表面无散光,从而达到眼散光矫正的效果,这种镜片矫正散光效果甚好,尤其是斜轴散光或高度散光。可明显地消除双眼视觉的空间变形问题。

二、散光的手术治疗

现代激光角膜切削术对于角膜散光的治疗已达到了更为理想的水平,利用角膜地形图仪对角膜表面形状的检查,测算出矫治角膜散光需要切除的模拟托力克角膜形状,以达到完全散光治疗的目的。

治疗原则

1、散光度适宜,不能过矫;

2、在小角度斜向情况时,应将两眼的柱轴都调整为90º或180º。不必死扣在检影的几度轴差内,例如右眼负散光轴5º,左眼为175º,调试轴可均为180º,患者可能感到最舒适。

这是因为在柱镜度准确的条件下,微小角的柱镜斜交叉产生新的散光已经是微量了,对视觉影响很小;相反,如柱镜在正确轴位时对单眼矫正是完善的,而双眼视时,其柱镜合成的空间扭曲易产生视觉不适,所以必须引起注意。否则,容易引起视觉疲劳,乃至严重的神经精神性症状,在儿童青少年易影响学习。

儿童散光眼的治疗

篇7:散光的治疗方法

导致散光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眼睛的角膜弯曲度发生变化所造成的。角膜也称作“黑眼珠”,是眼球前面的一个窗户,它不仅光滑透明,而且呈完整的半球形。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光线,把光线集中起来,使它进入瞳孔达到眼底的视网膜,绪成焦点,然后再反映到大脑,使人们能清楚地看到外界景象。所以,当半球形的角膜曲度发生变化,像一块磨得不平的镜片,表面呈现凹凸不平、不规则态的时候,外来的光线就不能在视网膜上结成焦点,而是弥散四方,使大脑对外界物体的认识出现一片模糊,这样就产生了散光。这种散光,医学上称为不规则的散光。由于角膜弯曲度改变太多,所以很难用眼镜矫正。

还有一种叫做有规则的散光。是由于角膜弯曲度在某一方向与它的垂直方向不一致的时引起。它的类型很多,有单纯远视散光,有单纯近视散光;有复性远视散光与复性近视散光以及混合散光等,它多数是由于角膜的屈光能力不同所造成,并与近视或者远视同时存在,是可以用眼镜矫正的。

曲率性散光:

如果散光的度数较高,往往发生在角膜,这种散光通常是先天性的,用角膜计测量可以发现正常人眼均存在轻度的散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最常见的散光是垂直弯曲度较水平者大,一般约在0.2D,达种轻度的散光可以认为是生理性的,是由于上下眼睑的经常压迫所致,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生理缺陷有轻度增长的倾向。

获得性的散光:

可因角膜病变最突出的例子是圆锥角膜,累及角膜的眼外伤例如眼部手术之后尤其是角膜切口的手术也可产生同样结果,眼肌切断术后,也可引起轻度散光,角膜散光亦可由眼睑肿瘤压迫所造成,在正常情况下,用手指压迫眼球时,眼睑的收缩或眼外肌的作用,均可产生暂时性的眼球形状的改变,造成不同程度的散光。晶状体曲率性散光也不少见,但这种病例发生的程度都较轻,由圆锥晶状体引起的散光可达到极为明显的程度,但极为少见。

光心偏离性散光:

晶状体的位置轻度偏斜,或离开光学系统的轴线,并不少见,但这种先天性的缺陷往往非常轻微而被忽视,外伤引起的晶状体半脱位,使其光学性质变化不大,但所造成的结果非常明显。

指数性散光:

这是由于晶状体不同区域的屈光率有少量差异所造成的,是生理性的,这种散光程度轻微,没有实际意义,但因白内障引起的屈光介质变化,则影响极为明显,可以产生各种散光,出现视物变形与多视症等。

散光治疗方法:

1.规则散光:可按散光类型及散光度数以不同圆柱镜矫正。

2.不规则散光:可配用角膜接触镜矫正。

3.20岁以上成人的高度散光可考虑行角膜屈光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

1.凡是散光眼一定要散瞳验光,特别对混合性散光更为重要。

2.学龄前儿童用1%阿托品滴眼液或眼膏散瞳验光,每日两次,连续三天后方可检影验光。

3.一般青少年用托比卡胺滴眼液散瞳验光。

4.少数病者滴用阿托品后,面色潮红甚至颈部、全身发红、口干,这是对阿托品药有轻度反应,只要多饮温开水,过1—2小时后症状消除,一般滴阿托品滴眼液后都用手指压迫鼻根旁泪小管处约10—15分种,以防止药物流入泪囊吸收,如果压迫得好,就不会发生上述症状。

篇8:角膜散光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261 例272 眼, 其中男122 例126 眼, 女139例146 眼。年龄51 ~ 85 岁, 平均65 岁。全部病例均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 入选标准为角膜形态规则、无角膜疾病, 无角膜外伤史、手术后按时随访和手术后随访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前视力0. 25 ~ 光感, 光定位准确, 红绿色觉正常。按Emery及Little核硬度分级标准, Ⅱ级51 眼, Ⅲ级123 眼, Ⅳ级98 眼。术前常规用角膜曲率仪测量角膜曲率及角膜散光, 用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测量眼轴并计算所需人工晶体度数。

1. 2 手术方法

272 眼均采用表面麻醉, 行巩膜隧道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前30 min常规用复方托品酰胺散瞳, 间隔5 min连续3 次。具体手术步骤如下: 于术前15 min应用倍诺喜 ( 盐酸奥布卡因) 点眼, 1 ~ 2 滴 ·次- 1, 间隔5 min, 共3 次。开睑器开睑, 在左眼鼻上方或右眼颞上方10: 00 ~ 11: 00 处切开球结膜暴露巩膜止血。角膜缘后1 mm做巩膜隧道切口, 长3. 2 mm, 内口达透明角膜缘内1 ~ 2 mm。穿刺刀自2: 00 角膜缘处行前房穿刺做旁切口, 注入黏弹剂。用撕囊镊连续环形撕囊, 撕囊口直径5 ~ 5. 5 mm。用超声乳化仪碎核并乳化吸出晶体核, 超声能量在40% ~ 60% , 平均超声时间50 s, 平均负压300 mm Hg。I/A冲吸前房皮质, 囊袋内及前房注入玻璃酸钠注射液, 用植入器将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吸出黏弹剂并灌洗前房, 自侧切口注适量BSS液, 使眼压略高于正常, 切口自闭无渗漏, 巩膜和结膜切口不需缝合, 单眼纱垫遮挡。次日复诊, 结膜囊滴典必殊滴眼液每2 h 1 次, 连续3 d, 3 d后改为3 次·d- 1, 持续1 ~ 2 周。

2 结果

2. 1 术后视力

术后1 周、1 个月、3 个月, 裸眼视力0. 5 及其以上者分别为252 眼 ( 92. 65% ) 、260 眼 ( 95. 59% ) 、262 眼 ( 96. 32% ) 。术后观察3 ~ 12 个月, 裸眼视力均在0. 05 以上, 脱盲率为100% 。

2. 2 术后角膜曲率变化

见表1。与术前相比垂直径和水平径在术后1周、1 个月、3 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 05 ) 。

2. 3 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

平均角膜散光术前为 ( 0. 81 ± 0. 52) D, 术后1 周为 ( 0. 98 ± 0. 62) D, 术后1 个月为 ( 0. 92 ±0. 56) D, 术后3 个月为 ( 0. 85 ± 0. 51 ) D。与术前相比, 平均角膜散光在术后1 周、1 个月、3 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2. 4 术后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角膜水肿, 2 ~ 4 d恢复透明。术后虹膜大多无炎症反应, 有3 眼反应较重, 前房有絮状渗出, 经散瞳和局部注射地塞米松2. 5 mg, 每日1次, 连用3 ~ 5 次炎症渗出吸收。

3 讨论

3. 1 手术方法

自1967 年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首次应用以来[1], 人们对超声乳化技术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如劈核技巧[2]、超乳头改进[3]、能量释放模式、乳化技术改变[4]等等。现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开展, 成为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传统的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手术相比, 具有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少、角膜曲率改变小、角膜散光小、视力恢复快等优点, 已被广泛应用。大多数白内障患者术前存在小于1. 25 D的角膜散光, 大于1. 25 D的患者也占到22%[5], 部分患者术前存在逆规性散光[6]。术后角膜散光可受到术中切口大小、形态、位置以及缝合技术等的影响[7]。Kimura等[8]研究表明, 斜上方 ( 10: 00 ~ 11: 00) 切口引起的术后散光比上方切口引起的术后散光小, 且白内障采用斜上方切口手术能使角膜散光向顺归性散光扭转[9], 斜上方切口的手术不会受眉弓、眼窝深浅和左右眼的影响, 利于手术操作。

本研究中, 我们全部采用斜上方切口的巩膜隧道式切口治疗白内障。术后3 个月, 裸眼视力0. 5 及其以上者为262 眼 ( 96. 32% ) 。术后观察3 ~ 12 个月, 裸眼视力均在0. 05 以上, 脱盲率为100% 。术后1 周、1个月、3 个月的垂直径和水平径角膜曲率及散光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3. 2 术后并发症

角膜内皮水肿及虹膜反应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术中机械性刺激和超声能量是术后角膜水肿的主要原因。白内障手术过程中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与超声能量及时间呈正相关[10-11]。产生机械性刺激的主要环节是撕囊、超声乳化手柄、冲吸皮质及植入人工晶体, 手术器械进前房的次数越少、时间越短, 则术后反应越轻。术后用典必舒滴眼液滴眼, 术后反应较重者可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 经治疗后角膜内皮水肿及虹膜炎症反应消退。另外, 超声和注吸过程中注意保持前房的深度, 避免前房消失。因此手术操作应力求轻柔准确, 这是防止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散光, 我们采用斜上方切口的巩膜隧道切口减少了术后角膜曲率的改变, 降低了术后的散光, 提高了术后裸眼视力。

综上所述, 我们采用斜上方切口的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 术中、术后并发症少, 术后角膜曲率改变小且引起角膜散光小, 取得较好的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式、临床效果及术后角膜散光和角膜曲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 (272眼) 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方式的适宜性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 裸眼视力0.5及其以上者为262眼 (96.32%) , 0.05及其以上脱盲率为100%,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垂直径和水平径角膜曲率及散光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术获得满意疗效, 是安全、简便、高效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白内障,角膜曲率,角膜散光

参考文献

[1]KELMAN C D.Phaco-emulsification and aspiration;A new technique of cataract removal;A preliminary report[J].Am J Ophthalmology, 1967, 64 (1) :23-35.

[2]LIU D T, LEE V Y, CHAN W M, et al.Phaco rolling technique[J].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5, 31 (12) :2241-2242.

[3]MCNEIL J I.Flared phacoemulsification tips to decrease ultrasound time and energy in cataract surgery[J].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1, 27 (9) :1433-1436.

[4]DAVISION J A.Ultrasonic powere reduction during phacoemulsification using adjunctive NeoSoniX technology[J].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5, 31 (5) :1015-1019.

[5]FERRER-BLASCO T, PEIXOTO-DE-MATOS S C.Prevalence of corneal astigmatism before cataract surgery[J].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9, 35 (1) :70-75.

[6]GOTO T, KLYCE S D, ZHENG X, et al.Gender and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corneal topography[J].Cornea, 2001, 20 (3) :270-276.

[7]BELTRAME G, SALVETAT M L, CHIZZOLINI M, et al.Corneal Topographic changes induced by different oblique cataract incisions[J].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1, 27 (5) :720-727.

[8]KIMURA H, KURODA S, MIZOGUCHI N.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with a sutureless incisions for dense cataracts[J].J Cataract Refract Surg, 1999, 25 (9) :1275-1279.

[9]GOKHALE N S, SAWHNEY S.Reduction in astigmatisms in 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through change of incision site[J].Indian J Ophthalmology, 2005, 53 (3) :201-203.

[10]HAYASHI K, NAKAO F, HAYASHI F.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loss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using nuclear cracking procedures[J].Cataract Refract Surg, 1994, 20 (1) :44-51.

上一篇:统一战线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关于某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