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类简史有感

2024-04-28

读人类简史有感(共11篇)

篇1:读人类简史有感

读《人类简史》有感1200字

陕西师大附中学生 张文靖

“读人类历史,鸟瞰未免太过狭隘。当从卫星的角度着眼。”

读完《人类简史》此书,颇为感触,许是阅历不足,读书太少的缘故,此书有许多观点于我而言相当新颖,但一些地方细思过后又觉得太过夸张,这不能说是一部完美的史学著作,也不能说书中的观点尽可全盘接受,但带来一些思考应是足够。

“就在6万年前有一头母猿产下了两个女儿,一头成了所有黑猩猩的祖先,另一头则成了所有人类的祖奶奶。”

我时常想,为什么偏偏是人类。为什么偏偏是我们获得了如此殊荣,如天选之子般,但实际上这可能仅仅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命运在冥冥之中选择了我们,于是同样会合作的蚂蚁只能吃我们的剩饭可以轻而易举将我们撕成碎片的黑猩猩被我们关在动物园和实验室里。

我相信事出必有因,一切我们无法解释的结果,都有在漫长演化途中刻在基因深处的起因,追本溯源,逆流而上,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为什么人类个体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文化的复杂繁冗远超我们想象,动物的群体中也许各个个体想法也不同,但绝不会差异到我们人类这个地步。所以到底是为什么呢?作者给了我一个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

人类能达到今天的成就。最大的功臣应该是大脑。这个庞大而脆弱的器官,不仅不利于活动还消耗能量惊人,这点对妇女来说造成的负担更是巨大。分娩死亡成了一大风险,如何避免这个巨大的风险,使生育力和生存力都高一些呢?答案是早产。与其他动物相比较,人类可说都是早产儿,许多重要器官的发育都还不够完善。看看小马,出生没多久就能开始小跑步;小猫出生不过几周,也能离开母亲自行觅食。相较之下,人类的婴儿只能说没用得很,许多年都得当个啃老族来被抚养、保护和教育。

人类之所以会有突出的社交技巧(以及同样人类独有的社会问题),有一大原因也正出自于此。独自一人的母亲,如果还得拖着孩子,就很难为自己和小孩取得足够的.食物。所以,想养孩子,就需要其他家族成员和邻居持续提供协助。要养活一个小孩,得靠全部落共同的努力。于是,演化也就偏好能够形成强大社会关系的种族。

此外,由于人类出生的时候尚未发育完全,比起其他动物,也就更能够用教育和社会化的方式加以改变。大多数哺乳动物脱离子宫的时候,就像是已经上釉的陶器出了窑,如果还想再做什么调整,不是刮伤,就是碎裂。

然而,人类脱离子宫的时候,却像是从炉里拿出了一团刚熔化的玻璃,可以旋转、拉长,可塑性高到令人叹为观止。正因如此,才会有人是基督徒或佛教徒,有人是资本主义者或社会主义者,又或有人好战,有人爱好和平。

这里说一个看书看到比较有趣的一个点,所有人都知道咯,高热量食物对人不好,但是为什么总是戒不掉?朋友圈里叫嚣着减肥的姑娘为数不少,但为什么总是成功者寥寥?现今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都有肥胖的问题,肥胖症几乎像瘟疫一样蔓延,还很快地将魔爪伸向发展中国家。如果我们不想想采集者祖先的饮食习惯,就很难解释为什么我们碰到最甜、最油的食物就难以抵抗。当时他们住在草原上或森林里,高热量的甜食非常罕见,永远供不应求。如果是个3万年前的采集者,想吃甜食只有一种可能来源:熟透的水果。所以,如果石器时代的女性碰到一棵长满甜美果实的树,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立刻吃到吃不下为止,否则等到附近的狒狒也发现这棵树,可就一颗也吃不到了。于是,这种想大口吃下高热量食物的直觉本能就这样深植在我们的基因里。就算我们今天可能住在高楼大厦,家家户户的冰箱早就塞满食物,我们的DNA还记得那些在草原上的日子。正因如此,我们才会不知不觉就吃完一整桶的哈根达斯,可能还配着一大杯可口可乐。

这可能就是肥胖蔓延如此之快,减肥又如此之难的原因罢。

篇2:读人类简史有感

狗骨头

这本书是在给公司员工做激励培训收集素材的时候偶然发现的,看了简介后觉得很有意思,就决定好好读一读。所以今天就来说一说这本书的有趣之处。

问题一:人类是由什么人种发展而来的?

小时候的教科书告诉我们,我们中国人是由什么猿某人啊、山顶洞人啊、北京人啊进化而来的,但是实际上根据基因测序以及各种科学技术的验证和鉴定,全世界所有现代人的始主只有一个那就是非洲的智人。在远古时代和智人同一时代的人种有六种,而智人既不是其中最强壮的,也不是最灵敏的。最强壮的是叫尼安德特人,最灵敏的叫梭罗人。尼安德特人非常魁梧,主要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地区,梭罗人则非常的小巧,活动迅速,生活在热带地区。那么智人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生存下来,最终将其他人种都GAMEOVER的呢?我们先来看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使用工具代表了人类很强大??

我们常常以为人类的发展的关键折点是因为会使用工具,教科书上也是这么说的。但是实际上,人类在两百万年前左右就已经学会使用工具了,但是人类确一直处于很弱小的地位,大约在一百万年前人类的脑容量有了非常大的提升,甚至开始生产锋利的石器了,但还是一直担心害怕食肉动物的威胁,也很少能够猎杀大型猎物。维系人类生活的主要还是靠采集植物、追杀小动物、吃一些腐肉。老师小时候都这么说的:有了工具有了火,人类就可以猎杀狮子,猎杀狼群。但是实际场景确是人类用石器,等待狮子,财狼吃完后用石器砸碎骨头,吸食骨头里的骨髓。所以生产工具的原因不是因为强大,而是因为弱小只能吃其他食肉动物吃剩下的东西。(这在书里是有实际考证的,不是瞎掰)

问题三: 智人是如何进化到食物链的顶端?

智人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阶段中胜出,迅速的抵达遥远的栖息地,并将其他物种赶出历史的舞台最主要的原因是:智人有一种独特的语言。我们的日常认知认为人类才有语言,实际上很多动物都有自己的语言,而且还挺复杂的。比如说:猴子可以在危机时刻告诉同伴:快看,有狮子。()而另一只猴子还可以说:不,那是只老鹰。(科学研究证明确是猴子能够准确的通过语言表达这些信息)只是没有人类的那么复杂,人类可以做出这样的表述:我昨天经过这边看到了 一只狮子,而智人的语言相对于当时的其他人种特殊之处就在于他们开始学会了描述虚构的东西,比如:明天会有一只狮子经过这里。“我昨天经过这边看到了一只狮子”和“明天会有一只狮子经过这里”这两种语言背后的智能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智人的语言可以表示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进而衍生出来的就是八卦的能力。什么意思呢?比如如果我们仅仅会说:明天会有一只狮子经过这里,是无法形成大家对一件事情的认可以及无法做出明确分工。但是八卦确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想象下一群野人坐在一起讨论之前谁谁谁追杀狮子的时候最勇猛,谁谁谁躲在最后面,谁谁谁想了个好办法等等等。慢慢的,人们就会形成对团队合作,对团队分工,对团队扩张组建等集体活动的意识。这也是我们现代人人际沟通的大部分:八卦,闲聊。而在原始时代,这个能力对智人占据食物链顶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个能力可以产生大规模的集体行动,产生大多数人对一件事情的共同认知。认知革命后的智人,甚至可以说出:“狮子是我们的守护神”这样的话。也就是利用这种能力,使越来越多的智人走到了一起,他们有共同的信仰,有共同的认知,也就有了共同的目标。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于是智人开始了漫长的屠杀之路,既不强大也不灵敏的智人依靠着团队的力量慢慢走上了人类的巅峰舞台。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沟通的重要性,到底有多重要呢?为什么有有一本书的名字会叫:马云的故事里——其实马云只会讲故事。看完这本书,我终于打心底觉得:沟通实在是太重要的,它可以让你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篇3:读人类简史有感

关键词:川端康成,《千鹤》,人类本性,道德伦理

川端自己曾说:“我的作风,表面上看不明显,实际上颇有一点背德的味道。”[1]又说:“作家应当是无赖放浪之徒”“要敢于有‘不名誉’的言行,敢于写违背道德的作品,做不到这一步,小说家就只好灭亡……”[2]《千鹤》一书可以说是他这类“背德”作品的代表作之一,除了《千鹤》,他还写过《山音》《睡美人》《一只胳膊》等追求感官享受和渲染病态性爱的作品。不过,笔者倒认为,与其将川端的这类作品看成是“背德”式作品,不如将它们看成是宣扬伦理道德的作品更为恰当。为什么这样说呢?

读过《千鹤》的人都知道,小说里具有乱伦行为的几位主人公菊治、太田夫人、文子等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他们不但在发生乱伦行为后精神备受折磨,而且最终结局都是自杀或准自杀。小说里,太田夫人的自杀是直接叙述了出来的。而文子与菊治的自杀则写得比较隐晦,文子和菊治发生性行为的第二天,菊治去找文子,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告诉他:“太田小姐今早晨说,要跟朋友出去旅行,不在家。”[3]“‘死神就在我们脚下。’想起文子这句话,菊治腿都软了。”[4]“文子给了菊治重新生活的勇气,当不至于自蹈死地。然而文子昨天的一切,不正表示她一心想死么?或者说,她怕自己跟母亲一样,是个罪孽深重的女人?”[4]“‘就让栗本一个人活在世上好了……’菊治仿佛对着假想的敌人,出了一口恶气似的狠狠说道,然后朝公园的林荫深处急步走去。”[4]这几句话是小说结尾的内容,同时暗示出了文子和菊治的死亡。因为文子的母亲太田夫人曾经是菊治父亲的情人,菊治又和太田夫人有过性关系,所以,在文子自己也和菊治发生了一夜情之后,她自感罪孽深重,自杀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而菊治在与太田夫人发生性行为之后,也曾陷于自责与罪孽感之中,所以才有文子给了他重新生活的勇气的说法。

由此我们知道,虽然小说里一再借人物之口为小说主人公的乱伦行为进行美化,说什么“夫人死后,菊治……梦很多。不过,做的倒不是噩梦。梦醒萦回,常常感到甜美酣畅,令人陶醉,哪怕醒后,也依然为之销魂。”[7]但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形成的道德伦理观念早已渗透于每个社会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之中,对人的行为和思想都有着有形或无形的制约,就算人出于一时的冲动,打破这些制约,但内心深处的罪恶意识是始终都不能消除的。小说中,虽然菊治一再地强调他与太田夫人之间所产生的情欲是美好的,却始终也无法摆脱罪孽深重的想法,就是这个原因。就像具有“忧郁王子”之称的哈姆雷特,虽然发誓在确认凶手就是新国王之后要杀新国王以报杀父之仇,然而,在新国王回到王宫走进一个小房间里进行忏悔之时,跟在新国王身后原本有机会立刻杀掉新国王的哈姆雷特却放弃了这个机会,他认为新国王的灵魂不配升入天堂。而这种想法正是来源于他所反对的基督教教义的熏陶。信仰基督教的人认为,人若在祈祷或忏悔之时死去,他的灵魂会升入天堂。哈姆雷特虽是人文主义者,但他从小深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无形之中说话行事都受到基督教教义的制约。假如换成一个从未接触过基督教教义的人,比如嫉恶如仇的中国人,有那样的一个机会,新国王还能逃脱吗?

《千鹤》一书中,直接或间接地描写菊治对乱伦行为怀有罪恶意识的地方比比皆是,比如:“可是说完这句话,他才想到,要是太田夫人没有文子这个女儿,他与夫人的事,自己回想之下说不定会更加觉得阴暗怪诞,而不能自拔。”[8]“‘……像她(注:指太田夫人)那种人,还以为死了能跟你父亲阴间相会哩。’菊治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9]“在他意念中,与死者的神交,有时会体验得活灵活现的。菊治也想过,若不从这种意念中摆脱出来,自己便不可救药了。有时菊治也认为,这或许是因为道德上的自责,引起官能上的病态。”[10]有时,创作的结果与创作的动机未必统一,就像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在创作《安娜·卡列妮娜》之前,托尔斯泰是准备通过一个搞婚外恋女子的悲惨下场并对她的谴责来达到宣扬家庭伦理的目的的,可小说写出来之后,不但读者,连作者自己对故事主人公安娜·卡列妮娜的遭遇也满怀同情,谁也不忍心责备,所谓宣扬家庭伦理的目的也让位于安娜·卡列妮娜这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说人物形象突显于主题之上,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和注意力,原本想要表达的宣扬家庭伦理的目的反而被弱化了,创作的结果背离了创作的动机。与此相似,川端康成也许原本是想写一个“背德”式的作品以说明在爱情或文学中道德伦理的无关宏旨,然而,作品写出来之后,道德伦理对人物的影响却无处不在,最后还成了相关人物走向死亡的主因。如果完全不受道德伦理的影响,比如,如果小说的主人公是原始人类,他们就不会时时受到内心的谴责而深感不安和痛苦了。

孔子云:“食色,性也。”食和性是人类的两大本能,肚子饿了会“饥不择食”;情欲上来了,“桃花树下死,做鬼也风流”,就算是“天下为家”的皇帝也是“爱江山更爱美人”,“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爱美与爱美人这是女人和男人的天性,既是天性,由人规划制定出来的规矩制度道德伦理可以约束循规蹈矩的人,却不能约束那些不把伦理道德那一套放在眼里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人类社会几千年来,虽然一直有道德和伦理的约束,却也一直有打破伦理道德我行我素的人存在,天性和人伦时时发生冲突,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如果太田夫人、菊治和文子能像把儿媳据为己有的唐玄宗、和母亲通奸的刘宋王朝皇帝刘骏以及父子叔侄跟两姐妹乱来的贾珍、贾蓉、贾琏、尤二姐、尤三姐们那样潇洒,他们也不会因不堪思想重负而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而他们之所以都走上了这样一条道路,就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乱伦和破坏别人婚姻这样的行为是要不得不应该的。无论太田夫人也好,菊治也好,文子也好,他们对与他们发生性行为的情人都是怀有好感的,甚至可以说是爱得很热烈的,但最终他们的爱情都没能战胜道德伦理在他们心头留下的阴影和重负。小说中有很多地方描写这种冲突的,比如:“栗本千花子说我(注:指太田夫人)从中作梗,这可真是……你和雪子的事,我只觉得自己不好。从早晨起,我就挺怕她(注:指栗本千花子)的,战战兢兢,在家里简直待不下去。”[9]“夫人抓住他的手说:‘我害怕,怕得很啊!’”[9]“菊治坐在骨灰坛前,点上香,然后合掌瞑目。他在祈求饶恕。可是,心里对夫人的爱,充满感激之情,仿佛又受到夫人一腔柔情的抚慰。”[10]“死亡就在我们脚下。真可怕!虽然我们脚下就是死神,却又不能总是这样,叫我(注:指文子)妈的亡魂把自己给缠住,我也曾想法要解脱来着。”[11]

正因为《千鹤》将人类本性和道德伦理的冲突描写得深刻细腻入木三分,与普通宣扬家庭伦理或宗教信仰的书籍高明许多,所以这本书才能为川端康成带来那麽多的荣誉,不但在国内赢得了日本的最高奖项之一,而且还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瑞典皇家学院在给川端康成的《授奖辞》中这样评价川端康成获奖的意义:其一,川端康成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笔者以为,第一点意义是对《千鹤》主旨的最好概括,在人类本性与道德伦理的冲突中,道德伦理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文学自叙传》.《川端康成全集》新潮社1997年版.第13卷104页.

[2]《夕照的原野》.《川端康成全集》新潮社1997年版.第15卷262页.

[3]《雪国·千鹤·古都》高慧勤译.刘硕良主编.漓江出版社,第233页.

[4][5][6]《雪国·千鹤·古都》高慧勤译.刘硕良主编.漓江出版社,第234页.

[7]《雪国·千鹤·古都》高慧勤译.刘硕良主编.漓江出版社,第168页.

[8]《雪国·千鹤·古都》高慧勤译.刘硕良主编.漓江出版社,第176页.

[9]《雪国·千鹤·古都》高慧勤译.刘硕良主编.漓江出版社,第182页.

[10]《雪国·千鹤·古都》高慧勤译.刘硕良主编.漓江出版社,第156页.

⑾⑿《雪国·千鹤·古都》高慧勤译.刘硕良主编.漓江出版社,第160页

⒀《雪国·千鹤·古都》高慧勤译.刘硕良主编.漓江出版社,第168页.

篇4:读《回望人类发明之路》有感

于是特意找了本《李约瑟传》来看,于是知道了李约瑟的疑问:“为何近现代科学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科技与经济曾经领先世界的中国”。

张开逊教授在《回望人类发明之路》中说:人类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其实都肇始于中国,它们对世界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他还这样定义中国古代发明:“中国古代发明是一种基础性发明。”他将中国重大的科学技术领先世界的时间定义为“上启春秋,下至南宋”。但在这之后的几个世纪,我们却成了“沉睡的巨龙”。

有人认为,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应归结于中国自古以来重文轻理的儒家思想和“八股”取士制度,以及“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中国古代不乏科学大家,如祖冲之、张衡、刘徽、秦九韶等,也有领先世界的著述,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甘石星经》《天工开物》等。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朝代都实行限制工商的政策,比如唐、宋、元时期政府就没有限制海外贸易。甚至在明朝,也没有强制执行禁海贸易。1740年,清朝的法律鼓励私人采煤。

有人讲,我们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只是博物学,我们的科学技术属于应用型科学。比如《九章算术》所陈列的都是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物兑损、房屋建筑的结构计算、分配方案设计等。星相学的领先也是源于朝廷的重视。等等。

其实,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原本就更多来自于对实际生活的观察,即使作为西方科学鼻祖的亚里士多德也是基于对自然的观察而建立起了他的科学体系。13、14世纪中国的天文学家曾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但在17世纪,当中国人发现自己的天文立法过时了之后,就把朝廷的天文事宜交由耶稣会去负责了)。

中国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有求索的精神,也有包容的胸襟,那我们为什么会落后了呢?

最近,看到张开逊教授的一个谈话。他认为,中国人在古代探索自然的活动一直没有越过两道门槛:第一,人们并不重视实验的方法;很多探究活动,都停留在观察和描述的层面上。第二,中国人探究自然的活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没有使用精确的数学工具,没有发明出探究自然所必需的很多数学方法,不习惯西方的逻辑推理这种方式。因此,中国的探究活动没有跨过近代科学的这道门槛,没有让自己的发明活动由依赖经验和灵感的阶段走入依靠发现自然规律、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深层次的理解产生新技术的阶段。

是的,科学发现有其内在的规律,只有认识它、遵循它,科学才能得以发展。这是读《回望人类发明之路》后给我的启迪。

篇5:读《人类简史》有感:虚构的秩序

《人类简史》按照人类的发展史写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科学革命,但它绝不同于历史课本,书中素材源于历史,最后都是汇于哲理。比如人类转瞬登上了金字塔顶端,不仅让生态系统猝不及防,连人类自己也不知所措。人类历史上众多的灾难,不论是生灵涂炭的战乱还是生态遭劫,其实都是源于这场过于仓促的地位跳跃。

对于我一直迷惑的不存在宗教在人类历史上的为何能起这么大作用这一问题,此书也给出了解释:虚构这件事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这样的虚构故事赋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让我们得以集结大批人力、灵活合作。国家、种族、宗教均是如此。所以自己生活的种种秩序其实是想象,它与我们的生活的真实世界紧密结合,塑造了我们的欲望并将我们连接在一起。改变这些秩序,就得同时改变数亿人的想法,这绝非易事。比如说抵制圣诞节,就得说服许多陌生人合作,而这又得靠着他们都相信另一些共同的虚构故事才行得通。

无论是高考还是房改,身为人类就不可能脱离想象所构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扩大而已。最后附上尼布尔的祈祷文: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篇6:读《人类简史》心得体会

《人类简史》是一部不长的书,却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从智人出现到当今又到未来的人类发展全过程。书中确定了人类历史的三个关键节点,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

认知革命是指在距今7万到3万年间,人类出现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能够通过语言传递事实和信息。认知革命以前,人类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与其它动物并无太大区别,风餐露宿,捕猎、采集为生,要躲避其它猛兽的袭击。认知革命以后,传说、神话、神及宗教出现,人与人之间通过这些虚拟的想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纽带,协作和活动的范围大幅扩张,部落的规模扩大、能力提升,开始成为自然界的主导力量,甚至具有灭绝其它物种的能力。认知革命以前人类只有生物学上的特征,之后便产生了历史学,有了文化意义上的人类历史。

关于农业社会,书中提出了两个有趣的悖论。

第一个是到底是小麦利用了人类,还是人类利用了小麦?人类大规模的小麦种植活动对人类的繁衍和发展的确有很大作用,但同时小麦自身也因此获得了物种的大发展。我们可以说是人类利用小麦加快繁衍生息,但从小麦的角度来看,却是小麦利用人类扩张到全球。这是个很新颖而有趣的角度。

第二个是人类大规模耕种到底增加了幸福,还是减少了幸福?一方面,大规模农业耕种使得人类拥有更多的粮食,免于饥饿的痛苦,也使人类得以定居并发展出商业和文化,无疑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农业耕种使得人类牢牢地被土地和作物束缚了,不得不日复一日地面朝黄土背朝天进行农业生产,比游牧采集为生的辛劳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看来,人类原本为了增加幸福而进行的农业活动,反而使得农民劳累不堪,难言幸福。一连串为了让生活更轻松的“进步”,最后却成为人类身上一道又一道的沉重的枷锁。这确是件吊诡的事情。

科学革命是近代以来,尤其是17、18世纪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这两大引擎,科学技术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使得人类逐渐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并征服世界。科技如今不仅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甚至可以通过生物工程等手段扭转自然的力量。未来世界的模样必然是由科技所塑造的,也必然是值得期待的。

读完书你仿佛纵横穿梭在时空隧道中之间,清晰地看见我们人类如何从动物成为主宰世界的上帝。在7万年前人类还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动物,在非洲的角落自顾自的生活,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间,智人就变成了整个地球的主人、生态系统的梦魇,时至今日,智人似乎只要再跨一步就能够进入神的境界,不仅有望获得永恒的青春,更拥有创造和毁灭一切的神力。但遗憾的是智人在地球上的所作所为实在没有太多令人自豪,虽然我们主宰了环境,但却并没有减少地球的痛苦,虽然饥荒和战争都在逐渐减少,然而其他动物的生存条件,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恶化。我们这次的冠状病毒的疫情,不就是从人类口中的一只小小的蝙蝠所开始的吗?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近期我也在读《中国哲学简史》,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程颢也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的真正意义是“生命”,他们认为万物都有对“生命”的倾向,就是这种倾向构成了天地的“仁”。面对这次疫情,作为人类,我觉得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思,我们现在拥有的力量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强大,但我们似乎仍然感到不满,为了寻求自己的舒适和娱乐,对周遭的动物和生态系统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灾难,一个人可能在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我们有很多中国古代哲学家都在讨论“宇宙发生论”,其中孟子提出“天民”这种说法,就是说我们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我们要有这种觉解,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篇7:读《人类简史》心得体会

250万年前人类还只是一群在东非草原上与动物无异的古猿。一直到200万年前,人类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迁徙之旅,从东非出发,足迹遍及欧亚大陆的每一寸土地。在欧洲和西亚形成了称为“尼安德特人”的种群,在东亚则称直立人。在印尼则住着梭罗人,在另一个不远的弗洛里斯岛上,人类则经历了一场侏儒化的过程,形成了独特的人种——弗洛里斯人,身高不足一米,体重不超过25公斤,完美的适应了在在岛上食物匮乏的生活。这一过程持续了约200万年。这些人类共同生活在欧亚大陆上,直到智人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大约15万年前,长得与我们现代人无异的人出现在了东非高原上,之后开始了他们征服世界的里程。到大约1.2万年前,全世界仅剩智人这一种人类了。

不仅仅是人类,世界上的动物也因为智人的扩散而遭遇灭顶之灾。虽然许多人声称动物的灭绝是气候变迁的原因,但事实上许多动物灭绝的时间恰好是智人登陆后一两千年,如剑齿虎,地懒等(北美原本47属的大型哺乳动物中的34属永远消失了,南美60属中消失了50属,澳大利亚24中大型哺乳动物灭绝的23种),可以说,智人的威力不亚于一次生物大灭绝。

而让智人站上食物链顶端的正是人类的第一次革命——认知革命。人类出现了八卦这种能力,并借助八卦能维持一个大约150人的团体,这是智人最初级的聚落。而如果需要更多人聚集在一起,秘密在于虚构的故事,或者说是想象。无论是国家还是宗教,都是我们想象的结果。自从认知革命以来,智人一直生活在双重现实中,一是如树木狮子等客观存在的现实,二是国家,宗教,企业等人类想象的现实。这让我感触很深,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我们日常社会的维系居然是依赖人类的想象,我们书写用的文字,交流用的语言,学习的知识,居然都是我们想象的产物,这真是神奇。其次,想象帮着人们拜托进化依赖DNA的自然规律的观点也让我耳目一新。例如鸟进化出翅膀可能花费了数百万年,而人类仅仅在工业革命后2就发明了飞机,征服了天空。DNA对我们人类的影响正逐渐缩小。

第二次人类重要的进步就是农业革命,可以说,农业革命后,智人的主要群落开始了定居生活,并且取代了狩猎采集的智人群落占据了智人的主体。虽然农业耕作带来了食物的产量增加,人口膨胀,但这并不代表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恰恰相反,可以说,人类的苦难生活正是从这是开始。人类因为农耕必须固定生活在一地,毁林开荒,与自然渐行渐远。人口增加,传染病更易流行。即使后悔了却也再也回不到过去采集社会那种悠闲的日子。我们不再是我们自己,而是被小麦驯化的奴隶。这个问题我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原来人类居然也会被驯化,但通过作者叙述的人类因为种植小麦而被束缚,像伺候大爷一样伺候它,一口吃食全看它的心情,真是令人深省。但这也并不全是坏事,至少农业革命促成了国家的诞生,人类的生活更有秩序性,文化艺术也得以在少量精英阶层接受底层农民的供应下得以发展。但也可以说正是农业革命时期建立起来的秩序,让我们人类开始有了阶级。正如书中所说,历史从无正义,我们无从评判奴隶制的对与错,至少在汉谟拉比看来,人分为贵族,自由人和奴隶三个阶层就是正义,而在现人看来,这却是邪恶,不正确的。这让我不禁反思,是否说我们不应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正如美国希望将它的民主的思想带往全世界一样,也许在美国人眼中是正义的,但并不代表这对别国来说是正义的。其在性与性别中对于为何全球各地男权主义当道的几种推测,在我看来也是很有道理的。我个人比较偏向肌肉理论,即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健壮的身体,武力更强大,因此从古开始,无论在世界何处,基本是男权当道。

之后进入了人类融合统一的部分。首先是金钱的出现,让人们的贸易网络变得更加广泛,取代了以往的人情交易或以物易物。金钱,另一方面,也是人类想象所构成的世界中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也让人类的贸易就此快速发展。此外,金钱正在逐渐渗透我们的生活,也许有一天我们的身边再也没有亲情或忠诚,只剩下市场和金钱。

而要说到人类的统一融合,世界上的各个帝国功不可没。他们的征服行为虽然有一定的破坏性,但也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如古罗马中后期推行的万民法更是加速了这一过程。而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代又东征西讨开疆扩土,直至让现在中华大地上不在有中原人或东夷西戎北狄南蛮之说,而只有一个主体民族汉族。原本中东有大量民族,但阿拉伯帝国征服了整个中东和北非地区,所以今天我们称他们统一为阿拉伯人,而不是埃及人,叙利亚人等等。

此外,尤其在欧洲和中东地区,宗教的力量对人类融合统一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还是基督教在欧洲盛行,这些都加速了地区人类融合的步伐。

我认为全书我最喜欢的一个部分就是关于科学革命的部分。其中关于资本主义的那一章节我认为非常好。其中关于荷兰的例子我觉得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现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启蒙于荷兰,其国家的运作模式就犹如一家企业。此外,其信贷,或者说是人类对未来的信任,让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正如书中所说,资本家们改变了以往贵族获得钱财后大量将其用在非生产性活动,而是将绝大部分再投资以创造更多的利润,而仅仅花了一下部分在非生产性活动上。也因此科学革命后的经济才能如此快速的发展。这也突出了了信任和信用在如今社会愈发重要,而信任缺失的结果就犹如1929和两次金融危机,会让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

篇8:读《时间简史》谈科技新闻写作

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自1988年首版以来, 已成为全球科学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译成40种文字, 销售了上1000万册, 成为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观, 对宇宙知识的传播可谓深远而广阔。

科技新闻担负着传播科技知识的使命, 特别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科技新闻如何才能完成好这一使命, 是笔者时常思考的课题。当然, 《时间简史》不是科技新闻, 而是一部科普著作。除了时效性之外, 霍金写《时间简史》的确可以给我们写作科技新闻以启发。此文重点谈科技新闻的写作, 而不是科技新闻的判断。

一、”新”的相对论分辨知识的专业性和普适性

科技新闻是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科技的发展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递延和突破的, 同时在横向上也是相互关联的。在写作科技新闻时, 既要阐释最新的科技知识, 也要对新闻背景及相关知识做些交代。有的记者在写科技新闻时, 会不厌其烦地解释众多的相关知识, 而有的记者又完全当受众是专家不做任何解释。

霍金说, “在牛顿时代一个受教育的人至少可以在梗概上掌握整个人类知识。但从那以后, 科学发展的节奏使之不再可能。”

据研究统计, 全世界的知识总量七到十年就翻一番。所谓新知识, 是相对不同的人, 相对不同的时间而论。三十年前, 如果写一篇科技新闻, 涉及到计算机就应该做一番解释。尽管计算机已经问世几十年了, 但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是闻所未闻。可是, 如果今天写科技新闻时还有人对电脑先做一番解释, 恐怕小学生都会烦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一方面新科技知识越来越多, 人们不可能了解掌握太多的科技知识。而另一方面, 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 又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新科技知识。

记者应该怎样拿捏哪?首先写科技新闻的记者应该对科技领域的发展要比其他记者有更多的关注和把握。同时, 对自己所服务的媒体的定位有清晰的认识, 也就是对所写科技新闻的受众要有清晰的认识, 要分辨知识的专业性和普适性。如果受众是科学素养相对比较高的群体, 则尽可简之, 否则, 则要适当细之。

这就要求记者对自己的读者和自己采访的科学家有一样的了解。记者在写作科技新闻时应该不断地自问, 所要写的科技新闻涉及的相关知识相对自己的读者来说是新的吗?

二、只为诠释让科技新闻从定量回归到定性

我们在日常科技新闻写作时, 经常要向受众传达科学家的科研过程、展现他们智慧的思想火花。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家绝大多数是定量进行的, 而科技新闻就是要把定量的成果再定性的诠释。

但常常有记者把科学家非常严谨的思维过程长篇大段地记录, 甚至是方程推导, 与科技论文很像。这让普通读者感到云山雾罩, 索性不读了。霍金告诉我们:“事实是公众定性地掌握科学已经足够而非整日计算天体运行。”

《时间简史》讲述的主要是理论物理学的内容, 整个学科历史上的众多科学家的思想和思维非常的抽象繁杂。霍金称, “研究的细节是非常技术的, 但是我坚信不需要数学理论即可以传达其广阔的观念。”于是, 在介绍他的研究成果宇宙的膨胀时这样描写, “这种情形很像一个画上好多斑点的气球被逐渐吹胀。当气球膨胀时, 任何两个斑点之间的距离加大, 但是没有一个斑点可以认为是膨胀的中心, 并且斑点相离得越远, 则它们互相离开得越快。”

整部书中, 霍金带领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异领域, 对遥远星系、夸克、“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黑洞、“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描写, 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做了定性的阐述, 使读者初步了解广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妙。如果霍金不这样来写, 而是用他严密的数学定量推导, 让读者信服他的膨胀理论, 可能膨胀的就是读者的脑袋了。

与《时间简史》有得一拼的是《科技日报》的一个栏目《总编辑圈点——环球科技24小时》。这个以当日科技新闻加科技评论的栏目, 总能让读者轻松地知道最新的科技发展。因为副总编辑刘亚东先生的圈点, 总是用最简单、最普通的家常话告诉读者, 那些看着就令人眼晕的大科学家做了什么事, 这事又是这么一回事。国外科学家首次获得了不同电子自旋状态下的单个钴原子图像, 研究者之一萨瓦·拉表示, 电子的不同自旋方向可代表数据存储的不同状态, 目前计算机存储器单元需要的原子数量成千上万, 未来也许用单个原子就能满足需求。

刘亚东点评道“近代人类物质文明大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字——电子。以电荷为载体, 我们先是捣鼓电流, 而后又折腾信息。电子的带电性已足足让我们快活了200年, 而电子的自旋特性或将滋润我们未来200年。一个原子能干成千上万个原子的活儿, 萨瓦·拉描述的这种计算机如果说昨天还只是一种猜想, 那么今天透过这张照片, 我们则真切地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光亮。”笔者问初中生明白说的是什么吗。得到的回答是, 你哪没明白?

好的科技新闻写作就应该像拉家常一样, 把高深的科技轻松解读诠释, 在这个意义上讲, 定性的诠释强于定量的技术。

三、写傻瓜科技新闻

微软的纳珍·米尔伏德曾啧啧称奇, “霍金关于物理的著作比麦当娜关于性的书还畅销。”

《时间简史》之所以备受普通百姓读者欢迎,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霍金写作的动机是为大众而不是专家写一本书。这个根本出发点导致霍金在写作出版过程中与出版商之间有了不计其数的沟通与修改, 最后, 一部“傻瓜书”诞生了。

绝大多数的科技新闻同样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 笔者认为, 完全可以, 而且应该提倡科技记者都写傻瓜科技新闻。

事实上, 我们今天所要写的科技新闻绝大多数没有物理学那么抽象那么难以理解。记者所要做的就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具象化, 把繁杂的过程简单化。

我们知道“傻瓜相机”的最大特点就是简单, 写好科技新闻同样要简单。首先层次段落要少, 文字要精。面对一个科技事件, 记者东拉西扯, 非要写好几个方面、层次的问题, 让读者沙里淘金, 肯定是要失败的。像《科技日报》的“中国新闻名专栏”《最新发现与创新》就设在报眼, 一篇科技新闻六七百字, 想多写都没地方放。如果超过800字还写不完, 说明记者可能自己都没真懂, 就不要让读者一起煎熬了。笔者就有一篇刊登在此栏目仅有600字报道科学家关于基因组研究的科技新闻, 获得了中国新闻二等奖。

其次, 语言要避免晦涩难懂, 话要说得直白。科技新闻事件本身就已经是新而陌生的了, 如果记者再用更多的晦涩难懂的陌生概念、词汇来描述事件, 只能是越描越乱, 越来越难懂。要使用那些普通人都能懂的普通语言, 把高深的科学原理和技术问题表达清楚。也就是坚持用白话, 不用文言文。在这方面许多科普专家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特别是霍金的科普著作, 所有的描述始终保持深入浅出。

大师始终记得自己是在给大众写书, 要写一本傻瓜书, 因此不会用他高深论文那样的表述。作为科技记者更应该让“把术语留给专家, 把知识传给读者”成为科技新闻写作的一种追求。

再次, 贴切的类比有益于对科技的理解。以往的科技知识和生活经验是理解新的科技知识的基础。因此, 在科技新闻写作时, 可以多用读者熟悉的东西类比陌生的新知。霍金在阐述运动中的能量都会被引力波的辐射带走, 一个大质量物体的系统最终会趋向于一种不变的状态时, 就是用百姓生活中共有的经验来引导读者理解他所表达的:“这和扔一块软木到水中的情况相当类似, 起先翻上翻下折腾好一阵子, 但是, 当涟漪将其能量带走后, 就使之平静下来了。”在《时间简史》中,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正如《纽约时报》评说, “鲜明而刺激……霍金先生无疑具有教师的天赋, 轻松幽默, 擅长以日常生活的隐喻来诠释极端复杂的主题。”

篇9: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有感

通俗的历史著作我曾经喜欢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系列,他不注重于历史上的经典场面或者是不世出的领袖们粲然生辉的时刻,而是从大历史的角度来书写,形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这种写法固然有其独到之处,给人带来新的启迪,却未免失去了趣味。说实话黄仁宇的著作很难让人有一口气读下去的欲望,适合在茶余饭后翻上几页,增长些史学素养。而现在的《百家讲坛》里面的学术明星如易中天和于丹等等,所讲固然通俗易懂,却包含了太多现代的东西,历史一旦与时俱进,就遗失了它本身所具有的神秘和诱人的气息,变成了道德上的说教,又或者与处世之学挂钩,变成了某种“厚黑学”的延伸产物。每个人读历史都有不同的感悟,帝王将相从中得到了治国平天下的经验,凡夫俗子了解了历史的走向,领悟到星辰起落,时光荏苒都是自然之道,从而更加珍惜生活,把握光阴。我偏爱的历史学著作应该是客观而生动地将历史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而不是故作艰深或者是流于浅显,掺杂太多作者本人的各种体会或心得。

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我最喜爱的一本历史方面的书,尽管它里面只包含了短短十几篇历史特写,却让人深深体会到那些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进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无论是穆罕默德二世、亨德尔、列宁、菲尔德等人的成功,还是拿破仑、斯科特、威尔逊的失败,都是那么生动有趣而引人深思。茨威格让我们清清楚楚地看见人类的历史是怎样在关键的一瞬间被改写,让人有生不逢时之感。《滑铁卢的一分钟》里面格鲁希的执拗和愚笨葬送了拿破仑刹那的胜机,令人扼腕。《攻克拜占庭》中那扇被人遗忘的凯尔卡门让奥斯曼土耳其人一举将东罗马帝国粉碎,不由得使人感叹这阴差阳错。《夺取南极的斗争》描述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率领的探险小组在最后关头表现出来的沉着和勇敢,这些真正的勇者值得人们敬佩。

我们可以发现,在茨威格的这部历史特写书中,并没有对那些利用战争手段建立政权的“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帝王将相们歌功颂德,他通过巴尔扎克的嘴表达了自己对于暴力的厌恶,他笔下的人物具有执著的精神,以良知对抗暴力,对于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西塞罗,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很可惜的是,茨威格并没有涉及中国的历史,我想如果他对这片古老土地过去的悠长岁月有过研究的话,他一定会如获至宝,因为这是一片开垦不尽的肥沃土地,足够他皓首穷经,钻研一辈子。以他的眼光,我猜想他会对屈原自沉,卧薪尝胆,虎门销烟,西安事变,抗日战争胜利等等感兴趣。

篇10:读《人类简史》心得体会

说起澳洲,在原始时期,智人到达澳洲,那时很多大型野生动物,但为什么智人能战胜他们,有人认为是自然选择,气候变化的影响,有人却认为气候变化不足以让这些大型动物灭亡,智人学会用火,帮助了他们狩猎,同时在澳洲的大型野生动物认为智人这种体积小的动物对他们不能造成威胁,可能也是加之气候的影响,导致了大型野生动物在澳洲的灭绝。

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文化,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模式,农业时代的出现,相对来说并没有让他们的生活好过,他们需要下地种植小麦水稻玉米,需要弯腰插秧,浇水,除虫,于是演化出了颈椎病等疾病。以前的以物易物的方式不能满足于人们的生活需求而出现了货币以及银行。这一切事物的出现都有其最本质的原因,因为需要了,因此就出现了。

篇11:读人类简史有感

作者:分行营管部 杨晓怡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书是《未来简史》,我对这本的理解和认知还很粗浅,还需要不断去阅读和思考,今天仅从我个人角度梳理出很浅薄的几点认知,希望能从不同角度给大家一点点启发,那我的分享也有了意义。

《未来简史》为何而来

《未来简史》的作者大家即使不太熟悉,应该也有听说过,他就是《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如果有看过《人类简史》,可能会对最后一章一句话很震撼,“未来,智人将会退场”。

这句话听起来很不可思议,难道在未来智人就要退出历史,人类的历史就结束了吗?那我们人类以后将会怎样?我们只能这样束手就擒?带着这样诸多疑问,我很快等来了《未来简史》的出版,它们的答案都在这里。

科技发展对智人历史及社会影响

看完《未来简史》都会形成一个很深刻的认知――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纵观漫长的人类历史,战争、疾病等等对于人类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且可控的,但随着科技的发展,阶层分化也越发明显,这种阶层的分化越发的可怕。尤瓦尔在“知识的K论”里指出“饥荒、瘟疫和战争已经不再普遍,在发展中国家及落后的街区里,仍有几十亿人必须继续面对贫穷、疾病和暴力;然而同时,精英分子可能会获得永恒青春、神的能力。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预测的意义

――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历史影响为例

《未来简史》一直在给我们阐述,预测未来并不是把未来呈现出来,预测未来更多的是为了改变未来。在这里他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尤瓦尔很崇拜卡尔・马克思,马克思在他的诸多着作《资本论》、《共产党宣言》里预测过一个观点,以我们现在视角来看,也是一个非常卓越的政治观点和经济见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冲突将日趋激烈,无产阶级注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马克思当时十分肯定,革命将率先发端于工业革命的领头国,例如英、法、美,接着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有时我们会感到这些有点空洞,那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后来这些预测,所以有人认为它是不准确的,甚至是不对的。可我们往往忘了很重要的两点,就是首先预测不是预言,二者是有区别的,它存在知识K论影响,更重要的一点是,医者均以防为至圣。

首先,马克思预测的初期现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过,甚至当时阶级矛盾演变的非常尖锐。其次,当时许多重要发达国家的执政者,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们,比如美国尼克松、里根总统和英国撒切尔夫人等等都是马克思思想的追随者,“20世纪,从街头的年轻人到各国总统都接受了马克思对经济和历史的思考方式。即使是极为抗拒马克思主义预测的资本家,也在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判断。”

正是因为看到了马克思所说的这些现象,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家们不但采用了马克思的判断,也切实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和改革。“英法等国的资本家开始改善工人待遇,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并让工人参与政治。因此,当工人开始能在选举中投票、劳工政党在一国又一国陆续取得权力时,资本家也就能够继续高枕无忧。于是,马克思的预言未能实现。英、法、美等工业强国并未发生大规模共产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也未在这些国家登上历史舞台”。由此看出,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马克思预测,做了很多改变和变革,所以这一现象缓解甚至消除了,这也说明了马克思对于事物认知之深刻超出了其生存时期的发展阶段。

这正是历史知识的K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了意义。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轨迹就改变的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我们的未来是什么

《人类简史》告诉我们未来会发生什么――智人将退出历史舞台,《未来简史》告诉我们需要改变什么――我们要认清历史的变革和发展趋势,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不利于人类发展进程的,这也是预测意义所在,缓解甚至阻止预测现象的发生。

无论资本家们如何改善有产者和无产者的差距,但只要有产者与无产者的本质不变,就终究无法消除这一差距。近年来,很多关心无产者命运的西方思想家有了新的观点,他们认为新社会的建立不一定要推翻旧制度,资本主义可以变得很有善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也看到了这一矛盾是在不断缓和。但随着科技发展,上述几十亿的贫穷者们和精英们之间可能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分化和差距。对此,英国已故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其遗作《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中已明确指出,阶级固化不可避免,有产者和无产者的差距不断加大将引发更多的不公平。

综上所述,我们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考验,能改变这一切的就是你们,思想解放、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用于接受新事物,创新变革,担当使命的青年们,每一代青年作用和使命都是由时代条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希望我今天所说的浅薄观点能有助于你们更好理解《未来简史》,更多了解尤瓦尔赫拉利,更重要的是更多视角去认识马克思,认识到他超前政治和经济的判断和预测能力,认识到他的伟大,也认识到你们现处变革时代的重要性,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将起的不可或缺作用。

上一篇:“年末积分回馈”活动总说明下一篇:勇攀技能高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