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产生的时代背景

2024-05-13

新媒体产生的时代背景(精选6篇)

篇1:新媒体产生的时代背景

浅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摘要】:师生关系在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保障正常的教学活动、丰富多元师生生活、充实校园文化意义匪浅。当今社会,互联网络日益普及并随之出现各种新媒体应用平台,学生因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而迅速成为网络新媒体的主流使用群体。新媒体对于学校尤其是师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我国目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师生关系研究却严重不足。鉴于此,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的师生关系对于发展完善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基本理论、促进师生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课堂教学并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关键词】:新媒体;师生关系;构建;优势;策略

一 绪论

师生关系作为高校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形式之一,对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一日为师,百日为父”、“教不严、师之惰”等警训,提倡“尊师重教”、“为人师表”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在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保障正常的教学活动、丰富多元师生生活、充实校园文化意义匪浅。当今社会,互联网络日益普及并随之出现各种新媒体应用平台,学生因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而迅速成为网络新媒体的主流使用群体。新媒体对于学校尤其是师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我国目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师生关系研究却严重不足。鉴于此,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的师生关系对于发展完善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基本理论、促进师生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课堂教学并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渐人“深水区”,出现了师生关系功利、师生感情淡漠以及师生交流贫乏等诸多问题。

通过访谈调查研究,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的优势所在:1.在教育教学方面,师生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所提升,师生双方的融洽性不断增强。2.在情感态度方面,师生的满意度逐渐上升,师生双方的影响逐渐强化。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新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现存的一系列问题:1.新媒体在师生交流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2.师生通过新媒体交流的内容有待拓宽。3.师生通过新媒体沟通的情况参差不齐。最后,针对新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的显著优势以及现存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构建新媒体时代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优化策略,分别是:1.拓展新媒体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途径。2.充实师生间以新媒体为纽带的广泛交往内容。

二 新媒体时代的界定及特点 新媒体时代的界定

新媒体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2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首先,新媒体强调的是影音文字信息的整合,比如我们阅读网上的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联到其他相关的文章;有的字、术语不明白,我们可以将其点中,字典词库会告诉我们它的意思,甚至演示一段动画或音乐给我们看和听。但我想这应只是新媒体发展的初始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将获得更多选择的权力,并获得视、听、触、嗅、动等多方位的体验与享受。

其次,互动性是新媒体独特的魅力所在。“互动”赋予新媒体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从传播理念到产业模式的全面提升和变革,是传媒发展战略中的资本砝码。虽然欧洲在全球互动电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大部分互动技术研发始于欧洲,但其对中国数字产业的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英国《经济学家》在一个专题报道所言,大众媒体时代正逐渐让位于个人和参与新媒体时代,这将改变媒体行业和整个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影响力不断增强,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越来越大。有专家预测,未来的几年内电脑和电视可能已经整合,技术转变下,媒体已进入一个反客为主的新时代。

三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优势 1 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优势在教育教学方面,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所提升,师生双方的融洽性不断增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师生间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交流有效得避免了传统师生关系中学生不敢当面和老师谈心交流的问题。通过这种新型的交流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此外,将新兴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够提升师生之间的配合的默契程度,增强教学活动的协调性和互动性,让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局面,有效得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频频出现的教师“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同时,师生间的协调配合有所提升也会进一步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只有师生间协调配合,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才能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并促建师生关系不断持续发展。2 情感态度方面的优势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优势在情感态度方面,主要表现在师生的满意度逐渐上升,师生双方的影响逐渐强化。这一点与新媒体时代背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密切相关。由于教与学的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新媒体而形成的健康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样也反映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新媒体会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彼此之间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会攀升。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正确的引导,教师也更愿意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影响不断加深,一方面学生接受教师的影响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教师接受学生的影响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永续发展并接受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事物,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四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优化策略 拓展新媒体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途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新媒体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早已突破了传统的文字传播信息的方式,发展为语音传播或者视频传播。同时,在新媒体的传播工具方面,近年来兴起了微信、微博、SKY网络电话等等。因此,在新媒体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师生间交流沟通的途径也应该不断创新、不断拓展。例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广泛利用校讯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加强与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沟通,家校合作更好地关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拓展新媒体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途径,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信息的传达,以保证师生间的沟通畅通无阻,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师生间沟通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以利于建立有效健康的新型师生关系。2 充实师生间以新媒体为纽带的广泛交往内容

当今社会,虽然新媒体时代技术不断发展壮大,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鱼龙混杂,不良信息肆意传播。因此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注意甄别信息质量,向学生传播正能量,传播社会主流思想观念。同时,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实师生间以新媒体为纽带的交往内容,让教师和学生真正从新媒体的发展中受益。例如: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新媒体等工具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或者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充实以新媒体为纽带的交往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了解最新的国内外时事动态,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篇2:新媒体产生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整个世界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努力运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萌芽:党的建立和国民革命时期(1919~1927),理论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性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人民运动考察报告》。

“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和民主联合战线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三大”提出国共合作

“四大”提出工人阶级领导和工农联盟问题

形成:土地革命前中期(1927~1931),理论标志是道路理论,标志性著作是《反对本本主义》。

原因:

1、实践(土地革命和第一次建立农村根据地)。

2、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

1、工作重心转移,走向农村。

2、枪杆子里出政权。

成熟:土地革命后期到抗战时期(1935~1945),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性著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

原因: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结合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走向成熟→有一个安定稳定的环境让全党学习马列主义运动(延安时期)

“七大”(1945)毛泽东思想被作为执导思想写进党章(确定)。

发展:解放战争到建国后(1945~197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用理论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过程中产生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思潮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A、存在错误思潮(教条化、神圣化)

B、毛泽东提出: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本本主义,要求结合实践,解决我们具体的问题

C、毛泽东思想是在斗争过程中形成的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形式上完全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

B、集体智慧结晶: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对毛泽东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C、以毛泽东命名的原因:注重中国实际进行社会思考,对中国国情的把握、反对教条主义和文化遗产

4、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

党的六届六中(1938.10)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提出实事求是。

党的七大(1945),毛泽东思想被作为指导纲领确认下来。

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含义进行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原理进行理论概括形成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A、马列主义是一般的理论

B、中国的特殊性(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C、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运用马列主义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A、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产生,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B、毛泽东思想不仅包括革命,还包括建设。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1、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点,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使用思想理论这个概念。

2、群众路线: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群众。

3、独立自主。

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

(一者三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围绕在中国革命中的贡献举例,如开创农村包围城市、实现党的工作重点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带领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的成功。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发展史角度)

一般理论 国情特殊 两者相结合

2、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中国革命角度)

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解决了一些民主革命中的问题

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向导(建设启迪)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地科学体系。

2、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分开来。

3、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开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完全形成)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骂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是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是中国独立发展的主要障碍。

骂封建统治: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联合专政。

骂封建经济: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

说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但是在夹缝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没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不平衡,不统一:政治经济不统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不平衡。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两个主要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整个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一位)

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最终目的)

中国近代的民族民主革命

三元里人民抗英(第一幕)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把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两大目标提到了全新的高度。

辛亥革命: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近代中国摆脱改良主义思想之第一人。

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2年元旦,成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发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促进了亚洲的觉醒。

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说明了:阶级革命需要新的领导力量、需要探索新的政权形式、需要新的理论指导。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需要→失败→危机加深→新的出路

必然性: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日趋频繁,规模越来越大,开始向政治斗争发展。

思想: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 彻底不妥协,反帝反封建。

工人阶级起决定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主导力量。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

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23日至31日,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有了新的革命方法,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避免资产主义前途,为实现社会主义前途提供了可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我是首要问题。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最主要敌人(民族革命)。

帝国主义势力是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影响了民主的独立和政治的进步。

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了中国长期的混乱。

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另一对象(民主革命)。

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中国的主要工具。

封建剥削制度为中国军阀专制统治提供了便利。

封建主义影响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和经济的现代化。

官僚主义也是革命对象之一。

官僚资本主义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的对象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象

领导权的不一样,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无产阶级领导?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资产阶级天生软弱。

无产阶级具有革命性最强、压迫最深、分布相对集中、与农民有天然联系等特点。

时代决定:是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共产党实现。

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关键。

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实行独立自主、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实施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A、人数多 B、具有革命积极性 C.工农联系 D、军队来源

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

就民族资产阶级的总体而言,是一个带有两重性的阶级,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表现出反帝反官僚军阀的积极性。但经济和政治上具有软弱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割断经济上的联系,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根本性质,即革命对象相同,基本动力相同。

革命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革命的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则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无产阶级领导的(领导权),人民大众的(动力),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城市工人力量相对弱小,必须发动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借此在长期的斗争中夺取革命的胜利。

3、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第一枪: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城市工人力量相对弱小,必须发动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借此在长期的斗争中夺取革命的胜利。

3、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二、八七会议(1927):

1、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

2、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指出了继续斗争的目标,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四、三次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知识点: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初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基本上形成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表明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发展新道路问题上认识的飞跃。

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要点

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简介统治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独立性、空隙、大国)。

2、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4、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5、领导红色区域的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要紧的条件。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武装斗争——主要形式

土地革命——基本内容

根据地——战略依托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战略依托,三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战胜发革命武装;就不能发动群众,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及工农政权。

如果没有土地革命,就不能使农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主要指土地),就不能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红军战争就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得不到巩固和发展。

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依托,如果没有根据地,没有工农政权,武装斗争就会因失去依托而变成流寇主义而陷入失败。同时,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巩固和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

1、没有合理、合法的斗争形式可以利用,只能用革命武装发抗反革命武装。

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胜利,就要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组织红军队伍、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3、革命敌人力量强大,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而广大的乡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1、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农村包围城市开辟了革命的新道路。

2、它批判了城市中心论的左倾错误,对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3、它是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知识点::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纲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湾改编提出了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问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人民解放军的任务——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支工作队和生产队;

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优待俘虏;

人民军队内部实行的三个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为什么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意志。

2、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持无产阶级革命性,而不致沦为旧式农民武装。

3、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很好地执行革命任务。

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点:

1、依靠人民群众。

2、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3、建立三结合(以人民军队为骨干,野战军、地方部队、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主要的战略战术原则:

1、积极防御的战略原则

2、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多种作战形式,适时转变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马克思、恩格斯作了原则的阐述

列宁、斯大林明确提出,他们有两点重要的发展:

1、提出寻找同盟者必须千方百计。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取大量的同盟者。

2、提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可以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联盟。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由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

2、由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所决定。

3、由中国革命的残酷性、长期性和不平衡性所决定。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错综复杂的矛盾,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

一、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三大首先提出,国民党一大正式建立,其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妥协退让,统一战线破裂。

二、工农民主联合战线

基本成分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一部分贫苦的小资产阶级。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新特性:

1、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和极端的复杂性。其成员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中小地主和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一战线内部复杂。

2、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体。

3、没有协商一致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4、处于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

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队伍空前广泛,基础极其稳固。组织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政策: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规范和限度。

策略:就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相应的行动方针、斗争方式和手段。

原因:

1、革命政党和革命群众的实践,总是同一定的政策相联系着。

2、党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利益和群众利益的体现。

3、政策和策略是贯彻党的路线和完成党的战略任务的保证。

4、政策和策略关系着革命政党能否时刻统一全党的意志,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力量。

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在统一战线中实行既统一又独立,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独立自主原则的实质,是坚持对于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坚持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还必须正确处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关系,坚持两者的一致性。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发展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

争取中间势力: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三部分人。

孤立顽固势力:孤立国民党内亲英亲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势力,与其坚决斗争,但另一方面要实行团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一、统一战线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1、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统一战线是完成革命任务的方式,领导权必然由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所派生。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

2、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必须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

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也包括其它劳动者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劳动阶级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要正确处理好两个联盟之间的关系:

1、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

2、尽可能扩大第二联盟。

3、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三、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四、革命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统一战线只有以强有力的人民武装作后盾,才能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统一战线的内容、性质和任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内部阶级关系的变化。

2、任务的变化。

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可能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国际统一战线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

一、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最高组织形式

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主党派的性质,是以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用户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为主体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联盟。

《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要点是:

1、长期共存的社会基础和条件,一是历史的,二是现实的。我国仍将存在着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

2、互相监督是极其有必要而且十分有益的。

三、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统一战线。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提出,是中印关于西藏问题的谈判中,由周恩来提出的。又经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

党的自身建设的特殊困难

1、中国共产党是在农民和其它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度里,在领导以农民为主力军的民族革命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

2、中国共产党是在革命战争环境中,在长期的、分散的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中成长、发展起来的。

3、中国共产党是在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关系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要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篇3:简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司法公开

一、新媒体在司法公开中的现实需求与应用

所谓新媒体,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针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 包括了网络、手机和数字信息等, 它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 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等渠道,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以微博、微信为例, 其使用日益活跃, 深刻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 其对司法的影响也逐步加深, 借助新媒体广泛的传播力, 树立司法的公信力, 让更多的人全面的、不间断的了解法院的工作。

新媒体的大力发展对于人民法院具有深远意义, 其一是为人民法院全面推进司法公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二, 新媒体的大力发展对人民法院的运行体制、司法公开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 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司法更加透明, 对审判、执行程序的公正公开更加期待, 因此各级人民法院更应该抓住当前工作重点, 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 全面推动司法公开、公正司法, 提升司法公信力。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 社会公众可以即时便捷的了解司法工作, 这促使人民法院应该尽快顺应趋势, 主动通过媒体发布权威信息; 认真倾听群众声音, 充分发挥新媒体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 及时准确的发布司法解释, 着重健全裁判文书公开、审判流程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信息平台; 同时还应逐步加强裁判文书的权威性, 增强群众对法院工作的理解和信任。在微时代, 任何一条新闻、一个事件, 都可以通过任一普通网民的推动而迅速发展, 这种情况下, 人民法院应当与时俱进, 主动作为, 把握自媒体时代信息网络传播的特性, 善于用网络的平台传达法院声音、树立法院形象。如微博直播方式既积极又稳妥, 可以对诉讼双方冗长的表达进行整理, 将庭审的脉络清晰呈现。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方式, 坚持重事实、讲证据, 以群众信服的内容和方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是最高法院在网络时代推进司法公开的重要选择。如果说以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是司法改革进程中的一个宏伟课题, 那么以微博微信为首的新媒体正在这场改革中展现出以微博大的作用。

二、域外司法对新媒体采取的态度

根据《2013 年美国法院使用新媒体情况调查报告》显示, 美国法院在利用新媒体方面的并非我们认为的那样迅速发展, 相反的是, 其新媒体应用技术的缓慢发展, 与我国法院利用新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工作的迅猛程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部分州法院通过新兴视频媒体公布信息、法律教育、社区延伸等。隶属于密执安州最高法院的公共信息办公室, 于2012 年在其法院网站和其他相关网站上建立“密执安法院”频道, 及时发布视频, 通过该视频及时告知当地民众法院每日工作进程。

相比于美国而言, 英格兰和威尔士的高级主审法官和高级行政法官则更为谨慎。其于2012 年发布的“联合声明”, 在关于“司法官员如何使用博客”等新媒体问题上, 坚定的维护了公众对英格兰和威尔士法院和法官公正性的信心。尽管这一声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法官和行政裁判所的行政法官在网上的行为。声明虽然不禁止司法人员写博客, 但其要求司法工作人员在利用社交媒体发表评论时, 不得表明其司法人员的身份; 当司法人员所写内容与此声明冲突时, 必须删除内容, 违反相关规定的, 将受到纪律处分。

三、当前我国司法公开进程与新媒体结合的现状

在新媒体环境下, 社会公众能够随时随地了解法院工作, 可以更加随意、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最高法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截至2013 年底, 除偏远地区的法院外, 全国31 家高级人民法院、400 多家中级人民法院、3000 多家基层法院, 先后开通了法院官方网站。法院网站除包括法院概况、法院新闻、工作报告、法院公告、审判工作白皮书等基本内容外, 还重点设置了开庭公告、网上立案、拍卖公告、案件查询等便民栏目, 同时法官说法、案例指导、理论研究等栏目也向社会公众全面展示着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情况。但值得注意的是, 一方面有调查显示, 办案数量越多的法官, 对司法公开的认同度越低, 对网上直播、裁判文书上网等, 普遍存在四个方面的顾虑: 一是认为会加重法官的工作负担; 二是判决文书上网后怕被议论; 三是担心媒体关注带来工作压力; 四是因网上公开导致审判泄密带来工作不便, 影响法院的工作秩序。另一方面, 法院网站建设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问题。有的法院因资金、技术的匮乏, 很难做到网络公开; 而一些已经开通的网站存在应付了事、装装样子的情况。同时对于公开的信息, 部分法院采取“选择性公开”, 只公开想公开的, 将司法公开主要作为宣传法院形象的一种手段。这些实践出现的问题都需要及时的解决, 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

同西方对法官使用新媒体的顾虑相同, 虽然我国《法官法》、《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法官行为规范》中都有法官慎言慎行义务方面的规定, 但现实中, 人们往往较为关注法官“慎行”义务, 而对法官“慎言”义务的关注和约束不足。有些法官还未形成严格“慎言”职业伦理内心确信, 还习惯于“直言不讳”。近年来, 因法官言论而引发的争议事件不断出现。如2008 年“许霆案”、2011 年“李昌奎案”, 还有近两年来“法官尿不湿”和“庭长必须会做饭”言论, 都引发了大量网友的批评和调侃。这些事件对法官群体、法院和司法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损害司法的尊严和信誉。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 在转型过程中, 社会各种新问题新矛盾大量涌现, 并以司法案件的形式涌入法院, 法院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曾说, “进入新媒体时代, 信息传播格局、社会舆论环境和公众参与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任何法院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 都可能引起群众的高度关注, 都可能成为舆论焦点和公众话题, 甚至可能被误读、被炒作, 给法院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实现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司法, 而公正更是是司法权威与司法公信的基础和力量所在。基于法官的身份特殊, 不论在职务内外, 法官都应谨言, 对公开或私下场合发表言论必须慎之又慎, 更不应有损害司法公正、廉洁形象的言行。这是法官品德操守的必然要求, 也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保证。

摘要:新媒体作为当下流行的信息传播渠道, 对司法公开具有重要的作用,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方式, 坚持重事实、讲证据, 以群众信服的内容和方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是最高法院在网络时代推进司法公开的重要选择。加强司法制度与新媒体的结合, 要正确处理下面的问题:法院充分运用新媒体发声、遵守职业规范和自律。

关键词:司法公开,新媒体时代,诉讼法

参考文献

[1]徐隽.当司法公开遇上网络新媒体[N].人民日报, 2014-1-23.

[2]张开明.周强在新媒体与司法公开座谈会上要求充分运用新媒体大力推进司法公正公开[N].人民法院报, 2014-2-20.

[3]张新宝, 王伟国.司法公开三题[J].交大法学, 2013 (4) .

[4]龙飞.新媒体时代司法公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广播, 2014 (1) .

[5]蒋慧玲.美国法院使用新媒体情况调查报告[EB/OL].中国法院网, 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4/05/id/1296916.shtml, 2013.

篇4: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版权保护

编者按:2010BIBF北京国际版权贸易研讨会5月25日一26日在京举行,其主题为“数字时代的版权与贸易”。当前,在数宇环境下,如何在尊重版权的基础上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如何整合运营商、平台商、技术开发商、内容提供商这几个层面的资源,值得业界共同思考。该文立意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与版权保护,抽取了出版当下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核心矛盾,进行了理论及法理层面的层层解剖,有助于同业更好认识新环境下的出版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媒体这个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简称“罗斯托报告”)中,多处使用“新媒体”一词及有关概念。自此激发起“新媒体”用语在美国社会上上下下迅速流行,并传至其他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新媒体”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新闻界、学术界和科技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电影、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基于数字技术的所有新媒体,目前被当作新媒体内容和被用作新媒体概念的新东西不下二三十种:门户网站、电子邮箱、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列车电视、飞机电视、公交车载移动电视、出租车载电视、移动多媒体(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纸)、虚拟社区、博客、播客、数字出版、电子阅读器、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网络书店搜索引擎、简易聚合、网上即时通信群组、对话链等。

新媒体的出现,为人类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提供了现实的基础。进入21世纪后,新媒体最大的特性在于其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一是多媒体传播。网络信息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集各传统媒体之长,使信息内容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是地地道道的多媒体。二是个性化传播。网络、手机媒体把主动权交还给用户,你想看什么就可以“点播”或订阅什么,所有的信息都是根据你的需求而传播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媒体的大众传播又是个性化的大众传播。三是渗透式传播。随着列车电视、楼宇电视、手机电视等移动媒体纷纷浮出水面,固定地点、固定时间“收看”已经逐渐形成。新兴媒体渗透式的信息传播,使我们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时无刻地被信息包围着。

新媒体环境下版权作品的种类和数量快速增加,版权作品的创作、传播、使用队伍不断壮大。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使更多的人参与创作,并自行将作品传播给社会公众。每一个新媒体使用者都可能成为版权作品的创作者、传播者。版权已经成为创作者、使用者最广泛的一项知识产权。

新媒体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首当其冲的就是网络传播作品引发的版权保护问题,这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最为普遍关注的问题。数字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利用网络的方式和形式,也不断地在发生变化。网络版权保护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比如说网络覆盖面大,传播速度快,无地域的界限,海纳信息等等的特点。

新媒体环境中的版权侵权表现为:一,直接的侵权者为数众多,权利人难以追究所有侵权者的责任。这在音乐作品和电影作品被“自由”下载的情况下,尤为明显。二,几乎所有的侵权资料都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网络服务器之中,都是通过新媒体在侵权者之间进行传输。

新媒体环境中的版权案例代表为谷歌的图书搜索计划。谷歌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图书搬到网络上,这是谷歌的一个宏大计划。根据谷歌的计划,到2015年前后,网民可足不出户实现知识共享。不过,这一计划的实施可谓困难重重。计划实施四年来,遭到了美国本土、欧洲国家以及中国在内的有关协会、著作权人的指控。在谷歌是否侵犯他人著作权,以及该承担何种侵权责任这一层面之外,谷歌图书搜索计划面临的难题折射出数字出版行业的共同困境一版权问题。据媒体报道,中国有570位作家的17922种作品被扫描上网,但谷歌并没有通报这些作家,也未支付相关费用。此后,谷歌涉嫌对中国作家侵权一事频登各大媒体。其实,谷歌遭受版权问题困扰并非首次,在谷歌提出图书搜索计划的第二年(2005年),代表美国五大出版巨头的美国出版商协会就起诉谷歌侵犯版权,令其计划推迟。直到2008年,谷歌与美国作家协会和美国出版商协会才达成了一项突破性的和解协议。

与此同时,美国电影协会(MPA)的成员公司每年都会推出许多新电影,这些电影的市值每年可以达到几亿美元。而该协会每年由于盗版活动损失的金额达61亿美元。在亚洲地区,遭受的损失达到了23亿美元。最近MPA的机构跟亚太地区的政府也开始进行合作,共同调查3.62万起盗版案件。很明显,这么大的市场价值需要对其进行保护。盗版并不是美国的问题。电影行业已经成了全球性的产业,但是它却遭到了盗版的负面影响。中国本土的电影行业,也受到盗版的严重冲击。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版权保护的难度增大。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复制、传播与使用他人作品变得更加容易。任何一个人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获得作品,并将其再次传播出去。数字化的作品较之传统形式的作品更易被侵害。加上网站无限制的准入,新媒体侵权具有无国界、隐蔽性强等特点,侵权行为难以被确认,侵权的证据难以搜集,客观上增大了新媒体版权保护的难度。

在版权领域,被关注的公共利益突出表现为对新媒体的数字作品的占有和使用的不平衡。这与版权人在新媒体环境下针对作品所采取的各种自我保护措施有关。比如权利人担心作品数字化后无法控制其使用而尽量减少数字内容,或者采取将技术保护措施和点击许可合同结合使用为手段,以许可使用费为门槛,无形中限制了在纸质作品环境下读者可以翻阅、了解作品内容的程度。

新媒体给版权技术带来的以上冲击,使得版权与其他知识产权相比,对保护有更大的依赖性。新媒体未经授权,大量地非法复制、下载和传播他人的作品,不仅严重侵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新媒体正常的传播秩序,影响了新媒体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将会对图书、音乐、影视等传统产业带来灾难性的冲击。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技术发展到今天,为了有效地保护版权和邻接权,追究第三人的侵权责任,已经成了版权法不容回避的问题。对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96年12月缔结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与录音制品条约》。

新媒体环境中有关版权和邻接保护的内容主要有三:一是作者就其作品所享有的“向公众传播权”;二是对技术措施的保护;三是对于权利管理信息的保护。美国自1998年制定《数字化时代版权法》以来,有关网络环境中版权保护的案例主要集中在技术措施的保护上。

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于信息传播权利的过分限制将更加凸显社会平等的价值取向与知识鸿沟不断扩大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对于信息网络新媒体传播权的侵权认定而言,传播范围、传播行为的方式、传播者的主观过错其实都是需要被考虑的。

新媒体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品和内容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必须有完善的版权制度加以保障。只有妥善地处理好传统作品在网络环境下的授权、使用的关系,才能实现新媒体与任何传统出版、音乐、影视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能否进一步完善版权保护制度,有效保护新媒体版权,打击在线盗版行为。对新媒体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在新媒体环境下,法律既赋予了作者传播的专属权利,又给予相关权利人相同的权利,并延伸至权利自力救济的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新媒体电子信息。这都大大地加强了对于权利人权利的全方位的积极性保护。

社會正是在矛盾与争执、让步与妥协这样的对立统一中不断进步的。消除新媒体环境下的法律误区,版权保护与相关产业才能稳步加速地向前发展。

篇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马克思主义,而现在在监狱学又开始学习了这门课程,很多人对马克思哲学的认识都有误区,如:“过时论”、“无用论”,认为马克地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结构等方面发生了不同于那时代的变化,因而都认为已经过时无用,其实则不然。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年代的还有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大师。他再1972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媒介的挽歌》(的文章,抨击马克思的所谓经济还原论或“生产力论”,开始发展他的媒介理论的。还有哈贝马斯: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 第二代的代表人物。这些看来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名人”。虽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其中具代表性的是作为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而根据老师的上课所说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有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关于经济的不免会出现财富的增加,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其他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阶级斗争都是马克思产生的经济时代背景。还有就是经济全球化,当时资本主义时期出现了变化,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家最关注的就是所谓经济全球化现象,跨国公司、跨国资本、跨国经济组织的急剧增加,使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出现了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出现了国际化的劳动分工,国际信贷经济得到发展,资本调控进入跨国公司结构,生产系统和劳动过程日趋灵活,非中心化经济逐渐形成,标准化的市场和消费模式的指数不断增长,社会综合保障的信贷制度日益扩展,新价值体系开始创立并得到实际运用。但是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不能够揭示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只有在当今时代再更深一步的研究马克思,将其中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分析。

第二,新技术的出现:这算是马克思哲学产生的科学背景,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从19世纪开始,新技术已经从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到整理材料的科学,天体演化学、胚胎学、生理学、有机化学的产生使得新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在这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中,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衡定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具有特别重要的划时代意义。新的自然科学技术的这些成就,为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观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三,社会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早工业革命兴起。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机器迅速增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快,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统治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这不仅表现为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而且表现为以机器大生产和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社会古老、陈旧的生产方式,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但是,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地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第四,政治:即社会贫富分化与矛盾,而解决贫富差距是经典的政治经济学议题,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也是基于贫富差距而产生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造成贫富分化的原因在于一部分社会成员占有了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剩余劳动。其根源在于占有剩余劳动的一方,首先占有了生产资料的垄断权。因此,马克思说:“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它财产的人,在任何的社会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生存。”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如果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末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这个是出自于《哥达纲领批判》。不过贫富差距如果过大,人的公平偏好就会起作用,整个社会就会倾向于采用缩小贫富差距的社会政策,从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在这种背景下产生。

在课堂上老师还说到了一些其他的学术学者,如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以及亚当斯密康德等等。这些学者的理论也铸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从一般的方面说,哲学史上全部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和科学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但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则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革命改造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许多内容:包括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批判以及对斯密斯的启蒙经济学得评论。还有现象界所说的“为理性划定界限”和物质体支持的“为信仰留下地盘”。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的不断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研究。

刑事司法学院

监狱学1121班:孙斌

篇6:浅析新经济时代文化营销的产生

【论文摘要】经济环境是如何改变的,社会环境又是如何改变?我们将如何定位新的经济时代?经济环境的改变将带来社会环境的改变,这代表着必然要有一个与经济环境相对应的社会环境,有需求,必然要产生供应,那么,随着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作用,文化营销就产生了。

文化营销,就是利用文化要素启动市场、促进销售的方式和手段。文化营销是在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下产生的,作为一个宏观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化营销的产生必然有一个相对应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那么,研究文化营销的产生,就需要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的环境进行研究。

一、文化营销产生的经济环境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预见过世界范围内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趋势,特别指出,世界范围商品交换的趋势,包括“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如此”。正是这种趋势,导致全世界为著作权、专利权、商标创意等知识资产所有权立法进行保护,精神生产、智力劳动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不仅使律师、策划、顾问产业、经纪人、作家、艺术家等智力资产拥有者富裕起来,甚至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等智力资产,可以依法成为股权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智力、智慧,成为资本的时代早已到来。文化资产价值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知识经济产生的基础。“知本家”就是知识资本的所有者。

马克思认为“资本就是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论》)。文化除了直接作为商品、资产进入市场之外,还是现代营销的资本。而且在相当一些领域,文化营销资本甚至是货币资本、实物资本和土地资本的先导资本。如果没有品牌、没有现代管理理念、没有文化资本的企业,其土地资本、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都可能变成存量资产,而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存量资产长期存量,就会成为垃圾。之所以在市场经济中有些企业的产品不能成为商品,是因为其资本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就是缺少文化资本的先导。没有品牌,没有文化营销手段,企业的生产就是资源的浪费和资本死亡之路。

1.从大拇指经济到注意力经济

在传统经济时代,商品要产生积极的消费引导,必须遵循大拇指经济的规律,即以质量赢得顾客竖起大拇指的称赞。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海量信息的充斥渐渐的将消费引导的作用从商品本身转移到宣传营销等经营手段,那么我们的经济时代也就从传统的大拇指经济,过度到了注意力经济。

产品主要价值体现在使用价值和附加价值,随着经济时代从大拇指经济向注意力经济转变,市场和产品本身也要相应的变化,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

大拇指经济——质量把关——产品的使用价值

注意力经济——眼球至上——产品的附加价值即文化的力量

为什么一本《财富》杂志能把世界300多家的老板邀到上海,3天的广告发布就赚了1000万元?为什么一集《还珠格格》播映权卖了58万元天价,48集卖了2700多万元,10个省就可卖2亿多元?为什么雅虎、搜狐等公司几乎是一夜之间在网上形成几十亿美元的资产?“注意力经济”这一营销新概念对上述现象给予了很好的注脚。Michaelh Goahber在新著《注意力经济》中指出:“在新的经济下,注意力本身就是财产”,“现在金钱开始与注意力一起流动。或者更通俗地讲,在经济转型之际,原有的财富将更自然地流向新经济的持有者”,“如果金钱真能有效购买注意力,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付给你一定的钱,让你全神贯注地听讲。但若有人想获取你的注意力,他不可能依靠付钱的方式来真正获得。虽然金钱流向注意力,但注意力很难流向金钱”。注意力形成经济,争夺眼球形成竞争,这已是世界不争的理论和事实。早在1996年英特尔的前总裁葛鲁夫就提出:争夺眼球的竞争。他认为: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球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下世纪的主宰。

2.经济信息化与新经济的特征

研究新经济的特征,研究信息经济的特征,是我们考虑现代经济增长特点和方向的一个重要思路,也是文化营销作为附加软价值的意义所在。新经济的主要特征至少有三个方面:

(1)经济的软化。无论是从股市的市值还是从企业的社会影响来看,以“微软”为代表的软件制造业和以“雅虎”为代表的网络业,是新经济中的姣姣者。与钢铁和汽车为代表的工业经济相比,信息经济的特征是“软性”的,软件的研究开放和使用消费构成了信息经济的一大特征,也构成了信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美国新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是,其经济中软性成份比重大大提高。在国际分工深化的情况下,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相比,美国经济日益“软化”,即日益成为以生产软件、进行研究开发和提供高新技术专利为主的知识型经济,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则日益“硬化”,即日益成为以生产以钢铁、原材料和耐用消费品为主的生产型经济。

(2)经济的服务化。随着生产性成份比重的相对下降,在新经济中服务业的成份不断提高。美国经济日益成为一种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从需求角度看,随着物质产品生产率的迅速提高,随着人的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加。

(3)经济的无形化。工业化经济是一种看得见的经济,有形经济。但是信息经济本质上是无形的。尽管网络上的信息、电脑的硬件和软件盘片等都是可见的,但是它们的核心功能却是无形的。代表经济增长及其潜力的是技术、知识、软件、信息以及网络等。这些东西与代表工业社会的钢铁、汽车、生产流水线相比,是看不见的,无形的。由信息和高新技术主导的新经济本质上是无形经济。信息化是工业化后的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是人类经济史上又一次巨大的革命。如果说工业化的特征是机器代替了人的大部分体力劳动,那么信息化则是电脑代替了人的大部分脑力劳动,这是这场革命的本质。在信息化时代中,知识(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与生产过程中的要素地位,超越了机器与货币(物质资本)而占

主导地位。与之对应的,在新经济时代中,软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诠释和体现而成为物质产品价值提升的新手段,因此我们可以说,经济时代的变迁呼唤着新的产品价值,呼唤着文化营销。

二、文化营销产生的社会环境

1.物质文明飞速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全球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历史最高水平,而且仍在继续上升。自1960年至今,共有超过10亿人摆脱了赤贫。这一趋势导致世界银行作出如下结论:“过去20年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迅速的减贫时期之一。”

20年来使4亿多人口脱贫的中国推动了这一成就。200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为2253元。而2005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上涨到10493元和3255元。其他国家如孟加拉国虽然没有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但也通过侧重改善卫生和教育条件的渐进式政府计划,在减贫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世界经济的急剧全球化和许多原先农业国的工业化提高了数十亿人的收入水平,尽管毫无疑问地同时带来了环境损失和社会动荡。

2.精神文明停滞不前

正是人的高尚、神圣的精神生活,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正是由于人有高尚的精神需求,正义、道德、良知、价值关怀、人生意义、人性之爱、美才成为人类永恒的话题,人类精神生活世界的不断充实和拓展才成为一个时代进步的重要尺度。但是人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把大量的时间更多地消耗在世俗生活层面上了,而对内在精神生活的追求则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成为少数人的专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本应自觉地使内在精神世界更加繁荣起来,以使世俗生活世界与精神生活世界能够得到平衡发展。令人深思的是,现代人类在生产技艺和物质财富上取得的伟大进步,并没有普遍地带来精神生活世界的完美和发达。灵与肉的矛盾一直困惑着现代人。20世纪被称为是效率的世纪。科学技术方面的一系列划时代的重大发现,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人类历史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但是,人类社会沿着不可改变的进步趋势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付出了重大的代价。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而一些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后,精神却极度空虚,甚至发生畸变,“物质与精神失衡”的现象成为现代社会的严重问题。世俗物质生活世界与神圣精神生活世界的严重失衡给人类造成了严重后果。

190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伊肯(Rudolf Euck—en,1846—1926)是一位活跃于前一个世纪之交的德国哲学家,生命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1908)这本小册子里,他对自己所建立的精神生活的哲学做了通俗扼要的解说。奥伊肯最感忧虑的是物质成果与心灵要求之间的尖锐矛盾。他指出:人们过分专一地投身于劳作,其结果会使我们赢得了世界却失去了心灵。“现实主义文化”一方面只关心生活的外部状态,忽视内心生活,另一方面又把人封闭在狭隘的世俗范围内,与广阔的宇宙生活相隔绝,从而使现代人陷入了“社会生存情绪激奋而精神贫乏的疯狂旋涡”。

奥伊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为现代人找回失落的生活意义?他的解决方法并非直接?告诉我们这一意义在何处,而是追问我们为何会感到失落。我们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更加繁忙,也享受着比任何时代更加丰裕的物质,却仍然感到失落,那就证明我们寻求、体验和评价生活的意义,感到失落或者充实。

3.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矛盾

现在,中国社会上出现了这样几个现象,(1)大学生素质下降,精神匮乏,心理承受能力下降。(2)心理咨询业在大城市已经成为金饭碗,并被专家评议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职业。(3)春节联欢晚会再也无法引领春节的时尚潮流,而网络,却渐渐开始主宰人们的业余生活。

追究其原因,在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协调所导致。现在大家有钱了,却发现不知道如何用这些钱让自己开心起来,环境变了,以前吃顿好的就开了,但是现在每天吃的都不错,人自然就贪婪了起来。社会发展越来越快,那么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人们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的时候,茫然和空虚就占据的人的思想。

上一篇:挡土墙评估报告下一篇:会计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