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暴发效果评价

2024-04-13

院感暴发效果评价(精选6篇)

篇1:院感暴发效果评价

医院感染暴发处置演练效果评价报告

为进一步提高ICU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暴发的概念、报告程序和及时妥善处置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暴发对患者造成的危害,保障医疗安全。9月21日下午14点在我院ICU开展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演练,在ICU主任、护士长和医护人员的积极配合下,同时在检验科、药剂科等部门的支持下,在ICU组织了医院感染暴发应急演练。演练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有条不紊的进行,ICU9月9日—21日相继发生5例肺部感染病例,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65岁,5例都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和体征,痰培养结果为铜绿假单胞菌。事故发生后ICU电话告知院感科,院感科第一时间前往现场对感染者进行现场流调及消毒隔离的指导,并电话通知检验科、药剂科等相关部门赴现场协助调查处理,16时演练结束。这次模拟实地演练,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认识,增强其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明确了相关科室和人员的职责任务,完善应急机制,为做好应急准备工作打下了结实基础。ICU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产生,强化监护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动脉插管、静脉营养、留置导尿等),因为上述原因,使ICU患者易发生感染,因此加强ICU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尤为重要。通过这次演练,使ICU主任、护士长和相关医护人员熟悉掌握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程序和控制措施,提高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同时也发现了个别护士应急反应不强,对医院感染暴发的处理程序欠缺等问题。今后我们还将组织不同科室、不同形式的演练,使全院医务人员重视医院感染暴发,尽量避免医院感染暴发,一旦发生能够及时正确处置。另外,通过反复演练,不断弥补漏洞,形成指挥有力、反应迅速、流程规范、配合默契的医疗体系,确保一旦发生暴发疫情,就能及时、有效、有序地开展控制工作,把暴发疫情的影响与损失降到最低。

篇2:院感暴发效果评价

一、目的

1、检查应对医院感染暴发所需的应急队伍、设备设施、抢救药品、器材、防护用品等方面的准备情况,以便发现不足及时调整补充,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2、通过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认识,增强其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3、进一步明确相关科室和人员的职责任务,完善应急机制。

二、演练时间、地点

1、时间:2013年7月3日15:00

2、地点:内二科抢救室

三、参加单位和人员

本次演练参加科室及人员有: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医务科主任、后勤保障部、院感科、护理部、微生物室、药剂科、以及急诊科、内一科、内二科、针康科、肛肠科、蒙医学科科主任、各科护士长等人员。特邀摄影人员一名。

四、主要演练过程 1、15:00演练人员准时到位,听候总指挥指令。先由院感科主任简要说明了此次演练的目的、演练程序以及在演练过程中的一些主要注意事项。

15:01 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李欣院长亲自宣布启动本次院感暴发

应急处置演练。2、15:03院感科接到急诊科电话,报告5月20~29日相继发生4例肺部感染病例,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60岁,原发病:2例脑出血,1例肺心病,1例脑挫伤。4例都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和体征,痰培养为鲍曼不动杆菌。

3、院感科接到电话后5分钟内到达病房,向内二科主任了解事件经过,时间:9天内同时发生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例4例,空间:同时在内二科病房内发生,人员分布:4例患者均为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结果药敏谱基本一致。

4、从时间、空间、人员分布进行分析,院感科初步判断为一起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上报分管领导院长。

15:10启动应急预案。院感科通过分析,认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主要以接触传播为主。目前病房共住院10人,由于我院内二科病房为一间大病室、两间小病室,现以保护未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病人为主,小病室经过严格清洁消毒后将3床患者转移到小病室,进行保护性隔离。其余人4位患者因属于同种感染源病例,进行集中管理,床边隔离。

5、应急处置技术专家组对本起事件进一步调查,讨论分析。(1)查找感染源:4例病人均接受相同操作,3例气管插管,1例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痰培养均为鲍曼不动杆菌。

(2)危险因素调查:对感染源和感染途径做初步假设,医院感染暴发的特点呈外源性感染引起,首先我们考虑:患者使用的医疗

器械器具,环境卫生消毒不严,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不到位,医务人员没有做好手卫生等是造成感染暴发的可能性大。针对以上分析,院感科协对床栏、呼吸管道、心电监护仪操作面板、全体ICU医务人员手部等各个容易引起接触感染的环节进行采样。采用排除法逐一排查感染源和感染途径。

(3)医务科调集我院专家进行会诊,参4例感染患者进一步确认研究治疗方案。

(4)护理部主任以及各科护士长积极对督查内二科实施标准预防、护理操作,督促科室安排专人护理,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5)后勤保障部积极备用防护用品,以作好防护措施。

6、内二科护理人员积极做好隔离工作,专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做好环境物表、空气的消毒。指导保洁员正确执行手卫生。采取相应控制措施:(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和无菌操作;(2)加强环境物表的消毒;(3)严格落实标准预防;(4)严格探视制度和陪护制度;

(5)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措施。病员衣物、被服等均用黄色塑料袋双层包装,送洗衣房先消毒后清洗。

7、经过紧张激烈的讨论,专家们达成共识,基本考虑是一起医院感染暴发事件,院感科将讨论结果向院领导汇报,院长指示:将此次暴发事件及时上报市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医院各部门积极监督和

指导内二科做好各项防控措施,后勤保障部门做好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处理中额外需要的防护服、呼吸面罩、防护帽、口罩等防护设备的准备工作,做好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理中消毒隔离器具的供应工作,并根据医院感染暴发卫生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进一步安排,提供应急器材或进行紧急采购。药剂科提供应急药剂、设备或进行紧急采购。

8、两天后微生室报告监测采样结果:

(1)呼吸机管道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置,采用高温清洗,监测培养无细菌生长,排除了由呼吸机管道污染,消毒不严格引起的感染;

(2)吸痰管采用一次性,操作时使用无菌手套,监测培养无细菌生长,排除此操作引起的感染;

(3)空气培养符合标准,排除由空气传播引起的感染;(4)2床床栏、3床心电监护仪表面、保洁员手采样培养出鲍曼不动杆菌,血清学证实与痰标本是同源。

9、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

环境卫生学检测结果证实感染源来自心电监护仪表面、床栏,物表清洁消毒不严格,医务人员没有严格落实手卫生造成交叉感染。

10、结论

本次为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主要是由于仪器物表的清洁消毒不到位、未能严格按《手卫生操作规范》进行手卫生,从而通过接触传播造成的交叉感染。

11、16:30 由于内二科及时上报,院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启动院感暴发预案,组织专家会诊。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感染很快得到控制,无新发病例,未引起严重后果。本次应急预案终止。

12、院感科及时整理调查资料,将感染暴发事件的调查处置全过程上报院领导,院领导上报市卫生局和疾控中心。

四、演练点评

经过专家组的讨论分析,认为此院感诊断明确,内二科全体医护人员能及时上报,正确对待院感暴发,积极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了感染进一步扩散和漫延。院感科能及时上报有关领导,院领导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发出紧急处置出动指令,各小组成员10分钟内即到位并积极投入到应急工作中,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工作有序。

通过此次演练,体现了我院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进一步强化了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暴发这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熟悉和掌握,对提高我院应对各类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本次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1、由于此次演练是在急诊科演练,模拟内二科病房,对排风设施等的处理没有体现。

2、据报道在内二科的布帘中也有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在本次演练中也没有关于布帘的采样及处置。布帘要求定期清洗,临床科室每半年一次。如是MDRO的病例,出院后要及时送清洗消毒。

3、演练中没有准备详细病史,在专家组病例讨论中没有依据,存在一定的不足。

4、演练中没有安排解说员,使观摩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不了解各小组的具体工作。

5、鲍曼不动杆菌喜欢在潮湿环境中生长,卫生间、水池等也要注意清洁,并保持干燥。

篇3:院感暴发效果评价

1资料来源与方法

建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现场资料和个案资料,通过主动监测收集疫情发展态势资料。以该校具有水痘密切接触史,且符合水痘临床表现或医院确诊的水痘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Excel软件整理数据资料,运用SPSS 18.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感染率进行 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

2结果

2.1发病情况该小学共有学生1 425名,自2014年10月30日至12月12日,累计发生水痘病例29例,水痘罹患率为2.04%。患病男女性别比为22 ∶ 7,年龄在10~13岁之间。首发病例为五年级学生,无死亡病例。

2.2临床特征均有水痘密切接触史,头面部、躯干出现皮疹,呈向心性分布,部分学生可见斑丘疹、疱疹和结痂。具有典型的水痘临床症状表现。

2.3班级分布病例分布在四、五、六3个年级,分别为2,2,6个班级,主要扩散班级多发生在五年级。

2.4时间分布10月30日首发病例为五年级学生; 11月11—14日为第1次发病高峰,共发生5例; 11月24—27日为第2次发病高峰,共发生14例。于26,27日分别对发病较多的五( 7) 班、五( 4) 班采取停课21 d措施。第3次高峰是在12月10—12日,累计病例4例。见图1。

3控制措施

3.1传染源控制对五(7)班、五(4)班采取停课2d措施; 对确诊病例采取居家隔离治疗,隔离至水痘疱疹完全结痂,但隔离时间不少于发病后1周,复课需凭现住址所在社区医院开复课证明; 学校严格落实晨午检,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就诊。

3.2密切接触者处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3周,学校教师负责每天追踪密切接触者身体情况。

3.3传播途径阻断教室用含氯消毒剂和紫外线灯全面消毒; 有水痘发生班级不参加聚集性活动; 课间开窗通风; 午餐由食堂直接送至班级; 学生所乘坐校车每日消毒。

3.4健康宣教通过校讯通普及水痘防治知识; 做好与学生家长信息沟通,家长每日报告子女身体情况; 宣传自愿自费接种水痘疫苗。

4疫情控制效果评价

水痘平均潜伏期为15 d[2],依据平均潜伏期将本次疫情时间分布划分为3个时间段,第1潜伏期为10月31日至11月14日,第2潜伏期为11月15—29日,第3潜伏期为11月30日至12月14日。对水痘病例均采取居家隔离措施,11月26日后采取班级停课、密切接触者隔离、晨午晚检等严格的控制措施。 通过比较各潜伏期新发感染率以及控制前后感染率, 评价对疫情的控制措施是否取得效果。

4.1水痘3个潜伏期新发感染率比较第1潜伏期新发病人数为4人,新发感染率为0.28%; 第2潜伏期发病16人,新发感染率为1.13%; 第3潜伏期发病9人,新发感染率为0.64%,3个潜伏期新发感染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7.56,P <0.05) ; 第1与第2潜伏期新发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7. 29,P < 0.05) ; 第2与第3潜伏期新发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1.90,P>0.05) 。

4.2同班级学生新发感染率该小学共有50个班级,采取严格控制措施前有5个班级出现水痘病例,共计19例,感染率为10.33%( 19 /184) 。采取严格控制措施后该5个班级共有新发病例数4例,新发感染率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7.77,P<0.05 ) 。

4.3班级新发感染率该小学共有6个年级,50个班级。疫情控制前共有5个班级发生感染,学校班级感染率为10%。采取严格控制措施后感染的新发班级有5个,班级新发感染率为11.1%。

5讨论

首例病例出现后未及时隔离,是导致该班级水痘传播的一个主要原因。有文献显示学校初期隔离不及时是水痘暴发的主要原因[3,4],且水痘传染性很强, 人群普遍易感[5]。有疫苗接种史的罹患率明显低于无接种史的罹患率[6]。首先暴发班级为五( 7) 班,该班水痘疫苗接种率为8.3%,非易感人群所占比例为30.6%,无法形成足够人群免疫屏障,也是此次水痘暴发的另一个原因。另外,水痘出疹症状出现需1 ~ 2 d即有传染性[7],由于11月份天气较冷,学生衣物较多,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出疹情况,造成患者不能及时被发现并采取隔离治疗。

针对此次水痘暴发疫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学校果断采取停课、隔离、消毒、监测、宣教等一系列控制措施[8,9],控制效果较好。( 1) 控制措施在第1潜伏期内实施,第2潜伏期内采取更严格控制措施; 第2潜伏期的学校总体水痘新发感染率提高,显示水痘疫情进一步扩大,如果不能在第2潜伏期及早采取适当措施,极有可能在第3潜伏期造成更多学生的传染。 ( 2) 在第2潜伏期采取多方面严格的控制措施,第2与第3潜伏期的新发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疫情没有进一步扩大,目前控制措施得当,有效遏制了疫情进一步蔓延。( 3) 通过比较已发生水痘班级控制前后新发感染率情况,水痘学生发病减少,新发感染率降低,说明对已发生水痘病例班级控制措施成效明显。其中对水痘病例较多的2个班级采取了停课措施,证实对有效控制此次水痘传染病传播至关重要。 ( 4) 本案例中,采取控制措施后原有水痘班级新发感染率降低,但是有第1,2潜伏期内无水痘班级在第3潜伏期内出现了水痘病例,比较2,3潜伏期的班级新发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疫情在班级中扩散的风险依旧存在,对已发生病例班级采取措施后,还应对该校其他班级,尤其邻近班级做好晨检和巡检工作。( 5) 面对水痘突发疫情,可以将水痘应急接种作为一种控制手段。相关研究显示在对水痘疫情出现学校学生采取应急接种后,学校水痘罹患率下降,应急接种距离首发病例时间越短,接种后人群续发率越低,能够防止疫情蔓延[10,11]。

篇4:生动评价,立体效果

一、师生共创评价符号,统一认知

现在的小学生与时俱进,各自都有QQ号,为了便于交流,几乎每个班级都有QQ群,对话框中常常可见QQ表情,表达出丰富的内容。所以,课堂评价的时候不妨也引入这些表情符号,使课堂变得更灵动多姿。

经过师生认知上的协调,一致通过的符号有:鼓掌符号,代表问题回答非常好;学习疑问符号,代表未解决的难点;囧符号,代表回答有缺陷;棒符号,表示潜力无限;最佳小组符号代表最优小组。其它的符号如很好符号、继续奋斗符号等,都可以随机使用。这些符号生动形象,学生对符号的意义比较了解,能够清楚明白老师评价的内涵。

二、课堂即兴符号评价,激发热情

课堂评价要有预设,根据问题的设置,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想到如何应对学生的表现。但是课堂评价往往是即兴的,因为你不知道学生会说些什么,有时候学生的答案与问题是“风马牛不相及”,老师也不能“愤怒地打击”,要耐心地把学生拉回“正道”上。这时候不但要调整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向,还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节学生的心情,让学生尴而不尬,继续保持学习的兴趣。如果平时腼腆的学生,也能举手回答问题,则要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其不断参与。比如送他一枝花、一个苹果、一个笑脸等。

如苏教译林4A Unit2“Lets make a fruit salad”的学习,重点是掌握“some”和“any”的区别。有对话练习:Do you have any grapes?Yes,I do./No,I dont.很简单的对话,但是有个学生就是分不清,疑问句中总是用“some”。纠正了一次以后,他还是习惯性说出“Do you have some…”时,此时老师的情绪已经上来了,不能做“语言评价”,于是打出了“囧”符号。无需多言,这个学生马上意识到问题所在,立马纠正过来。老师尝试着让其继续用疑问句提问,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最后,因其“零错误”的表现,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一致通过的可爱符号。有时候,一个符号的警醒作用比老师的“疾风暴雨”效果要好得多。

三、课后作业符号评价,生动直观

小学生英语多为口语练习,以说和读为主。四年级的英语书面作业也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单词抄写,主要练习字母的书写笔画和规范。为了提高学生对作业的认真程度,在作业批改中,也常用符号评价。因为要保持作业本的整洁,老师在学生作业本上也不能乱涂乱画,所以老师应该自行制作一些符号的模具,印出来的图形既美观又工整。像很多水彩笔的另一端就有很多卡通图案。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图案来用。如“小红花”、“小五星”、“小苹果”等,根据学生作业的档次可以随时加印图案。有的老师还会准备一些贴画,都是小学生喜欢的一些图片,这种评价方式直观、生动,做作业成了学生非常期待的事情,即使平时书写很差的学生也在努力写好每个字母。如班里有个男生,书写特别潦草,写字课上语文老师对他一直是单独辅导,但是起色不大,为了争取玩的时间更多一些,他总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字母单词更是一塌糊涂。他的作业本,实在挑不出合适的图案贴画放上。我只好画了一个“笑脸”,然后写了一句:“加油,下次就可以贴小红花了。”很明显下次的作业工整了一些,按照约定,我在他的作业本上印了一个小红花。就这样,他的“认真”被我的符号评价俘虏了,每次发作业,他都很激动地和同桌比着“小红花”的个数,作业的质量逐步提高。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有超常的热情,课堂评价方式也要常换常新,独特新颖的符号有着较强的生动性、直观性。有的符号还包含着比语言更丰富的内涵,与学生之间可以达成“不可言传”的心灵感应。所以,老师在课堂中要用丰富多彩的表情符号“表情达意”,相信学生在“生动评价”中会有更好的表现。

篇5:院感暴发应急处置演练脚本

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演练脚本

一、总则

为了科学、规范、及时、有效地做好我院医院感染暴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等相关要求,为提高我院对医院感染暴发组织指挥、快速响应及处置能力,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保障医疗安全,组织2012年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演练。

二、目的

1、检查应对医院感染暴发所需的应急队伍、设备设施、抢救药品、器材、防护用品等方面的准备情况,以便发现不足及时调整补充,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2、通过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认识,增强其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3、进一步明确相关科室和人员的职责任务,完善应急机制。

三、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由院领导、医教科、护理部、院感办、药剂科、后勤科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医院感染暴发疫情发生后,根据疫情分级响应程序,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医院感染暴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管理、指挥和协调,负责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报告。

(二)应急处置专家组

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级别确定,对感染病人及高危病人的医疗救治工作进行指导,并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卫生应急响应的终止及后期评估提出咨询建议等。

(三)各部门工作组

1、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负责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治疗、检测标本的采集,病人分流转运及转运途中的医疗监护;对相关人员采取医学隔离措施;对现场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协助做好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

2、医教科:负责监督指导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等规章制度,组织专家进行会诊和医生人力协调工作。

3、护理部:负责监督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与隔离等规章制度和护士人力协调工作。

4、院感办:负责提供消毒隔离技术支持和监督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做好疫情控制和调查等相关工作。

5、检验科:配合进行微生物标本的采集、鉴定、同源性分析等工作。

6、药剂科:负责治疗抢救药品、消毒药品配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督导。

7、后勤科:负责救治现场器械、设备、防护用品等物资采购及各项保障工作,负责保洁部门人员及环境清洁与消毒等管理。

四、应急演练 【背景设置】

重症监护室从2012年*月*日-2012年*月*日,发生3例医院感染病例,均为下呼吸道感染,其中三例痰培养结果为“鲍曼不动杆菌”,上报科主任、护士长后,初步断定为医院感染暴发。现场演示人员将演示“事件报告、初步调查、启动预案、调查判断、控制措施、记录总结、客观评估”等内容。

【演练步骤】

1、时间:2012年*月*日(10:00~12:00)

2、地点:

第一场景 急诊科医生办公室(10:00)全科医、护晨交班:

**住院医师汇报病史:需科室补充信息资料。张少飞主任:(初步判断、立即报告、积极诊疗)近日连续出现3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例且抗菌药物耐药谱相近,符合院感暴发特征,立即上报院感办。**医师调出上述三位患者病历,立即查看三位患者,拟定治疗计划。护理组立即做好相应消毒隔离工作。

叶玉凤护士长:指示具体消毒隔离工作落实情况,放置接触隔离标示,实施区域隔离,专人护理,严格执行标准隔离+接触隔离的预防措施,诊疗操作中加强手卫生,所有废物均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第二场景 护士站(10:10)

**医师立即向院感科上报:*月*~*日相继发生3例下呼吸道感染病例,今晨已有3例痰培养结果回报为“鲍曼不动杆菌”且抗菌药物耐药谱相近,其余1例为铜绿假单胞菌,1例结果未回报,考虑存在医院感染暴发。

第三场景 危重症病房(10:20)

10:20 院感科工作人员到达ICU,对医院病例进行确认,并从环境、物表、医务人员操作等环节进行调查。

10: 40 院感科工作人员初步判断为一起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上报医教科主任,医教科主任汇报主管院感工作王启军院长,王启军指示:通知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各小组立即组织对ICU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调查、确认、处置。

第四场景 危重症病房及会诊办公室同步进行(11:00)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专家组对本起暴发事件进一步调查及确认,处置过程实行调查与控制措施同步进行。

(危重症病房)院感办专职人员接到科室报告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感染防控监测工作,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及可疑环境、物品等进行病原学检查,排查潜在的传染源。院感科工作人员对使用中的器械(气管插管)、设备(心电监护仪、吸引器等),环境物表、医务人员手进行现场采样,并同护理部一起对消毒隔离进行现场指导,指导工作人员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

(会诊办公室)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专家组。(一)调查与判断:

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领导小组立即组织相关职能科及专家组成员对暴发事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决定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和处置,指导和协调落实医疗救治和预防控制等措施。医教科主任、危重症科主任、药剂科主任、检验科主任、院感办主任及主管医师对疑似病例进行会诊、明确诊断并积极进行救治、完善诊疗方案。医院感染管理科到现场调查,提出具体的消毒隔离措施和组织实施。1.查找感染源

院感科、检验科应对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视医院感染疾病的特点,可选择病人、接触者、医务人员和陪护人员的各种分泌物、血液、体液、排泄物和组织为标本。通过各种病原学、血清学检查仍然不能确定感染源时可以采用通过综合性分析初步确定几个可能的感染源。初步分析考虑感染源来自物表清洁消毒不严格,医务人员没有严格落实手卫生,环境的污染和接触传播是造成交叉感染的主要媒介(具体环境卫生学检测结果需2-3天时间)。2.分析引起感染的因素 三例病人均接受相同操作,★例气管插管,★例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调查感染病人发病情况、分布特点,根据疾病的特点分析可能的感染途径。通过对感染源和感染途径初步假设,医院感染暴发的特点为外源性感染引起,首先考虑: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环境卫生消毒不严,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不到位,医务人员没有做好手卫生等是造成感染暴发的可能性大。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对使用中的器械、设备,环境物表、医务人员手进行采样,并采用排除法逐一排查感染源和感染途径。

3.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措施

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采取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防止感染源传播和感染范围的扩大。科室应根据确定或初步确定的感染源和感染途径,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并对处理措施进行持续监测。当感染源和感染途径不明确时,可以针对可能的感染源和感染措施,在不停止调查的同时,采取比较广泛的控制措施,并根据调查结果不断修正评价。具体处置措施为:

(1)对感染病人积极实施医疗救治,控制感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

(2)切断感染途径。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和无菌操作;加强物体表面的消毒;严格落实标准预防。在确定感染暴发的传播途径后,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对感染源污染的环境必须采取正确有效的消毒处置措施,去除和杀灭病原体。做好医院内医院感染病原体污染场所消毒隔离、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扩大。

(3)对易感人群实施保护措施。必要时对易感病人隔离治疗,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有条件时可对易感病人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技术。

(4)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时,除上述措施外,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积极查找病原体,加强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明确病原体后,再按照该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实施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确保不发生新的医院感染。

(5)在调查处置结束后,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今后的防范措施。调查结束后应尽快将调查处置过程整理成书面材料,记录暴发经过,调查步骤和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及其效果,并分析此次调查的经验与不足。

(二)时限内报告县卫生局。启动应急预案后,由主管院长将此次暴发事件上报卫生局及县疾病控制中心报告。

(三)由应急处置专家组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评估,提出终止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建议,报请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批准后宣布。院感办详细记录调查内容,暴发事件结束后,组织有关人员对暴发事件的处理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评估,撰写评估报告。

五、演练单位:危重症科

六、演练组织领导

(一)领导小组 总指挥:

(二)现场专家组 专家:

六、演练议程安排

(一)10:00演练开始

(二)13:00 总指挥作总结讲话并宣布演练结束。

七、演练要求

篇6:院感暴发效果评价

关键词:麻疹,暴发,流行病学

周至县自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以来,麻疹减毒活疫苗(MV)接种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麻疹发病大幅度下降,2001—2008年累计发病74例,年均发病9例,年均发病率1.16/10万,发病率呈锯齿型周期性流行态势,发病维持在较低水平,但2009年全年报告发病61例,发病突增至9.66/10万。为了解发生暴发的原因,提高麻疹监测系统敏感性和质量,现对2009年我县麻疹监测系统报告发病和应急处理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监测数据来自“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

1.2 病例分类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分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实验室确诊和临床确诊)、临床诊断病例和排除病例4类。病例均进行个案流行病调查和血清检测。

1.3 暴发

平均潜伏期内同一居住地或同一集体机构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人即为暴发。

1.4 实验室检测

采用ELISA捕捉法检测麻疹Ig M抗体,试剂由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西安市疾控中心麻疹实验室承担血清检测,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标本采集和送检。

2 结果

2.1 诊断麻疹病例分类

2009年全县“麻疹监测系统”报告61例疑似麻疹病例,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确诊病例42例(68.85%),其中实验室确诊29例(47.54%),占确诊病例69.05%。诊断病例中有流行病学联系、属暴发定义的病例2例(3.28%),占确诊病例4.76%;无实验室诊断的临床诊断病例11例(18.03%),占确诊病例26.19%,排除病例19例(31.15%)。

2.2 流行强度

2009年,全县报告疑似麻疹病例61例,确诊42例,死亡0例,报告发病率9.66/10万。与2008年发病4例相比,发病数增加了9.5倍;与2008年发病率(0.66/10万)相比上升了13.64倍;与2001—2008年年均发病率1.16/10万相比,发病率亦上升了7.33倍。在西安市13个行政区(县)中上升幅度最为显著。

2.3 地区分布

麻疹报告病例分布在全县19个乡镇48个自然村,占全县乡镇总数的86.36%。乡(镇)发病率在1.91/10万~21.57/10万之间,县城区域(辛家寨、二曲、马召和侯家村)发病20例(32.79%),发病率13.32/10万;平原区域(尚村、终南、集贤和楼观等)发病40例(65.57%),发病率8.68/10万;山岭区域(板房子、厚轸子、王家河、陈河)发病1例(占1.64%),发病率4.85/10万。结果表明,人口密度高的区域发病率高于人口密度低的区域,呈现城区发病率>平原发病率>山岭区域发病率的规律,发病与人口密度有一定关系。

2.4 季节分布

2009年除1月和8—12月无病例报告外,2—7月均有发病,5月份报告病例最高达28例(45.90%),其次为4月报告病例20例(32.79%),4、5月报告病例数占总数的78.69%,发病呈典型单峰型曲线,显示一次典型的暴发流行过程。4、5月在采取有效的强化应急免疫措施后,经过了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后无病例报告。见图1。

2.5 年龄分布

麻疹疑似病例主要分布在1周岁左右的儿童,占全部病例的85.25%。发病年龄最小的为5月龄,最大的31岁,其中<8月龄19例(31.15%),8月龄~1岁13例(21.31),1~2周岁20例(32.79%),>2~4岁5例(8.20%),>15岁4例(6.56%)。

2.6 免疫接种史调查

61例报告病例免疫接种史调查结果显示,报告病例中全程免疫仅为12例(19.67%),无免疫史者则高达43例(70.49%),免疫史不全5例占8.20%,免疫史不详1例占1.64%。

2.7 实验室检测

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61例疑似病例,其中59例采集了血清标本,标本采集率为96.72%,标本及时送达率100%,检出麻疹Ig M阳性29份(49.15%)。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随机抽取20份阳性标本复核,符合经100%。

2.8 疫情控制措施与效果评价

麻疹暴发流行后,为控制麻疹疫情发展,我县根据疫情进展和流行特点,分别在2009年3和5月针对易感人群采取了多项应急措施,包括在重点疫区采取环状免疫、应急接种和强化免疫等。3月份优先对有麻疹发病的哑柏镇、广济镇、富仁乡开展了麻风、麻腮二价疫苗300人份的查漏补种。5月10日县疾控中心布置在全县范围对2006年1月1日—2008年8月31日之间出生的儿童实施MV应急接种,全县MV应急接种应种人数929,实种人数910,接种率为97.95%。

并对2006年以前出生<15周岁人群实施MV查漏补种,下发各乡镇MV 10 000人份,查漏补种应种人数9517,实种人数9281,接种率97.52%。对易感人群实施应急免疫后,疫情大幅度下降,后续仅发病2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3 讨论

近年我县麻疹发病一直处于低水平发病状态,2009年麻疹发病为近10年最高流行年,发病水平呈散发和暴发并存模式。经深入调查和分析,此次麻疹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如下。

3.1 常规免疫工作薄弱

经统计分析我县麻疹发病年龄组主要集中在1周岁左右的幼儿,占报告病例的85.25%,2007年对全县8月龄~14周岁儿童经过MV强化免疫后病例明显减少,2007和2008年报告病例分别仅为9例和4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41/10万和0.66/10万。由于我县常规免疫工作薄弱,仅在2007年对全县MV强化免疫后仅2年,由于易感儿童和无免疫人群的积累2009年发生暴发流行,

报告61例疑似麻疹病例中,8~24月龄儿童中有高达52.17%没有免疫接种史,而有免疫史的仅占17.39%,免疫史不全占6.59%。说明大量无免疫人口存在,导致易感人群快速积累,只有及时进行MV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接种才是预防麻疹发病的关键[1,2,3]。

3.2 院内感染

对所有病例发病前7~21 d是否去过诊所或医院调查显示,有50.26%的儿童病前曾因其他病到当地诊所就诊,说明麻疹流行时,麻疹病毒广泛传播,增加了<8月龄未到MV初免年龄儿童暴露机会,控制医源性感染也是消除麻疹的一个重要环节[4]。

3.3 MV强化免疫的效果问题

一定范围人群的强化免疫不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2007年10月底开展0~14岁儿童的强化免疫接种,2年后疫情迅速上升,尤其<2岁组及>15岁人群发病为主,说明麻疹免疫屏障建立不是短时间突击运动建立起来,必须依靠高水平常规免疫和长时间扩大人群覆盖保证消除麻疹效果[5]。

3.4 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仍是我县工作重点

要实现2012年我国提出的控制与消除麻疹的目标,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领导重视,解决基层确保接种质量所必须的设备、经费和各项补贴到位,使基层医务人员无后顾之忧,确保常规免疫接种率的提高,确保接种质量,特别是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中的流动儿童及部分农村儿童。(2)加强医疗卫生单位对传染病预检分诊、隔离、消毒工作,减少和杜绝医源性感染。(3)加强麻疹疑似病例的监测,整合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数据,提高疑似病例个案调查、标本采集和监测质量,及时对麻疹病例和暴发作出诊断和处理,防止疫情扩散。有计划地开展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对疫情预测预报,指导麻疹预防和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迮文远.计划免疫[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361.

[2]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修订)[S].1998.

[3]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S].

[4]罗小铭,张晋昕.全球麻疹消除的意义与发展现状[J].医学综述,2008,14(1):119.

上一篇:城乡规划局工作总结下一篇:哲学与生活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