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导师简介

2024-05-25

江西师范大学导师简介(通用6篇)

篇1:江西师范大学导师简介

江南大学微电子学导师信息汇总

1.虞致国,男,副教授,1979.1出生,于南京大学获得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工学 博士学位。2005.7-2012.7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从事系统芯片 设计及IC设计项目管理、物联网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芯 片及VLSI的设计、物联网工程等。在专业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EI检索4篇。取得5项软件著作权、1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及2项版图设计专用 权,申请发明专利5项。主持或参与军用微电子预研课题1项、集团公司预研支撑 课题1项、集团公司青年人才创新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军用集成 电路型号2项、江苏省工业支撑计划1项。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 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11年入选为江苏省第四期“333高 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邮编:214122

电话:***

Email: yuzhg@139.com

2.闫大为,1981年12月生,山东枣庄人,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毕业,获工科博士学位,师从国际知名学者陆海教授,现任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 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宽禁带III族氮化物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制备与特性研究。目 前,发表第一作者SCI期刊6篇,在国际权威SCI杂志 《Applied Physics Letter 》(IF=3.85)分别发表宽禁带半导体GaN-based LED与HEMT的相关工作,受到国内 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曾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完成了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 题,目前主持中央高校自主科研基金青年项目与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各 一项。

招收专业:半导体器件(与顾晓峰教授联合培养)

研究方向:宽禁带III族氮化物半导体器件的制备与物理特性

招生要求:具有一定的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基础,热爱科研

联系方式:

地址: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B223

电话:***

邮箱:davidyan2001@163.com

3.倪屹(博士),1970年出生,江苏武进人。2001年7月清华大学核技术专业博士 研究生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 师。

主要从事光电子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专业杂志Optics Express等发表学术论

文30篇,其中SCI检索23篇。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1项,其它省部级研究项目3项。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①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光电子材料

②控制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晶体材料生长设备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①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光电子材料

②控制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晶体材料生长设备

3.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邮 编:214122

电 话:

Email: niy2011@163.com

4.肖少庆(博士),1980年出生,电子工程系副教授,等离子体光伏实验室主任,硕士生导师。2008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自旋光电子实验室,获博士学 位;2008年至2013年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离子体源与应用中心以及高等 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员的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硅基新能源材料及器件、新型光电器件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等。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篇左 右,第一作者SCI论文11篇,发表在包括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Reports(2013年影响因子13.9,五年平均影响因子19.0), Critical Reviews in Solid State and Materials Sciences(2013年影响因子5.9,五年平均影响 因子7.4),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等在内的国际重 要物理与材料学术期刊上,第一作者发表英文学术专著章节2章,申请国际专利1 项。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2项,分别是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金纳 米颗粒表面等离子激元在n型晶硅HIT太阳能电池中的设计与实验研究”和江苏省 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研究项目“基于绿色等离子体原子化沉积技术的高效硅基太 阳能电池研制及关键技术研究”。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完成的代表性科研项目包 括: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新能源应用开发大型项目“基于等离子体处理的低成本微 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Low-cost,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Thin-Film Solar Cells via Advanced Plasma Processing)”、第八届中国-新加坡联合研究计划 项目“基于先进等离子体技术开发商业上可行的硅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ly Viable Si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via Advanced Plasma Technologie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侧向光伏与磁电 阻共存新型光电材料的研究与制备”等。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专业性研究生: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邮编:214122

电话:

Email: larring0078@hotmail.com

5.钟传杰博士,1959 年出生,山东 人。2002年3月日本东北大学固体电子专业研究 生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江南大学物联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微电子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专业杂志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Thin Solid Films,Microelectronics Journal,Jpn.J.Appl.Phys,Solid State Ionic,J.Vacuum.Science and Technology.半

导体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约40篇,其中SCI检索6篇、EI检索7篇。主持和参加国家 级项目2项,其它省部级研究项目3项,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同时,与多家公司和企业合作开发物联网接点设备、专用集成电路等。

二、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内容:①新型半导体器件

②有机电子学

③微电子系统及专用集成电路设计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三、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邮 编:214122

电 话:***

Email: zhongchuanjie@jiangnan.edu.cn

6.姓名:朱兆旻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计算机技术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E-mail:431113249@qq.co

7.郭良权,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高工,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8.陆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高工,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彭力,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高工,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9.孙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高工, 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10.陶建中,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高工,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圆片制造工艺及工艺集成、封装工艺、掩模制版 工艺的研究工作,在专业杂志《微电子学》、《电子与封装》等发表学术论文10 多篇。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项目10多项,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

现任《电子与封装》杂志社长、编委。

社会兼职情况: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封装分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 盟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 话:***(0510 85810058)

Email: taojz08@sina.com

11.魏敬和,1970年1月9日出生,汉族,安徽庐江人,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现任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数字电路研究室主任,江南大学兼职教授, 江南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

1988.9~1992.7 安庆师范学院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本科毕业

1992.9~1994.7 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学物理教学

1994.9~1997.4 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

1997.5~2001.7 东南大学无锡工程学院

2001.9~2004.7 安徽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2004.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从事系统设计,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主管研究室全面技术工作,其中 2008.10~2010.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东南大学联合企业博 士后工作站。

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工作近20多年,先后主持系统集成电路、可重构ASIC 等20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的开发,“核高基”抗辐照高速总线接口项目总设计师,获部级科技进步奖2余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 人。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4项,在国内外会议、国内核心期 发表论文20余篇。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器件物理﹑工艺﹑材料, 新型器件设计与应用, 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 用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

3.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惠河路5号58所

邮 编:214035

电 话: 0510-85866312,***

Email: pume1975@sina.com 12.于宗光,1964年9月3日出生,汉族,山东潍坊人,教授/博士/博导,现任中国电 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专家(副厅级)。分别1985年7月、1988年1月在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8年1月起在中国电科58所工作(其中1994年3月-1997年1月在东南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历任工程师,高工,研究员,研究 室副主任、主任,设计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所副总工程师、科研项目处处 长、所长助理等。2002年起,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外聘博士生导师。

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工作20多年,先后主持安全专用集成电路、CMDSPC30 数字信号处理器等30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的开发,获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次,其中 1998年以来,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四次,二等奖六次;获国 防科技进步奖、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部级科技进步一等 奖五次,二等奖7次。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四部。

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 “金卡用集成电路技术”,获2000江苏省科技进 步二等奖,其研究成果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 的“专用集成电路”、“20万门门阵列技术”等项目解决了亚微米集成电路设计 的各种难题,建立平设计平台技术,为研制多品种、少批量的专用集成电路提供 了强有利的保障,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研制的安 全专用集成电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004科技进步 一等奖和2005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首席专家研制的CMDSPC30 是32位 高性能的浮点数字信号处理器,内含双1K×32位SDRAM、4K×32位ROM、64*32位 指令高速CACHE、40/32位浮点/整数乘法器及ALU、32位桶形移位寄存器。采用全 定制层次化基于单元的设计技术完成芯片设计,解决了先进DSP体系结构、高速乘 法器设计、全局时钟设计、高可靠性设计等技术难题,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获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在0.5/0.8μm CMOS工 艺开发、设计建库及工程服务体系项目中,主持完成了有自主产权的0.5微米CMOS 军用集成电路单元库的建立,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应用到30余种产品的开发中,获2008年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在

JM8512型静态存储器电路中解决了超低功耗设计的问题,实现了目前国内最高水平的高可靠4Mb 静态随机存储器,获2008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 奖。

作为博士生导师,从2002年开始,每年招收2-3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从事集成电路的设计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集成电路的开发,成为理 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

2004年以来,先后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无锡市“十大杰出青年”,“江 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 领军人才、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优秀 人才等,2008年成为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实施专家组成员,2009年被评为“中央 企业劳动模范”,人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11年起任中国电科 集团公司首席专家,评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百名精英”。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器件物理﹑工艺﹑材料, 新型器件设计与应用, 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 用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

(2)博士生

招生专业:轻工信息技术, 研究内容:半导体物理和器件,电路与微系统

术及应用

3.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惠河路5号58所

邮 编:214035

电 话: 0510-85866103,***

Email: yuzg@cetc58.com;yuzg58@sina.com

13.张国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高工,江南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 话:*** 张正璠,男,1966年10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现任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所长,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兼职教授、兼职硕导。江南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电子部优秀科技青年,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 一层次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模拟集成电路重点研究室主任。长期

从事微电子技术研究,涉及CMOS集成电路、CMOS/SOI、BiCMOS、抗辐射加固技术 和A/D、D/A转换器技术和新型器件技术等多个领域。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员,完成科研课题3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申 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出版《SiGe微电子技术》专著一部,在国家会议、国 内核心期发表论文30余篇。

1982.9~1986.7 云南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本科毕业

1986.7~1990.9 电子部二十四所,任技术员 1990.9~1993.2 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

1993.3~1995.8 电子部二十四所,任工程师

1995.8~1988.2 电子部二十四所,任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主管技术工 作

1998.2~2002.6 信息产业部二十四所,任4英寸单片工艺室主任

2002.6~2004.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4所,任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主任

2004.11~2009.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4所副所长,分管技术

2009.5~2011.1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4所所长

2011.12至今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58所所长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器件物理﹑工艺﹑材料, 新型器件设计与应用, 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 用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

3.联系方式

联系人:第五十八研究所 黄诚

电 话:***

Email: huangcheng100@163.com

篇2:江西师范大学导师简介

教授,院党委书记,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专家组成员,我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所所长,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延安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是网络与远程教育、智能技术教育应用和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等,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两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讲国家精品课程一门,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横向课题4项,获陕西省教育厅一等奖4项。兼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该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副主任委员及该协会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硕士招生方向:网络与远程教育、智能技术教育应用。

张文兰(1967年——)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现任学院副院长,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学。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发表文章近30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3部,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5项。兼任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文理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高校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西安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

硕士招生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张立国(1965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教育技术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在《电化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出版专著1部:《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结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先后被教育部聘请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委员会”、“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评审委员会”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硕士招生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网络与远程教育

乜勇(1970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课程与教学论。在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项目,曾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英特尔未来教育职前教育全国骨干教师、陕西省教育厅特聘的全省农远工程项目教师培训的主讲教师和陕西省教师教育能力建设项目培训主讲教师。

硕士招生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智能技术教育应用。

马红亮(1975年——)

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网络远程教育和教育网络游戏。近年来出版专著1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1项,参与2项,在专业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合作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创办“教育技术学开放教育资源”网站(http://elearning.snnu.edu.cn)。

硕士招生方向:网络与远程教育、教育游戏与动漫

马颖峰(1961年——)

副教授,知识媒体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教育游戏、教育动画、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和数字动画设计,出版专著1部,多媒体电子出版物1套,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及横向项目7项,曾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先后承担本科生的多媒体技术基础、多媒体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基础等课程。

硕士招生方向:数字动画设计、教育游戏与动漫。

朴姬顺(1966年——)

副教授。一直从事教育技术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视听心理学》、《受众心理学》、《计算机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等课程。出版有《中外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科学出版社)、《教育技术导论》等专著。

硕士招生方向:教育游戏与动漫。

王海燕(1964年——)

副教授,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成员,陕西省基础教育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研发中心信息技术学科专家组组长。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表文章30余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a材1部,主持、参与各级研究课题8项。

硕士招生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张萍(1963年——)

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承担《电路基础与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模拟电路实验》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专著《中外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获陕西省政府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硕士招生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李新成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硕士生导师。近年来系统讲授过《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导论》、《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与测量》等课程。参与或主持过教育部师范司“全国教师网络联盟教学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2008年)、陕西省教育厅“网络教学模式研究”(2007年-2009年)、“数字化教师教育资源的分类体系与应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2007年-2009年)、等项目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现代远距离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几十篇。

篇3:教授当大学班导师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大学班导师,人本教育,创造性教育

我们自动化系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观念”的指导思想, 对新时期大学班导师岗位地位与作用以及当代大学的特点,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深刻的认识到:班导师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是大学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 是大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大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人才质量的优劣都与班导师对班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密不可分。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受到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 其思想明显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我们转变思路, 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 探讨更为人性化而又富有成效的新方法, 配备青年教师或优秀学生干部作助手, 聘请教授 (含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兼任班导师。教授们品德高尚, 学有建树, 有相当丰富的人生经历, 能给大学生们起很好的导向作用和表率作用。本文将结合我系的具体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大学班导师改革的必要性

过去我们的学生管理体制大体沿用了50年代、60年代所形成的体制, 即系 (学院) 设立学生管理办公室, 下设各年级政治辅导员。部分高校, 还在每个班设立了班主任, 一是由教师兼任班主任;二是设专职班主任;三是由高年级学生干部兼低年级班主任。大多数班主任是由刚刚参加工作、生活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担任, 部分班主任往往长时间不与学生接触, 班级处于失控状态。至于高年级学生干部兼低年级班主任, 则很难胜任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教书、育人和管理工作的重任。为此, 我们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 得出如下几点共识:

1. 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

建国初期, 国家政权初建, 把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 设置政治辅导员是有效途径。当今社会, 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 因此在继续把政治素质放在首位的同时, 还需要大学生具备创造性人才应有的整体素质。

2. 生源发生了变化。

建国初期, 国家建设需要招收大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工人、农民和革命干部, 称为大学学员。配备大学政治辅导员已基本适应了当时的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管理的需要。而进入80年代以来, 一代真正的大学生群体诞生, 还用原有的学生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二、创造性教育中班导师的导向性

在当今社会,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一完整的教育体系, 对大学生施以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教育, 班导师在这一庞大体系中, 起着重要的枢纽与导向作用。

1. 学生与学校的纽带作用。

班导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需求施以影响, 可以将学生们的各种情况反馈给学校各有关部门, 可以帮助同学们实现各自合理要求和愿望。

2. 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过滤作用。

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 班导师可以与同学们共同观察和讨论, 发扬积极因素, 对一些消级因素加以批判, 增加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班导师还能组织、带领学生有选择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增长才干, 培养能力, 能把学校的要求转达给家庭, 希望家庭配合教育;也可以将家长的要求和希望反馈给学校, 使学校教育得到改革;班导师还可通过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三、班导师管理的科学性

大学班导师应该采用民主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 避免“专制型”、“放任型”的管理, 因为大学需要有一个自由的环境, 因此不能总是让学生顺从自己, 而又不能完全不管, 这样容易使学生养成懒散的习惯, 不利于班级的组织和活动的开展, 也难以给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 班导师应该采取适当的管理方法。

1. 从严到松的管理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刚入学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知之甚少, 班导师在初期阶段应该加强管理, 经常深入班级和宿舍, 手头要有学生情况资料, 建立贫困生档案, 这些工作有助于迅速了解学生, 为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班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后, 可以慢慢放宽管理的尺度, 尽量让学生自己处理一些问题, 必要的时候, 班导师可以给予指导。让学生有更自由的空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初期阶段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模式, 中后期逐渐宽松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2. 公平公正的管理有利于班级的良性发展。

班导师对班里的学生应该一视同仁, 不偏袒任何学生, 在处理班级事务时, 多采用民主选举、民主评议等形式,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学生之间公平竞争, 考前强调考试纪律, 对作弊的学生予以严惩, 这样才能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也能为以后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的公平评定打好基础, 让耕耘者有所收获。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的评定工作要在遵守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 一方面参照学生的选票, 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的成绩及平常表现做出公正的决定。助学金的评定, 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家庭贫困程度以及学生的态度, 让国家的助学金能够资助那些真正贫困的学生。

四、构建和谐班级, 彰显人本教育

在构建和谐班级方面, 要注重班级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班导师是班级学生的教育者和培养者。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为了给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公平的锻炼机会, 为了培养班级学生的民主风气, 班干部的确定一定要倡导以民主集中制, 进行公开选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由优秀的学生们组成的。班导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推荐自己、锻炼自己, 积极参加班干部的竞选。在班级管理工作中, 班导师主要是起指导作用, 学生不是被动的服从。为构建和谐班级, 班导师首先要做的是选择合适的班干部;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再就是要指导学生建立和完善班委会工作制度, 明确班委会的各项职责, 培养、指导、督促学生干部开展工作, 建立良好的班团干部队伍;然后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班组管理制度并能贯彻落实, 同时培养学生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 通过活动充分培养、挖掘、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的意识、能力, 形成班集体核心。

五、灵活的班会机制

刚入校的新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自理能力较差, 所以有一个优秀的班导师在一开始就对他们给予近距离的关心和指引, 是非常重要的。班导师可以利用班会进行班级管理, 班会的召开可以由多到少, 班导师对不同时期班会的内容要适当合理的设计, 除了结合阶段特征外, 还要有一个总的计划。例如大一新学期班会, 我们主要讨论这么几个问题:专业认识问题, 理想与志愿问题, 科技活动与课程学习关系问题, 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本专业未来前景, 避免大量学生盲目转专业。大二新学期我们结合实际主要讨论:专业课程学习问题, 第二学位选修问题, 理想、认识、知识、实践与成功问题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四新学期我们主要讨论:工作与考研问题, 实习、毕业设计问题, 家庭、工作、理想问题。进入大四后学生的思想逐步开始分化, 追求的理想各不相同, 有考研的, 有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放弃考研去工作的, 有前期学习不努力忙于补修的等。这一时期应予以分别对待处理。临毕业的班会我们主要讨论:四年的回顾与总结, 学士论文答辩到离校这一段时间的注意事项, 到新工作岗位的思想定位问题。以保证学校圆满地把学生送出校门, 使学生能充满朝气地去迎接未来的事业。

六、结论

我们自动化系通过四年的班导师改革实践, 2004级三个班92个学生, 分别由两位博导和一位教授兼任班导师。本人兼任班导师的班级有33名学生, 其中有近十人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他们在全国2007年CCTV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中跻身16强, 在全国2007年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汽车比赛中获得两个一等奖, 在2006年立项的“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已顺利结题并被评定为优秀。33位学生中有10位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其中2名到美国大学) , 16位分配到国内大型火力发电企业从事自动化专业工作, 其余7位到汽车制造行业、自动化工程公司等, 33位同学都圆满获得学士学位并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教书育人如种树, 只有一开始把树种好了, 小树苗才有可能长成大树。班导师只有在开始的时候把大方向指引正确了, 学生才能明白自己的定位, 以及今后怎样发展自己, 这样一方面为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反过来良好的班风形成后就更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进一步对和谐校园的构建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长华, 陈玉鑫, 孙杏初.班主任工作初探.中国高教研究, 1998, (06) .

[2].郭芬云.对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分析与教育对策.高教论坛, 2003, (05) .

篇4:大学班导师的心得

【关键词】大学 班导师 心得

一、前言

教师工作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工作。教师的魅力在哪里?就在于创造,這是一种直面人生发展的创造。从长远意义上说,教学让每一个生命具有了创造的力量,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可创造的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

大学教师的使命就是使学生能够适应变化的时代,活出生命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及对社会尽公民的责任。教师给学生的东西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是促进了他的发展还是阻碍了他的发展,教师要经常自问。一个教师有可能对某一个人的发展变化留下深刻影响,让他在每一个前进的重要的时刻会想到这位教师。这样的教师,就是在真实的意义上成了一位教师,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技能的教学者。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专业”。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呈现”你是谁,学生也在判断你是谁。学生的生命既是最柔软的,又是最坚强的,有些东西一旦被打破了,很难再重新变得完美,教师留给学生的,会对其一生的发展有影响。一个人一辈子能够遇到一个好教师,是他的幸福。

大学生完全不同于中学生,他们步入成年,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容易接受新事物,又存在叛逆心理。作为大学班导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圆满完成大学的学业,是需要教师认真研究的。

二、工作方法

我从2005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担任大学班导师工作,从大一到大四共带过2006级和2010级完整的两届普通班级,同时担任卓越班2010级至2013级各年级的班导师。我每周都跟学生们个别面谈,并设立QQ群,与学生们展开交流,力争做到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我的工作格言是,做个“五心”班导师,用责任心做好每件事,问心无愧,做好琐碎繁杂、千头万绪的班导师工作;用耐心做到防微杜渐;用爱心去关心学生生活、帮助学生成长、促进学生成才;用童心保持好奇,细心观察,善于发现,调整心态,和学生亦师亦友。学生感谢我,其实我更感谢学生,从学生那里感受到的激情,能够永葆青春,可以学习到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与学生共同成长,所以我对学生永存感恩之心。

(一)深刻认识班导师工作的重要性

班级是学校的最小集体单元,班导师工作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有利于良好的学风班风和凝聚力的形成。

(二)对不同年级的引导侧重点不同

对于普通班,大一大二注重基础课,广猎知识,抓及格率。采取的措施:1.亲自带领集体自习,召开考前动员会和考后总结班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亲自任命班长和团支书,要求所有班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允许挂科。3.加强学生学习经验交流,包括班级内部交流和邀请学长进行经验交流。4.组成互助型学习小组,开展学习和竞赛活动,实现全班共同进步。5.加强调研,亲自去教室听课,向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6.深入宿舍,和学生个别谈心,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心理动态,实现因材施教。大三大四加强创新实践,组织参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和竞赛、鼓励学生去企业实习、鼓励学生攻读研究生。

对于卓越班,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绩优异,全方位优秀。采取的措施:1.邀请高年级、研究生,来班会进行经验交流。2.加强不同班级同学、不同年级卓越班的交流,实现纵向与横向相结合。3.邀请学院领导和企业嘉宾跟同学座谈。

(三)将本科教学、班导师、创新实践活动相融合,从而吸引、引导学生

1.精心打造课堂,探索本科教学改革:教授《理论力学》《力学设计与操作》《工程力学》等课程。我对待本科的课程极其重视。工作十年多,从未请假或者迟到早退,甚至还常常带病上课,每学年教务处匿名评教网站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分数都是95分以上,每届学生都说我的课很难抢到(因为场地和选课人数限制),整学期都有学生来旁听。

2.指导创新实践活动:指导了大学生课余研究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国及上海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及上海市大学生力学竞赛、上海市大学生“创造杯”大赛、德尔福大学生创新比赛、工程创新3D打印大赛、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奋进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等。

指导的各类创新实践活动获得了全国和上海市的多种奖项和成果,获得奖项逐年增多,获奖级别逐年提高。这些创新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在学生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学生们争先恐后地“预约”我作为他们的指导教师。

(四)组织各类有意义的活动

邀请高年级学长、研究生、校友给学生座谈;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展览会,参加各种比赛;组织学生参与卓越班学科前沿讲座、基于项目的学习,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

三、班导师工作成果

多次获得华东理工大学优秀班导师、模范班导师标兵称号。教务处匿名评价网站学生对班导师评分全部为95分以上,文字评价各种好评。

【参考文献】

篇5:江西师范大学导师简介

转载▼

标签:分类: 心理学考研

赵凯

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科学》

中国心理学会

江苏省心理学会

教育

为方便几年考研同学报考导师,特整理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导师介绍分享给各位啊:

040203应用心理学

01 顾雪英,女,汉族,1963年6月生,江苏张家港人,博士,副教授,心理系主任,兼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苏省心理学会秘书长。

1985年7月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学院教育系,1998年7月在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主要从事职业指导与心理测量的研究及教学工作,研究范围涉及中学生、大学生及在职人员等多类人员的职业心理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先后参与、主持“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 “Training University Faculty About Working With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y”、“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正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进行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大学生职业指导》、学术编著《中学生升学与择业》、《高校专业评析》等,在《教育与职业》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研究论文“关于职业价值研究现状的思考” 获“99国际职业指导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通讯地址: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

办公电话:83598107

邮箱:guxueying@vip.sina.com

02 李小平,男,1956年9月出生。江苏南京人,博士,教授,南京市鼓楼区政协委员,2000年至2008年任心理系副主任。

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南师大工作,2003年获博士学位。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先后在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和人事测评,目前的研究内容为非线性科学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社会稳定性和社会冲突研究等。先后主持过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学位委员会5项研究课题,和台湾台南师范学院合作课题“中小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目前主持的课题有南京师范大学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社会心理的动力学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群体性冲突应对策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群体性冲突的动力学机制和冲突解决的策略研究”。

出版著作《学校社会心理学》,主编《基础心理学》,《新编基础心理学》,参编《心理学基础》,主编《开启阳光心扉——青少年成长心理辅导丛书》(6本),翻译《人际关系心理学》。其中,《新编基础心理学》和《心理学基础》被评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开启阳光心扉——青少年成长心理辅导丛书》被评为“百种优秀苏版出版物”。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排名第三),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课程奖(排名第一),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排名第一),南京师范大学精品教材奖(排名第一)。通讯地址: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邮编:210097,电话:85899118,***

电子信箱:xpli@njnu.edu.cn

03 刘穿石,199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主持的科研项目有:近代西方心理学史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诊断技术研究”;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中小学网络远程学习的智能化管理与指导”;江苏省教育规划项目“影像文化的内涵与影像资源的开发”;江苏省人文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影像心理表征及其在人文精神培养策略”。科研成果主要有《心理科学》《中国古代激励思想研究》,出版《人类的天罗地网:INTENET时代的大众心理与社会人格》、《创业能力心理学》,参编《西方教育心理学史》,参编《西方心理学历史与体系》等。主要承担《人格心理学》、《文化—人格理论》等课程教学。

04 余嘉元,男,汉族,心理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49年10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76年1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前身)物理系。1982年12月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硕士学位。1982年12月到南京师范大学工作至今。期间曾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目前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测量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心理学报》、《心理科学》、《人类工效学》和《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测量和工业心理学。先后主持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两项,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三项,江苏省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两项,主持了江苏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国家人事部回国人员基金资助项目一项。出版专著4部,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三等奖两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通信地址: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邮编:210097

电话:025-83598442

Email: yujiayuanwx@163.com

05 赵凯,男,汉族,1964年10月出生,安徽芜湖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副教授。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工会主席,心理学系党支部书记。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心理技术应用论坛秘书长、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赵凯履历简介:1985-1996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历任心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96年至今,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团队激励与领导力、职业心理等。近年来科研成果主要有:受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委托进行了中国保险业企业内训研究并完成咨询报告、受海信集团委托进行了销售人员职业价值观研究等。发表了“论企业社会责任的工具性”等学术论文。目前主要的科研项目为某保险公司横向课题:保险市场结构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联系方式:210097,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电话:85899699 电子邮箱:zhaokaiapollo@hotmail.com

06 张宁,男,汉族,1963年5月生,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副院长、医学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督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精神科学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委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级应急专家,江苏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28项国家、省、市级学会及杂志职务。

主要从事异常心理学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20余部。曾获省市科技进步及教学奖13项,为江苏省“333”人才、南京市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通讯地址:210029 南京市广州路264号南京脑科医院

办公电话:83700011-6318

篇6:江西师范大学导师简介

主要学术兼职:

1.全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委员会副理事长

2.湖北省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3.湖北省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委员会 副理事长

4.湖北省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常务理事

一、主持的科研项目和获得经费情况

1.蒲蕊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校长胜任能力模型研究”,课题经费2万元,起讫时间:2009—2011年,项目批准号DHA090168

2.蒲蕊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政府管理教育模式转型的背景、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经费5万元,起讫时间:2006—2009年。

3.蒲蕊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制创新研究”,课题经费9万元,起讫时间:2010—2012年,项目批准号10YJA880114。

4.蒲蕊主持,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经费2万元,起讫时间:2009—2011年。

5.蒲蕊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政府与学校关系的重建——一种制度分析的视角”,课题经费3万元,起讫时间:2006—2007年。

6.蒲蕊主持,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政府与学校关系的重建”,课题经费3000元,起讫时间:2006—2008年。

7.蒲蕊主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点专项课题,“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后期资助,起讫时间:2009—2011年。

8.蒲蕊主持,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自主科研项目,“校长领导能力结构与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经费2万元,起讫时间:2009—2011年。

9.蒲蕊主持,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70后”学者项目,“中国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经费4万元,起讫时间:2010-2013年。

10.蒲蕊主持,武汉大学海外人文社科项目,“欧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中的若干焦点问题研究”,课题经费5000元,起讫时间:2010-2012年。

11.蒲蕊主持,武汉大学校级课题“研究生教育弹性学制研究”,课题经费1万元。

二、出版的著作

1.专著:《政府与学校关系的重建——一种制度分析的视角》,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专著:《当代学校自主发展:理论与策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著作:《教育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著作:《教育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参编著作:《教育体制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版

6.参编著作:《教育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三、发表的论文

1.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独撰),《教育研究》(权威期刊、学校奖励期刊)2002.1(中国教育报2003.3.22转摘;中国教育学科发展报告(2002)转摘)。

2.经合组织国家教育改革中的放权及其启示(独撰),《教育研究》(权威期刊、学校奖励期刊)(CSSCI)2005.1

3.评估型政府与公共教育体制改革(独撰),《教育研究》(权威期刊、学校奖励期刊)(CSSCI)2006.6

4.教育行政的伦理精神(独撰),《教育研究》(权威期刊、学校奖励期刊)(CSSCI)2007.7,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 2008.1 全文转载

5.政府与学校关系的重建——一种制度分析的视角,《教育研究》(权威期刊、学校奖励期刊)((CSSCI),2009.3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校管理2009.5 全文转载

6.对学校属性的思考(独撰).国外学术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2006.4

7.中国政府与学校关系的现状与困境研究.国外学术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2008.7

8.义务教育供给中政府的责任.(独撰)国外学术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2009.6

9.自主与开放:对教育学学科重建的思考(独撰),《教育研究与实验》(CSSCI)2006.1

10.公共利益:公共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独撰),《教育研究与实验》(CSSCI)2007.1

11.对西欧高等教育改革中“评估型政府”的思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06.1

12.教育与生活(独撰),《教育研究与实验》(CSSCI)2001.2(中国教育学科发展报告(2001)转摘)

13.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学制改革及其启示(独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CSSCI)2006.1

14.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中政府的角色与作用(独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CSSCI)2007.3

15.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创新的公平价值取向(独撰)教育研究与实验(CSSCI)2008.8

16.学校绩效管理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2010.2

17.在班级中建立本真意义上的班级集体(独撰),《教育评论》(CSSCI)2000.4

18.教育体制改革的公共利益取向,第二作者,《中山大学学报》CSSCI)2008.419.自主发展:当代学校发展的走向(独撰),《中国教育报》2004.9.,核心

20.有效的学校改进:一种实施策略的视角.教育科学研究.2010.3,全国中文类核心。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校管理2010.7全文转载。

21.对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教育领域中运用的反思(独撰),《教学与管理》2005.5,全国教育综合类核心

22.当代中国学校自身存在价值取向的思考(独撰),《教育探索》2003.1,全国教育类核心

23.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独撰),《教学与管理》2006.1,全国教育综合类核心

24.政府与学校关系的重建——一种制度分析的视角,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校管理2009.5 全文转载

25.教育行政的伦理精神(独撰),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 2008.1 全文转载

26.认识学校的自主性 发展学校的自主性(独撰),《宁波大学学报》200

3.5

27.我国落实教育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基本实践模式(独撰),《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4

28.论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独撰),《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4

29.行动研究:教师成为教育变革主体的有效途径(独撰),《中小学英语教育》2006.9

30.大学自主创新与跨学科人才培养(独撰),《高等教育创新与跨学科人才培养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中政府作用(独撰),《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际学术会议,2006.11

32.研究型大学国际化:中国的实践与经验,《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际学术会议,2009.11

33.义务教育质量与绩效责任制度,全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11

34.Equity Value-ori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Policy Choice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Reformation Practice and Challenges Faced of China’s Compulsory Education(独撰),“Gaining educational equity around the world”,国际学术会议论文,2008.3

(35)有效的学校改进:一种实施策略的视角,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校管理2010.7 全文转载

四、奖励

1.论文“论教育行政的伦理精神”,于2011年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论文“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于2004年获得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3.专著《当代学校自主发展:理论与策略》,于2007年获得武汉大学第十一届(2004-2006)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4.专著《当代学校自主发展:理论与策略》,于2008年获得湖北省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5.2009年9月获得“武汉大学优秀教师”的称号。

6.专著《当代学校自主发展:理论与策略》,于2009年获得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首届优秀学术著作奖二等奖。

7.课题《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成果,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五、国际学术会议与对外交流

1.2007年10月到2008年10月,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访问交流。

2.2005年3月,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访问交流。

3.2008年3月参加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主题为“增进世界教育公平”的国际比较教育会议,提交了会议论文,并做了题为“Equity Value-ori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Policy Choice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Reformation Practice and Challenges Faced of China’s Compulsory Education”的报告。

4.2008年4月,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邀请,做了题为“Changing Government-School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Education”的学术报告。

5.2006年11月,参加在中国宁波召开的主题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国际会议,提交了“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中政府作用”论文,论文被收入到《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6.2009年11月,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中山大学的邀请,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主题为“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机遇与挑战”的国际会议,并做了题为“研究型大学国际化:中国的实践与经验”的大会主题发言。

上一篇:某企业薪酬设计方案下一篇:农业部门新任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