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导师简介

2024-05-05

江南大学导师简介(共6篇)

篇1:江南大学导师简介

江南大学微电子学导师信息汇总

1.虞致国,男,副教授,1979.1出生,于南京大学获得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工学 博士学位。2005.7-2012.7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从事系统芯片 设计及IC设计项目管理、物联网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芯 片及VLSI的设计、物联网工程等。在专业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EI检索4篇。取得5项软件著作权、1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及2项版图设计专用 权,申请发明专利5项。主持或参与军用微电子预研课题1项、集团公司预研支撑 课题1项、集团公司青年人才创新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军用集成 电路型号2项、江苏省工业支撑计划1项。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 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11年入选为江苏省第四期“333高 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邮编:214122

电话:***

Email: yuzhg@139.com

2.闫大为,1981年12月生,山东枣庄人,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毕业,获工科博士学位,师从国际知名学者陆海教授,现任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 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宽禁带III族氮化物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制备与特性研究。目 前,发表第一作者SCI期刊6篇,在国际权威SCI杂志 《Applied Physics Letter 》(IF=3.85)分别发表宽禁带半导体GaN-based LED与HEMT的相关工作,受到国内 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曾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完成了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 题,目前主持中央高校自主科研基金青年项目与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各 一项。

招收专业:半导体器件(与顾晓峰教授联合培养)

研究方向:宽禁带III族氮化物半导体器件的制备与物理特性

招生要求:具有一定的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基础,热爱科研

联系方式:

地址: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B223

电话:***

邮箱:davidyan2001@163.com

3.倪屹(博士),1970年出生,江苏武进人。2001年7月清华大学核技术专业博士 研究生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 师。

主要从事光电子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专业杂志Optics Express等发表学术论

文30篇,其中SCI检索23篇。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1项,其它省部级研究项目3项。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①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光电子材料

②控制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晶体材料生长设备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①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光电子材料

②控制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晶体材料生长设备

3.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邮 编:214122

电 话:

Email: niy2011@163.com

4.肖少庆(博士),1980年出生,电子工程系副教授,等离子体光伏实验室主任,硕士生导师。2008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自旋光电子实验室,获博士学 位;2008年至2013年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离子体源与应用中心以及高等 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员的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硅基新能源材料及器件、新型光电器件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等。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篇左 右,第一作者SCI论文11篇,发表在包括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Reports(2013年影响因子13.9,五年平均影响因子19.0), Critical Reviews in Solid State and Materials Sciences(2013年影响因子5.9,五年平均影响 因子7.4),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等在内的国际重 要物理与材料学术期刊上,第一作者发表英文学术专著章节2章,申请国际专利1 项。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2项,分别是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金纳 米颗粒表面等离子激元在n型晶硅HIT太阳能电池中的设计与实验研究”和江苏省 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研究项目“基于绿色等离子体原子化沉积技术的高效硅基太 阳能电池研制及关键技术研究”。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完成的代表性科研项目包 括: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新能源应用开发大型项目“基于等离子体处理的低成本微 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Low-cost,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Thin-Film Solar Cells via Advanced Plasma Processing)”、第八届中国-新加坡联合研究计划 项目“基于先进等离子体技术开发商业上可行的硅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ly Viable Si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via Advanced Plasma Technologie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侧向光伏与磁电 阻共存新型光电材料的研究与制备”等。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专业性研究生: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邮编:214122

电话:

Email: larring0078@hotmail.com

5.钟传杰博士,1959 年出生,山东 人。2002年3月日本东北大学固体电子专业研究 生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江南大学物联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微电子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专业杂志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Thin Solid Films,Microelectronics Journal,Jpn.J.Appl.Phys,Solid State Ionic,J.Vacuum.Science and Technology.半

导体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约40篇,其中SCI检索6篇、EI检索7篇。主持和参加国家 级项目2项,其它省部级研究项目3项,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同时,与多家公司和企业合作开发物联网接点设备、专用集成电路等。

二、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内容:①新型半导体器件

②有机电子学

③微电子系统及专用集成电路设计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三、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邮 编:214122

电 话:***

Email: zhongchuanjie@jiangnan.edu.cn

6.姓名:朱兆旻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计算机技术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E-mail:431113249@qq.co

7.郭良权,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高工,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8.陆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高工,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彭力,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高工,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9.孙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高工, 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10.陶建中,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高工,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圆片制造工艺及工艺集成、封装工艺、掩模制版 工艺的研究工作,在专业杂志《微电子学》、《电子与封装》等发表学术论文10 多篇。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项目10多项,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

现任《电子与封装》杂志社长、编委。

社会兼职情况: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封装分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 盟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 话:***(0510 85810058)

Email: taojz08@sina.com

11.魏敬和,1970年1月9日出生,汉族,安徽庐江人,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现任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数字电路研究室主任,江南大学兼职教授, 江南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

1988.9~1992.7 安庆师范学院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本科毕业

1992.9~1994.7 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学物理教学

1994.9~1997.4 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

1997.5~2001.7 东南大学无锡工程学院

2001.9~2004.7 安徽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2004.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从事系统设计,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主管研究室全面技术工作,其中 2008.10~2010.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东南大学联合企业博 士后工作站。

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工作近20多年,先后主持系统集成电路、可重构ASIC 等20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的开发,“核高基”抗辐照高速总线接口项目总设计师,获部级科技进步奖2余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 人。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4项,在国内外会议、国内核心期 发表论文20余篇。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器件物理﹑工艺﹑材料, 新型器件设计与应用, 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 用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

3.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惠河路5号58所

邮 编:214035

电 话: 0510-85866312,***

Email: pume1975@sina.com 12.于宗光,1964年9月3日出生,汉族,山东潍坊人,教授/博士/博导,现任中国电 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专家(副厅级)。分别1985年7月、1988年1月在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8年1月起在中国电科58所工作(其中1994年3月-1997年1月在东南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历任工程师,高工,研究员,研究 室副主任、主任,设计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所副总工程师、科研项目处处 长、所长助理等。2002年起,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外聘博士生导师。

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工作20多年,先后主持安全专用集成电路、CMDSPC30 数字信号处理器等30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的开发,获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次,其中 1998年以来,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四次,二等奖六次;获国 防科技进步奖、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部级科技进步一等 奖五次,二等奖7次。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四部。

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 “金卡用集成电路技术”,获2000江苏省科技进 步二等奖,其研究成果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 的“专用集成电路”、“20万门门阵列技术”等项目解决了亚微米集成电路设计 的各种难题,建立平设计平台技术,为研制多品种、少批量的专用集成电路提供 了强有利的保障,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研制的安 全专用集成电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004科技进步 一等奖和2005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首席专家研制的CMDSPC30 是32位 高性能的浮点数字信号处理器,内含双1K×32位SDRAM、4K×32位ROM、64*32位 指令高速CACHE、40/32位浮点/整数乘法器及ALU、32位桶形移位寄存器。采用全 定制层次化基于单元的设计技术完成芯片设计,解决了先进DSP体系结构、高速乘 法器设计、全局时钟设计、高可靠性设计等技术难题,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获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在0.5/0.8μm CMOS工 艺开发、设计建库及工程服务体系项目中,主持完成了有自主产权的0.5微米CMOS 军用集成电路单元库的建立,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应用到30余种产品的开发中,获2008年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在

JM8512型静态存储器电路中解决了超低功耗设计的问题,实现了目前国内最高水平的高可靠4Mb 静态随机存储器,获2008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 奖。

作为博士生导师,从2002年开始,每年招收2-3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从事集成电路的设计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集成电路的开发,成为理 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

2004年以来,先后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无锡市“十大杰出青年”,“江 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 领军人才、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优秀 人才等,2008年成为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实施专家组成员,2009年被评为“中央 企业劳动模范”,人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11年起任中国电科 集团公司首席专家,评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百名精英”。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器件物理﹑工艺﹑材料, 新型器件设计与应用, 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 用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

(2)博士生

招生专业:轻工信息技术, 研究内容:半导体物理和器件,电路与微系统

术及应用

3.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惠河路5号58所

邮 编:214035

电 话: 0510-85866103,***

Email: yuzg@cetc58.com;yuzg58@sina.com

13.张国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高工,江南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 话:*** 张正璠,男,1966年10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现任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所长,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兼职教授、兼职硕导。江南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电子部优秀科技青年,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 一层次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模拟集成电路重点研究室主任。长期

从事微电子技术研究,涉及CMOS集成电路、CMOS/SOI、BiCMOS、抗辐射加固技术 和A/D、D/A转换器技术和新型器件技术等多个领域。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员,完成科研课题3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申 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出版《SiGe微电子技术》专著一部,在国家会议、国 内核心期发表论文30余篇。

1982.9~1986.7 云南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本科毕业

1986.7~1990.9 电子部二十四所,任技术员 1990.9~1993.2 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

1993.3~1995.8 电子部二十四所,任工程师

1995.8~1988.2 电子部二十四所,任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主管技术工 作

1998.2~2002.6 信息产业部二十四所,任4英寸单片工艺室主任

2002.6~2004.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4所,任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主任

2004.11~2009.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4所副所长,分管技术

2009.5~2011.1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4所所长

2011.12至今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58所所长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器件物理﹑工艺﹑材料, 新型器件设计与应用, 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 用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

3.联系方式

联系人:第五十八研究所 黄诚

电 话:***

Email: huangcheng100@163.com

篇2:江南大学导师简介

董天策: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新贵,曾经在国家核心期刊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俗称“论文机器”。董老师虽然担任常务副院长,主持全院工作。但是学习仍然刻苦认真。可能是白天忙于应付行政工作,每天晚上毅然坚持晚自习看书作术,要想和董老师造成偶遇,最好的办法就是晚上10点半守在新文科大楼楼下,那个时候就是他晚自习归来的时间。还有董老师不轻易喝酒,反对消费主义,生活简朴。平时出去参加学术研讨,他开会完立即赶回学院,一般不去参加主办单位的游玩等活动。董老师07年荣获广东省新闻学术最高奖“金钟奖”,今年还被评为博士生导师。07年双喜临门,所以董老师最近心情一直很好。

06董门的弟子都是党员,不知道是凑巧还是董老师选择弟子的一个标准,似乎一直是个疑问。但是毫无疑问,报考董老师的学生要做好思想准备。如果立志于准备从事学术,老董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他会对学生很严格,之前就有他因为学术不认真把研究生当面骂苦的例子。但是老董不会像其他导师一样去帮学生张罗工作事宜,如果你想让他帮你找个好工作,那就错了。按照他的话就是你要用实力说话,要让工作来找你。如果你足够优秀,可以偷偷打打老董的牌子,毕竟在广东新闻界老董的牌子还是比较好用。报考难度:最大。

林如鹏:教授,博士生导师。俗称暨大最忙的人。老林的最大特点就是人脉广,身为校长助理,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广东新闻界,大家都还得卖老林一个面子的。报考老林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找个好工作,他不同于老董,他热衷于推销他的学生。据小道消息称即使你到最后还是推销不出去,老林会给你一张保底牌让你留在暨大行政部门,看看最近新闻学的,尤其是校长办公室和团委,都是老林的学生。根据有心人观察和统计,老林学生百分之八十是广东省内的生源,至于是不是他选择学生的理由,这也是个不解之谜。最后根据他自己声称他不要推免生。

报考难度:最大

曾建雄: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方面的能力不用怀疑,但是是个古怪的人。没给研究生上过课,所以也无从了解他的一些奇闻逸事。他是个隐士,潜心学问。和学生交往很少,有次老曾参加博士招生面试,期间有他的一个研究生做答辩秘书,中间休息老曾和那个女生聊天,问了一个人吐饭的问题:你导师是谁?在学术界名气较大,如果立志从事学术而又不能师从老董,那么老曾也是不错的选择。至于性格问题要看人而定的,可能他是个外冷内热的问题,如果你比较认真执着,相信老曾也会好好待你的。报考难度:很大

蔡铭泽: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学院前任掌门人,性格也很古怪。目前正在研究易经和新闻传播的联系。老蔡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流言蜚语、小道消息太多,但是无从考证,所以不拿出来说了。但是,老蔡对学生还是不错的,积极为学生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利益,三日前面说的论文就是很好的例子。还有,老蔡对文言文体相当喜好,如果你想报老蔡的研究生,那么建议你用文言文写封自荐信绝对是很有成效的。报考难度:一般

刘家林:教授。新闻史及其熟悉,所以上课一般只讲野史,课堂倒也相当有趣。如果对新闻史感兴趣的学生推荐报考,老刘是暨大新闻史研究方面毫无争议的第一人。而且今年新当任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官升一级,权高一级。

报考难度:较大

薛国林:教授。薛老师对学生极好,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只要能帮你的,他都会尽力去帮你。薛老师和业界关系不错,尤其是南方报业集团和深圳报业集团。薛老师也会积极关心学生就业问题,为他们东

奔西走也不嫌其烦。薛老师的学术也做得不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报考难度:一般

马秋枫:教授,老蔡前任新闻学院掌门人,现任暨大高等教育所所长。典型的慈母型导师,学习上的好老师,生活上的好妈妈。据小道消息称马老师很关注学生个人感情问题,如果你是单身,马老师会积极想办法帮你介绍。如果你是单身又想找理想的另一半,马老师绝对是第一选择。马老师对于学生就业方面也会很关注,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还有根据总结,男生报考马老师的成功率百分百。男生们报考马老师的还可以帮你介绍一个漂亮的女朋友,一举两得,绝对值了!

报考难度:一般

杨先顺:副教授。新上任的新闻学院副院长,今年的报考难度似乎更大一点。暨大广告系的领军人物。老杨致力于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研究广告,角度比较新,学术也做得不错。老杨06年的弟子全是女将,号称“杨门女将,似乎女生报考更有优势一些。

报考难度:较大

朱磊:副教授。曾经师从世界顶级广告大师八卷俊雄,温柔随和,学术扎实。如果要在新闻学院选择最关心学生奖,必是朱磊无疑。而且经常宴请学生吃饭,周一下午广告研究每每开讲十分钟,朱磊的弟子才匆匆赶来,带点酒味,其实大家心知肚明他们刚刚腐败回来,搞得心里痒痒的,羡慕死了。

报考难度:一般

篇3:教授当大学班导师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大学班导师,人本教育,创造性教育

我们自动化系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观念”的指导思想, 对新时期大学班导师岗位地位与作用以及当代大学的特点, 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深刻的认识到:班导师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是大学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 是大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大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人才质量的优劣都与班导师对班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密不可分。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受到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 其思想明显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我们转变思路, 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 探讨更为人性化而又富有成效的新方法, 配备青年教师或优秀学生干部作助手, 聘请教授 (含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兼任班导师。教授们品德高尚, 学有建树, 有相当丰富的人生经历, 能给大学生们起很好的导向作用和表率作用。本文将结合我系的具体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大学班导师改革的必要性

过去我们的学生管理体制大体沿用了50年代、60年代所形成的体制, 即系 (学院) 设立学生管理办公室, 下设各年级政治辅导员。部分高校, 还在每个班设立了班主任, 一是由教师兼任班主任;二是设专职班主任;三是由高年级学生干部兼低年级班主任。大多数班主任是由刚刚参加工作、生活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担任, 部分班主任往往长时间不与学生接触, 班级处于失控状态。至于高年级学生干部兼低年级班主任, 则很难胜任一个合格的班主任教书、育人和管理工作的重任。为此, 我们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 得出如下几点共识:

1. 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

建国初期, 国家政权初建, 把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 设置政治辅导员是有效途径。当今社会, 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 因此在继续把政治素质放在首位的同时, 还需要大学生具备创造性人才应有的整体素质。

2. 生源发生了变化。

建国初期, 国家建设需要招收大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工人、农民和革命干部, 称为大学学员。配备大学政治辅导员已基本适应了当时的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管理的需要。而进入80年代以来, 一代真正的大学生群体诞生, 还用原有的学生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二、创造性教育中班导师的导向性

在当今社会,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一完整的教育体系, 对大学生施以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教育, 班导师在这一庞大体系中, 起着重要的枢纽与导向作用。

1. 学生与学校的纽带作用。

班导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需求施以影响, 可以将学生们的各种情况反馈给学校各有关部门, 可以帮助同学们实现各自合理要求和愿望。

2. 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过滤作用。

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 班导师可以与同学们共同观察和讨论, 发扬积极因素, 对一些消级因素加以批判, 增加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班导师还能组织、带领学生有选择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增长才干, 培养能力, 能把学校的要求转达给家庭, 希望家庭配合教育;也可以将家长的要求和希望反馈给学校, 使学校教育得到改革;班导师还可通过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三、班导师管理的科学性

大学班导师应该采用民主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 避免“专制型”、“放任型”的管理, 因为大学需要有一个自由的环境, 因此不能总是让学生顺从自己, 而又不能完全不管, 这样容易使学生养成懒散的习惯, 不利于班级的组织和活动的开展, 也难以给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 班导师应该采取适当的管理方法。

1. 从严到松的管理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刚入学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知之甚少, 班导师在初期阶段应该加强管理, 经常深入班级和宿舍, 手头要有学生情况资料, 建立贫困生档案, 这些工作有助于迅速了解学生, 为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班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后, 可以慢慢放宽管理的尺度, 尽量让学生自己处理一些问题, 必要的时候, 班导师可以给予指导。让学生有更自由的空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初期阶段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模式, 中后期逐渐宽松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2. 公平公正的管理有利于班级的良性发展。

班导师对班里的学生应该一视同仁, 不偏袒任何学生, 在处理班级事务时, 多采用民主选举、民主评议等形式,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学生之间公平竞争, 考前强调考试纪律, 对作弊的学生予以严惩, 这样才能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也能为以后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的公平评定打好基础, 让耕耘者有所收获。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的评定工作要在遵守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 一方面参照学生的选票, 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的成绩及平常表现做出公正的决定。助学金的评定, 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家庭贫困程度以及学生的态度, 让国家的助学金能够资助那些真正贫困的学生。

四、构建和谐班级, 彰显人本教育

在构建和谐班级方面, 要注重班级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班导师是班级学生的教育者和培养者。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 为了给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公平的锻炼机会, 为了培养班级学生的民主风气, 班干部的确定一定要倡导以民主集中制, 进行公开选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由优秀的学生们组成的。班导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推荐自己、锻炼自己, 积极参加班干部的竞选。在班级管理工作中, 班导师主要是起指导作用, 学生不是被动的服从。为构建和谐班级, 班导师首先要做的是选择合适的班干部;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再就是要指导学生建立和完善班委会工作制度, 明确班委会的各项职责, 培养、指导、督促学生干部开展工作, 建立良好的班团干部队伍;然后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班组管理制度并能贯彻落实, 同时培养学生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 通过活动充分培养、挖掘、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的意识、能力, 形成班集体核心。

五、灵活的班会机制

刚入校的新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自理能力较差, 所以有一个优秀的班导师在一开始就对他们给予近距离的关心和指引, 是非常重要的。班导师可以利用班会进行班级管理, 班会的召开可以由多到少, 班导师对不同时期班会的内容要适当合理的设计, 除了结合阶段特征外, 还要有一个总的计划。例如大一新学期班会, 我们主要讨论这么几个问题:专业认识问题, 理想与志愿问题, 科技活动与课程学习关系问题, 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本专业未来前景, 避免大量学生盲目转专业。大二新学期我们结合实际主要讨论:专业课程学习问题, 第二学位选修问题, 理想、认识、知识、实践与成功问题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四新学期我们主要讨论:工作与考研问题, 实习、毕业设计问题, 家庭、工作、理想问题。进入大四后学生的思想逐步开始分化, 追求的理想各不相同, 有考研的, 有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放弃考研去工作的, 有前期学习不努力忙于补修的等。这一时期应予以分别对待处理。临毕业的班会我们主要讨论:四年的回顾与总结, 学士论文答辩到离校这一段时间的注意事项, 到新工作岗位的思想定位问题。以保证学校圆满地把学生送出校门, 使学生能充满朝气地去迎接未来的事业。

六、结论

我们自动化系通过四年的班导师改革实践, 2004级三个班92个学生, 分别由两位博导和一位教授兼任班导师。本人兼任班导师的班级有33名学生, 其中有近十人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他们在全国2007年CCTV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中跻身16强, 在全国2007年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汽车比赛中获得两个一等奖, 在2006年立项的“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已顺利结题并被评定为优秀。33位学生中有10位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其中2名到美国大学) , 16位分配到国内大型火力发电企业从事自动化专业工作, 其余7位到汽车制造行业、自动化工程公司等, 33位同学都圆满获得学士学位并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教书育人如种树, 只有一开始把树种好了, 小树苗才有可能长成大树。班导师只有在开始的时候把大方向指引正确了, 学生才能明白自己的定位, 以及今后怎样发展自己, 这样一方面为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反过来良好的班风形成后就更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进一步对和谐校园的构建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长华, 陈玉鑫, 孙杏初.班主任工作初探.中国高教研究, 1998, (06) .

[2].郭芬云.对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分析与教育对策.高教论坛, 2003, (05) .

篇4:大学班导师的心得

【关键词】大学 班导师 心得

一、前言

教师工作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工作。教师的魅力在哪里?就在于创造,這是一种直面人生发展的创造。从长远意义上说,教学让每一个生命具有了创造的力量,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可创造的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

大学教师的使命就是使学生能够适应变化的时代,活出生命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及对社会尽公民的责任。教师给学生的东西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是促进了他的发展还是阻碍了他的发展,教师要经常自问。一个教师有可能对某一个人的发展变化留下深刻影响,让他在每一个前进的重要的时刻会想到这位教师。这样的教师,就是在真实的意义上成了一位教师,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技能的教学者。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专业”。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呈现”你是谁,学生也在判断你是谁。学生的生命既是最柔软的,又是最坚强的,有些东西一旦被打破了,很难再重新变得完美,教师留给学生的,会对其一生的发展有影响。一个人一辈子能够遇到一个好教师,是他的幸福。

大学生完全不同于中学生,他们步入成年,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容易接受新事物,又存在叛逆心理。作为大学班导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圆满完成大学的学业,是需要教师认真研究的。

二、工作方法

我从2005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担任大学班导师工作,从大一到大四共带过2006级和2010级完整的两届普通班级,同时担任卓越班2010级至2013级各年级的班导师。我每周都跟学生们个别面谈,并设立QQ群,与学生们展开交流,力争做到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我的工作格言是,做个“五心”班导师,用责任心做好每件事,问心无愧,做好琐碎繁杂、千头万绪的班导师工作;用耐心做到防微杜渐;用爱心去关心学生生活、帮助学生成长、促进学生成才;用童心保持好奇,细心观察,善于发现,调整心态,和学生亦师亦友。学生感谢我,其实我更感谢学生,从学生那里感受到的激情,能够永葆青春,可以学习到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与学生共同成长,所以我对学生永存感恩之心。

(一)深刻认识班导师工作的重要性

班级是学校的最小集体单元,班导师工作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有利于良好的学风班风和凝聚力的形成。

(二)对不同年级的引导侧重点不同

对于普通班,大一大二注重基础课,广猎知识,抓及格率。采取的措施:1.亲自带领集体自习,召开考前动员会和考后总结班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亲自任命班长和团支书,要求所有班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允许挂科。3.加强学生学习经验交流,包括班级内部交流和邀请学长进行经验交流。4.组成互助型学习小组,开展学习和竞赛活动,实现全班共同进步。5.加强调研,亲自去教室听课,向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6.深入宿舍,和学生个别谈心,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心理动态,实现因材施教。大三大四加强创新实践,组织参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和竞赛、鼓励学生去企业实习、鼓励学生攻读研究生。

对于卓越班,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绩优异,全方位优秀。采取的措施:1.邀请高年级、研究生,来班会进行经验交流。2.加强不同班级同学、不同年级卓越班的交流,实现纵向与横向相结合。3.邀请学院领导和企业嘉宾跟同学座谈。

(三)将本科教学、班导师、创新实践活动相融合,从而吸引、引导学生

1.精心打造课堂,探索本科教学改革:教授《理论力学》《力学设计与操作》《工程力学》等课程。我对待本科的课程极其重视。工作十年多,从未请假或者迟到早退,甚至还常常带病上课,每学年教务处匿名评教网站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分数都是95分以上,每届学生都说我的课很难抢到(因为场地和选课人数限制),整学期都有学生来旁听。

2.指导创新实践活动:指导了大学生课余研究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国及上海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及上海市大学生力学竞赛、上海市大学生“创造杯”大赛、德尔福大学生创新比赛、工程创新3D打印大赛、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奋进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等。

指导的各类创新实践活动获得了全国和上海市的多种奖项和成果,获得奖项逐年增多,获奖级别逐年提高。这些创新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在学生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学生们争先恐后地“预约”我作为他们的指导教师。

(四)组织各类有意义的活动

邀请高年级学长、研究生、校友给学生座谈;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展览会,参加各种比赛;组织学生参与卓越班学科前沿讲座、基于项目的学习,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

三、班导师工作成果

多次获得华东理工大学优秀班导师、模范班导师标兵称号。教务处匿名评价网站学生对班导师评分全部为95分以上,文字评价各种好评。

【参考文献】

篇5: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导师简介

教授,院党委书记,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专家组成员,我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所所长,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延安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是网络与远程教育、智能技术教育应用和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等,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两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讲国家精品课程一门,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横向课题4项,获陕西省教育厅一等奖4项。兼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该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副主任委员及该协会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硕士招生方向:网络与远程教育、智能技术教育应用。

张文兰(1967年——)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现任学院副院长,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学。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发表文章近30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3部,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5项。兼任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文理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高校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西安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

硕士招生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张立国(1965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教育技术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在《电化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出版专著1部:《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结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先后被教育部聘请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委员会”、“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评审委员会”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硕士招生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网络与远程教育

乜勇(1970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课程与教学论。在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项目,曾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英特尔未来教育职前教育全国骨干教师、陕西省教育厅特聘的全省农远工程项目教师培训的主讲教师和陕西省教师教育能力建设项目培训主讲教师。

硕士招生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智能技术教育应用。

马红亮(1975年——)

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网络远程教育和教育网络游戏。近年来出版专著1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1项,参与2项,在专业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合作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创办“教育技术学开放教育资源”网站(http://elearning.snnu.edu.cn)。

硕士招生方向:网络与远程教育、教育游戏与动漫

马颖峰(1961年——)

副教授,知识媒体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教育游戏、教育动画、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和数字动画设计,出版专著1部,多媒体电子出版物1套,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及横向项目7项,曾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先后承担本科生的多媒体技术基础、多媒体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基础等课程。

硕士招生方向:数字动画设计、教育游戏与动漫。

朴姬顺(1966年——)

副教授。一直从事教育技术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视听心理学》、《受众心理学》、《计算机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等课程。出版有《中外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科学出版社)、《教育技术导论》等专著。

硕士招生方向:教育游戏与动漫。

王海燕(1964年——)

副教授,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成员,陕西省基础教育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研发中心信息技术学科专家组组长。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表文章30余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a材1部,主持、参与各级研究课题8项。

硕士招生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张萍(1963年——)

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承担《电路基础与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模拟电路实验》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专著《中外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获陕西省政府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硕士招生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李新成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硕士生导师。近年来系统讲授过《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导论》、《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与测量》等课程。参与或主持过教育部师范司“全国教师网络联盟教学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2008年)、陕西省教育厅“网络教学模式研究”(2007年-2009年)、“数字化教师教育资源的分类体系与应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2007年-2009年)、等项目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现代远距离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几十篇。

篇6:江南大学导师简介

年生,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 河南省优秀教师,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全国故障诊断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设备故障机理及智能诊断技术的教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指导研究生30 余名。主持或参与完成包括国家“八五”重大装备技术攻关、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商品化示范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 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 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0 项,化工部科技进步奖1 项等。发表学术论文80 余篇,其中EI 收录15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 部。

多年来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坚持走与企业结合及应用产品开发之路。累计开发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类产品3 大系列10 余种,其应用覆盖包括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武汉钢铁集团、洛阳炼油厂、长城铝业公司等数十家特大企业在内的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

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十余项,其中包括“863”计划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 余项

张琳娜,教授,女,1957年生,1989年获工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制造业信息化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 CAD/CAE/CAM应用技术、网络化精度CAD/CAE/CAT、工序精度CAPP及开发工具技术、面向制造过程的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集成系统(CAQS)及其关键技术、几何精度的数字化设计与计量认证技术研究、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理论及集成应用工具系统开发技术研究、基于GPS的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GPS不确定度理论及评价技术研究等等。围绕主导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有多篇被EI、ISTP收录;出版著作及工具书5部;取得主要科研成果10项,其中包括国家“八五”重点攻关、“863”子项、省部重大攻关及重大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多项。目前承担有国家“十五”攻关、省重点攻关项目多项。

黄士涛,教授,男,1946

年生,196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1981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工学硕士学位。1983年到郑州大学工作至今。1986年作为国家公派的访问学者在美国堪萨斯州立进修学习。本人长期研究非线性振动、机械故障分析及其识别方法的研究。机械故障分析,就是在机械发生异常或故障时,对于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分析。正在研究的数据挖掘方法,在机械故障分析方面,是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

马胜钢,教授,男,1954年生,1988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流体传动与控制、机械加工自动化。国内首创产品“CNC通用感应淬火机床”、“高精粒度检验筛”、“散粮车自卸平台”分别在洛拖集团、上海宝钢集团等企业和国内近百家大型粮库获得应用,“液控振动筛”、“磨粉机”等项目即将全面推广应用。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奖4项。

张明成,教授,男,1945年生,1970年毕业于郑州工学院机械制造及设备专业。已完成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有:活塞椭圆车床的研究、设计与制造;活塞群部等截面及变截面成型机构的研究;行星锥无级变速器的研究与设计;滚动轴承球推式行星减速器的研究与制造;磁驱动旋涡泵的研究、设计;W调速离合器的研究等专利2项。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获厅局级、省级优秀论文奖。科研成果获厅局级科研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级星火三等奖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目前主持在研省级攻关项目2项。

华绍杰,教授,男,1944年生,1967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研究方向为润滑理 论及轴承技术,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在中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原机械部六.五攻关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在研项目6项。

岑少起,教授,男,1946年生,1981年获西安交大工学硕士学位,1988~1990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修。从1978年起一直从事流体润滑理论和轴承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0年首次求出偏心率ε≥1 时径向滑动轴承的EHL解;1989年在德国首次得到有限长滑动轴承的完全Navier-Stokes解;1993年和1997年分别提出圆锥浮环和径向—推力联合浮环动静压轴承结构并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为:三维浮环动静压轴承--转子系统特性及主动控制研究。在《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

张洛明,教授,男,1955年生,工学博士。洛阳农机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农机系毕业。先后在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机械研究院等单位工作。1995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硕士、1998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月回国后进入郑州大学,2002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进行了一年的合作研究。现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结构材料的疲劳强度评价、微裂纹扩展机理及行为、含裂纹材料的疲劳寿命预测、断裂力学及工程应用、机械设计等。

吴晓铃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1970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机械制造设备及工艺专业;1970-1975年在第一机械工业部东方电机厂任技术员,1975~2001在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从事科研及管理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研究员,机械科学研究院(北京)博士生导师(机械设计及理论)等职;1984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进修;1987~1988年赴美国访问学者; 2001年底至今在郑州大学工作。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机器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STLE学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杂志董事,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西安交大、合肥工大等学校兼职教授,河南省科技咨询业协会机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等职。

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包括CAD/CAM、机械传动,摩擦学、绿色制造,制造业信息化等。

承担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自1986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表论文100余篇(部分被SCI,EI,ISTP收录),主审并参加编写齿轮手册,参加编写机械工程手册,齿轮设计手册等;1996年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00年国际会议论文获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93年获国家政府津贴,95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

张 恒,教授/博导,男,1946

年生,1969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1982~1984年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复合材料研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及18项部省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50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军工项目2项及横向课题10项,总经费207万元。主要研究方向:功能复合材料。李凌均,男,博士,副教授,1964年生,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副所长。1987 年7 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2 年9 月入学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事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学习与研究工作,1995 年6 月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0 年9 月入学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事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智能诊断、模式识别等的研究工作。在攻读博士期间,参加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一项863项目和多项重大横向合作课题的研究。于2003 年11 月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 年11 月到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工作。目前主要从事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研的省部级课题及企业合作项目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 篇。

张恒教授简介

张恒,1946年11月生,1969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先后任洛阳工学院力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98—现在,郑州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其间:1976—1977年在同济大学工程力学系学习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和有限单元法;1980—1981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断裂力学和断裂力学实验;1982.12 —1984.12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机械系学习断裂力学和复合材料力学,从事复合材料的断裂力学研究;1989年6月—9月在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讲学;1992—1993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作访问教授,从事复合材料力学研究。主持完成过复合材料齿轮、复合材料轴承、复合材料发动机、复合材料飞轮和微胶囊自修复材料等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过复合材料透波盖和复合材料降噪保温垫等八项国家重点军工项目子项及其它20余项部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出版了“复合材料齿轮 ”、“复合材料轴承”、“边界单元法工程应用”、“复合材料大全”、“先进复合材料手册”等十部学术专著;发表论文90余篇,曾获河南省优秀教师奖、河南省优秀归国人员奖、河南省十年基础研究先进工作者、机械部优秀专家、机械部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目前从事功能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研究,近8年年均科研经费110万元。

现任中国复合材料材料学会理事及中国复合材料材料学会民用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

吴晓铃教授简介

吴晓铃教授是赴美国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技术委员会委员, 美国STLE会员,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重庆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机械工程等杂志的编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传动分会常务委员,全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等职务。是本校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带头人。

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机械传动、摩擦学、绿色制造、制造业信息化等。

承担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主审并参加编写齿轮手册, 参加编写机械工程手册,主编润滑设计手册等。

吴晓铃教授先后在第一机械工业部东方电机厂、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和郑州大学工作。是原机械工业部郑州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又在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曾应邀多次出访国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

李成教授简介

李成,男,1962生。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机械结构强度研究所所长,德国国家宇航研究院博士。先后获得郑州工学院力学专业学士学位、德国Darmstadt工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位、德国国家宇航研究院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在德国国家宇航研究院工作期间,主要从事航空飞行器结构设计与分析技术研究。作为主持人及主要研究者参与了多个德国联邦科技部、德国国家宇航局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以及与欧洲空中客车、德国大众汽车等公司的合作研究项目。主要研究成果涉及:空中客车A380机翼的结构强度研究;风力发电中的能量储存飞轮的前期定量分析和研究;空中客车A340机身新型材料的结构计算;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损伤研究;复合材料开口结构计算方法研究;车身结构强度分析等。作为主持人目前正在承担三项省部级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10余篇被Sci或Ei等收录引用,数十篇论文刊登在国际著名的力学、机械和材料专业的学术刊物上。出版德文专著一部。对航空飞行器复合材料结构开口区的设计与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被评为2005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主要学术兼职:德国工程师学会会员;河南省车辆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有:

1、复合材料结构强度

2、复合材料高速储能飞轮的力学问题、失效机理

3、结构的疲劳、断裂及可靠性

4、车辆结构强度

韩捷教授、博士生导师简介

韩捷,男,1957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现任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机械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长期从事设备故障机理及智能诊断技术的教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指导硕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生2名,博士后1名。主持完成包括国家重大装备技术攻关、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商品化示范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0项,化工部科技进步奖1项等。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四部。

带领学术团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思路。累计开发与研究成果相关产品5大系列10余种。以技术转让和自主生产等方式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两家。分别在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投入生产。并成功获国家“双高企业”和“双软企业”认证,同时获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创新基金、河南省软件工程专项支持。产品曾代表郑州大学获2006年中国国际博览会优秀产品奖。产品应用 覆盖石油、化工、冶金、发电、烟草、煤炭、交通等国民经济支柱行业。

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包括“863”高新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正在研发的高科技产品两项。

张琳娜教授、博士生导师简介

张琳娜,教授/博导,女,1957年生,1989年获机械学硕士学位;现担任

“全国产品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0)”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全国高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有: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理论及应用技术、几何特征信息建模及CAD/CAE/CAT集成技术、工序精度CAPP及开发工具技术、基于GPS的数字化计量技术及应用、传感器及精密测试技术、面向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CAQS)技术研究等。

围绕主导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被EI、ISTP收录多篇;作为主编出版《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传感检测技术及应用》、《简明公差应用手册》等著作4部,参编大型工具书《计量测试技术手册》1部;取得了“智能化精度设计系统”、“精度特征CAD系统”、“虚拟制造环境下CAT集成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加工质量的预测与控制”等主要科研成果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八五”、“十五”重大科技攻关子项、国家“863”子项、河南省重大攻关和重大基金等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5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 7 等奖2项;并直接参与了我国GPS标准体系的建立及多项GPS国家标准的制订工作。

张洛明教授、博士

张洛明,教授,男,1955年生,工学博士。洛阳农机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农机系毕业。先后在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机械研究院等单位工作。1995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硕士、1998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月回国后进入郑州大学,2002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进行了一年的合作研究。现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上一篇:徐志摩情诗英文下一篇:网络安全应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