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岛版四上数学综合实践教案

2024-05-04

新青岛版四上数学综合实践教案(精选3篇)

篇1:新青岛版四上数学综合实践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

课题:《图形的密铺》 活动目标 :

1.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图形的密铺,理解密铺的特征.

2.了解图形密铺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理解密铺的含义及知道哪些平面图形能单独密铺。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感知密铺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奇妙而美丽的图案,它们都是由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拼成的。请大家欣赏。(课件出示五幅图案)

2.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它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 想好的同学同桌之间议一议。

3.你认为什么是密铺?

二、操作探究,体验密铺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用同一种图形进行密铺。

出示并贴在黑板上: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

(一)活动一:一种图形的密铺

1.质疑牵引、大胆猜想:猜一猜这些图形中哪些能单独密铺? 2.动手操作、实践验证:请大家动手铺一铺,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3.汇报交流、展示成果。

(1)我们先研究四边形。哪些四边形可以单独密铺?

(2)通过验证我们发现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四边形都能 够单独密铺。这些图形都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那是不是任何形状的四边形都能单独密铺呢?

(3)操作验证:如果需要材料,请组长来领。

(4)交流。用同一种完全一样的四边形能够密铺的诀窍在哪里?

(5)三角形可以单独密铺吗?为什么?

(6)除了任意四边形、三角形都能密铺外,上面的平面图形中还有哪些图形也可以密铺?

三、展示情境,欣赏密铺

1.密铺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们在哪里见过密铺图案呢?

2.欣赏密铺图案。

密铺图形奇妙而美丽。古往今来,不少艺术家都在这方面进行过研究。其中最富趣味的就是这位荷兰艺术家埃舍尔,他在密铺领域里有很高的造诣。他最有名的作品是《不可能的世界》,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埃舍尔的艺术世界。

四、鼓励创造,设计密铺

1.介绍几种基本图形的转化方法。

2.小小设计师:请大家用今天学的密铺知识,在方格纸上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

五、总结升华

综合应用——消费知多少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0页--31页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搜集、整理数据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强统计意识。

2.在分析数据作出判断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

3.通过对自我消费行为的反思,学会合理消费,养成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及结果分析 教学难点:制定研究方案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时间大约5分钟】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预测:喜欢。

谈话:有一个小朋友叫小明,一天给他的妈妈写了一张清单,上面写着:帮妈妈扫地2元、抹桌子1元、买酱油3元﹍﹍共计54元。妈妈看了这个清单一句话也没有说,写了同样的一张消费清单,上面写着:你生病住院a元、买学习用品b元、买衣服c元、买零食d元﹍﹍共计n元。妈妈也把这张清单放在了桌子上,小明看了以后感到非常惭愧。

2、质疑:听了以上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

3、引语: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明不该向自己的妈妈要所谓的劳动费。因为小明的日常消费远远超过了小明要的钱数。那么我们的日常消费主要在哪些方面?你知道你的日常消费大约是多少吗?

4、预测:吃饭、穿衣、学习用品、玩具﹍﹍ 看来,同学们对自己的日常消费并不是太了解,也不太清楚,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消费知多少。(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引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消费主要在哪些方面,大约是多少,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消费的情况,为研究问题准备。】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制定活动方案

(1)质疑:怎样才能知道我们这一学期的消费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2)质疑:看来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首先大家要搞清楚我们这一学期的消费都包括哪些方面?(3)小组讨论、交流。(4)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明确一学期的消费主要包括:学习消费、生活消费、其它消费如:生病、捐款、旅游等一切花在自己身上的钱都是个人消费。

2.确定收集收据的途径和方法。可以以家长、老师等作为调查对象; 3.调查时间,可以以学期为单位,也可以以月为单位。

4.要设计一个收集数据的表格,以便于调查和记录。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设计以上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确定收集相关数据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于下一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

三、收集数据并整理分析。【时间大约15分钟】

质疑:在收集数据时都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发言、探讨。教师引导:按照制定方案开展活动,可以向家长和教师进行调查,也可以查阅自己的消费记录,一定要保证数据真实、准确。质疑:我们收集到的数据,肯定是不同的人消费的多少也不一样,怎样才能科学地整理数据呢? 小组讨论、交流。确定:先将调查的数据合理分组,用分段统计的方式进行整理。

再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课本31页统计图表)并与父母的收入进行比较,填写比较记录表。

【设计意图: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是本节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先初步感知,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解决,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交流与反思。【时间大约10分钟】

1.引导学生将统计结果在全班展示,交流。质疑:通过这次调查研究,你都知道了什么?你一学期的消费是多少?这些消费都合理吗? 学生自由发言。质疑:看了上面的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多找几名学生说说。

2.反思

质疑: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你觉得自己在哪方面收获最大?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与反思,才能真正达到本次活动的目的,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消费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五、总结提升。通过这次活动大家知道了哪个消费区域的人数比较多,哪个消费区域的人数比较少,反思了自己的消费行为,希望大家能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应用课,虽然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但是他们对消费的概念还是不很清楚,比如说自己一个月花多少钱,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这个概念,本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面对这一课题,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既有意义,又比较感兴趣的事情。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了调查、搜集、整理数据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强统计意识。在分析数据作出判断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另外学生通过对自我消费行为的反思,学会合理消费,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2.使用建议。本课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是制定活动方案;第二板块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调查的结果,是活动的主要部分;第三板块是交流与反思,是本次活动的总结与升华

篇2:新青岛版四上数学综合实践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个别学生思维活跃,聪明好学,学习兴趣较浓,但个别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的问题,接受能力较差,理解新知识和计算较慢,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比较懒散,对待学习热情不高。从纪律及其它方面看,学生都不错,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浮躁,自信心不足,不敢表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只求表面知识,不求理解等等。教师必须加以正确、有力的指导,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把每堂课都上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情况分析:

教材总共分为七单元。一是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是认识图形。三是小数乘法。四是观察物体。五是小数除法。六是游戏公平。七是认识方程。其中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第五单元属于数与代数;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第六单元属于统计与概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本单元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与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将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会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认识图形。通过分类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观察物体。通过实际观察,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景物,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能辨认从观察点高低、远近拍摄到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

游戏公平。通过游戏,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的简单游戏规则。

三、教材特点

1.提供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学习素材,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2.创设探索数学规律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探索数学规律的意识。

3.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设计方案中获得成功。

4.重视在多种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5.设计富有特色的综合应用活动。使学生自觉地将各方面的经验、知识、策略进行综合应用。

6.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周围的事物,培养对数学美的理解,展示数学发展的历史,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工作中的主要措施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5.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计划教案,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加强实际操作,只管教学,发挥学生的空间观念,多加强实际操作,直观教学,发挥学生的空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念能力,判断、推理、迁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使他们自发性创造性地学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

一、班级情况分析

1、学习习惯和兴趣

我班共21人,整体上讲,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但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需要老师的调动。培养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少数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探索规律的精神。

(3)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进一步培养学生勤学习、爱动脑的好习惯。

(2)继续加强纪律教育。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5)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干净整洁。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2、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过程,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分数。

(2)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3)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术

3、数学思考方面:

(1)能对现实生活有关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形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2)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平面图形特征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和条理。

(4)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5、情感与态度方面:

(1)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务具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四、方法与措施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应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教师本人要加强学习,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数学教参》,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使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变得积极主动。

2、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3、认真备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

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5、对学生作业做到面批面改,抓住后进生,课上要多提问,课下多辅导。

6、精讲多练,熟能生巧.7、建立学习小组,使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3

一、学生学情简析

本期我班有47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二、教材简析。

这册教材包括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内容。

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单元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它的特点是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连乘和连除应用题集中在一起教学,加强彼此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能进行相互检验。在这一单元增加简单的统计内容,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可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及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是在前面所学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以及四则运算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以及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量的计量: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的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的系统整理和总结。这部分教材先讲计量的产生,接下来讲常用的计量单位,最后才是名数的改写。总之,本单元新知识不多,教学时应以复习、整理为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重量、和时间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面积单位和进率及名数的改写。

教学关键:重视计量单位的直观表示,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明确的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它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六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学关键: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

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小数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再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由于小数加减法有密切联系,计算法则基本相同,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便于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计算方法。这单元同整数计算一样,注意教给学生多种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法的简单算法。

教学关键: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着重说明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6、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材先讲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随后出现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初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接着学平行四边形,理解它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最后学习梯形特征,以及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直线、线段、射线以及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区别直线、线段和射线,垂线与平行线概念。

教学关键: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辨证观点的教育。

四、本学期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成绩。

4、多创设学习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对学困生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7、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4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4)班、(5)班,从上一学期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四则运算,观察物体(二),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总复习。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图形的运动,会画出对称和平移后的物体,掌握利用平移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五、教学进度:

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5

一、班级情况分析:

全班共有35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25人。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同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是由于班级存在较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学生在学习水平上差异较大,有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走神,学生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差,作业不够规范,马虎、粗心现象特别突出。尤其是翁浩、林海清、郭林馨、陈丽娜、张桦键等人,本学期还要重点抓。另一方面,班级部分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的教育力度不是很到位,本学期也要进一步和这些家长做好交流和沟通工作。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难点:位置与方向,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措施

1、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听课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针对我们班部分学生不爱做作业的情况,在作业检查过程中,主要采取“分工责任制”,将每个大组分成三个小组,由小组长每天早中两次检查组员作业,没有完成的由小组长负责监督补充完整,小组长的作业由班长和学习委员负责监督,对作业完成质量高的学生给予一些奖励,而对于拖欠作业或作业质量低的学生给予批评教育,若达到三次以上没达到要求的,将请家长到校进行沟通,并且一周内不能参加学习星的评比。让每个班干部分工明确,加强监督力度,做到赏罚分明,杜绝学生养成拖欠作业的习惯。

2、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控制训练量,把握训练密度,以达到的训练效果。重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讲求精讲多练,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解决所存在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针对本班学生计算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要求每位学生每天要完成一页口算题卡的练习,针对笔算能力较差的学生,每天将完成3题笔算练习,并且要家长批改,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每周将进行一次笔算小测,另外本学期将举行一次班级十分钟口算竞赛和一次班级笔算验算比赛。

3、加强解决问题的教学。本册教材在解决问题教学中,问题都是由已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增加一个条件或改变问题而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找等量关系的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周布置一篇数学日记,让学生通过记数学日记的形式,去观察身边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5、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6、抓好培优补差工作。

(一)优秀学生培养措施

1、保护优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质疑。

2、在教学中渗透课外知识,指导学生自学,课外有计划对学生进行抓优指导。

(二)后进生辅导措施

1、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对后进生做到:诚心、爱心、耐心。

2、不仅要注意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注意培养其兴趣的稳定性和集中性,使后进生有恒心、有毅力,在学习中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从枯燥中寻乐趣,于困难中求喜悦。

3、老师的辅导要及时,课堂上设计部分适合后进生的问题,多给后进生机会,适时的给与辅导,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4、后进生的作业要做到面批面改,及时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

5、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子活动。

6、多进行家校联系,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共同促进后进生进步。

六、教学实验课题计划: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它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教学中,计算教学一直贯穿于课程的始末,在整个教材中占着相当大的比例。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生产中,计算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计算器、电脑进入了千家万户,学生的计算能力却随之降低,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研究的课题。

(二)制定培养目标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书写习惯。

2、培养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计算速度。

3、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计算能力。

(三)主要措施

1、充分认识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数与计算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甚至其他科知识的基础,另外,数与计算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更是具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将计算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并与其他相关学科想渗透,使学生深刻体会计算能力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

2、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

加强估算,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此外,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比如:4Χ25=100,125Χ8=1000等,能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

3、创设形式多样的计算练习

篇3:新青岛版四上数学综合实践教案

从网上搜索“数学猜想”能找到200篇已发表的相关文章, 其中2011年31篇, 2012年46篇, 2013年26篇, 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可见数学猜想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已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广泛运用。有些教师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方面得心应 手、效果显著。但是, 流于形式、盲目急切、貌合神离的所谓“数学猜想”也为数不少。

1. 猜想流于形式, 缺乏目的性。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中要求学生“能收集、选择、处理数 学信息, 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 但是很多教师在选择提供给学生的数学信息时, 往往不注重信息的合理性、目的性、知识性, 导致学生漫无边际地猜, 既不能进行新旧知识的连接, 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2. 猜想一猜而过, 缺乏过程性。数学猜想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 它的本质属性是思维活动。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明确要求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 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可见数学猜想是存在于大部分学生的活动中的, 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不能一猜而过。

3. 猜想貌合神离, 缺乏主体性。数学猜想是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后得出的一种猜想, 它的主体是学生, 主角也是学生, 这个思维活动的过程不能由他人代劳。

数学猜想没有目的性, 没有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 或者思维过程被教师越俎代庖, 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 还会使小学生本来就处于萌芽状态的、脆弱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加速丧失, 实在是得不偿失。究其原因, 还是在于教师对数学猜想的理性认识不够, 对如何开展数学猜想的方法和策略缺失。那么什么是数学猜想呢?小学数学教学中又要如何开展数学猜想教学呢?笔者对此展开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思考。

二、概念内涵

1. 概念界定。数学猜想是依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 对研究的数学问题进行观察、归纳、类比、联想后, 对未知的量和关系作出的一种猜想和判断。数学猜想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 是一种推理, 也是一种数学想象。

侯月平在《数学猜想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提出“提出问题→数学猜想→总结”的教学模式。第一部分, 提出问题。第二部分产生数学猜想, 可以分为 :①观察。通过观察对数学问题获取信息。观察其图形、结构、数量关系, 从而去寻找其规律或性质。②提出数学猜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类比, 提出自己的猜想。③验证猜想。学生和教师一起对刚才所提出的各种猜想逐一进行验证, 最后形成最终猜想, 然后进行证明。第三部分, 总结。

2. 意义作用。在数学教学中要逐步加强学生对数学猜想方面的训练, 它对小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价值。

(1) 数学猜想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方式。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 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学生通过数学猜想学习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方法, 进而产生问题, 而问题是创新的源泉。

(2) 数学猜想能拓宽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量事实证明, 教学中不论是概念的产生, 还是公式、定理的发现, 规律的探索, 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都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数学猜想, 从而使学生寻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测、探索, 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愿望, 使其思维更加积极主动、灵活, 拓展学生的思维。

(3) 数学猜想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开放和谐的情境中, 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数学猜想, 将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不同的数学感悟, 最终达到在数学理论知识上各有所获。鼓励数学学习中的猜测性学习, 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

(4) 数学猜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猜想的思维要点是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 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猜想。在数学教育中, 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 猜测数学问题的解法, 猜测数学问题的结果, 猜测数学问题可能形成的新概念或新命题, 实际上调动了学生的的数学好奇心。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合理、积极的猜想, 实际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 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和提高。

三、教学策略

开展数学猜想是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策略的。数学猜想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产生, 可以从观察材料的共性与特性中产生, 可以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产生, 可以从思维品质的活动过程中产生。面对多种途径, 笔者提出这样几个教学策略 :提供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 求“连”;创设开放和谐的问题情境, 求“活”;注重思维品质的训练培养, 求“实”。下面以《商不变性质》教学为例具体阐述。

1. 提供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 求“连”。数学猜想是“依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 “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可以理解为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如何调动这些, 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能够连接新旧知识点的数学学习素材。由此可见, 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背景, 是学生进行数学猜想的基础。

《商不变性质》的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活动主要如下图。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能够进行“观察”的素材。素材要能够连接新旧知识, 既简单明了又要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摘得到”的感觉。笔者是这样安排的 :

片段一 :已知60÷20=3, 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 (0除外) , 商有什么变化?

60÷20=3是学生已知的, “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 (0除外) ”给予了学生一个具体操作的方向, 不至于让学生的探究漫无目的, 而且这样操作后形成的素材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商有什么变化”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产生联想, 而且因为是根据学生自己前面的操作结果而得来的联想, 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推断, 有利于学生产生合理的数学猜想。

因此, 素材的选择要简洁明了, 具有操作性, 能连接新旧知识点, 能引发思维进行思考。这样的素材有利于学生马上进入活动状态, 操作活动有目的性, 又有自己的个性, 为学生能够产生数学猜想提供了思维的支点, 是开展数学猜想活动的先决条件。

2. 创设开放和谐的问题情境, 求“活”。心理学家罗杰斯说 :“人的本性, 当它自由运行时, 是建设性的和值得信赖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课堂环境是人自由运行的基本保证。心理学表明, 当人的心理感到安全时, 他可以自由地进行发散性思维, 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火花, 不会担心别人的笑话与讥讽。

设置一个宽泛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 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具备一种对新知“急需突破”的迫切心理, 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即猜想。

片段一 :已知60÷20=3, 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 (0除外) , 商有什么变化?

学生操作后反馈板书成 :

商有什么变化, 学生看板书已经一目了然, 同时新的疑问产生了 :为什么商都不变呢?

师 :回忆得到的新算式中被除数与除数是经过了怎样的变化, 大胆猜一猜, 你发现了什么?

生1 :6÷2=3, 被除数60除以10, 除数20除以10, 商还是3。

生2 :我从3÷1=3到6÷2=3 , 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 商不变。

生3 :我从24÷8=3到6÷2=3 , 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商也不变。

生4 :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商不变。

师 :凭你的经验, 你还有没有其它的猜想了?

生静静的, 一会儿后有生自言自语 :加上一个数可以吗?

生5 :我想,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一个相同的数, 商不知道会不会变。

师 :你觉得会不会变?

……

一个能够激发学生猜想、鼓励学生创新意识的课堂必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氛围浓厚的、互相协作探究的、能对问题畅所欲言的课堂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 每个学生求知的欲望被不断激发, 灵感的火花能被及时发现和保护, 思维才更具有发散性, 创造也才会接踵而至。因此, 一个开放和谐的课堂是学生思维求“活”的前提, 是数学猜想的种子萌芽的必备环境。

3. 注重思维品质的训练培养, 求“实”。数学猜想的思维品质是观察、归纳、类比和联想, 在《商不变性质》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观察、归纳、类比的训练与培养, 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 发展思维品质。

观察要引导学生观察共性与特性以及事物间的关系, 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观察, 学生便会像案例一中那样, 只看到一个数字, 不能看到其中的关系, 也就很难产生合理的猜想了。观察力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片段一中, 观察一组学生自创的算式, 从共性来看, 这些算式的商都是3 ;从个性来看, 每个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不一样 ;从他们的关系来看, 似乎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寻的。

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猜想, 对于学生而言难在表达。小学生往往只能表达一些表象的认知, 需要教师适当点拨让他们完善归纳的结果。这个过程需要适度把握, 点拨过多便会代替学生的思维, 点拨过少又会让学生的思维“跳不起来”。类比是指由此及彼, 或触类旁通。联想是对与其他事物的结论、发展规律或某类问题的研究方法相关的联想。

片段二 :

师 :现在大家有了四种猜想, 很多同学对这几个猜想的想法也不一样, 我们怎么办呢?

生 (齐声) :验证。

师 :怎么验证?

生 :再举一些例子看看。

师 :四人小组合作验证, 要求下结论的时候要提供证据。

(学生合作验证后反馈。)

生1 :我们的结论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商不变。我们的证据是这些算式。 (本子上写着许多商是3的算式)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或减去相同的数, 商不一定会变。因为如果这个数是零的话, 商就不变。但是如果这个数是2, 那么6÷2=3就变成了8÷4=2 , 商变掉了。

生2 :我们觉得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的时候, 这个数不能为零。而加或减的时候刚好相反, 只有是零的时候才符合。

生3 :你说的我不赞成, 加或减的时候不是只有零才符合的。我们发现当被除数和除数相等的时候, 加或减去同一个数后, 商也是不变的。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商都是要变的。

生4 :既然加或减的情况只有几种特殊情况下才符合, 那么这个就不能称为是规律了。我们觉得只有乘或除以这样的才能算是规律。

师 :既然如此, 那么大家都同意“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 商不变”这个猜想不成立了吧?

生 (齐声) :同意。

师 :承认“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商不变”?

生1 :同意。但是要加一个条件, 零除外。 (师补充板书)

生2 :我不同意。我们刚才虽然做了很多题目, 但是都是根据60÷20=3变化而来。万一这个规律只对这一组题目有用呢, 所以我觉得还是要看看其他的题目, 才能再确定。

师 :你说得很对。数学是一门科学, 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次验证, 看看其它的题目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

片段中, 学生又一次进行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的思维活动, 然后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说, 数学课上要注重“实实在在”的思维品质的训练培养, 猜想才能腾飞。

四、启示思考

1. 数学猜想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但后进生要如何激发?数学猜想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是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归纳、类比、联想, 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 是新时期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有些孩子由于内向、基础薄弱, 往往只是陪同学进行整个活动, 他仅仅在一边旁观, 既不跟着学习, 也不跟着思维。那么, 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 要采用怎样的措施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 资源统整可以拓展猜想的学习内容, 如何进行分类?应新课标的要求, 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可以进行猜想教学。教师有必要对小学阶段的教材进行整理, 尽可能挖掘能够进行猜想教学的内容, 进行资源统整。

人教版教材中四大领域的内容都有这样的内容, 教师需要认真解读教材, 可以选择让学生猜定义、猜解题方法、猜答案、猜问题等。

上一篇:作文 挖宝藏下一篇:孤寡老人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