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主题

2024-04-07

雷雨主题(共8篇)

篇1:雷雨主题

关于《雷雨》的主题,曹禺有过这样一段阐释:“《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而我始终不能给它(神秘诱惑)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

他感到人类“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使用它的管辖。这主宰,希伯莱的先知们赞它为‘上帝’,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近代的人撇弃了这些迷离恍惚的观念,直截了当地叫它为‘自然的法则’,而我始终不能给它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绪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剧中人物

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

周繁漪——其妻,三十五岁。(1898年不到10岁左右,从周冲年龄判断,嫁给周不超过18年,不晚于1905年左右)周萍——其前妻生子,年二十八。(生于1896年)周冲——繁漪生子,年十七。鲁贵——周宅仆人,年四十八。

鲁侍萍——其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1895年20岁左右,和周一起是17岁左右)鲁大海——侍萍前夫之子,煤矿工人,年二十七。(1897年左右)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剧本所涉及的时间 光绪二十年(1894年)1923年剧本时间

1933年序幕和尾声及写作时间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华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

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其性格特征是善良、正直、刚毅顽强。她是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女人。《曹禺谈〈雷雨〉》

因为他自和侍萍分别后,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个阔家小姐,抑郁而死;第二次就是和繁漪。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也花天酒地地放荡过,但从来也没有尝到过什么是幸福。回想起来,还是和待萍相处的日子,在他罪恶生涯中多少给他留下了些美好的记忆。他对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来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情、高贵。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他也感到幻灭:当初那么可爱的一个女孩子,今天怎么成了这个样子;而且成了对他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严重威胁。所以,非再次把她赶走不可。侍萍心想,我这些年所受的痛苦,绝不是你这几个臭钱所能算得清的。对此,周朴园简直不能理解,而且生气了:“你现在要什么?”“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这不能不给她看,因为她一闹就更不得了。下面就又是属于技巧的东西了,鲁大海也来了,周萍也来了,鲁妈也在这儿,碰到了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变成了资产阶级少爷,一个成了罢工工人的代表,正在反对他的父亲——外国煤矿的资方代表。鲁妈很有骨气,钱她不会收,但她信命,认命。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于分析的。鲁妈也是写起来比较费劲的一个人物。

周萍这个家庭中,他饱受了父权的压抑之苦,曾有过愿父亲死,“即使犯了灭伦的罪也干”的冲动

《雷雨》的主人公是躲在戏剧背后控制一切的、不可知的宇宙间的神秘力量。曹禺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宇宙是一口井,谁掉了进去,怎么呼号也逃不出这黑暗的坑儿。”

我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有不安分灵魂”的繁漪。她与作家刻意设置的背景氛围始终相通。从一开场时“喘不过气来”的郁热和压抑,到最后的不顾一切的“报复”,一种“雷雨”式的渲泄,她的情绪心态始终与作品的气氛融为一体。繁漪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处在冲突的中心,是她引出了侍萍,又是因为她使周萍、四凤走上绝路。繁漪复杂、独特的形象使她具备主人公的条件。她的性格是两个方向上的极端:极端的压抑与极端的报复,逼到绝路忍无可忍。她最后还是在“宇宙这口绝望的井”中挣扎,无力拯救自己,这就增加了悲剧的层次感与意蕴深度。

她跟周萍说到:“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儿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你不离开我。”

她就对周萍说:“我希望你明白方才的情形。这不是一天的事情”,“十几年来像刚才一样的凶狠”。

鲁(沉重的悲伤,低声)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我一个人有罪,我先走错了一步。(伤心地)如今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事情已经做了的,不必再怨这不公平的天,人犯了一次罪过,第二次也就自地跟着来。——摸着四凤的头)他们是我的干净孩子,他们应当好好地活着,享着福。冤孽是在我心里头,苦也应当我一个人尝。他们快活,谁晓得就是罪过?他们年青,他们自己并没有成心做了什么错。(立起,望着天)今天晚上,是我让他们一块儿走,这罪过我知道,可是罪过我现在替他们犯了;所有的罪孽都是我一个人惹的,我的儿女都是好孩子,心地干净的,那么,天,真有了什么,也就让我一个人担待吧。(回过头)凤儿,——四(不安地)妈,您心里难过,--我不明白您说的什么。

篇2:雷雨主题

雷雨》的主题

《雷雨》是四幕悲剧,它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三十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在作者看来,这场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当时作者虽然还不能从理论上清楚的认识他的人物的阶级属性和特性,但具体描写上已经接触到了现实阶级关系的某写本质方面。周朴园和鲁侍萍矛盾分明带有阶级对立的性质,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冲突,更可以看出社会阶级斗争对作者的直接影响。剧本虽然从性爱血缘关系的角度,写了一出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雷雨》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成就。作者对旧家庭的生活非常熟悉,对所塑造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对人物的性格的把握相当的准确,《雷雨》接受了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洋溢着一股不可名状的悲剧气氛。1935年首次在日本上演,到现在,成了最受欢迎的话剧之一,一直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写《雷雨》是为了反封建。我生长在封建气氛很农的家庭里,我周围的亲戚、朋友,差不多都是封建社会里的核心人物,代表了封建社会的丑恶、黑暗,使我感到可厌、可恨,不能自制,写《雷雨》的时候我还在大学念书,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只有一个反封建的思想,便开始思索结构,有时甚至动了笔。我不是一幕一幕顺着写的,怕感情流失掉。我先写的第三幕周萍到四凤家敲窗户的一段,后写周朴园逼繁漪吃药,再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见……看起来,像是拼凑,但实际上我有了一个详尽的结构,我心中反封建的思想是十分明确,清晰的。

篇3:浅谈《雷雨》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关键词:主题,艺术特色,分析,《雷雨》

《雷雨》通过封建资本主义家庭的矛盾以及雇佣关系下劳资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庭的丑恶嘴脸及其必然被推翻的悲剧命运。《雷雨》是中国现代艺术话剧走向成熟的代表。[1]它的剧作结构严谨有序,剧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抒情化、动作化等。

一、《雷雨》的主题分析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长期以来,大家对于《雷雨》的主题研究都从不同角度出发,加之各自的理解,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丰富作品的内涵,而且可以为作品研究注入生机和活力。对《雷雨》主题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应该是多元化的。

(一)社会时代主题

《雷雨》是一部现实主义戏剧,通过描述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主义家庭,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资本主义的丑恶嘴脸。作品中,作者表现出了对侍萍、蘩漪等传统妇女的同情和关心,提出了解放妇女思想的行动口号。同时,作者通过对鲁大海不与周朴园进行同流合污的形象进行歌颂,赞扬了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和思想觉悟,而且对未来生活寄托了美好的想象和希望。《雷雨》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打破和推翻传统的封建家长制度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创建全新的家庭制度和社会制度,保证成员的自由与个性。

(二)思想文化主题

对于一个人来说,影响最为深刻的是思想文化层面的影响,《雷雨》之中也是通过思想文化而对人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家庭至上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严重地影响力人的个性,一方面,家庭至上使得自由的爱情要无条件地服从家庭秩序,另一方面,家庭至上的观念导致了家长专制的出现,使得成员出现懦弱服从性格;其次,传统贤妻良母文化观念的影响,周朴园和周萍、周冲在性格和思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他们在选择妻子时都要求妻子具有传统美德和服从观念的贤妻良母型,是像侍萍和四凤那样,而不是具有反抗精神和追求个性及自由的蘩漪;最后,揭露了人性的虚荣,侍萍和四凤都是纯洁善良的女子,但都喜欢不值得去爱的封建家庭的少爷,而且是无条件的。因此,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传统思想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刻的,难以改变的,反映了传统思想文化对人的影响和危害。

二、《雷雨》的艺术特色

(一)严谨有序的结构

《雷雨》的结构完整,四幕式结构首尾齐全,而且其时间、地点以及事物有机统一,因此显得结构紧凑有序。作者将周、鲁两家30多年的发展通过一天的时间来描述,形成“三一律”式的闭锁结构,其结构方式集中清晰,有利于表现人物、线索以及矛盾冲突的复杂多变性,突出周朴园和侍萍的漫长经历,表现了周萍和蘩漪复杂的内心世界,也能表现出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作者能够有效地利用周围的环境因素,形成相互衬托的效果。[2]

(二)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在《雷雨》中,作者重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剧中,集中力量描述人物,准确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身份气质、情感色彩,而且注意刻画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从而使得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将其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周朴园在剧中是封建资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专制残暴,冷漠无情,因而在剧中对其的刻画是第一幕中逼着蘩漪吃药,将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束缚在周公馆十多年。

(三)内在的戏剧冲突

冲突是戏剧表现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戏剧的基础,是矛盾斗争表现的一种形式,其主要来源于生活矛盾。剧中的冲突是由于周朴园、侍萍、蘩漪、周萍、四凤、鲁大海等主要人物形象的阶级立场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由于不同的文化素质、立场观念、生活环境等对于相同的现实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形成了各种冲突和矛盾。

文中以周朴园为中心,通过各种尖锐矛盾展开戏剧情节:周朴园的封建家长制度和蘩漪追求自由幸福的矛盾,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和以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妇女之间的矛盾,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等,这些矛盾都是尖锐而不可调和的。剧中的主要人物都有其独特的经历与情感,但又被命运联系在一起。这些矛盾汇聚在一起将剧情推向高潮。

总而言之,《雷雨》的主题多样性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的表现方面使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严谨有序的结构以及尖锐的内在冲突等,都使得《雷雨》在文学领域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黄婧.关于《雷雨》之中主题和艺术特色的探究[J].青年文学家,2014(08).

篇4:《雷雨》的“雷雨”

【关键词】引导 促进 理解

对于高二下学期的语文课文《雷雨》,一般的授课老师最通常的教法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剧情,把握人物性格,认识剧作的社会意义。也有“改革”的教法,亲近经典,走近曹禺,无非也是从事戏剧剧情的教学。怎样上才能让学生在一节课或稍多的时间内既能对作者、剧情有所了解和把握,又能注入时代活水?想起现实生活中的“戏说”恶搞成风,当代人把经典一味通俗化。如果不通俗化呢?有些经典作品确实与我们的时代有了距离,无法得到现代更多青年人的喜爱,这些经典确实只能是“经典”。而作为一名传授经典的老师则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把经典转为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的艺术。如根据《雷雨》改编的电视剧,贯穿全剧的不再是过去常说的“地主、资本家和工人、劳动人民”的矛盾,而是人性的矛盾和冲突。其实编导者就是想在尊重原著,研究原著,把握精髓这方面做突破。王蒙说过,《雷雨》是经典的通俗,通俗的经典。这幕戏里具备了乱伦、暴力、死而复生、天谴与怨天、跪下起誓、各色人等特别是痞子疯子的均衡配制、命运感与沧桑感、巧合、悬念、各种功亏一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寸劲”,都很足很满。可以成为某种套子,别的剧也可以用,可以改编成雅俗共赏的剧目。曹禺自己也说:我写《雷雨》,不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开始引起我兴趣的只是一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雷雨》所显示的,不是因果,不是报应,而是大地间的“残忍”。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却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捉弄。生活在狭小的牢笼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是在做着最愚蠢的事吗?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的争执。他们怎样盲目地挣扎着,泥鳅似的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力量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也如一匹跌在沼泽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深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这黑暗的坑。

既然是对命运无法把握的感叹,既然是对命运一种无名恐惧的表征,既然是一个比平常的故事更巧合、更出格的故事,为何不能有多种解读?怎样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更深切的理解?笔者认为应该“以平等的人格、除伪的语言,同步实行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灵交流。”应该“接纳交互主体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是局限性,并将这些视作及其珍贵、及其重要的教育资源”(潘涌《现代化要求教师角色重新定位》)。任何一种知识,离开了学生的深切体验,离开了学生的自主探讨,都是不真实的“脆弱知识”。基于上述思索,笔者确定这节课的基本思路:(1)由学生自主编演《雷雨》第四幕。和学生一起讨论剧情和人物性格的把握和表现。建议学生阅读《雷雨》序言和钱里群对《雷雨》的有关议论,增强理论积淀。(2)把电视剧《雷雨》片段和话剧做对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对经典的解读方法。(3)用采访的方式和剧中人物扮演者聊天,了解他们对人物的感悟。

课上完了,得到肯定赞赏语言的同时也听到了这样的意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笔者对此种意见颇感无奈。其实对经典的解读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这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经典之所以被称经典不是因为它唯一的正确观,而是每个读者,每个不同的读者都能从中悟出一种道理。事实上,道德是非、价值观等是一个复杂的东西,涵盖面很广,不能简单化。想起张中行讲过的故事:英国课本说他们打败了拿破仑,德国课本说是他们打败了拿破仑,该让孩子相信谁呢?罗素说:让英国孩子读德国课本,让德国孩子读英国课本。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不再轻易相信什么,会怀疑什么,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孩子这种不轻易相信什么的能力从哪来?从我们课堂来。教师不要强迫学生接受什么,一切结论都应来自学生读原著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可以点拨,甚至可以和学生争论,但不能强加。尽管他们的感悟可能肤浅甚至会有错误,但他们的认识能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提高的。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表达出历尽沧桑、五十多岁的鲁侍萍的情感并且要到位,这太有难度了。对周朴园的感悟也一样,只要学生能感受到他的残酷、专制、虚伪、可怜就已经很不错了。

笔者很欣赏郝京华老师的一个比方:教师应该是一个建材市场的经理,为学生提供各种建筑材料,帮助他们设计草图,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建造自己的房子。房子建造过程中可能有问题,也可能盖歪了,可是有了这些积累,他们可以获得建造房子的经验。为理解而教应该成为教师的共识。上《雷雨》,笔者思想上也经受了一次“雷雨”的洗礼。

篇5:雷雨主题

摘要: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构成了一个永不衰歇的传统主题。而检阅古希腊悲剧,索福克勒斯的名作《俄狄浦斯王》乃称得上真正的“命运悲剧”。许多评论家认为曹禺的剧作《雷雨》也是一部命运悲剧。无庸置疑,《雷雨》也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但命运却不是它的主题。《俄狄浦斯王》和《雷雨》同样关注人的命运,重视人的生存意识。这两部剧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我们称之为“悲剧的精神”)是一致的:身处生存困境,人(无论是古希腊人还是“雷雨”人)奋力抗争,力图摆脱所遭受的种种生存困厄。悲剧的魅力在于洗涤每个人的灵魂让其得以净化及至升华。

关键词:命运观;生存困境;悲剧的精神

戏剧是一种艺术,属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往往很不平衡,然而,同在精神生产领域之内,作为艺术种类之一的戏剧与人类精神文化的总体状态应该是一致的。戏剧是人类文化创造的宝贵成果,它的状况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象征。古希腊戏剧尤以悲剧著名,其悲剧作品就是表现了古希腊人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神话式的古朴、崇高、神圣的情怀。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他的名作《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命运悲剧,所表现的人在命运的笼罩下的含血带泪的奋争是震撼人心的。曹禺的剧作品《雷雨》也是一部悲剧,但它不是命运悲剧,所写的是普通人的悲剧。

“命运”

《俄狄浦斯王》之所以成为真正的“命运悲剧”,“命运”确实贯穿了全剧,“命运”就是全剧的灵魂。“命运”被看作是主宰人的一切的神秘力量,人类的渺小和盲目使人无法主宰自身的命运。杀父和乱伦在原始时代社会不足为奇,在古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跨进“文明的门限”时,俄狄浦斯的“弑父杀母”行为不再为文明人所接受,于是他成为了罪人。为替俄狄浦斯洗罪,把这一切都归咎于神的指示,归咎于命运。古希腊人就是这样把一切不能理解的事及人为的过失都归咎于命运,使不能理解的事成为可能,使不合理的事化为合理。

所谓的“命运悲剧”,其内容是人的自由意志与命运抗争,结局则是谁都无法逃脱命运而归于毁灭。命运给俄狄浦斯带来的不只是个人的毁灭,而是整个忒拜家族的毁灭。“弑父杀母”的命运经由俄狄浦斯之手而实现了,俄狄浦斯也因此刺瞎自己的双眼后自我流放,而俄狄浦斯的儿子们手足相残而死,他的女儿也自杀身亡,忒拜家族最终彻底地毁灭了。命运的威力如此之大,任何力量都不是它的对手,命运才是最终的胜利者。俄狄浦斯和希腊人不得不相信命运,这种命运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和避免的。神谕俄狄浦斯会杀父娶母,这是命定的,也就是一种必然。但是,俄狄浦斯是在偶然中实现这个命运的。这多么可笑!可是,在笑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应该是可悲的俄狄浦斯:他竭力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相反使自己陷入更为悲惨的命运中去。如此结局,是任何人都没法想象得到的。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希腊人悟出的一条真理:命运就是命运,希腊人改变不了命运还任由它压制,命运自始至终掌握着人的生杀大权。肖四新副教授认为,在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中的确具有命运观念,“然而他笔下的命运,其实真正是人类尚无认识和主宰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象征,并不是不可抗拒和无法解释的,主宰人的神秘力量”,“而只有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和伊阿涅拉的结局真正体现了他们的命运来自一种超越于人之外的而人对之不可抗拒和无法解释的,主宰人的力量”。肖四新比较赞同“命运是某主宰人乃至神的神秘力量” 的观点,同时,他又认为这种认识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它泯灭了人的主动性,过于悲观,陷入到神秘主义的泥淖中”。他对此观点作了另一种的解释:它是希腊人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反思,对人的有限与世界的无限性的形象表达,对人的悲剧性处境的理解;俄狄浦斯与命运抗争的失败以及作者对他积极行动精神的肯定昭示着古希腊人神性意识和神性拯救的萌芽。从他自己的论述中,他得出了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念:包含着神性意识,是一种超越于人之外,主宰人的力量,但它并不神秘,是可以解释的;它其实就是人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是人越是企图自我拯救,就越是陷入毁灭和虚无的深渊。而我是比较赞同他的观点的,因为我认为他已经从本质上对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作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正如他所说,希腊人在反思自身和世界关系中,已经认识到人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而这种认识只是还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因而,“命运”在希腊人眼里看来是那样的神秘和不可解释。处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生存状态中的古希腊人,他们对人自身的认识是有限的,而面对无限的世界时,自然是无法解释自身所遭受的种种生存困惑。正因为人是有限的,而世界是无限的,所以人是很难超出世界之外生活。

曹禺的成名作《雷雨》自1934年发表以来,倍受关注,历演不衰,剧本也是一版再版,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重视。而命运观作为一种神秘主义观念,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更有评论者认为《雷雨》就是一出“命运悲剧”。无可非议,《俄狄浦斯王》是一部真正的悲剧,说命运也就是说宿命。然而,不管是命运还是宿命,都不是《雷雨》所要阐明的主题。以往学者谈《雷雨》的命运观,多是从鲁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公馆偶然遇见后所说的那段话找依据,凭侍萍口中的“命”来判断此命即是希腊悲剧中的命运。我认为此命非彼命。曹禺本人有没有在《雷雨》中表现命运观的思想呢?可能会有,但绝不是《俄狄浦斯王》剧中的宿命观。

鲁侍萍和周朴园之间曾有这样的一段台词: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侍 不是我要来的。

朴 谁指使你来的?

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里来了。

侍(悲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有碰见你。

侍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如果把这段台词里的“命”,“天”当成是古希腊悲剧的“命运”,我想这肯定是错的了。不错,鲁侍萍口口声声说是“命”让她再遇到周朴园,而四凤在周家伺候周朴园的少爷们确实是她的“报应”。但这只是侍萍不相信三十年后还会遇到当初的恋人,这对她来说是很惊讶的。我能不能把侍萍口中的“命”、“天”看作是她的惊叹符号呢?有时,当我们听到某件出乎意料的事,我们也会像她一样惊呼“天”“天哪”。实际上,鲁侍萍从未相信过“宿命”这个东西,因为宿命论者不会像她这样活着。由此看来,侍萍口中的“命”并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命运”,她的“命”只是她的一种生活际遇,而这际遇是不公平的,仅此而已。虽然从侍萍竭力离开周家,远离周家而又回到周家的行为与古希腊悲剧中的人物想极力避过厄运定数而又逃避不了的行为有相似之处,但是,侍萍的命运遭遇并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给她事先设计好的并晓喻于她的定数。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巧合,都是按照作者所设计好的走下去。

如果说《雷雨》这出悲剧是关于宿命的,当然也就是说这是作者的宿命思想在其中的体现。实际上,曹禺根本就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更不会相信会有什么是由上帝来安排命运的。曹禺在《雷雨》序中曾提过“命运”、“上帝”:“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我是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蠕动的生物”。曹禺也曾无奈地感叹道:“他(周冲)的死亡和周朴园的健在,都使我觉得宇宙里,并没有一个智慧的上帝做主宰。”很明显,曹禺所表述的“命运”与《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是不同的,而另有深意。应该说,曹禺是带着他对人的感情来发表这一番言论的。具体地说,是曹禺关注人的生命情感,完全是用一种怜悯的心情来写这个悲剧的。曹禺在同田本相的谈话中讲到:“有人说《雷雨》表现了作家的宿命论的思想,这是不对的。宿命论,或者说‘天意’,周朴园也许会有这种思想,这是不奇怪的。„„生和死,对人来说是逃避不了的问题,人到晚年,更容易想到它。”③周朴园在戏中总共两次提到天,一次表述为“天意”,一次表述为“天命”,而从字面的意思看它们没有根本的区别,与命运是不尽相同的。周朴园对侍萍的突如其来产生了一种不详的预感,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道:“有些事简直是想不到的。天意很---有点奇怪,今天叫我感悟到人太冒险,太荒唐。” 侍萍的身份在周萍繁漪等人面前公开后,周朴园向周萍解释说:“(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到这儿来。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侍萍的突然出现令周朴园措手不及,他和侍萍一样惊讶。他只能想到是天在作怪,而又为之前同周萍撒的谎做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完全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找了个借口。“天”、“天意”、“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天意”的含义是一个超出人的生活经验之外且具有主体意志和重大威慑力的存在,显示出一种欲想干预人的寻常生活秩序的意向;“天命”除了有“天意”的本质特征外,还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有在冥冥中安排世间人事的功能;第二,世间人事的安排带有道德惩罚的倾向。

至此,我们已经看到, 《雷雨》中的“命”、“天”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是不一样的。

生存的困境

《雷雨》固然是曹禺对生命的一种阐释,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其中的人物是为着些什么而走向终点的。周萍、周冲、繁漪和四凤这四个人最终走向毁灭,活着的人虽在,却是疯的疯呆的呆,清醒着的人永远守着孤寂。这是怎样的一种生存境况呢?人该如何面对?生存还是毁灭?

《俄狄浦斯王》一开场就是一个宗教仪式场面:用缠着羊毛的情愿树驱除城邦正在遭受的瘟疫。瘟疫是繁殖力衰竭的象征:土地颗粒无收,女人不育,一场恶病带来的生灵的大量死亡。瘟疫被看成是一种严重的污染,实质上就是一种陷于重大危机的生存困境,人的生存的正常进程受到了严重大的威胁。而俄狄浦斯在剧中是以“罪恶”“污染”的面目出现的。为了拯救城邦,使它重新纯洁,为了生存得到延续,必须像赶走一只“替罪羊”一样将他驱逐。自然给忒拜城带来了瘟疫,忒拜城邦人民的生命遭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改变这种生存处境,老国王拉伊俄斯外出寻求神谕,不想却被人杀害了。瘟疫还是没有被消除,直至俄狄浦斯的出现,这种境况才得以改变。瘟疫被消除了,自以为成功的俄狄浦斯却陷入了另一种困境:瘟疫的消除是以杀父娶母为代价的。俄狄浦斯为了逃脱命运的追赶,处处小心,却想不到恰恰是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跳进了命运的圈套。这是一种比瘟疫更让俄狄浦斯感到可怕和痛苦的困境---人的自由意志总是受到命运的抑制,不管人的意志有多坚强力量有多大,最终还是敌不过命运。俄狄浦斯的悲剧过失不在于他是否有过失,而在于他在生存困境中不可避免的牺牲。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悲剧就是一种生存困境。俄狄浦斯从他自身的生存困境中编织出悲剧,同时他又无可选择地置身于生存的陷阱中。随着人和社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会陷入不同的生存困境。生存就像一道魔圈,任何人都无法跳出去的。“《雷雨》是一种情感的憧憬,一种无名的恐惧的表征。”我们可以把“情感的憧憬”解释为曹禺对生命的憧憬或生命的冲动,而这种情感冲动所引起的“无名的恐惧”又是什么呢?曹禺在其《雷雨》序中这样表述: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这黑暗的坑。恐惧感恐怕就来自这口“残酷的井”吧。实际上,曹禺所说的这口“井”就是人的一种生存困境。“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泽沼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情感的火坑”不就是一种情感的困境吗?“口”“泽沼”不也像“残酷里的井”、“黑暗的坑”是一种生存困境吗?“死亡的泥沼”更是人无法避免的生存困境。《雷雨》里的人们为着自己活着的目的在苦苦挣扎着,无论如何都无法使自己从生存困境中逃脱出来,他们只能象俄狄浦斯那样屈从命运,不是生便是死。繁漪不顾一切抓住周萍的手不放,周萍就是她的生命她的一切。她凭着一颗强悍的心,满腔的热情,做了一次困兽的斗。繁漪在与周萍情感的禁区里不能自拔,又长期困扰在母亲、情人、妻子的角色里。这种精神上的困扰,让她越来越神经质,变得忧郁而阴鸷,最后还变疯了。这是一个可悲的女人:生命本来灿烂如花,在现实里却慢慢地凋谢。周萍是爱过繁漪的,只是起初的热情随着理智慢慢地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忏悔。周萍接受过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但又无法摆脱旧有传统道德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当激情过后他慢慢地清醒了。周萍也是一个可怜的人,他一样承受着理性和感情、灵与肉分裂的痛苦。这种痛苦无时无刻不在他身上发作着,他厌恶与继母暧昧的关系而摆脱不了她的阴影。他移情于四凤,既是对健全爱情生命的渴求,更是希望在四凤的身上寻找拯救自己肉体和灵魂的力量,无奈却使自己掉进更为悲惨的困境中,自杀最终让他得以解脱。封建伦理道德压抑着周萍的人性,周朴园也是其受害者之一。作为封建大家庭的一家之主——周朴园,他不能逃脱责任,曾经犯下的罪让他受到了惩罚:儿子周萍给自己戴了“绿帽子”,妻子繁漪背叛了他,最后,他守着两个女人孤寂地度过他的余生。周朴园受到了惩罚,而我们似乎也恨不起这人来。面对这样一位老人,还有谁会不产生怜悯之情呢?尽管周朴园是一个“恶人”,在他身上同样有他的苦痛。年轻时的他受过平等、博爱、自由的西方民主思想的熏陶,他能爱上侍萍并与之生活了两年就是明证。在获得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在封建主义精神文明的浸染下,周朴园失去了爱的自由和幸福。因此,周朴园的生存也是痛苦的。曹禺认为周冲“最无辜,而他与四凤同样遭受了残酷的结果”,“这样的人即不为‘残忍’的天所毁灭,他早晚会被那绵绵不尽的梦给掩埋了到与世 隔绝的地步”。周冲的梦就是他的理想。他企图藏在理想的堡垒里,做他的白日梦。四凤是他理想爱情的象征,青春期的儿子对母亲的那一点憧憬,在丑恶的现实面前被一点一点地攻破了。当理想成幻灭,他的生命也随之成泡影。幻灭的悲哀袭击着他的心,梦醒了就无路可走了。曹禺曾说过:《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至此,我们可以知道,“天地间的残忍”实质上是指人的生存境况处在一个相当残酷的状态。

悲剧的精神

什么叫做“悲剧的精神”呢?悲剧精神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严肃的情调、崇高的境界和英雄的气概。严肃是一种人生态度,它正面肯定与守卫人生价值,为此而敢于承担责任,经受磨难,直至牺牲,这意味着沉重和悲壮。俄狄浦斯毁灭的直接原因既不是“命运”也不是“神”,招致他毁灭的是他自己的力量和勇气,他对忒拜城的忠诚,对真理的真诚。他奋力与命运抗争,一直坚持到底,以自残和自我流放的方式对自己所犯过的罪做了补偿。若非有这样的勇气和对自己的真诚,他是做不出如此残忍的事来的。我们看到了命运对俄狄浦斯的不公,对命运产生了不可抑制的厌恶和恐惧感,然而,我们的感情被真正地提升是在俄狄浦斯身上所显示出来的崇高感。俄狄浦斯的肉体虽遭到毁灭,但他的精神是永存的,他的情感体验与精神生活始终激励着我们向前。俄狄浦斯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命不只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整个忒拜城和忒拜城的人民。他的悲剧表明,英雄的气概总是以失败、苦难甚至死亡,昭示着真理正义与历史的必然规律。《俄狄浦斯王》写的是一位英雄人物的悲剧,而《雷雨》展示的则是现代普通人的悲剧遭遇的。在现代社会里,更多的普通人甚至“小人物”成为了悲剧的主人公,悲剧的英雄气概也越来越趋向内心化,精神化,不再像古典悲剧那样叱咤风云,赴汤蹈火出生入死了。普通人的悲剧不再像古代英雄悲剧那样令人敬畏,所以,人们对它的崇高感也更多地被怜悯之情所置换。曹禺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情来作《雷雨》的。他在《悲剧的精神》中说到“悲剧的精神,使我们振奋,使我们昂扬,使我们勇敢,使我终于看见了光明,获得胜利”; 而我们不能忽略他在附记里的话“但我在原话来里说‘悲剧的精神是要极端的’”。“人们会时常不由自主地,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

都是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的路。”

《俄狄浦斯王》和《雷雨》用它们独特的感受告诉我们:人生很多时候会陷入到生存困境中去,人的意志往往会遭到压抑甚至摧毁,但是人毫无畏惧地予以还击,用尽全部的生命力量去挽救自己以获得生存的权利。现代社会更需要一种悲剧的精神:虽不像俄狄浦斯那样要牺牲生命才能以示对生命的忠诚,不像《雷雨》的人们走一条极端的路,至少,我们要像他们那样不屈从自己的命运,积极地与命运抗争,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胜利。我坚信,现代的人们是有能力让自己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改变现有的生存处境的。

参考文献:

[1]赵林:论希腊悲剧中的命运意象[M],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1998年4月,第20卷第2期

[2]湖明权:命运之门---古希腊悲剧导论[M],康定学刊,1998年6月,第7卷第2期(总第22期)

[3]吴碧华:《俄狄浦斯王》:英雄神话破灭的经典寓言[M],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8月,第22卷第4期

[4]龚北方:无奈与反抗---《俄狄浦斯王》命运悲剧典型性探微[M],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4月,第21卷第2期

[5]黄昌龙:“给你一个完整的感情”:《雷雨》主题试解[M],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10月,第19卷第5期

[6]千玲玲:生存的悲剧—浅谈《雷雨》的悲剧性[M],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4月,第22卷第2期

[7]童伟民:《雷雨》研究60年[M],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2月,第16卷第1期 [8]陈晓涛、方霞:人性的生存悲剧---重新解读《雷雨》[M],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2月,第16卷

[9]曹书文;生命、情感与人性的悲剧---论曹禺剧作的家族医药卫蕴[M],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第3期

[10]周海燕:“自然的法则”的自然之源---《雷雨》中周朴园命运悲剧探索[M],湖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6月,第11卷第2 期

[11]肖四新:神性意识与神性拯救的萌芽---一种对古希腊“命运悲剧”的阐释[M],《戏剧杂志》(2000年第三期)

篇6:雷雨主题

主 题 班 会

讲课时间:XXX年XXX月XXX日下午 流袭击淋浴者,不要使用设有外接无线的收音机和电视,不要接打电话,强雷鸣闪电时,一定不要使用手机。

3、如果打雷、闪电时,我们在户外,那该怎么办? 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不要进入孤立的棚屋,不要在大树下躲避雷雨,万不得已,则必须与树干保持3米的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4、雷电及汛期灾害前兆。

5、雷电及汛期灾害事故预防措施。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预防措施呢?看看我的防雷秘诀是什么?

(1)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下雨时不要在水边(江、河、湖、海、塘、渠等)、洼地停留,要迅速到附近干燥的住房避雨,要观察住房是否适合避雨,山区找不到房子,可以到山岩下或者山洞里避雨。

(2)打雷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关好门窗,防止雷电直击室内和球形雷飘进室内。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在雷雨中停留,因为金属物品属于导电物质。

6、雷电及汛期灾害事故自救及逃生方法

(1)如果打雷、闪电时,我们在户外,记住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不要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不要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

(2)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取下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三、溺水的急救。

面对洪水时如何避免溺水。

1、发洪水时应注意往高处逃;

2、尽力躲避大浪;

3、尽量抓住浮托物;

4、挥动鲜艳衣物呼救;

5、洪水来之前要准备好食品、药品、手电筒等,并选好转移的路线和地点。

6、洪水来时,山区山洪暴发,山沟、河滩中水深齐膝,水流又急时,学生不能单身过河。如学校未停课,上学、放学必须通过时,可在家长、老师护送下,几个同学手拉手,与水流方向斜叉过河,当水深过膝时,几个学生一起也不能过河,放学路上遇桥梁、道路坍塌,不能冒险通过,可返回学校留宿或请老师想别的方法。

四、防泥石流。

(一)山体滑坡:

山体是否崩塌,从外观上可作判定。一般情况下,有下列征兆时有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坡度较陡,大于45度,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坡体上有明显的裂缝;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公路边坡都是山体崩塌的多发地带。

崩塌应急避险的方法:雨季时切忌在危岩附近停留,不能在凹形陡坡危岩突出的地方避雨、休息和穿行,不能攀登危岩;夏汛时节,人们在选择去山区峡谷郊游时一定要事先收听当地天气预报,不要在大雨或连续阴雨天后仍有雨的情况下进入山区沟谷出行旅游。

(二)泥石流:

泥石流的发生征兆: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木,另外,深谷或沟内传来的类似火车的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还有轻微震动感,这些迹象都能确认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泥石流应急避险方法:当根据各种现象判断泥石流发生之后立即逃逸,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不要上树躲避,因泥石流可扫除沿途一切障碍;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不要躲在陡峻山体下,防止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的发生;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渐小之后或雨刚停不能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降雨暴发;白天降雨较多后,晚上或夜间密切注意雨情,最好提前转移、撤离;人们在山区沟谷中游玩时,切忌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棚。

五、怎样预防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一般具有潜伏期短、发病快、短时间内有大量食用过相同食物的人同时发病、所有病人都有相似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临床特征。预防食物中毒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吃变质、腐烂的食品;不食用病死的禽畜肉;

2、不吃被有害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品;

3、不生吃海鲜、河鲜、肉类等;

4、注意房间开门、开窗通风,用完煤气、电及时关好,不去山洞、水窖和土窖;

5、不采、不吃野果、不摘别人家的果子、水果;

6、不采、不吃野生菌、毒磨菇、河豚鱼、生的四季豆、发芽土豆、霉变甘蔗等。

7、不在校外的烧烤,养成良好习惯,远离食物中毒。

8、不到外面的小摊小贩出吃东西,也不要到无照经营的小吃店吃饭。

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假设我们不慎食物中毒了怎么办呢? 一旦出现上吐、下泻、腹痛等食物中毒症状,首先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同时,立即拨打中心120呼救。在急救车来到之前,可以采取以下自救措施:

催吐。对中毒不久而无明显呕吐者,可先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其舌根部的方法催吐,或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并反复自行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如经大量温水催吐后,呕吐物已为较澄清液体时,可适量饮用牛奶以保护胃黏膜。如在呕吐物中发现血性液体,则提示可能出现了消化道或咽部出血,应暂时停止催吐。

导泻。如果病人吃下去的中毒食物时间较长(如超过两小时),而且精神较好,可采用服用泻药的方式,促使有毒食物排出体外。用大黄、番泻叶煎服或用开水冲服,都能达到导泻的目的。保留食物样本。由于确定中毒物质对治疗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发生食物中毒后,要保存导致中毒的食物样本,以提供给医院进行检测。如果身边没有食物样本,也可保留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以方便医生确诊和救治。

当然,这种紧急处理只是为治疗急性食物中毒争取时间,在紧急处理后,患者应该马上进入医院进行治疗。同时注意要保留导致中毒的食物,以便医生确定中毒物质。

六、班会总结

篇7:描写雷雨天气的作文:雷雨

下午,我正在家兴致勃勃地玩电脑,忽然一阵狂风吹来,“嗬,好大的风呀!”特别是路边的小广告牌都被风刮倒了。我连忙跑到窗边拉开窗户,把手伸出窗外,顿时几滴水珠已飘到我手上,接着几声闷雷,乌云妈妈便把她满腔的泪水全部撒向整个人间,“哗啦”一声,大雨像天塌了似的铺天盖地的倾斜而下,雨水连在一起,密的就象一张张特别大的珠帘子很是好看。

看,天边出现了一道长龙似的蓝色的闪电,快要把天空都照亮了,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雷声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音。狂风裹着豆大的雨滴,一霎间,窗外的景物都变得模糊起来,就连我家窗户都变得朦朦胧胧,雨滴打在窗户上,雨水顺着玻璃流下来象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渐渐地连成了线,地上的积水也越来越多,好象一片片汪洋大海。

雨,越下越大,雨点斜打在街面的积水上,溅起一朵朵透明的水花,犹如一个个微型喷泉。雨滴在积水上,形成一圈圈波动的涟漪,美丽极了!

过了一会儿,雨渐渐地停了,街上的积水也渐渐地汇入下水道,我打开窗户,新鲜的空气夹带着泥土的清香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

篇8:雷雨主题

《雷雨》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其以周、鲁两家的悲剧为主线,深层次展现了封建家庭的种种罪恶,并对其根源所在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

2.《雷雨》主题

《雷雨》自问世以来便以其主题的多义性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关于《雷雨》的主题,不同的读者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 下文将围绕几种大众化的主题解读方式展开相应的介绍。

2.1阶级主题

以资产阶级主题为例。许多人认为作家曹禺通过“雷雨” 这一形象来暗示资产阶级的消亡,而《雷雨》的主题在于深层次披露资产阶级的罪恶[1]。阶级主题的解读有其明显道理。对文本进行分析便会发现,周家在经济上具有十分浓郁的资本主义色彩,也能够嗅到周朴园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资本主义罪恶气息。在哈尔滨承包工程的时,周朴园甚至因为保险费问题故意放水将小工淹死;在矿上工人集体闹罢工时,周朴园毫不手软地下令爪牙开枪杀人,将不愿同流合污的鲁大海开除,同时通过威逼利诱的手段来逼迫其他工人代表站到自己的阵营,与此同时,在自家居所内宴请或接待政府官员,以获取来自政府方面的支持。由以上事情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资本家,其原始资本在积累过程中伴随着血腥和残忍。将《雷雨》解读为阶级主题时,读者通常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了周朴园和鲁大海二者的矛盾和冲突上,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工人罢工事件并非《雷雨》这部作品的主要冲突, 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冲突、蘩漪与周萍之间的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冲突,全都占有大量的篇幅,因而资产阶级主题无法将实现对该部作品的完全概括,换而言之, 资产阶级主题这种解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

2.2命运主题

自《雷雨》这部作品诞生以来,其中的命运观便引起了不断地关注以及广泛的讨论。长期以来,研究者们针对《雷雨》这部作品是否存在命运观的问题展开了持久的讨论,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刘西渭认为在《雷雨》这部作品中,有一种神秘而强悍的力量,萦绕在每一个人物的身上,即命运。该命运观念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作者替天说话,文中所提到的报应也并非指上天刻意安排,而是“藏在人物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里, 又或者是人物错综复杂的心理作用里”,换而言之,由于作者对现实的精准把握,让研究者们感到导致悲剧的并非命运,而是源于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又或者是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但《雷雨》似乎仍旧向人们传达出了一种命运观念[3]。

刘正强将《雷雨》中的命运观念理解成作者本人世界观存在缺陷[4]。《雷雨》中的人物悲剧,有一部分是由于和困难进行艰苦斗争,最终失败导致的,还有一部分仿佛命中注定了一般。这种浓重的宿命色彩,给《雷雨》这部作品制造了负面影响。建领和君圭等人也认为侍萍最终回到周公馆的这个情节便向人们传达了一种“命运的规律”[5]。

新雨等人对命运观持一种肯定态度,认为正是由于命运观的存在给该部作品施加了一种质的限定性,另外,命运观是一个不同于宿命论的概念。在他的观点中,该作品所宣扬的命运观并非对命运心生恐惧,又或者是逆来顺受,而是不认命,勇于抗争的情怀,正因如此,使得该作品能够从诸多社会问题剧中脱颖而出,表现出了带有一定哲理性的别样意境。新雨等人为《雷雨》指出的这种命运观,不仅相当新颖, 同时还极具说服力[6]。

2.3其他主题

部分研究者提出了《雷雨》的宗教主题。作者曹禺并不信仰基督教,然而基督教对其成长却有着一定的影响。基督教的一系列思想在《雷雨》这部作品中有所体现,这也在客观上为那些提出宗教主题的学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宋剑华指出,该作品所给出的客观效果,是善恶之间的激烈争斗, 也是自然力(可以将之理解为“上帝”)所作出的公正裁决, 宗教主题相当明显。宋剑华基于对《雷雨》的研读,总结出了其中的22对矛盾,并认为这种带有矛盾色彩的结构模式恰恰反映了“上帝”的存在及影响[7]。他还引用“原罪” 及“报应”这两种思想对该作品予以相应解读。周朴园的遭受了子亡、妻疯的双重打击,这是上帝对周家及周朴园本人的原罪的制裁。周朴园前后性格反差极大,经历了一个人性打败兽性的过程,在灵魂方面也从原先的邪恶发展为后来的忏悔,这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显示了基督教所宣扬的那种忏悔意识。

白薇则基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雷雨》这部作品进行了解读。“女性的无言或非理性言语表达都不可能成为批判社会与文化的自觉力量,批判的语言中不存在男性主体话语之外的真正的异质话语”,当周朴园回归人性,完成自我救赎之后,他被赋予了新理性言说者的角色,此次此刻,女性则再次失去话语权,成了所谓的“失语人”。所以,白薇认为 《雷雨》的主题在于“宗法制度中人的变异与救赎的悲喜剧”,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就是,男性重拾话语权的这样一个过程。

3.《雷雨》艺术特色

3.1鲜活个性的人物

在《雷雨》这部作品中,作者曹禺尤为重视对人物的刻意塑造,借助浓重的笔墨,其笔下的人物不仅有血有肉,而且个性鲜明,同时还具有内涵丰富的特点,仿佛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读者迎面走来。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鲜有作品能够和《雷雨》相提并论。《雷雨》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书写了浓重的一笔,为其奉献了多个相当经典的人物形象,如周朴园、蘩漪、侍萍、周萍以及鲁贵等,这是相当难得的。

3.2内在的戏剧冲突

通常情况下,戏剧强调对外在冲突的有效体现,而《雷雨》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内在的戏剧冲突,即内心化的戏剧冲突,以此深层次地展现人性及情感的特质,尤其表现两点,一是丰富性,二是复杂性。如鲁侍萍要求女儿四凤对天发誓这一场景充斥着极为紧张的气氛,不禁让人心神摇曳。 鲁侍萍在自己年轻时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因而追悔莫及, 所以,她不希望女儿也和自己一样犯下同样或者类似的错误, 因而强迫女儿对天发誓。此时,四凤已经怀上了周萍的孩子, 如果对天发誓,那么自己将会失去丈夫,孩子将会失去父亲, 这一结果是她无法接受的,与此同时,四凤也能够深刻体会到母亲所承受的苦楚,且母女二人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因此, 对于四凤而言,舍弃母亲也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在二选一的抉择中,四凤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是无法言表的。

3.3“三一律”式的闭锁结构

《雷雨》的整体结构是非常严谨的,四幕之前设有序幕, 即将结束时留有尾声,再加上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几大要素的有机统一,所以,给人一种十分紧凑、完整的感觉。 作者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浓缩了周、鲁两家30年的人与事,如此一来,形成了一种十分典型的“闭锁式”结构。该种结构具有两大突出优势,一是集中,二是清晰,因而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描述人物及相关线索,表现其复杂性以及多变性。通过对该结构的合理运用,曹禺一方面突出展现了周朴园、侍萍的曲折经历,一方面深入刻画了蘩漪、周萍这二人的内心情感,另一方面还让鲁贵诸人的不同性格特点跃然纸上。与此同时,作者甚至实现了环境、人、事三者的有机融合、彼此映衬的良好效果。

4.结束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雷雨主题】相关文章:

雷雨听课感受05-22

雷雨论文题目05-02

雷雨影评范文05-16

雷雨情况范文05-16

雷雨节选范文05-16

雷雨有感范文05-17

雷雨过程范文05-17

欣赏《雷雨》有感04-14

烈风雷雨作文04-16

雷雨 曹禺 序言04-24

上一篇:会展管理信息系统实践报告下一篇:县今年一季度建筑业总体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