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雷雨》说课稿

2024-05-12

曹禺《雷雨》说课稿(通用8篇)

篇1:曹禺《雷雨》说课稿

《雷雨》是一篇描写大自然景物的。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述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象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熟悉。课文图文并茂,学生们乐于接受,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朗读、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了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景,多形式读文,感受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不同特点。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雷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本课的预设中,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文本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发展个性。

本节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目标是:

1、学会本课4个生字,书写“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感受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不同特点。

3、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雷雨的整个过程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

学习过程分三步: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们都曾经历过雷雨时节,经历过大自然中的各种天气。这些画面,这些意境,都沉睡在他们心中。只要我们去激活,去运用,它就能成为解化和接纳课文语言的精神同化点。在开始激趣导入时,我先出示“雨”字让学生认读再组词引出“雷雨”然后播放一段与雨有关的声音,让学生说听到了什么,并给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从而揭示课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唤醒学生对以往感知的回忆,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生活,从而进入课文中雷雨前的特定情境,使丰富的感知成为学生体会课文的基础。

第二步“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创设情境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直观可感的画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鼓励学生互相合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自主识字,如:

1、借助拼音自读、2小老师领读、3同桌互读4字形分析、组词……将识字和积累语言、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提高识字效率,培养识字能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生字,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步“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探究,发展思维。”

4在学习课文时我根据课文内容汇制了一张表格让学生找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及特点以及好词。并创设情境指导学习完第一部分以后总结学法,并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合作学习第二、三部分,雷雨中、雷雨后,然后我让学生汇报你学习到了什么?然后根据回答进行词句训练。这样的处理可以省却了老师字字、句句、段段去分析讲述的繁索,真正能课堂还给了学生。

第四步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这些日子观察过的天气,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的写下来。

篇2:曹禺《雷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茅盾的《雷雨前》是一首散文诗。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写雷雨前闷热难耐的窒息气氛以及由幔和可恶的虫豸们组成的让人透不过气的“雷雨前”的处境描写,深刻的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之下的黑暗社会现实,表达了革命者奋力摧毁国民党发动统治的昂扬斗志,以及渴望革命风暴涤荡一切旧势力的火热激情。这篇文章被编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雨中情思”,这一单元写雨的诗文,千姿百态,主要是唤起学生各自不同的体验和想象,本文重在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象征手法及其运用。

过程与方法

1、结合上下文及时代背景,理解本文象征意义。

2、在品读中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

情感价值观

学习革命者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会作者渴望革命风暴涤荡一切旧势力的火热激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就是对各种事物象征意义的理解,并通过品读,体会文章波浪起伏、跌宕生姿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结合背景,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文章中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顺利实施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攻克“象征表现手法的运用”这一教学难点又是实施教学目标的突破口。可以说,教学重点和难点得以实施,是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是进行创新教育,强化学生素质的关键。

四、教学理念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五、教学方法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体味作者对天气热、闷的妥贴表达,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借助背景资料,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通过拓展迁移训练,深化象征手法的理解及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渴望革命风暴涤荡一切旧势力的火热激情。

教学重点:

1、体味作者对天气热、闷的妥贴表达。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

1、猜一猜。以谜语激趣导入。

2、教师简介作者。

二、读一读

1、师生合作,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听读课文,思考:雷雨前的天气有怎样的特点?

三、品一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找出写天气热、闷的句子,并作赏析。

(1)教师示例,作方法指导。

(2)学生小组内赏析,班内交流。

3、浏览课文第二部分,思考:文中苍蝇、蚊子、蝉儿在这种环境里有何反应?

四、议一议

1、出示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2、小组合作探究:文中闷热的天气、苍蝇、蚊子、蝉儿、雷电风暴各有何象征意义?

3、有感情地朗读结尾部分,再次感受作者对雷雨(革命)的渴望。

4、小结课文,揭示文章主旨。

五、说一说

1、出示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图片。

2、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喜欢,因为它象征着。

六、作业设计

仿照范例,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写一首小诗。

例A:粉笔

白色的犁

耕耘在黑色的沃土

例B:橡皮橡皮

一心盯着别人的错误为了纠正别人的错误

耗尽了自己的生命献出了自己的青春

附:板书设计

雷雨前

茅盾闷热的天气----社会环境

呼唤、渴望

篇3:曹禺《雷雨》的悲剧特征

关键词:《雷雨》,人物性格,悲剧结构,悲剧意蕴

1.概 述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四幕悲剧, 故事是以上世纪二十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 为背景 , 通过一个 大封建资 本家周朴园 的家庭及 周、鲁两家 错综复杂 的矛盾冲 突的刻画揭 露了一系 列社会和 家庭的悲 剧 , 成功地塑 造了周朴 园周萍 , 以及鲁侍 萍、蘩漪等 悲剧人物 形象 , 是一部真 正意义上的悲剧。大师李健吾称之为“一处动人的戏, 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雷雨》广泛地吸收了古希腊戏剧的“命运悲剧”、莎士比亚戏剧的“性格悲剧”、易卜生戏剧的“社会戏剧的合理因素并将之成功有机融合, 将几个家庭几代人的恩怨和命运交织在这些人不断地挣扎和挣扎中的绝望中。

悲剧的美学意义在于激发人心灵与作者的共鸣, 阿瑟·密勒认为:“悲剧之所以被称为是一种更令人意气风发的意识是因为它们是我们察觉到任务原本可以达到却没有达到的境地。因而悲剧是和对人类包邮某种适当的希望分不开的。”悲剧之所以吸引人,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的再度加工, 这都源于人们的体验及对理想的期望。从广义上来说, 任何求之不得, 事与愿违的逝去都可以称之为悲剧, 在故事的结构内容上, 黑格尔更充分强调了悲剧性格的重要意义。

2.人物的悲剧性格

曹禺的《雷 雨》是中国 新话剧走 向成熟的 标志性作 品其深邃的内涵、圆熟的技巧一直被后来人津津乐道并奉为经典。《雷雨》中有八个突出的戏剧人物, 其中女主人蘩漪历来是最被关注的, 她是一个不规则的悲剧人物, 作者曹禺也称其性格 最具有“雷 雨”的 , 也是他刻 画的最具 特色和最 鲜明的人物。

在历史上, 女性形象往往都是被侮辱和欺压的对象, 都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的, 往往是被忽略的。直到19世纪中叶, 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她们开始作为独立的个体站在社会的舞台上。《雷雨》中的蘩漪就是这样女子的典型例子, 虽然最后她的生活以悲剧结局, 但是在整部剧中她所表现出的思想和行为上的觉醒都值得我们关注。

蘩漪是个牢笼中的女子, 是个如暴风骤雨的女子, 她在命运和爱情之前努力挣扎, 虽然最后伤痕累累;她竭尽全力维护那畸形的爱恋, 却无法坚持自己;她拒绝和周朴园给她的药, 却僵持不过吞下那一碗碗苦水, 麻痹她的躯体和灵魂。

蘩漪的悲剧在于她走进了不应该走进的门, 爱了不应该爱的人, 将乱伦的爱情看做自己的救命草, 放弃了真正能摆脱现状的反抗。总之, 繁漪作为悲剧人物, 其性格对她的生命活动有着直接影响, 甚至能够对于压抑、窒息、毁灭悲剧人物的生命激情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正因为繁漪的雷雨性格和狭隘心理, 使她成为全剧的主导性人物, 引导戏剧冲突和人物关系的矛盾, 并把戏剧冲突推向悲剧的高潮。钱谷融先生认为:繁漪不但有雷雨的性格, 而且是有独特性的雷雨性格, 她本人就简直是“雷雨”的化身。繁漪操纵着全剧, 成为整个剧本的动力, 牵制着剧中人物:她死命地拖住周萍不让他离开周公馆;她把鲁侍萍招来周公馆;最后在周萍与四凤将要一同出走时, 又是她叫来周朴园, 揭出难堪的事实真相, 了结了这个悲剧, 葬送了这个家庭。《雷雨》这曲悲剧, 是在繁漪的性格力量的推动下一手制导完成的。

另外一个为了摆脱命运的折磨而不断与命运斗争的女人是鲁侍萍, 她没有蘩漪“雷雨”般的性格, 然而她的沉默让我们不敢同样沉默地模式命运。她三十年未见大儿子, 三十年带着鲁大海两次下嫁给别人, 生了四凤却不想四凤去侍奉抛弃她的周朴园, 更不料四凤竟与她自己同母异父的哥哥还怀上了他的孩子。她知道这一切的真相却无力开口说出一个字, 这残酷的现实像一颗颗大雷炸开。漫天的雨代替了她所有的泪, 她失去了三十年未见的亲儿子, 失去了最疼爱的女儿四凤。这也许就是命运的安排。侍萍悲剧的人生沉痛地敲击着《雷雨》悲剧的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她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妇女, 她将自己撕碎一般给丈夫, 给儿女, 她一直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着, 她命运的悲剧性让生命这汪纯洁的泉水枯竭了。

一手造成这悲剧的人就是周家老爷周朴园。他禁锢着蘩漪的身体和精神, 麻痹着她的思想和灵魂;他一直用着侍萍当初用的家具, 保持着她当年的习惯, 保存着她的照片, 怀念着她, 却在四目相望的那一刻想要用钱来收买侍萍的人心。不知道是什么让他变成这个样子, 他面不改色地让双手上染满工人的鲜血, 他威严的形象常常让孩子们心惊胆战, 但是他自己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呢? 也许他自己也看不清了。

周朴园的性格是复杂的, 性格中的几个方面是时常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在《雷雨》中最能表现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的是他与鲁侍萍的冲突, 在潜意识中, 他无法忘记侍萍, 本能和良知在他的内心中发生着强烈的碰撞。当他和侍萍相认的时候, 本能上他想与侍萍相认, 但是他的理智和社会地位阻止了他这一决定。因为一旦他与侍萍相认, 周朴园的社会地位名誉权威都将失去, 他不想失去这“来之不易”的一切, 但片面地给他冠以薄情寡义的头衔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毕竟他在三十年间还在以各种方式怀念着侍萍。

在周朴园对待鲁大海的事件上, 我们要从两方面看这一问题:一方面, 他压榨工人的血汗, 双手沾满了工人的鲜血另一方面, 在周朴园年轻的时候, 他也对西方的民主、自由有过大胆的追求, 他冲破家庭的桎梏与侍萍同居, 向封建大家庭宣战, 但是在面对强大的命运和现实的时候, 他动摇了, 失败了。

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最可悲之处在于他不敢向压抑、摧残他的社会发起挑战, 而是在不断的折磨中退让、妥协。在三十年黑暗制度的折磨中, 从三十年前他赶走即将临产的侍萍的时候, 他开始变得腐坏, 性格变得扭曲和畸形。但是曹禺并没有将周朴园推向极端, 而是将他归为伪善, 让读者能在他黑暗的性格中看到一丝闪亮, 也使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周朴园的悲剧人生让我们看到了那种可怕的、强大的封建势力是如何压抑正常的人性, 使人性变得扭曲和畸形的。

如果说周朴园的深处有着一种隐忍的人生哲学, 他将一切都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话, 那么蘩漪的生命则是像火一样燃烧到白热, 虽然短促, 但是在一瞬释放出极大的光和热, 在化成的这朵绚丽的花消失的时候, 她的生命随之灰飞烟灭。

3.悲剧故事的结构和意蕴

曹禺在故事设计上, 吸取了英国戏剧创作流行的“三一律”的原则, 组织《雷雨》的情节。剧本在四幕中, 一天的时间、两个场景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三十余年的矛盾纠葛, 以一系列人物为扭点展开故事, 极端、复杂、紧张的矛盾冲突在一个个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中展开, 这一人物交糅杂错的关系愈演愈烈, 在一瞬间这个家、这八个主要人物一下子陷入泥淖, 导致了剧中人物无一例外的悲剧结局, 展示了作品严禁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

在曹禺设计的这一结构中, 每一个人物都在推动着悲剧的发展, 他们制造着悲剧又是悲剧结果的承受者。《雷雨》以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展现悲剧的进程, 打破了中国传统戏剧的二元结构, 用一种崭新的视角深入解读了戏剧的模式, 使戏剧的结构形式走向了多样化。

曹禺的《雷雨》的悲剧根源绝不是单一的, 它是作者现实生活的演化, 是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的展现, 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 也不仅仅是人物性格的悲剧, 更是命运的悲剧。我们在理解《雷雨》的悲剧意蕴时, 不能单单从命运悲剧、性格悲剧或社会悲剧的角度来看, 更要综合这几种悲剧一起看才能更深刻、更细致地理解《雷雨》的悲剧意蕴。

参考文献

[1]曹禺.曹禺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

[2]曹禺.雷雨·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3]斯马特.悲剧.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4]亚里士多德.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篇4:曹禺:雷雨过后是日

曹禺,湖北潜江人,本名万家宝,字小石,1910年出生在天津一个一度显赫又急剧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于襁褓之中失去生母,却由深爱他的继母抚养长大。幼年时的曹禺内心情感丰富,有着敏锐的感受力。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古典诗文,不到十岁已读完四大名著。十二岁时,曹禺便投考南开中学。南开由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与张伯苓共同创办。曹禺进南开的时候,正是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旧的营垒之时。鲁迅、郭沫若、郁达夫都曾对曹禺产生极大的影响。1925年曹禺十五岁时就加入了南开中学龄前的文学会,次年,即与王希仁等同学为天津《庸报》办起了一个名叫《玄背》的文学副刊。曹禺的第一篇创作小说,名曰《今宵酒醒何外》,是仿造郁达夫小说的路子做的。

在文学的道路上,曹禺也曾迷恋过诗,只是他童年的遭际,决定了他对戏剧的向往和迷恋。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十分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把话剧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课外活动在校内推广。对南开新剧团作出大贡献的人,说来大家颇不陌生,他就是从前清华学校时期的教务长,张彭春仲述先生。张彭春早年赴美国留学,与赵元任、胡适同学,虽攻哲学教育,对戏剧却格外喜爱。时值歐美小剧场运动兴起,他受其影响,热心于创作演出。没有张彭春,就没有南开新剧团,也就没有后来戏剧家曹禺。是张彭春慧眼识才,把曹禺从庸众之中力拔出来,使之成为当时南开一颗光辉夺目的戏剧之星。

曹禺曾经报考过协和医学院,却因数理化成绩稍差而落榜,不得已上了南开大学政治系。曹禺深爱南开,正是在这里,他的戏剧天才得到发现;正是在这里,他与张彭春合作,改编了英国戏剧高尔基华绥的作品;也正是在这里,张彭春对他殷殷期望,送给他《易卜生全集》的英文版,盼他成为易卜生那样的剧作家;还是在这里,他开始了《雷雨》的酝酿。然而,他太厌恶政治经济之类的课程了,当他终于向校方提出要报考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时,南开的态度是要考可以,考不上不准回南开。曹禺此时已是背水一战,别无退路,

相对南开而言,清华是民主多了,开放多了。清华西洋文学系在民国十七年就改名为外国语言文学系,但习惯仍沿用旧称,系主任王文显是戏剧家,不少学生受他的影响,如张骏祥、袁俊、李健吾都是他培养出来的。而曹禺则是最受瞩目的一个。这个时候,清华产生了“龙、虎、狗”三杰之说。“龙”就是钱钟书,“虎”则是曹禺,而“狗”是对颜毓蘅的戏称。

曹禺自进清华后,刻苦研读西文戏剧名著,他不满外文系那种照本宣科的讲法,老是逃课进图书馆。为了《雷雨》人物的酝酿,他为每个人物写了小传。清晨他就跑到图书馆二楼的杂志室,在一个固定座位上开始写作,一直到夜晚十点闭馆,有时甚至被锁在馆里。1933年,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里,23岁的曹禺完成了他在中学时就开始酝酿的四幕话剧《雷雨》,1934年经巴金先生推荐,发表在《文学季刊》上,从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天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升起了。 两年后,曹禺在天津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时又写出《日出》。不久,《原野》、《蜕变》、《北京人》、《家》相继问世。这些作品不仅奠定了曹禺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更标志着中国话剧走向成熟,中国剧坛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明星。

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剧作家的剧作,能像曹禺先生的话剧那样久演不衰。从它们诞生的30年代,就轰动了京津和上海,茅盾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赞。而在最艰苦的抗战时期,曹禺的戏,依然是中国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目。在解放战争年代,在解放区还曾上演过《雷雨》。在五六十年代,曹禺的戏是中国舞台上最招人喜爱的保留剧目。文革之后,曹禺剧作的演出和改编、研究和评论都达到一个高潮,几乎他所有的戏都被排演了,几个主要的戏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曲,甚至芭蕾舞。为什么他的戏,让一代又一代的观众这么喜欢呢?为什么他的戏吸引一代又一代的演员去演出呢?

一个伟大的戏剧家,往往也是思想家,或者说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关怀人的命运,关怀人类的命运。莎士比亚是这样,曹禺也是这样。在曹禺的戏里,一个又一个人物的命运,诸如蘩漪、侍萍、四凤、陈白露、翠喜、小东西、仇虎、金子、愫方、文清……在这些人物的命运中,我们看到作家是怀着怎样一个伟大的仁爱的心灵,又是有着多么宽广的人道的关怀!甚至,连周朴园,他都有着怜悯。在他看来,人的悲剧境遇,人类的悲剧,几乎带有一种不可逃脱的性质。曹禺所具有的悲剧思想是杰出的,是十分深刻的。在同时代的剧作家中,甚至现代文学作家中,还没有人有着他那样宽广的人文精神和人类情怀。

曹禺对人性有着最充分的研究、最深刻的理解和最细微的体验。在他的剧作中,对人、人物性格的刻画,不但倾其毕生的精力,而在探索人性和人的感情世界上,甚至可以同那些世界戏剧大师媲美。郭沫若在看过《雷雨》后就说:“作者于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术等,似乎也有相当的造诣。以我们学过医学的人看来,就是用心地去吹毛求疵,也找不出破绽。在这些地方,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最杰出的一个。”

曹禺说:人是非常复杂的,又是最宝贵的,同时,又是最值得研究的。他一生都在探索人——探索人的的心理,人的感情,人的灵魂,把他们最隐秘的情感世界,最复杂的人性心理,展现在舞台上。正是这些,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灵,激动着一代又一代演员的表演欲望。如果说,曹禺的戏剧为什么有着如此大的魅力?那么,就是他把最伟大的人文胸怀同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理解结合起来。

曹禺在晚年,对一些社会问题剧的创作提出他自己的看法。他这样说:“所有伟大作家的好作品,不是被某个狭小的社会问题限制住的。《红楼梦》就不是被一个问题箍住了,它把整个社会反映出来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至于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等,也不是那么具体地提到某个社会问题,这些作品反映得很深刻很广泛。文学反映生活,可以更广阔、更深厚地,应该看得广泛,把整个社会看过,经过深入的思索,看到许许多多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人物再写。作品是要真正的叫人思、叫人想,但是,它不是叫人顺着作家预先规定的思路去‘思’,按着作家已经圈定的思路去‘想’,而是叫人纵横自由地广阔地去思索,去思索你所描写的生活和人物,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思索整个的社会,甚至去思索人类。”显然,这是他毕生创作思想的结晶。

篇5:雷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雷雨》,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它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曹禺先生,本文讲述了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表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必然灭亡的命运。这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文,可以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对以后的戏剧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根据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戏剧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戏剧通过语言塑造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戏剧中人物情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于戏剧的兴趣。

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品味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个性特征,如周朴园和鲁侍萍。

二、说学情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思维活跃,感情丰富,但由于阅历的局限,对于一些复杂的人物性格还无法了解透彻。并且,这是高中的首个戏剧单元,学生在理解戏剧语言和戏剧手法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育学的和谐统一。因此,在教法上,我打算采取多媒体展示法、问答法和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比较直观,可以引导学生形象具体地了解一些相关知识点,引发学生的思考,问答法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开发学生的思维,点拨法可以在关键处起到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在学法上,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开始,首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这种方法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之后我将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请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2.理清人物的复杂关系,如情侣关系、血缘关系、阶级关系等

3、概括故事情节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和板书。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的认知,他们是第一次接触戏剧,所以需要老师以问答法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围绕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情感变化来进行提问。学生可以四人一组对教师提的问题进行讨论。

1、周朴园是如何一步一步认出鲁侍萍的?

2、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对她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和周朴园对鲁侍萍之前的情感流露是否冲突?

3、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特征分别是怎样的?

4、鲁大海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5、戏剧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特点?

6、剧本为什么要以雷雨为题?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他们梳理答案,下面我将依次回答这六个问题:

1、主要是鲁侍萍的以下行为引起了周朴园的注意:关窗、无锡口音、叙述鲁侍萍的身世、熟知绣着梅花的衬衫。

2、周朴园对鲁侍萍厉声责问,这和他之前的情感流露并不冲突。因为这些年周朴园生活得并不幸福,他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所以会经常怀念善良温柔的侍萍。但是,那种怀念是建立在侍萍已经死了的基础上,死人不会威胁他的名誉和地位,当侍萍出现时,他感觉受到了威胁,所以对侍萍的态度开始变得恶劣。

3、周朴园是一个自私、冷酷、无情、残忍、奸诈的资本家。鲁侍萍是一位勤劳、善良、正直、有尊严、刚强的下层劳动人民,备受屈辱,心有不甘,却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

4、鲁大海是一个有着较高觉悟的工人代表,他有着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但做事有点鲁莽。

5、人物语言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丰富的潜台词,即人物的表象语言之外想说或者不便说的话。如鲁侍萍冲着周萍喊“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亲妈啊”其实潜台词是我是你的亲妈啊。第二、人物语言个性化。如周朴园的语言简短而盛气凌人。第三、富有动作性的语言(推动或者暗示情节发展),如鲁侍萍说她前几天还见到当年的侍萍是在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

6、这部戏剧之所以取名为《雷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基础。其次,雷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着在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带来。

(四)巩固: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们分角色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要深入人物内心,把握人物内心的情感冲突,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故事情节和更加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发展变化。

(五)归纳总结课文

《雷雨》是曹禺的戏剧处女作,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作者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以及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这个大家庭的崩溃,预示着罪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关于《雷雨》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2、仔细阅读课文,分角色排演。

五、说板书设计

篇6:《雷雨说课稿

山东省海阳市第一中学王萃华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过《雷电颂》、《威尼斯商人》等剧本。这为我们学习戏剧单元作了一定的铺垫,并且一提到“电视剧”同学们都兴趣浓厚,所以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要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戏剧的能力和鉴赏戏剧的水平,更好地欣赏戏剧和影视。

二、课标与教材分析

㈠语文新课标对戏剧单元的要求:

1培养学生阅读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

2学习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3通过观摩戏剧演出,尝试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入领会作品内涵,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留心观察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短剧。

所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力求完成新课标的要求。

㈡教材的地位: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第一个戏剧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戏剧的知识,学会鉴赏戏剧;尝试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尝试短剧创作。

《雷雨》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是30年代的优秀话剧之一,在中国文坛上有深远的影响。曹禺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课文节选的是全剧的第二幕:戏剧冲突尖锐,结构缜密,语言个性化。学好本文,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目标与要点分析:

㈠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知识,把握戏剧冲突。

2品味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3理解潜台词的内涵,分角色朗读,扮演剧中人物。

㈡教学重难点 :

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

2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理解潜台词的内涵。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人性世界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培养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感。

2培养人文情怀,提高文学修养。

四、教学策略设计、过程设计:

㈠策略设计:

本课学习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及鉴赏剧本的基本方法,充分体会人物的台词,了解周朴园这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进而把握戏剧冲突,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

1课时安排:两课时学法 :

采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方法,课后学生熟读课文,完成《导读提纲》的内容。因为课时减少了,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法:

据新课标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①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人物形象。

②点拨,引导学生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探究问题。

③讨论,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和辩论,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④表演:要求同学课下预演精彩片段,人人参与。课堂演出分男子组,女子组,男女混合组。演出时,老师随便点人,也可同学推荐。

⑤学完课文后,请同学们编一小短剧。

4教具:采用幻灯片。

㈡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结构,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1导语设计:主要介绍《雷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习兴趣。

2检查《导读提纲》的内容,掌握戏剧知识。

3同位分角色速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矛盾冲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 共同探讨,集体回答:本文的情节结构:

② 自主探究:本文主要写了几个人物?人物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几对矛盾?

③ 分组讨论: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一组思考并讨论: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三十年来他所做的打听下落,保留旧家具,记住生日等,可看出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

第二组思考并讨论:鲁侍萍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三组思考并讨论:鲁大海的性格特征。

第四组思考并讨论:

A找出文中的“舞台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B本文以“雷雨”为题有什么含义 ?

4课堂练习(投影仪):

①请分析“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三句话的潜台词。

②“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表现了侍萍当时怎样的心态?

5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和分析了周朴园、鲁侍萍及鲁大海的人物形象。要重点把握周朴园的形象;要学会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方法。望同学们多读课文,体味人物语言的丰富性。

本文人物关系复杂、矛盾,希望同学之间有纯真、淳朴、健康的情感和友谊!

6、作业:

①做课后习题一、二,分析潜台词。

②课后自选精彩片段预演,准备下节课登台演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简析语言特点,深入把握人物的性格,登台表演精彩片段。

1导语设计:第一节课,主要是从理论上分析了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的人物形象;本节课主要是表演,看同学们是否真正把握了人物的思想性格,重实践。

2简析语言特点:①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②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

讲的目的是让同学表演时能充分把握人物语言,演的到位、逼真、精彩。

3请同学登台演出,演完找同学点评。

4老师归结,以鼓励为主:

一个字,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表演的这么精彩,老师佩服你们。同学们不但有极强的表现欲,而且极富表演天分,真有才!我骄傲!不过,要想扮演好剧中的人物,需要深读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望大家努力学习,将来成为表演大师,话剧大家。

5作业: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编写短剧,编写精彩的登台表演。(注意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设置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附:《雷雨》导读提纲

一、朗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下面的生字词:

涔涔 谛听聆听 惊愕惊奇 弥补 伺候 不期而遇 原委 勾当 缜密 咀嚼 拜望探望 见地见解 昧心 郁热 意气

二、简介作者:

曹禺原名万家宝,原籍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投影仪)曹禺出身于天津封建官僚家庭,幼年他常被继母带去看戏曲和文明戏。当时的天津是个商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的北方重镇。在少年时期,曹禺已深深了解封建大家庭的生活,也看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具有民主精神的南开中学就读时,成为南开新剧团的重要骨干,边演戏边编演时事新剧,同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品。在清华西文系,他阅读了大量希腊悲剧及莎士比亚、奥尼尔、契诃夫等人的戏剧作品,也常去广和楼听京剧,到天桥听曲艺。

曹禺创作《雷雨》时只有23岁,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他前后花了5年时间构思这部戏。据说他写这部戏的时候,花了很大的功夫写剧中人物的小传和札记。《雷雨》剧本里每一个人物出场的时候,都被他用很短的文字生动地介绍了一遍,比散文还漂亮,可以说是精雕细刻的。为写这些小传和札记,他用过的废稿纸把床底都堆满了……这就是被后世很多人认为是“天才之作”的《雷雨》的创作过程。

有人说,“曹禺无疑是个天才,你说他在23岁的时候有多少人生阅历?但他就能写出这么深刻的作品”。我想,这与他的家庭环境与他的勤奋苦读不无关系吧。

三、熟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情节结构分哪两部分?

2本文主要写了几个人物?人物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几对矛盾?

3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是一个怎样的人?4侍萍对周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侍萍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掌握戏剧知识:

1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

按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

按题材的不同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按容量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按戏剧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正剧、悲剧.和喜剧等;

从演出场合看,可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文学的特色:①适合舞台表演;②要有戏剧冲突;③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

台词分为:对话、独白、旁白等。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有一定的作用。舞台说明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它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括起来。

戏剧语言的特色:①动作性;②个性表现力;③抒情性;④有潜台词;⑤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5分析戏剧语言应注意 :

①个性化 : 所谓个性化的语言,就是切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语言,因此台词能表现出人物性格来。个性化的语言主要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②潜台词: 所谓“潜台词”,就是俗语所说的“话中有话”“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分析戏剧语言时,要透过人物的语言去挖掘出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东西。

五、课下分角色朗读:

要求人人参与。第二节课同学登台演出:分男子组、女子组,男女混合组。演出时,老师随便点人。表现突出的同学,重组到兄弟班演出。

六、学完本课,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编写一短剧。

附:暑假前我“讲授”话剧《雷雨》的过程

1授课前提出的要求:下周一学习戏剧单元的《雷雨》。老师不讲,而是同学登台演出(学生哗然)。要求课下预演,人人参与。(学生愕然)学完课文后,请同学们编一小短剧(啊)。2登台演出分三组:男子组,女子组,男女混合组(同学大笑)。演出时,老师随便点人(有的同学害怕了),也可同学推荐(有些同学舒气)。总之,要人人参与。表现突出的同学,重组到兄弟班演出。(同学,啊?)

3分发材料(课后阅读):曹禺生平及创作(点讲曹禺酷爱读书与演戏及其进步的思想),有关戏剧的知识(点讲,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生命)。

4课堂演出(精彩内容):吴亚林(男,不太爱学习)扮演周朴园,像极了,特别是点吕宋烟的动作很经典,还有他慢条斯理的对话,较好的把握住了周的性格特征;张曼莉(女),鲁侍萍,尽管有点声泪俱下的控诉周的味道,但赢得了不少掌声,她撕周朴园签的支票的情形仍历历在目;周冲的扮演者杨阳,尽管只一句台词(爸爸这是不公平的!),也很鲜明,表现出他的热情,单纯。

5老师点评:一个字,棒(同学鼓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表演的这么精彩,老师佩服你们。同学们,不但有极强的表现欲,而且极富表演天分,真有才!。不过,要想扮演好剧中的人物,需要深读课文,把握人物的性格。望大家努力学习,将来成为表演大师,话剧大家。(主要是鼓励,其实有许多不足)

篇7:雷雨说课稿

1、专业培养的目标岗位

我所教的8班是美术特色高中班,学生属于经过三年学习后,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艺术类考生。高中语文课程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的地位

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二、背景

为培养学生阅读戏剧作品的兴趣,从优秀的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素养,本次课程鉴赏话剧《雷雨》。

三、思路

本次授课采用辩论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鉴赏分析法,教学采用辩论、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物,品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挖掘戏剧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从而学习鉴赏戏剧人物的基本方法。

四、课程借助的媒体平台

多媒体课件: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教学课件、相关图片、影碟等。

五、学生情况

09—8班共有24人,大部分学生语文能力不高。有5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较强,课上能跟上教学进度,积极回答问题;14名学生处于语文基础较差,但能努力听课,不断学习;5名学生基础极差,虽有教师不断督促,仍无法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极其被动。

六、教材

(一)本课内容

要想真正理解戏剧作品,必须要把握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何品读人物对话,分析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则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

学习《雷雨》的难度在于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本课在学生理清课文结构、掌握剧本人物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周朴园与鲁侍萍两人相遇相见的片段,深入探究人物周朴园的复杂性格。教学采用辩论及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索,品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挖掘戏剧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学习鉴赏戏剧人物的基本方法。

(二)目标定位

1、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①欣赏戏剧作品特定环境下的人物个性化、动作化的台词魅力。

②从人物的多重关系所展现的矛盾冲突中,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③深入研读,掌握阅读鉴赏作品的方法,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④从优秀的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素养。(德育目标)

2、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挖掘戏剧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学习鉴赏人物的基本方法。

3、教学难点:

品读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把握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4、教学方法:

①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

②提供充分的信息、补充一定量的课外知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并注意在解读台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③运用点拨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适时地给予点拨,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展示授课过程中所用的资料。

七、教法

本课在学生理清课文结构、掌握剧本人物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周朴园与鲁侍萍两人相遇相见的片段,让学生深入探究周朴园的复杂性格。教学采用辩论、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物,品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挖掘戏剧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从而学习鉴赏戏剧人物的基本方法。我在学生遇到的困难时适时地给予点拨。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理清思路——辩论探讨——品读语言——归纳总结”。

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回顾戏剧中的人物关系,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结构。然后将学生组织成正反两方,就“周朴园爱不爱鲁侍萍”这一问题展开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积极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我的不断引导,让学生在思考辩论的过程中,掌握分析戏剧人物性格的方法。品读人物的语言、挖掘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上,我设计了发掘潜台词的训练环节,使学生理解戏剧中台词所包含的言外之意。而课后利用揣摩人物语言的方法,分析鲁侍萍的人物形象,则是对课上所学内容的巩固。

这堂课在教法和学法的落实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给他们提供更多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探究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八、学法

本课通过辩论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鉴赏分析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物,品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挖掘戏剧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从而学习鉴赏戏剧人物的基本方法。

九、教学过程

①导入:一天一夜揭露两家人30年的矛盾,从时间悬殊的角度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1分钟)

②理清思路:回顾戏剧中的人物关系,理清课文的结构。(5分钟)

③辩论探讨:组织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共同揣摩、探讨周朴园的复杂性格。(30分钟)

④随堂练习:品读人物语言,分析潜台词,理解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5分钟)

⑤课外延伸—— “爱”的教育(3分钟)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不要过早的摘取未成熟的“恋之果”,给自身及他人造成伤害。

感悟“爱”——父母的悉心照顾、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之间的关心和问候,甚至陌生人之间的无私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梦想努力奋斗。

⑥课堂小结:

篇8:《雷雨》说课稿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认真解读本文将有助于对其他三篇剧本的理解,引导学生在阅读剧本时,注意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中的发展、变化中得到体现的。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情感目标: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个矛盾: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工人代表鲁大海的矛盾冲突难点:a、把握周朴园的性格特征,了解鲁侍萍被侮辱残害的根源。b、了解出场人物之间的复杂的关系。

四、说学法引导

见教案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13分钟)

1、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B、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约27分钟)

1、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B、分析人物性格。

3、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A、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5、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课外研究拓展(约3分钟)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雷雨》的命名B、曹禺创作《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2、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结束词

我的结束词是这样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曹禺《雷雨》说课稿】相关文章:

雷雨 曹禺 序言04-24

九年级曹禺雷雨读书笔记04-25

曹禺《雷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05-02

曹禺生平05-21

曹禺创作05-25

陈教授对曹禺的05-02

上一篇:育才小学德育工作总结下一篇:一路花香详教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