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雷雨》有感

2024-05-01

读《雷雨》有感(通用10篇)

篇1:读《雷雨》有感

以前在只在电视上看过一点苏州评弹,唱的基本上是一些传统曲目。这次居然看到了苏州评弹版的《雷雨》,这样的创意这是令人耳目一新。

评弹版的《雷雨》抽取了周萍、繁漪的情感纠葛。一共分了三场戏《山雨欲来》、《夜雨情深》和《骤雨惊雷》三回。

第一回一开始以旁白的口吻介绍了周朴园一家,还意味深长地加了一句“从照片上看这是一个有秩序的家庭。”起到了反讽的效果――因为家庭表里不一30年间两代人制造了3段孽缘(周朴园与梅侍萍、周萍与繁漪、周萍与四凤)在这一回里,表现的是周朴园回家,繁漪和周萍怕他们之间的事情败露。在原著中大段的对于周朴园的外貌的描写被删去了,只留下了寥寥数笔――但是有意点名“周朴园有一种从骨子里冒出来的威严”这从他逼迫繁漪喝药与周萍劝药的细节中可以看出了。我个人认为这是周朴园长期出门在外回来后重整家风确立威信的。因为是以萍、漪二人的情感为主线,所以删去了周冲的很多台词,添加了萍、周二人的心理描写――两人一直在揣测是不是被周朴园有所察觉,在刻画心理的片段上,评弹配上了音乐使得纠结矛盾恐慌的心态配上缠绵婉转的江南丝竹显得更加有感染力了。周朴园让周萍向繁漪下跪说:“母亲,请喝药。”周萍一方面迫于父亲的威严不敢不跪、不得不跪。另外心想如果不跪会不会使得暴露?繁漪更不希望周萍跪下,否则他们之间的关系完全不伦不类也等于否认了两人间的爱情。所以编者在此处花了许许多多的笔墨细致地刻画了两人的心思。在原著中繁漪不等周萍跪下就将药一饮而尽,而在这版《雷雨》中,周萍下跪,喊繁漪母亲。一言既出,繁漪非常崩溃,看出了周萍的软弱与妥协。满含泪水地将药喝完,直冲回自己的房间,趴在椅子上大哭一场――这里是一个矛盾冲突点,演员的情绪已经被推向了极致――编者笔锋一转,使其感情趋于平缓――繁漪忽然想到周萍主动请缨去矿地,明白他是在故意摆脱自己,便欲下楼挽留。于是重整妆容,下楼去。编者恰到好处地处理了演员的情绪,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在繁漪下楼的时候,无意间听到了周萍与四凤约在晚上见面,她的直觉告诉她另有隐情。但是繁漪却在周萍面前不露声色。在这段繁漪劝说周萍留下的戏中,评弹版《雷雨》增加了一个“团扇”的意象作为萍、漪二人的定情之物。团扇本是周萍第一次见繁漪时候送她的见面礼。后父亲长期不在家,周萍送了繁漪一件生日礼物――借戏班的名义请周老爷和周太太去听《游园惊梦》父亲不在,周萍作为长子,名正言顺地陪繁漪去看戏。繁漪嫁入周家以来第一次有人为她庆生日,自然是感动得不得了。回来后就在扇面上绘了杜丽娘的形象,并请周萍题词。按常理论,他题词的内容应是《牡丹亭》中著名的那个唱段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可是编者在这里让周萍提的却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繁漪一下子在此中找到了自己――我不就正像杜丽娘一样在寻觅知音吗?转念也感受到了周萍看到了、理解了自己长期孤独无依无靠的生活状态。这段还有个细节我很喜欢――繁漪盛装去看戏,上车的时候顺手拉上了车帘,周萍劝她将帘子放下。于是一路上繁漪看到了赏心悦目的美景,收获了路人赞许的目光。领略到了周萍和她说的“周园之外别有一番天地。”

在周朴园那里没有得到的尊重、体贴与关爱在周萍这里全部得到了补偿。繁漪自喻为一只枯荷,觉得是周萍使得自己重新获得了活力,这也是他为什么一直对这段感情不后悔的原因。

在《夜雨情深》一回中,四凤是个纯洁善良、善解人意的形象,当然人物内心也有挣扎――自己喜欢周萍,母亲却绝不允许她与周家来往。刚刚发过毒誓周萍便来找她,两人只好隔窗对话。这给周萍的忏悔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其实四凤对周萍与太太间的事情略知一二,但是她并不计较,而且当周萍说愿意娶她的时候,她说这次是她听得最踏实的时候。于是抛开毒誓,启窗让周萍进来。四凤的不计较不仅仅是主仆关系她没有资格指责对方,而是她很宽容很理解周萍此时此刻的处境。这回中繁漪一直站在不远处听着这一切――听到周萍的悔不该当初、听到四凤的好言相劝、听到他们两人的互相表白。大雨中的繁漪妒火中烧。鲁大海的出现再次激起了矛盾:周萍想逃,窗户却被繁漪死死地顶着――开窗与定窗正好是四凤与繁漪两人对于爱情的不同诠释:前者大度后者自私。最终周萍与四凤的会面让鲁大海逮个正着。梅侍萍被儿子鲁大海叫醒,看到3个儿女一时无言以对,要周萍立刻就走。

在第3回中,当所有人都聚集到周家的客厅,当繁漪知道周萍要带着四凤一起走。绝望的她叫起了周朴园将她与周萍间的一切公之于众。一则细数嫁入周家以来所受到的冷落、二则点名自己与周萍的感情缘何而起、三则指责周萍没有责任没有担当朝三暮四。自己对这段感情完全绝望。周朴园如五雷轰顶,但表面上故作淡定说繁漪的药要接着吃――一方面稍稍解了围,此外还有开头强行劝药相互照应。如此以来,周萍的身世之迷也就纸包不住火了。一个大家庭瞬间土崩瓦解。

评弹版的《雷雨》中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孤独寂寞、最后被始乱终弃的繁漪。她很痛苦,两位男士一个冷若冰霜一个软弱善变。周萍面对父亲的威严,背离了与繁漪间的海誓山盟,恐惧、后悔之后想到的只有逃避。都说繁漪自私,周萍何尝不是呢?说对不起说有人,唯独漏了繁漪。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评弹“噱”的表演传统,在该版《雷雨》中,加入了大量的“雷人”的语言以逗乐“。”两位夫人,三个儿子,侍萍的儿子,这俨然是周朴园的一场追悼会“、”于是我做了一件中国人不会原谅,外国人不会原谅的事“、”今天你叫我娘,不是亲娘的娘,而是丈母娘的娘“这些跳出角色之外的评论性的”雷人“语言让观众暂时从悲剧的情境中解放出来,很好地调节了气氛。

当身边所有的人都已经改变,变得不认识,不熟悉,每个人的内心包裹着外壳,那么有什么信心继续活下去?去面对原本不属于他的世界,他很悲惨,

无疑的,我看到了一个罪恶的社会,一个危机四伏的黑暗的社会。但是这也更多的是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历史某个时期,这也正是我在这个时代去读的时候,还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现的那个家庭,那个社会给我一种无路可逃的感觉。周萍、四凤、周冲,还有蘩漪似乎一直都处于一种想要逃离这一切的状态里,他们想要离开,想要摆脱,想要征服。但是他们的痛苦却始终没有出路,反反复复地挣扎,甚至死成为了唯一的解脱。是的,那个社会,那样的生活没有给他们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雾般不能真实地抵达。探索真理的路上他们已经不能忍受,我想这也正是一种无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为自己作品集写后记的时候说:”今天看来,必然有很多缺点和谬误“,然后他谈到没有写一个无产阶级人物,没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却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会跨越时代,跨越阶级。

从周鲁两家的冲突上,表现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的冲突。侍萍和四风是旧中国两代劳动妇女的典型。但是同样她们有很强的局限性,以至于很多时候是她们的软弱造成了自己悲惨的命运。这也是一个时代赋予妇女的不幸,世界没有告诉她们:她们是可以反抗的。侍萍忍辱负重,遭遇那么多不幸,却只认为那是自己造的孽,甘心在心里承受所有痛苦。这或许是社会和家庭给予一群人的悲哀,却正是这样才被展现地淋漓尽致。他们的确可以在黑夜里去寻找一个真正的光明,但是那对于他们已经太难了。

最后,评弹版的《雷雨》对于原著的改编也结合了评弹自身的特色。主要是表演的形式:没有太多肢体语言更没有有夸张的动作,有的话也是从座位上站起稍稍意思一下,主要是借助丝竹来表情达意。在服装设计上也独具匠心:男演员一身浅灰的长袍、几位女演员身着长旗袍,更细致的是每回根据剧情的不同旗袍是不同的――第一回中词中说到繁漪换了件湖绿色的旗袍,台上的盛小云女士正好穿的是同色的旗袍;在风雨之夜,繁漪偷听四凤与周萍的谈话身着一袭黑色的旗袍,盛女士亦是一身黑旗袍亮相。除了与的契合,服装与人物性格也很相配。演四凤的陈琰女士是一袭粉色镶边白底暗花的旗袍,凸显了四凤纯洁的性格特征。

评弹版的《雷雨》的悲剧性不是特别的强烈,大动我的恰恰是那些伴着琵琶、三弦的优美的唱段,主人公的种种难言之隐都尽在其中了。有道是”低眉信手续续谈,说尽心中无限事。“评弹版的《雷雨》是一版凄婉优美的《雷雨》。

篇2:读《雷雨》有感

我认为鲁侍萍和周朴园并不是《雷雨》的主角,他们俩个的存在只是一个引子,埋伏在岁月的后头,引出日后一段纠缠不清的孽缘,当周朴园认出面前这位憔悴苍老的老妈子就是他魂牵梦绕三十年的侍萍时,爱情就在那一刻陷入了万劫不复,也许那是周朴园最心潮澎湃的时刻了,希望幻灭了,侍萍改变了,心,也就轻松了,侍萍终一不再是自己心爱的女人,日后,周朴园就彻底成了一个无爱之人。

鲁侍萍三十年后声声控诉,一切恍然如梦,她咬牙切齿宣称是不公平的命指使她又出现在周朴园的眼前,红颜已逝,韵华不再,其实这一切大可不必,当爱已成往事,何必又在彼此快愈合的伤口上再撒下一把盐呢,如果她真的认定周朴园是个罪人的话,那么她至少也是个共犯,不管以后周朴园变得怎样冷酷无情,至少对侍萍,他是一刻也不想让自己忘却的,抛弃侍萍并不是他们初衷,爱情无法达到完美,那么就无所谓谁对谁错,鲁侍萍错在不必如此耿耿于怀,也许是我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女子,对被抛弃的命运看的如此之重,鲁侍萍是个苦命的女人,而命运确实是不公平,我只能把这一切怪罪于命,虽然我是如此的不相信宿命的玄虚。

篇3:繁漪的爱与恨:读《雷雨》小悟

繁漪是该剧中最具特色和最为鲜明的人物形象。繁漪以其复杂多变的性格, 历来被人们关注着、争议着。本文就单以繁漪的爱与恨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繁漪的爱

母爱是女性身上与生俱来的最伟大、最崇高的爱。然而在繁漪的情感天平上, 母爱的分量远远低于爱情的砝码。繁漪具有旧式女人的“文弱”“明慧”, 她上过私塾, 又“受过一点新的教育”, 这不仅使她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 丰富了她的感情, 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 更重要的是“她也有更原始的野性:在她的心, 她的胆量, 她的狂热的思想, 在她莫名其妙的决断时忽然来的力量”。这一段描写当中, 我们不难看出, 在繁漪身上既残存着中国旧式女人忍让、屈从的性格弱点, 也有着新式女性的反抗和叛逆性格。在禁锢得如牢笼般的周公馆里, 除了家人, 繁漪不能与任何外人接触;比她大20岁的周朴园把她视为自己的统治对象, 两人之间没有丝毫的夫妻感情, 使她过着孤寂、空虚、痛苦的生活, 18年来呼吸不到半点新鲜的空气。公馆内的氛围郁闷、窒息、阴森, 扼杀了一切生机。这里, 是一片感情的荒漠。繁漪渐渐地被折磨成“石头样的死人”, 女人天性中的母爱也被摧残得苍白无力。“冲儿, 你是十七岁了吧?”“妈, 你看, 你要再忘了我的岁数, 我一定得跟你生气了”“妈不是个好母亲”……从这段对话中不难看出对儿子的心不在焉, 以致她甚至忘记了儿子周冲的年龄。开始的时候, 当她知道儿子周冲喜欢四凤时, 她委婉地规劝“她始终是一个没受过教育的下等人”, 后来坚决反对, “我的儿子要娶也不能娶她”。在骨子缝里, 繁漪是瞧不起下层人四凤的。但是, 随着矛盾冲突的发展, 为了搬掉阻挡自己爱情道路的绊脚石四凤, 先是辞退她, 后来当她得知四凤和周萍要悄悄私奔时, 作为一个母亲, 繁漪让儿子周冲大胆直率地追求四凤。“冲儿你说呀, 你怎么, 你难道是个死人?哑巴?是个糊涂的孩子, 你难道见着自己心上喜欢的人叫人抢去。”“现在我不是你的母亲, 她是见着周萍又活了的女人。”歇斯底里的呐喊, 让人看到爱情之火已把繁漪身上的母爱燃烧得荡然无存, 儿子已成为她自己追求爱情的道具。

那么我们再来看她的爱情。周萍从乡下来到周公馆, 给繁漪的与世隔绝的、窒闷的生活带来了“新鲜”与“诱惑”, 也激起了她心中爱情的浪花。特别是周萍对她十几年来的处境和命运的同情, 使繁漪把他视为可以倾吐心声的知己。周萍和繁漪在辈分上是母子, 在年龄上是姐弟。所以, 当周萍要摆脱结束这畸形变态的爱时, 繁漪则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捍卫。为了拥有爱情, 繁漪时而刚烈如火, 时而柔情似水, 只要拥有爱情, 繁漪可以舍掉所有的一切。然而恰恰相反, 金钱、地位、车子、房子、儿子她都有, 唯独没有爱情。她是母亲, 但没有足够的母爱。她有一段短暂的爱, 但扮演的却是乱伦中的畸形情人, 她走的是一条“母亲不母亲、情妇不情妇”的路。

二、繁漪的恨

繁漪的恨是从踏入周家由青春少女变为少妇的那一天开始的。嫁到周家她是被骗的, 周朴园比她大二十多岁, 是一个自私、冷酷、重利轻情的世俗商人。周朴园家庭至上的观念和专制主义的精神时刻折磨着她, 她在空虚和痛苦中煎熬了18年。“她有一腔的幽恨无人诉说, 在漫长难熬的婚姻生活中, 对周朴园的恨使她的身上迸发出耀眼的反抗火花。”在《雷雨》整部剧中, 繁漪和周朴园的正面冲突就有四处。第一次冲突是周朴园逼繁漪喝药。这次繁漪的反抗性是表现出来了, 这可以从她的语言中看出来。如:“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第二次冲突是周朴园催繁漪去看病。这次繁漪却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周朴园曾经两次派仆人催繁漪去看病, 繁漪都没有去, 周朴园只能自己亲自去催, 企图以家长的威严逼她看病, 但他没有想到, 繁漪并没有被他吓住, 她仍没有去看病, 而是径自回楼上去了。第三次冲突是繁漪雨夜从鲁家归来遇到周朴园。这次繁漪的反抗性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周朴园的每一次问话的回答, 都使周朴园感到惊愕骇异, 最后又只能摆出家长的架势命令繁漪到楼上去, 但他得到的回答却是:“ (轻蔑) 我不愿意, 告诉你, 我不愿意。”随着冲突的加剧, 繁漪把少妇的幽恨和成熟女人的愤恨发泄得痛快淋漓。她爱周萍,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因为她恨周朴园。当周萍始乱终弃, 要结束他们在繁漪看来视若生命的爱情时, 繁漪愤怒的烈火熊熊燃烧, 她认清周萍原来是周朴园的化身, 有着和周朴园一样的伪善、冷酷、自私, 她感到自己的真情受到了欺骗, 人格受到了损伤, 于是发出沉痛的叫喊:“一个女子, 你记着, 不能受两代人的欺侮。”这显示出繁漪心灵深处失望后的痛苦、愤怒与仇恨。她恨周朴园, 恨这个家, 更恨周萍。“整个面庞是无表情的, 只有她的眼睛燃烧着心内疯狂的火, 然而也是冷酷的。”爱恨交织烧毁了她的思想, 她只剩下一具充斥着仇恨的躯壳。妒火与仇恨驱使她以一个庸俗女人的方式去报复周萍。“做一次困兽的斗”, 这是她对这个死寂家庭的致命报复和她个人最大的悲哀。于是, 终于爆发了她与周家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的高潮性冲突。这次繁漪更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 将周朴园叫出来, 当着众人的面, 撕毁了他庄严的外衣, 让周公馆见不得人的黑暗暴露无遗, 使这个看似富丽堂皇的家庭瞬间坍塌得支离破碎。繁漪愤怒、仇恨的火焰不仅烧掉了自己的爱情, 也烧掉了整个家庭, 繁漪也在爱与恨都燃尽之后, 走到了她的末路, 完成了她的悲剧。

篇4:读《雷雨》中的侍萍

她是柔弱的,在周公馆与周朴园的相遇让她的心为之颤动,情不自禁的引导着周朴园一步一步认出了自己,面对着这个断送了她的青春,她的爱情,她的幸福的男人,她还是旧情难忘,难忘那段两情相悦的花荫下的岁月,难忘一起度过的幸福美好的恋爱时光,难忘绣着朵梅花的绸缎衬衣,屋子里的家具的摆放,和那常年闭着的镂刻窗扉,这个念及旧情而忍不住蓄满了眼泪的女人,也许都没有发现自己心中仍藏着对周朴园的爱恋,仍期盼他能记得和自己的过去的点点滴滴,仍想感受他对自己的爱恋……她固然有委屈,有怨恨,委屈周朴园不能给自己一生的幸福,怨恨周朴园无情的将她赶出周家的大门,然而谁又能否认,怨念情仇都因有情在先啊。面对这段感情,侍萍的心中始终是有一个柔软的角落,去铭记,去怀念,也是因为对这份感情的软弱,让她最大限度的去包容伤害,不断退守生命的底线。

作为行走在痛苦与矛盾中的封建底层女子,她又是坚强的。面对抛弃她的旧日恋人,她是刚强的。她控诉着他的虚伪与自私,拒绝他的施舍,她的控诉字字句句含血带泪,却坚强有力,掷地有声。她没有向这个虚伪的男人屈服,也没有向那些钱财屈服,她的人格在这种坚守中得到升华,面对这三十年来的屈辱而又辛酸的生活,她是坚毅的。为了生存,为了孩子,她先后嫁了两次,忍受着廉价的自卖所带来的痛苦与屈辱,她选择了沉默来抗拒命运,以坚强继续着自己的生命。没有了爱情,侍萍只剩下一颗残破的心,倾尽全力的为了孩子遮风挡雨,“他们是我的干净的孩子,他们应当好好地活着。”就是这么一个在现实的矛盾中备受煎熬的母亲,声嘶揭底的流着自己的心血,又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气为儿女撑起一片天空。面对自己的亲生骨肉萍儿,她想认却不能认,不能理直气壮的表明自己的身份,不能畅抒郁结于心的几十年的慈母情怀,在这矛盾与痛苦之中,也正是那份骨子里的坚强,支撑着她的心痛与麻木的肉躯站在他们的面前。

篇5:读《雷雨》有感作文

读《雷雨》有感作文

《雷雨》读后感三十年的漫漫时光,三十年的爱恨纠葛,三十年的泪与鲜血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这雷雨下冲刷的,是中国封建旧社会吃人的礼教传统,是剧中人痛苦与矛盾交织的情情仇仇,是命运之神狞笑的薄薄嘴角……一场雷雨,一场梦.梦醒之后,一切成空.

《雷雨》是一部家庭悲剧,更是一部社会悲剧。揭露了周家代表人物周朴园的专横、伪善和残酷的反动本质,有力地抨击了丑恶、黑暗的封建社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蘩漪。她乖戾阴鸷、桀骜不驯,有强烈的反抗意识,是作者所谓的“一柄犀利的刀”。她是受“五四”新潮影响的资产阶级新女性。孤寂的家庭环境、丈夫的专制统治和冷酷的精神折磨,把她“渐渐磨成石头样的死人”继子萍的出现却赋予了她不一样的生命,重新点燃了她长期被压抑的炽烈爱火,是她的生命复活了。蘩漪在作者笔下成了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痴情不悔的形象。她在为争取爱情自有而作绝望的反抗和斗争时,虽然失去了一切,但却有力地撕碎了周朴园处心积虑建立的家庭的“圆满”和“秩序”。蘩漪的悲剧形象,揭露了封建家庭的专制统治对人性的摧残与窒息,也宣告了资产级个性解放在中国的破产。《雷雨》从开始便注定了是一部悲剧,所以悲剧的制造者不能让人忽视,那就是封建家庭的大家长周朴园。作者说过这个人“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他希望建立一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他专横、冷酷、虚伪、狠毒,便注定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被他始乱终弃的侍萍又出现在他面前时,他首先毁了原来美好记忆,惊恐万分地责问她:“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感到自己名誉、地位正受到严重威胁,他很恐慌,他企图用钱财来堵住侍萍的`嘴,暴露出剥削阶级固有的伪善、冷酷和金钱第一的本性。曹禺笔下的周朴园无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资产阶级最形象的代表。《雷雨》作为一部戏剧,就必须有尖锐的矛盾冲突。《雷雨》主要有三条矛盾冲突线索:第一条是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反映了周朴园封建家长专横冷酷的统治和蘩漪的不满并绝望的反抗。第二条是周朴园与侍萍之间的尖锐矛盾和冲突。这是地主恶少和资本家老爷与孤苦无靠的下层劳动妇女之间的阶级压迫与对立。第三条是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这是资本家与工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正是这三条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社会的阶级关系,揭露了二三十年代旧中国旧社会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从而预示了旧制度的崩溃与灭亡。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时代所铸造的暴风骤雨.风雨之下,世间一切罪恶丑陋原形毕露,无处藏身.没有什么爱能穿越这无限悠长的时间,没有什么事能真正达到永恒.人生如梦,梦里泪雨滂沱.梦醒之后,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勇敢的走.

篇6:读《雷雨》有感

我曾看过爱情温柔地凋零,才明白所谓真爱无敌的童话,只不过是当一丝情愫如细草穿沙般掠过心田时,人们彼此心照不宣的谎言,这原本就是个暖昧不清的世界,孤独追寻着的灵魂游离在城市巨大的阴影之下,在每个到了极点的黑夜,失去自由的爱情便颓废地躲在墙角边喘息,冥冥之中,一切被注定了的就是这样永远被注定了。

想起了蘩漪,《雷雨》中被爱情伤得最体无完肤的女子,曹禺先生在序中这样评价蘩漪:“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勤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因这条路也引向了死亡”在《雷雨》的氛围里,周蘩漪最显得调和,她的生命燃到电火一样地白热,也有它一样的短促,情感郁热,境地,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也许爱与恨正是曹禺的《雷雨》所要表达的主题,周朴园、鲁侍萍,乃至周萍,哪个不是一切的恩怨情仇,只有蘩漪将爱与恨的交织诠释他如此淋漓尽致,蘩漪就像是一朵在黑夜里悄无声息地绽放了的花,冷漠、诡异、妖艳,穿过被灼伤了的眼睛,直逼进你的灵魂,寻找苦海深处的共鸣,我不得不赞叹蘩漪,她就是那个疯狂到让人心痛的女人,在周家深深的庭院里,暴怒的雷雨的中心,她是罪人,亦是受害者,她有一颗被爱情遗忘的心,十八年来陪伴着一个暴躁怪戾的丈夫,早已心如死水,周朴园不爱蘩漪,他的躯壳里早已埋藏一座荒冢,墓碑上刻着鲁侍萍的名字,《雷雨》中没有提及蘩漪因何嫁入周家,这并不重要,悲剧早已开始,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恩怨纠缠所当然不会只有两个牺牲,蘩漪本身只是偶然的一个环节,由命运捉弄,被推进雨中,在雷鸣电闪下心碎、发疯、蘩漪和周萍之间并非是爱情,就算有乱伦的嫌疑,蘩漪也远远将周萍甩在了后头,她像战神一样充满勇气,以夸父追日般的热情索求虚无缥缈的真爱,她忘记了自己是周朴园的妻子,周萍的后母,就那么不顾一切地抓住了爱情,周萍是她干涸的心湖里突如其来的一场春雨十八年来不曾动人的眼神就被雨水滋润的炫丽,她就这样坐上了爱情的末班车,偏执地等待未知的 点,她对周朴园充满了恐惧与恨意,所以会在深夜里独自哭泣,而周萍恰在这个时候出现,一丝的安慰就会点燃炽热的烈火,让自己义无反顾的燃烧,蘩漪实在是个最可怜的傻瓜,她做到了自己所能做的极限,却不知自己仓皇中抓住的救命稻草只是一根空心的稻草,软弱、无力,我怀疑蘩漪与周萍之间的感情是否是等价的,自始至终似乎都是蘩漪付出太多,那是一份最渴望得到回报的爱,却也是最无可奈何的恨,爱与恨的边缘流淌着啜泣的泪,有如许多的人,毕生在问中追溯。我不喜欢周萍,我想他竟是一日也不曾爱过蘩漪的,因为他的懦弱,是个十足的胆小鬼,单凭这一点,他就永远不会配上蘩漪,他只有无尽的追悔,永远只在悔恨自己过去由直觉铸成的错误,“他佩服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在他的见闻里,除了一点倔强冷酷——但是这个也是他喜欢的,因为这两种性格他都没有,他觉得他在那一方面欺骗他的父亲是不对了,并不是因为他怎么爱他的父亲(固然他不能说不爱),他觉得这样是卑鄙,像老鼠在狮子睡着的时候偷咬一口的行动,在他的直觉过去,理智冷回来的时候,他更刻毒地恨自己,更深地觉得这是反人性,一切的犯了罪的痛苦都拥到自己身上,他要把自己拯救起来,他需要新的力,无论是什么,只要能帮助他,把他由冲突的苦海中救出来,他愿意找,他见着四凤,当时就觉得她新鲜,她的“活”,他发现他最需要的那一点东西,是充满地流动着在四凤的身里,她有“青春”,有“美”,有充溢着的血,固然他也看到她是粗,但是他直觉到这才是他要的,渐渐地他厌恶一切忧郁过分的女人,忧郁已经蚀尽了他的心,他也恨一切经过教育陶冶的女人,同一切细致的情绪,他觉得“腻!”然而这种感情的波纹是在他心里隐约地流荡着,潜伏着,他自己只是顺着自己之情感的流在走,他不能用理智再冷酷地剖析自己,他怕,他有时是怕有自己心内的残疾的,现在他不得不爱四凤了,他要死心塌地地爱她,他想这样忘了自己,周萍是整出戏中性格最复杂的人物,一方面在父亲的阴影小心翼翼地生活,另一方面又不甘于这种压抑的现状,他阴郁而不得志,对父亲的反叛,一种心理上复仇的快意使他与后母蘩漪牵连到了一起,他轻而易举地掳获一颗寂寞的心,但也就此背

负了沉重的道义的十字架,自始至终,周萍都在逃避,蘩漪带给他的只是无尽的悔恨,他内心已阴雨连绵,无辜的四凤恰似他苦苦盼望的阳光,周萍迫切需要温暖的阳光驱走乌云,于是他和四凤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他以为就此可以摆脱蘩漪的罪孽,孰不知这是一出更大的悲哀,周萍难得有那么大的毅力带四凤远走高飞,电闪雷鸣之夜,一切真相大白,现实在残酷地狞笑,唯有死亡是舒适的温床,他最后选择自新,那也是他唯一的出路,无法想象苟且偷生的周萍走出那个雷雨之夜后怎样面对以后漫长的人生,倘若终日在无尽的悔恨中消磨自己,我想,这稠密的恨终究是化不开的,求死,是一种最好的解脱。

周冲和四凤是整出戏中最让人不忍心的受害者,他们俩个同样的单纯、清澈,对甜蜜的爱情那么憧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他们明亮的眼睛无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涛汹涌,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轮廓,当他们的幼稚在残忍的现实面前被得头破血流的那一刹那,老钟就已经鸣起,其实周冲化比四凤更加无辜,雷雨过后,我们不得不扼腕叹息:多么年轻的生命啊。

如果真的要揪出这无奈的悲剧的“罪魁祸首”不知算是周朴园和鲁侍萍呢,还是已故的周家老太太,少年和丫环偷情似乎自古以来就没有几个落得圆满的下场,这几乎成了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在等级森严的制度下,这本来就是一类被诅咒的爱情,身份的悬殊,是世人心中永不逾越的鸿沟,周朴园和鲁侍萍终究难逃棒打鸳鸯的结局,人间又多了一例明证。

我认为鲁侍萍和周朴园并不是《雷雨》的主角,他们俩个的存在只是一个引子,埋伏在岁月的后头,引出日后一段纠缠不清的孽缘,当周朴园认出面前这位憔悴苍老的老妈子就是他魂牵梦绕三十年的侍萍时,爱情就在那一刻陷入了万劫不复,也许那是周朴园最心潮澎湃的时刻了,希望幻灭了,侍萍改变了,心,也就轻松了,侍萍终一不再是自己心爱的女人,日后,周朴园就彻底成了一个无爱之人。

鲁侍萍三十年后声声控诉,一切恍然如梦,她咬牙切齿宣称是不公平的命指使她又出现在周朴园的眼前,红颜已逝,韵华不再,其实这一切大可不必,当爱已成往事,何必又在彼此快愈合的伤口上再撒下一把盐呢,如果她真的认定周朴园是个罪人的话,那么她至少也是个共犯,不管以后周朴园变得怎样冷酷无情,至少对侍萍,他是一刻也不想让自己忘却的,抛弃侍萍并不是他们初衷,爱情无法达到完美,那么就无所谓谁对谁错,鲁侍萍错在不必如此耿耿于怀,也许是我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女子,对被抛弃的命运看的如此之重,鲁侍萍是个苦命的女人,而命运确实是不公平,我只能把这一切怪罪于命,虽然我是如此的不相信宿命的玄虚。

篇7:读《雷雨》有感

剧中的人物身上处处反映了矛盾,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的矛盾,四凤和周萍之间的血缘矛盾,甚至是周蘩漪与周萍之间的情感矛盾,画面处处冲突,满是不和谐的曲调,而这画面的扭曲、纠结似乎也正预示了这样一场悲剧的发生。剧中先前种种的压抑、纠结、矛盾不断地积累升级,终于在最后化作一场雷雨倾盆,似是洗净一切,徒留下旁观者的满目震惊。那是我不能理解的感情,尤其鲁侍萍。她不懂反抗,默默忍受。她自己承担了那个时代那样社会造成的悲剧。然而这种妥协伤害了她的女儿,一个天真的向往爱情的少女就无辜的陷入了这场可笑的情感拉锯战中。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人们的性格已经被扭曲。可她们把一切都归于可笑的命运。曾看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命运这个东西有时候太黑暗了。我们都认为是我们在主宰着自己,可是时常又不是自己在主宰。不知是命运在向我们开玩笑,还是我们在向命运开玩笑。虽然不能理解他们之间不理智的感情,但大体也看出了这背后些许的一己私欲。曾经向往爱情却终究妥协的周朴园因为自己的私情与侍萍相爱,却又为自己狠狠抛弃了无依靠的侍萍;周蘩漪为留住周萍,使尽手段。当他们被一时积淀已久的强烈个人情感冲昏了头脑,他们不再掩饰,展现扭曲的人性,狰狞的面目,一切是那么触目惊心。

曾经的我也经历这样的“雷雨”,但那是我初中时代的友情。当利益产生冲突,所有和善的目光就不会再掩饰内心的狰狞。那时候的我锋芒毕露,倒是有些像这里的蘩漪。但我没那么执着,我软弱的逃避了。然而,我来了现在的高中,一个有大片梧桐的地方。我开始变得坚强,像沿着校墙的梧桐,高高的,挡住了所有的光。挡住了所有能摧毁我的东西。每天迎着阳光,站在五楼,看鲜红的灼热的阳光穿过镂空的冰凉金属,温和的依附在身上,一瞬间竟失了所有棱角。

命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投身命运的漩涡,忘了自己最初的单纯。

篇8:读《雷雨》有感

关键词:雷雨,读,练,演

戏剧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戏剧作为一种文学样式, 它与诗歌、小说、散文其他文学样式相比, 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教学价值, 积极探究有效的戏剧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戏剧教学的质量, 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 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戏剧作品, 是现代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也是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有着丰富的文学价值。在1934年时, 巴金先生曾感动地一口气读完了《雷雨》, 他说:“不错, 我落了泪, 但是流泪之后我却感到一阵舒畅, 同时我还觉得有一种渴望, 一种力量在我身内产生了。”他将《雷雨》剧本全文发表在了《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上。从此之后, 年轻的曹禺一夜成名, 《雷雨》也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戏剧作品, 成为现代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也成为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它以其丰富的文学价值在中国话剧史上,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其他经典作品一样, 《雷雨》是说不尽的, 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欣赏与解读。

在以往的《雷雨》戏剧教学中, 通常有几种教学模式:一是把戏剧按照小说的教学模式来解读, 往往按照分析曹禺生平、分析创作背景、分析舞台布景、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分析戏剧冲突等教学内容来讲授, 而且形式单一, 主要是传统的文本解读, 从头至尾, 面面俱到, 这样的讲授偏离了戏剧的本质, 忽视了戏剧的表演性和舞台艺术性, 忽视了戏剧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的教学规律;这样的教授也是将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 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的鉴赏和分析, 忽视了学生自身对作品、对人物的理解和鉴赏, 抹杀了戏剧的趣味性。二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 往往在课堂上采用播放视频资料的方式, 一般会采用图像清晰、演员为学生所熟知的视频资料, 比如选取由潘虹主演的明星版《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相遇并相认的片段, 让学生对情节、人物有最直观的了解和欣赏, 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往往在课堂上难以把握视频资料的播放时间和尺度, 播放时间太短, 学生意犹未尽, 难以有个全面的认知和欣赏;播放时间太长或者过于频繁, 戏剧课就变成了一门纯粹的艺术观赏课, 而且学生也容易产生观赏疲劳。三是在课堂上加入学生片段表演, 如《雷雨》中周朴园和鲁大海见面谈判的片段, 这样的方式, 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进来, 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戏剧内容, 对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对于两个阶级的矛盾和冲突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但只停留于片段的阅读与表演, 缺乏对戏剧作品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由此在戏剧《雷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新的教学模式, 即读、练、演一体化戏剧教学模式。以学生阅读作品《雷雨》为前提, 在此基础上排演, 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作品, 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戏剧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作品。

一、读《雷雨》

《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戏剧的经典之作, 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构思、戏剧冲突、语言对白上无不向读者呈现了一个成功戏剧的特征。由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雷雨》进行通篇阅读。再者《雷雨》作为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 它的不朽之处就在于它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文本意义阐释空间,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周朴园。因此在阅读中,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 引导学生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富有创意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建构文本意义。通过阅读学生首先对作品的情节有所了解, 对人物性格有大体的认知, 对戏剧冲突有初步的把握。其次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还能在熟悉作品的基础上, 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 获得不同的阅读感受, 建构出丰富多彩的文本意义, 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力和艺术修养。再者让学生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之上, 有个体的阅读体验与感受, 而不是通过老师的讲解, 一翻开《雷雨》就将就将周朴园定格为一个阴险残忍、无情无义、利益至上的无良资本家。自我阅读让学生置身于一种陌生化的戏剧语境中, 然后在多次的阅读体验和理性分析之后, 上升为一种相对熟悉并为大众所熟知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意义, 上升为普遍经验和共通情感。

通篇阅读需要学生有足够自觉的阅读习惯, 当然教师也会采用抽查阅读情况、小组内互查、小组汇报、撰写阅读心得或者读书笔记等方式保证学生更好地对作品进行阅读。

二、练《雷雨》

我们都知道, 戏剧作为表演性最强的文学样式之一, 最引人注目的是戏剧语言, 在《雷雨》中人物之间的对白、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潜台词, 都精彩无比, 耐人寻味。剧中人物对白的动作性、人性化等特征, 更使《雷雨》为读者和观众所喜爱, 值得耐心品味和欣赏。由此选取戏剧的经典台词, 在课堂上随机点名让学生分角色模练。比如《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相遇并相认的那场中, 人物对白是非常精彩的。在这场中鲁侍萍几次表达“可是她不是小姐, 她也不贤惠, 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这样的意思, 通过模练体会她此时的心情。通过周朴园“你——你贵姓?”、“ (抬起头来) 你姓什么?”、“ (忽然立起) 你是谁?”、“ (徐徐立起) 哦, 你, 你, 你是———”、“哦, 侍萍! (低声) 是你?”等语言的变化, 揣摩每一句台词的语气, 体会他在认出侍萍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这样一方面让学生能更好地体验剧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另一方面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自觉地走进戏剧的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加强学生在角色模练、赏析方面的指导, 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和互评, 可以适时引入一些针对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能引发学生对戏剧作品的深入思考, 比如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等, 在对作品熟知的基础上讨论这些问题, 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建构更多的文本意义。

在此基础上, 将学生分成四组, 每组一幕, 对《雷雨》进行排练, 各组分配好角色, 谁是导演, 谁是编剧, 谁是演员等等。然后各组进行分角色练习或者自行编排, 在此过程学生能在进一步熟悉、揣摩台词时加深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又能体现学生对戏剧内容的理解程度, 也促使学生更好地品味作品, 也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三、演《雷雨》

戏剧不仅以文本的形式供读者阅读和欣赏, 而且最终将以舞台表演艺术的形式向观众展示其特有的魅力。因此戏剧教学应该体现戏剧的舞台艺术特点。由此在平时排练的基础上, 四组分别在班级表演, 然后各组互评, 选出每组最佳表演等, 在表演中, 能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品味《雷雨》的独特魅力, 充分感受人物的复杂情感及人生遭遇, 从而感触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互评中, 也检验了学生对戏剧语言与人物理解的深刻程度。

在学期末时, 组织学生采用汇报演出或专场展演的方式进行, 优秀的表演作品和场景可以成为大学生艺术活动的节目之一, 从这点看这样的教学模式, 完全可以与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活动开展结合起来。

在读、练、演的教学模式中, 激发了学生对《雷雨》乃至戏剧文学的热情。无论是个性化的阅读, 还是演练实践, 学生都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探究者,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戏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将这种积极性付诸行动, 学生会自觉地阅读更多的经典作品, 这样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 从而逐渐地、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自己的人文修养。锻炼了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了学生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力,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演能力, 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丰富了戏剧的教学模式, 摆脱了教师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 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困境, 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自我发展主体。

读、练、演一体化戏剧教学模式中, 注重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感悟, 在练的过程中去思考, 在演的情境中去深化。不仅充分体现戏剧的教学特点, 而且加深学生对《雷雨》的深入理解, 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2]张晶.《雷雨》的文学解读与教学研究[J].中国知网, 2014, (5) .

[3]孙慧玲.把戏剧当成戏剧来教——以《雷雨》教学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 2013.

篇9:《雷雨》:后人是否真的读懂了?

80年前,《文学季刊》刊登了23岁年轻人万家宝的剧本《雷雨》,正是这部作品,后来被树立为中国戏剧走向现代和成熟的坐标原点。但是,回望来路,后人是否真的读懂了《雷雨》?曹禺的追随者是在一步步趋近经典,还是在不知不觉间与其背道而驰?幕落之后,讨论继续。

经历了3代演员整整60年的诠释,北京人艺把《雷雨》说清楚了吗?北京人艺导演顾威给了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回答:“经典永远不可能说是挖尽了,曹禺自己都说,‘我不敢说我把人说清楚了’,我们也只能是一步一步接近曹禺先生的原意。”

评论家解玺璋认为,《雷雨》写的是悲剧,而这部作品80年来的命运本身也是个悲剧,“它自从一生下来就被别人‘绑架’,曹禺就失去了支配它的权力”。他认为,我们今天坚持的传统,可能是对《雷雨》误读的传统,“我们今天已经和曹禺渐行渐远,能不能找到回来的路都是问题。我们需要的创新,其实应该是回归曹禺,真正地去理解他,理解他笔下的人物”。

虚拟问答

有人说,《雷雨》从诞生之初就安居于庙堂之高。其实不然。这80年来,一直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以审慎的态度看待这部作品,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今天的我们,无缘和曹禺先生面对面讨论这部作品,那么不妨回到他的文字中,进行一次虚拟的对话。你会发现,今天人们提出的许多问题,其实曹禺早已做出了回答。

问:《雷雨》是模仿之作吗?

答:我很钦佩,有许多人肯费了时间和精力,使用了说不尽的语言来替我的剧本下注脚。在国内这些次公演之后更时常地有人论断我是易卜生的信徒,或者臆测剧中某些部分是承袭了Euripides的Hippolytus(指古希腊悲剧大师欧里庇得斯的名作《希波吕托斯》)或Racine的Phedre(指法国剧作家拉辛的作品《费德尔》)灵感。认真讲,这多少对我是个惊讶。我是我自己——一个渺小的自己:我不能窥探这些大师们的艰深,犹如黑夜的甲虫想象不来白昼的明朗。在过去的几十年,固然也读过几本戏,演过几次戏,但尽管我用了力量来思索,我追忆不出哪一点是在故意模拟谁。

问:《雷雨》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答:累次有人问我《雷雨》是怎样写的,或者《雷雨》是为什么写的这一类问题。老实说,关于第一个,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第二个呢,有些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象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问:如何看待《雷雨》中的角色?

答:在《雷雨》里的八个人物,我最早想出的,并且也较觉真切的是周蘩漪,其次是周冲。其他如四凤,如朴园,如鲁贵都曾在孕育时给我些苦痛与欣慰,但成了形后反不给我多少满意。我欢喜看蘩漪这样的女人……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虽然依旧落在火坑里,情热烧疯了她的心,然而不是更值得人的怜悯与尊敬吗?这总比阉鸡似的男子们为着凡庸的生活怯懦地度着一天一天的日子更值得人佩服吧。

(所有回答均摘自曹禺《我如何写雷雨》一文,该文于1936年1月发表于天津《大公报·文艺》第80期。)

篇10:2022读《雷雨》有感

对于周朴园,充满了同情和怜悯。他一个人独撑到剧的最后,何尝不是一种孤独和煎熬。很难想像一个男人可以绝情到大年三十把儿子他妈赶出家门,任其自生自灭,这样的薄情寡意至极,他又如何还懂得爱?在我看来一个不懂爱的人是最可悲的人。而他对旧时的留恋反而显得有些可笑了,似乎太形式化了--那些家具,那些摆设,那些习惯,还有那些照片和旧时的回忆。有人说,干大事的人不拘小节,于是他就要抛妻弃子吗?我以为,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才可以真正成就一番事业;有人说男人为了事业要有所牺牲,但如果代价是牺牲了爱人的能力,代价未免太大,如果说侍萍是周朴园的真爱的话。在这部剧里始终没有走进过周朴园的心里,是他不愿让人走进,是我走不进,也不愿走进。不知道他是否有感情,不知道他是否爱过侍萍,分明看到了他的想念,却又被他无情的言语刺伤;不知道他是否有对子女的爱,有斥责,却没有关爱;不知道他是否有对繁漪的歉疚,一直给她请医生却不懂她真正的病因……有些鄙视他的冷血,特别是对于那个陪伴他一生的女人繁漪如此残忍!其实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男人,为了前途少了一点良心,有些懦弱却又不得不故作坚强。

对于周冲则充满了欣赏和钦佩--他浑身上下充满了生命力,他敢爱敢恨,虽然年纪轻轻却很有责任感并且为了爱情和生命的信念敢面对陈旧的封建礼教宣战。爱的时候果断,即使被拒绝也大度又慷慨。特别是他的善良让人感动不已。即使在当今社会他也一样充满个性,是男生学习的楷模。他是一个能温暖心灵的人物,让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未来充满向往,相信美好并不惧现在。

对于周萍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替他庆幸能遇到像四凤那样的女孩子。对于鲁贵亦是除了鄙视再无其他的语言,活到他那个样子本身就是一种悲哀,幸而有四凤这样个能干的女儿。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雷雨》有感】相关文章:

雷雨有感范文05-17

欣赏《雷雨》有感04-14

观话剧雷雨有感范文06-10

看话剧雷雨后有感07-07

《雷雨》有感心得体会05-19

雷雨主题04-07

雷雨听课感受05-22

雷雨论文题目05-02

雷雨影评范文05-16

雷雨情况范文05-16

上一篇:800字雨的作文高一下一篇:北民大学年论文 券商业务创新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