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美术课的反思

2024-04-30

听美术课的反思(精选13篇)

篇1:听美术课的反思

这次的教研课主题分二个,其中周琳老师的英语课、龚建安老师的美术课《建筑艺术欣赏》听了之后,颇有感受,下面本人就这两节课再结合本学科特点谈点感受:

1、在课堂中教学任务到位,学生的活动充分得到体现。我们要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多参与一些操作性的活动,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高,而且容易掌握所学知识。

2、学生真正参与了学习过程,体现了全员参与。在每一堂课中,我们老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部分后进生,要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觉得学习是有趣的。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以及在这个历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3、教师在课堂上体现出来的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作用应该是很大的,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增强自尊心。

4、我们的课本知识,学生是不喜欢学的。因为书本中有些是枯燥泛味的。因此,学生学起来吃力 而且学习效果不是很好,所以,这次龚建安老师上的美术课让我感促很深,我想“我也应该像龚建安那样,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5、文本的选材非常典型,充分体现了人文思想。这在美术课中得到了充分扡体现。

6、在英语课中,特别强调活动化,但在本节课中的活动是否太仓促了点,有没有落实每一个环节呢?而且我觉得老师没有很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而是关注少数学生。新课程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7、在美术课中,让人觉得这好像是在上信息技术课,而不是在上美术课,而且学生对老师提供的素材是否看得懂呢?是否能起到美术欣赏的作用呢?这都值得大家去思考。

篇2:听美术课的反思

今天上午我为美术组的李静老师录了一堂组内教研课,听过课之后我感触良深,真是一堂“美”不胜收的课啊,美哉!美哉!

李静老师的教研课我听过很多次,每次都非常精彩,很受启发。这次她讲的“怎样制作国旗”(那段时间正是国庆60周年)不仅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美术课,还让我深深受到了感染。

李老师教研课开始的导入是通过播放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学生欣赏作品进行引入的,这就让学生们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对即将要讲的主题做好了铺垫;接着李老师又将一些自己班上和兄弟班级的优秀作品(选材有特点)展示给大家看,学生们饶有兴致地一边看,一边欢呼(看到了自己班上的作品),欢呼中有一种满足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充分调动了课堂的气氛,气氛调动起来后,李老师对部分作品进行了解读(点评作品语言优美,很到位),从发现美到分享美,从个性美到标志性美,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时而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而师生互动;接下来李老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制作国旗这个主题,只见她在黑板上画出了一面国旗,详细讲解了国旗的构成和制作国旗需要的材料和步骤(示范到位,方法得当,环节层次分明),并提醒学生们作法一定要规范(包括折、剪、贴),之后李老师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伴着孙楠的《五星红旗》,制作国旗正式开始了,学生们专注的眼神,激动的表情,充满了整个课堂,而李老师这时也面带微笑细心指导着每个学生(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发现新方法,及时补充),最后当五星红旗飘扬在整个教室的时候,每个人的脸上都传递着“美”,每个人的心里都享受着“美”,这种“美”让我们自豪,更能真正体现出美术课的“美”。

篇3:浅谈美术专业听障生高考复习策略

视觉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佳渠道,而听障生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其通过视觉获取信息的比重将大大增加,因此,对于高中阶段的美术听障生而言,最为关键的就是提升他们的视觉素养, 让他们逐渐适应以后提高学习自信心。在笔者看来,对美术专业听障生在高三时期进行视觉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仅仅是为了以此来弥补听力方面的缺憾,更是为了凸显出高三阶段美术教学中的视觉审美教学,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美术技能。视觉素养与学生的作品质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只有作品质量较高,才能在高考中崭露头角。

“看”“补”“听”三部曲是提高美术专业听障生视觉素养的一种教学引导方式,用看来代替读,对美术历史的发展进行详细的了解, 对一些比较典型的美术作品进行临摹动态训练,通过欣赏当代艺术作品融入现代社会,这种有益的尝试方法都是传统复习方式中不会用到的。熏陶是艺术培养的一种有效方法,视觉素养的提升是美术专业高考复习模式变更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听障生高考复习效率的一种办法。

二、趣味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以提高听障生的应考自信心

高考复习阶段在民众的眼中看来是一段十分讲究效率、效果的学习时期,然而这种教学方法所营造出来的教学氛围都太过严肃,无意中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而听障生本来就因为生理缺陷等原因,在应考自信心的树立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加上传统复习方法“压迫式”的学习方式,会对他们造成更深层的打击,很有可能因此一蹶不振。而趣味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以此抵消高考复习的压迫感和枯燥感,让听障生在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应考自信心,有利于其自身水平的发挥。

趣味化不一定非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入幽默诙谐的成分,只要对严肃的学习气氛进行活化就能够达到复习教学的目的。 像在对某些艺术家的作品进行特征讲述时, 笔者都是在教学过程中边描述他们的作品特征,让学生体会到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后,挑选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或比较不顺手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 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临摹的基础上作出一定调整,加入自己的创意和理解,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再通过彼此的互相交流来增加听障生的自信心。教师在此期间要注意自己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作品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他们自我提升。

三、社会实践参与的重视,有利于听障生美术知识的整合理解

传统的课堂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接触面,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能够使他们的接触层面和信息获取渠道被拓展开来。 专业教师在引导听障生参与美术作品展览参观、野外写生等社会实践时,能够让他们对现代教学方法和模式的体会更为深刻。 在对教材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来对艺术作品的品味和内涵有更为立体的感受。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听障生对美术专业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同化,进而上升到思想境界方面,提升他们的创作技能,升华他们的创作思想。虽然高三阶段的学习安排比较紧迫,但是社会实践活动是美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必须安排的一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专业审美有进一步的提高, 有利于其今后的知识整合和作品创造。

四、“系统性”和“规划性”的分步实施,保障复习效率

复习内容的安排是体现专业教师复习规划系统性的主要体现,高中阶段的美术知识笼统来分就只有外国和中国两种内容,再进行细致分类。艺术欣赏是专业知识卷面考核的主要内容,期间涉及工艺美术欣赏、雕塑欣赏、绘画欣赏和建筑欣赏等,全面系统的复习计划能够保证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梳理更为清晰明了,不至于到时候手忙脚乱,乱成一气。 因此,系统性的复习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美术专业在高中三年所累积的知识内容又多又复杂,专业教师在引导规划方面,不能够想到哪儿就讲到哪儿,应该从“学期规划”到“月规划”再到“周规划”进行一系列安排,全面且连贯的复习规划才是保障复习效率的关键。因此,专业教师一定要保证复习时要遵循系统性和规划性的原则,这是特殊教育美术专业教师在对听障生进行辅助复习时需要加强注意的地方。 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职业教师,在对听障生进行专业引导时,应该让他们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然后与教师的引导计划进行综合,让他们结合自身的知识基础来进行适当的调整。 系统性和规划性是保证听障生专业复习效率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让知识复习不出现死角,进而实现复习教学目标。

五、模考训练的加强,进而使听障生的应考适应性得以提升

模考训练的环节能够让美术生的应考心理适应能力和应试技巧有所提升,在对模考训练进行设计时,尽量与高考的时间限制保持一致,让美术生能够尽快适应高考模式,并保持创作热情。 模考训练模拟期间,阅卷要迅速,评测标准尽量严格,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考试作品”,指出作品的不足之处,对于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技能性错误要及时提出纠正,以免在高考中白白丢分。

模考训练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在观察谋略、构图原则、临摹策略、写生思路以及创作方法等方面树立正确的方向,以写生为例,写生类考试重点在于掌握写生对象的特点,设计出适合的构图和结构比例,采用合适的材料工具和表现手法来进行创作。模考训练通过系统科学的高考模拟形式,让美术专业听障生在较为正式的考查环境中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从而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篇4:听美术课的反思

关键词:听后记;教研反思;美术教育

“听后记”指的是教师对于学科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过程、方法、效果、创新等内容的个性化评价记录。

一、利用“听后记”反思教研过程,改进教研的策略

某教研组长在听了某公开课后写了如下书面式“听后记”:“XX教研员在辅导教师进行《我为妈妈烧条鱼》一课时,针对学校教学技术不完善,学生绘画兴趣不高等实际情况,建议教师利用废弃物制作一鱼骨头的教学教具,设计巧妙,解决了教学技术不足的问题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听后记”是一种实践性、针对性的角色化备课方式,要求教研员以教师的观念为出发点,注重备课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服务。由此可见,教研员应该要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兴趣等,针对学生的发展需求来解决问题。

二、利用“听后记”反映教研员的评课策略

某教研组长在听了《精彩的电视》一堂公开课后,如是说:“一开始觉得效果很好,现场评价优点非常多,但仔细想来,彩排的痕迹过多,没有实践与推广的价值。”从这一“听后记”可以明白,教师喜欢原生态的展示课,教研员应多给教师提供一些问题性、探究性的教学课。而上课者也不喜欢事先彩排的课程,不能害怕自己的教学缺点。由此可见,我们应该构建起“教研员找到教学亮点—提出教学问题和解决方法—指导教师实践”的教研员评课策略。

三、认知与体会

“听后记”可以帮助教研员及时了解教师对教研活动的真实体验,明确了教师最需要什么,对什么有兴趣或是讨厌,怎样的教研方法是最受教師欢迎的。“听后记”给教研员提供了更大的反映空间,是教研员及时收集教研活动信息、了解教师感觉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教研员反思教研活动成败、提升教研品位、及时调整策略的重要根据。在全方位执行新课程、新教材的过程中,教研员作为新课程的解释者与演绎者,面对学科的教研应该怎么顺应基层教师的发展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瞿剑宛.“学后记”是反思美术教学的“黑匣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1).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镇赉县教师进修学校)

篇5:听美术课的感想

玉树市二完小 索南文加 接到马海军老师的通知,让我们参加古小优质课件展示活动时,我们跟刚学员都特别激动,但当我们踏入5楼的多功能室时,发现展示课是两节美术课,我感到学员们都很失落,对于我们这些从农牧区过来的老师来说,听美术课感觉是浪费时间,但是听课后我有了截然不同感受,美术课不仅是要让学生学到美术知识,还要利用美术知识来制作作品,从作品当中发现美、感受美。不仅如此,它还与各学科联系紧密,既体现了美术课中的学生的观察、体验,又贴近生活,融入了生活。

一、整体感受:

教师更注重美术术体,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视觉因素;更注重表现方法的传授与注重学习方法的启发,教学更加追求课堂的时效性。古小的朱金辉老师,运用平板教学,让同学们对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及早适应。北京的张红讲授更是让学生对学习方法和态度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课堂中给我们传递的信息:

1、形式主义少了,学科本体认识强了。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视觉以外的嗅觉、听觉、触觉甚至第六感观让学生有更多的感受,花架子很少,课堂上是热热闹闹。本次的优质课例中——形式主义少了。

2、课堂中的视觉因素被强调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教学中,教师围绕着教学主题,自发补充了丰富的图片,对学生进行更多的视觉刺激和感受。对视觉因素的强调更加突出,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点,将一些课堂上的干扰因素排除掉,去实现有效的美术课堂。

3、课堂导入时间短了。

4、充分展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真叫人佩服不已。课的开始教师自己绘画,每一笔都让人眼前一亮,课中带领学生做的时候又是那么的娴熟,可见两位教师的基本功是多么扎实。

5、学生展示的机会多了。

教师把作业点评提升到为学生作品展示,展示中学生的发言多了,老师的主观评价少了,选择了合适的形式,扬长避短,使展示更为生动有效。

篇6:听美术课有感

小雨

金秋十月里,鹿泉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了这次听课评课活动,本次以美术和科学课堂研究为主题,开设了一系列的公开课。

我代表高家窑小学听了美术课,那天听了三节美术课,分别由不同学校的专业美术老师讲课。听课之后,我忙于上课,没有及时写听课感想,今日始得空闲,慢慢梳理当日听课感受,总结如下:

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位老师都是专业美术老师,他们的课设计巧妙,课件制作精心,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他们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他们大都以谈话导入。有的提问,有的变魔术,很快把学生们引入课堂。

二、综合教育,立体教学

三节课各有侧重,但都不乏美的享受。课上,袁老师拿了不同的颜色让学生做实验,极大地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她让学生明白了《流动的色彩》;李老师则讲了《色彩的冷与暖》,通过图片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色彩带给人的感受;赵老师讲的是《礼物的外套》,通过讲课教给学生如何包装一个礼物。三位老师各有优点之取,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三、动静结合,形式多样

美术课上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还要有技法的讲解。三位老师给孩子们讲解了是都亲自做了示范。

在讲解中不仅有幻灯片,音乐,还要让学生上台表演,亲自动手操作。孩子们既要静下心来听讲,还要动起身体表演,这样的美术课,孩子们上起来肯定很带劲。老师们听起来也觉得趣味盎然。

篇7:听美术公开课有感

参加市中小学生美术公开课听课活动,使我对如何上好美术课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对自己平时的上课方法进行了反思。这几位老师的课每一堂都具有学习的意义,每一堂课都是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不仅是学生陶醉,也是我们每位听课的老师醍醐灌顶,收获颇多。在这里我总结了几点听课的感悟,希望能和各位同行共同讨论,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第一点,吃透教材是根本,这几位老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综合素养很高。尤其是来自济宁东门小学的陈晶老师,对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具有灵活的应对能力。课件出问题了依然能镇定自若的利用准确精练的板书,丰富多样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思路清晰的圆满完成教学,令我从心底里佩服她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第二点,课堂设计环环相扣,精心巧妙,具有自己的风格。丰丽鹃老师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把课设计的活泼有趣,陈晶老师的课融入了语文知识,窦秋婷老师把音乐带入美术课堂,孙清丰老师则展现了一堂很用心的朴实的“家常课”。每堂课都精心设计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亮点,使我们受益匪浅。

第三点,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说,让学生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更多的体验,感受,而后让学生带着愉悦的体会去大胆表现创作。无论是陈老师让学生上黑板自己设计象形字、说想法,丰老师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去摸、去猜、去画,还是窦老师让学生舞彩带、说感受、为画选音乐,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为出发点的。

第四点,教学语言丰富,具有感染力,教姿、教态得体,具有亲和力。陈和窦老师语言的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苦于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们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独特,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你真聪明,老师都没想到。”,“你好棒,老师真喜欢你。”“你真出色,给他鼓鼓掌”,课堂不语言单调重复,需要老师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摸摸学生的头,拍怕学生的肩膀,俯下身与学生交谈,给予鼓励的眼神,这些细小的动作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

第五点,注重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陈老师使语文与美术相结合,使美术课更有分量。窦老师把音乐与美术柔和在一起,是美术课有了通感的效果更具艺术性。每个学科之间本来就有共通点,把各科知识互相融合使课堂更丰富更有深度。也能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第六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更直观,更有趣。这次公开课的课件制作的精良新颖,让我感到震撼。尤其是来自济宁的两位老师带来的课件,不仅有大量的图片还插入了视频资料,音响资料,演示动画等,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也感受到了两位老师对这次公开课准备的多么用心。这些资料的收集、筛选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一位评课老师的话“要在网上海量浏览”才能选出自己想要达到效果的资料。在这里真心向这几位老师说句:“谢谢,您幸苦了。”

篇8:听美术课的反思

一、教师指导太多

这是目前美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通病,随时见到学生叫教师改画,以教师代替聋生绘画。听障学生画的少,而教师画的多,基本上学生很难独立画完一幅作品,大多是教师最后完善画面。由于美术专业需要美术理论知识做基础,再依靠视觉观察进行作画,聋生因语言障碍难以理解一些美术理论知识,所以在视觉上分不清为什么要这样画。例如,教学水粉画,学生画物体的暗部时,没有加入互补色,颜色画的很鲜艳,整个画面就很花、很火,这是因为学生不理解观察物体的暗部与亮部时,暗部的纯度和明度都要降低,加入补色才能降低纯度和明度。

二、聋生的主体作用不强

聋生不会积极地自主思考,由于教师的讲解过多,聋生的主体作用被压制了,依赖性强,不愿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听不懂也不问,一直懵懵懂懂。而聋生的发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提高绘画水平。美术专业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引导聋生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也不能发挥聋生的主体作用,那么聋生的美术专业学习兴趣就会锐减,聋生在美术专业成长方面将再也没有提升的空间。

1.聋生之间缺少互动。聋生之间的交流不多,大多数聋生依赖于教师。其实,聋生之间在美术专业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是最一致的。比如,画素描时,立方体的侧面光面和暗面都画的一样黑了,几个聋生就可以一起讨论一下,一起找找原因,很快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经过交流得出的经验,在以后的绘画中就会注意怎样观察物体,要整体观察比较,而避免局部观察。

2.必须用问题启发法,引导聋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启发”一词本身就包括教师“启”和学生“发”两方面的内容,教师的讲解,要做到概念明确,层次分明,语言简明扼要。启发聋生思考才是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聋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色彩静物教学中,教师可先用2—3分钟时间让学生观察色彩静物作品,然后让聋生带着以下几个由浅及深的问题,去理解、感受该作品。第一步,请学生围绕“这幅画有哪些色相,物体的颜色是怎样画出来的”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聋生发言提出各种看法,讲出各自理由,教师对聋生的答案进行鼓励分析,启发聋生自己作出评判,并引导聋生联系学过的色彩理论知识,做出正确判断。第二步,教师启发聋生另一个问题: “画面上各个物体之间的色彩关系怎样,他们有什么区别”。第三步,“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画面的色彩关系成立”,教师从色彩、光线、冷暖等方面,进行启发,使聋生了解绘画是如何通过观察、对比进行色彩分析,来完成绘画色彩作业。这些问题深浅结合,主观感受和客观分析相结合,可以帮助聋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启发聋生对作品发表大胆的看法。使聋生对绘画的各种表现手法有基本的了解。

三、开展自主性学习,提高美术技能。

篇9:听美术课的反思

韩老师以一段《秋天的风景》视频带着我们走进了美丽的秋天。

…明净高爽的天空,朵朵白云,漫步悠悠,飘然而来,淡淡远去。一排南飞的归雁,穿行于蔚蓝的苍穹,空旷而致远。一缕斜阳笼罩在氤氲的西山,山野寂静,层林尽染。一片片红树叶,灿若云霞,夺目绚烂。树枝上挂满红灯笼般的果实,甜蜜诱人,不禁使人欲滴垂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让我清爽豁达,心旷神怡。我早已装满沉甸甸的收获,满怀豪情地去迎接雪花飘舞的冬天.听着那声情并茂的朗读,看着那一幅幅意境优美的图画我的思想似乎跟着一起走进了秋天。火红的秋叶,金黄的麦穗,红彤彤、金灿灿地果实,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还有那似有似无的秋的味道。

“同学们,你们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是他的这句话才把我的思绪拉回课堂中。同学们积极的描述着自己心中的秋天,给这堂课增色不少。他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了“秋天的风景”。一幅幅美丽的图片,不仅给了学生美的体会和视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带动了课堂气氛。

“秋天这么美,我们能用什么方法留住秋天呢?”这个问题,直切主题。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问题情境可以说是这堂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整堂课整合得恰到好处的一种教学手段。当学生纷纷列举留住秋天的各种方法时,老师再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入本节课新课教授的内容——“树叶贴画”。

首先,他向学生展示了拼图作品,我注意到,他的作品展示是具有逻辑性的,按照由易至难的原则。先是单一的树叶到各种形状的树叶,再到成型的拼图作品。那一幅幅 美丽的树叶拼图让同学们啧啧称奇,一个个跃跃欲试进一步调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并在展示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根据不同形状的树叶和不同的造型,思考拼图时的注意事项和拼凑方法。使学生在观赏图片的同时学习他人的制作方法,并掌握拼图的基本手法。

然后是示范阶段,示范过程在整堂课中是是至关重要的。示范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创作成果的好坏。他选择教师边制作边讲解制作过程和注意事项形式,让学生明白。在拟定“拼作”的内容后,要求学生寻找适合的树叶,并一步一步细心地讲授拼图的四大基本步骤。即,构思、修剪、粘贴、添加。他还特别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把步骤板书在黑板上,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学生已经全方位的认识和熟记拼作方法后,就进入到学生的动手实践阶段。

在学生制作拼图的过程中韩老师以《秋韵》这首古筝曲作为音乐背景,营造了秋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为这节课的整体效果增色不少,15分钟后,同学们的作品已经完成,他设计了一个作品展示和评价活动。这个教学过程又分为三个小流程:

1、学生自我评价;

2、学生互相评价;

3、老师评价。前两个流程,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旨在通过学生

自己的观察找出拼图作品的重点、规则和特色。同时,也起到了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作用。而第三个流程正是针对美术知识较为匮乏的农村学生设定的。不常接触美术的学生很难全面的分析一个作品,所以更需要老师的分析与指导。由此,可以看到他的每个步骤设计的针对性、巧妙性和目的性。

最后,他以一段优美地独白结束了这堂课。这段独白再一次向同学们展示了秋天的美景与独特。点燃学生对秋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美的追求。

我认为韩老师的这节课教案设计完整,教学方法的选择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任务明确各环节的设计,有步骤有要求,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发展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了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思考,教师站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发展”这个角度老控制课堂,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优美的旋律,意境深远的图画,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总之,我认为韩老师这节课展现了一个资教生的深厚知识功底和扎实的课堂组织能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当然,作为初涉教学的韩老师来说由于课堂经验积累的不足,也难免在这节课中暴露了一些缺憾,比如:

1.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用对少数学生的评价代替,很多学生辛苦了一节课,没有机会展示自己,会很失望。

2.教学机智(根据实际举例)

3.教学过程的掌控(根据实际举例)

最后愿韩老师进步,成长。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大坪完小孙安民

篇10:信息技术课听后感

2010年11月27号-29号第八届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暨现代教育学术年会在我校隆重举行,这次活动让我感悟很深。有机会聆听全国各地区的优秀教师说课以及同题异构。通过听课,感受颇深。

大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整合教学”,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全国各省市的400多个代表参加此次大赛,举办“同题异构”课决赛。今年的大赛特别强调方法的创新,通过创新来进行学科教学整合,以便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选手在这里展示他们的风采,许多同行在这里观摩学习,使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的教育理念在这里得到交流和沟通,赛课现场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氛围。

从听课中我意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注重整合的课程特点

不同的学科,它有不同的课程特点,我们首先应该要基于这样一点呢,对此进行不同的整合。从而在此基础上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注重整合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的理解为基本目标的,这种教学十分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学习形态。这种学习形态应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即整合过程的设计。3.注重综合学习

为了培养面向21世纪的创新人才,在教学中,与学科知识的专业学习相比较,我们更应重视知识综合应用的综合学习。

综合学习是以培养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为基本目的的学习形态。自我生存能力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确定课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我判断、相互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教育中,这种能力可通过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予以培养。在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4.注重体验学习

5.提倡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这里所提倡的协作学习是在充分利用各种通信系统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学习形态。他能充分表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有效地培养学生协同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协作学习也可以实现不同地域的合作,利用互联网,我们可以进行校际间、国际间、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学生在这种交流中进行学习,实现能力的培养。

篇11:听数学课的反思

塔山中学 相林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断钻研、探索、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得失,总结经验。只有善于探索反思的教师才能成为有利于任新课改的优秀教师。

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的动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反思即元认知,是人们以自己的认训活动过程及结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作为对认识的认识,反思较一般思维活动层次要高。通过反思,人们获得不同于感觉所得来的内部经验,使自己的认识得以升华,使自己的实践行为趋于合理,同时在反思过程中自我得到发展,特别是形成一种反思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因此,数学教师应善于反思,它是为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数学教师的必要条件。

一、反思是一种意识

反思意识是教师改变其教学行为的基础,通过反思,可使其教学活动更自觉、更理性。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回顾与思考,是重新认识,再评价和经验的总结,是教学上的再备课,是对原来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梳理和再思考,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大量的经验型教师的实践是自动化的或直觉的,依赖对那些通常没有描述的东西的理解”,“大多数教师的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反思意识,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问,不断地解剖自己,养成反思习惯,提高反思能力。

自我评价,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有关实践主体方面的内容。关于个体间差异的问题,如自身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式方法上与他人的差异。

第二,有关实践材料、实践任务方面的内容,具体指对活动的性质与活动要求的认知。

第三,有关实践策略方面的内容,比如,进行某种实践活动总共可以有哪些方法、策略,这些方法、策略的优点与不足

是什么,它们应用的条件和情景如何,教师对教学自我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自我,评价的客体是教师自我的行为与结果,这是一个连续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内在动因的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自由学习》中指出:“当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是首等重要而别人评价是次要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就容易发展。”因此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和教师主体意识的形成,相应地会有利于培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

二、教学后记是一笔财富

著名数学教师李吉林发明了迷人的“情境教学法”。据说在研究中,她写下了大量的教学反思笔记。她的许多著作就是在反思笔记基础上形成的。

教师在教完一节课或进行一个阶段教学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应进行回顾,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即为教学后记,教学后记主要记什么呢?

第一,总结教学中的精彩之处,在教学实践中,每个教师在课前的备课阶段对课堂教学结构、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上作了充分的设计,然而这些教学设想只有在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它的“精彩”之处。把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到标新立异的、引起学生共鸣的解法和做法记录下来,相当于记录下了许多成功的个案,日积月累便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

第二,总结教学中的遗憾之处。课前的完美设计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与原先想像的差之甚远。如果能及时找出“病因”、“病例”,便能吃一堑,长一智。

第三,记学生的高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识过程,也是展示其思维品质的过程。在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常常产生一些高见,给课堂增添色彩,令人拍案叫绝。“师不必贤于弟子”,只要将高见及时整理,便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相长的机会。

三、反思日记是成功的阶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要你是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你就要尊重记事薄和尊重自己,把它一年又一年地记录和保存下去,这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日记,同时也是你对一个较长时期的教学和教育过程进行概括性分析的准备工作。”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对自己一天的数学教学的效果、成功的经验、学生的意见,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与设想,真实的记录。

四、在交流中反思

单纯的自我反思,通常比较模糊,难以深入,而在进行对话时,可以使人的思维清晰,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又会激起深入的思考。反思活动不仅是个体行为,它还需要群体的支持。

教师们聚集在一起,针对课堂上的问题,各抒己见,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或者得借助于录像、资料、观摩典型课例以及别人的教学经验总结,加以分析、质疑,对存在的问题继续探讨。

笔者担任数学教研组组长多年。在工作中,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同事们经常在办公室里闲谈教学问题,常常提出许多棘手的问题,或新教材中存在的疑惑,大家随意漫谈,相互探讨,许多问题都在这类漫谈,探讨中得以解决。近几年我们组十几位教师的研修课都做了精心准备,听课后,大家就坐到一起讨论,既讲优点、也讲缺点,特别是针对新课标落实方面,谈得最多,争论得最激烈。

五、研究中反思

“教师即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记录关键事件的过程中,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把教学过程中最典型,最需要探讨的教学现象集中起来,以教学理论为指导,对它们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研究、整理和提炼,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探索适应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这是更高要求的教学反思。

我们数学教研组曾就初一数学新教材中“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为话题进行讨论。讨论中大家认识到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运用数学的积极性。我们还编集了上百个数学生活化的指导题,如:计算家庭各成员创造收入的比例,让学生看到劳动的价值决定因素;计算家庭各项开支的比例,让学生明白自己读书给家庭带来的压力,及家长的期望值;计算存款利息、利息税、各种税率的计算问题,让学生明白国家减免农业税对农民带来的实惠;计算当地的山场面积、森林、茶叶、高山蔬菜的产量、收入、利润、利润率等,让学生明白环保给生态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巨大作用,用数字和具体事例增强热爱森林、绿

化荒山的责任感。让学生用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问题,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六、终身学习永远向前

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读书学习应成为自己的习惯。他们通过阅读专业文献,参加讨论会和加入专业的学术组织,随时了解数学学科领域中的最新进展,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在反思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自己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这就要求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拥有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共同发展。

由于数学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反思性思维,从本质上说,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数学就是一种精神,即理性精神,数学是如此的重要,它站在科学的高峰扩展人们的智力,探求真理,数学学的研究成果传递给物理学、给化学学、改变着我们普通大众的生活。数学又是这样的美丽,在数学家眼里它是诗、是歌、是画,数学里充满了公式美,逻辑美、秩序美,令数学家们魂牵梦绕,陶醉沉迷。所以对数学教学反思就更为重要了。

篇12:听《可能性》一课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验证;升华;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做得到位的地方

1.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3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3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础,应该从小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数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

2.合理组织,张弛相间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3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较为轻松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地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课堂。

3.遵循概率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试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因此,我采用了“摸球—放球(验证)—猜球(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提供4∶2—5∶1—10∶1—100∶1的白红球比例提炼“小概率事件”,制造与原有认知的冲突,解构原有认知,促成学生积极寻找原因,最终感悟出“当试验次数少时,出现相反的情况是正常的;当试验的次数越多,就越接近我们的猜想。因此,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的结论,使原有的知识得到了重构和升华。

4.注重生活经验的开发

生活是我们数学资源开发的宝库,能利用好生活经验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这节课注重了生活经验开发的两个环节:

(1)引入环节,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以最直接、快捷的方式提炼出数学知识,给后面的探讨奠定基础、留足时间。

(2)运用环节,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此,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猜球,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的活动中。我想当数学与生活携手共进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了生机。

二、这堂课留下的遗憾

1.小概率事件没有更勇敢地面对

虽然说,在备课前我就小概率事件就给予了充分关注与思考,犹如初生牛犊般勇敢面对。但是,试教的碰壁使我变得小心翼翼起来,于是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来帮助学生感悟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却忽略了及时制造认识冲突的可贵之处,如果在学生发现小概率问题后就及时追问:“怎么摸到白球的次数和红球的次数一样多,这是怎么回事呀?”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引出统计全班的必要性,这样整堂课也就更加饱满了。

2.没有用更适当的方式呈现数据来源

由于“可能性大小”的特殊性,本身就包含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提供的数据最好是有根有据的,这样才具有说服力。因此,我觉得这堂课的细节还需要再修改一下:

(1)汇报环节,要采用小组长站起来汇报式。

(2)学生动手的实践活动还要更多一些。留给我的启发是,当学生经历过“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那山,水不是那水;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的求知过程后,相信他们才会真正领略知识的真谛。

因此,我觉得平时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找准生长点,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提炼和升华,逐步形成高于生活的数学知识,这才是上策。

篇13:听《溶液》复习课的反思

今天听了杨老师的《溶液》复习课,深受启发,结合平时的实际,我感觉要上好复习课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确定复习内容

杨老师将溶液的内容与海水晒盐的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提高了复习效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为了提高效率,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通常在讲完新课后不进行单元复习。而是将初四内容整体划分为几个主题比较鲜明的专题进行复习。一、认识混合物:主要包括溶液(溶液的形成、组成、性质、用途等);合金(合金的形成,性质,用途复合材料(形成,性质,用途等)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相关内容的学习,形成认识混合物的一般思路,形成混合可以改变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从而改变物质的性质的认识,树立人类可以通过混合来更好的应用物质的.观点。二、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主要包括酸(盐酸,硫酸)。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钙)、金属等的主要化学性质,以及反应实质。让学生能通过此专题的复习,掌握常见的这些物质间的变化规律,做到做题时有规律可依。三、学会物质的制备(提纯)方法。包括海水制镁,海水制碱,海水晒盐,粗盐的纯化,金属治炼(湿法,还原法,电解法)。玻璃、塑料等的制备。通过这一专题的复习,让学生了解工业及实验室制备物质的思路及注意事项,形成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制备所需物质的观点。四、定量研究:包括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化肥含氮量以及含氮量与纯度间的换算等,通过该专题主要是提高学生解答计算题的能力。五、科学探究。主要结合习题进行复习

二、准确定位复习目标

我认为,复习目标比新授目标应该有所提高。目标要尽量精而突出,切忌一节课目标太多,导致课堂教学时重点不突出。目标难达成。杨老师本节的目标确定就非常科学。

三、目标和学习任务要一致

为了让学习任务更加明确,避免脱离目标的无效任务。我开发了《目标活动对应表》,用表格形式规范学习任务的确定,杜绝脱离目标盲目确定学习任务的现象。以更好的促成复习课目标的达成。

依据课标确定的教学目标对应目标确定的学习任务

目标11

目标22

目标33

四、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杨老师采用了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的形式,我除了运用这种形式,还经常让学生课后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利用课堂进行展示,以提高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的能力。

五、运用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复习效率

上一篇:动词的单复数变化规则下一篇:三扶个人工作计划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