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方面的教学反思

2024-05-13

美术方面的教学反思(共9篇)

篇1:美术方面的教学反思

认真回顾《有效教学——先学后教的典型个案》这门课,在反思提升方面给您什么启发或反思?个案研究对于美术教育有什么意义?

反思:

“先学后教”洋思人敢于改革、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果。他们构想了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这一点对我结影响很大,学习洋思经验,其根本在于改变观念,要实实在在的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学洋思的经验。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完成,学生的在校时间80%在课堂里,学生在课堂里的生活是学生在学校中的主要生活。因此,学校课堂生活的质量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成效。

通过本次学习,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上存在一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要把“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实质和所教班级、学情联系起来,取其精华,这样才会取得较大的成绩。遵循的原则:凡是能使学生学习变好、能使学生习惯好转的方法、要求都可以强化,但千万不要在原方法和制度的基础上动作过大,否则学生、老师都吃不消,循序渐进,使这些方法和制度逐渐加强。

2、“先学后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有利于分层推进,这就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扔掉原来的不好的方法和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最主要的就是:学生是主体,在知识的学习中主要以学生自学、学生讲解为主。

3、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无论是自习还是作业批改,要真正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去教好学。

4、如果学生从来没有自己预习过课本、从没有自己总结过知识点、从没有自己讲过课、没有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那在开始时就要有个思想准备:

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失败,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落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一滴不漏的学习要求、始终如一的学习习惯”的学风训练,执行好学习常规。

意义:

美术课堂教学中尝试着实施“先学后教”,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学后教”的过程上,这也是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上完这节课,我深深地为学生的自主与探究能力的提高而感动,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只有不断努力和探索,才能找到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美术这块“沃土”上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篇2:美术方面的教学反思

1.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所以,美术的核心任务是(审美教育)。2.美术教学必须注意(育人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启智激情。3.美术教学总体定位就是在美术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实现美术教学(活动化)。4.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师生间(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创设(交流与对话)的教学氛围。5.美术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所以美术是(情感);美术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或审美品质,所以美术是(品位);美术可以培养和激发人的创造力,所以美术是(智慧)。

6.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美)的空间和时间,实现自主发展。7.教学中要善于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8.假如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塑造(美的灵魂)无疑是水到渠成。9.(教学切入)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10.(审美教育)应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全过程。

11.美术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12.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现代审美意识)的培养,注意美感的(多样性),使学生建立起较为开放的、宽容的审美心理。13.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标新立异,做创新的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14.教师要设计鲜活有效的美术学习实践活动,调动全体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探究问题)、(解决问题)。15.要把(课前准备)看作教学全过程的综合设计,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和理想的心理预期。16.教师要注重美术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在鲜活的美术活动中循序渐进地了解美术知识的来龙去脉。17.教师要给予学生(展示、交流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尽情地相互评述。18.要把教学结束的(“。”)变成(“?”)或者(“„„”),把学生的学习惯性加以催化,促进学生持续的学习和发展。

19.强化巩固阶段主要解决哪几个三个方面的问题(A)(B)(D)? A实践操作B检测反馈C自主探究D展示交流 20.美术课程以对(C)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

A教材B审美活动C视觉形象D学习活动 21.美术教学要把握(B),突出关键要素。

A课程进度B美术学科特点C标准要求D教学大纲 22.美术教学关键要素包括(A)、(D)?

A审美教育要素B教学设计要素 C作业评价要素D创新教育要素

23.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的作者是(B)?

A达芬奇B罗丹C歌德D柏拉图

24.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是(ABD)?

A课中生成B课后反思C课堂导入D课前准备

25.在美术学习实践活动中要体现教师(D)的作用,使学生思而有序、做而有效。

A主导 B主要C演示D引导

二、名词解释

1.美术教学五大环节

(1)课前准备(2)教学切入(3)主题探究(4)强化巩固(5)总结拓展 2.五到位教学模式

(1)目标落实要到位(2)主题探究要到位(3)信息反馈与评价要到位(4)强化巩固要到位(5)教学拓展要到位 3.以美引真

通过美术学习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观。4.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塑造健康人格。

三、简答题

5.美术教学的工具性

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和先导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5美术课程的价值是什么?

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6如何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

在评价中努力体现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和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同时,通过评价获得准确的信息反馈,帮助美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四、论述题:

篇3:多方面探索中学美术教学

一、富有趣味和情趣、充满美感体验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关键

每个人都会对其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关注和积极探索, 并表现出心驰神往的状态。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有兴趣, 就有可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 并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相反, 只能发挥出20%-30%, 也容易精力疲劳。兴趣还可以开发智力, 是成才的起点。基于此点, 我尝试把课本以外的内容渗透到教材中。借鉴课标的理念, 我几乎把大部分的教材题目改成学生感兴趣又容易理解的主题, 让他们进行自由大胆地创作, 有时还甚至先创作再引题, 也就是说根据学生的作品自由取名。这样的方式普遍受到各班学生的欢迎, 效果也不错, 也可让学生从中树立自信, 发展个性!

二、关注时间、地域以及个性差异

由于班级不同、学生性格各异, 同样的教学手段所产生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这时, 在课堂纪律的组织、提问方式等方面教师应该因人而异, 避免一样地画葫芦!否则, 学生鲜明的个性又会被再一次抹杀, 乃至同化。所以,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不断进行赏识教育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每一个同学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激励和赏识。所以, 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 哪怕是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往往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发散思维比较充分活跃,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关爱和鼓励,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强化其成功的情绪体验, 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形成一个积极学习的课堂氛围。每次, 我在教学中都会不加吝啬褒奖语言, 比如:“你的创意真好”“你长大了肯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你画的画进步越来越大了”等教学语言, 让我的学生每时每刻都能体验到老师的赏识和关爱。老师称赞的语言就像一缕缕春风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激励着同学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了学生自强进取的精神,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教学成绩。

四、以爱为基础, 拉近师生距离

通过这几年的中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 我体会到作为一名科任教师, 我们要增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和配合, 建立友谊, 产生凝聚力、向心力,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切目标的实现, 必须以爱为基础。或许在这方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我表现得更加小心细致。结果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更喜欢上我的美术课, 每当我走进教室, 孩子们便会兴奋地欢呼“耶”!在孩子们那活泼又充满稚气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快乐!他们的反应让我体会到他们在学习中也能体验快乐。然而, 面对高年级我却常常犯着一个错误, 喜欢从个人感受和专业的角度去设想每个学生都会像我那样关心和热衷于美术学科的学习, 我也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尽可能多地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但事实上, 学校美术课向来被大家认为是“副课”, 不受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很多学生产生“美术又不要统考, 不必认真学美术”的观念。老师没劲教, 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 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减轻学生心理上的负担,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充分运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抛弃传统教学当中的以成绩作为教学的标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种评价方式的教学改革, 让学生在轻松、主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五、学科整合让美术课更精彩

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打开了眼界, 提高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同样在其他学科之中我们也能体会到美。音乐中的音色美、语文中的文字美、数学中的规律美, 这些资源通过相关学科的教学激发出丰富美感, 可以迁移到我们的中学美术教学中来。我们的中学美术教学是要培养更多的创造美的人才, 但是要想创造美就得先学会欣赏美。美术欣赏是对以往的美术作品艺术美的全面审视, 是感受和理解、情感和认识相统一的高级思维活动。通过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 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 提高学生辨别美的能力。“欣赏、评述”类型的课离不开分析、理解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文化。“设计、应用”里的对称、比例、几何形体等知识与数学密不可分。“造型、表现”要让学生了解色彩与线条就可以和自然科学知识结伴学习。中学美术欣赏课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中学美术教学的核心, 通过美术欣赏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创造美、追求美的愿望。

篇4:美术方面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 课程教学 在职 教育硕士 中外对比

在职教育硕士与全日制教育硕士不同,其是以非脱产的方式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习期间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任务的研究生。在职教育硕士是指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硕士,在职教育硕士教育是以培养从事基础教育实际教学及其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教育艺术硕士学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由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于1936年提出并首次设置,其目的在于提高美国基础教育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能力,充实中小学教师队伍。在近80年的发展历程中,美国教育硕士教育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不断发展的课程教学体系。我国自1996年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来,已经走过了十八年的培养历程。它以自身与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高等师范教育学位工作的高度适切性,受到全体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优秀人才,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和管理者提供了一条提升自身学历的有效途径,是完善我国学位制度的重要举措。然而,新生事物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矛盾和冲突。我国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美在职教育硕士课程对比

课程是实现教育硕士培养的手段和工具,主要由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共同构成。课程设置是指对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所进行的系统组合和科学安排[1]。因此,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关系到教育硕士的“产出质量”。因此,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课程应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关注的重点和中心。

1.中、美在职教育硕士课程目标对比。

课程目标的确定过程,涉及社会和学科、教师和学生等方面的大量研究。作为在职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的课程目标,其更需要充分体现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其相关问题而确定。学者母小勇在研究学生学习规律时指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目标应当是:培养能够有效地、创造性地实现把文化科学“转换”为学科或课程和把学科或课程“转换”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内外的文化科学学习活动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临床专家型”教师[2]。他强调教育硕士教育培养的应该是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实践者,而不是像教育学硕士的理论家。从他的观点我们能够看出,在职教育硕士的课程应该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主要目标,以期培养出来的在职教育硕士能够胜任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的教育硕士工作仅仅进行了十八个年头,课程目标被运用于我国实际教育硕士教学中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许多高校对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是效仿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进行的,所以课程目标定位也效仿教育学硕士,没有学位特色;我国在职教育硕士课程目标的主导意义应该是服务于我国的基础教育,而以创收、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功利性目标几乎遮蔽了其主导意义。

美国的教学硕士学位相当于我国的教育专业硕士,都以为期两年的课程训练为标准,强调实际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课程目标的角度看,都是以学员既有教学经验及研究成果为基础,发展他们的教学和管理技能,提高他们的教学实践反思能力。然而,美国强调一种更贴近实际需要的课程设置的标准和程序,即通过“需要评估”确立课程内容及训练方式。由教育家、学科专家、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及课程编订者对教育硕士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在这基础上识别教育条件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然后按照重要等级对其进行排序,以达到满足其教学需求的目的[3]。因而,对于不同的教育硕士具体学科的课程目标也不同。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中、美两国职教育硕士的课程目标定位基本一致,都以培养高学科素养和高职业水平的“临床专家型教师”为目标,提高本国中小学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化的水平。而由于美国教育硕士发展历史较长,其摸索出的“需要评估”课程目标确定方式更高效、更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那些过于笼统、蜻蜓点水式的课程目标。

2.中、美在职教育硕士课程结构对比。

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我国在职教育硕士课程结构的主体。我国的在职教育硕士教育以课程学习为主,总学分的要求可以从一方面反映出课程结构是否合理。我国大多数高校一直采用“5+5+2”的课程结构,即5门学位课程共15个学分,5门专业必修课程共15个学分,2门选修课程不少于4个学分,整个课程结构体系基本上是照搬教育学硕士的课程体系。也有少数高校对毕业生总学分要求过低,比如华南师大总学分要求只有22分,这对于教育专业硕士来说,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量不足。另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类型和数量比例反映了课程结构。必修课程(含学位课程和专业课)比重过大,而选修课的比重太小,学员的选择余地不多。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职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例,政治理论、外国语、和教育学原理三门学位公共课程占10学分。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七门专业必修课占21学分,而选修课程仅占4学分。

由于美国是一个典型的联邦制国家,各个州有自己独立的课程设置方法。因此,不同州、学校、专业、类型的教育硕士的课程结构形式也多种多样。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构成美国大多数高校教育硕士的课程主体结构,不同高校的在职教育硕士在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两大部分比例上也存在很大区别。从选修课种类和数量比例上看,美国各高校、各专业也存在很大不同。有的学校由于某些原因没有选修课程,比如美国乔治亚州高等教育界受多年的教育惯例影响,肯尼索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的课程全部为必须课:整个学位需要圆满完成36个学分,12门课程,每门课程3学分[4]。有的学校则有大量的选修课,如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课程,有时一个学年甚至能为学生提供的大约260种左右的课程。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教育硕士课程结构灵活多样,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教育研究能力与实际教学与管理能力的不同,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而我国在职教育硕士的课程结构基本效仿教育学硕士课程结构,没有立足于教师职业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需求。

3.中、美在职教育硕士课程内容对比。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方式,它是在职教育硕士学习的对象,它源于社会文化并随之不断发展变化。在职教育硕士学位的教学特点就是以课程学习为主,因此课程内容对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由于我国一直实施的“5+5+2”的课程结构,10门必修课、2门选修课的比例,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选修课比重过低也必然会导致学生无法根据岗位的需要和已有的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管理技能。以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数学学科为例,其课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公共课(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教育学原理及教育心理学);专业课即数学教学论;指定选修课(包含公共课和选修课各三门),最后还有几门任意选修课。缺乏围绕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实际的专门课程,缺乏专门介绍数学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促使学员关心和了解学科的进展的课程。

在美国,很多高校由于对在职教育硕士没有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只要求其圆满完成应修课程即可,美国的教育硕士也被称为课程硕士,因此,课程的质量对“产出”的教育硕士的质量影响更为深刻。美国教育硕士课程内容主要由教育专业课程(包含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课程、教学法、教学实践)和学科专业课程两大部分组成。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硕士将来从事的教学方向有关。不同类型教育硕士的课程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美国教育专业硕士一般课程分为主修(20-26个学分)和辅修(6-12个学分)两部分构成。如得克萨斯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提供的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阅读教育、特殊教育四个专业的教育硕士项目,要求学生获得36-39个学分,其中主修21-27学分,辅修9-15学分[5]。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职教育硕士课程在注重核心课程的同时突出专业特色课程,选修课学分高达9-15分,而我国在职教育硕士选修课学分仅占4分,数量和比例都远远高于我国。就所开设的选修课而言,美国更加重视综合实践研究课程,更加重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能够更加快速有效的提高在职教育硕士的实际教学和管理水平,而不仅仅是关注学位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二、中美在职教育硕士教学对比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是其培养的另一重要方面。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在职教育硕士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直备受其他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关注的有价值的课题。课程教学方式与导师指导方式构成教育硕士教学的主体。

1.中、美在职教育硕士教学方式对比。

从教师的“教”来说,以课堂、教师、理论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影响我国在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多年来,我国教育部门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但效果不是很显著。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被书本上的知识束缚;学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被束缚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中,不能乏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以说教式为主,促进式和对话式教学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学生的“学”来说,在职教育硕士所采用的学习模式以个别式为主,认为只要跟着老师走,一切皆可,同学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分散的状态,而参与式和协同式的学习方式运用不多。

在职教育硕士阶段的学生都是有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成人。因此,在职教育硕士的学习也属于成人学习。美国的在职教育硕士学习以自我导向性学习为主,注重学生之间互动与互助学习。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采用理论讲授、指定阅读、专题讲座、演讲、案例研究、课堂实录分析、小组讨论、实践考察等多种方式,积极发挥引导作用[6]。在教学手段上,格外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美国高校对在职教育硕士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现代教学方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教育硕士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利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注重交流的激发,强调交流双方的平等。而现代的互聊网络等先进教育技术的出现也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2.中、美在职教育硕士导师指导方式对比。

由于我国对在职教育硕士学位获得者有严格的毕业论文要求,因此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体现在论文指导方面。同时,导师对高校“产出”的在职教育硕士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在职教育硕士整个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大的改革最根本还是要依靠导师的力量。我国教育硕士发展历史较短,对导师的遴选也只是出于只看学位,不看规格、类型的阶段。在获得教育硕士导师资格的高校教师中,很多都没有基础教育的实践,很容易把教育专业硕士等同于教育学硕士进行培养,造成培养效果不佳,在论文指导方面也易造成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情况。

美国很多高校对在职教育硕士学位获得者并没有毕业论文的要求,所以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就主要体现在日常课程学习、研究中。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可以根据个人的专业方向、个人经验等制订符合自己特点的个人化培养计划。比如独立研究项目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主持的项目研究或辅助研究。学生如果想要参加独立研究,就必须征求自己导师的意见。从导师的角度看,导师没有承担指导的直接义务,所以是否愿意对其进行指导,完全取决于导师个人,而导师也不会有额外收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些功利性目的的指导。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职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条件的不同导致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我国只要体现在导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而美国主要体现在导师对学生日常学习、研究的指导。我国在导师遴选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进行思考。

三、反思与思考

1.精确课程教学目标,变革课程教学方式。

基本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我国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的倾向,而正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强调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专家型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在职教育硕士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教学和管理问题,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在职教育硕士的研究能力,以期解决在今后工作中遇到的具体教学和管理问题。传统的面授模式仍是我国在职教育硕士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过分单一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需要,采用传统面授模式与现代化先进信息技术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2.强调实践性课程。

提高在职教育硕士的科研能力,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我国在职教育硕士是来自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者,他们平时大多时间都忙于学校繁重的教学任务,加之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真正能用于科研的时间很少,也就导致整体科研水平较低。因此,鼓励在职教育硕士结合工作实际需要,申请科研项目,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而且有利于其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职教育硕士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既是教师又是学生的双重身份,才能在工作和学习中将实践与研究联系起来。

3.积极建立“双导师制”。

我国传统的在职教育硕士的导师指导方式就是一个导师带二到三个学生。“双导师制”即一个学生有校内和校外两个导师指导。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的教育理论学习和学位论文指导等工作;校外导师则主要负责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工作。二者共同指导学生。采取双导师制来培养在职教育硕士,有利于校内的理论导师和校外的实践导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以便在职硕士研究生对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进行整合,进而有助于将其教育实践经验理论化和教育理论实践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高校本科教学自评工作手册(二)[M].北京:华夏教育出版社,2004:447.

[2]母小勇,谢安邦:论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和目标取向[J].北京:教育研究,2002,1.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3.

[4]万毅平.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走向[J].扬州: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9.

[5]西南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课程教学系的研究生课程项目,http://www.educationswt.edu.

[6]贺中元:美国教育硕士课程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6.

篇5:美术方面的教学反思

深圳市建文中学高三英语组:周满云

高三英语复习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从每年广东省高考书面表达部分分值高达15(基础写作)+25(读写任务)=40分看,就足以说明它的份量。在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中,写和听、说、读不一样,因为它要求语言精确(书法,拼写,语法要正确)、文字通顺,结构严谨,文体恰当。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通过这连续两年的高三备考和教学,我积累了一些关于写作教学方面的教学反思和感悟,其实也就是我们平日里的教学反思,借此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以后更好地备考和教学。

一.阅读和写作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其实英语写作和阅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有些教师因为学生写作基础差而觉得写作教学难,批改作文更是难,所以在平日里有时便忽视了或者说没有很重视学生写作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而只看中了阅读,其实英语写作训练在平时教学中应该与阅读一样重要,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把写作和阅读读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把读和写放到一块,让他们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在教学中我主要尝试了以下做法,有效果。

1.认真设计课堂提问

大家知道,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环节,在阅读课的问题设计中,教师提问问题中的词语结构和课文内容相关,但可以和课文语言所用词语或句式结构有适当的差异,使学生在稍加思考基础上才能够理解,这样为学生同样意思多种英语近似表达形式添砖加瓦,积累材料,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掌握更多的英语语句表达方式,从而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长句短写

长句短写的口头和笔头练习,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中常用的词语及句式结构,以及单句和复句的异同关键所在。很多学生读不懂文章很大一部分不因素就在于长难句不会分析,句子主干找不出来,只要学生能准确熟练的进行长句短写,说明他已经深刻的理解了句子结构,与此同时,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了句中所用的词汇及句式结构,从而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准确运用和表达。

3.利用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复述课文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条好的途径。复述课文以课文为基本依据,即使较差的学生也有话可讲,老师可借助于关键词、图片、表格、多媒体等多种手段,使复述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一目了然,鼓励学生大胆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使知识和语言能力同步发展。能够经常坚持复述,不仅会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就具有较强的纠错能力和语感辨别能力。说得准、讲得好,就能写得好、概括得准,这是所以说复述是提高写作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两年高三的复习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使用复述法,教学效果还是很好的。我相信,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能根据不 1

同的文体和体裁选择适当的复述方法并指导学生复述,利用合理并坚持不懈,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阅读后的知识积累

除了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之外,阅读的目的更重要的就是在读中扩大词汇量,掌握更多基础知识。所以,在日常阅读过程中,我会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生词的下面划线,在长难句和不理解的句子下面画波浪线,题目答案所在地画括号并标上题号等等,完成阅读及练习题之后,自己查字典标记词汇,长难句分析,进行上面提到的长句短写训练,其实我们建文中学的学生大多数学生阅读写作都很差,其原因就在于词汇量太过于贫乏,对于他们根本就谈不到阅读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就是夯实基础,所以我们作为老师要注重学生在阅读之后的词汇和基础知识的积累。每次评完阅读后我会把文中出现的常用生词、重点需强调的句型句式呈现在黑板固定的地方,之后让学生把这些东西连词成句,或者写成一小段话,作为补错的形式写到错题本上,无意中就已经牢固的掌握了重要的基础知识,从而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仿写后再创造

模仿写作是我们常用的写作训练形式,但为了使学生能更加自如地学以致用,我想模仿后再创造的训练更能使模仿训练的作用发挥极致。具体操作如下:先有针对性的选好文章,让学生读几遍,了解文章的内容,句子结构等等。指导学生抽出关键词后再读原文,然后按关键词的提示凭记忆写出原文,然后与原文对照修改,纠正自己的语言表达,在此基础上利用原文的关键词再换内容重新写一篇文章,把原文的关键词打乱顺序用进去,这样练下去,学生就可以慢慢的丢掉拐杖,会重新创作。

三、书写长期严格认真

我们都知道每年高考写作的评分标准规定同样水平的作文书写整洁美观的得分高一个档次,这说明书写的好坏,卷面的整洁与否会直接影响考生的成绩。书写就像一个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能改变,只要我们平时不厌其烦地多强调严要求,提早入手,学生会从中受益匪浅。

四.让写前审题养成习惯

每当批改作文时,我都会发现有很多学生犯了很多低级错误,如人称、题材、甚至时态错误,更多的同学要点不全,这样的作文写得再怎么精彩也不过十分左右。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并使审题成为习惯。

平时的写作训练,我坚持要求学生做到不审题不写作,审题必须做到以下五项:审题材、审人称、审时态、审要点、审结构。

1.认清体裁。我们广东高考的基础写作题的体裁、内容和篇幅都有明确的限定。体裁、格式、风格是紧密联系的,一定的体裁要有其特有的格式。但是,相同的体裁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风格。这就需要考生仔细考虑之后才能确定。

2.要考虑文章中要使用的主要时态。时态错误多也是考生语言运用能力较差的显著标志。因此,在写作中考生要力求避免错用时态。

3.要审好人称。人称的恰当选择对表达文章的基本内容、描述事物及情节都很有帮助。

4.心中形成写作框架及提纲

依据要点,自己在心中要有初步的提纲,即文章准备分几段写,每段写什么。英语作文一般三段、四段式居多,读写任务尽量避免两段式。

五.合理安排写作时间

为了使写作提高效率,面批面改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当然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做到面批面改,或者每个的每个人都面批面改,但至少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为了使时间能够得到保障,我一般会把每个班的写作不安排在同一天进行,这样就可以有时间跟学生面对面批改作文,指出他的不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此同时也跟学生进行了感情交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六.作文的批改及评讲形式更行之有效

批改作文是最令大家头疼的事情,看着卷面上一堆堆诸如拼写、标点符号、时态、汉式英语等等的低级错误,甚至有的作文从头到尾没有看到正确的句子,这时我们会感到无比沮丧和失望,评讲是也不知从哪入手,不防我们试试以下方法:

1.选择最具代表性错误进行评讲,每次有针对性的指出3到5种典型的错误类型,然后提供学生作文上的错误范例,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做好记录,之后将此呈现在黑板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去改,并总结错误类型及注意事项。

2.作文最好当堂限时训练,并叫两个中等偏上的学生在黑板上作文,然后当堂评讲,并给出分数,重要的是要使学生领会老师的给分原则,从而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时间充足的话,可让其他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读出自己的文章,让班上同学给其打分,并说出给分理由,从而使学生相互取长补短。

七.严格改错修改

写作一般没有一次成功的,一定要进行反复修改。修改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在区教研室陈式老师的指导下,我要求学生的基本修改内容有五项:一是检查体裁,看文章的格式布局,开头和结尾用语是否正确;二是检查要点是否齐全,字数是否符合要求;三是检查语法是否有错误;四是检查拼写、大小写、标点符号及词形变化是否正确;五是行文是否流畅,语言是否丰富。修改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坚决要求学生字迹工整,字迹不工整的作文,一票否决,拿回去重写。

2.我鼓励学生先两人互改,纠正错误之后在上交给我。

3.循环修改。每次基础写作我都会按评分标准(篇章8分+信息点5分+连贯性2分=15分)给出三个分数的总和,并要求10分以下的作文通篇重写,10分以上的作文采取自愿原则,但改错至少必须以句为单位改错,然后再次上交,直至达到12分以上。这样,学生虽然写的是一篇作文,但是反反复复练习的机会很多,而且每循环一次就是一次提高、一次升华。这种方法,较之不断地让学生写新文章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6:物理教学反思的五个方面

1.分门别类地把平时练习或模拟考试中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分析、归类。

2.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明确是答题失误,还是思维方法错误、知识错误、运算错误,这是建立错题本最为关键的步骤环节。

3.把做错的原题在错题本上原原本本地抄一遍或剪下来贴在错题本上,并把原来错误的解法清晰地摘要在错题本上,并在下面留有一块空白。

4.纠正错误。当老师讲解出正确答案时,同学们手里要用红色笔随着老师的讲解,在原题下面空白处记下自己没有做出来或做错的原因分析,最后按老师讲的正确思路,一步一步规范地把原题做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和逐步形成能力。如果此题有多种解题思路,可以在旁边用另一色笔把几种解法的简要思路写上。

5.定期归类、整理。初三学年一般实行月考制,因此,每一个月复习结束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这一个月解题过程中所犯错误进行归类整理,把它们分成知识型错误、思维方法型错误、运算错误等几部分。这个过程是学生再学习、再认识、再总结、再提高的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加牢固。

篇7:美术方面的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问题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学习重点是把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作为当代中学生,应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不过,要上好这堂课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求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其次,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搜集既能够体现时代特色又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资料。因为,有些文化的具体内容,光靠老师说是达不到那种身临其境的效果的,学生无法真正的得到体验和感悟,也就达不到新课改的目标。

本堂课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学生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既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又使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同时也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篇8:美术方面的教学反思

一、高校美术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基础课程教学与创造力培养严重脱节

传统美术基础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写生环节, 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美术与其他学科不一样, 要求学生积极进行创新, 因为题材相同的美术作品往往缺乏观赏性, 很难获得人们的认可, 只有带有强烈的主题性与创新性的美术作品才能受到人们的认可。传统美术教学上, 许多人认为, 素描、色彩搭配、速写等是美术基础课程, 认为只要学好基础知识, 打好基础, 完成基础学习的目标, 在后期创作中就能自然而然的进行创新。这种想法实际上是不科学也是不合理的, 在无形之中将基础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分开, 这与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相违背, 虽说写生很重要, 是学生理论的检验方式, 但是忽视了创造力, 这种写生也必将成为单存的模仿, 不能形成学生自己的美术理念。

(二) 美术教学方法僵化, 教师引导程序缺乏

现行的美术教学大纲, 基本上是沿用以前的教学大纲进行设计, 学生在大一及大二阶段主要进行理论学习与基础知识学习, 大三、大四则以写生为主, 在理论学习环节, 对于一些基本的构成要素与欣赏课程, 教师往往使用传统的课本教学手段, 很少或者根本不利用多媒体或者实验进行讲解, 更别说创造力的培养。另外, 在教法上, 教师在素描与速写课程也常常沿用传统摆模特与摆静物的方式, 配合教师“填鸭式”的理论讲解, 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不高, 加上教师一直强调基础能力学习的重要性, 对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的创造性想法提出与画作进行否定, 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的态度, 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二、高校美术学生创造理培养的策略

(一) 规范教学大纲, 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教学大纲陈旧, 教学方法落后的问题, 应该根据当前美术的发展与人们审美的需求, 改革教学大纲, 规范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将基础教学与创造力培养结合起来, 使学生既获得基础能力的巩固, 又能获得创造力的提升, 使教学大纲更具科学性与系统性, 真正适应美术专业的发展, 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为学生画作的创作提供帮助, 逐渐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

(二) 因材施教, 配备专业教师

美术学习与其他必修课程一样, 是能力逐渐成长的过程, 学生在各年级的基础知识、思维方式与鉴赏能力互不相同, 因此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也要体现差异, 难度逐渐递升。比如, 在一年级的绘画学习上, 教师应更加重视学生的构图思想培育, 二年级则更侧重于学生对不同绘画材料的理解与创造性应用。三年级阶段则可以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 发挥自身创造力, 进行创作, 四年级则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性格、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要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 因此, 在教师资源的配置上, 也应配备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 贯通教学方法, 进行基础知识教育与创新

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直接作用, 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决不能将基础训练仅仅认为是单存的模仿与绘画, 还应让学生在写生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比如放任学生进行创新思考, 通过长期的写生与临摹, 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的素描与绘画技巧后, 在构图与造型设计上进行巩固, 最后将自己的想象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教师在学生创造力思维表现过程中, 应给予适当的引导, 这样让学生既具备基本的写生技巧, 又能获得创造力的提升, 使美术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四) 吸收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色彩搭配, 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帮助

学生创造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学生充分调动感官, 观察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色彩搭配, 为个人创作提供引导。比如, 在介绍中外文化、美术书籍供学生阅读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著名的名胜古迹, 进行户外实践与观察活动, 或者带领学生参观各种画展、街头涂鸦等, 在观赏过程中, 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 将生活渗透到艺术中, 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艺术观。

综上所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代艺术形式更加多元化, 高校美术专业作为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守护者, 实际教学中, 每个环节都应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将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使想象中的事物转变为实体的画作, 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潜能, 为学生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图雅.浅析高校美术基础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12) :278-279.

[2]王强.论高校美术基础教学[J].电子制作, 2014 (13) :150.

[3]王永波, 张世玉.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中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0 (03) :190-191.

篇9:探讨军队方面的舞台美术设计

关键词:舞台美术设计;军队

1 军队舞台美术的时代性

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各部队剧社在宣传、动员民众力量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敌后战场的各剧社实现了在民众宣传动员中逐渐从红军时期的艺术形式向民族化与大众化的戏剧形式转变。这些富有斗争性的、大众化的、民族化的艺术作品赢得了当时人民群众的喜爱。除此之外,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中针对群众在抗战初期对话剧一时间内难以完全接受的情形,艺术工作者依旧逐渐将突破的方向转向乡村流行的艺术形式,使其便于为群众接受,与时俱进。

时代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审美的不断提高,军队舞台艺术的也不断地发生根本转变。新时代下科技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舞台的新媒体和新媒介有了更新颖的军队舞台的载体材料,甚至在当下新媒体和介质的新颖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舞台设计的新观感。从过去的原始的布与纸的的制作、手绘的影片到新媒體新介质,舞台美术设计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现在基本看不到那些手绘的,取而代之的遍地的电脑设计、激光、喷绘等新技术,由它们设计出来的舞台美术技术比原先的更为逼真形象,并且更为工作人员方便。就舞台灯光的设计来讲,电脑灯光的可以更加神奇逼真的营造各种需要的环境、场景布置和氛围设计,这远比人工来得更加功能齐全和为人感动。再比如说演员的服装,服装材料也不仅仅局限在仅有的一些种类中而使用了更加新颖的材料;至于音响效果方面,最新和最先进的数码录音装备的使用使舞台表现也更加符合人民当下的需求。

在戏剧创作过程中无论处在什么时代,如何提升剧目的观赏性,增强军队宣传的效果是剧作家考虑一个重要问题。总之概括一句话,所有的声光色等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已经让整个舞台美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只是量上的,更多是质上的变化,这也是新时代下军队舞台美术设计的时代性的新内涵。

2 军队舞台空间的延伸性

军队依托于政治而存在,作为军队的戏剧必然脱离不了意识形态而独立存在。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认为,当戏剧这种“最具体的形式”一旦跟政治鼓动与革命动员发生联系时,剧场演出常常会转换成为引导群体参与集体“狂欢”和信仰转换的独特仪式,“在仪式中正如在剧场里一样,一个团体会直接体验到他的一致性并再次肯定它。这就使得戏剧成为一种极端政治性的艺术表达形式。”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苏区红色演剧形象演绎了一幅军民一体的激情浪漫的“节庆生活”与“狂欢仪式”,成功把戏剧舞台扩展为孕育和激发苏区军民革命信仰的“政治剧场”。最典型的例子恐怕就是《庐山之雪》了。这次演出是一次政府十分巧妙地将官兵之间日常等级关系被抹平,人们生活在与现实的严峻形势脱离的乌托邦世界里。在想象中,演员会对战争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对现实中的强权代表(蒋介石)任意地捉弄与唾骂,借助舞台空间自由地对其加冕与脱冕,制造革命的浪漫图景。在这种狂欢情境里,台下的观众自然也不会袖手旁观,“静赏”演员的表演,而是主动地参与演出,在一般表演结束时观众总会被感染会被激怒,欢呼声,鼓掌声,经久不息。

3 军队舞台的美学特征

军队舞台既然是戏剧的载体,那么舞台包装的好坏必然直接影响到整个戏剧的审美效果。在战争的大环境下,戏剧舞台受到诸多条件限制。最基本演戏所需要的基本东西如道具、化妆等都不易解决。晋察冀战斗剧社演出用的服装除军衣外,很多都是借老百姓的。演员的胡子是用棉花粘上的,演戏中偶尔会掉下来。演出没有汽灯,只好用麻油灯来代替。化妆是戏剧演出中的必备环节,可是化妆品却十分难寻。战斗剧社的严寄洲回忆:“土造的油彩所要用的原料如凡士林、硬脂酸和颜料,都得派人冒着生命危险到敌占区去购买。如果凡士林用完了用猪油代替,硬脂酸买不到就用蜡烛。做出来的油彩,要么抹不上去,要么卸不下妆。我们用一种土黄的颜料调制底彩,只要画一次妆,三四天之内这个演员就像是得了黄疸病似的,面孔老是蜡黄蜡黄的,好在我们习惯了也就无所谓了。虽是如此艰难的岁月,军队戏剧依然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优势,很多看完剧社演出的人民群众后,在前线失败的关键时刻心中也不放弃胜利的希望。

显而易见,舞台美术设计涉及的艺术要素很多,它并不是单一的艺术形式。所以在战争时期进行的戏剧表演才会变得异常艰难。它包含着布景、服装、灯光、道具等等艺术要素,而且涵盖绘画、雕塑、造型艺术等等美术的各门类和书法艺术。这么多艺术的综合并非易事,只有每一种艺术都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呈现的舞台效果才堪称完美。舞台美术艺术,顾名思义,它是舞台并且还是美术,既会涉及舞台的本质,又必然会接触到美术的本质,比如说舞台布景的设置,布景是需要精心策划的,并且必须在美术的角度来思考,灯光处理犹如布景的层次、虚实,同时灯光还需要突出演员的表演,根据戏剧的情节来确定灯光的明暗,强弱。再比如舞台的服装艺术,作为一种意象化的服装,其最重要的作用是服务于人物,为人物传神抒情是其本质特征,具有程式之美、律动之美、装饰之美和符号之美的意蕴。除了布景、服装外,还有道具、化妆等等,就构成舞美的各个艺术要素而言,每一要素也具有这一交叉性,概莫能外;舞台美术,在前面已经提到它并不是写作、表演等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对舞台有很大的依附性。舞台艺术通过服装、化妆、灯光等艺术手段,积极主动地为塑造人物的外部形象服务。演员考究的服装、精致的妆容、精良的道具对人物的外部形象会起到加分作用,这些细节使观众对演员的内心活动更加了然,如此内外合一,相互衬托,从而留下传世的经典形象。其次,营造典型的舞台环境,从而为演员刻画人物创造角色提供一个平台也是舞台美术的重要作用。

4 小结

军队的舞台美术是我国军事文化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舞台美术的时代性、空间的延伸性和舞台的美学特征都致力于军队的舞台美术设计效果展示。为文化的重要内容,艺术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更新价值观念,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艺术必须充分发挥这种精神动力的功能。文艺创作表演必须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而作为文艺创作者必须深入群众,了解普通群众的呼声,倾听群众的希望,以此为基础创作属于人民群众自己的故事,以精湛的技艺,借助最有利的平台和最先进的传媒技术,把最美普通人的作品传播到最广大的观众中去。

参考文献:

[1] 张雅.数字技术在舞台设计上的应用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4.

[2] 杨娜.试析灯光对舞台艺术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6(04).

[3] 吴小民.以现代科技促进舞台艺术发展的思考[J].艺术科技,2015(05).

上一篇:学前教育 情况说明下一篇:部编历史八上第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