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故事伴随成长总结

2024-05-03

让故事伴随成长总结(通用10篇)

篇1:让故事伴随成长总结

让故事伴随成长

临朐中学初中部 张志强 安 浩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背景下,校本课程似乎成为了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而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潮流,今后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校本课程开发在世界范围迅速成为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领域。由于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中学历史学科国家课程的不足,所以在进入90年代以来,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也在世界范围引起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先后制订并颁布了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进行富有成效的改革。在我国的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推行可以进一步增强历史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扩大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人们认识的不足和理论研究的缺乏,以及传统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机制等,这些问题制约着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蕴含着巨大的机遇。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客观形势,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巨大影响,我们必须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的新课改从一开始的嘴上说,到我们一线的教师实际去做,进行的轰轰烈烈。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实际情况是只要不改变评价机制,我们老师就难以放手大胆去突破。

事实上西方很多教育是不存在现成教科书的,或者说对于教科书的使用远没有我们中国的老师们那么依赖。他们的教育更开源,更注重教会学生什么方法而不是内容。这也正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的一种方向,我们教育所应追求的一种目标。

二、课程的构成要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与实践,更加深切感受和理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清晰的理顺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学会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进一步提高大家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更加走进历史人物,走近他们的思想、生活、主要活动,帮助大家更好的汲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以更多的聪敏和智慧去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依据以上标准,把历史校本课程分成了如下构成:

1.校本课程开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各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中,有的学校开发德育课程,有的开发书法课程,有的开发活动课程,最多的是开发乡土课程(乡土课程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在乡土课程开发中,很少发现是由历史与社会学科组来开发的,其实,在所有的学科中,与乡土教学关系最密切的首先是历史与社会,然后是语文和音乐美术。乡土资源首先应该成为《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对象,因此,乡土校本课程也应成为 《历史与社会》课程对乡土资源进行探究开发的产物。

2.课程标准指出:《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其最终教学目标不是培养历史人才、地理人才、社会人才,而是通过对历史、地理、社会方面知识的学习,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具有全球意识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但爱国的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往往是从热爱家乡开始的。乡情教育可以使青少年了解家乡的过去,家乡的今天,进一步展望家乡的明天,从而培养他们爱国爱乡的情感和责任感使命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 “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 学生所具有的社会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他们所生活的周围环境。而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是学生的需要。因此,乡土校本课程充分体现着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总目标:在掌握乡土的人文、自然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②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课题组所进行的校本课程 开发也是以家乡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作为课程开发的资源和素材,首先由老师编写校本教材走进七都〉,使孩子们从总体上能够有一个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状况的载体;在此基础上,由历史与社会教研组的全体老师和全校同学共同努力,共同围绕家乡的历史与社会问题作为研究性学习主题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开展社会调查、田野考察、访问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一个个相对完整的案例,而这些案例的汇编就是由我们师生共同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分层次的,同时又是动态的,不断调整的,永远不会结束的开放的课程体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包括基础层面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深层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两个组成部分。

3.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个体以研究的方式来掌握新知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养成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当中实际问题的习惯,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和手段,培养优秀的学习和研究品质,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关心社会问题,学会思考现实社会,学会与他人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六重”来归纳,即重自由、重主动、重参与、重过程、重开放和重交流。

三、课程实施 1.本课程授课时间为一学期,共18课时,授课15课时,复习考试3课时。使用多媒体投影、录像资料等教学设备。

2.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在授课和学习过程中对同学们进行参与度、作业完成等过程性评价,学期授课结束时通过纸笔测试或小论文、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3.选择本课程的同学应对历史学科有较高兴趣爱好和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限定人数50----60人。

篇2:让故事伴随成长总结

——小佘太学校一校一品工作总结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在活动的开展中,我们不断获得新知,而我们的学习生活也将渐渐丰富多彩。本学期是我校开展“打造书香校园”一校一品工作的第四个年头,现将本学期工作作出总结:

一、特色活动目标及达成措施:

目标一: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引导老师、学生一同参与读书活动,师生同建书香校园,推动阅读型班级、阅读型学校的建设。

达成措施:

1、教师每人读一本教育名著,并写出读书感悟,从中吸取精华,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

2、孩子们利用教室内的图书角、学校阅览室、读书课(师生共读)等多种形式和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并记好读书记录卡,不断积累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3、结合“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开展了本学期的读书活动启动仪式,并为王玉洁、赵永强、苏日娜、张悦、袁俪芳等读书之星颁奖。利用“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读书活动,学校开展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诵读比赛等活动,并评出王欣、武娜、丁阳、高金葆四位知识竞赛优胜者,征文比赛:刘悦然、赵嘉欣、李秉达、马天相四位小作家。

目标二:以读书为基础,开展夯实学生十素质活动,让孩子们从读书中获取技能,掌握故事、笑话、古诗、对联、歌曲、口算、朗读、手工、绘画、练字等十项素质,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为学生树立自信,为孩子的将来奠定基础。并制定十素质考核奖励方案,使效果达到最优。

达成措施:开学初,明确各个项目的负责老师,并且布置任务,明确职责。教学过程中,不断督促提醒,并提供方法咨询。并完成读书记录、故事、古诗、对联、绘画、歌曲、口算题、体育技能等各项内容呢的过程性资料。于6月18日举行了夯实学生素质十常规考核现场会。

中期目标:积极倡导“我与好书同行”的思想,努力践行“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理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读写能力,夯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

达成措施:

1、通过活动促使此项目标的形成(目标一、二中介绍)。

2、同时利用师生共读的阅读课,让教师人格魅力和实施行动引领孩子们热爱读书。并积极向孩子们推荐好书,引领孩子们向文化、文学靠近。

远期目标:在校园内营造一种“书声琅琅,书香满校园”的良好氛围,使阅读真正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和生活需要。

达成措施:

1、每天早自习10分钟的《弟子规》背诵,让教室书声琅琅,让校园溢满书香。

2、利用教室和校园做好宣传栏的布置,营造书香满校园的气氛。

3、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播出学生优秀稿件,利用《蒲公英》校报展出孩子们的笔墨文采,调到学生读书的兴趣,夯实文化底蕴,实现书香校园。

二、下部努力方向

1、利用教室和校园宣传栏,做好书香校园宣传。

2、班级、学校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留好影像、书面资料。

3、向上级有关部门推荐优秀作品,逐步把我校的工作推出去。

4、实施借书卡制度,每位学生半学期一个。

5、更好的开放图书室,方便孩子们阅读。

6、继续以前好的工作,并把工作做实、做好。

小佘太学校 2014-6-25

让书香伴随我们成长

——小佘太学校一校一品工作总结

篇3:让读书伴随学生成长

1) 新奇激趣法。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奇异想象,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让他们对这个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孩子急需知道答案时, 老师不直接告知, 而是引导学生读有关科普的书籍。这时候读书的需求是来自孩子的需要, 在这样的读书活动中不仅能培养他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而且还可以对科普知识产生兴趣。

2) 悬念激趣法。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教师就利用一些课堂时间给他们讲故事, 把他们的兴趣调动起来时, 在精彩的部分戛然而止, 不讲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把书籍拿出来, 让他们自己在读书中阅读找答案。教师利用学生愿意听故事, 讲故事的心理, 因势利导地把讲故事的活动转移到读书上, 从而达到使学生对阅读间接生趣的目的。

3) 影视激趣法。社会上流行的电视剧往往会对孩子的阅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教师如能抓住机会, 因势利导, 趁机向孩子介绍相应的读物, 学生阅读的兴趣会比较大。

4) 表演激趣法。有许多课内外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读物, 具有可以作为小学生表演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生动, 趣味性强, 学生也愿意去演。

5) 竞赛激趣法。小学生好胜心强, 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 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 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利于使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的兴趣。

2以“读好书”为立足点, 推荐学生读书的内容

第一, 推荐好书要坚持人格完整性的策略。培根说:“读史书使人明智, 读诗集诗人聪慧, 数学使人精确, 物理使人深刻, 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 ‘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小学生大都偏好阅读故事性强的战斗故事书, 除了帮助学生选择这类书外, 还有计划有目的的介绍和鼓励学生阅读历史、地理、科幻等方面的读物, 扩展学生的读书范围, 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完善他们的能力结构和人格品质。

第二, 推荐好书要坚持主体层次性的策略。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 因个性方面的差异, 指导时, 我们要根据情况分层次指导, 低层次的学生着重看以图为主的书籍, 初步培养起爱书爱读书的习惯, 中等层次的学生着重看以文为主, 辅之以图的童话、神话、寓言等书籍, 对高层次的学生, 则开始指导其阅读中外著名的童话集、短篇小说集, 并引导其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注重层次的指导, 能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提高。

第三, 推荐好书要坚持思想健康性的策略。文质兼美、情趣高雅, 思想健康, 这是小学生阅读“好书”的基本标准, 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上推荐的内容去引导选择。新的课程标准在规定各学年段阅读量的同时, 也特别推荐了一些名家名篇, 让学生去选择阅读, 教育部也组织编辑出版了“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定书目的系列丛书”。这些作品文质兼美, 是学生课外读物中的美味佳肴, 教师要着力推荐。

第四, 推荐好书要坚持知识相关性的策略。课内阅读是学生的主战场,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扩展与补充,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协调好课内外阅读的关系。为此, 我们要结合课文学习, 以课内带动课外。由课文的内容学习去引导学生选读与课文内容学习相关的书籍, 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而且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五, 推荐好书要坚持内容时代性的策略。时代感强的读物更切合学生阅读心理, 教师可组织订阅少儿报刊。少儿报刊上的内容是编辑精心编选出来的, 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 不仅具有很强的典范性、针对性、适应性, 而且更具有时代性。教师可鼓励学生订阅自己喜爱读的有关报刊, 品尝到美味可口的课外读物。

3以“会读书”着力点,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1) 动机强化法。就是用鼓励让学生爱上读书。“爱”是一种情感, 是一个人行动的动力因素。爱上读书是学生从被动读书转化为主动读书, 又从主动读书转化为自动读书, 即形成形成一种爱读书的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 必要的强化是非常需要的, 因为学生对外部的强化是很在意的, 所以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奖励的方法来激励学生主动读书。

2) 问题导向法。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胜好强富有挑战性,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在读书过程中给他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 格林童话中“灰姑娘”的故事, 可以对儿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世界有名的童话故事, 你能找到故事中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吗?这种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会让他更认真地读书, 一旦他能找到不合理之处, 他的好胜之心喜悦之情可以说是促使他想读书的最强动力。

3) 工具除障法。就是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由于学生的阅历和知识面有限, 在阅读时难免会遇到字词句方面的障碍, 如读书时遇到字、词不认识或不理解, 尽量通过查字典、词典的方法解决。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4) 笔记积累法。就是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写读书笔记就是动笔的最好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记住书的主要内容, 丰富语言, 积累词汇, 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以及思想认识水平。为此, 我们通常让学生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摘要法。就是读完一本书后, 把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 写在本子上。二是摘抄法。每本书里往往有一些优美的词句或句子, 精辟的片断, 看后, 用一个本子抄写来, 以便以后翻阅。三是写读后感。就是看完一本书后, 把自己的收获、感受写下来, 这样可以提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语言组织能力。

篇4:让“体验”伴随我们成长

我们每位同学的成长都离不开“体验”的作用。“体验”就是一个人的亲身经历,是自己独有的切身体会。亲身经历越多,切身体会越深,进步就越大,成长就越快。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经常参加实践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

四年级下册《习作7》要求我们参加一次实践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这就给了我们一次通过亲身经历来增长体验的机会。

怎样才能写好这次习作呢?我们有两篇例文可以学习,一篇是课本上柳倩影同学写的《“护蛋”》,一篇是李旭光同学写的《今天我当了一回“老母鸡”》。两人都是写自己“护蛋”的经历,但是体验并不相同。柳倩影同学主要写了自己的心理变化:由起初觉得“好笑”到后来感到“难做”,由刚裹蛋时觉得“万无一失”到一天下来之后的担心。李旭光同学主要写了自己“小心翼翼”地“护蛋”的经过,以及鸡蛋不慎摔破后感到“妈妈真伟大,我要孝顺妈妈”的体会。

这两篇例文告诉我们,写体验主要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要把这次经历写清楚,写完整;二是要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具体。只要你认真参与实践,再像这两位同学那样,写出自己做了什么,是怎样做的,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结果如何,自己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就得到了一次宝贵的体验,你的习作也会达到优秀的水平。

今天我当了一回“老母鸡”

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四(1)班 李旭光

上个星期五,李老师让我们双休日在家“护蛋”,体验一下当妈妈的感觉。

我回到家,找来一个鸡蛋,先缠上胶带,再包上塑料袋,最后放到我的怀里。我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敢动了。这时,弟弟来了。他看我神秘兮兮的样子,“扑哧”一声笑了,还说我的样子真难看。我很生气地说:“你的样子才难看呢。你没看见,我在当‘老母鸡’呢!”弟弟说:“你出来,我们一起打篮球去。”我说不行,鸡蛋摔坏了怎么办?弟弟不依不饶,我只好顺从他。我小心翼翼地走出门,来到篮球场上。可是我不敢跑跳,只能原地投篮,还不时地担心鸡蛋会不会掉下来“壮烈牺牲”。好不容易打完了球,鸡蛋总算度过了危机。

到了晚上,我和鸡蛋的感情越来越亲密了,就连睡觉我也舍不得和它分开了。

第二天,我一觉醒来,突然发现,鸡蛋正躺在床边,似乎马上就要从床上掉下去。我赶忙把它从“悬崖”边拉了回来,吓死我了,还好,发现得及时。

上午有我最喜欢看的《家有儿女》,打开电视,正好演到刘星在放鞭炮。可能这个“二踢脚”是伪劣产品,没等刘星点着后躲开,就炸了。刘星的脸都被炸黑了,四脚朝天地躺在地上直“哎哟”。我笑得前仰后合,没留神,手里的鸡蛋“嗖”地飞了出去,“啪”的一声掉到了地板上。

我拿着摔坏的鸡蛋来到妈妈面前,结结巴巴地说:“妈……妈妈,鸡蛋破了。”“嗯,没事。”妈妈板着脸说,拿起拖把去客厅拖地了。看着妈妈的背影,我突然觉得,如果我是那个鸡蛋,而妈妈要像我一样的话,我还能健康地活着吗?妈妈真伟大,我要孝顺妈妈。

篇5:伴随女孩成长的公主故事

马兰花的花神马郎。那天正好是马兰花开的日子,山下的王老爹来到山上拾柴禾,为了给女儿摘一朵最好看的马兰花,不幸坠下山崖,马郎勇敢地救起了王老爹。王老爹十分感激马郎,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这时,山下传来小兰动人的歌声,马郎与之对唱。王老爹说,那是我的女儿小兰。我有两个闺女,她们长得一模一样。马郎送给王老爹一朵神奇的马兰花,说,问问您的女儿,谁愿意嫁给我,就把这朵花送给她。贪心的老猫对这朵神奇的马兰花垂涎欲滴,总想将其占为已有,到了家里,王老爹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大兰立即夺过了马兰花,表示愿意嫁给马郎。但是,她又听爹爹说马郎没有房产和财产,靠勤劳过日子, 就立刻丢弃了马兰花,小兰拾起了马兰花,愿意与马郎共同生活。在圆月当空的夜晚,马郎在大家的陪同下,高擎着一盏盏荷花灯,驾着木船前来迎接新娘小兰。婚礼简朴又热烈,大家十分快活。从此,小兰与马郎过上了恩爱的甜蜜生活。

一年后,小兰带着神奇的马兰花回娘家。贪心的老猫偷偷地跟踪,听到小兰念了口诀:“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之后,许多贵重的礼物转眼间就出现了。老描看得直眼红。它利用大兰对小兰的嫉妒,极力讨好她,并怂恿她第二天送小兰回家。在小河边,老描又怂恿大兰穿上妹妹的衣服,戴上妹妹的耳环,进而想利用大兰骗过小兰头上的马兰花。小兰拒绝,老猫上前抢夺马兰花,并把小兰推进了河里,小鸟看到了这一切,与老猫搏斗,受了重伤。

大兰惊恐万分,但已经被老猫控制。老描教唆大兰冒充小兰上山,以便获得口诀。在山上,马郎几经识辨,终于发现妻子是冒充的。老描为灭口,又害死了小鸟。小鸟死后变成了一棵苹果树,向前来寻找小兰的马郎无言地述说悲惨的经过。大兰后悔莫及,十分痛苦。

篇6:让读书伴随我们成长──读

林海音在文中写到:“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以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这些话体现出了作者当时的快乐以及惧怕,因为她觉得得到了知识就是快乐,可是她常常光顾而不购买图书,或许没有这样的人,所以她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便赶走她。

《窃读记》这篇课文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求知欲很强,童年时代她窃读让她作文写得很好,才会出此成绩,长大以后当了作家,这点就是窃读的好处,而有些人窃读却是为了拖延时间,而且趁机偷看漫画书,这点就是坏处。

篇7:让自信伴随我成长作文

许久以来,我苦苦的思索着。深深的苦恼着——我到底是谁?我究竟充挡什么角。作文竞赛我无缘参加;光荣板是怎么

也找不到我的名字;发奖会上,我疯狂的为别人鼓掌;球场上.我只做个忠实的观……一切与我无缘。我依旧做着异想天开的,想在生当中出人头地,风光风。

我曾梦到过自己了一粒“智慧丹”顿时问思诵泉,才华横溢、出类拔萃……醒来一切化为乌有,生活太吝啬,它给的只有自卑自弃的`权力。经历许多事,我终于明白了,我再也不能整天做这些遥不可及的黄粱梦。进入职,当我自己举起手选我当班长我当时的心情至今都无法行容,那时让我感到肩上的担子那么沉。那么重。我坚信自己一定能做得很好。但事实比我像像中的更糟。第二天早上,我刚进鞋室,就看到几个同学打闹。不知在什么驱使下,我制止了他们。然而,我得到的却是他们的冷嘲热讽,我的心又酸又苫,不知味儿。但想到自己当初举手的那一刻,心里发誓一定有信心管理好班级,为班主任排忧解难。为全体同学负责。个别同学不理解。不正说明我还不能让同学折服吗?于是,我下定决心要搞好学习,拿出真功夫让同学们心服口服。自信,催促我咬紧牙齿地拼博。

伴随着自信,我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浪漫长日,别人在球场上疯狂玩时,我在啃书皮;别人在课堂上分心时,我跟着老师在知识的海洋里熬游。我坚信,前途永远光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成绩提高了很多,那时我终于明白了“智慧丹”来源于自信,我成绩上进步了,当班长说话也多了份自信,学习上受到老师的表扬,当班长得到了班主任和同学的认可。这些都来源于自信。

篇8:让阅读伴随成长让生命浸染书香

一、鼓励教师做阅读的推广人

教师是推广阅读的第一责任人, 应该是热爱阅读的人。我们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 采用生动活泼的校本研修形式, 点燃教师的读书热情。如“你读书, 我埋单”, 鼓励教师与书为友;“我和好书有个约会”, 作为学校组织的每月一次的读书分享交流会;“星星点灯”演讲比赛, 激发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点灯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在教师中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读书热潮, 阅读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要求教师作为阅读的推广人至少要做好三件事:保证阅读时间, 创造阅读氛围, 渗透阅读方法。

(一) 保证阅读的时间

每天有统一的阅读时间:晨读十分钟, 午间半小时。

晨读十分钟:是学生在第一节课上课之前能集中精力大声朗读的十分钟。大声朗读能调动整个大脑进行最活跃的运动, 因此早上的十分钟朗读不仅仅是读书, 而且是在开启思维的大门, 为一天的学习热身。

午间半小时:鼓励学生在这段时间里进行自主的课外阅读, 内容不限。如果说晨读的内容是教师精心选择的, 那么午间的阅读则多了一份自由和随意。

十分钟+半小时+零散的阅读时间, 看上去虽不长, 但正如梅子涵教授所言:“上了路, 只要天天走, 就会遇到庆典。”教师与学生共同坚守着阅读的时间, 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 这对于我们来讲就是最大的庆典。

(二) 创造阅读的氛围

1. 做善于给学生读故事的老师。

故事是老师送给学生的礼物, 学校是可以听到故事的地方, 老师就是会讲故事的人。我要求教师人人要做“会讲故事的老师”。

2. 做善于给学生推荐好书的老师。

我们学校“凤凰花开”青年教师俱乐部承担起了“好书推荐”的任务, 每周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 通过校园广播广而告之, 并制作成书讯、海报粘贴在校园中。每期的海报上都会留下一个空白角落, 让学生贴上自己读后的感受, 与大家分享。书讯、海报其实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 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通告, 更是一个彼此分享好书的平台。

3. 做善于为学生组织读书活动的老师。

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 使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如“三月三诗文诵读”“作家面对面”“蔷薇花香”读书节等。

(三) 渗透阅读的方法

高水平的阅读需要学生将自身的知识、经验、感情等各种因素调动起来去“思考”。只有站在思考的高度上来阅读, 学生才会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进行“创造性地读”“立体地读”, 用审美的方式读。我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阅读的方法渗透, 让学生像画家一样读书, 插上想象的翅膀;像演员一样读书, 让自己融入角色;像医生一样读书, 用“X”光透视书的“骨架”;像侦探一样读书, 边读边问;像记者一样读书, 用批判的眼光发现书的真正价值;像作家一样读书, 阅读中有了感受、想法, 千万别等待, 立刻写下来……

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想象、学会体验、学会分析、学会质疑、学会判断、学会表达, 由此得到的快乐是高层次、高品位的。课外阅读始终是以激发读书兴趣为主的, 方法的指导只是随机渗透, 点到即止。

二、鼓励学生做阅读的推广人

在阅读的推广过程中, 教师只是一个“点灯人”, 灯光下, 需要学生自己去“踽踽前行”。因此, 我们大胆提出让学生自己做阅读推广人的想法, 还给学生三项读书的权利, 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

(一) 还给学生选择书籍的权利

学生对书的喜好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只有读自己喜爱的读物时, 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我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 还给学生自主选择好书的权利。老师将大家公认的好书的标准告诉学生, 让学生参照这些标准, 再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教师只要进行宏观调控, 发现学生读有价值的书、经典的书就加以宣传引导, 把握正确的读书方向即可。

另外, 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能力上的差异, 特别要关注能力较弱的学生, 帮助他们寻找在书中旅行的起点, 让学生自己领会阅读给予他们的快乐, 并坚信学生能用自己适当的速度前行, 能用自己感觉舒服的方式成长。

(二) 还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权利

阅读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 学生也应该是其中之一。我们为学生设计了一份《读书履历表》, 引导学生从读书量、读书的粗略与否、种类的均衡与否三个方面来对一学期的阅读进行自我评价, 最后列出下学期的读书清单。

读书履历表一学期一张, 十二个学期十二张。我们将这十二张履历表集结成册, 配上封面送给学生。封面中有大小两个手印, 小手印代表学生六岁才入学的时候, 大手印代表十二岁小学毕业的时候, 这是身体上的成长。内页中的十二张履历表则是他们心灵成长的印记。在学生毕业时送上这样的一本纪念册是很有意义的。

(三) 交给学生推荐书籍的权利

我们每学期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向老师、家长推荐阅读篇目。这也是学生非常乐意做的事情。这种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点, 拉开了一张有关阅读的立体网络, 学生既是阅读的积极参与者 (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作为推荐理由) , 又是阅读的积极推进者 (要密切关注被推荐者的读书进程) 。

三、引导家长做阅读推广人

我们不失时机地向家长宣传阅读的作用, 推动家长积极加入到阅读推广的行列中来, 向家长发出阅读推广倡议书。对于家庭读书提出了十条可操作的建议, 例如:每天和孩子一起读30分钟书;每周有一次用餐时间与孩子聊聊读书的感受;每月逛一次书店;随身带一本书……

篇9:让默读伴随学生成长

一、认识默读的价值

1.默读能更深刻地感悟文本

读,是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朗读、诵读、默读、浏览……读的方式不同,价值也不一样:朗读可将无声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还原文本描绘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画面,获得美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诵读,能将体悟的情感通过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尤其是诗歌,诵读确实是最好的方式;浏览,能以极少的时间捕捉文本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省时、高效,教学中让学生找一个中心句、找一个过渡语等等,用浏览的方式是再合适不过的了。那么,默读呢?默读能更加深入地感悟文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默读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想,可以扣住词句反复读、反复想,可以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揣摩、用心去探究、用心去想象,所谓“潜心涵泳,细细体察”就是这种动人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就会越来越广、越来越深。

执教展示课《爱如茉莉》一课时,让学生默读,找出反映爸爸妈妈之间真爱的句子,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真爱。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默读着、思考着、想象着……亲眼看到学生读到“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这一句时,眼睛定格在“没有”“也没有”“直奔”“每天”四个词语上,并且在下面重重地加上“小黑点”。他们思考着:爸爸为什么不吃、不听?哦,爸爸妈妈之间好像有心灵感应,爸爸看到妈妈不在,没有亲自煮饺子,肯定是住院了!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之间的爱有多深哪!……他们想象着:爸爸当时是多么焦急啊!仿佛看到爸爸奔跑着向医院冲去的情景,仿佛看到了爸爸每天去陪病的情景……于是,在语文书的字里行间出现了蚂蚁般的小字……这是多么真实、多么动人的默读情景啊!

2.默读能提高教学效率

时下,人们都在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与方法很多,其中,加强默读是重要方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效率原则需要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全员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参与面越广,效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课堂上共同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只与极少数学习尖子进行对话,大多数学生在旁听,在陪读,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游离于学习之外。这样的课堂能有效率可言吗?而默读则不一样,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人人参与阅读、人人进入文本、人人有学习所得。虽然所得有多少,但是至少人人有得,这样,教学效率就会倍增。再者,从交流的层面看,个体无学习所得,又哪来同伴的交流呢?即使有交流,也是几个学习尖子之间的交流罢了。

执教市级公开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在朗读感知这一段的内容后激励同学:“同学们,如果你们用‘心’去读,抓住关键词语细细地读,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对谈迁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了解。请大家默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语体会体会,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立即进入研读状态,10分钟后,让学生交流,课堂上小手如林,一段段精彩的“演说”、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标志着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谈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3.默读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分析,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的生活、工作與阅读息息相关,而阅读的基本形式是默读,有谁看见过成年人在自己的书房拿着报纸杂志或者长篇小说大声、摇头晃脑的朗读呢?当然没有!人们在安静的环境中,如饥似渴地默读着、思考着、想象着、批注着、摘抄着……在默读中吮吸知识的营养,在默读中诠释着心中的疑问,在默读中感受着人文精神……是的,缺乏默读能力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是难于立足的,而默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默读、培养能力,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

二、给予默读的“场”

1.留给默读的时间

默读的过程,是一个“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心理活动过程。要完成这个心理活动过程,没有足够的读书时间是不行的。只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才能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也只有这样读书,才能使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从中获得读书的乐趣。再从上述教例分析,学生首先是逐字逐句的读,再是关注重点的词,心中产生疑问,而后静静的思考、琢磨,最后呈现答案,期间没有时间怎么行?当然,从训练默读速度的角度来说,也并不是留给学生的时间越宽松越好,默读训练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知识水平等提出不同的要求。

2.留给默读的空间

这里所说的“空间”指的是思维空间。根本的方法是整合有价值的阅读问题。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默读。这样,默读才有任务的驱动,才有内在的动力,才有明确的心理指向,才会真正“沉”入文本去读、去想,逐步逼近“真理”,发现“真理”,如果没有问题的引领,默读也就失去了价值!

3.创设安静的环境

默读,是阅读个体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需要集中心智,才能有所收获,注意力不集中,有杂念,文字就不会进入心坎里,貌似默读,实则是浪费时间!所以,默读需要安静的环境,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安静的环境,排除各种不良的环境干扰,让学生默读时,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体会也就更为深刻。

三、教给默读的方法

给予学生默读的场所,还需要教会学生默读的法,方法得当,默读的效率才能提高。

1.“瞻前顾后”法

即联系上下文去思考、揣摩。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呈现问题情境:“厄运”指什么?为什么说原稿被偷走是“厄运”呢?面对“厄运”,谈迁心情怎样,又是怎么做的?联系上下文默读、思考。学生联系上文,读懂了原稿的诞生倾注了谈迁毕生的心血,联系下文读懂了谈迁的悲痛欲绝和坚定的信念。

2.“圈画批注”法

即圈画关键词句,写上自学心得,可以写写对词句的理解,可以写写对文本的感悟、体会,可以对不懂的词、句表示质疑,可以欣赏文本的语言……嵌满字的课本是美丽的!

3.“探究发现”法

即在默读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是词句方面的,可以是内容方面的,可以是文义方面的,可以是表现手法方面的,可以是相关知识方面的。

……

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这些方法,真正做到“眼到”——字字入目、词词过心,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关键词句;“心到”——瞻前顾后、潜心会文、深入思考、探究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手到”——圈画截取、标记批注、摘记评价等等。坚持这样做,学生的默读能力会与日俱增!

(作者单位 浙江省常熟市梅李中心小学)

篇10:让爱心伴随孩子们一起成长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

资中县重龙镇香炉山小学 教师:张国权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非常辛苦和繁琐的工作,不付出艰辛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是不会有收获的。要培养出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使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达到品学兼优,多才多艺,是每个班主任的愿望,也是所有老师的愿望。回顾十几年来班主任工作,我凭着坚定的信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起到了一个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学校领导的助手,学生、家长之间桥梁的作用,从中我也领悟出做班主任工作的一点心得体会,以供借鉴。

一、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如果教师很有威信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可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班主任老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班主任老师为人师表,他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老师应言行一致,以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个性教育学生,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作为班主任老师的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严于律己,加强品德修养,博学多才,积极进取,以自己的良好思想、个性、才能、情感、意志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把老师的示范表率作用在学生身上转化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动力。

二、倾注爱心,用温暖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教育需要爱,更需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班主任好比家长,班集体就好象一个大家庭,学生则是孩子,对他们应充满爱,要有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正如教育宣传所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班主任则是战斗在这一阵地最前沿的战士,是一班之魂。有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热爱学生。调查表明,学生对最喜欢的老师首要的一条标准就是:客观公正,平等待人,不偏袒,和蔼可亲,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而最不喜欢的教师是:偏爱,不公正,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对教师的爱是多么渴望,而对教师的偏爱是多么的厌恶。纵观我们的教育教学,往往不同程度的存在一种现象:课堂提问只关注优等生,而忽略了差等声。对优等生则大加赞赏,给予更多的注意,关心,无疑是“锦上添花”;可对“平淡无奇”的后进生,则“心不在焉”,或“耿耿于怀”,忽略了“雪中送碳”。这样容易造成后进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因而需要老师对优等生和后进生一视同仁,把爱的阳光雨露播洒到每一个角落,使他们都能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如阳光般的温暖和雨露般的滋润。

爱是一种情感教育。俗话说“危难之时显身手,患难之时显真情”。在情感教育中,应注意观察,注意时机,注意说话的分寸与场合,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我班有一位学生家里经济十分困难,读书却十分努力。住校期间,有时只吃两顿。见此情形,我心里也不是滋味。为了帮助他,我有时多买一些饭菜,悄悄地把他叫到一边,说老师买多了,吃不完。就把饭菜盛给他,变相给予他帮助。这样他的自尊心没有受到伤害,又不影响他在同学中的平等地位。在老师的关爱下,他学习生活得快乐,自信,充实,顺利地升入了省重点高中。

三、选好班干部,培养主人翁意识

班委干部是班级的骨干,是班主任的左右手。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的好坏,往往与班干部队伍的强弱,发挥作用的大小是分不开的。因此,班干部队伍的组建和培养是不容忽视。

为了组建一支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有魄力、干炼的班干部队伍,我有意识的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观察、挑选一批有头脑,有口才,有吃苦耐劳精神,有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的同学,并通过民主选拔,建成一支令全体同学都心悦诚服的班委成员。班干部队伍的建成不能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还需班主任的精心培养,不断锤炼,以打造出一支作风干炼泼辣,具有带头模范作用的队伍。为此,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注重宣传班干部的优秀事迹,帮助其树立威信。

(二)培养班干部团结协作意识,并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

(三)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大胆工作的能力。

四、多表扬,少批评;多恭维,少讥讽。

“问题”学生,往往让班主任老师感到头疼。“问题”学生的表现有:组织纪律性差;学习不努力,成绩差;调皮捣蛋,上网成瘾,吸烟赌博等种种现象。他们并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冥顽不化之徒,他们需要老师真诚的爱与关怀。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都自我表现欲望强烈,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承认。多表扬,少批评;多恭维,少讥讽,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它不光对优秀学生有催人“更上一层楼”的作用,对后进生则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因此,要想转变“问题”学生,就应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埋藏在其心里的大金矿。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说过:“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我班有个学生不光成绩差,还好滋事生非,令老师烦心,同学也很讨厌。可他很喜欢体育运动,特别爱打篮球。我抓住他这一闪光点,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篮球比赛,让他在比赛中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回自信心。并因势利导,不断鼓励,让他勇于克服缺点,争取在学习方面也迎头赶上。经过努力,该生有了明显的转变和进步。真可谓是“朽木”不朽,孺子可教。对于“问题”学生,还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不能简单粗暴。要循序渐进,长抓不懈,善抓问题的关键,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使学生心服口服。

五、关注单亲、留守儿童,给他们心灵一片蓝天 单亲、留守儿童是目前社会的一大现象,是人们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甚至是文明发展中带来的困惑。单亲、留守家庭导致一些孩子心灵的孤寂和性格的“扭曲”,被动的承受了本不该承受的压力和伤害。他们中有的表现正常,有的表现时好时差,有的却纪律涣散,学习不认真,调皮捣蛋,厌学、逃学,对老师及现有监护人的教育当作耳边风。针对以上现象和问题,我通过书信、电话、个别谈心等形式从思想上、情感上、物质上帮助单亲、留守儿童。从关爱着手,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留守儿童。注重“三心”教育,即爱心、细心、恒心。单亲、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爱,心灵的孤寂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他们自尊又很自强,加之家庭背景和情况的各不相同,学生性格差异较大。因此,对他们的教育我采取因人而异,用疏导、启发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法。对波动性大的学生,我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注重教育的持续性,有效性,以达到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平时,我还加强各类活动的开展。以“献爱心”活动,培养单亲、留守儿童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的美好品质;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单亲、留守儿童的个性特长;以“诚信考试签名”的主题活动,培养单亲、留守儿童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的美好品德。

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以形成良好品质 当今中学生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中很多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种种不健康的心理。他们或爱慕虚荣,争强好胜;或自私、自卑;或缺乏自律能力;或不善交友,难以融入社会生活;或面对困难挫折,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等诸多现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我将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结合起来,创设顺境和逆境,让学生去具体感受。

(一)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观察,发现有滋生骄傲自满的学生及时提醒,防微杜渐。对有进步的学生,多给予表扬和鼓励;对情绪低落,学习滑坡,遭遇挫折的学生,多关心,教育其正确对待,并帮助其分析原因,寻求补救措施。从而培养学生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学生中有的同学虚荣心强,好胜心切,对超过自己的产生嫉妒心理,为此弄虚作假,对同学进行造谣中伤,产生打击、报复、干扰、破坏等行为。于是,我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淡化功利意识,克服嫉妒心理,养成健康的竞争心态,依靠自身的优势和努力去争取成功。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竞争心态。

(三)学生中有的在遇到困难时,知难而退,半途而废,意志不坚定;或遇事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为此,我一方面以榜样的力量(如名人英雄的事迹)去感染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使他们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另一面用名言警句教育他们;再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锻炼他们坚定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作为一名班主任,培养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是他的天职,他有责任和义务加强自身的爱心修养,努力让爱心教育技巧化,艺术化,为教书育人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这样,我们就能用爱的双手托起祖国未来的花朵——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

让爱心伴随孩子们一起成长

单位:资中县重龙镇香炉山小学作者:张国权时间: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

上一篇:称呼与介绍礼仪下一篇:纪念五四运动专题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