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案专题

2024-05-17

我的母亲教案专题(精选8篇)

篇1:我的母亲教案专题

一、开场

师:小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我是小一班的陈老师,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几张图片,请小朋友来说一说,图片里都有谁?她在做什么? 出示第一张图片

师:这是谁呀?她在做什么?宝宝躺在床上,妈妈在讲故事哄宝宝睡觉。出示第二张图片

师:妈妈在帮小宝宝洗澡。

二、说一说,妈妈都为小朋友做了些什么事情

师:妈妈会为小朋友做很多事情,除了洗澡和睡觉,妈妈还为小朋友们做过些什么呢?

小结:妈妈每天要辛苦地上班,下班回家还要做家务,给小朋友洗衣服、做饭,陪小朋友们玩耍、讲故事。

三、送给妈妈的母亲节礼物

师:昨天是星期天,是一个很特别的节日,有没有小朋友知道是什么节日呢? 小结: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是感谢妈妈的节日。师:在妈妈的节日里,小朋友们能为妈妈做点什么呢?

四、学一学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首歌,请小朋友听一听,学一学,回家可以唱给妈妈听。播放歌曲《我的好妈妈》

篇2:我的母亲教案专题

母亲一生可歌可泣的事是很多的,但作者只精选了四个闪光的片断来塑造母亲的形象。第一个片断:写的是“我”幼儿时的事情,元宵节母亲背“我”观灯,表现母亲“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和爱子之殷勤与细心。第二个片断:写母亲爱看小说,讲故事到动情处会“热泪盈眶”,表现母亲有文学修养,感情丰富,富有同情心。第三个片断:写母亲希望“我”上进,见“我”背书挨打,陪着“我”一同流泪,又勉强说“打得好”,表现母亲矛盾的心理和对子女的无限怜惜和疼爱的感情。第四个片断:写“我”看母亲做针线活,表现母亲勤劳<辛苦<能干,也表现“我”对母亲的感激<歉疚<回报之情。这四个片断虽然很普通,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是闪光的,是最难忘的。作者精选这些典型材料,表现了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2)穿插必要的议论深化中心。

本文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穿插了必要的议论。有的分析人物的言行和内心世界,如“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有的评价叙写的内容,如“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幼稚的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有的扩展文章的主题,如“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揭露了封建社会埋没妇女才能的罪恶。文章结尾部分全用议论,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恶和谴责。本文的的记叙一般在记叙插写的基础上进行,并与记叙描写水乳交融,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运用细腻描写抒发感情。

篇3:我的母亲教案专题

2013年5月6日,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第四届学术文化节开幕式暨锵锵三人行——“改革, 发展, 反思”我的教育梦座谈会在教九楼举行。出席开幕式和座谈会的有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阎凤桥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分党委书记褚宏启教授、教育学部副部长黄荣怀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楚江亭老师、教育学部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刘立老师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的代表及部分师生。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2011级博士生何岩主持。

开幕式上, 黄荣怀教授首先对第四届教育学部学术文化节的开幕表示祝贺, 对关心、关注和组织文化节的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其次, 黄荣怀教授对此次学术文化节的三个关键词“教育、学术和文化”进行了一一解读——学科自信, 学术敬畏和品味文化。最后, 他希望师生各展风采, 预祝学部文化节取得圆满成功。北京理工大学教师代表庞海芍充分肯定了学术文化节的系列活动, 感谢文化节的学术交流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的舞台, 培养了求实、求真、严谨的学术精神, 提升了学术修养。他希望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术文化节能够越办越好, 也衷心地希望中国教育强国梦、教育学科的梦想以及教育学者的梦想都能够成真。北师大教育学部学生代表吴加奇表达了对学术文化节为同学们提供聆听教师指导、促进师生交流以及同学间沟通的良好平台的衷心感谢。

在“锵锵三人行——‘改革, 反思, 发展’我的教育梦”主题座谈会上,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阎凤桥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分党委书记褚宏启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他们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作为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以及对教育改革的思考, 并分别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梦想。

一、漫漫求学路

三位教授分别分享了他们曲折、坎坷的求学和工作的经历, 以及在求学经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事。

针对本次文化节的讨论主题, 孟繁华教授感言, 相比以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个充满梦想的年代, 而现在是缺少梦想的时代。孟教授回顾了自身的坎坷求学历程:专科出身, 没有学位的研究生求学生涯, 但是每天仍然充满活力, 学习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曲折求学路上记忆最为深刻的事情莫过于自学英语了, 尤其是在当时学校不开设英语课程的情况下, 他每天早上都坚持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英文广播讲座, 坚持自学英语, 包括后来考研究生、考博士生, 英语的学习完全靠自己自学, 渐渐养成了自学的习惯, 这样的奋斗历史让孟教授印象深刻。

阎凤桥教授表示80年代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生活是贫瘠和匮乏的, 求学在当时处于一种饥渴的状态。阎教授回顾了自己在北京的32年学术生涯, 最令其印象深刻的是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一届高等教育管理班两年的学习经历, 因为其间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 那就是他的研究方向从工程教育领域转到了社会科学教育领域。其次是现在所在的工作单位——北京大学的18年求学 (3年博士) 和工作经历 (15年) , 他认为北大是个有底蕴、有财富、有大师, 可以吸收其他学科的思想的一个地方。

听完两位教授的回忆, 褚宏启教授坦言自己的求学路可谓最为曲折, 中专到大专到研究生, 再到博士求学, 一步一个脚印, 都记载着自己的奋斗历史。他谈到求学历程中的两点, 印象极为深刻。一是特别怀念80年代的学生时代, 那时候的人非常健康, 非常向上, 非常朴素。人只要有颗童心, 青春就长在。二是谈到自学, 褚宏启教授始终觉得很骄傲, 他认为自学是一种最有效学习方式, 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计划, 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

三位嘉宾都是教育领域德高望重的名师, 那么三位教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什么可供分享呢?

褚宏启教授认为教学给他的最大的启示就是教学相长。他觉得教书过程中受益最多的可能是教师, 所以他很感谢一起参与讨论问题的学生。他相信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很大, 可能我们还没有把它充分地挖掘出来。教学当中最大的乐趣是把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让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阎凤桥教授意味深长地说:“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是平常的关系, 但又不太平常, 即师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构成一种双向的责任。”他理解的师生关系特别简单:只要教师把作业判好, 把论文改好, 对学生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学生就会满意。

孟繁华教授则认为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一个过程, 反对教育工程化、教育事业项目化。教书育人是一个长效的、渐进的过程, 教育伴随着一个人的终身成长。因为作为一个老师来说, 跟学生接触的时候是最快乐的, 很容易产生成就感。

三、教育科学研究者

大学教师集教育者、研究者和知识分子三种社会角色于一身。科研是提升教师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术生活是大学教师完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位教师不能开展学术研究, 不能以追求学术的精神去从事自己的工作, 那么, 他与大学是格格不入的, 因为大学教育具有学术性质和研究特性。三位教授从最初的研究点到现在, 研究领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研究领域?其中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阎凤桥教授表示个人研究领域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可能源于工作、课题或者交流项目。比如说你要参加课题, 需要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久而久之, 研究就会深入或拓展。阎教授回忆了自己对私立教育的研究就是源于当时参与的一项国际交流与学习。他强调, 强并不是选择学术研究选题的唯一标准, 相反, 弱的东西它也有学理性可以探讨。当研究不断地积累, 包括时间的积累和知识的积累, 到一定程度时, 别人就会对你的看法发生变化。事在人为, 没有预先设定的一个东西, 只要坚持了下来, 就一定能够做到。

孟繁华教授感慨现在的研究选题已不再是循着个人兴趣, 而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且研究主题不断地发生变化。研究领域具有工作导向性, 教师教育和教育政策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 因而自己的研究点集中于教师教育, 其他领域就相应地被压缩了。

褚宏启教授反思自己研究的东西比较杂, 硕士、博士期间是学习外国教育史, 后来由于教学需要转而研究了一段时间的教育法学, 教育法学让他形成了一些法学思路:从权利、义务、责任、程序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后来出任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院长, 转而研究教育管理。主要是宏观研究, 从学习教育史, 到研究教育法、教育管理以及教育政策, 学科是同源的, 它们的逻辑起点都是非常现实的——教育利益。教育梦想则是非常美好的, 比如说教育公平、学术自由, 但是教育利益和这些是割裂的, 认识论的方法 (研究范式) 构成了二者之间的桥梁。

四、高校的领导者

三位教授不仅在学术上造诣精深, 同时也是成功的领导者, 为所在单位的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那么, 他们对教育改革发展有什么看法?

孟繁华教授担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有10年之久, 从他身上感觉不到一丝的职业倦怠, 何也?孟教授透露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他, 那就是激励的力量。首都师范大学的主要科研领域是教师教育, 为北京市基础教育服务。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了合作共同体, 建设了一种实际取向的教师教育新模式, 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 这种鼓励激发了作为教育者的工作热情。

褚宏启教授谈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梦想——创建世界一流教育学科时指出:“我们要关注生命的价值意义, 关注过程。”大学和政府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智力和权力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智力不能向资本靠拢, 也不能向权力靠拢。所以希望教育学部在争当教育学科第一的同时保持自身的自由, 有实现自治的决心。

阎凤桥教授对褚教授的话表示赞同, 并回顾北大盛极一时的学术自由史。蔡元培当校长时就曾说过, 想要当官的话就不要来北大, 要想做学问就来北京大学。从蔡元培、胡适当校长, 都一直和政局保持一定的距离。虽然现在学术行政化的批评声很大, 但是让学者们感到宽慰的是当国家的政策下到学校领导这个层面的时候, 都会有一个温和的诠释。教育决策者的学识水平和基本素养较之以前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这样北京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独立精神得以延续下去。最后阎教授给年轻的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进入社会后, 可能会遇到各种的问题如发表论文、申请项目、评级别、评奖等, 失败的时候一定不要气馁, 记得给自己找一点安慰。信念就是最大的支持, 只要跟着自己的心意走, 就一定能做出来真正的学问。

五、话教育改革

三位教授都亲身经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之路其实就是改革开放之路, 教育的发展之路亦是如此。三位教授分别从自身的经历分享了对教育改革的回忆, 总结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孟繁华教授指出中国的教育改革中有三个很重要的节点, 分别伴随着三个重要的教育文件的颁布。第一个节点是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第二个节点是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第三个节点是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这三个文件是中国教育改革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件, 但可惜的是其中很多内容都没有实现。孟繁华教授将这种现象巧妙地比喻成“烧开水效应”。所谓的烧开水效应就是把水从80度加热到120度。常温常压下, 把水加热到100度沸腾很容易, 但是再往下烧, 其结果就可想而知。比如说教育改革中教育投入要达到GDP的4%至今仍未实现, 改革的上半场往往很精彩, 但是下半场就没戏了, 虎头蛇尾。

褚宏启教授在谈到教育改革问题时, 指出教育方面的问题不单单是教育本身造成的, 而是和整个的政治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社会可以解释为权力和权利的关系, 即权力对权利的挤压太深, 政府始终是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当前政府的权力过大, 过去是苛政猛于虎, 现在是勤政猛于虎也。大学和政府的关系到底怎么处理?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关系怎么处理?现在, 行政官员被妖魔化了, 中国最聪明的精英集中在这里, 他们对有些东西的理解远远要高于学者。所以学者要以一种清醒的态度, 一种保持距离的态度, 要让权力理性化, 必须运用智力和理性去改变权力的指向, 让权力更好地造福社会, 而不是让其横行霸道。所以政府权力的理性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备受诟病, 但是阎凤桥教授从国际教育学者的视角传达了国外学者对我们的高等教育评价——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势头非常好。国外高等教育研究者如加拿大国际比较教育界的著名学者许美德教授, 长期研究中国高等教育, 一直坚持从正面评价中国高等教育。哈佛大学东亚中心的主任威廉·科比在叹息德国的高等教育是落日黄昏的同时大赞中国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势头。阎凤桥进一步分析指出, 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要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 因为教育不可能超越这些基础性的东西得到一个突变。教育改革要基于社会改革, 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经济体制和政治改革之后会给教育体制带来一个光明的前景。人的思维层面最宝贵的东西是自由, 没有自由的时代是一个残酷的时代。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在世界上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好的体制, 因为分权制的政治体制使得高等教育得以市场化, 学校享有充分的自主性。实践证明, 加强学校的自主性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

六、我的教育梦

人最大的资产就是拥有希望, 怀抱梦想。如果说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 那么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孟繁华教授认为教育应立足当下, 聚焦眼前。而自己目前最想做的是将首都师范大学的教育事业办好, 为北京市培养适应未来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优秀教师。褚宏启教授从教师本位出发, 高度概括了其当前工作的两大主题:把因材施教进行到底和让生命活得更加舒展。阎凤桥教授在谈到教育梦想的时候给在座的年轻人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 教育要让人感到快乐, 符号性的东西少一些;第二, 希望大家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良心去做事, 在工作中不违背自己的心愿, 达到一个心情舒畅的状态;第三, 培养批判性思维, 因为当你有了批判性思维之后就有了一种理性, 就有了反对盲从的力量。

篇4:母亲节专题

去年母亲节,新闻媒体采访报道了一些银屏母亲的感人形象,我很高兴地看到我的好友王玉梅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饰演的梁大娘也入选成为最让人感动的母亲……眼下又适逢母亲节,我就说说我所知道的王玉梅在银屏下的生活。

王玉梅在其6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演得最多、最出彩也让她名扬天下的角色是农村的大妈、大婶和大娘,她们饱经沧桑、满脸皱纹、步履蹒跚,但是内心坚毅而善良。生活中的王玉梅却气质优雅、漂亮,热情豪爽,爱说爱笑、爱唱歌、会跳舞,还爱表演吕剧与京剧。

王玉梅的随和、热情和对人的友爱也是出了名的。凡是和她合作过的人,以后大多和她成了好朋友。倪萍曾在电影《山菊花》中饰演王玉梅的女儿,她担心自己拍戏时哭不出来,王玉梅安慰她说:“不要紧,到时候你只要看着我的眼睛,听我说话就可以了。”拍摄时,“妈妈”坐在炕上搂着她,用手摸着她的耳朵,她的眼泪刷地就掉下来了。事后倪萍说:“她一摸着我的耳朵,感觉就像有一股热流传递给我,那种妈妈对女儿的亲情一下子就把我感动得流出眼泪来了。”《高山下的花环》中的儿媳妇盖克,一有机会就和她这个“干妈”见面;王玉梅每次到部队去,战士们看见她老远就喊妈妈……拍完《丰收之后》、《喜盈门》和《高山下的花环》,王玉梅每天收到的信数都数不过来。记不清有多少人这样写道:“你是我们心中伟大的母亲,我愿意做您的孩子……”有时她在街上走着走着就有人凑过来和她说:“王老师,我是您的影迷,从小就看您的戏,我叫您一声妈妈行吗?”

有一年我到济南,王玉梅热情地把我接到她的家里,亲亲热热地说了半天的话,还亲自下厨给我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临走前,我和她在院里一棵开满红艳艳花朵的石榴树前拍了一张合影(左为作者),她指着石榴树对我说:“这棵树上的石榴,籽又大又甜,满得都能把石榴皮撑开,咧着嘴冲你笑……你秋天再来吃石榴吧!”

素心

小脚母亲曾给八路军送情报

母亲曾说她一生最痛苦的莫过于从小被缠足。

母亲生于1925年,7岁那年她被迫缠了脚。当时她两脚疼得不能入睡,白天还要强行走动。而当脚趾被磨破,流血感染化脓,更换裹布时更是疼得她忍无可忍,但任凭母亲大哭大闹,丝毫也没能打动姥姥善良的心(姥姥也缠过足)。解放后,广大妇女走出家门,从事各种生产活动,这双脚就成了母亲的负担。到了老年,脚病一直困扰着母亲的生活。

也有一件使我母亲终身难忘又令她自豪的事——她曾经给八路军送过情报。那是在解放前夕,母亲把文件藏在鞋里,以回娘家为由,蒙混过了敌人的检查,步行几里路,把情报安全地送到八路军的联络点。每当想起此事,她便满脸自豪。此时,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共和国的旗帜上也有你的风采”。

今年我母亲(左,中间为作者)88岁高龄了,四代之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她晚年虽然疾病缠身不能完全自理,但是儿女们都很孝顺,儿媳善待婆婆,轮班伺候老人的生活起居。母亲算得上是幸福之人。

牛淑玲

我有两位母亲

我的母亲(右)94岁高龄时,永远离开了我和两个哥哥。母亲走后的两年里,我时不常去看望我的另一位母亲(左)。这位赵姓母亲今年也已八十有三,我们哥仨都称呼她为干妈。老妈、干妈相识交往将近80年,这对老姐妹和两家的子女几十年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干妈祖籍河北定县(今定州),出身贫苦;老妈家庭富裕,由于是独生女,深受外公外婆的宠爱。78年前外婆逛街时,买下了一位穷苦妇女的5岁女儿,即我的干妈。从此,5岁的小姑娘就成了外婆的贴身干闺女,而她也和比她大整整10岁的我的母亲结成了亲密的小伙伴。小姑娘在外婆家生活了17年,这期间她伺候外婆、照顾母亲、料理家务,因为懂事又勤快深得外婆的喜爱。后来母亲结了婚有了我们哥仨,小姑娘也长成了大姑娘,又照顾起我和两个哥哥,接送上下学,为我们缝衣做饭。此时,她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与一位老实憨厚的青年工人成了家。婚后她一直与外婆及母亲一家互有来往,我们哥仨与她的三个孩子年龄相当,六个弦子时常玩耍在一起。

后来的几十年里,我们两家仍保持着来往,我的母亲由于腿脚原因行动不便,我们哥仨就替母亲去探望干妈。逢年过节,我们还带些营养品去干妈家,因为我们忘不了儿时干妈对我们的疼爱与照顾。从小干妈就叫我“三儿”,如今我已60多岁,她老人家还是这么叫我,听起来格外亲切。干妈的三个孩子也已60岁左右,一直叫我“三哥”,外人都以为我们是亲兄弟呢!

干妈,我的第二位母亲,愿您健康长寿,祝您在六个儿女的陪伴下,永远幸福快乐!

辛述光

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

每当我翻开家里的相册,就会被拉回到过去的时光中。妈妈给我们儿时印象最深的,就是经常给我们讲故事。她认真地讲,我们认真地听,这样的情景被爸爸收入镜头中。几十年过去了,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当我坐在床边给1岁多的儿子讲故事时,猛然想起了这个画面,妈妈给我们讲过去的故事,我们给孩子同样讲过去的故事。过去,成了我们一代代人永恒的故事源泉,这里,融化了每一代母亲的温情。

今年的母亲节快到了,新的故事又要开讲了,当母亲的,该讲讲奶奶的过去。

张萌

想念慈母般的老师平士芳

平士芳,曾任少年广播合唱团的指挥与声乐指导,她还曾担任过我们的音乐老师、班主任,这张照片是1964年我(左起第一人)和同学毕业时与平老师在校门口的合影,中间那位梳着长辫穿着长裙的女士就是平老师,至今我还记得她当年那美妙动听的歌声。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北京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有一次,因为天气寒冷,我的被子薄,宿舍又在阴面,我被冻得感冒发烧。平老师得知后让同学们用纸把窗户缝封严,又借来一件棉大衣盖在我的身上。那时,我们男生的被子脏了不用拿回家,平老师组织女同学帮助我们拆洗干净……寄宿生活因为有了平老师的关爱,使我感到了慈母般的温暖。

学校组织文艺汇演,平老师帮我们班排练话剧《以革命的名义》。剧中有一个接听电话的场景,平老师从家里拿来双铃马蹄表,让我做铃响效果。结果演出时由于我过度紧张,铃声没有响。本以为平老师会在总结会上批评我,可她只字未提。会后,平老师拍着我的肩膀对我说:“蔡大有,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要细心认真呀!”工作后,我在对待学生及教育女儿、外孙女时都采取了这种方法,点到为止,让他们自己认识过错,正可谓:可意会不必言,效果会更好!

49年过去了,我和平老师再没见过面。平老师,您在哪里?我们六四二班每次聚会都会念叨您,您现在身体可好?

篇5:我的母亲章含之的纪实故事专题

妈妈从小没有得到多少母爱。溪夫人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姨太太,每天打麻将,在外面吃饭,而妈妈几乎是几个江北阿姨带大的。我想妈妈小时候过的是不缺吃不少穿,只缺爱的生活。记得妈妈说,她小时候信天主教,经常一个人在教堂里面发呆。

妈妈大学刚刚毕业时,她的生母通过我父亲又找到她。我父亲告诉我,那是因为他认识我的亲舅舅,也就是妈妈同母异父的哥哥。当时妈妈非常激动,这似乎解释了她小时候所有的委屈、孤独和不幸。

那时,妈妈甚至想脱离章家,回到自己生母身边。这事情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而那时候的革命教育也迫使妈妈认为,她的生母放弃她肯定是因为太穷,而穷人都是好人。就在她下决心要走出章家大门时,妈妈被领导找去谈话。就这样,妈妈留在了章家。但从那以后,她一直偷偷跟自己的生母保持联系,每次去上海都去探望她。她一直寄希望于这个生母能够给她一生渴望的母爱。

由于妈妈是这么长大的,所以她不知道如何向我交代这么复杂的家庭背景。更何况我的外婆酷爱我,对我简直是好得不能再好。外公八十多岁终于有了第三代,对我更是百依百顺。我从小跟我外公外婆在四合院里长大,是他们在一个动荡的年岁中给了我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妈妈知道我和外公、外婆感情深厚,这让她更加难以启齿家里这些复杂的背景。1976年夏天,我从美国回来过暑假。就在唐山大地震的头一天,妈妈跟我说:“明天去火车站接你的外婆。”

我以为是我外公的第三位夫人从香港回来了。“殷婆婆回来了吗?”我问。

“不是的,”妈妈说,“明天早上你去之前我再给你解释。”

结果,当天晚上就发生了唐山大地震,妈妈和乔冠华当然连夜全去了外交部。早上,妈妈来了电话,说来不及跟我解释了,但是八点半赶到北京站,在右手的大钟下面会有一男一女。那是我的表哥和表妹。男的叫瓶瓶,女的叫罐罐。他们是去接他们的奶奶,也就是我的外婆。然后她就把电话挂了。

那年我15岁,在纽约已经住了三年,完全是个美国孩子了。从我的视角来看,1976年的中国本来就是一部超现实电影,所有一切都不可能是真实的——这个国家就是奥维尔的《1884》。所以地震震出来个莫名其妙的“外婆”和两个叫瓶瓶罐罐的表哥表妹似乎非常正常。

我对妈妈的生母和对我的亲外婆的态度,跟妈妈正好相反。我记得这个有严重风湿性关节炎的老太太非常势利,不真诚而且话实在太多。结果证明我是对的。在乔冠华去世之后,妈妈最需要亲人时,这个老太太选择跟已经被她遗弃过一次的女儿划清界限。

妈妈是个传统的女人,她太把男人当回事。我总觉得她思想里有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情结。有这种思想的女人,最后总是要找一个值得她彻底自我牺牲的男人。妈妈的一生中,这个人就是乔冠华。他们在有生之年没过什么太多的好日子,光隔离审查就有两年。乔冠华走后,妈妈守了25年寡。在这25年里,妈妈写了四本书,每本书的主角儿都是乔冠华。在公众眼里,这是她的美德,是一个美丽的中国女子应该做的。在我眼里,这就是她悲壮的地方,也是她为什么是悲剧人物的原因。

篇6:母亲节专题广播

女:我们今天专题广播是一个比较国际范儿的主题,那就是“母爱”。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今年的母亲节是5月14日,也就是本周日,做为子女的你,在母亲节到来之际,你将为你的母亲送上什么样的祝福呢?

男: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波逆转,母爱就象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

女:是母亲给了我们温情和呵护,是母亲给了我们伟大无私的爱,是母亲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但是,我们的成长却见证着母亲青春的流逝,母亲的光阴犹如渐行渐短的影子映衬着我们的未来,当我们拥抱辉煌的时候,母亲却在积累沧桑。然而我们这一辈子永远也走不出母亲那一双饱含深情的眼睛。

男:本周日是母亲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母亲的故事吧!

母亲节是美国法定的全国性节日。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举行。为母亲过节最早源于古希腊的民间风俗。那时,古希腊人每年春天都要为传说中的众神之母、人类母亲的象征--赛比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但这时还未形成母亲节。

女:母亲节是由一位名叫贾维斯的妇女倡导,并由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发起创立的。贾维斯夫人是一个有着10个子女的母亲,是当时美国一所学校的总监,是一位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的女人。她讲述着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中那一个个为正义捐躯的英雄故事时,望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稚气的孩子们的脸,一个想法猛然涌上心头:为祖国贡献了这么多英勇战士,保证了战争胜利的,不就是那一个个含辛茹苦地抚育着子女的母亲们吗?她们的儿子血染疆场,承受了最大的痛苦和牺牲的,不也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母亲吗?因此,她提出应该设立一个纪念日或母亲节,给这些平凡的女人一些慰藉,表达儿女们对母亲的孝思。

男:可惜的是,这个良好的愿望还没有实现,贾维斯夫人便与世长辞了。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目睹母亲抚养自己和兄弟姐妹成人的辛劳,深感母亲的提议是适合天理人心的。因此,她写出了几十封信,发给美国国会、地方州长和妇女组织等,提议创立母亲节。在她的一再呼吁下,这一提议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响应和支持。

女:1914年,美国总统威尔逊郑重宣布,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也就是贾维斯夫人的忌日,定为母亲节。美国政府还规定,母亲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以表示对母亲的尊敬。由于贾维斯夫人生前喜爱康乃馨,这种花也就成了母亲节的象征。

男:母亲节是个充满人间温情的节日,这一天,家里的男成员要把全部家务活都包下来,儿女们每人都要做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以尽孝道。即使远在异地的孩子,也要打电话向母亲表示祝贺。这一天,美国人民都要在胸前佩上一朵花。母亲健在的,戴一朵有色的花,表示欢愉;母亲逝世的,戴一朵白花,表达哀思。

男:母亲节创立后,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安娜·贾维斯在世时,设立母亲节的国家已达43个。时至今日,欢庆这个节日的国家就更多了。母亲节,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

男:母亲的伟大,能感动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人,让我们一起听几个母亲的感人事迹吧!

女:在拉丁美洲一次地震后,人们救出了一个孩子,但孩子不走,对着废墟大哭不止。人们继续挖掘,发现了惊人的一幕:母亲踩在父亲的肩膀上,原来她是用血肉之躯支撑起孩子的生命空间!男:中国唐山大地震时,一对父母双手托起水泥横梁,孩子得救。当救助人员把孩子抱走后,那水泥横梁才轰然落下,父母双双而去。据说那横梁,在正常情况下,两个大力士也举不起来!

女:有一个孩子,在五楼玩耍,看到妈妈买菜回来经过楼下,伸手要妈妈抱,从楼上摔了下来!妈妈惊叫一声,扔下篮子,飞快跑去接住了孩子!事后,电视台的记者要拍下这一过程,可母亲怎么也跑不了那么快,原来只有在危急时刻,母亲才迸发出了超人的能量!

男: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竭力渲染母爱的伟大,母爱,赐予了我们多少不能忘却的东西,我们从那里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广博,学会了为他人着想,可是我们又曾为妈妈做过什么呢?

女:为了感谢母亲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回家后请帮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为家庭拖一拖地,倒倒垃圾,洗洗碗,收拾自己的房间;对母亲说一句真心的祝福话或送给母亲一张自己亲自制作的贺卡。这,都是你回报母亲的爱的方式!男:最后祝天底下所有的母亲,母亲节快乐!

篇7:我的教育事业专题

回首十几年的教师生涯,其中有几分辛苦,更有许多甜蜜,平凡中作出了业绩。幸福和感动是给我我最好的回报,心灵变得纯洁而高远。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很自豪,我热爱我选择的这个神圣事业。

关乎祖国未来的责任

每天看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他们是家庭的希望,哪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啊!孩子的一点点进步都会给一个家庭带来莫大的快乐,如果孩子成绩差、品质不好,那会给家长带来很大的烦恼,以致家长都不能安心工作。记得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叫小龙,他很聪明,就是太顽皮,学习不认真,导致学习成绩较差。他的父母对他的教育有很大的分歧,妈妈对他很溺爱,宠的不像样,而爸爸却异常严厉,总是张口就骂,抬手就打,久而久之,夫妻之间经常为孩子的事吵架,都闹到要离婚了。我知道以后耐心的做孩子的工作,只有孩子能解决父母的问题。经过我耐心细致的工作,孩子在慢慢的变化,成绩一步步提高,父母吵架越来越少,家庭变得稳定、和谐了。如果每个家庭都和谐幸福,那么我们的社会就是美好的。教师的责任何等重大啊!

孩子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责任重大,那么老师的责任

就更加重大了。如何把他们教育成品学兼优、高素质的人才是我每天都思考的问题,走出校门的是个人才还是个祸害,与家庭、学校的教育密切相关。现在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只要成绩好,其他的都无所谓,这是很危险的。学好知识、提高能力无疑很重要,所以一些家长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请家教,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而忽略了孩子人格的培养。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就重大了。我们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更要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教师的工作关系到每个家庭,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正因为如此,教育部周济部长提出当代教师面临的三项主要责任,即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要求教师对教育尽责、对学生尽责、对社会尽责、对国家尽责。这必然要求我们“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奉献精神”。

爱是教育的灵魂

爱心是教育的灵魂。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任小艾老师也说:“教师是在学生心灵深处耕耘的人,真爱是能让教师产生智慧的。当你毫无私心地爱你的学生时,你就会有无穷智慧!”郭玉梅、霍懋证、卜廷荣等全国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无不证明爱是教育的灵魂。

篇8:大班语言教案:谁咬了我的大饼

1.通过想象、猜测、讲述, 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2.仔细观察动物的咬痕, 学习角色间的对话。

3.体会故事角色的情感变化, 感受活动的乐趣;感受故事的有趣, 幽默的情节。

【活动准备】

PPT、电子白板、自制大饼、实物饼干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 引起幼儿欣赏兴趣

1.出示图片, 观察大饼。

师:小朋友, 这是什么?这是一块怎样的大饼?这块大大的、圆圆的大饼会是谁做的?

2.根据图片提问, 引出问题。

师:小猪做了一块很大的饼, 累得睡着了。当他醒来一看, 发现了什么?

二、观看课件, 欣赏绘本, 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1.逐页观察大书, 以“牙印”为线索, 理解故事内容。

(1) 小猪问小鸟: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小鸟说:不是我, 你看, 啊呜。

师:是小鸟咬的第一口大饼吗?为什么?为什么小鸟的咬痕是尖尖的呢?

(2) 小猪又去问谁啦?他会怎么问呢?小兔子会怎么回答?

2.借助图片, 通过对比动物牙印描述不同动物的牙印特征。

(1) 小猪很着急, 他找到了三个动物, 是谁? (出示图片) 想一想小猪会怎么问?小动物又会怎么回答?

(2) 幼儿相互讨论。

(3) 师:小猪问了谁?他是怎么问的?是不是狐狸咬的?为什么?

(4) 师:小猪接下来又去问谁了?鳄鱼的牙齿是什么样子的?那是它咬的吗?

(5) 师:最后小猪去问了谁?河马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来学学河马的动作。大饼怎么了?为什么大饼会被咬掉一大半?

(6) 这么大的大饼, 只剩下一点点了, 小猪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它会怎么想?最后小猪饿得肚子咕咕叫, 啊呜, 它也在大饼上咬了一口。“吧唧吧唧”, 它一边嚼着大饼, 一边想:究竟是谁咬了我的大饼?

(7) 小朋友, 你们知道是谁咬了大饼吗?为什么?

三、完整倾听故事, 感受故事幽默的情节

故事的名字是什么?

四、活动延伸:玩游戏, 体验游戏的快乐

上一篇: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方案报告(旅游局)下一篇:安全岗位责任制考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