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2024-04-09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设计(精选7篇)

篇1:老舍《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真挚、深沉的母爱

2、理解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3、学习文中截取典型经历表现人物的手法。

4、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文中真挚、深沉的母爱,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2、难点:学习文中截取典型经历表现人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 诵读名句 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有一种爱,它任你肆意索取和享用,却不要求任何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人们用充满深情的笔调赞美母亲、抒写他们所感受到的浓浓的母爱。同学们请看:

1、出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老舍

对我而言,我的母亲似乎是我认识的最了不起的女人……我遇见太多太多的世人,可是从未遇上像我母亲那般优雅的女人。如果我有所成就的话,这要归功于她。

——卓别林

2、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深情。自由读

3、齐读

4、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我的母亲》就是追忆母亲、赞颂母爱的。(板书课题)

二、点击作者

邹韬奋是我国解放前的著名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在预习初读过程中,你觉得文章中哪些词应该理解和积累下来?哪些字词你还不理解?

2、组织学生对不理解字词进行互相问答。

3、教师小结并投影生字词

出示:

(1)、读准字音

查(zhā)氏 瞥(piē)见 歉疚(jiù) 女红(gōng) 妹仔(zǎi) 人影憧憧(chōng) 睡眼惺忪(xīng sōng) 娓(wěi)娓动听 循(xún)循善诱 辗(zhǎn)转反侧

(2)、说清词义

莫名其妙

饮泣吞声

(3)、指名读——覆盖片出示答案——齐读

四、初识母亲 填写档案

1、过渡: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在作者邹韬奋的心目中,母亲也是最慈祥的,母爱也充满了似水般的柔情。下面就请同学们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心中给文中的母亲建立一个小档案。

2、出示:

姓名:姓查 无名

籍贯:浙江海宁

性格:慈爱、富有同情心、感情丰富、勤劳能干

3、交流

你的档案建好了吗?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换一下意见吧,如果他人的答案与你有出入,请你讲出理由,争取说服他。

4、指名回答

5、引导讨论

作者怎么会不知道母亲的名字呢?他是怎么说的?找到了吗?齐读第一节。

“只知道”,“至今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提示:联系当时社会妇女的地位想一想)

结论:在旧中国社会妇女只是家庭的附属品,根本就没有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嫁人后人们就用其丈夫的姓氏来称呼她们,如x太太, x夫人,甚至在她们死后,她们的墓碑上也只刻着“x门x氏”根本就没有名字。这是旧中国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剧。作者反复强调“不知道”包含着对旧社会深深的谴责。

五、走近母亲 讲述故事

通过文中的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

篇2:老舍《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抒情散文的写法,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及情感。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成语积累

由轮到的学生上台带领大家积累三个成语,讲一个成语故事。

(二)、新课

1、导语:

名人对母爱的描绘: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乔治•艾略特 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

2、介绍作者

请一个学生讲述他所了解的老舍先生,教师归纳,幻灯片展示。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3、字词(齐读板书字词)

4、整体感知课文,按照提示概括内容。全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明确: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第1~2段:母亲的家庭背景

第3~6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

第7~10段:母亲的勤俭、朴实、热情好客 第11~12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

第13~14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 第15~16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第17段:儿子对母亲的感谢,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5、母亲有那些优秀品质?从课文中找出能概括母亲性格特征的语句,并加以概括总结。(学生快速勾画)老师投影总结。

第三段:母亲勤俭诚实 第十段:热情好客 第十一段:最会吃亏 第十二段:不软弱,软而硬的性格,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6、深入探究:

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

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

明确:四个方面——

(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7、重点分析13段中的细节描写的运用,从中体会母亲对子女的爱。首先:齐读此段,要充满感情。

第二步:第13节从哪三件事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答案: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第三步:找出第三件事中的细节描写,并体会它所体现出的感情。模仿示例,进行分析

细节描写:一笑、一楞、一叹(抓住母亲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描写)示例分析:“她楞住了”写出了母亲听说儿子还须辞母返校时感到突然的神态,表现了母亲的爱子情深。

“母亲笑了”写出了母亲看到儿子在除夕夜请假回家看望她,深感欣慰的神态。“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写出了母亲不舍得让儿子走,但又明白事理,虽依依不 舍却不曾挽留,对儿子体谅及对他工作的支持,表现了母亲爱子情深。

8、母亲的爱让我受益终生,我对母亲也充满了感激、怀念之情,具体读读这 些段落。

9、情感体验,欣赏感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面容,当我们喝着母亲为我们煲好的汤,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她们的心、她们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的感觉到。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多少涌动的心血。

第一步:请你想一想:你曾为母亲做了什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让我们边欣赏歌曲边思考。(欣赏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

第二步:当堂思考:抒写母爱,表达感激 如果让你为母亲做一件事,你会做什么?

让你对妈妈讲一句你最想说的话,你要说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三)、总结,布置作业

请大家今天回家将自己写下来的要对母亲说的话,做的事,说给妈妈

听,做给妈妈看,并仔细观察妈妈的反应,将它写下来,就是最好的文章了。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善待我们的母亲吧,不仅仅是今天。当我们的母亲变得老态龙钟的时候,当母亲满嘴唠叨甚至卧床不起的时候,朋友,都请你倍加善待自己的母亲,因为,无论世事如何改变,她永远是属于你的唯一的——母亲!

补充:鉴赏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

我的母亲 胡适

我小时候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地。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麇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麇先生了。即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麇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的面红耳热,觉得太失了“先生”身份!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我在这九年(一八九五-一九零四)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里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便失掉了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三十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便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便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便拿出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居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他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他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她们对我母亲闹气时,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服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亲只装做不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便不起床,轻轻的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先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房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奇怪的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篇3:我的父亲老舍

今年已经八十岁高龄的舒乙先生在活动现场带来了两本回忆父亲老舍的新作, 一本是《作家老舍》, 从老舍出生一直写到他去世;另一本专写老舍的平生爱好, 书名叫做《一生爱好是天然》。

舒乙为大家讲述了老舍苦难的童年、曲折的求学路, 以及“恋家”的老舍。孙郁则在现场评价了老舍作品的价值:“老舍先生留下的财富是不可估计的, 他既没有旧时文人腔, 也没有新文人腔, 他直接就是北京的百姓, 在胡同里面生长出一种智慧的语言, 而且他把北京语言改造了, 剔除掉了不好的东西, 留下了里面最美的。”孙郁还认为老舍先生具有托尔斯泰那样的悲悯情怀, 这是今天人们阅读老舍的作品时尤其应当关注的。

1. 苦难童年

老舍刚出生时, 就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道难关。老舍的母亲当时已经41岁, 生产后便昏了过去, 大家都忙着抢救产妇, 结果刚出生的婴儿被放在一边没人管。幸好当时已经出嫁的大姐回家探望生产的母亲, 发现了小婴儿, 老舍才得以保住性命。老舍后来写文章说大姐的眼泪就是对他生命的洗礼。

老舍长到一岁多,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老舍的父亲在皇城当兵, 在与八国联军的战争中牺牲了。这个时候, 老舍上头还有一个哥哥、两个还没出阁的姐姐, 母亲靠父亲的抚恤金养活四个孩子, 家中十分拮据。

老舍的母亲是很要强的一个妇女, 她给别人洗衣服赚钱。因为家里穷, 老舍的母亲奶水不足, 所以老舍小时候是吃“糕干”长大的。后来他开玩笑说, 我小时候就是吃这个长大的, 以致现在“一脑袋的糨子”。幼时的老舍身体非常弱, 3岁还不会说话, 也不会走路, “一天到晚一个人偎在炕上, 给他一个小棉花球, 他能玩半天”。

舒乙说:“老舍一辈子对母亲十分尊重, 他说自己的性格跟她特别像。老舍的母亲是一个特别利索的人, 干活麻利, 性格直率, 为人热情, 帮助别人永远跑在前面。老舍说, 我有过几十位老师, 但是我的启蒙老师是一个不识字的妈妈, 她给了我生命的教育。”

2. 意外的求学路

生活在这样一个贫苦的家庭, 老舍本来是没有机会读书的。老舍7岁时, 到了读书的年纪, 母亲本打算让他去挎个篮子卖花生米, 做点儿小买卖, 等他长大一些, 再送去某个店铺当学徒, 学一门能养活自己的手艺。

事情却在这时出现了转机。胡同里搬来了一位名叫刘寿年的满族贵族, 两家的祖辈曾有过密切的接触。刘寿年有个和老舍同岁的女儿, 他对老舍母亲说, 让老舍和他的女儿一起去上私塾, 学费、上学穿的衣服都不用操心。

舒乙说:“如果不是这个偶然的原因, 老舍先生不可能成为后来的他。”

多年以后, 刘寿年出家当了和尚, 成为北京远近闻名的高僧, 法号“宗月法师”。抗战中期, 宗月法师在北平圆寂, 当时身在重庆的老舍写了一篇名叫《宗月大师》的怀念文章。老舍在文章的结尾写道:

没有他, 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 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 但是, 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 现今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 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 正像在三十五年前, 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

1913年, 老舍在报上看到了北京师范学院的招生广告, 没和母亲商量, 自己报了名。学校招生50名, 有1000名考生报考, 结果老舍考上了。当时师范学校都是免费的, 上学的一切费用全部公费, 这也是师范学校最吸引老舍的地方。

毕业后, 老舍由于成绩优异, 被分配到京师第十七小学校担任校长。19岁的他一进家门便对母亲说:“您可以歇着了, 我来养活您。”

3. 恋家的老舍

老舍工作稳定后, 母亲私下为他谋了一份亲事。与女方家说妥之后, 她才告诉老舍, 给他找了个媳妇。但是老舍却拒绝这门婚事, 让母亲退掉。母亲不肯, 老舍平生里第一次对母亲说了一句狠话:“您要是不退, 我就不再养活您”, 说完老舍便后悔了。

最终, 老舍拜托两个姐姐帮他把婚事退掉了, 自己却觉得对不起母亲, 一直不敢回家, 并且因为愧疚等原因得了很重的病。有一天, 他不知怎么就走进了家门, 一头栽倒在地上不省人事。母亲赶快请大夫给老舍看病, 但是大夫下了猛药, 老舍病好之后头发全掉光了, 很长一段时间不敢见人。

老舍的单身生涯一直持续到他1930年由英国教书回国后。在朋友的介绍下, 他认识了还在北京师范学校读书的胡絜青。当时老舍已经到济南教书, 两人通信半年后在北京结了婚, 之后一起到济南生活。

有了家以后, 老舍特别恋家。舒乙回忆:“我记得妈妈跟我说过这样一个事。那时候妈妈在济南当中学教员, 有自己的朋友圈。有一次朋友请她吃饭, 她就一个人去吃饭。回来以后, 她看见老舍躺在被窝里, 便问他怎么了, 是不是生病了。他说没有。妈妈问, 那你为什么躺在被窝里。他说, 你一个人出去吃饭, 我在家多难受啊!”

这样的幸福生活持续了7年。抗战爆发后, 舒乙才两岁, 他的姐姐四岁, 刚出生的妹妹才十几天。老舍让胡絜青带着三个孩子留在济南, 他一个人到武汉参加抗战。舒乙说:“他不愿意当汉奸, 这样我们就留在济南, 后来又回到北京, 当了5年的亡国奴。之后活不下去了, 妈妈带着我们三个孩子逃出来, 走了55天, 徒步经过整个河南省, 到了重庆, 一家团聚。这时已经是1943年了。1946年老舍又离家了, 到美国讲学去了。解放后一家人才又在北京团聚在一起。他恋家到开政协会时都要回家吃午饭, 他自己觉得这个家特好, 可以养花, 可以挂画,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布置这个家。他喜欢这个家, 恋这个家, 一直到他去世为止。”

篇4:老舍《我的母亲》欣赏

母亲勤劳朴实而且做事总是那么仔细认真。母亲帮人家洗衣服挣钱养家,手常年浸泡在水里,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简单的一句话,一个不断在搓洗衣服的母亲的身影就如在眼前。这一细节描写,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读来令人心酸。“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母亲的勤劳于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母亲不仅勤劳养家,让孩子们有饭吃;母亲更是勤俭持家,让孩子们生活得体面些。在如此窘迫的家境中,她保持着爱清洁,照顾花草的好性情。而老舍爱花,爱清洁,守秩序的品性正是得益于母亲。母亲热情好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穷,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自小耳濡目染,老舍也养成了好客的习性,一生从未因为生活的清苦而改过。母亲乐于助人,总不怕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

在“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的环境下,母亲又是那么的坚强,她咬牙挑起当家的重担,保护自己的儿女。“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忙,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很难想象一个无助的妇人怎么承担得起那么大的生活压力。“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母亲的泪是苦涩的,是酸楚的,是不舍的,它包含着慈母对老儿子初次离家的依恋,更洋溢着一位肯于为儿女牺牲一切的慈母因不能为儿子谋划更多而产生的自我愧疚,同时这眼泪也充满了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和希望。“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母亲的泪是欣慰的、幸福的、欣喜的,百感交集的。“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这一“笑”,一“愣”,“一叹”,一“递”以及一句短短的话,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的感情变化。儿子的到来,母亲兴奋地笑了;儿子要走,母亲又失望了。可母亲强忍悲痛平静地送儿子离开,这其中有理解有无奈,更包含有对儿子的无尽的爱。言语不多,但她对儿女的爱却已十分令人感动。

《我的母亲》是一篇叫人落泪的挚情之作,文章语言既朴素平实,流畅生动,又凝练含蓄隽永,抒发了对母亲的敬仰感念追怀和永世不忘的深情。读后不禁令人流泪,它没有普希金的波澜壮阔,也没有闻一多的特殊见解。有的,只是对母亲一颗真切的心。老舍“絮叨”起母亲的家长里短,是不吝笔墨的,他那么细微的描写,只为传达一个朴素的道理:“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这言简意深的情语,分明是由母亲用血汗灌养生命的景语结晶成的。“她一生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从中读到的分明是一个游子的丧母之痛,感受到的是撕心裂肺的哀凉。文章以“心痛!心痛!”结束,读文之人却落泪!落泪!这难道不正是老舍文章的伟大之处吗?

篇5:老舍《我的母亲》教案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欣赏画面和新闻,看看这表现什么主题。(生回答:母爱。)名人对母爱的描绘: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

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

二、课文探究

1、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

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他的母亲对他是否跟惠特曼说的一样?

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思考二:(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着在我们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并在不断接受我们因不满生活所发出的唠叨、牢骚。但,血浓于水,正是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三、深入探究

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

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

明确:四个方面——

(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2、写作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

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四、重点研习

1、第12节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

明确:(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2)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2、第13节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明确:(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

五、鉴赏语言特色

参见教参

八、亲情作业

1、体验母爱,体验亲恩。

明确: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面容,当我们喝着母亲为我们煲好的汤,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她们的心、她们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的感觉到。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多少涌动的心血。

2、请以“心中有爱要表达”为题,畅谈你对母亲的爱。

3、浓浓的母爱给了作者生命的教育,请找出母亲对“我”的影响。

篇6:高一老舍我的母亲教案1

1、预习:学生根据思考题课外阅读课文

思考题:老舍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母亲会具有这样的性格?怎样理解“生命的教育”?

2、导入:

母亲的性格,行为直接影响着她的子女。

老舍就这样说过“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可见,母亲对老舍是多么的重要。那么老舍的母亲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打开书,透过老舍的笔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母亲。

3、分组讨论

(1)老舍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应的语句)

参考:勤俭诚实,勤劳,好客,最会吃亏,宁吃亏不逗气,并不软弱

(2)怎么理解“生命的教育”?(找出具体的细节描写)

参考:用自身的行为对子女进行教育。

(3)为什么母亲会有这样的性格?

参考:民族性和时代性决定的。

4、理解“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样的民族”(保罗•埃尔伯根《致亲爱的母亲》)?

参考:罗乐德女士的一段话:

在讥评中长大的孩子,苛责于人。在敌对中长大的孩子,常怀敌意。

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畏首畏尾。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过分自责。

在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忍耐。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满怀自信。

在赞赏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重。在公平中长大的孩子,有正义感。

在安全感中长大的孩子,对人信赖。

在接纳与友爱中长大的孩子,知道如何爱人

5、思考讨论:

(1)母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只有母亲吗?

(2)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物质化了,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那么,在当代需要怎样的母亲?怎样的家庭?怎样的学校,怎样的社会?

篇7:老舍《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汝南职教中心 刘仪桦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从文章脉络和作者情感角度入手,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2.教育学生学习老舍先生母亲身上的优良品质,如坚韧、善良、宽容、勤俭和好客等,学会正确地做人行事。

【教学重点】品味课文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老舍先生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两位同学在课前介绍一下他的妈妈,让他们说说与妈妈之间发生的感人的事。(介绍完时欣赏感人母子图)本文是老舍先生回忆母亲的散文,语言质朴,情真意切。母亲虽然物质上一贫如洗,但是她那朴素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一世。

二、作家作品:老舍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一岁半时,父亲去世,在母亲的血汗灌养和亲友的资助下,1918年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北京方家胡同小学任校长,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老舍先生的母亲并不识字,但她通过生命的教育,把她性格中的坚韧、善良、宽容的品性和勤俭、好客的生活习惯传给了老舍先生,为新中国培养出一代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他曾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本环节实施过程中注意将作者生平简介,性格的形成,主要代表作品与课文的内容相联系,避免单纯的文学常识介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字词

解释词语并为加点字注音:

撮土

廿

撑持

惦念

庚子

刮痧 ......

四、课文内容分析:运用略读方法,快速阅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上顺序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请划出在全文中起结构作用的时间句: 如“母亲生在农家”(第3自然段)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第4自然段)

“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第4自然段)

“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第14自然段)

“母亲已去世一年了”(第16自然段)

问题小结:课文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组织安排材料的,作者从母亲的出生、出嫁、“生”我,七十大寿,一直写到去世,脉络很清楚。

2.作者先后六次提到母亲对我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第9自然段:从母亲那儿,“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②第10自然段:养成了“好客的习性”;

③第11自然段:“她最会吃亏”,“她宁可吃亏,不斗气”;

④第12自然段:“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

⑤第12自然段:“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⑥第12自然段: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问题小结:老舍先生出生在贫寒的家庭,在母亲的血汗灌养下,最终成为一代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这体现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文章结构归纳: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母亲的家庭、婚姻、子女以及“我”的出生等情况。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写守寡后的母亲勤俭、朴实、宽厚、倔强和为人热情的性格以及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写母亲对子女的几件感人事例。

第四部分(第14—17自然段):写“我”远离母亲后,母亲的念子之情以及“我”对母亲的内疚之情。

(课堂小结:通过文章脉络的疏理,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感知课文,为第二课时精读、朗诵重点段落做好铺垫。)

五、作业

上一篇:组队测试用例样式下一篇:拒绝“升学宴”“谢师宴”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