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江南-回忆散文

2024-05-24

早春的江南-回忆散文(共4篇)

篇1:早春的江南-回忆散文

暖源于江南那一抹回忆散文

身处北,天犹寒,水犹寒,梦中竹丝轻唱,楼外楼,山外山,何处是江南?————题记

坐在窗前静静的聆听雨声,淅淅沥沥的雨声,轻叩着窗户,似是在点润记忆的纱帘。打开窗,微风乍起,卷起一丝清甜的.雨,浅吻着额角一点点的幽寒,似墨在水中弥散,但心中却因那一抹江南的回忆,乍然暖和了几分。

乘着绿皮火车,我只身来到那块柔软的地方——江南。没有导游夸大其词的解说,也没有团内前后拥簇的人群,我开始了这段温暖的旅程。

由于对江南的情太浓吧,我错过了搭乘最后一班游轮的时间,我只好在岸边张皇地,无目的地四处走。

黑,马上就要吞噬我寄希望的最后一丝光明,我不禁有些惊慌失措,但还好,远处似乎有那么一丝渔光在向这边飘近。

我终于可以看清它了。

这是一叶古朴的小舟,一位老妪在上面慢慢划船。

姑娘,上船哦?

我忙欣喜点头,船渐渐靠岸,我跃了上去。此刻风正低低贴着水面吹,我不禁抱抱胳膊缩了缩身子。老妪看见了,用她温和并不沙哑的嗓子说:姑娘要是冷,旁边有衣服。我已顾不得衣服有多旧或有多松大,拽过来就罩在身上,一丝暖意在指间、脸庞、心头聚集。

舟栽开水面的声音,轻轻的,但却是有温度的,里面似乎又杂揉了许多东西。

姑娘,到岸了。

我抬头,岸上灯火阑珊。

谢谢你,这些钱

不用,小姑娘,我也只是顺道载你一程

她的船在岸上一点,划开了。

风又吹过来,没有老妪的衣服,我也觉得暖暖的。

从回忆中醒来,天已放晴了,此刻内心不禁因为那一抹江南的回忆,同那阳光一般明媚而温暖。

★ 小屋之恋散文

★ 那不是我们的回忆

★ 简易的小屋的优美散文

★ 回忆那美好时光作文600字

★ 那双手散文

★ 回忆优秀散文

★ 回忆优美散文

★ 走过回忆散文

★ 习惯回忆散文

★ 回忆情感散文

篇2:早春的江南-回忆散文

青石长巷,岁月斑驳于石拱桥上,江南三月的雨,倒也不算密。我撑着油纸伞,却当不了戴望舒笔下的那位丁香姑娘,只因我无人挂念,如此就好,末了番思绪。

我身处江南,只因一昏一点的雨帘,看不清江南。

阿婆撑着朱伞坐在长椅上,有些出了神。我是江南一位不起眼的过客,本不该打扰江南人的清梦,倒是阿婆看我不似江南人的打扮,欲与我唠嗑几句。

“姑娘,来江南旅游吗?陪我走走吧。”

“嗯。”

我扶着阿婆,阿婆拄着拐,两人步履蹒跚,像初学走路的孩童,却一瞬间老了白头。

那年书生于江南遇到采药人,许下一世情缘。只因采药人生得一副好嗓,乱了思绪。书生执笔画扇,采药人琵琶锦瑟,老了白头。后来空几茶冷,书生闭上了眼,采药人的曲再无人忆起。

“姑娘,当年的采药人在书生闭眼前许诺会再尝尝与此结缘那家店的一碗素面。”

“好,我扶您去。”

“找不到了…”阿婆望向远处,似乎书生在那等她很久了。

“你可记得在哪个位置。”

“那条街拐角第十一个店铺,便是。那年我随二哥来到那家茶铺,二哥因有事在身让我待在店里等他,谁料店里满座已无位置,只见一书生点了碗素面在靠窗的位置旁,店小二问书生可愿拼座吗,书生抬起头,附庸风雅,对我笑笑。便有了君子之交。”

“尔后是否再无书生音讯?”

“此后两年我都身处闺房,直至一日母亲叫我去往森林内采些草药,归途时因心情尚好而吟唱。如愿再遇见书生,赴京城赶考。书生许诺会以状元身份娶我。依稀记得书生说,不念长安,只因江南生得一副好嗓。”

推开阿婆的故居,仍可以感受到书生与采药女往昔的白水煮茶,红袖添香,笑语嫣然。

阿婆给我沏了一壶花茶,“后来啊书生未中得状元,失意而归,与我低调成婚了。日子过的不咸不淡,他在文字中流连,唤我前往。我与他促膝而谈,只是他早些离开了。他病卧在榻时我问他此生与金榜无缘是否遗憾了,他笑我多愁。年年岁岁,像他这样的人何许多。这样想来,过几日便是他忌日了。”

不知作何感受,我一个人走在回茶馆的路上。听得临街酒肆喧嚣,伙计坐于门槛。长安月色已看惯,江南清婉不可望。打酒先生摸索而过,一身酒味许是心事人。“姑娘可否知道墨青酒家怎走?”“小女子只是江南风尘客罢。”雨水又来,灰瓦白墙的沧桑尽显,油纸伞不知被遗忘到何处。我确实做不了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了。打酒先生醉眼朦胧,把伞塞给了我:“姑娘,江南的雨比北方的无情刺骨。”便有些摇晃地离开了。“我该如何还你?”“作纪念吧。一把伞,不足道谢。”打酒先生摆摆手,只留一抹背影。

于书生忌日时,我捧着黄菊与采药女一同前往坟前,听得佛曰:“忘却,忘却。”清风徐来,吹得那女子脸庞几根青丝,恍惚的以为还在少年时,低头看看眼前的坟,蓦然发现佳人已然苍老。听得采药女悠悠道来:“老头子,如若你没有安之于我身,现如今不定已是江南有名的才子了。江南男子应志在长安,碧水画船抵不过疾风劲草一骋天下的豪迈。为何要让爱情曾经发生,许是结局早就刻在了二十四桥里,让我遇见了你。来世我必定饱读诗书,不绊你前尘。”

看着夕阳落下,照得江南的水金黄耀眼。“阿婆可想再吃一碗素面?”“甚好甚好。”回到故居,面条随着氤氲的水汽上下翻腾。只可惜当年的店铺变成了钢筋水泥,不复当年了。我不禁问阿婆是否找到了那年的味道。阿婆长叹一声,无悔,无悔了。

次日推开阿婆的家门,看着她侧卧在床上。她说:“姑娘啊,江南是个好地方。山水养人,故事自然多。我该感谢你完成了老头子的心愿,亦是我的心愿。只可惜早些年月我已然失去了味觉,不知世事情为何味。许久不见书生了,甚是想念,我该去为他饱读诗书了。”

篇3:现代回忆散文的心理学解读

主观方面, 回忆性散文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在思想中的沉积和提炼的结果。作家在生活中独立思考人生问题, 逐渐形成一种社会认识。鲁迅写《朝花夕拾》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所以, 回忆百草园的花花草草、长妈妈给他讲故事……1926年, 鲁迅已经人到中年, “三一八”和“四一二”惨案的发生, 使鲁迅悲哀痛苦, 此时回忆便成了他心灵的避风港, 在那里他找寻着人性的爱与美所给予的温暖。他回忆童年天真烂漫的时光, 掏出心底那些珍藏许久的往事, 慢慢咀嚼, 从而有了对生命的追问。

客观方面, 社会的变革和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作者形成心理落差。鲁迅留学日本而思念儿时的故乡, 而作《朝花夕拾》。巴金经历了文革, 从而有了那本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社会外部环境是促发作者心灵思考的助推器, 也是形成文学审美的资料库。外部环境可以给作家心灵的启示, 成为作者写作的动机。一个场景, 一个人, 一段话, 一件事都可以给作家带来或喜或悲的内心体验, 尤其是过去的人和事, 遗失的美好总会带给人淡淡的忧伤, 或怀念或感动, 留在记忆中的肯定是当时触动人心的东西。

二、回忆性散文的分类及特点

回忆性散文的主题大体分为四类 :1. 追忆童年。如鲁迅《朝花夕拾》、茅盾《我的小学时代》。2. 思念故乡。如茅盾《可爱的故乡》.3. 难忘旧事。如《记一辆纺车》。4. 怀念亲朋。朱自清《背影》、《儿女》, 艾青《忆白石老人》。在学术界对于散文的分类比较驳杂, 人们对于散文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 散文就是作家对于自我生命形态的叩问和咏叹 , 在美学层面形成一种对话方式, 诉诸读者一种审美感受。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种形态, 无须写人却又不可避免的反映着人。

散文文体具有独特的美学规范和文体属性。记叙散文主要侧重于人的经历, 然后把经历和感受通过作者思想表达出来。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经历都可以作为散文来表达, 散文更多的是一种文学沉淀, 尤其是精神层面的独特感悟。精神建构只有和社会发生关系, 形成价值观念后才能从思想上反映在文字上。散文的叙事是拔高式的叙事, 区别于小说。而且, 散文是片段式的, 不连贯的, 不追求完整性, 但这些片段的背后有统一的思想主宰。

回忆性的记叙散文主要是回忆主体生命过去所经历过的事。主情性和写实性。回忆部分采用叙事的写作手法, 并有明显的时间标志。如“大概是三十年以前吧”“九年前的这些日子”。一个作家有几篇作品有连续性或互补性。如茅盾的《疯子》、《阿四的故事》、《小三》, 都是对作者儿时的邻居阿四, 小三的真实回忆。回忆的内容必须是在回忆主体人生留下深刻印象的, 人或事件本身涵盖的韵味能够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经常回扣回忆主体的心灵。直接影响着回忆主体对生活的判断。回忆性散文中的人或往事具有失真的特点, 随着时光的流逝, 作者的经历会附加在原来的经历至上, 从而构建新的审美架构。失真是带有时间性覆盖和遗忘。文学作品不是纪实的, 是作者在想象空间经过典型化处理而达到美学效果的加工品。无论是描写还是抒情都具有合成效果。

三、回忆性散文的价值

对文学的价值。现代回忆性散文非常朴素, 大多是不加雕琢, 返璞归真的情感流露, 比如萧红的《商市街》、《桥》等散文作品, 表达了命运的坎坷和早年的不幸, 成为了作家用生命演绎的一部血泪史。童年的不幸给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源泉, 越是伤怀越具有感染力。回忆性散文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对逝去的忧伤。从文本形式上, 参悟人生的优美语言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给文学无穷的力量, 从文本内容上, 感染读者与作者涕泪交流, 心灵相映, 祭奠历史的悲哀, 呈现不同时空的审美交错艺术。

对社会的价值。如《记一辆纺车》和解放区的革命人民反围剿联结起来, 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中延安的革命精神。巴金“讲出了真话, 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可以说, 这五卷书就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吧。”茅盾《可爱的故乡》“我回忆这些往事, 想念这些故人, 是为了寄语故乡的亲人 :浙江是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的!踏着前辈的足迹, 高举四个现代化的旗帜前进再前进!”

对人生的价值。首先, 回忆性散文对人有激励作用。茅盾回想三十年前的武昌革命, 以及三十年中发生的几次大变革而发出感慨“回忆是辛酸的罢, 然而只有激起我们的奋发之心!”。其次, 回忆性散文启发人对生命的思考。如叶圣陶的《春联儿》回忆推鸡公车的老俞原本想在过年时把两头猪卖掉, 做点小买卖, 小儿子却死了, 大儿子在前方打国仗, 卖猪的钱只能给儿子做丧葬费。他叹道“唉, 说不得了, 孩子死了, 猪也卖了, 先前想的只是个梦, 往后还是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车子, 推到老, 推到死!”对人生的无奈, 作者给予乐观的态度, 拟了一副春联“有子荷戈庶无愧, 为人推毂亦复佳。”

摘要:回忆性散文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在思想中的沉积和提炼的结果。社会的变革和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使作者形成心理落差。回忆性散文的主题大体分为追忆童年、思念故乡、难忘旧事、怀念亲朋四类。现代回忆性散文对文学、社会、人生都具有独特价值。

关键词:回忆性散文,原因,特点,价值

参考文献

[1]丁文.“乡间风景”的发现——周作人早年文学观念与散文文体的生成[J].鲁迅研究月刊.2014 (05)

篇4:早春的江南-回忆散文

如果我们把一篇篇经典之作比作一座座美丽的宫殿, 那么只有那些掌握着能打开各个门户的钥匙的人, 才有可能拾级而上, 登堂入室, 去领略其中的无限风光。那么打开这些文章的“门户”的第一把钥匙在哪里呢?我觉得首先要找准作者的情感触发点。

其实要找到这个点并不难, 它常常是文中的一个关键词或关键语句, 如《春酒》中的“家乡味”, 《老王》中的“不安”与“愧怍”, 《背影》中的最后几句话, 等等。所以在上《背影》这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在听了课文录音后从课文中找到作者的写作缘由 (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 , 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篇不见父亲两年之后见信伤情的回忆之作, 再借助多媒体投影补充作者谈写作动机时的原话:“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然后抛出问题:“这是父亲什么时候留给我的背影呢?这让我‘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的背影又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朱自清先生透过那充盈泪水的双眸去追寻那令他无法忘怀的感人的背影。”这样就直接切入了文本的核心部分———文章的第6自然段。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从不同角度感知背影。我要求学生想象并模拟“探”“攀”“缩”“倾”这一系列动作, 然后问:“如果让你去完成这一系列动作, 你会感到困难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会”, “很轻松”。

“那么对父亲而言呢?为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很困难”, “因为父亲年老”“因为父亲肥胖”“因为父亲走平地都步履蹒跚”“因为父亲穿的是不方便行动的棉袍”……

“父亲明知过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对自己并非易事, 为什么偏不让儿子去, 一定要自己勉力为之呢?”

……

在朗读、讨论、想象与回放中, 学生充分感知了背影的沉重、蹒跚和艰难, 然后我又深入追问:“父亲的背影对于儿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如果是在平常, 如果这是一个昂首挺胸时的背影, 如果这是一个春风得意时的背影, 也许它就不会令人泪眼婆娑、刻骨铭心。那么这个背影为何会在历时八年之后仍如此清晰地凸显在朱自清眼前呢?请联系相关语段找答案。”这样就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学生迅速地从二、三两个自然段中找到了原因:那是因为父亲的背影出现在家境惨淡, 祸不单行这一不平常的背景下。然后教师总结:“这个背影是在冬日, 是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祸不单行, 奔丧回家时的背影;是变卖典质, 借钱办丧, 老境颓唐时的背影。日渐苍老的父亲在丧母失业的悲痛中还要独力承担家庭的重担, 我们可以想见父亲的心头一定郁结着浓浓的愁云。就在这凄凉哀伤、令人禁不住悲从中来的氛围中, 那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出现了。一头是谋事养家的重担, 一头是儿子的路途平安, 天平的两头孰轻孰重?父亲选择了儿子。为给儿子送行、买橘子, 他从月台上爬上又爬下, 这一沉重、蹒跚、艰难的背影因不同寻常的背景更彰显出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 这一份较之平常更显深挚的父爱怎不令儿子心疼而又感动以致潸然泪下?”至此, 学生已经遵照作者的思路渐入佳境。课堂上凝重的气氛、动情的朗读以及积极的参与说明他们心底的情感之弦已被一次次拨动, 一些相似的体验开始被唤醒, 他们的心情开始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但如果我们对《背影》的解读仅满足于此, 那是远远不够的。有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回忆性的散文一般都会涉及到两个“我”, 即“现在的写作时的我”和“所写的事情中涉及到的过去的我”, “现在的我”在注视着一个和现在不一样的甚至完全陌生的另一个“过去的我”, 就在这样的一种审视与观照中, 文章诞生了。这两个“我”在文章中有时会以一隐一显的状态出现。就如《阿长与〈山海经〉》中, 回忆中阿长的许多行为让“我”讨厌, 那是因为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 但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儿时的“我”在文中是显性的, 而现在的“我”则是隐性的, 是需要我们透过文字的表面去理解的。有时这两个“我”在文中会交叉出现, 现在的“我”会站出来对过去的“我”进行评论。比如《背影》中“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非自己插嘴不可”和“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是过去的二十岁时的“我”的心态, 但一句“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却透露出了现在的“我”对那时的“我”的批判和揶揄。有时文中的两个“我”会遵照顺序一前一后出现, 现在的“我”通常会在文末表达对过去的追念或反思。比如《老王》中的“我”在听闻老王的死讯后, 开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 在对过去的“我”的言行的一次次审视与反省中, “我”渐渐明白心上的不安源自“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两个“我”在年龄、阅历、心态、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距决定了这些文章所寄予的情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它必定经历了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解读文章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 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肯定只能是浅尝辄止, 甚至还会对作者的情感产生误读。所以我觉得要想准确解读这些文章, 把那一种“蟠结在心中”的“极浓厚的情感”, “像春蚕抽丝一般把它抽出来”, 就必须掌握第二把钥匙, 那就是立足作者的观照点, 循着作者的视角, 披文入情, 探幽览胜, 最终洞察作者的心灵轨迹。

上一篇: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格式下一篇:《渔父渔父醒》全词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