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4-05-20

将相和公开课教学设计(共8篇)

篇1:将相和公开课教学设计

18.将 相 和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下湾小学五年级:周 明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标出自然段;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意。

3.领悟3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重点: 1.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思路:

前景回顾:首先第二课时是建立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第一课时中,我们对生字词,加以理解,并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第二课时,我们开始进入课文,投入到那悠悠动人的历史经典之中„„

第二课时,我先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一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并适度总结、拓展。

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第1页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一、由回忆名言,引发学生对课前资料的汇报,顺势进入课题。

1.教师大声吟诵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同学们,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有的可能说是毛泽东,有的说是司马迁)对回答对的同学以鼓励,你的记忆力真好。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司马迁吗?教师在学生介绍完以后,重复学生汇报中的某些关键句子,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通过其中的一个故事来体会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吧。教师板书课题:18.将相和。

2.读题、破题:题目中的“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

教师过渡:同学们,下面我们就一同穿越时空,走到古人身边,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样故事?

1.鼓励学生快速自读课文,读时注意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让学生汇报,并在黑板上板书。

2.分组接力读三个故事,看看每个故事在课文中各是哪几个段落?请每组派个代表来汇报。(分段)

三、分组合作学习课文。

1.分组。全班分成六组,每四个学生一组。全文共三个故事,1、2组学习故事一“完璧归赵”,3、4组学习故事二“渑池之会”,5、6组学习故事三“负荆请罪”。

2.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①小组内通读故事,读出人物的感情。

②找一找,画一画:你比较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地方?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每组在合作研讨的基础上,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④共同合作完成小组任务。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3.小组派代表汇报。

①在一组汇报同时,其他组要学会倾听。

汇报过程中,通过学生对感情的把握,教师组织组内学生来朗读,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②教师结合课文,对学生汇报内容做必要的总结指导。

4.教师对各组汇报的加以总结。对合作学习取得好的组加以表扬。同学们通过我们自主合作学习,我们组内同学对自己研习的故事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听了其他组的汇报,我们对整篇文章也有了清晰地认识。我们知道了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人,廉颇虽然在认识上曾犯了错,但他能知错就改,这种精神十分难能可贵。他们最后能和睦相处,归根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四、拓展提升。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各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两个故事,写由于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护了国家的安全。后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来写。也就是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

3.说一说,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五、作业

1.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课外阅读《史记》中的其他故事。

板书一:

18.将相和

知错就改精神可嘉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失和将(廉颇)相(蔺相如)和负荆请罪以国为重品德高尚

篇2:将相和公开课教学设计

执教老师:吴才智

执教班级:五(1)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继续运用抓住人物言行深入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和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理解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体会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3、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自己拼读生字,读通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认读生字;

3、学习新词;

4、引导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标题;

5、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

1、教学“完璧归赵”部分;

(1)学生细读课文,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2)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3)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

(4)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教学“渑池之会”部分:(1)学生根据问题读课文:“蔺相如为什么敢逼秦王击缶?(2)小组讨论;

(3)引导学生交流学习。

3、自学交流“负荆请罪”部分:

(1)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

(2)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总结评价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将(廉

颇)

负荆请罪

———————————→

不和 —————→和

相(蔺相如)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将相和》说课稿 执教老师:吴才智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 18 课《将相和》。

一、说教材

本课是第10册教材第五组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选编本篇课文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学习语文。一般学生都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读课文已经不十分困难。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读。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工夫。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及本身具有的深度,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和在全册本组所处的位置,以及本组的训练重点“ 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继续运用抓住人物言行深入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学习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对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和本组训练重点“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和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理解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体会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以此作为重难点。

三、教学模式

教法。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的教学模式。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学法。在学习过程中我我充分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我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化认识,升华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

1、是检查学生 的预习效果如何。

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

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

2、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人物的言行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以此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学习部分我决定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为什么敢逼秦王击缶?”然后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解觉,最后集体交流,我来做总结。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运用完璧归赵的学习学生已经学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

3、自学交流。这一部分有两个字一定要抓住一个是“避”和“傲”。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总结评价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将(廉

颇)

负荆请罪

———————————→

不和 —————→和

相(蔺相如)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板书设计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展现文章脉络和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简洁明晰。

六、课堂评价:

通过教师对个体激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能纠正别人的错误;通过对各个小组评价,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竞争气氛,同时有利于每个组内同学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谢谢大家!

《将相和》教后反思 执教老师:吴才智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第18课《将相和》。课文改写自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文章以赵秦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几个小故事,包括“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写出了将相(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由“和”变成“不和”,最后又“和好”的过程。

上课前我对三个小故事进行了分析。发现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其中“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故事。根据本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将”、“相”、“和”的意思。能根据故事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尝试用小标题概括三个小故事。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廉颇与蔺相如“不和”的原因,为下一课时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打好基础。

3、感受人物形象,感悟到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的特点。

我的教学设想是:

1、抓住题眼“和”字组织教学。

我打算在教学是时采用逆推式方法提问,揭示矛盾,直奔中心。先提出“将相为什么不和”一问,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从头学起的老框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他到底有没有能耐”自然导入第一个故事的学习,然后再通过一、二个故事的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故事”负荆请罪”讨论将相是怎样和好的,最后总结将相和好的原因——为了国家的利益,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的高度。

2、围绕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词句来突破课文重难点

通过两次磨课,我打算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来理解人物品质。先在读议第一段时明确提出训练重点和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理解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并贯穿读议始终。加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在方法的运用上,大量采用让学生自读感悟、谈体会、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的讲演中亲身体验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并从情感上得到感染和熏陶。

我按原计划上了《将相和》这节公开课。回顾本课的教学过程,基本能按教案和教学设想进行,在由“不和”到“和”的引导下,抛出了问题“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他到底有没有能耐?”学生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一直将积极的学习状态保持到对前两个小故事的进行中。

在两个故事的学习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感悟是比较多元的。发言也比较积极。从自读到讨论,到表演,一步步深化。对蔺相如的人物性格也能够比较深刻的认识。

课后,我还安排了课本剧的表演。学生都饶有兴致。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这样的课文教学方式,是受到学生欢迎的。

回顾教学,觉得还可以再落实的地方也有几处: 对难写的字与容易读错的词语还是不能忽略。

预习时高估了学生的起点,因此在第一教时省略了词语的复习与检查环节。课堂中还是发现“和氏璧”的“璧”有人写错以及“渑池”的“渑”读音发生错误。本来觉得是不应该

出错的环节却频繁有人出现错误,这说明词语环节还是要敲敲实。可以根据《课堂练习》前几分钟进行一个预习的检查,把字词环节顺势放下去。

如能抓住表演的契机,再请学生谈谈对人物的看法。对人物性格的了解 就能更加落到实处,学生通过表演后感悟也会更深刻些。拓展写话前最好能再拓展一段廉颇的资料。

廉颇作为赵国的大将军,对蔺相如迅速上位产生不满是有理由的。如果能拓展读读廉颇的资料,感悟他身经百战,战功显赫,可能对写话及第三个故事的理解更能有一个自然的认识过程。

4、学生与老师进行对话,感悟蔺相如性格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期待更多精彩的回答,每处的小结可以等待学生自己来概括,以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加深他们对角色的认识。

篇3:公开课教学设计“五要点”例析

一、公开课教学设计中目标设定要符合课的整体要求

案例:县级公开课。教学内容:轻物投准投远;羽毛球投准。

1. 运动参与目标:100%的学生能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运动参与热情。

2. 运动技能目标:85%左右学生能掌握投准与投远的正确姿势。

3. 身体健康目标:发展上肢力量, 提高投掷技巧。

设计中还有社会适应目标, 本次课教学设想是用投掷纸飞机来重温童年时代的乐趣, 但这节授课的对象是八年级学生, 课中只有少数男生激发了兴趣和参与热情, 而全部女生做好纸飞机后, 根本没有按照执教教师的要求去做, 因为女生没有很好的上肢力量, 使纸飞机无法升空, 投掷1~2次失败后, 也就放弃了, 100%的学生参与的目标设定是不正确。运动技能目标设定也不明确, 投掷纸飞机的技巧一个是挥臂动作, 投准技巧是投飞镖的技术动作, 学生从小就学会了, 85%左右学生掌握与学生实际情况完全不同。发展上肢力量的身体健康目标设定也不符合整节课的实际情况, 一节课投了几次纸飞机, 投几次羽毛球, 根本谈不上发展上肢力量, 目标的设定脱离了实际。

分析:其实一节公开课目标设定需要考虑很多, 包括班级学生练习态度, 学生整体身体素质, 学生运动技能接受能力, 学生智商等因素, 听课者拿到这个教案后第一个反应是授课对象选择错误, 第二教学目标与课脱节, 设计中没有认真的思考与揣摩, 执教者在教学设计中要“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教学设计中最先是目标的设定, 一节课教学目标设定明确, 整节课就有了引线, 而整节课的教学也是为目标服务的。反之, 目标设定错误, 表述不准确, 不符合整节课的要求, 就会与课的实际脱节, 也就没有实效性了。

二、教学设计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标准

公开课内容选择必须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内容都是具有教育性、健康性、娱乐性、文化性和安全性。

案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九全一册;教学内容;投掷。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66~69页中详细介绍了投掷的练习内容和游戏, 在书中首先介绍了投掷在生活中的运用技能, 及投掷的发展过程, 是教育性的表现, 所以在教学设计指导思想这一项中一定把这方面表达完整, 并且灌输到学生群中, 或在教学过程中渗透, 教育和传授。书中还有各式各样的投掷练习方法供教师选择, 也就是教法设想, 这些练习方法体现出健康性, 比如投远、投准、投球打靶, 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这些在课的教学设计中要凸现出来。游戏教学方面有打尾巴、打木桩, 它体现为娱乐性, 利用游戏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是每节教学设计中必须要想到和做到的。书中还介绍了投掷的注意点, 投掷器材时的安全措施等, 这些方面在课的设计中尽可能地体现, 这是培养学生自我安全保护和善于思考能力最好的方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个单元都如同上述。

分析:现在的公开课教学选择的内容五花八门, 有些地区都是由教师自主选择。年轻教师一般选择自己擅长的技术内容, 比如简单的快速跑, 前滚翻, 游戏等。中年则教师选择平时经常上的内容, 比如球类、田径。而女教师不是健身操, 就是体操中的技巧。课的内容完全按根据自己个人的优势, 爱好, 熟悉程度而定, 很随便。学生上完一节公开课后, 可能反映强烈, 但实际情况是学生没有学会什么, 因为就一节课, 课后都是布置学生要去复习, 而教师教的内容又不一样, 所以现在的公开课是为执教教师准备的, 学生只是陪衬。浙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邵伟德教授曾讲到, 现在的公开课有一部分是表演课, 出现的教学内容是“不要运动技术”、“淡化运动技术”、“兴趣第一”、“安全第一”等错误观点, 给广大体育教师造成了种种的误解。而且评委也只能凭个人感觉来评定课的好坏, 失去了公平性和公正性, 无法体现教师全面的教学能力, 比如说课、备课, 只有选择统一的教学内容, 这样才能使每个执教教师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理念, 展示出自己的综合能力, 更好为新课程提供课改方向。

三、公开课教学设计要符合运动技术学习的基本规律

案例:市级试教课内容:肩肘倒立

为了能更好地上好市级优质课, 前几年带的实习生来找笔者帮助, 同时她在笔者学校借七年级 (1) 班再试教一次课, 笔者认真地看完了整个肩肘倒立的教学设计过程, 其中她在教案中对肩肘倒立教学步骤是这样描述的, 教师讲解示范 (保护与帮助) , 安排学生自由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 讲解错误动作进行纠正, 安排学生再次练习。可试教课下来, 学生根本做不起来, 东倒西歪, 一团糟,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 教学步骤不清晰, 肩肘倒立这个动作对初学者用一节课的时间是很难做成功的。笔者在课间叫停, 选择一位女生进行了演示, 首先在准备操中要求把手放在背部的那个方向, 位置表述清楚, 并进行练习;第二步进行分解动作坐位体前屈;第三步快速后倒低头, 落出后背, 双手扶垫 (手心触垫, 不要抓垫) ;第四步托背, 屈膝稳定, 这一步最重要, 俗话说得好:“地基牢靠了, 才能建房子”。第五步双腿上举, 适当帮助使其动作正确, 经过五个步骤后学生肩肘倒立做起来了, 执教教师又上了七年级 (2) 班的一节课, 效果不错, 一半做起来, 后改了教案中肩肘倒立的教学设计过程。

分析:评价公开课优劣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步骤是不是符合运动技能学习的基本规律, 也就是教学步骤是不是清晰而简洁, 课上下来是不是很有实效性, 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动作技术或运动技能, 但为了能急于掌握, 也不是教学步骤复杂化, 还要在教学步骤中节外生枝, 本来十分清晰, 再增加一些无效的练习, 扭曲了本来的体育教学规律, 动作技术不但没有学会, 而且课也变了味。比如蹲踞式跳远, 执教教师为了能使学生学会动作技术, 1步起跳、3步起跳、8步起跳、全程助跑起跳等, 而学生大半多是跑过沙坑, 有时为了踩板, 哪只脚起跳都不知道了, 学生跳远技术根本没学会, 教学步骤太过于复杂也是教学设计的一大忌。

四、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要恰当

案例一:省级公开课;教学内容:高低运球。

在进行高低运球设计中, 执教教师用击鼓与学生互动, 鼓声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用击鼓的节奏来调整运球的速度, 还有用单次、双次击鼓控制高低运球, 设计的很有创意, 而且很恰当, 学生按着教师击鼓的节奏运球, 整体感很强, 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案例二:省级展示课;教学内容:高低运球。

本节课执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用短绳来进行高低运球, 高运球时, 短绳放在左侧, 抬头, 目视前方, 上体前倾高运球, 当教师哨子短声, 左手捡绳, 此时两腿迅速弯曲, 降低重心, 上体前倾, 低运球, 而后长声, 放掉短绳, 起身再高运球, 此方法很合理, 正确地掌握了高低运球的动作技术, 很有创新意识, 不但学生兴趣有了, 而且对学生熟练掌握运球技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分析:而现在有些市县级公开课, 篮球的高低运球, 每个学生运球速度, 次数都不一样, 声音杂乱无章, 教师讲解一下, 然后便在学生中巡回指导, 纠正一下错误动作, 学生只是机械性地练习, 走一下过场, 根本谈不上激发兴趣和整节课的实效性, 而且有的执教教师设计出的一些教学方法都是反复试教过的, 让人感觉到没有什么可看、可学、可想的。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中,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合理, 并且是否有灵活性, 若学生在练习中能很快掌握动作技术, 就能体现出体育教师的全面教学能力, 反之, 教学方法设计不适当, 缺乏互动性, 不但整节课没有实效性, 而且学生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动作技术和教师的教学理念, 也更不用说是身体各方面能力提高了。

五、公开课的教学设计要注重有亮点

案例:市级公开课;教学内容:篮球传接球。

对于高二的学生上传接球篮球课来说难度很小, 因为高中生对传接球的学习是乎习以为常, 熟练程度可想而知, 上半节课的教学使人感到无可看性的东西, 全部传接球技术复习好后, 执教教师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篮球运动, 教师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 具体是这样设计的, 一个篮球场, 全班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 比赛中圈开球, 接住球后不能动, 只能传给同伴, 同伴接球后不能运球, 再传球, 对方在防传接球时, 可以干扰或抢, 以进攻方触篮球架任何一点得一分, 得分多者为胜, 比赛教学设计很巧妙, 也很有实用性。公开课中也得到体现, 第一解决了全班参与活动的目的;第二避免人多相互碰撞的安全因素;第三提高巩固传接球的准确性, 使学生精力全集中在球上;第四避免了篮球进篮圈难的问题。

篇4:公开课教学反思

一、过度包装,成本太高

据笔者观察,现今流行的公开课大都经过精心的包装,并且评比的级别越高,包装就越厉害。如,为准备一节上档次的公开课,往往兴师动众,有的甚至竟准备一个月有余,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节课往往经过多次修改教案,反复地试讲,准备各种教具,请教研员或专家指导、讨论等等,一般说来,经过这样的多次打磨,好课居多。即便成功,也是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但这是得不偿失的。首先,它打乱了教师和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其次,使学生的课业受到干扰;再者,这样的课是刻意打造出来的,非常态的,一般教师即便是作课者也难以做到平时这样上课,因为投入太大。耗费学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花费教师过多的精力。

二、功利性太强

既是评比,就难免把讲课者分个三六九等,无论是观摩课、研讨课,还是评优课等,对讲课者本人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能够参评县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优质课,一旦评上,各种荣誉和利益就会接踵而至,因此就助长了部分教师为获奖而讲的不良局面,唯获奖是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心讨好听课者和评课者,曲意逢迎,其课甚至是讲给听评课者听的。

讲公开课的教师大都追求完美无缺,在各方面尽善尽美,十分挑剔。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太多的课都一窝蜂地使用课件教学,一味追求看点、图热闹,于是,把课上成了课件的展示课者有之;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虚情假意的伪讨论和庸俗做作的表演者有之;一味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以至于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者更有之。

当然,公开课作为积极有益的教研活动,我们不能因为其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因噎废食,而是应该尽力发挥它的长处,规避它的弊端。

三、教师应苦练基本功,勿作秀

上公开课的教师为了脱颖而出,或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往往有—些做法会与众不同。如用影视、诗歌等新颖别致的导语,精心选取知识内容作铺垫,以及教学细节的处理与教学机智的运用、教具的制作,或课堂分组讨论,或组织学生表演等等,适度运用是正当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热闹,甚至哗众取宠,都是不适当的。我们应该看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要取决于讲课的科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应因材施教,不能一成不变,更要力戒矫揉造作。

上公开课的教师,受名利等因素的影响,常在课题的选择上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往往会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教学内容,或较易出彩的课,鲜有讲一些教师普遍感到困惑或新课程急需解决的课题。如就语文而言,讲课文者居多,很少有教师讲怎样作文和修改作文的。就是讲课文,也大都喜欢讲散文和诗歌,讲议论文的不多。因此,我们应提倡一课多讲,几人上同一节课,以利比较和取长补短。

四、正确运用课件

时下用课件上课日渐泛滥,尤其是公开课,简直到了无课件不成课的地步。当然,课件运用得当,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但是不宜过多过滥,否则五光十色的画面会使学生转移注意力,产生审美疲劳。我们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师生对话变成生硬的人机对话,更不能把课件变成现代化的黑板。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使用课件,我们应运用课件去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手段紧密结合。

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评优质课的标准不应以是否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为唯一标准,评价一堂课课件的运用成功与否的标准应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是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与三个纬度的充分落实。

五、追求常态化

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大可不必去追求完美,不必去追求面面俱到。我们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可一味模仿他人。无论是讲课者还是听课者,都应摆正心态,不要刻意追求功利化,而应充分展示自己平时教学的风格,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力戒浮夸,追求真实。一劳永逸式的讲课不可取。

篇5:将相和公开课课件

教学目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

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

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权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捧、退、靠、举、撞等)

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6、仔细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自由发挥)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2、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

3、赵王决定怎么做?(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话。)

6、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五、自学第三个故事。

1、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6—18段,画出重点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2)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发生矛盾。句子: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4)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什么品质?

①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②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③从这可以看出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3、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启发?(我们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

七、布置作业:

1、复述这三个故事。

篇6:将相和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重难点、关键:

1、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预习作业:

1、搜集有关资料。

2、自读课文,尝试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完璧归赵”,感受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教具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同学们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出示课题(18 将相和),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字词质疑,讨论解疑,齐读生字词。

(出示生字、新词。)

3、快速浏览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4、指名分节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5、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让学生提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指名回答。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

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已无后顾之忧)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不畏强暴……)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公开课教案辖区教研2009、4、9陈吉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则故事。

2、了解故事来龙去脉,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件事?

2、廉颇为什么对蔺相如不服?

二、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答案可以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以可以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 临危不惧顾全大局

渑池相会 机智勇敢维护国家利益

篇7:《将相和》教学设计(优质课)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1、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武将,也有众多有胆有识的文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司马迁的《史记》,认识两位熠熠生辉的人物。(齐读课题)

2、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被称为“战国”。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赵国紧邻秦国,是一 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3、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解决本课的生字词。

4、生字都会了,课文读懂了吗?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谁能概括一下?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将”是指谁?“相”指?(板书)“和”的意思是?

一、深入阅读,感知人物

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A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B谁能读出廉颇的不服气。

那蔺相如是不是像廉将军所说只会耍嘴皮子呢?我们深入到语言文字中,好好研究研究蔺相如这个人。请同学们找到文中能证明蔺相如不是靠耍嘴皮子的语句,并想一想他是靠什么爬到了廉颇的头上,让廉颇这么生气。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标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2.学习蔺相如说的第一段话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讲述和氏璧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

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玉是一块宝玉,从文中哪能看出来?十五座城也不是个小数目,秦王会这么轻易地交换吗?他想干什么?不换,又会怎么样?

最后赵王只得派蔺相如前去。如果你是蔺相如,你怎么读?从这儿能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老师做赵王看看能不能让你去。3.学习蔺相如说的第二段话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这块璧真的有毛病? 你体会到什么?机智过人

4.学习蔺相如说的第三段话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你找到了哪句话? B蔺相如真的要撞璧吗?

C这句话中有个词写了当时蔺相如的态度。理直气壮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

D你能读出蔺相如的理直气壮吗?

E你认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机智勇敢、勇敢无畏、才智过人

F蔺相如此时说话的语气是理直气壮的,他的一系列动作也表现了他的勇敢无畏。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机智勇敢。

G面对强大的秦国,蛮横的秦王,蔺相如凭借自身的勇敢机智,把和氏璧完好无损的带回了赵国。假如你现在听廉颇说蔺相如只靠“一张嘴”,你会怎么告诉廉将军?(蔺相如不仅仅靠一张嘴,更是凭借自身的机智和勇敢)

H最终,蔺相如完璧归赵,“完”是完好无损,那完好无损的只有和氏璧吗?除了和氏璧,还有蔺相如自己,更为重要的还有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借自己的勇敢机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大夫。

师:刚才我们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接下来你用同样的方法继续学习他与秦王的第二次交锋。渑池之会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你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到什么?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暴,不畏牺牲,舍身救主。(板书)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③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当之无愧。假如你现在听廉颇说蔺相如只靠“一张嘴”,你会怎么告诉廉将军?(蔺相如不仅仅靠一张嘴,更是凭借他不畏强权、舍身救主的品质)

师:可是为什么蔺相如见了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真的是因为害怕廉颇吗?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①“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②蔺相如是怎么做的?(“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③你认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说明他对敌狠,对友和的顾全大局的品质)(板书)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师:廉将军呢?为什么口口声声表示不服蔺相如,可最后为什么又负荆请罪了呢?

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精挑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说?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言行写生动具体,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

从 “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勇于认错、知错就改)(板书)

四、回归整体,迁移运用(课件10)

1.迅速浏览全文,思考:

(1)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课文中找到三个故事连接、过渡的句子,读读并体会它们的作用。(三个故事各有情节,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合起来便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2)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在旦夕。这在他们的言语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能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

五、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本文是根据《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叙述了许多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希望今后同学们去读一读原著,也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

六、作业:

1、小练笔 : 请用上“无价之宝,为难,理屈,完璧归赵”等词语,把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件事简写成100字左右的小故事。

篇8:浅谈体育公开课与常态课教学

每门学科, 每位教师每年都要举行公开课, 这在每年的考核中是必需的。但许多教师对公开课的看法不一而足。体育公开课与常态课的教学被有些教师视为是不相融的两种教学形式, 认为公开课是给大家看的, 没有实用意义, 而常态课才是真正的体育课。另一些教师认为, 公开课来源于常态课却又高于常态课, 是常态课的最高形式, 公开课对常态课有指导意义, 而常态课是公开课的基础, 二者能相互融合。

笔者认为, 公开课与常态课可以缩小差距, 公开课应该向常态课靠拢, 而常态课则可以向公开课看齐。那么, 如何让体育公开课与常态课相互融合, 甚至合二为一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以期与大家交流。

一体育课堂中, 师生的合作要和谐自然

说到合作, 大家立即会想到两种不同的情形。在公开课上, 教师与学生合作得天衣无缝, 而在常态课上却很难看到师生合作的景象。笔者在一节公开课上看到这样一种师生合作的场景:“同学们, 下面进行分组练习, 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到适合自己的场地去……”同学们有序地分开并有序地练习。注意观察后发现居然每个组的人数都相等, 难道纯属巧合, 学生这么配合老师?再看另一堂公开课:“同学们,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山羊分腿腾越, 哪位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一位同学出来, 动作娴熟, 博得同学们的掌声鼓励。可是, 在学习过程中, 发现其他同学也是这么熟练地完成动作。这一点也不像新授课, 学生真的能这么快掌握这个动作吗?而在常态的体育课上, 笔者发现大多数的教师与学生合作都是要费一番周折的, 甚至根本就没有合作的镜头。这就是公开课与常态课的两极分化现象。一个“过于好”, 另一个却“不甚理想”, 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取的。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应该是自然的, 顺理成章的, 每一次新的合作都要有一个学生适应的过程, 合作有成功更有失败, 在失败中才能体现合作成功的价值所在, 事先安排的合作是虚假的没有实际意义。而常态课中的“没有合作”更是不应该出现的, 体育课上没有合作是一种教育的缺失。

二要安排好场地器材

公开课与常态课在场地、器材的取舍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公开课上, 教师想方设法地动用大量器材。在一节教学滚翻技巧公开课上, 笔者见到垫子摞在一起约有一人高, 另外还有其他器材一大堆, 可想而知, 光搬运的时间就要花费不少。而在常态体育课上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很少使用体育器材, 只是“一个哨子几个球”, 甚至不用体育器材的现象也屡屡可见。有的体育课确实不用到体育器材也无可厚非, 但每课体育课都不用体育器材不免有点过分。

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一定要得到控制才行, 但细细观察又会发现, 体育教师又走向了另一个误区。例如, 在一节公开课上, 一位教师只拿了几个沙包和四块面板, 上面是上课内容的图片。课上得很漂亮, 听课者对其大加赞扬, 特别是在体育器材方面, 教师们一致认为在器材上没有造成浪费, 便于携带, 没有给体育教学造成负面影响。其实不然, 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 教师为了制作这四个面板是颇费工夫的, 要取照, 要冲印, 要制作这一过程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 而且价格也很高昂, 上完这节公开课这四个面板也就用不到了, 造成时间与金钱的浪费。所以, 在器材的使用上, 要注意器材的实用性与循环使用性, 规格档次不要太高, 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三让学生在课上都能学到各种体育知识和技能

现行的许多体育课上, 学生是学不到什么知识与技术的, 这话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常态课上, 由于学校对体育教学不重视, 教师态度不端正, 对学生的体育活动放任自流, 有的学生在体育课上看书、闲聊。但在公开课上总应该有所得吧, 其实也不尽然, 大多数教师的公开课都是表演课, 学生要学的内容早在以前就排练好了, 只不过是在公开课上重新表演一下罢了。这两种情况, 学生学不到什么就不足为奇了。如果以这样的公开课方式贯穿整个学年的教学时中还可能有期末时的学生成绩吗?显然这两点之间是矛盾的。所以说, 无论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 要能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公开课要做到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 就要实实在在地去教学生, 把学生作为公开课的主体, 而不是让公开课来展示教师, 教师课讲得再好, 学生什么都没有学到, 这节课失败无疑。如果在常态体育教学中, 教师能有这样的教学态度, 能有这种敬业精神, 把整个学年的常态体育课都上得那么认真, 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是轻而易举的。

四课堂教学应追求简单与高效

大家在看公开课的时候, 都有一种紧张的感觉, 上课的前前后后都很慎重, 看课之后还有一种激烈的评课。特别是授课的教师, 在上课时为了尽可能地表现自己, 为了把课上得无一遗漏而忙前忙后, 唯恐漏了自己设计的每一点, 也唯恐评课的教师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有的教师把表面上看似完美的体育课上得不伦不类, 从课的开始就上成了课的重点, 到课的结束也不敢懈怠, 致使看不到课的重点是什么, 目标是什么。这样的教师始终没有弄明白“面面俱到”的课堂教学看似完整却很容易迷失方向。常态的体育课需要简单、实用、高效。课堂组织简单实用, 内容不要过于繁杂;教学过程需要简单实用;教学方法也要简单实用。常态的教学需要突出重点, 而教学重点的确立则需要教者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深入地理解与把握教材。

五结束语

总之, 公开课与常态课都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部分, 把公开课与常态课孤立起来看是不符合学理的。常态课有它自身的优点, 教师们要以端正的心态去接纳它, 不要仅仅看到它的缺点, 还要看到它的优点, 并且有效地利用公开课的优点来弥补常态课的缺点, 用公开课的理念指导常态课, 用常态课的优点作为公开课的基础, 使公开课与常态课有机结合, 共同发挥自身的优势, 把体育教学搞上去。

上一篇:情感对一个人的影响下一篇:长大了越来越怨恨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