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04-10

课文《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课文《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教学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基本感知课文所写的三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理解“和”是和好的意思。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梳理:“将”、“相”分别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生自由朗读,标上自然段序号。

3、初读交流,说出“将”、“相”是谁,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分别讲了什么?

三、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交流分段,在讨论中理解体会第15自然段作为过渡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指读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随机简介历史背景

点拨生字:蔺(读音)和氏璧(简介和氏璧,并由此理解字型)

指读第二个故事(11—14自然段)随机点拨生字:

渑—绳 怯(读音)

指读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

每个故事读完,要求能归纳成四字小标题

(一)完璧归赵

(二)渑池会见

(三)负荆请罪

四、交流感悟

读完这三个主人公,你对其中两位主人公有什么看法?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小结。

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不错。那么文中哪些词句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他们各自的品质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细细品读这三个故事。

篇2:课文《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教学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基本感知课文所写的三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理解“和”是和好的`意思。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梳理:“将”、“相”分别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生自由朗读,标上自然段序号。

3、初读交流,说出“将”、“相”是谁,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分别讲了什么?

三、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交流分段,在讨论中理解体会第15自然段作为过渡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指读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随机简介历史背景

点拨生字:蔺(读音)和氏璧(简介和氏璧,并由此理解字型)

指读第二个故事(11—14自然段)随机点拨生字:

渑—绳 怯(读音)

指读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

每个故事读完,要求能归纳成四字小标题

(一) 完璧归赵(二)渑池会见(三)负荆请罪

四、交流感悟

读完这三个主人公,你对其中两位主人公有什么看法?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小结。

篇3:课文《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 提炼重点, 引导质疑。

师:请同学们浏览第二个故事, 一边读一边想, 找找故事中哪一个自然段最能体现蔺相如的“智”和“勇”?其中哪一句话最具表现力?

【点评:长文短教、长文短学的一个关键是提炼重点。】

生: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 我就跟您拼了。”

师:再读这句话, 如果让你从中提炼一个关键字, 是哪个?

生:“拼”。

师:学贵有疑。围绕“拼”谁能提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生:他为什么要和秦王“拼”呢?

生:他是怎样“拼”的?

生:“拼”的结果如何?

2. 赏析词句, 互动解疑。

师:大家的问题, 都是围绕“拼”来提的。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拼?联系上下文, 读读, 找找。

生:因为秦王要赵王鼓瑟。

师:找到了要点之一。

生:还要把它记录下来。

师: (出示:秦王要赵王鼓瑟) 同学们说说“要”在句中怎么讲。

生:命令, 要求, 强迫。

师:我们换成这些词语读读这个句子。

师:好!有点秦王的味道了。你是“王”, 我也是“王”, 凭什么?

生:因为秦国强大, 是当时的“虎狼之国”。

生:秦王这样做, 为的是欺侮赵王, 侮辱赵国。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 在古代, 一般什么人才会给王宫贵族演奏?

生:宫女, 乐工。

师:这些人的地位是相当低的。两国谈判, 你让我一个“王”为你演奏, 无形中赵王地位也被降到了很低。而赵王只代表他个人吗?

生:不是, 他还代表赵国。

师:降国格, 耻辱啊, 该不该拼?

生: (齐) 该!

师:不但这样, 秦王还叫人记录下来。目的是什么?

生:让更多的人知道赵国的耻辱。

生:让后人也知道。

师:是可忍, 孰不可忍。如果你就是当时站在秦王旁边的蔺相如, 你会如何用愤怒“喷”出那句话来?

(生1读, 较平淡)

师:这是说, 不是“喷”。

(生2提高嗓门再读)

师:嗯!不怕死的劲儿是有了。但你想想, 他俩相距不到五步, 用不用那么大嗓门喊?是不是只有嗓门大才能表达愤怒的心情?

(生3再读, 声低了些, 但缺乏狠劲儿)

师:还可以更好。不如这样, 我们来演演。李老师来演蔺相如, 谁愿意当秦王?

师:你是第一位举手的, 就请你吧! (拍学生的肩) 其实蔺相如就说了三句话:一开始请求为赵王击缶, 你呢, (指学生) 就拒绝, 至于怎么拒绝你自己琢磨;第二句, 蔺相如再要求, 秦王还是拒绝;第三次蔺相如说话了, 就是文中这句。如果你感觉一会儿老师演的这个蔺相如还是那么回事, 你这个秦王可以被迫击缶, 反之, 可以拒绝。

师: (冲“秦王”低头, 抱拳) 大王, 臣听说您很会唱秦国的小曲, 请您为赵王击缶唱曲。

生: (面有怒色) 不可以!

师: (上前一步, 头更低, 但声调提高) 请您为赵王击缶!

生: (头略抬, 扭过一边) 我说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师: (再上前, 眼睛瞪着“秦王”, 咬着牙)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 我就跟您拼了!

生: (确实感到可怕) 那——我还是敲一下吧!

……

【点评:引一引, 境界全出;演一演, 事半功倍。】

师:怎么“拼”的呢?书上没说, 你们感觉蔺相如会怎样“拼”?

生:他可能会拔出随身带的短刀冲上去杀秦王。

师:大家觉得可行吗?

生:秦王身边有护卫, 成功概率不高。

生:他可能会自杀。

生:快步冲上, 与他扭打。

生: (众说纷纭) 那更不行。

师:老师也心存疑问, 于是翻阅了《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面说:“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课件出示)

师:怎么拼的?能从中看出一二吗?

生:也是以死相拼, 只不过这回是把自己脖子上喷出的血溅到秦王身上。

生:这叫拼命?

师:据资料记载, 战国时期有一个风俗, 颈血溅身是最不吉利的事情。你想, 堂堂虎狼之国的大王怎么甘心被一小国臣民的颈血溅一身晦气呢?

(生恍然大悟)

师:得, 连举壁撞柱, 舍两回命了, 是不是蔺相如的命不值钱?

生:不是。是他把祖国的尊严看得比命还重要!

【点评:怎么“拼”, 此系难点, 运用资料, 帮助学生解读应为一有效办法。】

师:“拼”的结果如何呢?是打了个平手呢?还是分出了胜负?

生:赵王胜, 因为秦国非常强大, 赵国比较弱小, 能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缶是非常不容易的!

生:鼓瑟是王叫王鼓, 击缶是臣叫王击, 而且是弱国的臣叫强国的王击, 所以, 赵国略胜一筹!

师:有道理。还有能证明赵国赢了的地方吗?

生:鼓瑟是用乐器演奏, 而击缶只是击打一个罐子, 所以秦王输了!

师:渑池之会以赵国胜利而结束, 功劳归谁?

生:蔺相如!

师:对, 功劳还有谁的?

生:廉颇!

师:怎么知道?

生:因为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 所以秦王才不敢将赵王怎样。

师:可见, “和”多么重要!实际上, 秦王渑池会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取笑一下赵王, 而是想借机探探赵国的虚实, 这次会见, 使秦昭王感到, 赵国还不是一时就可以轻而易举消灭得了的。

二、以“和”为眼, 以“让”为点, 略读第三个小故事

师:我们来看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大家浏览一下这个故事, 看看面对廉颇的不理解, 蔺相如主要采取的办法是什么?

生:躲, 让, 避。

师:再往深里想想, 蔺相如一躲再躲, 一让再让是什么原因呢?

生:为了国家!

师:所以这“躲”, 躲出的是真勇敢;“让”, 让出的是大智慧!爱国家的人才能有这样的行为!所以司马迁由衷地称赞: (出示) “知死必勇……可谓兼之矣。”

师:蔺相如值得敬佩。廉颇呢, 有让人欣赏的吗?是什么?

生:知错就改。

师:也正因为他们有拳拳爱国心, 悠悠报国志, 才有了被传为佳话的感人一幕! (课件) 当时廉颇一定百感交集, 说了很多, 蔺相如也一定想了很多, 那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先自己想想, 再找几个好友演演。

……

师:将相和, 赵国兴。这一“和”永垂史册;这一和, 赵国长治久安达十余年, 强秦始终奈何不得!

师: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我们仍然讲“和”, 我们讲——

生:和谐!

师:“和”是永恒的主题。让我们为历久弥新的“和”之精神喝彩!

篇4:《雨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反应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冰心。诗中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又传神地刻画了兄妹俩不同的个性特点及喜雨爱水的心理特征。全诗语言欢快流畅,富有节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设计理念

①随文识字;②情景说词;③开心诵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和新词,认识新偏旁。

3.体会夏日儿童玩水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自主學习、体会小哥哥和小妹妹的愉悦心情,并能将自己的体会带进课文朗读中。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趣揭题

1.出示“夏天”一词。师:一起来读读这个词。说说在夏天你最喜欢做些什么?

2.师:让我们一起跟着镜头找寻夏日里最美好的记忆吧(播放孩子雨后广场踩水玩耍的视频)!师:他们在做什么(板书:踩水)?从他们的脸上你看到了什么(板书:快乐)?

3.师:也是这样的一个夏日雨后,著名作家冰心奶奶在天安门广场看到一群正在踩水嬉戏的孩子。她被眼前的情景逗乐了,不禁提笔写下了一首有趣的小诗。题目是——雨后(出示课题,学生齐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过渡。师:这首诗着重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自由地读读课文吧。

2.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⑴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圈起来多读几遍,不会的可以请教同学、老师、字典。⑵努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汇报。这首诗着重写的是小哥哥和小妹妹雨后踩水的故事,体现了广场上一群孩子雨后玩水的快乐。

三、识字学词、诵读课文

1.过渡:小哥哥最淘气,让我们先去看看描写小哥哥的段落吧!

2.出示第二节。⑴慧眼识生字。①师:“谁能又快又准地找到本小节生字。”②学生汇报并读生字。③分析“劲”的字形,交流记字方法、组词。④去掉拼音,指名读。⑵动脑学生词。联系生活理解“使劲”的意思。师:生活中你做什么事会用上“使劲”这个词?能用动作表现吗?练习用“使劲”说完整的一句话。⑶用心读课文。师:从这一小节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快乐)?带着快乐的心情读文章的第二小节(突出“使劲”“溅起多高”,指导学生读出踩水时快乐的心情)。

3.出示第三节。过渡:正当小哥哥使劲踩着水花时,突然意外发生了!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小节。⑴慧眼识生字。①指名找生字。②请小老师带读生字。③分析“奋”的字形,交流记字方法、组词。④指导认识“身字部”及“射”字书写,比较“身”字与“身字部”的区别,教师范写,并指导学生认真书写。⑤出示去拼音的生词,请学生齐读。⑵动脑学生词。①理解词语。②练习用“糟糕”这个词说一句话。⑶用心读课文。①指名读。②齐读。

4.出示第四节。⑴慧眼识生字。①教学方法同上。②学习“矢”字部,学习“短”字书写。⑵动脑学生词。利用图片理解词义。⑶用心读课文。表演读。过渡:雨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风光(出示雨后美景图片)。课文如何写雨后美景呢?出示第一节。⑴慧眼识生字。教学方法同上,分析“梢、赤”的字形,交流记字方法、组词。⑵动脑学生词。利用图片理解“树梢”的意思、练习说话。⑶用心读课文。齐读课文。

四、听师范读,提出质疑

过渡:看见小朋友们读得这么起劲,我也想加入进来,欢迎吗?

1.师生配乐轮读。

2.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学贵有疑,相信课文读到这,大家一定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请大胆地提出来。学生汇报。为什么小哥哥嘴里说着“糟糕……糟糕!”可心里却那么兴奋与骄傲?为什么小妹妹怕自己摔跤,还希望像哥哥那样摔上痛快的一跤呢……师:让我们一起把这些小问号留到下一节课再学习吧。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本课学习方法。很高兴和你们一起学习了这首有趣的诗歌,是你们让我知道了,拥有一双慧眼可以发现那么多生字,动脑筋学新词原来那么有趣,用心读课文才能发现文字的美,学会质疑才能收获更多,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相信在以后的日子它会一路伴你我同行,给予我们更大的帮助!

篇5:《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百度搜索】 http://

生5:渑池,地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境内。师: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本文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吗?谁能说说?

生: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师:完成板书

三、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指导朗读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百度搜索】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2183085o1p2.html

2、快速读文,整体感知

师:选择你喜欢的小故事深入地读一读,动笔圈出有关词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课文。

(第一个故事讲了蔺相如如何巧妙地揭穿了秦王的骗局,机智勇敢的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讲了渑池会上,蔺相如维护赵国的尊严,立了功,被封为上卿。第三个故事讲了虽然蔺相如地位高于廉颇,但他对廉颇处处忍让,使廉颇知错负荆请罪。)

如果老师要你们分别用三个四字词语来归纳这三个故事,你会用什么词?

师随机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并分别强调生字的写法和词语的意思。【百度搜索】http:// 师:谁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 师:指导读文 生齐读

师:现在为什么最后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却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大家读懂了吗? 生:(齐说)读懂了。

师:渑池相会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

生:我读懂了这句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这句话说明蔺相如很勇敢,为了赵国的尊严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百度搜索】http://

生:我读懂了这句话,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秦王是在侮辱赵王。

篇6: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虽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界则不敢妄动。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本文的写作特点主要是:

1、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将相和为中心,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2、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设计理念:

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鼓励学生将生动的故事情节编排为课本剧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大将廉颇为了国家利益、知错认错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教学重点:

读讲故事,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教学难点:

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哪吒、武松、诸葛亮等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2.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3.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设计意图:在正确读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本课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学生回答后,我提出:读了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将”、“相”为何失和?又怎样和好?……质疑以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1)、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2)、老师提醒易读错、写错的字,如“诺”读“nuò”,“卿”应读“qīng”;“壁”、“瑟”学生不容易写匀称,教师示范板书。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可引导学生思考方向: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上一篇:赵一曼的英雄事迹简短下一篇:中小企业员工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