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将相和范文

2022-06-20

教案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案更加重视教师是否能把课程讲解成功,关注点始终在自己身上,而非学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教案将相和范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优秀教案将相和范文

优秀教案 《将相和》

程畅小学 张壁芝

教学类型:新授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 授课人:张壁芝 教具: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

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

削:xūe削弱 xiāo削铅笔 蔺:lìn蔺相如 阑:lán阑尾炎

秦:上下结构 臣:半包围结构 璧:上下结构 颇:部首是“皮”或“页” 辱:部首是“辰”或“寸”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

第一大段(1—10):写“ 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 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 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预习思考练习2。

3、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

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

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

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

(捧、退、靠、举、撞等)

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6、仔细读课文第

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自由发挥)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2、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

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

3、赵王决定怎么做?

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

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话。

6、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五、自学第三个故事。

1、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6—18段,画出重点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2)“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发生矛盾。

句子: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4)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什么品质?

①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②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③从这可以看出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3、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启发?

(我们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

七、布置作业:

1、复述这三个故事。

2、根据“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写一篇至少400字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起因:秦强大,欲骗取和氏璧

完璧归赵 经过: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捧、退、靠、举)

;

结果:完璧归赵 将

起因:秦王要报复

相 渑池之会 经过:鼓瑟、击缶、拼了

;

结果: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和

起因:廉颇不服气(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负荆请罪

经过:脱下、背上、上门请罪

;

结果:将相和

第二篇:《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过程与方法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三篇:《将相和》教案

第三十二课:将相和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本文来源:轩辕文献网)

2. 培养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将相和”的故事讲出来。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两张;历史资料一份。

学生:搜集有关廉颇、蔺相如的其他故事。

教材简析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他们的这些精神和品质,缘于他们都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

课文中的“将”和“相”这两个人物形象,都是血肉丰满、熠熠生辉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这两个故事,通过对蔺相如一系列行动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巧妙地要回和氏璧”“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派人连夜把璧送回赵国”主要表现了他的机智;说要和璧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和以同归于尽的气概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主要表现了他的勇敢和不畏强暴。当然,他的机智和勇敢有时又是交织在一起的,如他要回璧后 “立即往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也表现了他的机智。“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在赞颂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的同时,着力刻画了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高大形象。

本课重点是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解读与提示

* 第

1、2段交代时间、故事的起因。

* 第4段:“自告奋勇”既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又看出蔺相如很有自信心,更看出了他的爱国精神(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争取)。

* 第

6、7段可以让学生说说从“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你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并结合插图体会,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第9~12段可以让学生说说从“渑池会”这个故事中你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这句话说明“渑池会”的取胜依靠的不仅是蔺相如的勇敢和机智,而且还有廉颇的军队对秦王的威慑作用,是廉颇和蔺相如共同努力的结果才使渑池会取得胜利。

* 第14段:让学生从此段知道将相不和的原因。表面上是蔺相如的官位一升再升,居于廉颇之上,实际上是廉颇对蔺相如的认识不全面。蔺相如虽不能持枪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更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都是用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可以说,蔺相如也是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 第15段:蔺相如不与廉颇计较个人私怨,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 第16段:本段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廉颇负荆请罪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观察图画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家请罪,他们分别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你知道将相和的原因吗?将相和好的原因表面看起来是蔺相如的宽宏大度和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和共同的认识:将相和,赵国安;将相不和,赵国危。

* 本课属阅读课文,必须注重学生的读,如:对全文的熟读,质疑时的默读思考,理解后的感情朗读,同时对重点句段的反复练读能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客栈:设备简陋的旅馆,有的兼供客商堆货并代办转运。瑟:古代弦乐器,像琴。现在用的瑟有两种,一种有25根弦,另一种有16根弦。

教学设计参考

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 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

1.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 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

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 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

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 自己练习说一说。

2. 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几个片段。

六、总结

鼓励学生多读历史故事。

(申立新)

参考资料

1.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燕、魏、赵、韩,成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关谷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边是富强的齐国,而西是最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2.大夫,我国古代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的一级大夫。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

3.卿,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38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第四篇:《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将相和》。

二、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讲述了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写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操作目标:一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概括能力;二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了解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

四、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研读文本,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六、教学准备

1、查阅《将相和》的相关资料,了解其背景。

2、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认知目标:随文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完璧归赵、理直气壮”等词语。

操作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知道课文围绕“和”写了一件什么事。

情感目标:初步感受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及爱国精神。

二、课时重点

1、随文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完璧归赵、理直气壮”等词语。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围绕“和”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课时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质疑。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被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原,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怎么了?“将相和”的内容是什么?等。)

(二)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文中围绕“和”写了将相之间的什么故事?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2、明白“理屈、允诺、抵御、上卿、击缶、鼓瑟”等不常用词的意思。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四)理清脉络,加小标题。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有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渑池会、蔺相如渑池“逼”秦王等。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五)朗读课文,简单讲述故事。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讲讲故事内容。

(六)小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阅读、思考,我们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读书的第一步,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细细地读,认真地揣摩,体会它的感情,学习它的语言。

(七)板书设计

26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将————————相

(廉颇)(蔺相如)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参赛课时)

一、课时目标

认知目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操作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的重要性。

二、课时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培养概括、复述能力。

三、课时难点

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近《将相和》,引出“和”的话题。

1、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中国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将相和》。为什么这个故事能流传至今?原因就在一个“和”字。这个“和”字不单单是“和好”的意思,它还包含了两层意思,是什么呢?需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才能理解。

2、复习《将相和》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走入《将相和》,品读人物,感受“和”的经过。

1、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浏览课文,找出廉颇的话,抓住重点词语指导体会、朗读这句话。

2、质疑:蔺相如究竟靠的是什么呢?光靠一张嘴吗?

(一)从“完璧归赵”品蔺相如。

由第四段切入,抓住“勇敢机智”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要求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突出蔺相如“勇敢机智”的段落。

2、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默读重点段从中找出重点句,谈谈体会。

3、教师引导抓住重点词揣摩品读,指导朗读重点句子: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

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思考:蔺相如捧着璧要撞柱子,是真撞还是假撞?

(二)举一反三,从“渑池之会”品蔺相如。

1、自学导航:找出文中的重点段落,从中找出重点句,抓住重点词,谈谈自己体会到什么。

2、教师引导点拨,体会蔺相如以命相拼的勇敢、爱国。

3、带着体会读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4、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由此及彼,从“负荆请罪”品廉颇,品蔺相如。

1、让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自主分析蔺相如的性格品质。(蔺相如: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

2、抓住廉颇的行动,自主分析廉颇的性格特点。(廉颇:知错就改)

3、从“负荆请罪”的举动,体会廉颇赔罪的诚意。(根据学生的情况,若能悟出,则不作提示)

4、组织语言,想想怎样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5、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走出《将相和》,升华“和”的内涵。

1、回味故事,领悟故事间的关系及文章的命题方法。

(1)写将相和,为什么要写前两个故事?

(2)课文为什么不用“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做题目,而用“将相和”做题目?

2、总结升华:赵国的安定,得益于廉颇和蔺相如的“齐心协力、和睦共处”。紧接着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和”字的图片,介绍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揭示“和”的重大意义。

四、课外作业

1、搜集有关“和”的四字词语,有关“和”的名言。

2、排练表演课本剧。

五、板书设计

26、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原因

不和

将————————相 廉颇

知错就改

爱国

和结果负荆请罪蔺相如勇敢机智 爱国顾全大局 宽容

第五篇:《将相和》讲课教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1.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26课《将相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中先后讲了三个小故事,它们分别是。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指谁? 生:廉颇。 赵国显赫的大将军 师:相指谁 ?

生:蔺相如。赵国的相国。、课题中还有一个字谁来解释?

生:和好

师:整个题目意思是?

生: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如初了。

师:“学贵有疑”听了你的解释,老师产生了一个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了(板书),说明在这之前有过

生1:有过争执,

生2:有过矛盾,

生3:有过不和(板书)

2.师:文章写到两人不和的原因了吗?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把读课文,找出造成两人不和的思想方面原因的句子。

生读课文,寻找句子。

读后交流:

生:我廉颇共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别激动,慢慢读。是谁思想上产生了问题?

生:廉颇

师:是啊,廉颇他不服气。(板书)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

(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得给他个下不去!” 【ppt】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你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

师:对呀!想当年,廉颇在沙场上,所向披靡,横扫千军,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如今他觉得蔺相如靠一张嘴一步登天,廉颇他心里是一肚子气呀,现在请你读读!师评价:读了以后,我们一起来看这个练习。

出示:廉颇不服,认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

,而蔺相如得到重用靠的是

。 【ppt】

学生交流:廉颇不服,认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自己立下的赫赫战功,而蔺相如得到重用靠的是他的智慧。

师:廉颇承认蔺相如的机智了吗?

生:没有。靠的是一张嘴。

师:还有补充吗?

生:廉颇不服,认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而蔺相如得到重用靠的是一张嘴。

3..师:那么造成将相不和的外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再来说一说。

(出示)因为蔺相如

立了功。在

又立了功,

职位比廉颇高。 【ppt】

生: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立了功,在渑池之会中又立了功,职位比廉颇高。

师:现在我请同学把两方面原因合起来说一说。

1 生: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立了功,在渑池之会中又立了功,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认为自己立功靠得是自己的英勇杀敌,而蔺相如得到重用靠的是一张嘴。

4.师:到现在我们才明白造成两人不和的里里外外方方面面原因。那么廉颇的话有没有道理,蔺相如真的仅靠一张嘴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ppt】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请同学们自由读1—10自然段,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用笔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写出自己的感受。

生:我从这句话里看出: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推荐说有个蔺相如,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师:你是从别人的话当中看出他的机智。还有其他的地方吗?

生:我是从这句话当中看出: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就把璧拿了回来,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因为他看到秦王不会让这块璧受到一点点伤害。

师:说得真好,咱们一起来看看你所说的这一句话,(出示句子)理直气壮什么 意思?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过程中哪个词读出了重音?

生:撞碎

师:所以读的时候应该读出这种坚定,我们一起读。

5.师:在这坚定的背后,老师在想,蔺相如真的会去撞那块璧吗?

生:不会

师:为何?

生:我觉得秦王不会让他去撞这块璧的,因为前面写到秦王愿意拿十五个城去换这块璧,十五个城是很高的价值。所以秦王不会轻易让他去撞。 师:也就是说,他看到秦王很重视这块璧。

生:他看到秦王很重视这块璧以外,他还知道秦王很爱护这块璧,因为这璧是无价之宝。 生:我觉得蔺相如不会去撞碎那块璧,因为他答应过赵王,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送回赵国。 师:也就是说他在来之前,已经向赵王许下诺言,立下军令状,一定会实现自己的诺言,为自己立下的军令状而负责。

生:他把璧撞碎了也没用,没有撞碎,他还可以跟秦王讲条件,如果璧撞碎了,可能秦王会派兵攻打赵国。

师:你的意思是这块璧是留着的好,对吧?

生: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却绝口不提交城换璧的事。这里也可以看出秦王很喜欢这块璧。

6.师:也就是说他早就看穿了秦王的底细,秦王也是不会让他去撞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生:足智多谋。 写到黑板上。

师:对这个故事还有补充吗?

生:我还可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个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我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临危不惧的人。他敢面对秦王大大方方说,秦国从来不讲信用。

师:这是在谁的地盘上?我们说强龙还压不过地头蛇,而蔺相如面对的是贪婪、狡诈的秦王。

2 你想,仅凭一张嘴能取得完璧归赵的成功吗?

生:不能。

师:你想事后秦王会怎么想?

生:事后,秦王会想蔺相如真是个人才,我想把他弄到手。

生:赵国有这么多人才,会更加注意赵国。

生:可能会想其他办法把璧弄到手。

生:我想秦王还得和赵国下不去。

7.师:是啊,历史的发展还真应真了你的话,秦王并没有就此罢休,好戏还在后头,谁来说一说,渑池之会,蔺相如是不是仅仅靠一张嘴?

生:蔺相如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拼了!” 我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很有勇气,临危不惧。

师:说得很好,为了赵国的尊严,为了赵王的尊严,他把自己的命都豁出去了。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ppt】(蔺相如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拼了!” )谁来把他读一读。

一学生读。

师:读得还不够坚定。

一学生再读。

8师:我们体会一下蔺相如当时的心情和场面,给他加一个修饰的词语来说一说。

生5:蔺相如火冒三丈,胆大妄为地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拼了!” 师:你这份心情老师理解,但是同学们觉得这个词语能加吗?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的话,秦王随时有可能把蔺相如给杀了。

生:因为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如果他火冒三丈,秦国的人会觉得赵国人不识大体。

师:说得很好,蔺相如既具有知死必勇的勇士风度又具有机智勇敢的谋事战略,他不会这样说的。

生:蔺相如视死如归地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拼了!” 把视死如归写到黑板上。

9师:你觉得在第二个故事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立功不仅仅靠一张嘴。

生:蔺相如再要求,秦王再拒绝。可以看出蔺相如非常勇敢。

生:蔺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

师:在别人决定不下的时候,蔺相如下了决定,这叫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蔺相如叫人记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前面是赵王为秦王鼓瑟,这样的话两国就扯平了。

师:你的回答使我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两个国家在这次较量当中到底是不是扯平了?

生1:我觉得是赵国或者说赵王赢了,因为前面讲到了战国时候,秦国最强,而现在是秦王为赵王击缶。所以我觉得是赵国赢了。

生2:我也觉得赵国赢了,因为这是在秦国的地方,秦王本来想侮辱赵王,反而被赵国的蔺相如侮辱了。

生3:我觉得是赵国赢了,因为秦王是自己为赵王击缶,而赵国是蔺相如命令秦王的。秦王和蔺相如在身份上就有很大的区别。

师:是啊,他们一个是一国之君,一个是大夫,你说是谁赢了?此时的秦王如果用一个歇后语语来讲的话,真是:哑巴吃黄连---------学生接:自作自受

偷鸡不成---------------学生接:蚀把米。

搬起石头---------------学生接:扎自己的脚。

3 10师:是啊,蔺相如维护了赵王的利益,维护了赵国的利益,你说这仅凭一张嘴能做到吗?渑池之会后,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故封为"上卿".其实廉颇也是上卿,但是古人以右为尊,重文轻武,连上朝的位置都显现着这一特点,王者坐北朝南,文官在右武官在左。蔺相如是"右上卿",廉颇是"左上卿",所以蔺相如的官位就高了. 蔺相如升官之后,将相风波也由此而起就有了“负荆请罪”这千古佳话。(板书:负荆请罪)谁来抓住最后的机会说一说蔺相如立功是不是仅靠一张嘴?

生1:蔺相如靠的是和廉将军一起合作,共同保卫赵国的诚意。

生2:我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 从这句话中我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顾全大局,识大体的人。、 11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话: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14段)

(渑池之会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12师:是啊,既然蔺相如有这么多优点,我觉得我们可以把题目也改了,改成《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怎么样?

生1:因为第三个故事是由第

一、二个故事引起的,如果没有蔺相如立功升官,也就不会有将相不和。

生2:如果没有前面两个小故事,就不能引出负荆请罪这个故事。这三个故事是有联系的。

生3:课文用“将相和”命题,既包含了本文是讲两个人之间是由和——不和——和的故事内容,又暗点了文官武将团结一致、智力国家的故事主题。若用“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命题,则只交代了故事的主要角色是谁。

师:是啊,从同学们的交流当中,我们发现两个人谁也缺不了谁。的确,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也一样,缺不了英勇善战的骁将,也缺不了能言善辩的一相才。他们都是国家的英雄。

1、师: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师:书上是怎样描述负荆请罪的?读一读。

3、出示课件:“负荆请罪”图,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生1:廉颇来到相府门前,“扑通”跪下,“蔺老弟,我向你请罪来了!”蔺相如忙向前扶起廉颇,说:“廉兄何罪之有啊?快快请起,快快请起!”廉颇叹了口气,道:“哎,我真是不应该,在国家危难之际,我却为了个人的名誉和你斤斤计较。而你处处为国家着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与你相比,我真是无地自容!”蔺相如扶起廉颇说:“你可不要这么说,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赫赫战功。我们只要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赵国一定能富强起来。”廉颇听了连连点头。(其余学生略)

5、课件: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

4 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配乐) 生(百姓):我们赵国有这样两位宽宏大量,一心为国的大臣,真是我们的福气呀!看来,我们以后就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日子了。

生(秦王):真可惜,错过了一次好机会!本来我就可以坐收鱼翁之利了。廉颇和蔺相如竟然和好了,赵王真是如虎添翼呀,今后攻打赵国可谓难上加难啊!

生(赵王):哈哈----我手下的将士竟有如此广阔的胸怀,只要有廉颇和蔺相如在,我们赵国怎不强盛?秦王,我们赵国不会再怕你了!来人那!快昭两位爱卿晋见,本王重重有赏!

6、师: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1、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们做人要心胸宽阔,不能为了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生:我开始很不要看廉颇,因为他很居功自傲。但学完了课文,我觉得廉颇这人挺好的。一个大将军能负荆请罪,多不容易啊!

生: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廉颇学习,平时我们犯了错,总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其实,一个人犯错是不要紧的,关键是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

2、师:说得真好!当你和他人之间发生摩擦的时候,请你不要冲动,想一想这一句俗语,你的心情就会平和很多。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3、师:我们知道,后来秦国还是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

上一篇:银行结售汇业务范文下一篇:作业批改与规范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