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课件

2024-04-22

《将相和》课件(共12篇)

篇1:《将相和》课件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不和

(机智勇敢) (不畏强权)

↑爱

↓国

廉颇 负荆请罪 →和

嘴! (知错就改)

篇2:《将相和》课件

(机智勇敢) (不畏强权)

↑爱

↓国

廉颇 负荆请罪 →和

篇3:《将相和》文本解读

一、从语言之间的联系着手,感悟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读了《将相和》这个故事以后,许多读者对蔺相如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智勇双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对蔺相如来说,在别国的大堂上,他为什么还能够理直气壮,一心为本国利益着想,当仁不让,不卑不亢呢?这还要从文本语言之间的具体联系入手:首先,蔺相如是临危受命;其次,在与秦王交涉时,当蔺相如看到秦王毫无诚意的时候,就通过一个巧妙的办法让和氏璧重新回到自己手中,这样一来,玉在人在,玉碎人亡,这就是说蔺相如此时已经做好了随时为国牺牲的思想准备。再次,当秦王答应用十五座城池来换时,由于蔺相如对秦王心理的洞察,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了回去。最后,再与秦王洽谈换城池的相关事宜,这样一来,蔺相如解决了后顾之忧,就可以大胆放开手脚与秦王对峙了。从文本语言之间的紧密联系入手,层层剖析,就使一位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二、从语言的比较着手,体会人物形象的具体区别

继完璧归赵之后,蔺相如又在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劳,这就让廉颇很不服气,我们看看廉颇是如何说的:“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从廉颇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把自己放在首位,显摆自己劳苦功高,从“他蔺相如”可以看出廉颇对蔺相如在语言上非常不敬,根本没有把蔺相如放在眼里,还表示出想处处为难蔺相如的意思。而蔺相如听到这些话以后又是如何应对的呢?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从称呼上来看,蔺相如称廉颇为“廉将军”,从“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可以看出蔺相如对廉颇的谦让,这与廉颇的居功自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为的是我们赵国啊!”充分表明了蔺相如不顾个人荣辱得失,只要是为了国家,个人利益根本不计较。从对语言的形式比较入手,我们对人物形象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

三、从语言的细节入手,认识廉颇忠心为国的志向

关于廉颇,许多人从他负荆请罪中都认为他是一个勇于认错的人,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如果对人物的理解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那么,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一点,从对文本语言的细节品味入手,就可见廉颇在负荆请罪中的用意也不仅如此。文中对于廉颇负荆请罪部分是这样描写的:“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许多人在阅读这部分内容时,大都把阅读的重点放在了“上门请罪”上,而对于文本中的细节部分“脱下战袍”缺少了应有的审视与思考,我们回想一下,在古时候战袍代表着什么?战袍代表着一个将士的荣誉、名利、地位,廉颇脱下战袍,也就意味着他在请罪的时候已经彻底地把自己的荣誉、名利、地位放下了,由此可见,为了国家,廉颇也是甘愿放下一切身外之物的。从文本细节入手,我们看到了廉颇忠心为国的志向,看到了他愿意与蔺相如携手报国的决心,这就是细节的魅力,也是文本语言的魅力所在!

在这篇课文中,从文本语言之间的联系、比较与细节着手对课文进行解读,可以使蔺相如与廉颇的形象更加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读者获得对人物形象更加深刻的认知,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篇4:《将相和》

《将相和》一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解决方案]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它们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彼此紧密联系。“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

[疑点揭秘]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解决方案]

本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且以主要人物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记述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时也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光彩闪耀的人物。

[素养提升]

1.写一写:请默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几个成语。(不得少于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一说: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你知道被称为“战国七雄”的是哪7个国家吗?

篇5:将相和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无所畏惧,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篇6:将相和的课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三、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相关历史资料。

2、制作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我国的古代文学名著浩如烟海,里面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叫司马迁,他写了一部杰出的著作《史记》,请同学们读读“资料袋”。

3、《史记》这部著作有五个部分,“列传”这一部分是记叙大臣和重要人物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解题(将是谁?相是谁?)针对课题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3、理清脉络。

①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写了几件事情?

(3个故事: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② 借助这3个小标题,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拓展小标题的.方法)

③ 这三个故事中,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

四、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从“璧”入手,介绍和氏璧,介绍时代背景。

2、引入1-3自然段,了解“完璧归赵”的起因。

引:满朝的文武大臣和赵王商议了这么久,决定了没有?(没有)

作者的表现手法真高明啊!正当大家为难的时候,这种写法为谁的出场做了铺垫?(蔺相如)

3、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呢?自学课文4—10自然段,抓住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神态等

细节描写的词句作批注。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第八自然段

体会“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① 从语言上体会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理直气壮?(撞碎、强逼)体会到什么?

指名读、评价、男生读、全班读

② 从动作上体会

观察这幅图上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抓住秦王、蔺相如的神态和动作)

此时此刻,蔺相如心里怎么想?

找出这段话中描写动作的词,体会到什么?(理直气壮、无所畏惧)

指名读、全班读、师生配合读

第九自然段

① 体会做法:蔺相如为什么没有走?(使者风范)

② 体会语言“大大方方”(心中坦荡、无谓)

③ 指名读、齐读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他才肯叫出来。(考虑周全、缓兵之计)

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机智过人)

6、小结:蔺相如在与秦王的交手中,凭借他过人的机智、不畏强权的胆识,周密安排,最后完璧归赵。

7、回到学习要求里提出的问题,填空: 蔺相如是个机智过人、勇敢无畏、热爱祖国的人。

8、想不想看看司马迁在《史记》原文中对蔺相如的评价 。出示资料。

五、总结。

板书设计:

廉颇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机智、勇敢、爱国

渑池会见

篇7:将相和公开课课件

教学目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

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

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权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捧、退、靠、举、撞等)

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6、仔细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自由发挥)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2、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

3、赵王决定怎么做?(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话。)

6、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五、自学第三个故事。

1、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6—18段,画出重点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2)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发生矛盾。句子: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4)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什么品质?

①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②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③从这可以看出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3、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启发?(我们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

七、布置作业:

1、复述这三个故事。

篇8:『将相和』之后

《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将相和”的典故而闻名,故事详情,只要是上过高中,学过这篇课文的读者都再熟悉不过了,兹不赘述。本文要说的是,如果关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全篇,再参照其他篇目的有关记载,你可以发现,廉颇对蔺相如的古怪态度,以及秦国的前后表现都说明:“将相和”的背后,隐含着赵国“守秦”与“抗秦”两种外交策略的较量。􀲾 “完璧归赵”的另一面

廉颇很明显是守秦派,注意,他只是守秦,而非投降派。廉颇在赵国带了半辈子兵,打了无数的仗,曾经对燕国、齐国、魏国出兵,都取得了成功,可是对秦国呢?除了曾经与秦军协同作战,就只带兵跟秦军打了长平一仗,但还中途被撤了。

我们看到的课文中说,惠文王十七年,赵王得到和氏璧,秦国立即提出用十五城来换,赵王召大将军廉颇等商量对策。怎么计议的呢?

大家开了半天会,结论是——

没有结论。

为一块玉璧与秦轻启战端,廉颇当然不同意,他的意思,应该是把和氏璧给秦,若不能得城,也不致授人以柄。赵王则是不想给秦玉璧。于是争执不下。

这时,赵王背后的太监缪贤推荐了一个人:门客蔺相如。

这个缪贤不简单,他跟燕王过从甚密。燕王为什么要结好赵臣呢?如果读过苏秦的传就明白了,苏秦当年搞合纵,佩六国相印,孤立秦国,大本营就是燕国,跟燕国结好的各国权贵,历代不绝,这是燕国的一个外交政策。秦国也因此最恨燕国,以致后来有“荆柯刺秦王”的事发生。缪贤与燕结好,当然是抗秦派。

蔺相如见赵王,慷慨陈词的内容,全是以秦为敌;到秦国,又戏耍了秦王,刻意激怒后者。

史载,完璧归赵后一年,秦攻赵,夺取一城;次年又攻赵,杀两万人。

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所以说蔺相如“不辱使命”,实有夸大之嫌,不给秦玉璧,又能令秦理亏而无言,才真正是不辱使命——蔺相如一番大言,貌似义正词严,其实理亏:秦王并没有说不给十五城,而且还斋戒沐浴,很正式地要接受玉璧,蔺相如却把玉璧偷偷带回了。明代的王世贞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称相如的这次秦国之行是外交失败,其实,结合前后文看来,相如的做法恐怕是有意为之,正是要激怒秦王的。

赵王是重玉璧,还是重土地和人民呢?司马迁的笔下已经说明了他的看法,这也是赵始终不能真正强起来的原因。

􀲾 “将相和”的细节

接下来渑池会,蔺相如对秦王作人身威胁,但因为廉颇已经驻扎大兵在边境,而且廉颇和赵王議定:王此去若有不测,太子立即登基。所以赵王无恙而回。

这就是守秦派和投降派的区别,所谓守秦派,就是向秦国示好,不给后者战争借口,把战火引向别国,同时自己迅速发展国力,用从他国攻取的土地来弥补结好秦国付出的代价。

纵观廉颇在赵国的战争生涯,基本都是这一路线。对秦国,采取守势和外交安抚,同时积极对燕、齐、魏等国下手,运用自己的地缘优势迅速增强国力,力争赶上秦国。所以蔺相如数次激怒秦国,引起两国战端,白白消耗赵国的国力,这是廉颇不愿看到的。所以廉颇要羞辱蔺相如,跟后者过不去。

面对挑衅,蔺相如说的话大家都了解了:他先拿廉颇和秦王做比较,这个比较不伦不类,廉颇是上阵杀敌的大将,秦王是高居庙堂的君主,他们怎么可比呢?

蔺相如知道自己的话将被转述给廉颇,所以在话里充满暗示:赵国要想图强,必须把各派各方整合在一起——赵王用我,正因为我是抗秦派,正要防止你一家独大。以廉颇的水平,当然明白了蔺的意思和风度,并被相如的大局观所折服,遂负荆请罪。

􀲾 赵王的调和鼎鼐

其实这里边,权术最高的是赵王。廉颇是守秦派,赵王当然知道,而且意识到如果单单让廉颇用事,国家和秦走得太近,与他国关系持续恶化,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破格提拔抗秦派背景的蔺相如,使其与廉颇形成一个平衡。

赵王为什么一定要实现“平衡”呢?这与战国的形势有关。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六国论》,那里边的主要观点“六国之灭,弊在贿秦”,总体是不错的,但又有一点不对,因为秦以外的六国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各怀国是的个体,互相之间因为利益分分合合,若秦曾经因内乱而弱,统一天下的还不一定是谁,所以那时的各国,包括秦,都在外交上不断摇摆,赵国处在各国中间,也必须时时留有余地。这是宏观上的平衡。

还有微观的平衡。那时候没有实现大一统,各国之间人才是流动的,其中各种倾向的都有。赵王要想让自己治下的能人合力,又互相制约,实现派系间的平衡布局非常重要。

那之后,廉蔺合力,攻打齐、魏,占城略地。可是,赵国实现“将相和”以后,秦国就害怕赵国、不来犯了吗?不,秦国还是要来进犯,因为赵国朝廷上平衡了,军事上没有平衡,对秦战线没有得力的将领。于是赵王又推出一个重量级人物:赵奢。

其实《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个人合传,司马迁把这四人做合传,你应该明白他的含义了。

赵奢是个传奇人物,这位名将是税务稽查员出身,因为税收得好,后来做了赵国税务总局的局长。可是眼见国势危机,赵局长弃账从戎,一举成为名将。

􀲾另一个重要人物:赵奢

将相和八年之后,秦国与韩国进犯赵的军事要地阏与,赵王找来廉颇,问:能不能出兵去救?

廉颇怎么回答的?

路远,地险,敌强,没有胜算。

赵王又找大将乐乘。

回答和廉颇一样。

最后找来赵奢。

赵奢,两军斗险,亮剑,勇者胜。

赵奢就领兵去了。

阏与之战是战国中期的一次著名战役,此战秦军大败,赵奢一战为赵的西部边境打出了十年的和平——可惜赵国没有抓住这十年时间发展国力。不过,秦国占据巴蜀以后,国力发展得也确乎太快了。

赵奢回国就被封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列。这样赵国在军事、外交上,实现了人才的完美布局,一时称为强国。

四年之后,赵惠文王死了,他能调和鼎鼐,令将相和,他儿子就没这么厉害了。

赵孝成王七年,因为执政的平原君处置失当,秦赵矛盾再次激化,双方在长平对阵,那时候蔺相如已经处于病退的状态,孝成王派廉颇领兵。

为什么用廉颇呢?因为赵奢死了。

廉颇打得怎么样?初战不力,深沟高垒,避战。应该说廉颇是忠臣,他不出战,是避免决战,要保存赵的军事实力。那时候秦赵的力量对比,比完璧归赵、将相和的时候更悬殊,廉颇已经开始转变自己的倾向,这次他的避战,是军事考虑:赵军本土作战,补给线比秦军短、安全。而且决战即使胜了,赵也要元气大伤。

于是秦对赵行反间计,年轻的赵王单方面听信谗言,撤换了老将军。用的谁替换他呢?用的恰恰是赵奢的儿子赵括。

长平之战结果大家都知道,赵国的全部战争精英,四十五万将士,几代积攒的军事家底,全部毁灭。秦国因此奠定了取天下的基础,诸侯再没有如此强大的军队与他抗衡。

秦进围邯郸一年多,廉颇率残兵苦苦支撑,赵国几乎灭亡,平原君带门客毛遂从楚国搬来救兵,信陵君窃符夺魏营,两国来救,秦国也已经筋疲力尽,才退兵而回。

􀲾后来廉颇的结局

秦赵两虎相争,谁高兴呢?燕国。

此时蔺相如已死,他生前一直结好燕国,结果养虎遗患。长平之战后五年,燕对赵发动总攻,赵国相国廉颇反击,消灭了燕国军队,进围燕都,廉颇很想兼并燕国,使赵国的实力达到与秦国抗衡的程度。但秦国出兵背后,占领了赵国三十七座城池。

结果赵国灭燕不成,反而丧失大片国土,廉颇的战略已经不合时宜了。

或者可以理解为:因为秦赵力量悬殊,廉颇战略的成功,已经只有理论上的可能。

几年后,廉颇又攻下魏国的城池。

这时孝成王去世,新君悼襄王登基,立即将廉颇免职,廉颇被逐到魏寻求庇护,但魏国不信任他。赵国后来作战不力,又想召回廉颇,但朝廷上已经没有他的人,于是去探视廉颇的人,报告称廉颇已经不能带兵打仗。

“将相和”之后四十年,一代名将廉颇客死在楚国。这四十年间,赵国有机会,有人才,有实力,但终于没有能够阻挡秦国的勃兴与统一步伐。赵国只有军事改革,而秦国却实现了全面改革,这是两国兴亡的根本差距所在。 语丝在这个时代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在这时代,有一个大的欺骗他,或耽误他,容易让他误会,或让他不留心的一件事,就是把欲望当志气。这样的用功,自然不得其方。也许他很卖力气,因为背后存个贪的心,不能不如此。可是他这样卖力气,却很不自然,很苦,且难以长进。虽有时也会起一个大的反动,觉得我这样是干什么?甚或会完全不干,也许勉强干。但当自己勉强自己时,读书做事均难入,无法全副精神放在事情上。甚且会自己搪塞自己。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个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以为有志气的,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仿佛他期望自己能有成就,要成功怎么个样子,这样不很好吗?无奈在这里常藏着不合适的地方,自己不知道。自己越不宽松,越不能耐,病就越大。所以前人讲学,志气欲望之辨很严,必须不是从自己躯壳动念,而念头真切,才是真志气。张恒渠先生颇反对欲望,谓民胞物与之心,时刻不能离的。自西洋风气进来,反对欲望的话没人讲,不似从前的严格,殊不知正在这些地方,是自己骗自己害自己。

——梁漱溟

篇9:《将相和》教学课件资料

璧 诺

怯 瑟

缶 拒

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和好”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时候,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

从下面的话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课堂练习:

1.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________。

2.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联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说一句话。

“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是__________, 后果是________。

思考:

“渑池之会”上秦赵两国是打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

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蔺相如先是对廉颇避让。他避让廉颇并非害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

从这几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廉颇呢?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

篇10:将相和第二课时课件

教学目标

1、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3、能对课文中的人物说出自己的喜欢、厌恶……等感受。

教学设计:

一、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 还记得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吗?

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秦王和赵王,你们有什么看法?

3.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请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你觉得课文在写这两个人物时,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他们分别找出来,用心体会。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

(一)研究“完璧归赵”

预设一: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蔺相如的这句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也来读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

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预设二: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预设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秦王愿意别人说他没诚意、不讲信用吗?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说理,你认为有什么好处?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板书:刻画内心)难怪古人说“言为心声”。

(二)研究“渑池之会”

预设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你发现作者了吗?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气势的?也就是说,蔺相如又在用假设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气,逼秦王为赵王击缶。但他凭什么敢和秦王拼呢?这一拼,最终拼来的是赵国的——

(三)研究“负荆请罪” 分

师: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心,又搞了一个渑池之会要侮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国后连升几级,被赵王封为上卿。本来顺理成章的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课文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呢?咱们继续交流。

预设五: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这一“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渑池之会的一“拼”一样,都是为了——赵国。难怪蔺相如要语重心长的说——引读蔺相如的话。

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把他们的话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1)廉颇: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的?

2)蔺相如:反问、因果、假设。

廉颇:对比

3)有比较才有鉴别呀!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我们以后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必须体现人物的个性。(板书:体现个性)

4)说来说去,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成语“负荆请罪”的意思?看看插图,再读读写廉颇负荆请罪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写话:此时的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蔺相如热情相迎,又会怎样对廉颇说呢?拿起笔,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物,想象他们见面的情景,把他们可能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如果能够用上课文中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好。

(设计意图:此处写话,一是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同时意在使学生迁移运用课文中用假设复句、因果复句等表达方式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

1. 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出示齐读)——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是呀,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篇11:将相和教案

孟凡梅

教学目标: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2、研读“完璧归赵”这一小故事,理解“理直气壮”、“完璧归赵”等词的意思。

3、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大义凛然等品质,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思路。

2、通过研读蔺相如的语言,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大义凛然等品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复习回顾: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事件组成的?

思考:这三个事件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并自由选择关联词“因为„所以„” “只有„才„”理清前因后果。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

1、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三个事件中,有一位贯穿始终的灵魂人物,他是谁?(生交流)(板书:蔺相如)。

2、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

3、品读廉颇的话。

(1)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

(2)出示第一句: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每个人,你现在就是廉颇,就说这句话,(抽生读书)感觉这廉将军什么样?

(3)出示第二句: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

到我头上去了。

自己读试试。(抽生读书)听出廉将军对蔺相如什么态度了吗? 觉得蔺相如有没有真本事?所以他的决定就是„„

(4)出示第三句: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齐读。

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三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廉将军在你的面前?

三、友情调解,感悟蔺相如其人

既然是廉将军的认识出现了问题,那咱们就来帮帮廉将军,全面了解了解蔺相如这人吧!既然廉将军认为蔺相如是靠一张嘴被封为上卿的,那我们就从蔺相如所说的话开始研究。

(一)自主阅读

给你支点,教你几招:

☆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说明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学习建议:大家找出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写上批注,来说明蔺相如是有能耐的。

(二)同桌互相交流体会。

(三)好,来,按课文叙述顺序交流你画出的内容。(抽生交流)

1、临危受命

同学们,请思考:蔺相如的这番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用一个词就是——临危受命(板书)。那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蔺相如太聪明了,所以赵王一问他怎么办,他就不加思索地说了这番话?为什么?引导学生交流:想了一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那这时他会怎样地说这番话?你来补充: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地说。

太好了,所有的男同学我们都是蔺相如,端起书一起来胸有成竹地读书。

2、略施小计

来,继续交流蔺相如的话。抽生读“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好,同学们,就这句,真话假话?那就这句假话,你觉

得蔺相如此时说得妥不妥?为什么?

3、理直气壮

和氏璧既然已经回到自己手中,蔺相如再说话可就——理直气壮了。谁能读出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来?(抽生读,同时提醒其他学生:现在,我们就是秦王,听听蔺相如的话。)

秦王们,你心里想什么?也恰恰是这个“撞”字,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啊,这真是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大无畏精神呀!

4、大大方方

我们来合作读读第九段,我读旁白,大家读蔺相如的话。

同学们,放下书,回顾完璧归赵的故事,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组关联词来总结:在这场和氏璧的争夺战中,之所以有“完璧归赵”的结果,是因为------------------------

5、不辱使命

当然,作为强大一方的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结束,几年后的渑池之会中,蔺相如更是面对秦王对赵王的的侮辱,说出了怎样的话?(生读蔺相如的话)来一起告诉廉颇,蔺相如是靠的耍耍嘴皮子立功的吗?靠的是什么?

6、顾全大局

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无畏的上卿,面对廉颇的这些片面评价时却说出了怎样的话?(抽生读),你听出了什么?

四、将相之和,品名著之魅力

同学们,我们尚且听出了蔺相如的识大体、顾大局,更何况是大将军廉颇呢!来看插图,廉颇与蔺相如共同的忠贞爱国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板书)

画面定格在“负荆请罪”这个历史瞬间,现在我们对率直、居功自傲的廉颇是不是又有一个新的认识?(生交流)板书:勇于改过,维护国家利益。

好了,同学们,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这段故事,能够流传千古,除了因为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还因为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意义,我读完以后最大的感触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

荆。”送给大家。

如果对历史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五、作业设计

想像写话:看173页的图画中,我们不妨化静为动,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两人见面会是怎样的情景,他们会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

篇12:将相和教案

1、理解课文主要资料。在理解课文资料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资料,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资料

1、导入:你必须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明白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资料,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能够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务必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此刻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能够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简单、放心、沉着、简单、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构成比较,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最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能够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资料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这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资料。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样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答案能够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也能够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能够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透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福建省厦门市康乐小学黄秀婷福建省厦门市金尚小学蒋丽萍)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明白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此刻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推荐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推荐:推荐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能够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能够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比较,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情绪,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那里能够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主角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向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必须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这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取一个主角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资料,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将相和》课件】相关文章:

将相和04-29

将相和教案范文05-20

将相和原文翻译04-11

读将相和有感04-26

将相和教案设计05-10

将相和阅读答案05-13

五下语文 将相和05-14

将相和教案设计范文06-12

将相和讲课教案范文06-12

将相和公开课教案07-07

上一篇:新任科级领导干部廉政承诺的实施办法下一篇:前置机测试数据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