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将相和课文教学设计

2024-05-22

人教版将相和课文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人教版将相和课文教学设计

《将相和》

主备单位:杨庄一中

主备人:张治法 张丽 朱友萍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课前准备:三个小故事的情景录象;PPT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将相和》。理解:“和”,就是和好。2.质疑激趣。“将”和“相”是谁?既有“和”就有“不和”,课文哪里写了他们的不和?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感悟体会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4.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四、有感练笔,抒发情感 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五、布置作业,延伸继续

1、将相同心协力保赵国,为什么赵国还是被秦国灭了?请查阅资料,写出自己的看法。

2、阅读《阅读语文丛书灵门石秀》中相应的文章,结合课文学习,以再品将相和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18 将 相 和 耿直爽快 机智勇敢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篇2:人教版将相和课文教学设计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

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二)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理清层次

1、课文中有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相应的自然段。

2、给每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

3、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4、第一自然段是写什么?齐读。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最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自学课文。

5、交流自学情况。

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他有什么能耐?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舍身救主不畏权势)

五、知识拓展

用一段诚恳的话劝劝气头上的廉颇。

课堂小结: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盾的发生、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在教学上,我把三个故事结合起来,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蔺相如为什么和廉颇不和?廉颇是怎样对大家说的?蔺相如真的象廉颇说的那样吗?

练习与作业:

1、写生字词。

2、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复述“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这两个故事。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

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

教学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盾的发生、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在教学上,我把三个故事结合起来,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蔺相如为什么和廉颇不和?廉颇是怎样对大家说的?蔺相如真的象廉颇说的那样吗?再让学生仔细研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找出相关的语句反驳廉颇的话。然后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劝劝廉颇。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充分的时间保正下去自读自悟。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征和弄清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这两个教学目标也完成了。但是没有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利用40分钟,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今后的努力目标。

篇3:人教版将相和课文教学设计

什么是“文学故事类”课文?其实并没有一个准确而科学的界定, 这里暂且借鉴王树华先生关于“故事类课文”的论述, 将教材中那些反映艺术真实, 存在艺术虚构, 主要给人以审美享受的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名著故事等归为“文学故事类”课文。

人教版第二学段的四册教材中有多少“文学故事类”课文呢?笔者进行了一个粗略的统计 (见下表) 。

从统计中可以发现:

1.第二学段“文学故事类”课文共有16篇, 占四册教材全部课文的八分之一。

2.第二学段“ 文学故事类”课文大多为童话、寓言、神话和民间故事。

3.“文学故事类”课文从三年级零散分布在不同单元变成在四年级单独成为一个故事单元。

可见, 研究“文学故事类”课文的教学规律, 提高“文学故事类”课文的教学效果, 对于达成第二学段语文教学目标、提升第二学段学生的语文素养来说是极为必要的。

“以练导学”是特级教师盛新凤在进行“生态观层面”的和美语文研究时提出来的一种主张, 其意义主要在于:它以“练”为载体, 以“导”为路径, 以“学”为落点, 彰显了语文课程的“实践运用”和“以生为本”, 深刻地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固有结构。然而, 如何运用“以练导学”的主张来撬动“文学故事类”课文的传统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从逻辑上看, 要构建“以练导学”的生本课堂,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第二学段“文学故事类”课文以什么“练”来导学的问题。实际教学中,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教师们各显神通, 设计出了五花八门、极富创意的“练”的活动。下面分类罗列《扁鹊治病》一课中一些主要的“练”的活动。

说:1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为扁鹊做一次辩护。

3根据板书说说扁鹊和蔡桓公四次见面的内容。

4用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寓言让你明白了什么?

读:1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 纠正生字的读音。

2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3你能读出扁鹊的医术十分高超吗?

写:1画出相关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

2写写自己想对蔡桓公说的话。

3书写生字“扁”“鹊”和“蔡”。

4用四字词语概括蔡桓公的病情。

5用二字词语概括蔡桓公的态度。

6说说蔡桓公在临死前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7你觉得扁鹊听到蔡桓公病死的消息会怎么说?

8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9默读重点段, 填写疾病位置、治疗方法、治疗把握, 完成表格。

问:读了课文,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演:分角色表演四次见面的内容。

……

前前后后总共有18种“练”的活动, 真是蔚为大观!但是, 哪种或者哪些“练”更适合、更有效呢?上课和听课的教师恐怕会各执一词。这说明, 没有一个基本的依据, 是无法对“练”的活动进行有效的设计或衡量的。

“以练导学”认为, 课堂上的“练”与“导”相互融通, 始终服务于“学”。换句话说, “文学故事类”课文的教学中, “练”的设计必须依托于学情视角下的教学目标, 脱胎于学情视角下的教学目标。可现实的问题是,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有好几个, 而且每条目标都可以生发出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练”的活动, 究竟什么样的“练”最有助于“导学”, 最能起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的效果?

我们不妨从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的对话中, 去探寻“文学故事类”课文教学中共有的、核心的、主要的、必需的、提纲挈领的“练”的活动。还是以《扁鹊治病》为例, 我们把“教师想教什么”“学生想学什么”“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文本的文体特点是什么”进行梳理归并, 形成了一张《〈扁鹊治病〉学生、教师、编者、文本对话交集图》 (如下图) 。

显然, 故事情节是《扁鹊治病》一文联结贯通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的桥梁与纽带, 同时故事情节还起到了辐射与推动教学的作用, 比如“揣摩寓意”“感受魅力”这些人文色彩较强的目标也是要在了解故事、走进故事的基础上达成的。大量的教学实践还证明, 不只这篇课文, 几乎大多数第二学段“文学故事类”课文都是如此。因此我们可以说, 一般情况下第二学段“文学故事类”课文应该围绕故事情节来设计“练”的活动, 进而以“练”导学, 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如前所述, 在“以练导学”视角下, 第二学段“文学故事类”课文教学, 一般可以围绕故事情节来设计“练”的活动。可是, 如何根据故事情节设计出可用于教学操作的“练”的活动, 进而起到导学、促学的作用呢?有心理学研究者指出, 理解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学生具有不同的图式。故事类的课文具有一种故事图式, 它指出了故事的一般结构, 如: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问题: ()

采取的解决问题的行动: ()

结果: ()

实际上, 这一图式包括了故事的基本情节。第二学段大多数“文学故事类”课文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到这一组织框架中。就《女娲补天》《七颗钻石》《扁鹊治病》《文成公主进藏》来说, 课文的内容就可以填入上面的故事图式中 (具体如下表所示) 。

这样, 我们就可以根据第二学段“文学故事类”课文的故事图式, 围绕故事情节来设计各种形式“练”的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先练后导、边练边导等形式, 促进学生有质量、高效地学。需要指出的是, 具体在设计“练”的活动、展开“以练导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根据文本个性, 合理取舍。

虽说“文学故事类”课文几乎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故事图式, 但由于文本是各具特色的, 因而我们在设计“练”的活动时应该从文本的个性出发, 对“时间”“地点”“人物”“问题”“采取的解决问题的行动”“结果”这六个要素进行增减取舍。像《七颗钻石》一文, 其“时间”“地点”两个要素对理解故事来说关系不大, 而“水罐的变化”这个未纳入故事图式的要素却相当重要, 因此我们可以在增减取舍后, 围绕“水罐”和“行动”两个要素来设计“练”的活动 (如图所示) 。教学时, 师生可以围绕这个“练”开展补充、质疑、研读、讲述、表演等一系列导学活动, 促使学生习得语言, 体会情感, 掌握方法。

第二, 开掘多重功能, 有效促学。

传统的“练”, 形式上常常被固化为动笔写, 功能上常常被窄化为巩固和检测所学, 而“以练导学”主张下的“练”的设计必须跳出这种传统束缚, 着眼于“学”, 尽最大可能开掘“练”的多重功能。

比如教学《扁鹊治病》时, 设计的这个补充故事梗概的“练”就被赋予了多重功能:初读环节, 这个“练”, 有助于了解初读情况、锻炼搜集与概括信息能力、教学“肠”与“胃”的字形、纠正“骨髓”的读音、把握故事的大意、培养阅读方法与策略、切入教学重点;研读环节, 这个“练”与词句品析相结合, 还能帮助我们达成理解感悟故事的寓意、复述故事这两个重点难点目标。

第三, 组合系列运用, 层层推进。

“以练导学”中, “练”不是孤立、静态、封闭的, 而是在和“导”相互融通、双向互动中, 转化成一段充分的学习过程。因此, 我们必须联系“导”, 以动态、开放的眼光来设计“练”的活动, 使之能在先练后导、边练边导中形成系列化的“练”的活动, 进而起到1+1跃2的导学效果。如盛新凤老师在教学《文成公主进藏》时, 引导学生在默读之后, 照样子搜集概括表现文成公主“神”的一面。

然后, 让学生挑选一处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文成公主“神”的一面, 进行复述练习。

接着, 师生交流历史上有关文成公主进藏和过河的真实信息, 并尝试运用形容沼泽和雪山的词语创造性地讲述文成公主进藏的真实情景。

最后, 引导学生寻找西藏人民把文成公主当作“圣”, 把生活中的一切与公主联系起来的信息, 并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篇4:人教版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初探

关键词:深挖钻研;精讲;略读

我们都知道人教版语文七至九年级的各册课本目录中,将课文分成两类:一类是篇目前没有标*的,另一类是篇目前有标*的,即将其中课文分成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大家都能很好地掌握精读课文的教学,会懂得要深挖钻研教材、精讲课文,力求将所有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对于略读课文,有的教师认为这些课文不是重点课文,考试也一般不会考到,所以随便让学生自己课后读几遍,掌握了字词就算上完了;有的则认为它们和精读课文是同等地位,怕该教的东西没有讲解到、分析清,学生对其中的知识掌握不好,考试时这不会那不懂的,于是像精读课文那样面面俱到。一篇课文,一课时教学不够就两课时甚至三课时。这些都不理想,或过于简单随便,或过于细致深入。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什么?到底应该如何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略读课文教学要注意“一分、二法、三读、四点、五放”。

一“分”

即首先把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教学区分开来。那怎么区分它们呢?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它既表明略读课文的重要性,又道出了略读、精读的区别与关系。精读课文是为略读课文服务的。教师给学生进行精读课文的教学,是在传授或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一种知识、能力。而略读课文则是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展示他们阅读能力的广阔舞台。所以,教学时要把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区分对待,不能混淆起来,过于片面。

二“法”

“法”就是指略读浏览的方法。阅读的方法不只是朗读,还有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那略读的方法是什么呢?什么叫略读呢?略读与精读相反,精读课文是对文章认真读、反复读,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做到透彻理解;而略读课文就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略带着看过去,大概地浏览阅读。评判略读的标准,在此课程标准中也进行了阐述:“略读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即初知文章大致的内容。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读得粗一点、快一点。我们很少有必要对每一篇文章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而只要了解它的大意即可。所以,掌握略读这种阅读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略读课文教学的前提。教学时,教师要先把略读的方法教给学生,训练学生。

三“读”

就是强调学生对略读课文的自我阅读。对每篇略读课文,都要求学生不仅在课后阅读,而且在课堂上也要让学生有充裕的阅读时间。但是,作为农村中学学生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仍有许多人不能很好地阅读课文、熟读课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为此,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安排相应时间,落实学生“阅读课文”的略读行为,至少阅读课文一遍以上。而且,“读”也可以是默读、速读、放声读,它可以因时、因人、因地而异。

四“点”

所谓“点”,就是指相关的知识点。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各种体裁文章的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是指略读课文所在单元的重要知识点。每册教材都将课文分成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四至五篇课文(到九年级时为四篇),其中设置二至三篇为略读课文。而且在每个单元的开始都有单元提示,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了《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为略读课文。同时,在单元课文开始前写了两段话: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新学年开始了,你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前者主要是对本单元课文的内容主题作提示,后者则是告诉同学们本单元需掌握注意的知识点或技能。

作为教师要将这两方面的知识点,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渗透给学生。而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除了紧扣“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之外,还要有意识地扣住单元提示中的重点或某一方面进行略读。教学时主要扣住单元提示中“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这一点,让学生在略读中理解感悟,前者是在不幸、痛苦、挫折的面前要镇静振作、勇敢乐观、勇于追求的主旨,后者的主旨则是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没有回头路可以走,必须慎重,更不能随波逐流,应该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对于“文章的表达技巧”,第一首不是很突出,不必涉及,而第二首领悟了诗的情感,其象征手法也是显而易见的,树林里路的选择象征人生道路的选择。

五“放”

这里指的是放手让学生进行略读课文,根据要求自主解决问题。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学好课文,进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学习水平低的学生只要了解文章大意就行了,水平稍好的学生还要结合不同文体的相关知识学习,复述课文,扣住单元提示中的重点或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或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或领悟文章的优美语言……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谈出自己学习后的体会或独特看法。教师只有通过放手,才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技巧得以发展和提高。这也紧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

不过,放手还要与检测相结合。就是说教师要对学生的略读效果进行检查测试。检测分为课堂和课外。即在学生略读完后,在课堂上教师依据自己的观察有目的地选择部分学生提问或完成练习,以此检测看看他们掌握的程度、略读的效果如何,从而在下次上课或课后作业布置中拓展延伸课外素材,巩固提升其略读的能力。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见。略读课文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它要因不同的课文、不同水平的学生而异,也因不同的学习阶段而异,我们大家都还要认真探索。

参考文献:

李晓华.导向型自主学习的基本原理与教学策略[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00.

(作者单位 福建省清流县长校镇长校中学校)

篇5:人教版将相和课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2.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文中故事情节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大局、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能改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教学难点:

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教学重点:

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 将相和 2.介绍相关历史背景。

3.质疑:“相”和“将”分别指谁?“和”又如何解释?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将”“相”由不和到和经历了哪些事情? 2.全班交流。

三、抓住矛盾,细读课文 1.学习“渑池之会”(1)质疑:导致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体现“不和”?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2)从廉颇的话中你读懂些什么?(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师导: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哪儿看出他能耐很大? 2.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1)看并且听动画“完璧归赵”

(2)讨论:在你眼中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3)指导学生朗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人物性格。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

撞碎在这柱子上!”)

3.学习故事“渑池之会”

(1)默读课文11~14自然段,思考: a.蔺相如为何拼命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 b.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2)全班交流

(3)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4)有感情朗读这部分。4.学习故事“负荆请罪”

(1)观看动画“负荆请罪”(2)全班讨论交流:

a.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他有什么罪? b.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c.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蔺相如还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d.有感情朗读这部分,体会人物性格和品质。

四、探究文章思路,总结提高

1、深入探究:说说“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2、畅所欲言: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五、小结

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一个国家既需要骁勇善战的武将,也需要能言善辩的文官,只有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板书设计:

篇6:人教版课文桥教学设计

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1、收集洪水爆发的场面,准备《悲壮》的曲子,制作课件。

2、预习作业: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尝试理解。

教学过程:

一、感受洪水肆虐,孕伏情感,揭题

1、播放有关洪水爆发的短片,教师有感情朗诵课文一、二自然段。(幻灯一)

2、师小结过渡:如果是你遇到这种危急的情况,你会怎样做?今天咱们认识一位老支书,他又是怎么做?

3、板书课题:16《桥》,让我们走进那个村庄,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设计意图:创设课文所富有的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然后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受老汉崇高的人格与精神

1、快速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说说这场洪水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2、想想你从课文哪些语句的描述中感受到了紧急、害怕……找到并划下来读读,交流。

3、师小结过渡。

4、找找课文中的人们作出了怎样的反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用一个词形容人们的表现。(惊慌失措)

(设计意图:疏通课文,进一步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感受山洪的凶猛,时间之紧迫。为体会老汉精神奠定基础。通过想象危急时刻人们恐慌的表现,让学生进入情境,以更好理解课文中人们惊慌失措的表现,感受人们的心情及情况之紧急。同时为深入阅读文本,研读课文做准备。)

5、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找找令你感动的.语句,结合当时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为什么感动?

(1)读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联系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老汉为什么这么说?作为村支书他想到了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有没有听从他的指挥?从文中找出依据。

(2)引导质疑:为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见到老汉会停住了脚步,听从老汉的指挥?启发想象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适时引导理解“拥戴”。

(3)小结: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随机板书:临危不惧

(4)读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读着老汉的言行哪几个字印入了你的眼帘?“揪”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拉”吗?为什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老汉为什么要这么做?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情况?你又觉得老汉是怎样的人?(板书:秉公办事)

小结: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腰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5)读悟: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引导读悟: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读着这话你想到了什么?

感受到: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逼近。此时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意味着什么?

抓“推”导读。

小结: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胸膛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老汉言行思考这么做、说的原因,渗透阅读方法——透过字面思考隐含的意思。)

三、情感延续,铭记老汉精神

1、学生配乐激情朗读——课文结尾(最后四个自然段)

2、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你现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惊讶、敬佩)

3、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写)

(1)指名读。

(2)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写感受及想象送行者的言行加深对老汉精神的感悟。学会根据课文内容拓展想象,补白课文中的空缺,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四、理解桥的含义,领悟老汉精神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用“桥”为题?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1)指名说。(2)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

1、书写生字,摘录课文中特色句子。

篇7:人教版将相和课文教学设计

1、把下列词语在书中画出,读准字音并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4、给课文分段看懂下图:

1-9段:完璧归赵

将相和10-15:渑池之会

结果: 16-18:负荆请罪

11)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来打我们12)第十八自然段

6、试做课后2、3、7、写写廉颇

负荆请罪的时候两人说什么?无价之宝和氏璧骗到手蔺相如廉颇勇敢机智理屈称赞绝口不提诚意理直气壮撞碎典礼大大方方隆重上大夫上卿胆怯防御鼓瑟击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乘机削弱 同心协力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默写生字

3、熟读课文,并能复述(重点是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两部分)

5、画出文中句子:

1)我廉颇攻无不克。。下不了台2)第三自然段3)第四自然段

4)秦王双手捧住。。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5)蔺相如看这情形。。让我只给您看6)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在这柱子上

7)到了举行典礼那天。。大大方方的说。。信用的8)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的准备

9)第十四自然段10第十和第十五自然段

8、两个同学试着表演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两个故事。

9、你认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你可以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10、通过一件事写写同学、朋友之间团结友爱的事,要写清前因后果

11、文章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 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

秦国,是一 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

篇8:人教版将相和课文教学设计

师:(板书:花园、荒原)看到这两个词,你们想到了什么事物?

生:看到花园,我想到鲜花;看到荒原,我想到一片杂草丛生的景象。

师:请同学们跳出花园和荒原,看到它们,你能联想到什么东西、人物或心情?请同学们大胆联想,写下你联想到的内容。(生写作,师指导,5分钟)

师:请从你想到的几个词语里,任选一个词写在黑板上。(生在黑板上写词语。花园:成功、快乐、天堂、光明、孩子……荒原:悲伤、黑暗、战争、野鬼、光头……)

师:你们的感觉真准确!花园里,一片光明,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快乐,这里就像天堂一样美好;荒原上,战争爆发,双方厮杀得昏天黑地,留下的只有悲伤……这截然不同的景象,会不会出现在同一座花园里呢?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童话,它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王尔德。这篇童话故事里,也有一座花园。不过,这座花园有时开满鲜花,有时却是一片荒凉。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走进《巨人的花园》。(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带着联想,跳出花园

师: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座花园总在变化,一会儿荒凉,一会儿美丽呢?

生: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你发现了文中的关键句子,真好!孩子们在花园里游玩时,给花园带来了生机,所以,花园很美丽。孩子们失望地逃离花园时,花园就失去了欢声笑语,所以,花园就变得荒凉。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我们阅读童话和寓言,不该只看到表面的内容,而要透过表面内容理解深层的含义。你们看,童话故事中,这个巨人冷酷无情,花园里只有他一个人时,永远都是冬天,可为什么孩子的到来,会让花园增添春天的气息呢?

生:(摇头)不知道。

师:你们说,小孩子有什么特点?

生:(纷纷回答)天真!可爱!淘气……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天真吗?

生:傻呗。

师:说一个大人做事天真,想法天真,确实是说这个大人傻。不过,对于孩子来说,这个词的意思,就应该解释为纯洁无瑕,小孩子的心中没有一点坏的想法。天真的孩子,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这个特点正好与巨人相反。小孩子打架,永远不会记仇,在他们的心里,只有一个字,这就是爱。巨人冷酷无情,痛恨孩子,所以,花儿不会为他开放。孩子来到花园,花园里春暖花开,是因为孩子们把爱带到了花园。(板书:爱、恨,与“花园”与“荒原”对应)

师:其实,巨人的花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发现了吗?

生:生活中的花园里,怎么能一会儿开满鲜花,一会儿就下起雪花呀?

师:你们的脑袋里总想着花园,是找不到“巨人的花园”的。这花园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冷酷的恨与温暖的爱并存的地方。

生:学校是这样的花园吧?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在学校里,有的老师对学生特别关心,学生病了,老师会亲自去为学生买药。可是,有的老师就很冷酷,学生成绩不好,就骂学生笨。

师:老师就是孩子们心中的巨人,一位有爱心的老师,会尊重孩子,爱护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让孩子的心中春暖花开。一个缺少爱心的老师,会责骂孩子,伤害孩子,居高临下地对待孩子,让孩子心中北风呼啸。其实,家庭也是巨人的花园,有的家长会把孩子当做朋友,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考试不理想时,会鼓励他。这样的家,就是一座美丽的花园。

师:不仅生活中有巨人的花园,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有一座巨人的花园,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一个人的内心充满爱,心里就会充满了阳光。心中有恨的人,永远生活在北风呼啸的寒冬。

师:读一篇小小的童话,我们想到了这么丰富的寓意。我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读童话故事,不要只看故事表面的内容。你们都熟悉安徒生这位童话家吧,他的每一篇童话故事,几乎都是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的那篇非常著名的童话《丑小鸭》,就是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安徒生出生在一个鞋匠的家庭里,鞋匠在当时社会中,是最卑微、最底层的工作。安徒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想过当演员,当芭蕾舞者,可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他不知道在世态炎凉的社会里,等待他的是一种什么命运。他常常饱受饥饿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还要忍受人们鄙夷的目光。一次,他得到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去给一个孩子当家教。他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听。因为安徒生是一个很富有想象力的人。在安徒生的心里,总有一座美丽的城堡,里面随时都可能发生神奇的故事。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安徒生渐渐找到了自己奋斗的方向,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生:丑小鸭真的很像他呀!丑小鸭因为长相丑陋,总被大家欺负,但是,丑小鸭一直没有放弃追求,最后终于在湖水中看到了自己美丽的倒影。人们都赞叹它的美,都羡慕它的美。

师:你说得真好!如果你认真阅读一篇童话,多思考,多联想,就会看到童话背后的故事。你们也读过安徒生的童话《豌豆上的公主》吧?

生:我读过,故事说的是一个女孩子睡在几十层的柔软垫子上,垫子下面有一颗豌豆,她竟然都能感觉到。

师:你来说说,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思考)是说女孩子是真正的公主吗?

师:这只是童话里提到的内容呀,你想一想,在那么多被子下,只有一个小小的豌豆在,正常人会感觉得到吗?

生:这……

师:在生活中,有的同学不小心跌倒,会立刻爬起来,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继续前进。可有的同学呢,只会坐在地上掉眼泪,等待别人的安慰。那这个故事……

生:(恍然大悟)是讽刺那些一点小小的挫折都无法忍受的人吧?

师:正是!在安徒生生活的那个年代,贵族家庭里的人,通常都是不劳而获,娇生惯养,没有任何劳动能力。这颗小小的豌豆就代表挫折,这样微小的挫折都无法战胜,又怎么走入社会独立生存呢!

生:原来,童话故事也有这样深层的内容呀!

师:当然了,你们在阅读童话时,如果能静下心来,联系生活,认真分析,一定会读到更多内容。

第二课时:带着想象,钻进花园

师:现在,我们说回到《巨人的花园》。大家读到的这篇童话,在选入课本时,已经被删掉了一些内容,尤其对花园景物的描写,显得不够丰富。下面请同学展开想象,把文中描写花园的美丽与荒凉的内容,写得更详细一些。也许有的同学觉得这个很简单呀,不就是把花园里的景色介绍清楚吗?那就是一篇普通的写景作文了。我希望你们写出的文章,是能通过这些景物,就让人感受到花园里洋溢着爱的气息,或是花园里充满了冷酷的味道。

生:能写成这样吗?

师:写景的文章,离不开各种修辞手法,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借助想象填补文中的空白,让人们真正感受到爱的美好与恨的冷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童话。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后,开始你的创作吧。

(生写作,师巡视、指导,30分钟后朗读、讲评)

生:花园里美丽极了,树上到处都是可爱的小鸟。草地上,还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十分漂亮。清晨,当太阳刚升起时,花园里到处都洒满了阳光。每一朵花的花瓣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巨人和孩子们一起在花园里做游戏,他们望着一朵朵美丽的花,都欢快地笑着。

师:你的文章里,虽然写到了美丽的景色,不过,并没有让我们感觉到爱心的存在呀。

生:清晨,巨人从睡梦中醒来。他睁开眼睛,一缕温暖的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让巨人感到春的气息来到了。巨人走进花园,花园里遍地都开着鲜花,姿态各异,颜色万千,美丽极了。每一朵花的花瓣上,都挂着美丽的小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那是像钻石一样耀眼的光辉。花园里的小水潭上,有许许多多光点在跳舞。微风拂过,地上的小草愉快地点着头。树上的冰雪一点一点地融化了,大树在阳光的抚摸下,流下了幸福的泪水。花园里,到处都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师:你写的小片段里,真是处处洋溢着爱呀。文中的比喻句都很准确,让我的眼睛浮现出一座特别美丽的花园,与巨人一起享受着孩子们带来的爱。尤其是“大树在阳光的抚摸下,流下了幸福的泪水”这句话,真是太温暖,太富有诗意了。哪位同学写的是荒原,来给我们读一读?

生:一滴露珠从叶子上滚落下来,一阵寒风扫过,露珠瞬间就凝结成了一颗沉重的冰珠。冰珠重重地砸在地上,发出“砰”的一声重响,就像一个冻僵的尸体,毫无生机。寒风在巨人的头顶上凄凉地哀号着,空旷的大地上,好像随时都能飘来一个野鬼,吞噬这里的一切。地上的花早就没有了模样,整个大地就像花的坟墓。河里的水冻成了坚硬的冰,冰上四处都是竖起的冰柱,就像是一把把锋利的剑,随时要刺穿人们的心。冷风无休止地怒吼,时间永远在阴冷的冬季停留了。

师:从你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了巨人的冷酷,你写得真好。但是,想象要合理,这么寒冷的天气,露珠早就消失了,换成雪片更好。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明白,优秀的童话故事不是编出来逗小孩玩儿的,它有深刻的含义。只要大家认真阅读,展开联想,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故事里隐藏的一个又一个秘密,就会把短小的故事读成内容无穷丰富的大故事。

备课笔记

谁持彩练当空舞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毛泽东的这两句诗,写的是彩虹,可是我读到它的时候,仿佛看到一位舞者正挥动着七彩的长绸,沉醉在优美的舞姿中。

那些多姿多彩的名篇佳作,不也是一道靓丽的彩虹吗?我们语文教师能把它在课堂上舞动起来吗?能让学生与我们一起沉醉其中吗?

三百年来,《红楼梦》在不同的时代,产生了久远而广泛的影响。人们不只在读《红楼梦》,也在读自己的一生——一本书,可以让你不断看到“自己”,这才是可以阅读一生的书。

名篇佳作,健康长寿,它们穿越时空,长途跋涉,走了百年千年,一直走进我们的课堂,走到我们的眼前,它们依然精神矍铄,激情满怀。我分明看到,它们的双眼里闪动着渴望的光芒,渴望理解,渴望关爱,渴望与我们手拉手跳一支舞。当你与它心手相牵的时候,你就在它的目光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当今的社会百态、生活万象。

阅读的目的是什么?积累词语,丰富知识,应对考试……这只是过程,是为了达到阅读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如果把它们当做阅读的目的,那是短视而又肤浅的。阅读的目的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整个人类。阅读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握着它,人生就充满了情趣。

一位禅学大师有个总爱抱怨的弟子。有一天,禅师抓一把盐放入杯中,让弟子喝一口,然后问:“味道如何?”弟子皱着眉头答道:“咸得发苦。”随后,禅师带着弟子来到湖边,吩咐他把一大把盐撒进湖里,然后说道:“再尝尝湖水。”弟子捧起湖水尝了尝。禅师问:“什么味道?”弟子答道:“纯净甜美。”禅师在告诉弟子:如果你是一杯水,狭隘的胸襟必将经受痛苦的折磨;如果你是一片湖,宽广的胸怀终将冲淡心中的苦涩。

我们的阅读课,就是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这只狭窄的水杯,融入生活的江河湖海。那样,我们将带着名篇佳作给予我们的美好启迪,畅游在生活的海洋中,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上一篇:前台接待工作流程及礼仪规范下一篇:英语日语自我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