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创新调查报告

2024-05-01

中小企业创新调查报告(共6篇)

篇1:中小企业创新调查报告

中小企业调查报告

徐玮 101113152

甘露 101113134

10级财务管理2班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技术呈现出复杂化和综合化的特征,单个企业已经很难凭借自身能力和资源来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创新资源方面的劣势,更是制约了其技术创新发展。此外,全球开放式创新的趋势也给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挑战。同时,由于集群具有明显的创新优势,集群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我国理论界和政府的重视,但集群内的创新资源共享性优势也容易造成集群刚性,限制其竞争优势的发挥。协同创新作为能够实现系统优势互补并最终使其达到最优的一种手段,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中小企业作为集群内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集群内其他个体进行协同创新,不仅可以弥补自身资源和创新能力不足,也可以充分发挥其柔性创新优势,提高其他个体的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最终通过协同创新效应的显现,实现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并提高集群对市场竞争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如何促进集群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以了解此过程中的促进和阻碍因素为前提,这正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小企业和协同创新的理论为切入点,界定了本文研究的中小企业和协同创新的概念。其次,在对集群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影响因素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分清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并响因素与协同创新程度的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通过对集群内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并结合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各影响因子对集群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过程的作用。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以期对集群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及集群整体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一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发展充实。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我国中小企业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二 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是一个不分地区和发展阶段而曾遍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保证正常合理的价格的形成、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确保经济运行稳定、保障充分就业的前提和条件。无论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处于制度变迁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已经日益显现。

三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是企业起点低、实力小,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绝大部分企业都没有自己工艺人员,更别提研发人员。二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太少,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人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三是缺乏公共的技术创新平台,不能使企业有效的和高校等科研单位直接挂钩,把最新的技术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四 支持中小企业尽快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发展困境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是当前有效应对危机冲击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要支持中小企业尽快走上健康发展道路,不但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服务保障等措施,为中小企业摆脱发展困境创造了宽松环境。同时,中小企业自身也要定好位,正视困难,沉着应对。具体来讲:

1、要加大税收调控力度。一方面要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积极发挥税收政策在拉动投资、扩大出口、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克服瓶颈、促进创业等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的正面促进作用,尽量减少税收政策调控的时滞性、局限性等负面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国际上税收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的相关经验,按照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建立助推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好要妥善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工作,切实帮助中小企业摆脱生产经营困难。

2、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中小企业促进专项基金,鼓励由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安排,设立专项用于支持各地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性基金,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与大企业协作配套、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及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等;积极推进费改税,在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的基础上变费为税,使中小企业的负担稳定在合理的水平上。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清理现有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收费,除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财政、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收费项目外,任何部门和单位无权向中小企业收取任何费用,无权以任何理由要求企业提供各种赞助或接受有偿服务。加强对中小企业收费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及各种摊派行为,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3、要加大金融帮扶力度。稳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继续发挥各商业银行融资主渠道作用,增加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贷款。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规模。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板,积极推进创业板市场,健全创业投资机制,鼓励创业投资公司发展。

4、要加大社会服务力度。要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和服务需求,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各类服务机构提升能力,积极拓展业务,规范服务行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鼓励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加强针对中小企业的共性技术研究,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在中小企业集中特别是产业集聚地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并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机制。

篇2:中小企业创新调查报告

企业管理是一个老话题,但管理如何细化,制度如何硬化,手段如何强化,长期以来却没有解决好。大亚木业(福建)有限公司几年来通过确立科学决策和运用计算机网络,积极探索企业内部资金流、市场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管理,活化了资金,抢占了市场,促进了企业管理的深化、细化和硬化,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木业龙头老大,规模雄踞亚洲第一,多项经济、技术、工艺指标创造了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

创新,不单纯是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思想创新,意识的创新。大亚木业能够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从一个“旁观者”跻身于中国木业龙头行列,并雄居中国木业第一,正是得益于思想和意识的创新。

一、一个起步的企业通过思想创新来加强企业管理

总部设在江苏丹阳、后迁至上海陆家嘴的大亚科技集团,2002年进入木业时,很少有人知晓。从1992年到2002年的10年间,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大亚集团其间有了不小的进步,资金实力也颇为雄厚,为卷烟配套的铝箔、印刷及烟用丙纤丝束做到全国第一。但是单一的产业结构让大亚很难发展壮大,经营规模始终没有突破10亿元大关。发展是硬道理。大亚的发展之路又在哪里?

(一)以思想创新促科学决策

以大亚集团董事长陈兴康为首的一批核心领导骨干,深刻认识到发达国家人造板企业对木材充分利用、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引发对中国人造板市场的冷静思考。放眼欧洲,到处是山清水秀,满目苍松,其森林覆盖率令人叹为观止,更使人惊奇的是欧洲人对人造板尤其是刨花板的偏爱,由此大亚尝试进军木业。

大亚进军木业最重要的动因在于陈兴康上个世纪末考察欧洲时,对发达国家人造板企业对木材充分利用、综合利用的深刻认识及引发的冲动,以及随之对中国人造板市场的冷静思考。放眼欧洲,到处是山清水秀,满目苍松,其森林覆盖率令人叹为观止,更使人惊奇的是欧洲人对人造板尤其是刨花板的偏爱。考察国际、国内两大市场,陈兴康心动了:“欧洲的今天,就是我们中国的明天。大亚介入木业,就要上高科技、现代化的人造板项目,一要振兴中国木业,二要带动山区、林区农民脱贫致富,既兴国又兴民的事何乐而不为。”大亚集团经过反复论证、研究、分析,最终把陈兴康董事长的创新思想和超前意识变为科学决策。

(二)以现代化高科技促行动创新

在全国2000多家人造板企业,无数地下作坊生产的“豆腐渣板”、“桃酥板”、“糟糠板”等劣质板材,不仅极大地浪费了宝贵资源,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而且以恶性竞争严重扰乱了人造板市场的健康发育,给中国林产工业的持续发展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由于此,大亚集团董事长陈兴康斩钉截铁地强调:“大亚介入中国木业,一定要起点高、规模大,一定要搞高科技、现代化,否则大亚人就愧对了祖宗,辜负了后代。” 从2004年12月8日至今,经过大亚建设者的刻苦努力,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的金沙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一座占地450亩、总 1

投资8个多亿的现代化企业拔地而起。

大亚木业拥有45万M3刨花板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主设备主要是从德国辛北尔康普公司引进的,其技术水平世界第一。刨花板生产线这一现代化高科技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林产工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建设循环经济具有指导意义,对改变我国刨花板产品质量低劣和市场形象低下、结束无序混乱的恶性竞争、引领我国林产工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三)以夯实基础促企业发展

大亚集团在2002年做出进军木业的战略决策的同时,把夯实基础——加大对林业资源的投资力度作为企业实现跳跃式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在投资项目的区位选择上,大亚极为明智和审慎。45万M3生产线位于三明市沙县,虽然位置十分偏僻,离福州机场走高速公路约3个小时,运输成本、管理成本较高,但他们考虑到福建森林覆盖率达61.52%,居全国第一;而三明森林覆盖率达76.8%,又居福建第一,拥有大量抚育间伐材、林区“三剩材”和“次小薪材”,所以最终决定把项目落在三明。

为了帮助和带动贫困山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当然同时也为了自身事业得以持续发展,大亚还开创了“大亚+公司+农户”和“大亚+农户”的林材经营模式。大亚每在一地收购木材原料,都要派出小分队为当地农民作采集废弃枝桠林材的示范;与此同时,他们还帮助当地有关单位、企业和个人组建林木切片、收购公司,充分发挥他们在大亚与农户间的桥梁作用。

短短四年,弹指一挥间。“大亚木业”由一个初出茅庐的新兵,一跃成为中国和亚洲第一的木业巨人。就在这四年间,“大亚木业”的建成真正体现了良性循环经济的完整的产业链,它的终端产品由强化木地板、三层实木复合地板拓展到实木家具、办公家具、厨用家具、欧式家具、现代板式家具;它的六个人造板工厂由中、高密度纤维板和高端均质刨花板的生产,进而又向上游的营林伸展,甚至在解决“三农”问题、引领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都有新的探索和建树。“大亚木业”配套成龙的产业化建设的运营模式值得我国大型企业借鉴。

二、成长的企业应用国际化思想增强企业管理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经济的强烈冲击,本土企业逐渐形成了走向世界、争创全球名牌的战略意识。大亚木业逐渐明白,要以全球竞争的眼光来规划名牌的全球战略,建立一条研发、生产、营销的生产销售线,一步步实现在海外本土化经营方略,增强企业管理。

1.研发的国际化。尽管改革开放来,人们已经对木业态度有了很大改变,但是中国企业的木业产品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差距,在国际市场竞争里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为了能在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走向研发的国际化道路,与外国企业携手合作,共同发展,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在国际上树立了一定的声誉。大亚木业为了实现粘合树脂的国产化,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关合作,研制并批量生产对人体无害的脲醛树脂,符合欧洲E1标准,进而符合E0标准,乃至超E0标准,从而为大亚人造板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2.生产的国际化。九十年代初中国的产品主要通过出口的方式进入国际市

场,由于企业与市场之间增加了很多中间商,为了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使产品更符合本地市场,更好地进入海外市场,今年以来许多国内企业开始直接在国投资办厂。为了实施全球战略,在进行技术和品牌输出时,大亚木业将选定了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多个国家建厂。

2.营销的国际化。为了塑造全球化的品牌形象,中国企业必须注重海外的本土化营销推广和销售。长虹自1997年大举进兵海外市场以来,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印尼、菲律宾等地建立稳定的经销商渠道,使长虹产品源源不断的出口销售,除东南亚等成熟市场外,目前长虹在中东市场也取得突破性进展。长虹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建立销售公司,利用当地强大的代理机构进行品牌经营,成功的进入了当地市场。

4.网络的国际化。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当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逐渐认识到网络不仅可以为企业降低采购成本、销售成本,还可以发布信息,获取反馈,方便购买和提供增值服务,互联网络完全打破了地域限制,目前许多企业都在筹建自己的全球商业网络,大亚木业与全球主要的国家和地区都保持着商业网络,大亚木业出口创汇持续保持着每年高速增长,同时还与欧洲多数企业签订出口代理协议,大力拓展海外生存空间。

篇3:中小企业创新调查报告

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等部委自2009年开始联合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 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所谓创新型企业, 即是在众多开展创新活动企业之中的一批为数不多的佼佼者, 它们依凭创新在市场确立竞争优势地位, 具备较强的国际创新竞争力。在技术创新阶段上, 已跨越了单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阶段, 具备了自主创新的基本能力, 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促进经济创新发展的骨干力量, 能够代表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特征、方向和趋势。特别是其中创新极为活跃的中小创新型企业, 不仅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独树一帜, 更重要的是它们多具有某一方面技术创新优势或技术创新模式, 在整体上对已有主导技术范式构成重大挑战, 是可能成为引导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走向的明日明星企业。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及其特征一直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同时也是创新政策研究的重点问题。鉴于此, 本文以科技部等开展的前三批407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中的中小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为调查研究对象, 分析中小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和倾向, 以为政策参考。

研究文献简要回顾

不同规模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不同的优势、倾向和特征。自熊彼特 (1950) 提出两个假设, (1) 创新与垄断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2) 大企业与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之比大于它们的规模之比, 即在创新方面, 大企业具有规模效应。这便掀开了关于大型企业或是中小企业谁更具技术创新优势的争论。熊彼特的观点影响较大, 许多学者在实证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对熊彼特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如J.K.Galbraith (1952) 、Soete (1979) 、刘国新等的研究, 均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技术创新投入, 越能充分享受技术创新的成果。此外, 日本企业在R&D支出倾向方面, 1984年度的实证研究表明, “平均而言企业的销售额每增加1亿, 研发支出增加450万元, 研发倾向为0.045;而销售额每增长1%, 研发增长1.08%, 即研发的销售弹性为1.08” (新饭田宏等, 1987) 。

但在一些本欲证明大企业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研究却发现中小企业更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美国学者Hamberg (1966) 、Mansfield (1981) 等的实证分析表明, “显而易见的是超过一定限度的行业集中大多不能对研发工作起刺激作用”, 因而垄断未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Demsetz (1969) 则认为竞争可以产生更多的研究和创新;Scherer (1984) 等人认为, 规模经济也会产生不经济因素,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技术创新的增长率最终呈现递减性;Loomis (1999) 更是直接指出, 规模越大并不说明企业的创新动力越强。吉尔曼研究会关于主要创新的数据库亦显示, 小公司相对来说更有可能做出重要的创新, 雇员少于1 000人的小公司做出了47.3%的重要创新, 而他们仅占总雇员数的41.2%。王学鸿 (1999) 进行了总结性归纳, 指出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在于:一是灵活、反应快。二是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简单, 管理层次少、柔性大, 信息传递与沟通快且不容易发生扭曲、失真, 对市场变化反应快, 易根据新信息和知识开展小型技术创新。三是很多小企业经营者有冒险精神, 有开拓勇气, 企业家精神强。四是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易为广大消费者接受, 其成果易于市场化、商品化, 技术创新风险损失小且成功率高。五是中小企业在各国企业总数中占绝对多数, 吸纳的就业者占全国就业者比例亦高, 因此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发展小企业, 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其一, Z.J.Acs、R.Wakasugi和F.Koyata (1997) 发现, 小规模企业更倾向于新产品的引进和专利的应用。其二, 美国中小企业管理署 (1980) 、Z.J.Acs (1992) 等研究都认为, 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更有效率。例如, 在20世纪80年代500名雇员以下的小企业平均每年每百万人产生322项技术创新, 而大企业只有225项 (Scherer, 1992) 。其三, Blecher和Paul的研究表明,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一国之内所占的份额可能更高。例如, 美国从1953年至1976年技术创新的主要份额来自小企业。其四, 由于面临的竞争压力大, 因此中小企业创新求存的动力也大。

调查对象和问卷设计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中的中小企业。由科技部等部委联合组织, 按照创新型企业选定标准遴选出的前三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 (试点) 有469家。其中, 中小创新型企业有136家, 占前三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 (试点) 总数的29%。

调查企业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行业分布上, 涵盖近40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 同时相对集中在医药制造、通信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化工、交通设备制造和电气机械制造7个行业。在经济类型上, 涵盖转制院所、集体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多种形式, 其中非国有企业占大多数。

在调查问卷方法设计上, 基于《奥斯陆手册 (第三版) 》企业技术创新调查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采用客体法, 对企业近三年内完成的突出技术创新项目进行调查。突出的技术创新项目, 是指能够充分体现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对企业核心知识产权具有重要贡献, 其成果被成功应用且为企业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科技项目。通过项目调查, 可窥测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了解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在调查内容上, 问卷重点考察企业技术创新的动机、创新类型、新颖程度、创新经费投入、创新影响与经济效果等。在调查方式上, 将调查问卷融入创新型企业评价之中, 作为专家评价的重要参考。这使企业高度重视调查信息的填报, 提高了数据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这次调查采取狭义的技术创新概念, 即技术创新就是指产品或工艺的创新, 或二者兼具的创新。故将企业技术创新的类型分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产品与工艺同时创新和其他创新四类。其中, 其他创新主要是指尚未明确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的活动, 如技术标准的改进与制订等。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新颖度, 通常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划分为企业新和市场新两类, 如OECD (2010) 的《Measuring Innovation——A New Perspective》;二是划分为企业新、国内市场新和世界市场新三类, 如OECD《奥斯陆手册 (第三版) 》, 或是2007年的全国创新调查;三是划分为企业新、本地新、国内新和国际新四类, 如1996年的六省市创新调查。本次调查为了细致区分企业目前技术创新状况, 采取将新颖度划分为四类的方法。

关于企业规模类型划分, 采用国家统计局制订的企业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类划分标准, 如以工业企业为例, 中型企业为从业人员在300至1 000人之间且营业收入在2 000万元至4亿元之间的企业, 小型企业为从业人员少于300人或者营业收入少于2 000万元的企业。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费用, 主要分为研发费、购买技术与设备费、设计费、工程化、中试生产费用、人员培训费以及前期市场调研和后期试销费用等。由于我国企业财务统计报表缺乏与技术创新费用有关的科目, 关于创新费用数据的填报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 调查对创新项目费用总额填报不求高精度, 采用经费支出区间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创新项目经费统计区间根据典型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案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额及其R&D强度分析设置, 分为小于1 000万元、1 000-2000万元、2 000-3 000万元、3000-4000万元、4 000-5 000万元、5 000-10 000万元、1-5亿元、5-10亿元和10亿元以上9个区间。

调查结果分析

1.创新动机:市场需求驱动为主

一般研究认为, 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主要有市场需求拉动和技术供给驱动两个动因。事实上, 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支撑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因此, 这次调查将企业开展创新的动机分为四类:市场需求、技术推动、政策导向与支撑和其他原因。

从项目调查结果 (见表1) 上看, 其一, 71%的中型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为市场需求驱动, 小型创新型企业为76%, 相对小型创新型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更为敏感, 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作用发挥更高。其二, 18%的中型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由技术供给推动, 而小型创新型企业只有12%, 相对而言, 中型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驱动力更高。其三, 政府政策导向和支撑推动对中型和小型创新型企业相同, 均为8%。可见, 面向市场需求是中小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驱动因素, 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已基本形成。

2.创新类型:小型企业更侧重产品创新, 而中型企业兼顾产品与工艺创新

从项目调查结果 (见表2) 上看, 其一, 小型创新型企业以产品创新为主的特征比较明显, 占68.1%, 高出中型创新型企业20个百分点;其二, 中型创新型企业能够很好地兼顾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二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8.1%和48.2%, 这表明中型创新型企业不仅追求新产品去扩展新市场, 同时还追求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质量来占领市场;其三, 在同时进行的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中, 小型企业的比例 (3.6%) 高于中型企业 (2.3%) , 表明少数小型企业综合开发新产品的热情更高。这表现出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创新类型倾向有所不同, 中型企业有兼顾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倾向。

3.创新战略:小型企业偏重于国内市场, 而中型企业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经营目标制定发展战略, 进而细化确定技术战略、研发战略。一般而言, 企业常用的技术创新战略或研发战略主要有进攻型战略、防卫型战略、技术引进战略、争得科技人才战略、“填空隙”战略和合作研制战略。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在竞争战略中多将目标市场定位在国内市场或全球市场, 因此可将其创新战略划分为全球化技术领先战略、全球技术跟踪、国内技术领先战略和赶超业内先进技术、支撑企业转型发展战略。其中, 全球化技术领先战略是进攻型战略, 基于全球市场变化确立创新目标、内容和类型, 创制国际新的产品 (服务) 或工艺;全球技术跟踪、国内技术领先战略属于防卫型战略, 着眼于全球市场, 而立足于国内市场, 创新目标、内容和类型的选择志在优先获取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这些战略导向下的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新颖度水平较高。

从项目调查结果 (见上页表3) 上看:一是中型企业创新新颖度的国内市场新和国际市场新各占50%左右, 创新目标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处于半全球化竞争阶段;二是小型企业多数创新新颖度为国内市场新, 占比为60%, 创新目标以国内市场为主。

再者, 调查还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来综合考察企业创新战略的布局与实施情况。一般而言, 企业创新项目投入决定于其经济规模, 规模越大, 投入会越高。但从调查结果 (见表4) 上看, 中型和小型创新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经费支出呈现出十分相似的特点:一是中型和小型创新型企业都侧重于投入项目经费在1 000万元以下的技术创新项目, 占比最高;二是从大尺度项目额度上看, 3 000万元以下的技术创新项目是当前中小创新型企业的投资热点, 如小型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76.0%、中型创新型企业则63.8%都集中在这个区间内;三是中小企业也会投资经费较高的项目, 如有15.4%的中型企业和12.0%的小型企业投资于5 000万元至1亿元的创新项目。可见, 中小创新型企业在技术创新项目上的投入是比较理性的, 与其将国内市场作为主要市场定位具有密切联系。

主要启示与建议

创新的本质是商业化, 刺激有效市场需求是创新的关键。通过对中小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调查分析可知:面向市场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驱动因素, 企业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已经基本形成。理论分析与历史经验均表明, 市场需求动力、发展环境压力和宏观政策环境的变化迫使企业改变发展方式,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和方式。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双重作用, 为企业创造有效市场需求, 从而将经济发展引向另一个高质量增长的新阶段。在了解企业技术创新方向与特征基础上, 政府应积极创造有效市场需求, 引导和调整产业结构, 特别是通过投资、采购、金融等政策手段激励企业创新, 为企业创新创造有利的创新生态环境。

因此, 建议政府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政策重点放在“市场需求政策”上, 关注中小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 为其创新发展创造市场。

在发挥市场需求导向作用基础上, 积极研究制定基于需求侧的创新政策, 促使其与技术进步推动结合在一起, 形成政府行为-企业创新-用户需求的“三螺旋式”创新推动力, 强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支持小型创新型企业创新发展时, 更侧重于推动和激励其开展产品创新, 关注其产品创新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因素, 有选择地支持其开展与产品创新相配套的工艺创新, 并进一步引导其向全球市场看齐。

篇4:中国本土企业创新调查

调研背景

此份中国本土企业创新调查报告,节选自博斯公司联合《21世纪商业评论》、比荷卢商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共同开展的《2013年中国创新调查》。共有264名受访者参与调查,其中,61%为中国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36%为非中国企业(包括跨国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受访者涉及的行业涵盖工业品、消费品、专业服务、计算机与电信、汽车、能源化工、医疗/生命科学、金融/保险等,而且超过80%的受访者担任公司的总裁、总监或经理职位。

中国正在重新成为全球创新大国,过去5年中,上榜博斯公司全球创新1000强(年度研发支出最高的上市企业排名)的中国企业,已经从15家增加至近50家。它们研发支出的强劲增长已经带来了明显回报:在今年的中国创新调查中,受访者认为中国创新的质量和成效正在持续提升,64%的在华跨国企业受访者指出,部分中国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与自己持平或更强,这一数字大大高于去年的48%。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创新活动的全球化。调查结果显示,超过2/3的受访者表示正在中国开发产品以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而去年的调查中这一比例仅为41%。

大约50%的受访中国企业认为,自己拥有国内一流的创新能力,但只有25%的中国企业认为自己拥有全球领先的创新能力,汽车、金融/保险、计算机和电信行业尤其如此。未来,有88%的受访中国企业表示,将在2023年前在中国从事全球化研发。

创新企业的三种类型

博斯公司在过去8年的全球创新1000强研究中,将创新企业分为三种类型:需求搜寻者、市场阅读者和技术推动者(由博斯公司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对其进行分类)。

需求搜寻者。苹果、宝洁和海尔等公司都是需求搜寻者,它们与客户积极互动并从中获得创意,同时,利用对终端用户的深入了解开发新的产品及服务。它们的目标就是发现消费者已经或尚未提出的需求,并试图率先推出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产品。

市场阅读者。比如现代汽车、卡特彼勒等公司,它们密切关注市场、客户和竞争对手,从而提出创意,并通过持续改进来创造价值。这意味着,这类企业较为谨慎,是市场上的“快速追随者”。

技术推动者。谷歌和博世公司是典型的技术推动者,它们主要依赖内部技术能力开发新的产品及服务,通过研发投资来推动突破性的创新和渐进式的改进,并利用新技术来满足客户的已知及未知需求。这类公司与客户的直接沟通最少。

尽管这三种创新战略都能实现巨大成功,但全球创新1000强研究显示,长期而言,采取需求搜寻者战略可能带来最高的回报,但实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相比去年,今年有更多的受访者指出,在华跨国企业与中国本土企业采取的创新战略存在很大差异。2013年,44%的受访中国企业认为自己采取的是需求搜寻者战略,而外资跨国公司中大多为技术推动者,需求搜寻者的比例约为29%(见图1)。这一结果与传统观点相悖,人们一般认为中国企业多为快速追随者,倾向于迅速复制并改进其他公司的产品。

和中国本土企业不同,在华跨国企业主要通过技术优势来推动创新,它们的技术优势源于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研究。不过,中国企业正在不断积累经验并走向成熟,今后可能在这些领域赶超跨国企业。

本土企业看重的关键创新能力

创意发掘、创意转化、产品开发和商业化,被看作是创新的四个阶段。在今年的调查中,我们请受访者指出这四个阶段中最关键的能力,但结果表明,中国本土企业和在华跨国企业对于所需能力并不十分确定。同时,它们对于各创新阶段的关键能力也无法达成共识。

比如,中国企业更关注核心创新能力,如平台管理和产能提升,而且不再将逆向工程视为唯一的创新来源;在华跨国企业则更为正视且注重流程,它们看重政府关系管理及对市场潜力的了解等(见图2)。

此外,中国企业采用的创新工具和跨国企业也不尽相同。在创意发掘阶段,中国企业多采用基于客户的创新工具,如直接观察客户、终端用户或终端客户焦点小组,而在华跨国企业则更看重销售人员、客服代表的反馈及技术路线图。这与全球范围的调查结果相差甚远。

调查还显示,中国企业在创新领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它们所提出的关键成功要素正是自己最薄弱的环节。比如中国企业认为,管理产品全球上市、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开放式创新、新创意捕获等能力最为关键,但自己十分缺乏这方面的能力。

启 示

关键词:提升

相比去年,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力量蓄势待发,而且未来数年可能会出现更大的突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积极采取独特的创新战略,把握全球市场,尤其是西方市场的机遇。

关键词:自省

中国企业并未骄傲自满,而是经常自省,认识到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它们将国内创新成果推广至发达及其他发展中市场,那么今后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功。

关键词:枢纽

中国已成为重要的研发枢纽,跨国企业纷纷在此设立全球研发中心。2012年,中国的研发支出约占GDP的2%,但上海、北京等城市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4%~5%,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随着在华创新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可能重新成为创新大国。

关键词:挑战

中国企业今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保持自身优势,因为跨国企业已经开始逐步了解中国企业的能力,它们试图进行模仿,并将这些优势与其现有的经营策略相结合。

篇5:市工业企业创新调查报告

企业创新是企业保持稳定发展及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市统计局对全市16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的2017年创新调查显示,全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成功率高,创新成果显著,但企业创新面较低,创新遇到的人才和资金短缺问题值得关注。

一、规模工业企业创新主要特点

1、创新成功率高。2017年,调查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582家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占比35.2%。这一比例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均超过了四成),有创新活动的企业覆盖面处于较低水平。而另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R&D活动的覆盖面为17.8%,在全省也是处于较低水平。虽然创新覆盖率较低,但企业创新成功率却处于较高水平。在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中,扣除中止、失败或尚未完成的情况,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达82.1%。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第一,自主创新费用超过六成,企业创新以自主创新为主。2017年,调查的规模工业企业投入创新费用51.81亿元,平均每个企

业313.3万元。其中,代表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研发经费支出31.61亿元,在创新费用中所占比重达61.0%。另外,购买机器设备和软件经费支出19.27亿元,占37.2%。企业委托外单位研发和用于购买技术的经费支出占比相对较低,分别各占0.9%。第二,创新活动形式以企业独立开发为主。调查发现,在开展产品创新的企业中,高达91.7%的企业为独立开发;在开展工艺创新的企业中,进行独立开发的企业也达到了86.9%。除独立开发外,企业也选择了与其他企业、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以及境外企业或机构合作。在开展产品创新的企业中,与其他企业合作的占12.9%,与研究机构合作的占0.5%,与高等学校合作的占7.8%,与境外企业或机构合作的占2.3%;在开展工艺创新的企业中,与其他企业合作的占17.2%,与研究机构合作的占1.0%,与高等学校合作的占8.3%,与境外企业或机构合作的占0.7%。

3、大中型企业是创新的中坚力量。调查的460家大中型规模工业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的有229家,占大中型企业的49.8%,表示有一半的大中型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远高于小微型企业的29.1%。从创新费用支出看,大中型企业创新费用支出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创新费用支出的85.1%。

4、技术创新是企业的主要选择。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等创新模式看,调查的规模工业企业中,开展了产品创新或者工艺创新等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有446家,占调查企业的27.2%;开展了组织(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等非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有388家,占调查企业的23.7%。技术创新企业比重高于非技术创新企业比重2.3个百分点。

5、企业创新成果多。一是新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增长。2017年,规模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569.51亿元,同比增长3.6%,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比重为17.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创新企业竞争力提升。在开展产品创新的企业中,64.4%的企业推出了对于国内市场全新或有重大改进的产品,17.6%的企业推出了对于国际市场全新或有重大改进的产品。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中,有71.4%的企业申请了专利,23.3%的企业申请了注册商标,6.8%的企业申请了版权登记,16.5%的企业形成了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三是创新企业盈利优势明显。2017年,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2%,比未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高0.8个百分点。

6、创新活动城区高于县域。2017年,规模工业企业中城区开展创新活动企业的比重为52.2%,县域为47.8%,城区高于县域4.4个百分点。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与经济发达程度呈现较高正相关性,全市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最高是天元区,占比75.4%,最低的是茶陵县,为17.9%。各县市区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依次为:天元区75.4%,醴陵市63.9%,石峰区56.9%,云龙示范区55.6%,荷塘区41.9%,攸县30.3%,炎陵县28.7%,芦淞区28.1%,**县27.8%,茶陵县17.9%。

二、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

1、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是高素质人才

调查显示,认为“高素质人才”对企业创新获得成功影响程度大的企业占76.4%,居创新成功因素第一位。认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企业内部的激励措施”和“充足的经费支持”对企业创新成功影响大的企业占比分别为72.5%、70.6%和68.6%,居创新成功因素第二、三、四位,表明人才和资金的因素对企业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2、阻碍企业创新发展主要因素是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是阻碍企业创新的第一因素。按阻碍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因素重要程度统计,有38.3%的企业将缺乏资金支持视为阻碍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最主要因素,排在各因素之首,比第二因素高

20.9个百分点。在缺资金的企业中,有58.8%的企业表示缺乏企业内部资金支持,41.2%的企业表示缺乏银行贷款等外部资金支持。

人才缺乏是阻碍企业创新的第二因素。有17.4%的企业将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视为阻碍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最主要因素,排在各因素第二位。

创新成本过高是阻碍企业创新的第三因素。有15.8%的企业将创新费用方面成本过高视为阻碍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的最主要因素

缺乏信息是阻碍企业创新的第四因素。有14.9%的企业将缺乏信息视为阻碍企业创新的最主要因素,排在各因素第三位。在缺乏信息的企业中,53%的企业表示缺乏技术方面的信息,47%的企业表示缺乏市场方面的信息。

此外,不能确定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6.6%)、很难找到合适的创新合作伙伴(3.1%)、市场已被竞争对手占领(2.2%)、创新成果易被竞争对手低成本模仿(1.7%)等也被部分企业视为阻碍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

3、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是政策支持

为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国家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调查表明,在享受了优惠政策(只列出了10种优惠政策)的调查企业中,超过六成企业认为优惠政策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效果明显。按调查顺序,认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效果明显的占76.1%,认为“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效果明显的占79.4%,认为“企业研发活动专用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效果明显的占69.8%,认为“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收入免征增值税和技术转让减免所得税优惠政策”效果明显的占71.4%,认为“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效果明显的占70.8%,认为“鼓励企业吸引和培养人才的相关政策”效果明显的占68.1%,认为“金融支持相关政策”效果明显的占69.6%,认为“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政策”效果明显的占75.2%,认为“优先发展产业的支持政策”效果明显的占74.1%,认为“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政策”效果明显的占71.9%。

调查同时表明,有部分企业未能享受国家这些优惠政策,而未享受的原因,认为“不具备享受该政策的资格”排在第一位(在10种政策中均排在第一位),认为“吸引力不足”排第二位,认为“不知道此政策”排在第三位。另有少数企业认为未享受的原因是“办理手续繁琐”、“政府部门政策执行力度不够”。表明国家优惠政策的落实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建议

1、加大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要全力打造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人才扎根**创新创业,着力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企业自身高素质创新人才。

2、加大企业创新资金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加大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积极为企业提供财政、税收、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政府要调动和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企业创新活动,拓宽企业创新融资渠道,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确保企业创新投入稳步增长。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要“修炼内功”,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形成企业盈利和创新的良性循环。

篇6:县企业科技创新情况调查报告

一、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

在市场竞争中,科技含量高低已经成为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已经受到全县企业经营者的普遍认同。调查显示,全县22家规上工业企业和10家规上服务业创新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同时逐渐呈现出了一些自身的特点。

(一)创新意识增强

在自主创新活动中,全县工业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被调查的工业企业中45.4%的企业在近三年开展了产品创新活动,40.9%的企业在近三年开展了工艺创新活动,40.9%的企业在近三年进行了组织管理创新,27.2%的 企业在近三年进行了营销创新,有68.1%的被调查企业准备在今后几年内开展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抽样调查的10家规上服务业中,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不足20%。

(二)创新投入稳步增长

随着企业创新意识的增强,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以及研发人员的数量都稳步增长。2014,32家被调查企业中,有科技研发项目的企业占37.5%,分别是(益能铁合金有限公司、山丹水泥集团、宏定元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金山啤酒原料有限责任公司、瑞源啤酒原料有限责任公司、腾达西铁冶金有限责任公司、丹马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润牧饲草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丰源节水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长山子煤矿、青龙管道有限责任公司、铁骑水泥)。科技研发经费支出4292.7 万元,同比增长188.4%,其中政府资金42万元,企业资金4250.7万元,参加科技项目人员120人,其中女性10人,拥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人员占 50%。拥有独立的研发机构或实验室的企业占12.5%,分别是(山丹水泥集团、铁骑水泥、腾达西铁冶金有限责任公司、金山啤酒),从业人员34人,其中博士学历4人,硕士学历1人,本科学历8人。可见,企业已经重视自己拥有研发机构的优势,把注意力放到了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方面。

(三)创新成效显著

科研投入的增加带来了丰厚的研发成果,全县企业创新成效显著。2014,32家被调查企业新产品研发支出2927.9万元,新产品产值6785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6120万元。企业技术创新效果明显,被调查企业在产品方面:28.1%的企业增加了新产品,31.2%的企业提高了产品性能或质量,25% 的企业取得了开拓新市场或增加市场份额;在工艺方面:25%的企业提高了生产能力或服务能力,28%企业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消耗,31.2%的企业降低了单位产出的劳动成本。在知识产权获取方面,被调查的企业中39.3%的企业形成了国家或同行业标准,1.25%的企业申请了注册商标或申请了专利,如:铁骑水泥、丹马油脂、西部合金。

(四)市场导向及自身发展需求推动企业实施创新战略

企业创新战略的推动实施不外乎受到外部需求及自身发展压力的共同影响:(1)外因市场需求变化。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最为敏感,这就要求企业及时根据需求的变化自发地对产品性质和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有81.25%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创新对企业生存发展起了一定作用或重要作用。另外,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激烈的市场竞争也给了企业更大的紧迫感,有52%的被调查企业承认,市场或同业竞争也是其开展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2)内因自身的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靠一成不变的产品很难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产品档次,创好名牌产品,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调查数据显示,有42%的被调查企业因为企业内部研究与发展要求,迫使企业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投入,实施创新战略。企业逐渐意识到,要保持其在市场经济中的永续竞争力,就必须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甚至是引领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调查显示,有28.1%的被调查企业的创新产品对于本企业是新的。

(五)院企、企企科技合作已成为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由于全县企业技术研发基础条件有限,高层次技术人才缺乏,所以新产品研发难以靠自身去独立完成,只有通过院企、企企科技合作,引进智力、引进成果,消化吸收再创新,才能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近几年,我县的院企、企企科技合作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部分企业与省内外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正在组织实施多项科技合作项目。调查显示有34.3%的企业准备或者已经在和各大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展开合作。如:丹马与甘肃农业大学合作的油菜籽深加工油脂干式冷凝真空脱臭系统技术集成应用,长山子煤矿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的长山子井田砂砾岩含水层分布特征及防治水对策研究、丰源节水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承插式悬辊管的研发、益能铁合金的多元铁合金新产品的开发等。

二、存在问题

(一)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整体淡薄、开展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明显不够。在调查的企业中,大部分的企业经营者虽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有切身体会,但对本企业如何开展科技创新的思路仍然模糊,感觉无所适从,对研发设备和技术人才投资缺乏积极性;也有少数的企业经营者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对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满足目前的产品和市场,缺乏危机意识、进取意识和扩张意识,固守小农经济的思维定势,不愿进行技术研发和扩大再生产的思想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禁锢。

上一篇:巴蒂斯图塔个人资料下一篇: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与传染病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