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摆角很小的情况下(一般是小于10°),忽略空..."> 在摆角很小的情况下(一般是小于10°),忽略空"/>

单摆的教案示例

2024-05-01

单摆的教案示例(精选7篇)

篇1:单摆的教案示例

学情分析

1. 知识结构:学生已经学习了简谐运动的图像和运动规律,在借助图像对简谐运动有一定

的了解后,再将受力和运动情况较为复杂的单摆作为简谐运动的一个特例来研究,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2. 心理特点:高中物理的教学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对实验的分析来总结运动规律。目前学

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第一轮复习后有所提高,但不注重对知识体系的`把握,相关知识之间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本节内容是选修部分,高考所占比例不大,学生可能会不重视。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强化对知识系统化的意识,决不能存在知识上的盲点。 学习内容分析

通过介绍单摆的构成,首先让学生了解究竟怎样才能称之为单摆,然后对其运动特点进行理论分析。在授课中要将一些必要的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使学生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跨越,加深学生对简谐运动的理解,同时对摆球进行受力分析,找出简谐运动的回复力与位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篇2:单摆的教案示例

上课铃声响起,起立。顺势提出问题:上课铃响了,今天我们能准确地测量时间,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测量时间的吗?人类又是何时开始才能准确测量时间?在学生思考的时候介绍了古代测量时间的方法:水漏,日晷等。接下来讲解伽利略发现单摆的等时性故事,再说惠更斯利用对单摆的研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摆钟。这是临场的应变。听到了铃声,生成的引入。其效果比事先预设要好得多。既介绍了时间测量的历史,又通过故事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同时又为更好引入主题单摆作了辅垫。下课自己也感到这里的临场处理较为满意。

新课的教学以实验主导,电子白板辅助补充,两者相互结合。教学中坚持能实验得一定做实验,不能做实验用动画、视频弥补。这样提供真切感。这种处理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认可,也得到学生的认可。课下问学生:是喜欢实验,还是喜欢动画、视频?是一致说实验。这也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一些教师为了省事,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的条件,常常用动画、视频代替实验,这种做法损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这节课的存在问题之处是需要以后教学中加以改善得。一是重点不突出。前面简单地讲解速度慢了一点,后面的重点、难点考虑到时间加快了点。什么是单摆?提供了几幅图。让学生思考。再每一个用实验去验证、讲解。这个环节时间用得较多,与它的难易程度有点不相配。以后教学这里可以快一点,不需要担心学生不理解。教学中还是要谨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看懂的不讲”洋思教学原则。二是单摆是简谐运动的证明议课时有老师提出,应该用板书。这很有道理。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用白板文字混杂,空间小,不易分辨,而且事先设计好的播放速度快不利于学生理解。用板书可以先让学生上黑板证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写情况加以补充说明。这样既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也让学生体验物理解题的书写规范,同时板书手写速度较慢,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听懂、理解。

篇3:单摆的教案示例

§4.6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二。其教学模式为:自主练习→实验演示→讲练结合。

二、教学目标 (认识、技能、情感)

(1) 知识技能:共点力的平衡, 平衡条件, 超重、失重。 (2) 过程与方法:由平衡到不平衡是一个过渡的过程, 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认知的规律;从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 掌握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 (2) 难点: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

四、教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体重计、弹簧秤、装满水的塑料瓶等。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环节

(1)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与内容:按环节设计自学、讨论、实践、探索、训练等内容。 (2) 教师导向激励示范等内容:精讲、启发、联系渗透等。

1. 共点力的平衡 (平衡状态)

2. 平衡条件: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0

(训练:教材P91题1、2)

平衡状态是指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并不说若指某一时刻静止, 那这一时刻就是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或平衡状态是指加速度为0的状态。

例1:城市中的路灯, 无轨电车的供电线路等, 经常用三角形的结构悬挂。图1为这类结构的一种简化模型。图1中硬杆OB可绕通过B点且垂直于纸面的轴转动, 钢索和杆的重量都可忽略。如果悬挂物的重量为G, 角AOB等于θ, 钢索OA对O点的拉力和杆OB对O点的支持力各是多大? (1) 轻质细绳中的受力特点:两端受力大小相等, 内部张力处处相等。 (2) 轻质直杆仅两端受力时 (杆处于平衡状态) 的特点:这两个力必然沿杆的方向且大小相等。 (3) 节点O也是一理想化模型。

3. 超重与失重

那么, 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先播放一段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

例2:如图2, 人站在电梯中, 人的质量为m。 (1) 人和电梯一同静止时, 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2) 人随电梯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 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3) 人以加速度a匀减速下降, 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4) 人随电梯以加速度a (a

【解析 (1) 】求解人对地板的压力, 该题中如果选电梯为研究对象, 受力情况会比较复杂, 甚至无法解题。所以我们只能选人为研究对象, 那选人为研究对象能求解出人对电梯的压力吗?能!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等大、反向的。只要求出电梯对人的支持力, 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就可求出人对电梯的压力。因为人是静止的, 所以合外力为0, 有:N=mg.

【解析 (2) 】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 因为加速, 所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同向, 物体是上升的, 所以加速度方向也是向上的。有N=mg=ma圯N=ma+mg>mg, 看到了什么?人对地面的压力竟然会大于本身的重力?

【解析 (3) 】以加速度a匀减速下降, 因为减速, 所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反向, 物体是下降的, 所以加速度方向是向上的。有N=mg=ma圯N=ma+mg>mg.人对地面的压力还是大于本身的重力。

【解析 (4) 、 (5) 】学生自己分析解答, 不会有太大难度。 (4) (5) 两题加速度方向均向下, 合外力向下, 于是有N=mg=ma圯N=ma+mg>mg.当人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时, 人对地面的压力大于本身重力;当人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时, 人对地面的压力小于本身重力。物理学中分别把这两种现象叫做超重和失重。

【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这种现象叫做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这种现象叫做失重。

观察实验视频。实验验证:大家可以利用身边的器材验证。实验1:用弹簧秤挂上钩码, 然后迅速上提和迅速下放。现象:在钩码被迅速上提的一瞬间, 弹簧秤读数突然变大;在钩码被迅速下放的一瞬间, 弹簧秤读数突然变小。体会为何用弹簧秤测物体重力时要保证在竖直方向且保持静止或匀速。实验2:学生站在医用体重计上, 观察下蹲和站起时秤的示数如何变化。实验前先让同学们思考示数会如何变化再去验证, 最后再思考。 (1) 在上升过程中可分为两个阶段:加速上升、减速上升;下蹲过程中也可分为两个阶段:加速下降、减速下降。 (2) 当学生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时会出现超重现象;当学生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时会出现失重现象。 (3) 出现超重现象时加速度方向向上, 出现失重现象时加速度方向向下。

【解析 (6) 】mg-N=mg圯N=mg-mg=0, 即当电梯对人没有支持力时, 人只受重力, 加速度大小为g, 做的是自由落体运动。同学们又看到了什么?人竟然可以对电梯没有压力?物理学中把这种现象叫做完全失重。

【定义】:如果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方向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做匀变速运动, 这时物体对支持物、悬挂物完全没有作用力, 好像完全没有了重力作用, 这种状态是完全失重。

观看视频。问题: (1) 人随电梯能以加速度a (a>g) 匀加速下降吗?不可能, 最大只能是g. (2) 如瓶竖直向上抛出, 水会喷出吗?为什么?不会, 仍然完全失重。 (3) 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时, 物体实际受的重力是否发生了变化?没有。

4. 归纳总结

(1) 什么是超重 (失重) 现象? (2)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 (失重) 现象? (3) 为什么会出现超重 (失重) 现象?

【牢记】 (1) 超重和失重是物理现象; (2) 物体重力与运动状态无关, 不论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 重力不变; (3) 规律: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 (超重状态) 、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 (失重状态) 、超重还是失重由加速度方向决定, 与速度方向无关。

篇4:永不停息的单摆

[关键词]单摆 间歇电磁力 周期加速 不停息摆动

(一)原理和设计构想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中,单摆实验仪器的摆角一般应小于5度。从力学原理上讲,单摆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应以简谐振动的方式永不停息地摆动下去,根据受力分析, 作为单摆的小球,重力沿绳子方向的分力和绳子弹力的合力提供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沿运动轨迹切线方向的分力不断做功实现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导致小球做周期性不停止的摆动;然而,实际上,由于受到各种阻力因素的影响,单摆实际上是在做阻尼振动,阻力做功消耗了摆球的机械能,最终使摆球停止在平衡位置。甚至合外力不全在竖直平面内时,还会作其他摆动,如做圆锥摆动等。

经过试验探索发现,用周期等于单摆摆动周期的间歇电磁力来驱动单摆时,磁场可以补充摆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致使单摆永不停息地摆动下去,并且还发现本仪器兼有傅科摆的演示效果,即摆动到一定的时间后可明显观察到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摆平面出现的偏转角。

(二)实验仪电路及工作原理

1.实验仪的电路组成。

本实验仪电器控制电路包括两个电路部分:1-弱电控制单元,2-电磁力驱动单元,如图1所示。

1-弱电控制单元的组成:铜环与电磁继电器串联后接入到12V直流电路中;

2-电磁力驱动单元的组成:电磁铁的电磁线圈与开关S1、电磁继电器的触头和指示灯顺序串联后,接入220V的交流电路中。

2.其工作原理是:闭合开关S1,同时使摆球摆动起来。在每个摆动周期内,球在两个最高点时,吊球的铜丝与铜环接触的瞬间电磁继电器接通,使电磁铁通电产生一个瞬时的磁场力。当小球离开最高点时,磁力随即消失,这样使得小球在每次回摆时受到外加电磁力的驱动,获得补充能量来克服外界阻力产生的影响,从而使小球永不停息地摆动下去。电路指示灯工作过程是,开关S1闭合,电磁继电器接通,电磁铁回路接通,指示灯亮;否则,指示灯熄灭。

(三)实验仪结构示意图

实验仪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1)12V直流电源;(2)12V电源接线柱;(3)工作指示灯;(4)交流电源接线柱;(5)保险丝;(6)带指示灯开关;(7)单摆小球;(8)铜丝制摆线;(9)铜环;(10)固定架;(11)导线;(12)底座。

实验仪线路连接:直流电源的正负接线柱接装置的两个接线柱, 电源接线柱接220V交流电。

(四)功能特点及效果分析

1.实验仪的功能特点。

(1)集“单摆演示、电磁力驱动演示、傅科摆演示和弱电控制强电演示”于一体,且演示效果显著。

(2)集“力、电、磁”知识于一身, 知识含量丰富,趣味性强,能很好地激发同学们探索科学的兴趣。是一种很好的“综合性、探索性、创新性”演示实验。

(3)采用低压弱电控制高压强电,把强电路放在装置内部,低压控制电路置于操作区,使实验仪器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2.实验仪注意事项及演示效果分析。

(1)实验开始时最好在铜丝上镀一层锡,这样铜丝与铜环的接触效果会更好,实验现象的明显度也会大大提高。

(2)换重一些摆球不仅会使接触效果增强,还会增加实验现象的明显度。

(3)每个周期内,铜丝与铜环接触两次,电磁继电器的衔铁也将被吸合、释放两次,指示灯也同步闪亮两次、演示效果明显。

篇5:物理单摆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进一步熟悉有关单摆的知识,能够熟练利用单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

1、理解单摆在摆角很小(如不大于10)情况下,其振动是简谐运动。

2、单摆模型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课件演示,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是单摆?

(2)单摆振动的回复力来源于什么?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3)知道单摆的周期和什么有关?单摆振动的周期公式怎样?

(4)演示课件《单摆》,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二)例题精讲

例1. 如下图所示,用两根长度都为L的绳线悬挂一个小球A,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使球A垂直于纸面作摆角小于5°的摆动,当它经过平衡位置的 瞬间,另一小球B从A球的正上方自由下落,并能击中A球,则B球下落的高度

是。

分析解答:球A垂直于纸面作摆角小于5°的摆动,球A的运动是简谐振动,

摆长为Lsinα,周期为T?2?0l。球B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时间为t,下落g

高度h=12gt。当球A经过平衡位置的瞬间,B球开始下落,B球若能击中A球,B球下落时2

间应为A球做简谐振动半周期的整数倍,即t=nT/2。则n?Lsin2h? 解出B球距Agg

球的高度h=122npLsinα(n=1、2、3…) 2

点评:振动的周期性表现在它振动的状态每隔一个周期的时间重复出现,因此在讨论某一状态出现的时间时,要注意它的多值性,并会用数学方法表示。如本题中单摆小球从平衡位置出发再回到平衡位置的时间是半周期整数倍的一系列值。

例2. 若单摆的摆长不变,摆角小于5°,摆球质量增加为原来的4倍,摆球经过平衡位置的速度减小为原来的1/2,则单摆的振动( )

A. 频率不变,振幅不变B. 频率不变,振幅改变 C. 频率改变,振幅改变D. 频率改变,振幅不变

分析解答:单摆的周期T=,与摆球质量和振幅

无关,只与摆长L和重力加速度g有关。当摆长L和重力加速

度g不变时,T不变,频率f也不变。选项C、D错误。单摆

振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如图5所示,摆球在极限位置A的重力势能等于摆球运动到平衡位置的动能,即mgL(1-cosθ)= mυ /2,υ=

增大,α减小,振幅A减小,选项B正确。

(三) 课堂练习

1、单摆的周期在下列何种情况时会增大

A、增大摆球质量B、减小摆长 C、把单摆从赤道移到北极 D、把单摆从海平面移到高山

2、甲乙两单摆,同时做简谐运动,甲完成10次全振动时,乙完成25次全振动,若乙的摆长为1m,则甲的`摆长为__________。

3、一单摆摆长为98cm,t=0时开始从平衡位置向右运动,则当t=1.2s时,下列关于单摆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A.正向左做减速运动,加速度正在增大B.正向左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正在减小

C.正向右做减速运动,加速度正在增大D.正向右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正在增大

(四) 能力训练

4、某学生利用单摆测定本地的重力加速度,他考虑了若干方案,其中正确的是()

A、测出单摆的振幅,摆长和振动周期

B、测出单摆的摆角、摆球的质量和振动的振幅

C、摆角只要小于5°,其实际角度不必测量,但需测出单摆的摆长和振动周期

D、必须测出摆角大小,摆长和振动周期

5、某学生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测得摆球的直径是2.0cm,悬线长是99.0cm,振动30次所需时间为60.0s,则测得的重力加速度值等于__________cm/s。 22,当υ减小为υ/2

时,

6、一单摆的摆长为78.1cm,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9.81m/s,试求这个单摆的周期。如果将这个单摆放到月球上,月球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的0.16倍,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这个单摆在月球上的周期变为多少?

(五) 学习本节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①周期T与振幅、摆球质量无关,只与摆长L和所处地点重力加速度g有关。 ②单摆的摆长L是指悬挂点到摆球球心间的距离。 2

参考答案

1、D

2、6.25m 3、A 4、C

篇6:电流的磁场,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2.知道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3.会用安培定则判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二)教具

一根硬直导线,干电池2~4节,小磁针,铁屑,螺线管,开关,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重做第二节课本上的图14-9的演示实验,提问:

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

小磁针只有放在磁体周围才会受到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吗?也就是说,只有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吗?其他物质能不能产生磁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

2.进行新课

(1)演示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演示实验:将一根与电源、开关相连接的直导线用架子架高,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将小磁针平行地放在直导线的上方和下方,请同学们观察直导线通、断电时小磁针的偏转情况。(课本上第115页的图14-15)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

(观察到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断电时小磁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

进一步提问:通过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师生讨论:通电后导体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后导体周围的空间对小磁针产生磁力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教师指出:以上实验是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的,此实验又叫做奥斯特实验。这个实验表明,除了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外,电流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即电流的磁场,本节课我们就主要研究电流的磁场。

板书:第四节 电流的磁场

一、奥斯特实验

1.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存在着磁场。

提问:我们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那么电流周围的磁场方向是怎样的呢?它与电流的方向有没有关系呢?

重做上面的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当电流的方向改变时,小磁针N极的偏转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

(观察到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小磁针N极偏转方向也发生变化,说明电流的磁场方向也发生变化。)

板书:2.电流的磁场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磁场的方向也发生变化。

提问:奥斯特实验在我们现在看来是非常简单的,但在当时这一重大发现却轰动了科学界,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看书讨论后回答:

因为它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从而说明表面上互不相关的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发现,有力推动了电磁学的研究和发展。

(2)研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

奥斯特实验用的是一根直导线,后来科学家们又把导线弯成各种形状,通电后研究电流的磁场,其中有一种在后来的生产实际中用途最大,那就是将导线弯成螺线管再通电。那么,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按课本图14-17那样在纸板上均匀地撒些铁屑,给螺线管通电,轻敲纸板,请同学们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并与条形磁体周围的铁屑分布情况对比。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

提问:怎样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呢?它的极性与电流的方向有没有关系呢?

演示实验:将小磁针放在螺线管的两端,通电后,请同学们观察小磁针的N极指向,从而引导学生判别出通电螺线管的N、S极。

再改变电流的方向,观察小磁针的N极指向有没有变化,从而说明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引导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

2.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也发生改变。

提问:采用什么办法可以很简便地判定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呢?同学们看书、讨论,弄清安培定则的作用和判定方法。板书:

三、安培定则

1.作用:可以判定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2.判定方法: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教师演示具体的判定方法。

练习:如图所示的两个通电螺线管,用安培定则判定它们的两极。

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按上图将导线在铅笔上绕成螺线管,先弄清螺线管中电流的指向,再用安培定则判定出两端的极性。

通过以上练习,强调:螺线管的绕制方向不同,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也不同。3.小结(略)

4.作业:

1.完成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篇7:调皮的太阳教案示例

目标:

1、能感受散文诗《调皮的太阳》所带来的幽默、诙谐。

2、了解太阳的作用。

准备:

1、《调皮的太阳》FLASH

2、太阳头饰,苹果、草莓头饰,配图诗歌。

过程:

一、导入

1、T:“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客人,他先要考考我们的小朋友,他出了个谜语请小朋友猜一猜‘有位老公公,一副圆面孔,有朝一日不见他,不是刮风就下雨。’”

2、猜出答案后,出示太阳图像。T:“小朋友真聪明,我们跟太阳伯伯打个招呼吧,你好。”

二、

1、T:“太阳伯伯的本领可大拉,小朋友你知道太阳伯伯有哪些本领吗?”

T:“太阳伯伯到底有哪些本领呢?小朋友说的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让我们和太阳伯伯一起去看看。”播放FLASH。

T:“太阳伯伯都去哪儿了?做什么了?”

2、T:“刚才太阳伯伯跑的太快了,很多的小朋友都没看清楚,这次我让太阳伯伯走慢点,让我们看清楚一点。”(分段播放)

例:先到屋子里T:“太阳、伯伯现在在哪儿了啊?他要做什么?”(先让小朋友根据经验猜测。)猜测过后再播放出来,把这一段诗歌根据情节朗读。

以后四段以此类推。

3、T:“原来我们的太阳伯伯这么厉害,有这么多的作用。我们的小朋友也很聪明,现在请小朋友跟顾老师把这诗再读一遍,好吗?”(老师带读)

调皮的太阳来到屋子里,掀开被子,催小朋友早早起床。

调皮的太阳来到田野里,使足劲儿把庄稼往高处拔。

调皮的太阳来到果园里,掏出画笔把苹果涂成红的,把草莓涂成红的……

调皮的太阳挂在空中睡午觉,热得小朋友光着屁股跳进河里。

调皮的太阳躲进乌云捉迷藏,慌得妈妈赶紧把被子收进屋子里。

调皮的太阳玩累了,红着脸躲进西山妈妈的怀里。

三、游戏

T:“现在太阳伯伯要和我们的小朋友做个游戏,现在顾老师来做太阳,第一组小朋友来做睡觉的小朋友,第二组的`小朋友做小庄稼,第三组小朋友做苹果、草莓,第四组的小朋友做游泳的小朋友,我们邀请我们的老师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好吗?让老师做收被子的妈妈。”

游戏开始,太阳先来到第一组,做掀开被子的动作,小朋友做伸懒腰的动作…来到第二组,做拔的动作,小朋友做升高的动作,来到第三组,做涂的动作,小朋友把绿的一面转到红的一面,来到第四组,拿出乌云,老师们做收被子的动作。

太阳伯伯玩累了,要回家休息了。小朋友跟太阳伯伯再见吧。

上一篇:我有一个小弟弟作文下一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