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朋总结下梁镇扶贫开发服务中心文件

2024-04-23

赵朋总结下梁镇扶贫开发服务中心文件(共3篇)

篇1:赵朋总结下梁镇扶贫开发服务中心文件

下梁镇扶贫开发服务中心文件

下政扶字〔2011〕 05号

下梁镇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关于2011年度工作总结的报告

县扶贫局:

2011年的工作,陕南移民搬迁安臵工程任务之重,时间之紧,检查迎验之频繁,机构改革人事变动,村两委会换届,均系前所未有。年度内,全镇扶贫开发工作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扶贫局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工贸经济强镇和镇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大局,突出落实陕南移民搬迁安臵工程,连片扶贫和“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三大亮点,扎实开展群众观点群众立场,形式政策教育”活动。以提高贫困农户收入、改善人民居住生活条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移民扶贫、社会扶贫、科技扶平、产业扶贫、互助资金扶贫、信贷扶贫为抓手,致力于全镇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扶贫开发服务中心的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二)共印12份

篇2:赵朋总结下梁镇扶贫开发服务中心文件

多伦县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盟东南端。背靠草原、面向京津, 是内蒙古距北京最近的旗县 (航线距离180公里) , 距锡林浩特、张家口、承德、赤峰均在280公里左右, 是锡盟连接东北、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全县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 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的农牧结合经济类型区。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的大陆性气候。全县有20个村4000余户1万人没有达到基本的脱贫标准。全县农民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贫困人口约有1万人 (30户) 。

(注:根据多伦县2006-2010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汇编整理)

一、多伦县基本公共服务现状

多伦县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 由于气候条件恶劣, 因此农牧业生产对水利设施依赖性较强。其次, 多伦县临近京津, 大力发展通往京津的道路是实现多伦农牧产品销售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 多伦县在发展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一) 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

多伦县作为京津防沙屏障, 2011年全年完成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25万亩, 落实2012年造林地块26.4万亩, 樟子松育苗基地达到3850亩。沙源治理封山育林2万亩,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补植补造4.27万亩, 山杏嫁接大扁杏1万亩, 栽植蒙古野果3000亩、中草药种植2000亩。

(注:根据多伦县2006-2010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汇编整理)

多伦县在2011年整村推进项目中分别在4个项目村大力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其中在大北沟镇花塘沟村打小管井81眼, 建设蔬菜日光温室26处, 每处0.5亩, 计13亩, 平整土地开发水浇地新增1000亩。电力配套完成高压线路1.5公里, 低压线路1公里, 配套变压器2台;多伦诺尔镇黑山咀村购置肉牛230头, 奶牛30头, 打小管井60眼, 平整土地开发水浇地新增1000亩;蔡木山乡炮台村发展水浇地1000亩, 打水泥管井100眼;大河口乡前九号村购置肉牛200头, 打小管井120眼, 平整土地新增水浇地1000亩。

多伦县道路交通建设较为成熟。在2011年整村推进项目中, 完成多伦大北沟镇花塘沟村乡村公路建设, 实现了村组公路建设, 便于农民出行和农畜产品外运的交通问题, 多伦县城至大河口乡政府22公里油路建成通车, 西山湾至大河口乡至四道河口60公里油路工程完成, 项目区全部实现了乡乡通油路, 村村通砂石公路。锡盟进京通道上都至十五号一级公路、省道308线小河西至上都段一级公路及多伦诺尔至西干沟一级公路正式开工建设, 完成通村水泥路52.3公里、通村砂石路52公里, 养护公路320公里, 多丰铁路、蓝多铁路复线、多丰铁路复线稳步推进。

多伦县2011年完成牛心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开工建设小河子河县城东城区段河道治理工程, 6座小型水库列入国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规划, 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8处, 解决2000人、6800头只牲畜饮水安全问题。电力保障能力也不断提升。2011年完成大北沟镇110千伏线路改造和小河35千伏二号主变扩建工程。

(二) 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

多伦县扶贫办协调教育、就业等部门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求开展各项就业技能培训项目, 加快农村人口转移。2011年全年征集盟内外就业岗位8100多个, 安置转移就业4900多人。免费为城乡剩余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 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700万元, 扶持带动442人实现就业。

多伦县坚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推进惠农资金“一卡通”发放, 进一步拓宽为民服务渠道、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新增入住实物配租廉租房300套, 改造城乡危房300户, 发放廉租房补贴154万元, 实施了“爱心救助”大病工程, 发放城乡弱势群体大病医疗救助资金288万元, 发放救灾款物合计271万元。提高了80岁以上老年人长寿保健金补助标准, 继续为城镇居民取暖进行了补贴。多伦县还于2012年下半年启动了国家级新农保试点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

(三) 科技服务

多伦县通过举办免费讲座、网络、广播及电视宣传、现场技术指导、集中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培养技术骨干户等多种方式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 并进行新品种推广帮助农牧民提高生产能力, 联合当地成功企业家为贫困户提供生产资料及技术指导。注重对从事特色种养业农民的科技培训, 增强其专业技能, 推广先进农艺农技。常态性组织外出学习考察, 通过对引进品种的试种 (养) 、改良、小规模种养、大面积推广四步走战略, 及时更新特色种养品种。

2012年, 多伦县因地制宜引进6项试验示范技术, 分别为谷子丰产栽培技术示范、马铃薯滴/喷灌+液体肥水肥一体化试验、马铃薯使用抗旱保水剂试验、马铃薯施用“使达利”牌复合微生物专用肥对比试验、青贮玉米混播扁豆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和莜麦新品种引种技术试验。此举措推进了多伦农牧业集约化水平, 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中科院植物所多伦恢复生态学试验示范研究站成立后, 多伦站承担“草原牧鸡”项目的部分攻关任务, 就不同草地类型、饲养方式和品种与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示范区进行比对研究, 探讨草原牧鸡的实用技术和相关的技术规程, 并在此基础上解决产业化开发的相关模式问题, 通过产业扶植带动经济发展。多伦县草原牧鸡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免费提供做好免疫的良种小鸡, 并给予技术指导和鸡蛋收购。

(四) 教育产品提供

新增长理论则认为, 专业化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并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 从而总的规模收益递增。因此, 优质的教育产品提供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特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基石。

多伦县基础教育水平在锡盟地区排名较前。基础教育实现了“四免一补”即免书本费、学费、杂费、住宿费, 实行贫困补助。2011全年投入教育经费1.08亿元, 增长45.9%。开工建设了第三中学教学楼, 新建、改建了7所农村幼儿园, 完成了职教中心教学楼和实训楼主体工程。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公开招录教师60名, 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高考、中考优良。

(五) 医疗卫生服务

截止2011年, 全县参加新农合人数为65980人, 增加了报销病种, 扩大了报销范围。2011年多伦县完成新建县医院综合楼主体工程、大河口中心卫生院和桥西卫生服务站建设。公开招录27名医学专业毕业生, 缓解了医疗人才短缺问题。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落实计生奖励扶助政策, 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73‰。为农村孕、产妇提供补助。实施单病限价, 确定12种疾病列入单病种限价, 降低医疗成本, 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开展健康教育宣传, 加强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管理, 实施安全接种。多伦县通过举办培训班、进修和派遣优秀人员等形式, 对各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支援, 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管理能力。

(六) 公共文化服务

多伦县是文化大县, 建立了四级文化服务体系。县级——乡镇——村 (社区) ——组 (农家文化大院) 。多次举办节庆、棋牌、广场消夏类文化活动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并由专业演出团体文化下乡丰富农牧民的精神生活。

2011年多伦建成并开放了兴化书院和第二职工体育馆, 配套完善了乡、村文体设施。启动了汇宗寺喇嘛教博物馆保护性维修和清真北寺抢救性维修工程, 圆满完成元上都申遗多伦境内的各项工作任务。继续推进农村无线电视网络覆盖工程, 新增用户1000户。完成广播电视自立塔建设和数字化改造, 实现采、编、播数字一体化。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及非物质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 政府鼓励传承人代际传承, 并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 如喇嘛庙月饼等。

但是, 多伦县文化服务部门面临着文化服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队伍不稳定、培训不足, 仅限于自治区级进修学习, 影响了文化品牌打造工作的进行。由于各级文化建设经费不足, 群众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差异, 公共文化单位运转存在较大困难。

(七) 环境保护服务

多伦县近五年来重点推进污染物减排及重点流域污染防治项目。2010年建成了多伦淖尔镇污水处理工程, 截止2011年, 多伦县建成大唐内蒙古多伦煤化工污水处理系统和回用水处理系统等6座污水综合处理设施, 基本覆盖了工业污染排放大户。通过加强对各用炉单位的监督管理控制SO2排放量。

二、多伦县公共服务与扶贫开发成效分析

近年来, 多伦县通过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和革命老区等扶贫项目的推动下, 贫困户农户平均收入明显提高, 村级组织凝聚力明显提高, 村级具体经济发展后劲很足。农村基础设施、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都得到很大改善。

(一) 产业扶贫、科技扶贫

2011年, 多伦县大北沟镇花塘沟村等4个村被列为自治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村, 项目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牧民适用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通过帮助农民改善生产条件, 购置生产资料等服务, 促进农村养殖业发展, 走产业扶贫之路。

2012年多伦县整村推进项目落户黄羊沟村, 全村购置基础母牛300多头, 户均2-3头, 扶贫部门为每头牛补贴购牛资金2000元,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多伦县对大北沟镇河槽子村、大河口乡温塘河村、诺尔镇胜利村、蔡木山乡铁公泡子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 项目总投资1800.2万元, 通过扶持农民打小管井、建设水浇地、购买西门塔尔基础母牛、建设日光温室和蔬菜拱棚等项目, 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牧业发展瓶颈问题, 让农民发展有项目, 增收有门路。目前, 项目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户生产经营方式得到转变, 以发展奶牛、肉牛、青贮饲料种植等高产高效等为主的舍饲畜牧业逐步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多伦县抓住国家恢复生态学试验示范研究的契机。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的运作模式, 将农产品加工生产公司与特色种养户结成紧密的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体系, 实行订单价格保底, 并按市场价适当调整进行收购, 有效降低了农牧产品市场风险, 达到了农企双赢效果。以草原牧鸡养殖为例, 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的模式, 草原牧鸡合作社在大河口乡前九号村、诺尔镇王家营子建养殖示范基地, 诺尔镇水泉村建孵化育雏种鸡厂, 给每个基地养殖户定期发放鸡苗30-50羽, 公司订单回收。2011年, 出栏商品鸡14000羽、销售绿壳蛋20余万枚, 农户每羽有25-35元的收入, 实现草原牧鸡养殖纯收入40余万元, 户均增收1500元。

(二) 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发挥社会资本优势

为改变单个农户种养产品产出量小, 难以形成规模, 吸引收购商关注、加工企业入驻的局面, 多伦县积极引导农民围绕本地特色产品、主导产业, 运用经济手段和优惠政策推动, 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通过协会驱动壮大特色种养规模, 形成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特色种养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为农民提供技术、器械、信息等各方面的帮助, 有力地推进了特色种养业的发展, 有效解决了产品卖难问题。目前, 全县合作经济组织已覆盖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 主要从事特种养殖、特色种植、粮食蔬菜、饲草料、花卉等19个类型的服务。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75个, 注册资金2亿余元, 带动农户9080余户。多伦县计划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并将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向发展规范、制度健全、思路清晰的合作经济组织融合和集中投入。

(三) 发展生态经济、依靠资源走长远之路

多伦县依托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及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的实施, 大力发展特色林业、林间中草药种植和林下特色养殖等后续产业。多伦县完成山杏嫁接扁杏14050亩, 蒙古野果栽植5050亩, 柴胡、牛夕、苦参等中草药种植2000亩, 文冠果种植2000亩, 资源型特色种养业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增收渠道。其中樟子松以其耐寒、耐旱、抗逆性强、树形美观、无病虫害等众多优点成为国内北方地区城市绿化和抗风沙的首先树种。多伦县2012年春季将外售樟子松树苗10万株, 农民直接经济收入达1500多万元。

(四) 鼓励多方力量支持扶贫开发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 为了实现集体的远景目标, 在具体的计划实施过程中, 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 使各方的力量集中到执行过程中去, 从而迈向预期的理想目标。多伦县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得到了多方力量的支持。

1. 国家安全部定点帮扶

国家安全部贯彻开发性扶贫原则,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国家扶持政策, 引进多伦县急需的项目和资金, 引进“超大现代农业集团”, 积极协调多丰线油路项目, 全力支持申报多伦电厂和46万吨煤基烯烃项目, 积极筹措资金, 筹建多伦县种羊场, 协助申报了农业部秸秆项目。支持“养牛富民”政策, 大力开展高产奶牛胚胎移植项目的科技推广工作, 疏通劳务输出渠道, 选派部机关“青年志愿者”支教, 为提高县政府办公能力提供硬件支持。

2. 北京市怀柔区对口帮扶

北京市怀柔区为多伦县捐资筑路, 支持交通建设, 积极筹资、帮组完成技术改造, 支持企业走出困境, 科技示范, 科技指导农户增收, 支持京伦大道建设及南部区生态建设工程。

3. 企业参与

多伦县两家扶贫龙头企业为多伦绿满家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和内蒙古大元牛业有限公司。绿满家公司以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为切入点, 打造肉牛养、加、销全产业链模式, 实行“公司+农户”的形式, 与农户签订《生态肉牛繁殖基地建设合作协议》, 尽可能把全县养殖户动员加入体系建设, 凡签订合作协议的农户, 公司定向收购其牛犊, 并委托农户代养一年, 委托代养期间支付代养费, 代养期满按当期肉牛市场交易价上浮10%结算代养费用, 如遇市场牛价大幅降落时, 公司以14元/公斤作为市场保护价, 保护农户的利益不受损害, 收购回来的肉牛绿满家公司统一加工销售。而大元牛业的畜牧养殖, 屠宰加工及产品销售产业也为当地农户提供了一条致富示范道路。

三、多伦县公共服务及扶贫开发难点剖析

(一) 农村人口素质低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效果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大量农牧民涌入城市,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公民参与程度降低, 而转入城市的农牧民也无缘参与城市公共服务决策。在实际扶贫工作中, 工作人员进村政策宣传困难, 农民参保意识淡薄, 参保难。农牧民对相关扶贫政策不熟悉导致不能充分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如对新农合政策没有完全掌握, 贫困农牧民看病买药没能享受报销待遇。

(二) 公共服务供给区别化程度不高

公共服务种类繁多, 其对供给客体的要求和标准也各不相同, 公共服务供给客体确定不当则会降低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等。长期以来国家将扶贫目标瞄准为县, 再调整为乡镇、村。但实际中, 即使同村的贫困户, 也有着不同的致贫原因。

由于地理位置与资源差异, 村与村之间甚至每户之间导致贫困的原因都不同, 因此一概而论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能切实满足贫困人口的急需, 也不能保证参与项目的农户都能够成功脱贫。如易地扶贫搬迁在一些贫困户开来难以接受, 不愿离开故土成为他们拒绝搬迁的主要原因, 而对留守人口稀少的村落进行基础设施件事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又如个别农户虽然脱贫愿望强烈, 且具备充足的劳动力, 但因为无力解决自筹资金而不能进入如整村推进等项目活动中, 得不到应有的扶持, 无法享受到相关扶贫政策的惠顾。

(三) 公共服务组织人事制度不健全

在调查中, 笔者发现, 诸如教育、卫生、科技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部门在提出自己困难时, 都提到了人员素质不高, 人才不足问题。这些部门现有人才难以胜任扶贫开发工作所需的各种服务, 但由于编制有限, 人才无法引进, 从而影响了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发挥。

(四) 项目建设扶持的持续性有待加强

扶贫项目多为种植和养殖业, 属于长线产业, 需要3—5年的稳定发展期, 项目资金需连续投入, 才能夯实产业。在调查中, 笔者发现, 多个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的项目村都对项目扶植建设的持续性有所担忧。如果扶贫项目不能持续下去, 就影响了参与项目的贫困农户的积极性和扶贫开发的效果, 甚至对今后的扶贫开发政策实施产生不良影响。

四、多伦县公共服务及扶贫开发的建议

(一) 建立村户瞄准机制, 明确扶贫重点

所谓瞄准机制实质是在反贫困中形成动态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 以使扶贫项目瞄准脱贫目标, 使扶贫资金直接指向最贫穷的人的扶贫制度安排。当前反贫困瞄准机制的关键就是细化扶贫客体, 使扶贫措施更加微观化, 实现扶贫目标从贫困地区向贫困村进而向最贫困人口转化, 提高瞄准的精确度, 对不同类型的贫困, 采取不同对策, 使扶贫资金直接面向“最贫穷的人”。

以村作为瞄准目标使开发扶贫目标更具有针对性。瞄准村庄与瞄准农户相结合, 制定目标规划, 强化责任机制, 突出扶贫重点, 明确扶贫环节, 建立完善扶贫项目评审机制, 确保项目瞄准科学性与公正性。建议在今后的公共服务和扶贫开发工作中要因地制宜, 对个别符合条件, 但无力自筹的农户给予资金全力支持。

(二) 提高人口素质, 做好宣传发动

通过提高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思想意识水平。做好宣传发动, 把广大扶贫农户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主动致富而非被动脱贫, 充分尊重农户的意向, 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 部门配合, 广大农户积极参与的致富合力。只有广大贫困户都能积极投入到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 在机制创新方面, 都能积极想办法, 在项目选择选项、项目管理等方面都能积极参与, 才能使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才能保证扶贫开发的努力取得成功。

(三) 公开信息, 服务、扶贫工作透明化

在扶贫开发项目选项方面做到科学合理, 完善整合协调机制, 力求做到项目农户全体积极参与。健全驻村督办机制, 县扶贫办和乡镇政府抽出专人定期或不定期进驻项目村协助做好协调服务。在项目选项中, 本着合理安排, 切实可行, 公开有效的原则, 做好农户思想动员, 积极引导农户积极参与项目实施, 进行公开的程序确定项目。

严格执行扶贫项目物资招标和农户自主询价采购制度。物资采购是项目实施的中心环节, 在项目实施中, 本着统筹安排, 突出重点, 对项目村物资的采购都进行公开招标采购, 本着尊重项目参与贫困户的意愿, 由贫困户推选出代表, 县扶贫办给予协调、配合和服务, 严格按照组织程序办事。

与帮扶对象签订项目实施目标管理责任书, 做好扶贫户建档立卡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对项目实施情况, 扶持贫困户数和项目建设内容、投资和规模及时进行村级公示, 确保项目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

(四) 建立完善公共服务法律法规体系

公共服务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是加强贫困县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消除贫困的根本保障。通过订立相关法律法规, 将基本公共服务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 抓紧制定行业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标准, 切实做好相关专项规划, 并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

通过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问责机制, 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在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切实保障公共服务的高效、准确地提供给最需要的人。

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有力保障和重要促进因素, 实现科学合理的扶贫开发项目, 必须建立科学的扶贫开发瞄准机制, 公开政府服务信息, 鼓励公民参与, 调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法律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洪名勇.开发扶贫瞄准机制的调整与完善[J].农业经济问题, 2009.5

[2]陈辞.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反贫困瞄准机制研究[J].理论月刊, 2011.9

[3]党秀云, 辛斐.新时期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战略选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6

[4]崔琳.政府公共服务理念创新的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 2009.8

篇3:赵朋总结下梁镇扶贫开发服务中心文件

一、“输血管”两大成效显著

(一)节约了广大农民群众办理日常金融业务的成本与时间,满足了其最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

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开通,为全县广大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现金支取、学生生活费汇取、低保领取、农副产品收购结算等提供了一条便捷安全的支付通道,有效解决了过去需长途跋涉去县城办理业务的难题,节约了相应的成本开支与时间耗费。自2010年惠农支付服务开展以来,截至2013年末,全县各惠农支付服务点累计办理金融业务220035笔,金额5058.75万元,其中消费17399笔,金额512.48万元,取款120057笔,金额4212.03万元,转账2721笔,金额302.13万元,缴费9431笔,金额32.11万元,银行卡查询52444笔,公共支付话费查询12679笔;其中翠玉乡某便民服务点截止2013年末累计办理取款业务1.85万笔,金额1100万元。据测算,宁蒗县惠农支付服务共节省农民时间483613小时,节省农民费用293万元。

(二)形成了惠农合力,助推惠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

惠农支付服务点的建设,凝聚了各方力量,涉及到多项业务,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惠农支付合力,使惠农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参与主体方面:业务由人民银行牵头,农村信用社、农行、邮政储蓄银行三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改变了之前单一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上力不从心的局面。服务对象方面:服务点还将新农合、新农保、财政涉农补贴等惠农政策纳入了支付体系,使财政涉农补贴的发放可直达农民家门口。截至2013年末,全县各惠农支付服务点共发放财政涉农补贴8529笔,金额475.45万元。另外,服务点还成为金融知识宣传窗口和掌握农村金融经济信息的源泉,对持续了解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和贯彻落实好惠农富农政策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二、搭建“输血管”的主要做法

(一)人行牵头,多方推广

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了“人行牵头、政府扶持、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多方受益”的工作原则,制定了“完善设施——规范业务——强化管理”的工作机制,细致安排落实各项工作。人行宁蒗县支行作为牵头部门,利用金融工作会议、金融联席会议等平台,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稳步推广;另外,工作小组广泛动员,组成强大宣传团,针对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弱的特点,以“泛年龄——跨地域——多语言”的宣传方式,通过民族语言讲解、条幅悬挂、现场咨询、业务演示等形式,使惠农支付服务知识得到了有效普及。截至2013年末,宁蒗县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惠农支付服务宣传累计33次,累计悬挂横幅、滚动播放电子显示屏上百条次,张贴海报413张,发放宣传手册5900份、宣传单18000张、纪念品8600份。

(二)“软硬”并重,优化服务

各参与机构在乡镇百货店、供销社、农资连锁店、通信及电网运营商等场所进行了107台POS机具的安装调试,并通过流动服务网点做好零钞供應工作。同时,各机构采取了集中组织培训与下乡指导学习相结合的灵活方案,提高特约商户的收付水平。对集中申报审批的商户开展POS机具的使用维护及支付结算、反假币等相关知识培训,截至2013年末,累计开展集中培训9次,参加人次417人;收单银行认真落实每月至少下乡检查指导一次的原则,积极上门回访,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教学,收集相关技术业务问题,形成反馈机制;利用电话联络机制进行业务咨询与指导,及时处理各种故障,排除风险。

(三)强化管理,督促落实

加强对收单银行和特约商户的监督管理,切实将惠农支付服务落到实处。严格把好特约商户准入门槛,结合地理位置、经营情况、信用程度等实地考察情况,从优筛选,保证特约商户的质量,在2013年新申请商户中有两户因综合营业能力较弱、位置偏远,而未能批准;认真执行调研制度,宁蒗人行累计开展调研12次,信用社10次,农行7次,认真分析工作成效与问题,并以《调研信息》、《工作简报》等形式向上级反映,解决支付业务开展的困难。截至2013年末,人民银行宁蒗支行累计撰写关于惠农支付服务的调研信息12篇;同时还落实检查反馈机制,督促服务点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树立诚信经营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四)积极作为,改善环境

上一篇:菱北中心幼儿园冬季安全自查报告下一篇:(经典)中学物理教学板书板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