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压强教案设计

2024-04-17

液体压强教案设计(精选9篇)

篇1:液体压强教案设计

2.让大家先计算一道固体压强的题“一根长方体铁柱,底面的长和宽都是1厘米,高20厘米,立在桌子上,对桌面的压强多大?”(板画一根长方体铁柱如课本图10-14乙)

找三、四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算。

3.讨论怎样计算水面下20厘米深处的压强。因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只要求出20厘米深处竖直向下的压强就行了。

可以设想在20厘米深处有个正方形水平面,边长是1厘米,这个面上方的水柱压着它,正方形水平面受到的压强就等于上方液柱对它的压强。(边讲边画出课本图10-14甲)

怎样计算这个水柱对这个面的压强呢?应该先求什么……

让学生讨论计算步骤,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1)求水柱体积V=Sh,

(2)求水柱质量=V=Sh,

(3)求水柱对底面的压力F=G=g=gSh,

液体压强的公式p=gh

4.引导学生讨论公式的物理含义:

(1)对同种液体,p与深度h成正比,h增大,p增大。

(2)对不同液体,深度一定时,p与液体密度成正比,大的.p大。

(3)公式中不包含面积S,所以压强p的大小跟所取的受力面积大小没有关系。

讨论课本中本节后面的练习题2。巩固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5.做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加深印象。(用塑料小瓶代替桶,用1米长的乳胶管代替长玻璃管。用刀片在塑料小瓶壁上竖划几条缝,把乳胶管密接在瓶口上。把少量水倒入乳胶管,把胶管提起到一定高度,瓶壁上的缝即被水压开,水沿缝流出。)

6.让学生做课本上本节的例题。

(1)做题前提醒学生注意统一单位。用千克/米3,h用米。

(2)根据计算结果进一步强调p与S无关,而压力与S有关系。

7.讨论节后的“想想议议”。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后面的练习题1,3,4。

(2)提倡课下阅读章后的阅读材料:“开发海洋”。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篇2:液体压强教案设计

一、设计意图

压强的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概念较为抽象,大部分学生在初二下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处理的不够好,不会灵活应用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知识体系、框架,认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和归纳法,师生讨论的方法等。

二、复习目标

1.正确理解压强,区分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知道固体压强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2.正确理解公式p=F/S,知道其适用范围,会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解决一些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实验,这两个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三、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压强的概念②对固体压强中受力面积的理解,液体压强中深度的理解。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④掌握两个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结论。

难点:①压强概念的建立②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

气球与钉板、削好的铅笔、压强计等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准备好八下的物理书和笔记本,在课前已经自己对压强概念有大致的了解,知道探究实验所用的物理方法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引入课题 3′ 5′

在初二下我们学习了压强的概念,学过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等概念,由于压强的概念比较抽象,固、液、气压强的特点又不同,我们同学在学习时普遍感到困难。这块知识本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属于较难的部分。希望通过本节复习课能给与大家一些帮助。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板书)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那些同学知道我们在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这部分学习了那些知识?

一、压力

①什么是压力?②压力产生的原因?③压力的范畴? ④压力的方向?

(课件)判断下列图中MN面所受压力 的大小

1.概念

压力、压强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2.实验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 3.能力

①会利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②学会分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①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②由于物体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③属于弹力④垂直于受力面 甲:F压=F=100N 乙:F压=F+G =100N+50N=150N 丙:F压=F-G =100N-50N=50N

让学生归纳知识比教师自己讲出来要好,让学生开动脑筋、组织语言、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10′

二、压强

①压强表示什么?

②怎样表示压强的大小? ③压强的单位及其符号? ④压强的计算公式? ⑤1帕斯卡的含义?

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现提供实验器材有:

海棉、木板、矿泉水瓶、水

①选用器材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②选出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想一想:

实验中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感知压强大小?采用的物理方法是什么?(课件)例题1 一块砖长24cm、宽12cm、厚5cm,重24N,怎样放置在水平面上,地面受到的压强最大?最大压强是多大?(课件)例题2 在海滩上的作案现场留下了罪犯清晰的脚印,公安人员立即用蜡浇铸了一只鞋模,测出鞋模的平均厚度为5cm,质量为1125g,又经测试知道产生与脚印同深度的压强为3×104Pa,罪犯的体重为多少?若案发现场留下的是罪犯站立的脚印,又该如何计算罪犯的体重?

①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②压强等于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 ③帕斯卡(Pa)④p=F/S ⑤1帕表示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⑥改变压力或受力面积的大小

①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瓶子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瓶中水倒掉一半,再正放在海绵上,比较先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②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放在海绵上,比较前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压强大小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决定,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所以当砖块竖放时压强最大。

S最小=12cm×5cm =60cm2=6×10-3m2 F=G=24N p=F/S=24N/(6×10-3m2)=4×103Pa 体重G=F=pS,走路时一脚着地,S为一只脚的面积,可利用鞋模算出: V=m/ρ=Sh S=m/ρh

=1125g/(0.9g/cm3×5cm)=2.5×10-2m2 罪犯体重: G=F=pS =3×104Pa×2.5×10-2m2 =750N 若是站立脚印,受力面积应该是两只脚着地的面积。

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采用的方法 ①相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手力面积上 ②相同的受力面积上作用不同的压力 ③不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受力面积上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被压物体的凹陷程度来反映,为了使凹陷程度更加明显,应当选用海绵,正确选择实验器材是做好实验的基本要求。计算时要注意单位换算

注意行走时是一只脚着地,站立时是两只脚着地。液体压强 15′ 2′

①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

②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区别? ③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仪器?

⑤通过观察什么而感知液体压强的大小? 想一想: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密度)的关系时,要控制什么量相同?如何操作?实验方法?

在探究液体不同方向上的压强是否相等时,又要如何控制变量?(课件)例题3 一段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扎有一橡皮膜,当注入某种液体时,橡皮膜向下凸出,将其放入一盛水容器中,当管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凹进管内,则管内所装液体可能是: A、盐水 B、煤油

C、水 D、都有可能(课件)例题4 如图瓶内装半瓶水,用塞子塞紧,然后将瓶子倒过来,使瓶口向下,这时水对塞子的压强与未倒置前水对瓶底的压强相比较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例题5 将半瓶矿泉水倒放在海绵上比正放时对海绵的压强大,这是因为;倒放时瓶塞上受到的压强比正放时瓶底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见中考指导书

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固体则不是任何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①要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种液体的不同深度处 ②要控制深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 ③控制变量法

④要控制液体密度相等、深度相等

分析:在乙图中,橡皮膜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强和管内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强的作用,因为橡皮膜向内凹,所以水的压强大于液体的压强,又因为液面相平即深度相同,所以根据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可得到管内液体的密度小于管外水的密度,即管内液体可能是煤油。答案B 分析:

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是液体的密度和深度,当瓶倒置时,液体密度不变,液体的体积不变,但由于细瓶颈在下,故液体深度增加,则瓶塞受到的压强比原来瓶底受到的压强大。答案A 倒放时海绵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压力相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倒放时瓶塞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液体密度相同时,倒放时瓶内液体深度增加,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对底部有压强,又由于具有流动性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我们通过观察U型管左右两管内液面的高度差来感知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注意在探究过程中应选取密度相差较大的两种液体 在探究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处不同方向的液体压强时,要注意压强计的金属盒的重心在同一深度

橡皮膜向内凹的情况反映了橡皮膜所受的两个压强的大小关系,利用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来进行比较是关键所在。

判断深度变化要注意容器的形状,不同形状的容器倒置后的深度变化是不同的。注意分清液体压强和固体压强,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七、教学资源:重点参考了南京市中考教学指导书,2005全国各地中考试卷

篇3:液体压强演示仪的设计与制作

在学习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一节中,第一个问题是液体压强的特点。如图1所示,液体能从容器侧壁的孔中喷出,说明液体对侧面有压强。

图1

如图2所示,是课本18页测量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

图2

图1所示实验说明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定性的演示;图2所示实验需要多次测量、记录才能得出结论,不能同时得出“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方向的压强相等”这一结论。学生容易形成模糊的物理概念,课堂效率较低。如何能使学生简单明了滴直接得出结论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实验室配置的液体内部压强计还有可改进之处。对此,结合教材实际,提出了自制教具的设想,通过自制教具降低难点,使学生易于探究、便于掌握,从而出色地完成学习目标。经过多次尝试、反复试验,设计制作了液体压强演示仪,使学生对液体压强特点的学习更加简单明了。

二、仪器装置介绍

1. 装置原理图

图3 装置原理图

2. 实物图

图4 实物图

3. 结构介绍

液体压强演示仪共由几部分组成:容器、微小压强计、升降台、探头、底座及橡胶管组成。

容器可以盛放不同的液体,液体不同,密度不同,同一深度的压强也不同。

微小压强计固定在一个底板上,每个微小压强计通过橡胶管与各个方向的探头相连,液体对探头上橡皮膜的压强通过橡胶管呈现在微小压强计的液柱变化上。通过各个微小压强计内液柱的高度差说明容器内液体对各个方向的探头都有压强并且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探头是在一个圆环上固定着同一深度向上、下、前、后、左、右6个方向的探头,通过支撑架固定在微小压强计的底板上。

升降台的作用是调整探头的高度,升降台的支撑臂固定在底板的背面。升降台可以使探头处于液体中不同的深度。

三、制作方法

(1)盛液体的容器由5块有机玻璃板用玻璃胶粘制而成。

(2)底板制备:在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上,正面分别排列固定微小压强计,背面固定探头的支架和升降台,再把每个微小压强计与探头相连的橡胶管稍加固定。即成为各个方向液体压强的定量显示板,底板就做好了。

(3)探头的制作。在一个圆环上同一高度、不同方向固定6个探头,每个探头再通过塑料管和玻璃管由橡胶管与各个微小压强计相连。

(4)将每个微小压强计的一端与各个方向的探头用橡胶管连接(微小压强计与橡胶管连接的地方添加一个塑料弹簧,防止橡胶管打死折)。将橡胶管在底板背面稍加固定。为了能随时调整微小压强计与探头相连部分内的气压,在橡胶管中间安装了调气阀。

四、使用方法

学生实验时先将红色液体分别注入“2,3,4,6,7,8”这6个微小压强计内的指定刻度,这6个微小压强计分别与探头的“上、前、左、右、后、下”六个方向相连;再将绿色液体注入“1,5,9”3个微小压强计内,到指定刻度,这三个盛绿色液体的微小压强计不与探头相连,起对比作用。通过底板背面的“调气阀”调整微小压强计内的液柱高度,使微小压强计内液面高度持平。

绷膜时,橡皮膜套在探头上的操作要尽量减小各探头上的橡皮膜松紧度,以减小误差。

实验时,容器内加入液体,旋转升降台的手柄,控制探头的高度,当六个探头都进入液面时停止旋转,观察微小压强计内液柱的变化;再调整升降台,使探头继续下移,在液体中浸没更深,再观察微小压强计内液柱的变化;边调整探头的高度边观察液柱的变化。由同一深度不同方向的探头在液体中的位置,及微小压强计内液柱的高度差相等得出“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方向的压强相等”这一结论。

实验完毕,升起探头到液面以上,打开调气阀。

五、优点

(1)该演示仪可以同时得出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等时高效。使学生对液体压强概念的建立更加清晰。

(2)本教具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将液体压强的特点很好地展示,教具设计具有很好的对比性、整合性。

(3)该演示仪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性能稳定,充分体现了其科学性、示范性和实用性的特色。可重复使用,便于教师自制推广。

六、结束语

本教具的设计与制作对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过程相统一的原则。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重渗透一种思想:科学探究永无止境,那么对学生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也将埋下科学探究的种子。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4:谈“液体压强”创新设计与反思

关键词:初中物理;液体压强;创新设计;高效探究;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61-02

一、分析教材

“液体的压强”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在上一节学生已经知道了固体有压强,且掌握了计算压强的一般公式。这时,学生会想,既然固体有压强,那么,液体有压强吗?如果有,那它的大小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因此,本节课我准备安排两个活动:一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或感知液体内部有压强,二是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对于大多数八年级学生而言,液体压强知识比较抽象,学习时要有较高的想象力和抽象的思维能力。因此,很多学生自从接触压强这个物理量后,感觉物理难学,心里顿生畏惧。也是从这时起,许多学生的物理成绩开始直线下滑。因此,我把消除学生害怕学液体压强的心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定位成这一堂课的重点。如何才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走进“液体压强”的世界?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二、研究教法

(一)自制教具,创新设计

活动一:体验液体内部压强的存在。教材上用一两端开口的玻璃管,蒙上橡皮膜,分别加水和浸入水中,通过观察橡皮膜发生了形变,证明液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强。此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两个缺陷:1.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实验室极少。据调查,每所学校只有仅供教师演示用的一个,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种仪器,这就给学生的分组实验带来了困难;2.此方法不能证明液体对容器侧壁也存在压强,换言之,不能让学生体验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为此,我决定自制教具,创新设计。

1.为了克服器材数量少的困难,我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料瓶去底,蒙上橡皮膜,代替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此外,将瓶开口处切开,(要连同瓶口下面的漏斗部分一起切),用烙铁在瓶侧壁上烫一与瓶口相当的圆孔,将瓶口塞进圆孔,并打上玻璃胶(以防漏水),在切口处蒙上橡皮膜(如图1)。再加水,这样就能验证液体对侧壁存在压强。

2.利用水管及弯头制成向上、向下、向侧壁开口的器件,并蒙上橡皮膜(如图2)。往水管内加水,橡皮膜分别向上、向下、向左(或右)凸起,很好的解决了液体内部向底部和侧壁存在压强的问题。

3.用铁丝焊接成正方体, 正方体一条边较长,方便手握,在正方体外蒙上橡皮膜(如图3),将此器材放入水中,则正方体六个面均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强,并向内凹陷。证明液体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前、向后均有压强。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正方体上下表面的凹陷程度不同,得到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4.将铜线穿过塑料管,做成球形(如图4)放入保鲜袋内,保鲜袋呈球形,且球面平整,再将它放入水中,可见保鲜袋紧贴球框,且各面保鲜袋均有下凹,则证明了球面上每一点都存在液体的压强。

5.演示“帕斯卡圆桶实验”(如图5),在一只一次性手套里装入少量的水,用一根又细又长的橡胶管将手套和一漏斗紧密连接,向漏斗内加水,使管中充满水,用撑杆将漏斗举高,塑料手套则自行破裂,是什么力量让塑料手套破裂?学生自然联想到液体内部有压强。

6.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乳胶手套(如图6)。学生分组将戴有乳胶手套的手放入水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则学生能直接感知到液体对手的压强。与上述实验不同的是,前面的实验着重观察实验现象,而此实验则为真实感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生了由表及里的变化。此外,将手放入水中不同深度,则学生就能得出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结论,为后面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奠定了基础。对于方向的处理则可将手放在某位置,让手在这一平面四处运动,可谓一举多得。

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制的教具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极其活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高效探究

活动二: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关于学生猜想中伪因素的处理。此实验为探究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去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等一系列探究过程。在提出“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后,学生的猜想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深度、液体的体积、液体的重力、液体的质量、液体的温度、方向等等有关。教师这时的处理方式可能有如下几种:

(1)置之不理型。 由于事先准备不充分,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可能提出的伪因素未加考虑,在课堂上则直接用粉笔圈出正确的猜想,而对其它的猜想则明确告知,这是错误的,或者用一句话“课后研究”敷衍了事。这样的探究必定影响到学生猜想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点的掌握。

(2)画蛇添足型。教师有备而来,预设了学生可能提出的伪因素,且准備了实验器材。但在课堂上学生未提出与之相关的猜想,教师为了使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竟启发学生“液体内部的压强是否与温度有关呢?”学生未提出的疑惑,教师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3)尊重事实型。笔者认为当学生的猜想中存在伪因素时,可以先根据生活经验或简单的实验把低级、无谓的猜想排除,考虑到时间上的问题,可先行探究真因素,而后再对需要实验验证的“伪因素”进行探究,若时间不允许,可以留待下一课继续进行。

2.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探究。课堂教学中,对探究的内容要有所选择,对探究的目标有所侧重。实验探究并不一定要组织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其中的几步。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更有效地进行探究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中,通过对前一部分实验的探究和体验,学生已经感知到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在实验二中大可不必再重复实验。探究过程要防止有活动形式,没有实质内容,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实施探究过程的每一步,不能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探究气氛而机械地开展探究活动。

3.要加强实验指导。

(1)本实验中,学生需要接触一个新的仪器——压强计,绝大部分教师在实验前都要对压强计如何使用进行指导,但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压强计的使用并无大碍,但对压强计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却无从下手,如:“实验过程中,U型管左右液面存在高度差”学生不知道如何调节,有的甚至不知道压强计在使用前应该使U型管左右液面相平;“橡皮管漏气,当用手指按压金属盒的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学生不知道如何调节,仍在继续实验;“在测量过程中橡皮管处于弯折状态”等等。

(2)实验过程中需要强调实验方法的指导——“控制变量法”及“转换法”。特别是控制“深度”这个变量。在本实验中什么是深度,还有很多学生误以为由下而上是深度,这个在实验前一定要纠正。

三、教学反思

篇5:《液体压强》教案

1.复习、总结前节实验课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2.使学生掌握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和公式。

教具: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前节实验,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问:上节课,我做过什么实验?我做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液体的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问:为什么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根据学生回答,着重指出是由于受到重力和有流动性。

问:上节课,同学们从自己做的实验看到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哪位同学讲讲?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补充,板书: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二、讲述液体压强的计算,得出液体压强的公式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楷体字。讲:这一节,我们学习液体压强的计算。

板书:

2.液体压强的计算

2.让大家先计算一道固体压强的题“一根长方体铁柱,底面的长和宽都是1厘米,高20厘米,立在桌子上,对桌面的压强多大?”(板画一根长方体铁柱如课本图10-14乙)

找三、四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算。

3.讨论怎样计算水面下20厘米深处的压强。因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只要求出20厘米深处竖直向下的压强就行了。

可以设想在20厘米深处有个正方形水平面,边长是1厘米,这个面上方的水柱压着它,正方形水平面受到的压强就等于上方液柱对它的压强。(边讲边画出课本图10-14甲)

怎样计算这个水柱对这个面的压强呢?应该先求什么……

让学生讨论计算步骤,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1)求水柱体积V=Sh,

(2)求水柱质量=V=Sh,

(3)求水柱对底面的压力F=G=g=gSh,

液体压强的公式p=gh

4.引导学生讨论公式的物理含义:

(1)对同种液体,p与深度h成正比,h增大,p增大。

(2)对不同液体,深度一定时,p与液体密度成正比,大的p大。

(3)公式中不包含面积S,所以压强p的大小跟所取的受力面积大小没有关系。

讨论课本中本节后面的练习题2。巩固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5.做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加深印象。(用塑料小瓶代替桶,用1米长的乳胶管代替长玻璃管。用刀片在塑料小瓶壁上竖划几条缝,把乳胶管密接在瓶口上。把少量水倒入乳胶管,把胶管提起到一定高度,瓶壁上的缝即被水压开,水沿缝流出。)

6.让学生做课本上本节的例题。

(1)做题前提醒学生注意统一单位。用千克/米3,h用米。

(2)根据计算结果进一步强调p与S无关,而压力与S有关系。

7.讨论节后的“想想议议”。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后面的练习题1,3,4。

(2)提倡课下阅读章后的阅读材料:“开发海洋”。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篇6:初三物理液体压强教案

液体的压强是一个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却又非常重要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获得深刻影响,特在课本P81的演示实验上增加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通过本节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认识到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本节课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经验的相关情景,使学生对液体压强获得初步印象,然后让学生猜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自主探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同时还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理解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知道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用具]

演示用:橡皮膜、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侧壁开口的玻璃管、压强计、盛液筒两个、小烧杯两个、水、盐水。

学生用:盛液筒、压强计、玻璃管、橡皮膜、水、盐水。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是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两个因素。

难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用多媒体展示情景一: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存在压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茶杯对桌面存在压强是由于茶杯受到重力作用,并提问:液体也受到重力,液体对容器底有没有压强呢?

2、用多媒体展示情景二:夏天天气炎热,不少同学喜欢游泳,当你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时,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后,提出探究课题,板书课题。

二、根据情景进行猜想,通过实验得出初步结论

1.上述实例中,人在水中游泳,水对人有没有压强?水对池底和游泳池侧壁有没有压强?

现在,我们把游泳池搬到课堂上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出示一个底部扎有橡皮膜的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放入一块小橡皮,让学生观察底部橡皮膜的形变。

2.教师提问:用这样的一个器材如何研究液体对容器底部有没有压强?学生回答后,设计

实验验证,将水倒入玻璃管中,可以观察到橡皮膜向外凸出,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用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容器可以检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怎样用一种器材来探究液体对容器侧壁有没有压强呢?按照学生回答的思路,设计一个实验,在侧壁开口的玻璃管的侧壁开口处扎上橡皮膜,并向其中倒水,让学生从看到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并进一步分析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

3.教师问:刚才我们认识到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向大家介绍一种仪器——压强计。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介绍压强

计。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一个结论:橡皮膜上承受的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若两次高度差相同,则说明橡皮膜承受的压强相同。

把橡皮膜放在水中的某一深度,转动橡皮膜的朝向,看两边的高度差有无变化。学生从现象中归纳出结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三、学生分组探究,验证猜想

前面,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两条初步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发现橡皮膜有时候凸出得多,有时候凸出得少,这说明液体压强有大有小,那么,液体压强的大小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情景三:当洪峰来临,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涨,有时会发生决堤的事故。

1、学生讨论

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利用已学知识或生活经验,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教师板书一些学生可能出现的猜想,比如:

(1)与深度有关

(2)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或与其它的一些因素有关

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教师进行整理,用实验的方法,或其它的方法进行筛选、整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的猜想,都是从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不管猜想正确与否,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检验猜想

(1)教师介绍实验桌上的器材。

(2)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根据猜想选择某一课题进行实验,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查,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

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介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并强调合作学习,通力协作的重要性。

四、交流评价,总结出变化规律

1、各小组派代表将实验记录结果用投影仪展出,交流经验成果,教师对每一组学习的效果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引导学生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各小组合作,讨论得出实验结论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提出部分实验小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能应用的改进意见。

3、在屏幕上逐条显示本节课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五、拓展训练

利用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可以解释、解决很多生活以及技术上的问题。

1、人站在齐胸深的水中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2、投影显示潜水服,提问:在不同深度潜水时,为什么潜水员穿的潜水服对装备的要求不同?

3、工程师把拦河坝设计成什么形状?为什么这样设计?当洪峰来临时,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涨,超过警戒水位时,为什么有可能发生决堤的事故?如何防止?

用多媒体课件显示相关资料:1998年洪水过后,荆江大堤的相关堤段进行了整险加固,使重点堤段的防洪能力从五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六、课堂小结与评价

篇7:液体的压强探究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知道连通器和它的原理;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知道帕斯卡原理及其教学目标应用。

2、进一步复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师生合作,同学讨论,并在实验中经历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重点

1.液体压强的研究方法及探究过程

2.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连通器的特点

4.帕斯卡原理

难点

1.理解液体压强公式

2.理解在连通器里各液面相平的原理

教具

演示用: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200mL 的量筒、玻璃板,连通器、酒水壶、船闸挂图。学生用: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三位学生一组)教法

讨论法、探究实验法、归纳法、阅读自学法、讲授法、理论联系实际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压强?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 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

三、进行新课

1.演示、讲述(1)演示实验: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橡皮膜向外凸出)。(2)讲述: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教师板书)介绍压强计:介绍时,用手指轻轻按一按金属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中两管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力稍大点,两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也越大。

归纳小结实验情况

(1)讲述:这节课通过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分组实验,知道了液体压强的产生和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同学们很有收获,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发扬这种研究问题的精神,认真学好物理知识。

(2)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7.液体压强的应用:学生观察连通器,自己阅读课本,找出连通器的特点、在生产中应用。

并用探究出的压强知识,推导其原理。(教师引导)8.液体压强的传递:自学阅读,师提问:帕斯卡原理内容是什么?液体压强的传递的应用有那些?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解释液压机,液压千斤鼎的工作原理。

四、运用所学,解释课后练习题,做《学习与探究》开放性作业部分。教师针对学生做题反馈情况,精讲点拨,学生巩固所学,形成能力。

五、课内小结,形成知识网络。

师生根据板书内容共同小结,结合本节的重难点,回忆所学,加深记忆和理解,形成知识网络。

篇8:液体压强教案设计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离不开实验。在进行实验时,创新自制多种实验器材,直观展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压力,可加强学生对抽象物理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用原实验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时,我们会发现诸多问题:

(1) 探头极不稳定,也不便调节其深度。 (2) 探头所处液体的深度很难直接读出,所以一般不读,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实验误差。 (3) 有很多原因会造成U形管液柱高度偏差,直接影响下次实验的精度,如果将橡皮管拆下平衡气压再安装,既费神又费时。

针对上述问题,对原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如图1所示) :

(1) 增设升降杠杆,克服探头极不稳定的问题,还方便调节其深度,同时也减小了实验误差。 (2) 使用弹簧测力计,压力的大小可直接读出。 (3) 一器多用,既能演示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也能演示液体对侧壁的压力,还能演示液体内压强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与用品

楼房常用的PVC下水管,Z形杠杆 (长度为50 cm) ,立柱,底座,弹簧测力计,胶膜或废旧自行车内胎。

三、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1. 盛水器的制作 (如图2所示)

取直径为15 cm的楼房常用的PVC下水管60 cm,在距离上下10 cm的位置,切割出3.5 cm×40 cm的矩形孔,用万能胶在里面黏合一块8 cm×50 cm的胶膜 (可以用自行车内胎代替) 。下部用管堵密封。

2. Z形杠杆制作 (如图3所示)

取厚度为2 mm的铁皮,剪成1.5 cm×55 cm长条状,焊接成“Z”形,中间钻出连接孔。连接孔的上方焊接指针,用于杠杆调平。左侧总长度26 cm,其中末端为1 cm长度的螺栓;向上弯曲的长度为5 cm。右侧长度为27 cm,距离末端1 cm的地方打孔。

3. 立柱及升降器制作 (如图4所示)

立柱:取直径为1.5 cm的钢管60 cm作为立柱,末端焊接正方形铁片,铁片四角打孔,作为固定装置。

升降器:取内径为1.6 cm的钢管5 cm,上部打孔、套丝,用螺栓将升降器固定在立柱上。下部焊接螺母,用于连接Z形杠杆。

4. 顶片制作 (如图5所示)

将制作盛水器切割下的PVC片状材料,剪取直径为1 cm的圆片,中间部分黏合与Z形杠杆上的螺栓配套的螺母。

5. 底座制作

底座由盛水器固定装置和底板两部分组成。盛水器固定装置由边长为15 cm、高度为10 cm的立方体木块挖孔制作,孔洞的直径略大于PVC下水管的直径。安装盛水器后用密封胶固定。

底板为20 cm×65 cm的木板,厚度在2 cm左右。

盛水器固定装置和底板用螺丝钉组合在一起。

6. 组装仪器

(1) 将盛水器垂直固定在盛水器固定装置上。 (2) 将顶片、杠杆、升降器组合在立柱上。 (3) 将顶片轻轻地顶在胶膜上,用四个螺丝钉将立柱固定在底板上。

注:盛水器与立柱必须垂直。使杠杆调平后沿胶膜移动时仍能保持水平状态。

四、实验操作

(1) 根据需要将顶片安装在Z形杠杆上,旋转螺母使顶片凹面顶在胶膜上,调平杠杆。 (2) 移动游码调平杠杆。 (3) 向盛水器内注水,在水的压力下,胶膜向外凸出,推动Z形杠杆,使指针偏转。 (4) 用弹簧测力计等测量工具钩住杠杆右侧的小孔,向上拉动,使杠杆重新恢复水平,记录测量结果。 (5) 移动升降器到不同位置,测量不同深度的地方压力的大小。 (6) 换用不同液体如酒精、水银等,观察测力计示数。记录测量实验数据。

五、实验创新点及意义

(1) 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密度的关系,通过测力计的示数直接读出,更加形象直观。

(2) 增设升降杠杆,克服探头极不稳定的问题,还方便调节其深度,也减小了实验误差。

(3) 一器多用,既能演示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也能演示液体对侧壁的压力;还能演示液体压强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4) 使用弹簧秤测力计,压强的大小可直接读出,变抽象为形象,学生易于接受。

篇9:固体压力、压强与液体压力、压强

1 利用不同的压强公式进行计算、分析

(一)公式P=F/ S是压强的定义式,同时适用于计算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

(二)固体、压力压强的问题:

用公式 P=F/ S 计算,求解的关键是确定受力面积的大小和弄清压力大小。

(1)计算压力、压强:一般先求(比较)压力F,再用P=F/S求(比较)压强大小。

(2)计算中应注意下列几点:

①公式中F是压力,而不是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即F=G物。

②公式中S是受力面积,而不是其他面积。

③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单位是pa,用公式计算时,单位要统一,特别是面积单位必须用m2。

例1 小明观察家中的平底茶杯放在水平桌面时的情形,如图1所示。思考:将茶杯空着正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F1和P1,将它倒扣在同一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力压强分别F2和P2,他猜想F1与F2和P1和P2间的关系如下,请你帮他判断,正确的是( )

A.F1>F2、P1=P2

B.F1=F2、P1>P2

C.F1<F2、P1=P2

D.F1=F2、P1<P2

思路解析 杯正放与倒扣在水平桌面上,对于这两种情况下,杯子对桌面的压力不变,都等于杯子的重力(因为是在水平桌面上,所以F=G),但是正放与倒扣的杯子跟水平桌面的接触面积不同,正放的杯子受力面积是杯底的表面积,而倒扣杯子的受力面积只是杯口边缘面积,远远大于倒扣杯子面积,这道题在于分析这两种放法的受力面积的变化,再用P=F/S判断出压强大小。答案选D。

(三)液体压力、压强的问题:

公式p=ρgh只适应于计算静止液体产生的压强大小和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

液体压力、压强的问题, 液体压强p只与液体的密度ρ,液体的深度h有关,与液体的重力、体积、形状等因素无关,所以在比较液体压强的大小时 ,要抓住液体的密度ρ和液体的深度h这两个量来分析,一般通常先利用公式p=ρgh找出压强,再确定受力面积S,利用F=PS求出压力大小。所以在解答时首先应分清楚是固体还是液体压强,确定先求压力F还是先求压强P。

(1)容器内(理解为液体压强):在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强和压力问题时,先用P=ρg h求出压强大小,再用F=PS求压力。

(2)容器外(理解为固体压强):在求解容器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F和压强P时,先用F=G1+G2+…求压力(即压力的大小等于容器和所装物体的总重力),再用P=F/S=G/S求压强大小。

(3)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也可用公式p= ρgh计算。

(4)利用公式计算液体压强计算中应注意下列几点:

①p= ρgh中ρ表示液体的密度,h表示液体的深度,g是常数;

②ρ 的单位一定要用kg/ m3 ,h的单位要用m,计算出的单位才是Pa;

③h表示深度,而不是高度。深度表示该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即深度是从上往下量的,高度是指液体中某点到底部的竖直距离,即高度是从下往上量的;

例2 如图2,3个容器所盛液体的重力相等。A和B中盛水,C中盛酒精,B和C中液面相平,那么,三个容器中液体对瓶底的压强PA、PB、PC相比较( )

A.PA=PB>PC B.PA>PB>PC

C.PA>PB=PC D.都相等

思路解析 液体压强p只与液体的密度ρ,液体的深度h有关。与液体的重力、体积、形状等因素无关。答案B。

例3 如图3,放在水平桌面的某容器内装有500mL的水,容器质量忽略不计,水面高h1为8cm,容器高h2为10cm,容器底面积为50cm2。

求:水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g取10N/kg)

思路解析 要计算出水对容器的压力(理解为容器内的压力压强问题), 必先求出容器受到水的压强p,由p=ρ gh可知,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为p水=ρ 水gh1=1.0×103kg/m3×10N/kg×0.08m=8×102Pa。水对容器底的压力为F水=p水S=8×102Pa×50×10-4m2=4N。

则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理解为容器外的压力压强问题):因为放在水平桌面,所以F=G

答案:8×102Pa、4N、103Pa

题中的h2=10cm对本题的计算没有作用,是本题中的“干扰因素”,在解答计算题中要及时排除,要进行计算,不可盲目套用公式;分清容器内还是容器外压力压强问题,确定液体压强还是固体压强。

例4 (柱体对水平面压强)三个同种材料做成的圆柱体,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对桌面压强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 .丙 D .三个一样大

解:因为放在水平桌面上,所以F=G。由P=F/S得: P=FS =mgS=ρvgS =ρgh,且同种材料,则密度ρ相同,而丙的h最大,即压强也最大,选C。

思路解析 柱体压强p只与柱体的密度 ,柱体的高度h有关。

2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与液体重力的关系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与液体压强p、受力面积S有关。在求解液体对容器的压强压力问题时 ,先求压强p(用p=ρ g h求出压强大小),再求压力(用F=pS)。容器内的液体的重力(G=mg)与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F是两个不同的力,大小通常不同:在重相同、底面积相等、外形不一样的甲、乙、丙三个容器中,装入同样高h的同一种液体,如图5所示,当如图乙的容器中时,则二者大小相同(F=G);图甲中,由于容器侧壁承担了一部分液体重力,则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F小于容器内液体重力(F<G);图丙中,由于容器侧壁对液体有向下的压力,则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F大于容器内液体重力(F>G)。

所以可得出一个规律:

上下粗细一样的容器,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液体本身的重力(F=G);

下端粗的容器,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比液体本身的重力大(F>G);

下端细的容器,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比液体本身的重力小(F<G)。

例5 如图6,置于桌面上甲、乙的两容器,甲底面积大于乙底面积,所盛水等重、同深,两容器的重力相等,则(1)容器对桌面的压力比较F甲__F乙;容器对桌面压强相比较P甲__P乙;(2)

水对容器底的压强相比较P甲__P乙;水对容器底的压力相比较F甲__F乙。(填<;=;>)

思路解析 题中(1)是固体压力压强问题,(2)是液体压力压强问题中。

答案:=;<;=;>

在压强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中,掌握一些规律,弄清以上问题对分析固体、液体压力压强有很大的帮助。

上一篇:对清朝历史的看法下一篇:这10句话,让你在会计职场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