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全文发布」

2024-04-24

西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全文发布」(通用8篇)

篇1:西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全文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防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

第三条 大气污染防治坚持规划先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区域联动、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将大气污染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有计划地控制或者削减重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统一有效、分工明确的监管治理体系,并加强整体统筹协调。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条例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具体监督管理。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发布本辖区内的大气环境质量信息。

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工作。

公安交通、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机动车排气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规划和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房产、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扬尘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财政、农牧、市场监督管理、教育、卫生、气象等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实施本条例。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社区)对本辖区内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监督,发现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报告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并配合调查处理。

工业园区管委会应当对工业园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协助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管理职责。

第六条 本市实行大气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对本级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的内容。考核结果应当作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 本市倡导文明、节约、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履行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参与大气环境保护工作。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研究,开展主要污染物来源解析研究,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实施协同控制;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宣传普及工作,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大气污染治理。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将大气污染防治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大气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大气环境保护科学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八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重污染天气分级预警和响应机制。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根据不同的污染预警等级,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

第九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完善大气污染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明确政府有关部门的受理范围和职责。有关部门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举报内容经查证属实的,给予举报人表彰或者奖励。

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

第十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与周边州(市)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建立重大污染事项通报制度,逐步实现重大监测信息和污染防治技术共享,推进区域联防联控与应急联动。

第二章 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第十一条 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浓度控制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排放标准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第十二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下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削减指标,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年度计划和控制措施,将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削减指标分解落实到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

第十三条 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

实行大气污染排放许可证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第十四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和污染物排放管理责任制度,明确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按照有关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并缴纳排污费。

第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建设对大气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排污权交易取得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

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或者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应当将配套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十七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保持大气污染处理设施的正常使用。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大气污染处理设施。

大气污染物处理设施因维修、故障等原因不能正常使用的,排污单位应当采取限产停产等措施,确保其大气污染物排放达到规定的标准,并立即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组织开展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设置监测点位和监测采样平台,保持其正常使用。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配备自动监控设备,并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控平台联网,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监测数据传输准确。

重点排污单位对其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进行自行监测或者委托具有环境监测资质的机构监测,记录监测数据,并按照规定将污染物排放名称、种类、方式、浓度等相关内容向社会公开。监测数据的保存时间不得低于五年。

大气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的有效数据,可以作为执法依据。

第十九条 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大气污染物排放口。

禁止通过偷排、篡改或者伪造监测数据、以逃避现场检查为目的的临时停产、非紧急情况下开启排放旁路、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

第二十条 在城市建成区内,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禁止新建、扩建严重影响或者可能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设项目。在市、区(县)人民政府规定的期限内未达到治理要求的已建成项目,应当按照市、区(县)人民政府的统一规划,限期搬迁或者关闭。

第二十一条 新建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工业项目,应当按照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定进入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应当安装大气污染监控预警系统,并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控平台联网,对园区内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情况实时监控、及时预警。

第二十二条 区(县)、乡(镇)或者工业园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主管部门可以暂停审批该区域内产生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暂停办理该项目相关审批手续:

(一)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

(二)未按时完成淘汰高污染行业、工艺和设备任

务的;

(三)未按时完成大气污染治理任务的;

(四)配套的大气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备的;

(五)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达到总量控制指标的,市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恢复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第三章 燃煤及其他高污染燃料污染防治

第二十三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逐步削减煤炭消费总量。

市经济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本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和措施,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本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 市发展和改革、经济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推进本市清洁能源建设,制定促进清洁能源发展、能源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

市经济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现有燃用高污染燃料工业企业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者其他清洁能源。

第二十五条 本市禁止新建、扩建高污染燃料的设施。

尚未实施清洁能源替代的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应当配套建设脱硫、脱硝、除尘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等污染物排放量;燃料应当符合国家和省、市规定的有关强制性标准和要求。

第二十六条 市经济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市城乡规划,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要求,制定经营性煤炭堆场和民用煤配送网点的布局和总量控制计划。

煤炭经营企业应当将煤炭集中存放到经营性煤炭堆场。

第二十七条 市城乡规划和建设、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执行新建建筑强制性节能标准,减少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物排放。

第二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划定、公布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并根据大气环境质量状况,逐步扩大禁燃区范围。

在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禁止使用高污染燃料。

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已建的燃煤电厂和燃用高污染燃料锅炉、窑炉等设施,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停止使用或者改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第二十九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禁止销售和使用不符合标准的燃煤及其制品。

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提供饮食、洗浴、住宿等服务的单位,应当使用电、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

第四章 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

第三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或者进口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

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向大气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机动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核发牌证。

排放明显可见黑烟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不得上路行驶和使用。

第三十一条 在用机动车应当按照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周期,接受安全技术检测和排气污染定期检测。经检测合格的,方可上路行驶。在用机动车未经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或者经检测排放的污染物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核发安全检验合格标志。

第三十二条 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不得拆除、闲置或者擅自更改排放污染控制装置,并保持装置正常使用。

机动车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在车载排放诊断系统报警后,应当及时对机动车进行维修,确保车辆达到排放标准。

第三十三条 初次注册登记或者外地迁入本市的机动车应当符合国家最新环保车型名录;不符合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或者转入手续。

外地转入本市的机动车,应当到取得检验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排气检测。对不符合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办理转移登记手续。

第三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对未取得绿色环保检验合格标志或者被标识为高污染的机动车,可以采取限制行驶的管理措施。

第三十五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配合下,可以选择时间和路段,利用遥感监测等技术对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督抽测;也可以在机动车停放地对在用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机动车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配合抽测,不得拒绝、阻挠。

抽测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治理并复检,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暂扣其机动车行驶证;复检合格的,当日发还机动车行驶证。

遥感监测取得的数据,可以作为环境执法的依据。

第三十六条 机动车维修企业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并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对排气污染机动车进行维修,使维修后的机动车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三十七条 从事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的机构,应当具备法定资质并依法取得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

机动车排气污染检验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的检测方法和技术规范进行检测,建立检验数据传输网络,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时传送检验数据。

第三十八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发展小排量、低能耗和新能源车与清洁能源车及其配套设施建设。

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财政、交通运输、环保、市场监督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机动车排放污染状况,制定高排放在用机动车淘汰、治理和限制使用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九条 在用机动车经维修或者采用控制技术后,大气污染物排放仍不符合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应当强制报废,由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登记、拆解、销毁等处理。鼓励高排放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提前报废。

第五章 扬尘污染防治

第四十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建设施工和运输的管理,保持道路清洁,控制料堆和渣土堆放,扩大绿地、水面、湿地和铺装面积,防治城市扬尘污染。

城乡规划和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做好扬尘污染防治工作。

第四十一条 从事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建筑物拆除、园林绿化等活动,建设单位应当制定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将防治扬尘污染费用列入工程预算,并在工程承发包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防治扬尘污染的责任。

施工单位应当根据扬尘污染防治方案,落实各项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扬尘违法行为及查处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评价系统。

第四十二条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应当根据本市文明施工的有关规定,采取下列措施:

(一)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标准在施工现场周边设置围挡,施工单位应当对围挡进行维护;

(二)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公示施工现场负责人、环保监督员、扬尘污染控制措施、举报电话等信息;

(三)施工单位应当对施工现场内主要道路和物料堆放场地进行硬化,对其他场地进行覆盖或者绿化,对土方集中堆放并采取覆盖或者固化措施;

(四)空气污染黄色、橙色、红色预警时,施工单位应当停止土石方作业、拆除作业及其他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作业,施工场地应当采取覆盖、洒水等降尘措施;

(五)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出口处应当设置冲洗车辆设施,按照本市规定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施工车辆经除泥、冲洗后方能驶出工地,不得带泥上路行驶;车辆清洗处应当配套设置排水、泥浆沉淀等设施;

(六)建设工程施工现场道路及进出口周边一百米以内的道路不得存留泥土和建筑垃圾;

(七)国家和省、市有关施工现场管理的其他措施。

第四十三条 装卸、运输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的车辆,应当采用密闭化措施。运输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对车辆机械密闭装置的维护,确保设备正常使用,运输途中的物料不得沿途泄漏、散落或者飞扬,并按照指定的时间、区域和路线行驶。

第四十四条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场、渣土消纳场、垃圾填埋场应当实施分区作业,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采取防治扬尘污染措施。

第四十五条 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道路清扫冲洗保洁标准。清扫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清扫冲洗保洁标准,防治扬尘污染。

第四十六条 在扬尘、扬沙等空气重污染天气情况下,对城市道路、广场和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工作,应当增加机械清扫、洒水、冲洗频次,降低地面积尘负荷。

第四十七条 对城市道路实施开挖的,在扬尘防护设施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工,工程结束后应当及时对开挖道路进行恢复。

第四十八条 裸露地面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绿化或者铺装:

(一)待开发的建设用地,建设单位负责对裸露地面进行覆盖;超过三个月的,应当进行绿化或者铺装;

(二)市政道路及河道沿线、公共绿地的裸露地面,分别由建设、水务、农牧、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进行绿化或者铺装;

(三)城镇其他裸露地面由使用权人或者管理单位负责进行覆盖、绿化或者铺装。

第四十九条 露天开采、加工矿产资源、房屋拆迁,应当采取喷淋、集中开采、运输道路硬化绿化等措施防止扬尘污染。开采后应当进行生态恢复。

堆存、装卸煤炭、水泥、石灰、石膏、渣土、砂石、垃圾等易产生扬尘的作业,作业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采取遮盖、封闭、喷淋、围挡等有效措施,防止抛洒、扬尘。

第五十条 禁止在城市建成区内,现场搅拌混凝土。建成区外的建设工程在施工现场设置混凝土和砂浆搅拌机的,应当配备降尘防尘装置。

篇2:西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全文发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排放标准;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在条件具备的地区,提前执行国家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相应阶段排放限值,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在已有地方排放标准的区域内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排放标准。

第十条 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制定燃煤、燃油、石油焦、生物质燃料、涂料等含挥发性有机物的产品、烟花爆竹以及锅炉等产品的质量标准,应当明确环境保护要求。

国家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与燃油质量标准应当相互衔接。

第十一条 未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城市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编制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按期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应当向社会公开,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已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城市的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本行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第十二条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应当根据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和经济、技术条件适时进行评估、修订。

篇3:西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全文发布」

2014年12月9日,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发出公告, 向全市公布《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修订草案) 》 (征求意见稿) , 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凝聚全市人民的共识, 为美丽天津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

《条例》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的新期待, 共分为11章95条, 重点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突出对扬尘、燃煤、机动车等重点领域的大气污染防治, 对重点大气污染源采取有力的法律规制措施。二是提高违法成本, 加大处罚力度, 针对排放大气污染物超标等12类严重违法行为增设了按日连续计罚制度。三是标本兼治, 控罚并举, 实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征收排污费等制度,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治理大气污染。四是统筹兼顾, 合理适度, 妥善处理治理污染与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的关系。五是公开透明, 群策群力,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公众参与。此外, 条例修订草案还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作出定期协商、加快淘汰高污染车辆、应急联动、定期通报、联合科研攻关等规定。

征求意见时间为12月9日至12月19日。市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还将设置热线电话、电子邮箱等, 广泛收集意见建议, 经过认真梳理研究, 充分吸纳到条例修订草案之中。 (摘自天津日报)

篇4:西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全文发布」

3月1日,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向北京宏翔鸿热力公司送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该公司因锅炉房超标排放,成为《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后的“第一案”。

当日,备受关注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开始实施。北京市环保部门在全市开展“零点行动”,以燃煤锅炉为重点,对涉及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点行业进行检查和监测,特别是对2013年以来在执法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单位进行复查。在检查、检测过程中执法人员发现,笼罩京城数日的雾霾刚刚过去,不少单位在排放等环节继续放任自由。

据统计,截至1日3时30分,执法人员已发现10余家单位存在违法行为。环保部门表示,将按照《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对这些违法单位从严处罚,并派执法人员定期复查,对于多次出现同类违法行为的单位将加倍处罚,对于造成严重污染、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后的“第一案”标志着北京向近年来以高浓度PM2.5污染为代表的持续多日的重污染天气正式宣战。《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实施,是北京市政府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指导下,针对当前雾霾等一系列大气污染问题,开展立法协商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创新,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

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是该《条例》的一个创新。《条例》专设总量控制一章,对总量控制制度进行了系统设计,确定了削减存量与控制增量相结合的制度。《条例》提出,在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尽快削减总量,实现2017年的治理目标。第41条到第43条,分别对总量控制和逐步减少排放总量,总量控制的目标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排放总量的控制、要求以及如何确定实施并向社会公布,排污许可制度做了规定。并且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核定企业事业单位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对于广受热议的“大气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条例》第45条作出严格规定:北京市在严格控制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排放总量削减计划的前提下,按照有利于总量减少的原则,可以试行大气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度。北京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办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固定污染源污染防治

针对固定污染源,《条例》重点强调要综合运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的手段。一是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条例》规定制定禁止新建、扩建的高污染项目名录、高污染工业行业调整名录和高污染工艺设备淘汰名录;二是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条例》规定对燃煤消耗总量进行控制,削减燃煤存量,北京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和区县政府应当制定能源清洁利用发展规划、清洁能源改造计划、划定和严格管理禁止燃煤的区域;三是优化产业布局,对工业企业实施集中治理,《条例》规定新建工业项目应当按照规定进入相应的生态工业园区。

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

1.备受关注的“停车三分钟熄火”未设罚则

条例规定,北京提倡环保驾驶。在学校、宾馆、商场、公园、办公场所、社区、医院的周边和停车场等不影响车辆正常行驶的地段,机动车驾驶员在停车三分钟以上时,应当熄灭发动机。法制委员会认为,对停车熄火设定处罚,存在执法主体难确定、现场取证困难等实际问题,难以执行到位。为维护法律严肃性、权威性,建议不设处罚。

2.减少怠速低速行驶污染首入法

“减少机动车怠速和低速行驶造成的污染”首次纳入立法。对机动车实施数量调控的同时,条例新增规定,本市优化道路设置和管理,减少机动车怠速和低速行驶造成的污染。所谓怠速,是指车辆处于驻车状态启动发动机,发动机稳定运转的最低转速。而汽车行驶中不给油,发动机转数还维持在怠速的阶段就是怠速行驶。一般汽车怠速运转一分钟以上所消耗的燃油要比重新起动所消耗燃油多,对空气污染自然影响不小。

扬尘污染防治

《条例》对施工工地扬尘污染规定了细化的行为控制措施,明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责任:一是明确建设单位应当将防治扬尘污染的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并在工程承发包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防治扬尘污染的责任;二是细化施工工地的扬尘污染控制措施;三是规定将施工单位的施工现场扬尘违法行为,纳入北京市施工企业市场行为信用评价系统。

总共130条的条例中,有1/3是罚则,且罚则由39条增加到40条。为防治扬尘污染,罚则中新增了一条:针对无准运证件或者不符合要求的运输车辆,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此外罚则还增加一款: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与公安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大气污染案件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移送、线索通报等制度。

法律责任

《条例》专设法律责任一章,定稿40条法律责任特别剑指恶意违法、多次违法。中外法治建设经验证明,如果法律仅仅对行为主体提出义务性要求,而没有赋予执法机关以必要的执法手段,那么,将无法实现立法的目标。有的法律实施不好,经过分析,发现原因在于其中的规定过“软”、过“虚”,执法机关对违法行为无能为力。

《条例》根据上位法规定和北京的实际情况,具体设立了40条法律责任。设计这些条款的指导思想是要提高违法成本,使排污者不敢排污,起到法悬人惧的作用。同时也考虑了“过罚相当”和“可操作,可执行”原则。特别是对恶意违法、多次违法加大了处罚力度,规定了加倍处罚的条款。同时,正在审议中的国家《环境保护法(草案)》中还有按日处罚制度,如正式颁布,执法部门可直接依法实施按日计罚。

《条例》中明确了治理大气污染中各方的责任,在对环保执法部门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的同时,针对遭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也提供了完善的法律保障。

相关保留

此次《条例》审议过程中与会代表针对许多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提出建议,但法制委员会综合个方面因素决定予以保留,并作出解释。

1.禁放禁烟未纳入条例

审议中,有多位代表还提出增加环境公益诉讼、举证责任倒置、环境损害赔偿权,增加航空器大气污染防治、设立大气污染防治基金,增加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等意见。法制委员会表示,考虑到这些建议中,有的超出了地方立法权限、有的属于国务院管理范围、有的已经制定或者正在研究制定法规,所以未对条例做相应修改。

2.“按日计罚”期待上位法

不少代表在审议中提出,当前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应当加大处罚力度。一些省份在条款设定中,有“按日计罚”的规定,即企业只要违法,每日均罚,这样处罚力度很大,可以形成高压态势。法制委员会认为,由于国家《环境保护法(草案)》正在研究,里面有“按日计罚”条款,如果确定并正式颁布实施,北京执法部门可以直接依法实施,因此不增加按日计罚。

3.自由裁量权另有配套规定

篇5: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全文

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省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本省清洁能源发展规划和燃煤总量控制计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清洁能源发展规划和燃煤总量控制计划,制定本行政区域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三条 企业应当优先采用能源和原材料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第三十四条 限制高硫份、高灰份煤炭的开采。新建的所采煤炭属于高硫份、高灰份的煤矿,应当配套建设煤炭洗选设施;已建成的所采煤炭属于高硫份、高灰份的煤矿,应当限期建成配套的煤炭洗选设施,使煤炭中的硫份、灰份达到规定的标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有利于煤炭清洁利用、能源转化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坑口发电和煤层气、煤矸石、粉煤灰、炉渣资源的综合利用。

第三十五条 锅炉生产企业的锅炉产品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锅炉容器大气污染物初始排放标准,并在产品上标明燃料要求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不得生产、销售。

第三十六条 火电厂(含热电厂、自备电站)和其他燃煤企业排放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应当配套建设除尘、脱硫、脱硝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

水泥、石油、合成氨、煤气和煤焦化、有色金属、钢铁等生产过程中排放含有硫化物和氮氧化物气体的,应当配备脱硫、脱硝装置。

鼓励燃煤企业采用先进的除尘、脱硫、脱硝、脱汞等多种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技术和装备。

第三十七条 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应当回收利用,不具备回收利用条件而向大气排放的,应当进行污染防治处理。

可燃性气体回收利用装置不能正常作业的,应当及时修复或者更新。在回收利用装置不能正常作业期间确需排放可燃性气体的,应当将排放的可燃性气体充分燃烧或者采取其他减轻大气污染的措施。

第三十八条 企业应当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改进生产工艺设备,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指导目录的规定,会同省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本省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的企业名录及工作计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组织实施。

淘汰的落后生产设备,企业不得转让使用。

第三十九条 排放总量替代项目未完成拆除、关停被替代项目的,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替代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手续,替代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运行。

篇6: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全文

第四十条 钢铁、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炼、陶瓷、浮法玻璃、再生铅等企业使用的燃煤(焦)窑炉,每小时20蒸吨以上的燃煤锅炉,应当配备脱硫装置。除循环流化床锅炉以外的燃煤机组均应当安装脱硝设施,新型干法水泥窑应当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并安装脱硝设施。

排放粉尘的工业企业应当配套建设除尘设施。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的除尘设施应当实施升级改造。

第四十一条 禁止高灰分、高硫分煤炭进入市场。新建煤矿应当同步建设煤炭洗选设施,已建成的煤矿所采煤炭属于高灰分、高硫分的,应当在国家和省规定的期限内建成配套的煤炭洗选设施,使煤炭中的灰分、硫分达到规定的标准。

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商品煤质量管理办法,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利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能源转化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坑口发电和煤层气、煤矸石、粉煤灰、炉渣资源的综合利用。

第四十三条 锅炉制造企业应当根据国家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相关要求,在锅炉产品质量标准中标明相应的污染物初始排放控制要求。

第四十四条 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应当回收利用。不具备回收利用条件而向大气排放的,应当进行污染防治处理。

可燃性气体回收利用装置不能正常作业的,应当及时修复或者更新。在回收利用装置不能正常作业期间确需排放可燃性气体的,应当将排放的可燃性气体充分燃烧或者采取其他减轻大气污染的措施。

第四十五条 下列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活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在密闭空间或者设备中进行,并安装、使用污染防治设施:

(一)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煤炭加工与转化等含挥发性有机物原料的生产;

(二)燃油、溶剂的储存、运输和销售;

(三)涂料、油墨、胶粘剂、农药等以挥发性有机物为原料的生产;

(四)涂装、印刷、粘合、工业清洗等含挥发性有机物的产品使用。

加油加气站、储油储气库和油罐车、气罐车,应当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并保持正常使用,并每年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由具有检测资质的机构出具的油气排放检测报告。

第四十六条 工业涂装企业应当按照规定,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涂料,记录生产工艺、设施及污染控制设备的主要操作参数、运行情况,建立记录生产原料、辅料的使用量、废弃量和去向,以及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台账。台账的保存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第四十七条 生产和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对管道、设备进行日常维护、维修时,应当减少物料泄漏,并对已经泄漏的物料及时收集处理。

篇7: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全文

第四十八条 省有关部门应当与长三角区域省、直辖市以及其他相邻省相关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共享区域大气环境信息,在防治工业和机动车船污染、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等领域开展区域大气污染联合执法。

第四十九条 省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与长三角区域省、直辖市以及其他相邻省的大气污染防治科研合作,组织开展或者参与防治政策、标准、措施等重大问题的联合研究,推动长三角区域在节能减排、产业准入和淘汰、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排放、在用机动车船检验方法和排放限值、机动车船用燃油等方面环境政策、标准、措施的统一。

第五十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与长三角区域省、直辖市以及其他相邻省的应急联动合作,在重污染天气期间及时通报预警和应急响应的有关信息,并根据需要商请相关省、直辖市采取相应措施。

第五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大气污染传输扩散规律,可以划定本省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第五十二条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有关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沟通协调,协商解决跨界大气污染纠纷。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开展联合执法、跨区域执法、交叉执法,查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大气污染违法行为。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有关设区的市建设可能对相邻地区大气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当向相邻地区及时通报有关信息,进行会商。

会商意见及其采纳情况作为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或者审批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重污染天气应对

第五十三条 省、设区的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气象等有关部门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完善会商研判机制,开展大气环境质量预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向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应当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

第五十四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重污染天气预报信息,确定预警等级,及时发布预警。

预警信息发布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气象等部门应当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短信等途径告知公众采取健康防护措施,指导公众出行和调整其他相关社会活动。

第五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重污染天气预警等级,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按照预警级别采取相应应急响应措施:

(一)责令有关企业暂停生产或者限产;

(二)限制部分机动车行驶;

(三)停止或者限制产生扬尘的施工作业;

(四)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和露天烧烤;

(五)停止学校和幼儿园组织的户外活动或者教学活动;

(六)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应急响应措施。

第五十六条 大气污染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监测机构发现监测数据超过规定排放标准未报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四款规定,监测机构出具虚假监测报告或者监测数据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吊销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三年内不得从事监测服务活动。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重点排污单位或者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的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有关信息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新建、扩建燃煤(燃油)锅炉、窑炉不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或者不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现有燃煤(燃油)锅炉、窑炉,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拆除或者改用清洁能源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拆除燃煤(燃油)锅炉、窑炉,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机动船舶排放大气污染物超过规定排放标准运营的,由海事管理机构、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施工单位未公示有关信息的,由负责监督管理扬尘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封堵、改变专用烟道直接向大气排放油烟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露天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五条规定,在重污染天气拒不执行当地人民政府责令停产、限产决定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执行扬尘管控措施的,由负责监督管理扬尘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六条 排污单位拒不履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作出的责令停业、关闭、停产整治决定,继续违法生产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作出停止或者限制向排污单位供水、供电、供气的决定。

第六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其他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包庇大气环境违法行为的;

(二)未依法实施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的;

(三)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公开环境信息的;

(四)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采用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大气环境事故等行为,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的;

(五)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

(六)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

第七章 附 则

篇8:西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全文发布」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大气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当前, 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 以可吸入颗粒物 (PM10) 、细颗粒物 (PM2.5) 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 能源资源消耗持续增加, 大气污染防治压力继续加大。为切实改善空气质量, 制定本行动计划。

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配合、区域协作与属地管理相协调、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相同步, 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 实施分区域、分阶段治理,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增长质量提高, 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 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奋斗目标:经过五年努力, 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 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 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具体指标:到2017年,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 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一、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减少多污染物排放

(一) 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 到2017年, 除必要保留的以外, 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 禁止新建每小时2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其他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1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在供热供气管网不能覆盖的地区, 改用电、新能源或洁净煤, 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型锅炉。在化工、造纸、印染、制革、制药等产业集聚区, 通过集中建设热电联产机组逐步淘汰分散燃煤锅炉。

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所有燃煤电厂、钢铁企业的烧结机和球团生产设备、石油炼制企业的催化裂化装置、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都要安装脱硫设施, 每小时20蒸吨及以上的燃煤锅炉要实施脱硫。除循环流化床锅炉以外的燃煤机组均应安装脱硝设施, 新型干法水泥窑要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并安装脱硝设施。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现有除尘设施要实施升级改造。

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在石化、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 在石化行业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改造。限时完成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的油气回收治理, 在原油成品油码头积极开展油气回收治理。完善涂料、胶粘剂等产品挥发性有机物限值标准, 推广使用水性涂料, 鼓励生产、销售和使用低毒、低挥发性有机溶剂。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要于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燃煤电厂、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改造, 完成石化企业有机废气综合治理。

(二) 深化面源污染治理。综合整治城市扬尘。加强施工扬尘监管, 积极推进绿色施工,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应全封闭设置围挡墙, 严禁敞开式作业, 施工现场道路应进行地面硬化。渣土运输车辆应采取密闭措施, 并逐步安装卫星定位系统。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大型煤堆、料堆要实现封闭储存或建设防风抑尘设施。推进城市及周边绿化和防风防沙林建设, 扩大城市建成区绿地规模。

开展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城区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应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 推广使用高效净化型家用吸油烟机。

(三) 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规划, 推广智能交通管理,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实施公交优先战略, 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加强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根据城市发展规划, 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 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要严格限制机动车保有量。通过鼓励绿色出行、增加使用成本等措施, 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

提升燃油品质。加快石油炼制企业升级改造, 力争在2013年底前, 全国供应符合国家第四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油, 在2014年底前, 全国供应符合国家第四阶段标准的车用柴油, 在2015年底前,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符合国家第五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 在2017年底前, 全国供应符合国家第五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加强油品质量监督检查, 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不合格油品行为。

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采取划定禁行区域、经济补偿等方式, 逐步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到2015年, 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 基本淘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的500万辆黄标车。到2017年, 基本淘汰全国范围的黄标车。

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环保、工业和信息化、质检、工商等部门联合加强新生产车辆环保监管, 严厉打击生产、销售环保不达标车辆的违法行为;加强在用机动车年度检验, 对不达标车辆不得发放环保合格标志, 不得上路行驶。加快柴油车车用尿素供应体系建设。研究缩短公交车、出租车强制报废年限。鼓励出租车每年更换高效尾气净化装置。开展工程机械等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的污染控制。

加快推进低速汽车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低速汽车 (三轮汽车、低速货车) 节能环保要求, 减少污染排放, 促进相关产业和产品技术升级换代。自2017年起, 新生产的低速货车执行与轻型载货车同等的节能与排放标准。

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公交、环卫等行业和政府机关要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车, 采取直接上牌、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个人购买。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每年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的比例达到60%以上。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 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修订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准入条件, 明确资源能源节约和污染物排放等指标。有条件的地区要制定符合当地功能定位、严于国家要求的产业准入目录。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新增产能, 新、改、扩建项目要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

(五)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和环境质量状况, 进一步提高环保、能耗、安全、质量等标准, 分区域明确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 (2010年本)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 (修正) 》的要求, 采取经济、技术、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提前一年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21个重点行业的“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2015年再淘汰炼铁1500万吨、炼钢1500万吨、水泥 (熟料及粉磨能力) 1亿吨、平板玻璃2000万重量箱。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地区, 严格控制国家安排的投资项目, 暂停对该地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办理审批、核准和备案手续。2016年、2017年, 各地区要制定范围更宽、标准更高的落后产能淘汰政策, 再淘汰一批落后产能。

对布局分散、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 制定综合整改方案, 实施分类治理。

(六) 压缩过剩产能。加大环保、能耗、安全执法处罚力度, 建立以节能环保标准促进“两高”行业过剩产能退出的机制。制定财政、土地、金融等扶持政策, 支持产能过剩“两高”行业企业退出、转型发展。发挥优强企业对行业发展的主导作用, 通过跨地区、跨所有制企业兼并重组, 推动过剩产能压缩。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七) 坚决停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认真清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 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越权核准的违规项目, 尚未开工建设的, 不准开工;正在建设的, 要停止建设。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 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

三、加快企业技术改造,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八) 强化科技研发和推广。加强灰霾、臭氧的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和监测预警等研究, 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加强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研究。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 推进大型大气光化学模拟仓、大型气溶胶模拟仓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脱硫、脱硝、高效除尘、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柴油机 (车) 排放净化、环境监测, 以及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方面的技术研发, 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九)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钢铁、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 针对节能减排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 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到2017年, 重点行业排污强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推进非有机溶剂型涂料和农药等产品创新, 减少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积极开发缓释肥料新品种, 减少化肥施用过程中氨的排放。

(十)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产业集聚发展, 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 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 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推动水泥、钢铁等工业窑炉、高炉实施废物协同处置。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再制造, 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发展。到2017年,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降低20%左右, 在50%以上的各类国家级园区和30%以上的各类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 主要有色金属品种以及钢铁的循环再生比重达到40%左右。

(十一) 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着力把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要求有效转化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 促进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产品的创新开发与产业化应用。扩大国内消费市场, 积极支持新业态、新模式,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 大幅增加大气污染治理装备、产品、服务产业产值, 有效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外商投资节能环保产业。

四、加快调整能源结构, 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十二) 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制定国家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 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到2017年, 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 通过逐步提高接受外输电比例、增加天然气供应、加大非化石能源利用强度等措施替代燃煤。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新建项目禁止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站。耗煤项目要实行煤炭减量替代。除热电联产外, 禁止审批新建燃煤发电项目;现有多台燃煤机组装机容量合计达到30万千瓦以上的, 可按照煤炭等量替代的原则建设为大容量燃煤机组。

(十三) 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加大天然气、煤制天然气、煤层气供应。到2015年, 新增天然气干线管输能力1500亿立方米以上, 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式, 新增天然气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或用于替代燃煤;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高效利用项目, 限制发展天然气化工项目;有序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 原则上不再新建天然气发电项目。

制定煤制天然气发展规划, 在满足最严格的环保要求和保障水资源供应的前提下, 加快煤制天然气产业化和规模化步伐。

积极有序发展水电, 开发利用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 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到2017年, 运行核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5000万千瓦,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3%。

京津冀区域城市建成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区域要加快现有工业企业燃煤设施天然气替代步伐;到2017年, 基本完成燃煤锅炉、工业窑炉、自备燃煤电站的天然气替代改造任务。

(十四) 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提高煤炭洗选比例, 新建煤矿应同步建设煤炭洗选设施, 现有煤矿要加快建设与改造;到2017年, 原煤入选率达到70%以上。禁止进口高灰份、高硫份的劣质煤炭, 研究出台煤炭质量管理办法。限制高硫石油焦的进口。

扩大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 逐步由城市建成区扩展到近郊。结合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棚户区改造, 通过政策补偿和实施峰谷电价、季节性电价、阶梯电价、调峰电价等措施, 逐步推行以天然气或电替代煤炭。鼓励北方农村地区建设洁净煤配送中心, 推广使用洁净煤和型煤。

(十五)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 (产值) 能耗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用能设备达到一级能效标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 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 (产值) 能耗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积极发展绿色建筑, 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等要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 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光伏建筑一体化、“热—电—冷”三联供等技术和装备。

推进供热计量改革, 加快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新建建筑和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建筑逐步实行供热计量收费。加快热力管网建设与改造。

五、严格节能环保准入,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十六) 调整产业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 合理确定重点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 重大项目原则上布局在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所有新、改、扩建项目, 必须全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 一律不准开工建设;违规建设的, 要依法进行处罚。加强产业政策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引导与约束作用, 严格限制在生态脆弱或环境敏感地区建设“两高”行业项目。加强对各类产业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实施差别化的产业政策, 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出更高的节能环保要求。强化环境监管, 严禁落后产能转移。

(十七) 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提高节能环保准入门槛, 健全重点行业准入条件, 公布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名单并实施动态管理。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是否符合总量控制要求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以及辽宁中部、山东、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山西中北部、陕西关中、甘宁、乌鲁木齐城市群等“三区十群”中的47个城市, 新建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企业以及燃煤锅炉项目要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各地区可根据环境质量改善的需要, 扩大特别排放限值实施的范围。

对未通过能评、环评审查的项目, 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核准、备案, 不得提供土地, 不得批准开工建设, 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 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 有关单位不得供电、供水。

(十八) 优化空间格局。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城市规划, 强化城市空间管制要求和绿地控制要求, 规范各类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城、新区设立和布局, 禁止随意调整和修改城市规划, 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研究开展城市环境总体规划试点工作。

结合化解过剩产能、节能减排和企业兼并重组, 有序推进位于城市主城区的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水泥、平板玻璃等重污染企业环保搬迁、改造, 到2017年基本完成。

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十九) 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本着“谁污染、谁负责, 多排放、多负担, 节能减排得收益、获补偿”的原则, 积极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

分行业、分地区对水、电等资源类产品制定企业消耗定额。建立企业“领跑者”制度, 对能效、排污强度达到更高标准的先进企业给予鼓励。

全面落实“合同能源管理”的财税优惠政策, 完善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推行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建设、运行一体化特许经营。完善绿色信贷和绿色证券政策, 将企业环境信息纳入征信系统。严格限制环境违法企业贷款和上市融资。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二十) 完善价格税收政策。根据脱硝成本, 结合调整销售电价, 完善脱硝电价政策。现有火电机组采用新技术进行除尘设施改造的, 要给予价格政策支持。实行阶梯式电价。

推进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

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合理确定成品油价格, 完善对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成品油价格改革补贴政策。

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 做到应收尽收。适时提高排污收费标准, 将挥发性有机物纳入排污费征收范围。

研究将部分“两高”行业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完善“两高”行业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和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积极推进煤炭等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 使用专用设备或建设环境保护项目的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 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二十一) 拓宽投融资渠道。深化节能环保投融资体制改革, 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项目的信贷支持。探索排污权抵押融资模式, 拓展节能环保设施融资、租赁业务。

地方人民政府要对涉及民生的“煤改气”项目、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轻型载货车替代低速货车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对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示范工程给予引导性资金支持。要将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建设及其运行和监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在环境执法到位、价格机制理顺的基础上, 中央财政统筹整合主要污染物减排等专项, 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 对重点区域按治理成效实施“以奖代补”;中央基本建设投资也要加大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

七、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严格依法监督管理

(二十二) 完善法律法规标准。加快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步伐, 重点健全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应急预警、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 研究增加对恶意排污、造成重大污染危害的企业及其相关负责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内容,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究起草环境税法草案, 加快修改环境保护法, 尽快出台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和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各地区可结合实际, 出台地方性大气污染防治法规、规章。

加快制 (修) 订重点行业排放标准以及汽车燃料消耗量标准、油品标准、供热计量标准等, 完善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二十三) 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完善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 加强对地方人民政府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监督。加大环境监测、信息、应急、监察等能力建设力度, 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建设城市站、背景站、区域站统一布局的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管理, 客观反映空气质量状况。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体系建设, 推进环境卫星应用。建设国家、省、市三级机动车排污监管平台。到2015年, 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建成细颗粒物监测点和国家直管的监测点。

(二十四)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等执法机制创新, 明确重点, 加大力度, 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偷排偷放、屡查屡犯的违法企业, 要依法停产关闭。对涉嫌环境犯罪的, 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落实执法责任, 对监督缺位、执法不力、徇私枉法等行为, 监察机关要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二十五) 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国家每月公布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和最好的10个城市的名单。各省 (区、市) 要公布本行政区域内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在当地主要媒体及时发布空气质量监测信息。

各级环保部门和企业要主动公开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企业污染物排放、治污设施运行情况等环境信息, 接受社会监督。涉及群众利益的建设项目, 应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建立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制度。

八、建立区域协作机制, 统筹区域环境治理

(二十六) 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建立京津冀、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由区域内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 协调解决区域突出环境问题, 组织实施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通报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 研究确定阶段性工作要求、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二十七) 分解目标任务。国务院与各省 (区、市) 人民政府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 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地方人民政府和企业。将重点区域的细颗粒物指标、非重点地区的可吸入颗粒物指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构建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国务院制定考核办法, 每年初对各省 (区、市) 上年度治理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2015年进行中期评估, 并依据评估情况调整治理任务;2017年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终期考核。考核和评估结果经国务院同意后, 向社会公布, 并交由干部主管部门, 按照《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 (试行) 》、《关于开展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等规定, 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十八) 实行严格责任追究。对未通过年度考核的, 由环保部门会同组织部门、监察机关等部门约谈省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有关负责人, 提出整改意见, 予以督促。

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未能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的, 以及干预、伪造监测数据和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 监察机关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环保部门要对有关地区和企业实施建设项目环评限批, 取消国家授予的环境保护荣誉称号。

九、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 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

(二十九) 建立监测预警体系。环保部门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 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到2014年,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要完成区域、省、市级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其他省 (区、市) 、副省级市、省会城市于2015年底前完成。要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的趋势分析, 完善会商研判机制, 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度, 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

(三十) 制定完善应急预案。空气质量未达到规定标准的城市应制定和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并向社会公布;要落实责任主体, 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警预报及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等内容, 按不同污染等级确定企业限产停产、机动车和扬尘管控、中小学校停课以及可行的气象干预等应对措施。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演练。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要建立健全区域、省、市联动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体系。区域内各省 (区、市) 的应急预案, 应于2013年底前报环境保护部备案。

(三十一) 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纳入地方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实行政府主要负责人负责制。要依据重污染天气的预警等级, 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引导公众做好卫生防护。

十、明确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责任, 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

(三十二) 明确地方政府统领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负总责, 要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及控制目标, 制定本地区的实施细则, 确定工作重点任务和年度控制指标, 完善政策措施, 并向社会公开;要不断加大监管力度, 确保任务明确、项目清晰、资金保障。

(三十三) 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调力量、统一行动, 形成大气污染防治的强大合力。环境保护部要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 有关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的投资、财政、税收、金融、价格、贸易、科技等政策, 依法做好各自领域的相关工作。

(三十四) 强化企业施治。企业是大气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 要按照环保规范要求, 加强内部管理, 增加资金投入, 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治理技术, 确保达标排放, 甚至达到“零排放”;要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接受社会监督。

(三十五) 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环境治理, 人人有责。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知识。加强大气环境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 引导公众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在全社会树立起“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 共同改善空气质量。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大气污染防治任务繁重艰巨, 要坚定信心、综合治理, 突出重点、逐步推进, 重在落实、务求实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按照本行动计划的要求, 紧密结合实际, 狠抓贯彻落实, 确保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如期实现。

上一篇:语、数、外各个攻破--高考复习攻略下一篇:入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