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2024-05-14

论政府存在的必要性(精选8篇)

篇1:论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论反腐倡廉对政府工作的必要性

千百年来妇孺皆知:明朝的海瑞,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博得举国爱戴;清代的于成龙,一身清廉,蜚声朝野,同样也是众所周知在当今时代里,也有孔繁森、牛玉儒、郑培民、任成霞、梁雨润等同志任劳任怨,全身心地投入在服务人民中,心甘情愿地做人民的公仆,他们的事迹传遍了神州大地,他们的精神万人颂扬。是的,无论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清正廉洁却永远是时代的呼唤。然而,遗憾的事是,与这些闪光的名字相对的,也有那么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成克杰、胡长清等他们曾身居高官,大权在握,他们都曾被鲜花、掌声、荣誉包围,但他们却辜负了党和人民的期望,滥用手中的权利,走上了腐败的深渊,走向了人生的毁灭,成为人民的罪人,受到世人的痛斥与唾弃。天堂到地狱的堕落,纯洁到肮脏的脱变,只在于一瞬间的邪念,但就是这一瞬间的邪念却使得他们一失足成千古恨。心的腐化,导致了欲的横生,最后使其完完全全地退化成了盗取人民利益的硕鼠,遭到人人喊打的下场!

一、增强约束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科学性

首先,着力抓好教育制度建设,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约束力。坚持和完善党组中心学习,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讲廉政党课等制度,建立健全党性定期分析、反腐倡廉专题民主生

活会制度、完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制度,建立基层党员轮训、流淌党员教育制度,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新闻发布、对外宣传等制度,研究制定贯穿干部培养、选拔、管理、运用全过程的反腐倡廉教育施行方法,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教育制度水平。

其次,着力抓好监督制度建设,增强反腐倡廉监督的约束力,按照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利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要求,积极探索加强监督的有效途径,认真落实加强党政正职监督的方法,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利的监督,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岗位、重要职能、重要事项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体制,拓宽监督渠道,构建“大监督”格局,健全监督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篇2:论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政府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功能。简言之,政府职能就是政府管理国家事务的职责和功能。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政府职能转变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

从社会结构调整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发展的规律进行考察,社会结构变迁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动因,而与之相适应的政府职能转变,将成为进一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性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职能转变的真正目的在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创造条件改善硬环境的同时,注重优化软环境以赢得生产要素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再以生产要素的聚集促进硬环境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各地虽下大力气进行专项整治,力图优化发展环境,但收效不够稳定、持久。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政府职能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转变,部门管理体制不配套,依法行政意识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一、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党政不分、各级党组织对政府部门的事务干预过多 现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地方之间的权限还不是很清晰,尤其是财政权和人事权,矛盾重重,中央的机构组成与地方的机构的对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央机构之间很多相近职能机关并存的现象也很多,这样造成了上有左右责任不清,有利益的事情大家争着做,要承担责任的事情,大家相互推诿。而最终受到损失的还是社会大众。其次还造成机关叠床架屋,加大行政成本,导致人民群众怨声载道。

2、我国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缺位”现象

当前,政府部门仍然管了太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政府职能越位现象严重,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现象比比皆是,政府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政府是国有企业的出资人,同时又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监督管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与政府为社会组织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承诺大相径庭。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分不清哪些事务该政府管,哪些事务不该管。政府“越位”现象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二是盛行地方保护。三是追求短期政绩。四是包办社会事务。政府“缺位”现象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不到位。二是环境资源保护不力。三是统筹协调作用发挥不够。四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分配不公。

3、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监管不够——规范、监管市场秩序的力度不够。一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二是执法不严,管理松懈,纪律松弛,甚至有法不依,违法不究,致使已有法律、规章和制度形同虚设。三是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分割不断变换手法,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4、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特别是国有企业直接干预依然严重——政府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依然过多,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形成。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经济转轨时期又有某种扩展的行政审批制依然广泛存在,特别是企业设立、领导人任免、投资、外贸等领域的行政审批亟待清理、削减。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某些政策的实施又产生了强化行政审批和个案处理的副作用。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战线过长的问题依然突出。对非公有经济的限制依然过多,公平竞争环境尚未形成。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混淆不清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如何构建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已成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传统封建文化和官僚主义的影响根深蒂固

2、旧体制尚未转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我们的行政管理体制废除单位制,要理顺上下左右的关系,清晰界定各机关的职权,裁撤多余的直接管理经济的部门,归并相关机构,真正做到“小政府,大社会”。从而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制度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国民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行,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有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讲,政府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是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行政工作效率不易衡量,担心职能转变会引起负面影响。

二是对政府职能只有大致了解,对本层级、本区域、本部门应履行的职责缺乏科学的认识、清晰的界定。不知道哪些职权应归还社会,哪些职能应得到加强。

三是等待观望,不敢创新。虽然他们也赞成转变政府职能,但行动上却等待观望,希望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搬照抄,缺乏创新意识,也不愿主动探索。

四是胸无大局,思考问题往往从小集团或个人私利出发,对既得利益不愿放弃。五是为人民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不负责任,方法简单,方式粗暴。凡此种种都说明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不相适应。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因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权力的迷恋使市场机制难以推动作用。因为这种权力可以给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带来利益,失去这些权力,就意味着失去某些既得利益。市场同权力竞争,结果是力不从心,而权力占据上风,也致使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这样,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同时产生腐败。

公务员队伍建设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保障政府的抽象职能最终要由具体的人的去行使,因此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决定政府职能履行的好坏。清正廉洁是对公务员的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要求提高公务员的办事效率,确保行政机关的高效运转。只有全面提高公务员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行政机关的绩效才能更上一层楼。

3、政府行政环境制约

篇3:论黑格尔存在的必要性

人们为什么必须关注历史呢?因为正如黑格尔所说:“世界历史是评判世界的法庭”。历史本身的实质是评判人类, 评判人类的行为以及他们的思想。通过深入地研究历史, 人类自身对无论是灾难性的或是极辉煌的“历史事件”都变得更为熟悉, 这些最终成为佛洛依德计划的重要构成因素。于是, 人类能理解佛洛依德的思想。因此, 当历史洪流滚滚向前之时, 人类自身缓缓趋近于一次深刻的解放中。笔者认为, 在人类趋近于这种精神的历史过程中存在着划时代的巅峰。学说的实例总是以一个辩证法实例为主要内容, 这正是人类为什么渴望一场革命的原因, 不只是为了克服帝王制度带来的障碍, 还是为了从经验上用这种精神经历一场历史事件。人类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一个宇宙生物, 人们渴望得到的应该是真正主观意义上的解脱——一个适用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解放理论。从学术角度而言, 这很容易阐释;但是从政治角度来看, 哪种世界观展示了达到这样一种意识的最佳承诺呢?毫无疑问是共产主义!

必须指出的是, 共产主义从来不存在一成不变的食谱 (思潮) ;它所体现的原料 (元素) 是与时俱进的。当共产主义的智慧火花迸发时, 思潮核心经历着辩证法的演变。马克思先生本身并不倾向于写这样一本“未来小饭馆的食谱”, 事实上, 他反对任何黑格尔主义的普遍性。有一点必须为马克思先生强调的是, 共产主义真正的特点并不在于它的坚定性, 而更多地在于它陈述历史事件的繁荣性——当面临不可预见的形势时, 共产主义分布的灵活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点和不足。正如对一位爱情题材作品的读者来说, 故事最终可能是一个美好的喜剧, 亦可能是一个不幸的悲剧。在合适的人手中, 它可能是一段白头偕老的感情。相反, 在不合适的人手中, 它可能是一段情深缘浅的恋情。这是一把智慧的武器——双刃剑。

这对于西方模式的“民主”来说是陌生的。没有哪个个人对学说负责, 取而代之的是连它本身都无法理解的一个实例, 更别说理解历史了。在西方, 人们有一种非充分利用的国家——一个拥有臃肿分支的体系。我们作为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 没有达到任何形式的高潮, 尽管如此, 却仍然沉浸于自己的所为中。

我们在中国范围的共产主义是一副框架而还无法理解历史。我们拥有一个能很好解读历史的国家, 我们拥有一个经历过一次革命的社会:赋予它的人民看待历史本质洞察力的一次革命。更重要的是, 我们拥有一群马克思主义工作者, 他们愿意实现共产主义理念。在西方, 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将人类带回到方程来追溯黑格尔主义的根源, 并探寻一种马克思主义, 它并不是预先设定的总体性理论, 而是一个持续累计的过程。一种新型的马克思主义事实上就是先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摘要:黑格尔的“精神”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然而, 最让黑格尔派骄傲的是, 它可以独自揭示“自由”的真实含义或者至少是人们所渴望的含义。整个揭示过程通过辩证过程的识别变得更加明显。应当指出的是, 自由没有明确的顶点, 这是一个持续的进程。然而, 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 存在明显的峰值, 这些峰值都是对人的理性的考验。人类是如此地疲于将这些观点说清楚, 他愿意做任何事情乃至宣战、起义、让自己被毁灭, 只为体验那不合理中的合理。这也正是共产主义事业不应该掉以轻心的一个原因。它不能在经济压力面前被轻率地执行, 也不能过早地放弃。这是一件持续的事情。

篇4:论政府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预算管理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即预算会计的作用越来越突显。我国政府预算会计重要事核算、反映监督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的完善,我国政府的预算会计工作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探讨政府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 政府预算会计 财政管理制度 问题与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财政管理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的方向,使财政工作进一步规范,进一步公开和透明,也有利于财政、财务信息的正确反映,更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的决策。如推行部门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这次改革就要求预算会计不仅要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而且也要反映政府财政运行情况和持续运行能力,为适应新的改革需要,完善和改进预算会计制度中不适应的部分采用权责发生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当前我国政府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1.政府会计制度不完善。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除事业单位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外,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都实行收付实现制。财政支出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不反映哪些当期虽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部分,最典型的是拖欠征地补偿款和农民工工资。此外,会计报告内容不完整,反映信息过于简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没有汇总反映成为总预算会计报表信息,因而为将资产处置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的财务处理创造机会。

2.政府财力有限。这几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连续高速增长,但从目前我国财政资金供求状况看,各部门、单位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与财政资金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这是部门上报建议数与财政最终批复数悬殊过大的重要原因,也是不严格执行预算、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违规问题的重要原因。

3.部门利益驱动。部门预算是零基预算,预算单位往往过多考虑自身利益,不考虑国家财力负担情况,编制过于理想化的部门预算,将预测到的各项支出全部列足,甚至编制尚未立项、无依据、不必要的项目预算,加大了预算资金总量,使预算建议数大大超过控制限额。在编制收入预算时又想方设法隐瞒自行组织的财力,最大限度地争取财政拨款。

4.财政拨款时间的限制。预算外资金的申请、拨付手续繁琐,时效性差,会影响部门、单位的用款计划。财政追加预算拨款多集中在年底,由于拨款较晚,当年根本无法开展或实施项目,造成单位虚列支出挂账,或者以拨列支,结转隐瞒。财政追加的预算,除政策性、突发性因素外,许多追加专项经费带有明显经费补助性质,资金使用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客观上使一些单位挤占挪用财政资金。

5.会计报表信息的不真实,易造成政府经济决策的失误。收付实现制以收到款项或支付款项的时间作为记账凭据。这样容易造成权利与义务不相配套,往往当年要承担的支出,没有体现在当年的支出中,如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支付的社会保障资金。一方面政府反映可支配的财力数额较大,另一方面政府要支付或者要承担的费用没有反映在账面上待下年支出,往往为决策者提供了虚假会计信息,易造成政府决策的失误,如重复建设,一味追求规模效应造成资源浪费。

二、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未来改革建议

1.加强预算会计核算,改进预算控制,强化预算的法制性。预算在政府的计划、控制及业绩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预算是政府取得和使用财务资源的主要依据,也是广泛使用的控制工具。预算对特定用途的资金既有授权也有限制,政府单位必须从预算授权和预算限制两个方面证明其受托责任。预算会计是帮助控制收支的管理控制工具。预算会计通常需设置估计收入、拨款、保留支出等预算账户来概括和详细记录计划收入数、支出数和转账数。与此同时,政府会计还需设立与预算账户相匹配的会计账户来详细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实际发生数。在政府的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中,需要同时记录和反映来源于预算账户的预算数额以及来源于会计账户的实际发生数额。通过计算账户余额,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可以随时反映出预算的待执行数额,包括收入的待收取数额和支出的待支付数额或剩余开支授权数额。政府会计通过设立预算账户和编制预算报告,跟踪并记录预算执行全过程,以确保预算约束的实现。

2.财政收入方面不宜采用权责发生制。我们认为财政收入上还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宜。财政收入按权责发生制处理可以与有关统计数据相统一,但在实际核算中有一定难度。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若实现权责发生制,财政收入是按所属年度来确定,而不是按入库时间来确认,与目前国库入库方法存在较大差距,必然要求国库会计处理实行相应调整。二是目前财政管理体制的限制。由于财政收入与中央、地方利益密切相关,财政体制的改革往往在财政收入中做文章,从目前体制上看,在财政收入运用权责发生制涉及中央、地方财政利益,涉及面太广。正如某些文章,提出对政策性退税应退未退和国有企业应补未补方面,采用权责发生制。从理论上讲,可行,但实际上难以操作。

3.对债权,建立风险准备金按借出资金或应收款数额的一定比例建立坏账准备金,按月或按季分摊债务风险和坏账损失。可以增设“风险准备金”科目,作为借出资金或应收款备抵科目。提取风险准备金时,列报支出并计入“风险准备金”;年终,根据借出资金或应收款的账面余额分析,应该计提多少的风险金准备数,对“风险准备金”科目账面余额进行补提或冲减;对已确定无法收回的借出资金或应收款,批准作为坏账损失时,冲回“风险准备金”同时减少借出资金或应收款科目;如果以后又收回已确认转销的坏账损失,按实际收回的金额增加“风险准备金”和借出资金或应收款,再增加银行存款冲减借出资金或应收款。

参考文献:

篇5:论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课题。

一、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制缺陷。

目前,我国政府投资主要实行“代建制”和“自建自用(政府投资公司)”两种体制。一是“代建制”,现行政府投资的较好办法,但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二是“自建自用(政府投资公司)”,实质是传统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即政府组建的“指挥部”、“领导组”或政府投资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主体,这种管理呈现出临时性和自营性的基本特征,带有明显的官办色彩,缺乏竞争机制、不符合国家“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分离和互相制约的原则。

(二)重形象轻效益。

政府或部门为追求政绩,把争取上级政府投资项目纳入党委和政府目标考核范围,政府投资项目变成“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重形象轻效益,重项目轻管理”。往往伴随决策不民主、不科学,举债建设,增加政府负担,造成财政风险,项目效益差。

(三)管理程序不合规。

一是程序不合规。政府投资项目往往属于特事特办,形成“建、管、用”合一。二是“三边”(边设计、边修改、边施工)突出。三是超概(预)算投资较为普遍。建设单位为争取项目立项,采取“钓鱼”手段,少报投资额,增加的概算投资,又没有报原审批部门予以批准。四是擅自改变计划。没有按照程序进行审批调整,随意修改投资项目。

(四)招投标管理薄弱。

一是化整为零规避招标。将项目化分为若干个小项目,以逃避招标,从而采取邀请招标的形式,或直接发包。二是部分建设单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先进场施工后招标投标。三是施工单位资质虚假。施工单位出钱“借牌子投标”普遍,建设单位对投标施工企业资质审查把关不严。四是“围标”“串标”较为常见。同一施工企业分别代表几家施工企业投标,人为控制投标价。五是招投标组织不严密。标书泄密,监督不到位,出现“暗箱操作”。

(五)财务监管弱化。

一是没有严格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混合核算。二是挤占挪用工程款,损失浪费现象较突出。三是违反现金管理条例,直接以现金支付工程款。四是是用收款收据作支付凭据,或以建筑材料发票抵冲工程款导致对方漏缴税费等。五是监督机制乏力。财务监督不到位,致使挪用、贪污、损失浪费。

(六)现场施工管理和监理管理不力。

一是工程监理缺位。有的没有聘请工程监理中介机构,管理单位缺乏工程管理专业人员,导致无人监理。二是监理工作力度不够,监理工作不履职,对工程质量、计量、变更事项、进度和投资控制把关不严。签证不规范,签证不及时,甚至弄虚作假。三是建设单位对监理的监管不力。有的建设单位聘请了监理单位就撒手不管。

(七)内部制约和外部监督效能不强。

政府投资项目往往列为当地党委政府的重点项目,政府及其部门参与其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造成内部决策、执行、监督等制约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难以形成有效监督,职能部门难以严格监督,违法、违规等问题也很难得到及时纠正和制止,难免会出现违纪违规或腐败现象。

(八)合同管理混乱。

一是缺乏合同管理理念。施工合同不被重视,习惯于行政管理取代合同管理,不善于利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合同方式处理经济关系。二是合同不严密。合同条款表述不正确,责任不明确,权利义务不对等,调整的原则与范围、履行等重要内容含糊不清,埋下隐患。

(九)审计的力量不足。

一是审计力量不足。“人手少、经费缺、任务重”,缺乏工程造价专业审计人员。二是审计的设备和手段落后,缺乏工程造价的仪器和设备。三是对聘请工程造价中介也缺乏经验,监管有难度。四是审计范围受限。《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审计仅限于工程造价决算,对全过程缺乏强有力的法律监督依据。

二、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政府投资管理的法规。

篇6:建设学习型政府组织的必要性

所谓学习型政府组织,是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优化服务、提高效率,建设人民满意的党政机关为奋斗目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政府的学习气氛,塑造全新、前瞻、开阔、系统的思维方式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政府组织。与传统机关管理模式相比,建设学习型政府组织不是依靠权力、领导意志及行政命令来推动,它侧重于依赖机关成员的自律和自主,依赖于机关内部相对稳固的运行机制,通过保持旺盛的学习力,及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从而推进政府再造。

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政府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即政府组织的共同构想。二是政府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三是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四是政府组织具备极强的自我创造力。五是政府能够实现充分的自主管理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建立学习型政府组织势在必行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最突出的特征,经济生活的全球化联系带来了文化观念的全球性展现,这种全球性联动必将溢出经济领域渗入文化、政治领域,传统的行政观念已无法适应“市场化”时代的变化。政府面临如何处理融入世界潮流和坚持本国特色的关系的挑战,需要我国政府在行政观念上要作出适应新的时代变化的调整,即要由传统的行政观念向学习性管理观念转变。我国政府在面对“全球性”市场时所应作出的调整,应是用管理中的学习理念来改造传统的行政理念。重要的是依据政府活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政府的行为,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简言之,就是实现政府官员的管理理念向“学习理念”、“经营理念”、“责任理念”的转变,即改变原来那种只强调政策的执行而忽视大量资源投入后所产生的实际结果的状况。建设学习型政府组织,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要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这是又一次“政府革命”和“政府再造”。政府能否成功地进行职能转换,关键在于政府是否善于学习,因此,加快学习型政府的建设,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新的实践,是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的重要前提。

.3 建设学习型政府组织,是提高公务员素质的迫切需要现代化政府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务员素质的提高和精神的铸就,然而这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要在长期的实践、不断的学习中逐步发展。随着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在全球化浪潮中向人类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全方位地扩张、渗透,已使知识产业成为与农牧业、工业、商业服务业并驾齐驱的第四产业。人类社会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空前活跃,知识更新日益加快,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和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个人不能有效学习,将无法生存、发展。然而,对照这些看自身,一些机关里吃喝之风、玩乐之风、享受之风盛行;一些干部上班晕晕然,下班飘飘然,学习起来淡淡然,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忧虑。建设学习型政府组织,就是要求人与社会同步发展,公务员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切实把学习作为推进工作的第一动力、提高素质的第一手段,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提升知识层次,使自己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承担起领导发展的历史责任

篇7:论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乡镇实行政府采购,是财政四项改革职能的延伸之一,在乡镇推行政府采购,是财政改革趋势所向,它通过预算和管理为手段,运用规模采购优势,降低采购成本,节约财政资金,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强化监督管理。但是在乡镇推行政府采购,必然要受到地方财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缘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本文就乡镇如何实行政府采购的必要性及其职能应用作粗浅的论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乡镇实行政府采购的必要性

1、是法律赋予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全国人大于2002年6月29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只要其是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的有关采购,就可以实施政府采购,乡镇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府不应游离在外,虽然采购规模不大,但发生的采购行为没有被排除在《采购法》的调整之外,因此,实行乡镇政府采购,是法律规定赋予乡镇财政一项重要职能。

2、是深化财政职能本质的需要。从实际操作过程来看,政府采购主要对象以县级经济为主,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基本上仍然以“分散”和“自由”采购为主,随着时代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行为,越来越凸显出种种矛盾和问题,将其纳入到规范化的政府采购管理已成财政部门重要任务之一。

其一:财政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是乡镇实行政府采购的必要条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体制也不断的适应变化。不同地方实行不同财政体制,一般而言不外乎“乡财县管”、“划分收支范围,核定收支基数,超收财力全留,新增缺口不补”等几种形式,主要目的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区域经济、提高乡镇财政运转的效益和效率。乡镇实行政府采购是时代发展必然的趋势,对乡镇财政支出中的采购项目,特别是支农资金等大宗支出项目,应该参同县级财政的做法,实施政府采购管理,如果将其游离于政府采购管理之外,则就会降低或丧失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违背财政体制改革的初衷。

其二:规范财政支出行为、节约资金、防范暗箱操作是实行乡镇政府采购的主要目标。提高财政监管水平和整合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率,就必须将乡镇采购支出纳入到政府采购的监管范围之中。而目前乡镇服务、工程、劳务等财政支出中,擅自采购、自由采购、甚至于暗箱操作等不规范或违纪的行为时有发生,极大的浪费了财政资金,要彻底改革这一现状,有效防范各种腐败行为的发生,促进财政支出行为的公开透明和客观公正,对乡镇的采购支出活动就必须纳入到政府采购管理。

其三:强化部门预算为基础,防范财政风险是乡镇政府采购的主要手段。结合部门预算,对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进行核编,对基建支出跟踪检查,防止举债建设,防止增加乡镇财政、村级集体的债务,因为当前有些乡镇,为了发展区域经济,常常超出预算安排一些项目,如“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对投标人,谁的“带资”比例大、结算期限长,谁就能中标,根本没有考虑预算的约束,随意性大,易形成新的债务,以至于财政来“兜底”。这就给地方财政的运行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因此,将乡镇的采购活动纳入到政府采购管理,能有效地遏制这种无预算的采购行为,从而达到防范财政风险、规范采购行为的目的。

3、是建设和谐创新社会的需要。政府采购是加强廉政建设,从源头预防和制止腐败之“利器”,是正本清源的动力之一,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制度的保证。国家“十一五”规划也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有民族自主创新能力,并对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深化政府采购制度,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指出:“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制定将国家重大项目纳入政府采购主体范围的办法,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与产品实施政府首购政策和订购制度。”说明了,政府采购不仅是加强支出管理,节约财政支出的制度,也是国家自主创新一种政策手段和工具。同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作为建设和谐创新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三农”的发展,是各级财政义不容辞的职责,对“三农”资金的投入,如村村通公路、转移支付、末级渠道硬化、一池三改(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厨)等项目投入以及水利、抗旱、减灾农业基础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必然要涉及资金的管理与监督,而政府采购是比较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之一,是农村税费改革的补充与完善。

二、组织形式

政府采购是一项重要财政改革内容,要慎重进行,先可以在全市镇处选择一到两个不同类型的乡镇作为试点,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来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取得成果和经验后再推广,为全面铺开乡镇政府采购做准备。可以有三种设想供选择:一是上级财政部门(市政府采购办公室)人员分管乡镇政府采购事务,实行专管员联系制度;二是乡镇政府内设科室,成立政府采购办公室,其工作人员由乡镇干部和财政干部担任;三是乡镇财政部门独立行使政府采购职能。

以上三种形式,各有优劣,第一种情况:因为县市成立政府采购办公室的时间相对较难长,其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较高,办理乡镇政府采购业务轻车熟路,大力减少相关业务培训费用。但是市级政府采购本身工作量大,在增加乡镇业务这块,显得压力过大,且没有真正体现乡镇政府采购职能下放。

第二种:由政府工作人员组成的乡镇政府采购工作,存在业务差,在办理相关业务时执法缺少监管容易产生腐败“变质”,也不利乡镇机构改革的精神。

第三种情况,是实现职能下划、延伸,是财政改革本质的需要。其缺点是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及需提高。

三、实施乡镇政府采购操作事项

1、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财政干部思想认识。自从2002年《政府采购法》颁布至今,社会各界对其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尤其表现在基层乡镇。加强宣传,是乡镇政府采购的重要任务。一方面,利用政务公开栏,报刊杂志、有关电视等舆论工具和宣传媒体,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政府采购工作的政策法律、目的意义,争取社会各界的了解和关注。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培训,提高各单位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消除抵触情绪,全面了解《政府采购法》的各项规定,重视、支持政府采购工作。不断增强实施政府采购的自觉性,推动政府消费行为走上市场化、法制化轨道。

2、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乡镇政府采购是新生事物,乡镇政府国家干部、财政干部对此感到十分陌生。政府采购是要求业务素质高,工作量较大,事项处理繁杂的一项财政新业务,其工作流程、谈判技巧、商品鉴定、市场调查等业务相对复杂,工作人员对《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掌握不够,及时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乡镇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乡镇开展业务业务的首要任务之一。

3、加强采购计划管理,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乡镇政府采购,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的管理,在信息化社会来到之际,搞好网络建设是扩大政府采购影响,增加政府购买的竞争力度。要充分利用电子化、网络化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乡镇政府采购的操作平台,在网上寻求和发布信息,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财企、财银联网,与上级业务部门实现网络信息交流,利用市场、网络资源,加强乡镇政府采购的规范化建设。

篇8:论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一、关于公共受托责任

受托责任 (accountability) 是受托人在委托——受托关系中所负有的责任, 它包括民主政府、公司治理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责任。当受托责任关系建立以后, 受托人应以最大的善意、最有效的办法严格按照当事人的意志完成委托人所托付的义务。

按照现代民主政治的一般理论, 国家权力的本源在于人民, 在全体社会成员的授权下, 政府行使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承担向社会提供企业 (或个人) 不愿提供、不能提供和无力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责任。由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广泛性, 政府也就对全体社会成员承担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受托责任。这种由公共权力的委托而产生的受托责任可称为“公共权力受托责任”。政府行使公共权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 必须以一定的形式和程序为其行使公共权力提供资源保障, 在民主政治制度里, 通常以公共预算的方式, 进一步授权政府通过征税等渠道从社会公众那里取得公共资源, 并由此形成政府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的受托责任这可称为“公共资源受托责任”或“公共财务受托责任”。其中, 公共权力受托责任是原生性和终极性的, 而公共资源受托责任是派生性的, 这两者的有机组合就构成通常所说的“公共受托责任”。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说, 公共受托责任具有双重性。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实现的过程是, 政府把从社会取得的公共资源, 按照人民的意志“投入”到社会需要的公共领域, 经过“产出”、“成果”、“影响”几个阶段, 最终实现政府因公共权力而承担的受托责任。政府的受托责任即公共受托责任, 通常被解释为政府从事各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义务, 或者是“对资源或活动从公众那里转移给政府当局而应负责任的一种转换” (GASB, 2002) 。

二、我国政府公共部门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 公共受托责任的内在要求

简单地说, 财务管理是对财务活动的控制管理, 以保证财务活动的合法合规, 保证资源的有效运用。对于政府公共部门而言, 财务管理的内容和目标是依法履行筹集和使用公共资金, 不断提高公共资金效率, 保全公共财产。

对于公共受托责任的委托方——社会公众而言, 他天然地、强烈地要求政府公共部门加强财务管理。在现代民主社会, 社会公众授予政府公共部门行使公共权力, 目的是谋取公众利益, 任何有违公众利益的举措都是对公共受托责任的背离, 财务管理的“合规性、效率性”是对公众利益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 公众对政府的要求也从“划桨者”发展到“掌舵者”, 公众希望政府“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 政府公共部门不仅要“办事”, 而且要把“事办好”, 这些都要求政府公共部门加强财务管理。

对于公共受托责任的代理方——政府公共部门而言, 加强财务管理是其兑现政治承诺、履行受托责任的要求。政治家在竞选时发表政见, 并许下利于公众利益的承诺, 经社会公众选举产生并组阁政府。政治家为了实现政治抱负, 兑现对公众的承诺, 他有动机建立健全各方面机制, 加强政府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但, 另一方面, 官僚也是理性的经济人, 没有责任、机制约束的情况下, 为谋取私人利益, 官僚利用公众赋予的权力, 极有动机不当筹集、使用、分配公共资金, 破坏资源的有效使用, 滋生腐败, 损坏公众利益, 这就更需要加强政府公共部门财务管理。

2. 我国政府公共部门的现实要求

自1999年6月国家审计署首次向立法机关作审计报告以来, 一大批中央部门的财务问题一年一度地被公开披露。2004年6月23日,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做了《关于200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这份报告翔实列举了多个部委机关违法使用资金的事实, 其数额之大、范围之广令人震惊, 一场严查“乱管理、乱投资、违规挪用资金”的“审计风暴”随即席卷全国。随后, 审计署每年有计划地对中央部门及其所属单位进行审计并发布审计报告。以200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报告为例, 2005年度共审计48个中央部门, 同时延伸审计274个二级预算单位。审计发现违法违规问题55.1亿元, 其中2005年新发生的8.65亿元, 占15.7%;发现预算编制不细化、批复不及时等预算及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658.58亿元, 其中2005年新发生的345.39亿元, 占52.4%。审计还查出违法案件线索12件 (涉案人员25人) , 已移送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等部门进一步查处。中央部门本级发现的主要问题有:9个部门通过多报本单位人数或以已完工程项目名义重复申报等多报多领财政资金1.76亿元;18个部门挤占挪用财政资金和其他有专项用途的资金7.02亿元, 用于本单位办公楼等基建项目及其他办公开支;7个部门采取隐瞒收入、虚列支出等手段转移资金, 私存私放3.6亿元;12个部门年初预算未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单位285.31亿元, 造成10.37亿元预算资金当年无法使用。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政府公共部门财务管理存在着很多问题: (1) 预算约束软化, 导致大量公共资金游离于预算控制之外, 造成预算外、制度外资金泛监, 使用效率差, 违规违纪现象普遍; (2) 财务制度松弛、内部控制不健全、疏于管理, 导致政府官员职务犯罪飙升, 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3) 公共支出管理不严、控制不力, 导致行政事业成本居高不下; (4) 各级官员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争项目”、“争资金”上, 忽略资金使用效率; (5) 公共部门财务受托责任不明晰, 财务行为不理性, 公共行为短期化严重; (6) 公共部门财务目标错位, 化公共利益为部门利益、单位利益甚至个人利益。我国政府公共部门财务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利益、背离公共受托责任, 这些都迫切要求政府公共部门加强财务管理。

3. 国际形势的推动

上个世纪70年代, 西方国家自奉行凯恩斯的功能财政、实施干预经济的政策后, 各国政府管理受到了严峻挑战, 纷纷出现了政府失灵的现象, 政府规模不断扩张、公共预算支出不断膨胀, 致使公共债务危机重重, 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纳税人和社会公众怨声载道, 并强烈呼吁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领域, 倡导用企业家精神改造政府, 用商业管理理论、方法、技术强化公共部门管理, 要求政府从传统的“程序和规则驱动”的绩效型管理转变, 从而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公共管理 (NPM) 运动。1979年,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推行激进的竞争机制和顾客导向的政府改革计划;1980年, 美国总统里根尝试大规模削减政府机构人员、收缩职能、压缩开支, 倡导公共部门私有化。我国政府也曾明确提出“降低行政成本”, 表明我国政府对行政行为同样也有了“算账”的概念。

三、对我国政府公共部门财务管理的两点建议

1. 强化政府公共部门对社会公众的受托责任意识, 依法有效落实责任。

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部门授予权力, 政府公共部门承担责任, 社会公众还是政府公共部门, 无论哪方缺乏受托责任意识, 都会造成政府公共部门财务管理的失效。社会公众缺乏受托责任意识, 就会表现出对政府公共部门财务管理的漠然, 缺失对政府公共部门财务活动的监督效力, 给政府公共部门财务活动的违规违纪开启方便之门;政府公共部门缺乏受托责任意识, 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抉择时, 往往不会把社会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意识影响思维, 制度约束行为。一方面要强化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配套的责任机制, 以提高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督促政府公共部门以公众利益为首位, 加强财务管理。

2. 充分披露公共部门财务信息, 加大透明度。

责任机制因为透明度不够, 无法达到其效果, 就会产生腐败问题, Robert Klitgaard曾建立过这样一个等式:腐败=独占+自由裁量权-责任。财务信息是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主要资料, 财务信息的披露是加大透明度的主要手段。作为委托人, 社会公众有权力掌握代理人——政府公共部门的财务信息, 政府公共部门也有义务披露财务信息, 回应受托人的知情权。在我国, 政府信息长期以来处于封闭、闲置或半封闭状态, 只有小部分信息是公开的。公众评价政府业绩和受托责任所需要的数据中, 有大量的报告、统计和分析数据没有公开发布而仅以内部文件的形式出现, 由政府机构内部掌握, 这大大降低财政透明度, 公众无法对公共管理情况做出判断。提高公共部门财务信息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数量, 加大透明度, 利于社会公众实施对政府公共部门的监督权, 进一步督促政府公共部门加强财务管理, 保障政府公共部门落实受托责任。

参考文献

[1]路军伟李建发:政府会计改革的公共受托责任视角解析[J].会计研究, 2006.12:14~19

[2]徐曙娜:财政受托责任的理论分析[J].税务与经济, 2005年第1期:35~38

[3]荣莉: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J].企业经济, 2005.10:196~197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品德教案:请不要打扰下一篇:简短精彩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