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欣赏《念奴娇 春情》

2024-05-20

李清照诗词欣赏《念奴娇 春情》(精选4篇)

篇1:李清照诗词欣赏《念奴娇 春情》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它叙写了寒食节时对丈夫的怀念。开头三句写环境气候,景色萧条。柳、花而用“宠”、“娇”修饰,隐有妒春之意。接着写作诗填词醉酒,但闲愁却无法排解,已有万般怨尤。一句“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道出词人闲愁的原因:自己思念远行的丈夫,“万千心事”却无法捎寄。下阕开头三句,写出词人懒倚栏杆的愁闷情志,又写出她独宿春闺的种种感觉。“不许愁人不起”,写出作者已失去支撑生活的乐趣。“清露”两句转写新春的可爱,因之产生游春心思。结尾两句最为佳妙:天已放晴,却担心是否真晴,那种心有余悸的.感觉,表现得极为凄迷。

作者: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译文:

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紧关闭。春天的娇花开即将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仄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玉栏杆我也懒得凭倚。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

篇2:李清照诗词欣赏《念奴娇 春情》

念奴娇·春情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①,扶头酒醒②,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③。被冷香消新梦觉④,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⑤,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注解

①险韵:以生僻字协韵写诗填词。

②扶头酒:能让人精神振作的好酒,饮多则易醉。一说“扶头”为酒名。

③玉阑干:白石栏杆。

④香消:香炉中的香已烧尽。

⑤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出自《世说新语·赏誉》。初引:叶初长。

译文

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紧关闭。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奇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

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玉栏杆我也懒得凭倚。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

赏析

篇3:李清照诗词欣赏《念奴娇 春情》

一、凭酒咏春——对蓬勃生机的礼赞

春, 是宋代女性诗人一个永恒的话题。朱淑真的《断肠集》中, 独写春景的诗前后就有四卷, 这位“早岁不幸, 父母失审, 不能择伉俪, 乃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的女诗人, 虽诗中多忧愁怨恨之语, 但其写春情的诗词中, 也不乏清新婉丽之作, 例如《春园小宴》中所用之“酒”, 就是诗人为春天所举的礼赞之杯。《春园小宴》是诗人偶得春园游玩、小宴时所作。此时春景怡人, 诗人把酒吟诗, 这杯酒, 是欢愉的酒, 是助兴的酒——“牵情自觉诗豪健, 痛饮唯觉酒力微”。这里的酒, 是在为春天助兴, 在为荣发的生命和蓬勃的生机助兴。又如朱淑真词《鹧鸪天》, “千钟尚欲偕春醉, 幸有荼蘼与海棠”, 描绘的春景与《春园小宴》相似, 春光明媚、景色宜人。这首词的巧妙之处在于, 作者并未提到饮酒, 却将“醉”的主体藏进了春天的景物之中, 千般美景都在春光里沉醉了, 更何况独倚阑干赏春景的人呢?颇有李清照“未成沉醉意先融” (李清照《浣溪沙》) 的巧妙韵味。再如朱淑真的名篇《除夜》, “椒盘卷红烛, 柏酒溢金杯”, 美酒、金杯营造出了除夕夜欢快的节日氛围, 旧年将尽, 新春即来, 此时斟满一杯暖暖的柏酒, 送走残冬的严寒, 也迎接着生机勃勃的春天和诗人对于新的生活所充满的无限希望。溢满“金杯”的酒, 蕴含的是女诗人对于青春和生命的热爱, 是充斥诗人内心的、对于生活所怀抱的美好希望, 所以这杯暖酒里, 没有对流光已去的悲叹, 只有对“春欲回”的渴望和接踵而至的欣慰。

二、把酒伤春——对韶华易逝的感叹

然而春光毕竟是短暂的, 四季的脚步也不会因为诗人的期许而停留, 就如同女性终将走出闺阁嫁作人妇。这种对女性生命轨迹的审美关照也因此必然包含青春少驻、韶华易逝的深层议题。于是, 春回大地的片刻欣喜之后, 女诗人又叹道“穷冬欲去尚徘徊, 独坐频斟守岁杯” (朱淑真《除夜》) 。苟延残喘的寒冬, 咋暖还寒。此时的酒因为“独坐”和“频斟”变得凄凉无比, 虽然春色即将破晓而来, 然而诗人在频频独饮中却无心恋春, 只在守岁酒中暗自叹息着“且是作诗人未老, 换年添岁莫相催” (朱淑真《除夜》) 。这首《除夜》中的“酒”变成了独饮的守岁酒, 少了一份对春光的期许, 多了一丝伤春之感及对岁月催人老的惶恐。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热闹时节, 然而正是这热闹使女诗人们由爱生怜, 继而由爱生怕, 于是春情之中便多了一份恐其消逝的沉重。再加上宋代女诗人们的命运多不得志, 与春的热闹形成反差, 于是春情之中又多了一份孤寂愁绝的情感基调, 于是她们多“消破旧愁凭酒盏, 去除新恨赖诗篇” (朱淑真《春霁》) 。再如吴淑姬的词《祝英台近》中对醉酒的描述, “病酒无聊, 敧枕听春雨”。于是“杨花飞絮, 乱莺闹”的热闹, 同词人的“病酒无聊”, 形成对比, 剧烈反差之下, 热闹的春景在词人眼里也无非是在催着春天离去罢了。随后词人又联想到青春短暂, 美好的光景稍纵即逝。因此, 这里的酒, 是病酒, 充满了繁华散尽的落寞之感。这种伤春之情, 在朱淑真涉酒词也多有体现。如《蝶恋花》中所写,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作者通过“杨柳”和诗人自身两种伤春主体的转换, 将留春不得, 只能把酒送春的无奈之感演绎得淋漓尽致。这里的“酒”, 不仅蕴含了女词人的伤春之意也道出了词人无尽的遐想和思索——青春少驻, 韶华易逝, 然而, 春天将归去何处呢?“我”的归所又在哪里?

三、借酒“探”春——对命运归宿的思考

宋代女性作家在赏春伤春之中, 借着酒盏, 发出对女性爱情归宿和女性命运思考的人不在少数, 例如魏夫人。宋代能够作词的“贵族妇女中, 最享盛名的当推曾布妻魏夫人, 讲道学的朱熹也说, 宋妇人能文者, 惟有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 魏玩是贵妇人, 自然衣食无, 但她的词作《定风波》, 同样写到了“酒”, 她的酒里, 是对女性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感叹——“昨日盈盈枝上笑。谁道。今朝吹去落谁家”。在这首词中, 作者以花喻人, 将人与花的命运契合在一起, 以探寻落花的归宿来思考女性命运的“何去何从”——“把酒临风千种恨”, “妙舞清歌谁是主”!落花的命运, 即为封建女性的命运——开到灿烂时, 无人欣赏怜惜, 知音难觅, 终不过“妙舞清歌谁是主”, 逃不开一生只能依附于男性的命运。这千万般情愫与惆怅只能在“把酒临风”时, 伴着酒吞进肚子里。这里的酒, 是封建社会的女性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苦酒。

然而宋代的女性, 并没有在这苦酒里沉沦, 她们借着酒盏, 发出了反抗封建礼教的柔弱却不失浑厚的声音。如李清照的“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 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 (李清照《蝶恋花》) , 词人在此大胆地表露着“春心”, 这里的“春心”又和“破冻”的“暖春”相契合, 生动地描绘了词人对共享诗情酒意的爱情的大胆追索, 也是女性对掌控爱情和自身命运的深切渴望。

春情荡漾的酒香中, 有宋代女性少女时代对灿烂春光和美好青春的赞扬, 有对万物复苏和勃勃生机的渴望, 有对韶华易逝的叹息和惆怅, 也有对爱情和命运的追求与思索。无论是哪一种春情, 都体现了宋代女性作为独立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复苏, 她们在诗情酒意中疏离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开始用自己的眼去赏春, 用独立的心去伤春、去探寻春情浓郁的背后所蕴含的生命真谛, 这便是女性对于时代的, 初步的胜利!

摘要:宋代女性涉酒诗词的数量极为丰富, 酒意象所蕴含的具体内涵也是变化万千。女子伤春, 男子悲秋, 宋代女性涉酒诗词中体现女性伤春、惜春之情的酒意象不仅承载了诗人的个人情感, 甚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代女性主体意识的回归以及女性对于审美视角和生命个体独立的不懈追索。

关键词:宋代,酒意象,伤春,春情,女性意识

参考文献

[1]朱淑真撰.郑元佐注.朱淑真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1~327页

[2]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230页

[3]胡文凯.中国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40~70页

[4]刘瑜.漱玉词欣赏[M].济南:黄河出版社, 1988

[5]李清照撰.王仲闻校注.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篇4:李清照诗词欣赏《念奴娇 春情》

关键词;习总书记;念奴娇;焦裕禄;精神财富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在网络阅读时,偶然在网上看到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雪健老师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与焦裕禄的亲外孙共同朗读习近平总书记作词赞焦裕禄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汇它千顷澄碧。

两位在舞台上扮演人民好干部焦裕禄的艺术家声情并茂的朗诵,仿佛把焦裕禄一心为民关爱民众生活疾苦的形象,借助于习总书记的这首感人的诗词,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多少人现场被感动流下热泪。在电脑前看到此情此景,我也被感动流泪,为习总书记的爱民情怀而落泪,为人民好干部焦裕禄而落泪。

习总书记的这首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是首先在《河南日报》报眼位置刊发的。随后这首词作在微博上4小时内阅读量破5万。网友们纷纷为其折腰,赞叹真是好诗人,好意境,好精神,好榜样!

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词不以写实为主,主要是写意,表达一种精神,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词,整个遣词用语很贴近老百姓生活,每句都拉近了国家领导人和老百姓之间的距离。

习近平总书记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前面,特意写下一段简短优美的小序:“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通过这个小序,我们直接感受到作者写作此词的时间、环境和缘由。

这里提到的《人民呼唤焦裕禄》,是穆青、冯健、周原3位当年采写焦裕禄事迹的老记者重访兰考之后发表的一篇力作,其中有绵绵的思念,有热切的呼唤,也有深沉的忧思。文章发表当时就牵动了千万读者的心弦。“中夜”即夜半,“霁月”指雨过天晴时的皎洁明月,也常常用作人品高洁的象征。习近平同志用“霁月如银,文思萦系”8个字,凝练地勾勒出了彼时彼刻的环境、心境、情境,从而引导读者提前进入词作明净、深沉、宏阔的独特意境。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首词,首先从焦桐写起,“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大气磅礴的开首,就把习总书记敬仰焦裕禄,痛惜焦裕禄,为民呼唤焦裕禄的款款深情,顷刻跃然纸上。

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而今,人们到焦裕禄同志战斗和牺牲的兰考,看到焦裕禄同志亲手摘下“焦桐”,如今已是满树繁花,在风中轻轻起舞,谁不眼眶湿润?”“焦桐”这一树名是和焦裕禄的姓名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通过“焦桐”这一感人符号,焦裕禄这个“好官”的光辉形象至此就直接矗立在读者面前。

看到焦桐,人们会看到焦裕禄那跋涉的身影;会看到焦裕禄在田间茅舍和老百姓亲切交谈的身影;会看到焦裕禄在风沙中与群众一起,奋力拼搏的身影。就是这样一位为党为民废寝忘食的县委书记,却因过度劳累而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想到此,谁都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样,“把泪焦桐成雨”。

焦裕禄同志逝世前,曾嘱咐要将自己埋在兰考的沙丘上,活着没有把沙丘治好,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首词中写道“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然而,“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笔下的“暮雪”是指黄昏时候的雪,此时的雪是不容易融化的,唐朝诗人岑参就有“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诗句。“朝霜”则是指早晨的霜,因见到太阳就会很快融化,所以常用来比喻时间的短暂,三国时期诗人曹植就写过“天地無终极,人命若朝霜”的诗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用“暮雪朝霜”的对比,状写顺境逆境、困难大小、任务轻重的不同境况。“意气”即志向与气概,精神和志趣。“父老生死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诗意诠释,而“毋改英雄意气”则是对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的生动写照。也更是在提醒人们,岁月可逝,英雄意气要坚如磐石。每每想起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一股英雄相惜的情怀溢满胸襟。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这其实就是老一辈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时代回声。什么是共产党员?什么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就是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就是不计私利、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敢于担当、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就是能够像焦裕禄那样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因为老百姓才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根基,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百姓养育了我们,我们更应该回馈百姓。“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可谓无限赤诚,豪情万丈!

在词的结尾,习近平同志把对焦裕禄精神的敬仰和对人民的忠诚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期盼焦裕禄精神感染和激励每一位共产党员,形成众志成城的钢铁洪流,形成浩淼无际的千顷碧波。新时期的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奋勇争先、艰苦奋斗、克难攻坚、干事创业。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千秋大业和灿烂辉煌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习总书记的这首大气磅礴,意境雄浑的诗词,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细细品味之余,仿佛看到了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正从总书记的诗词中悄然走了出来的伟岸光辉形象.

焦裕禄,这个响亮而永不褪色的名字,如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中国大地上,屹立在老百姓的心中。半个世纪过去了,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的道德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甘苦为民。

上一篇:招投标保廉合同下一篇: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