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人物评析

2024-05-26

李清照人物评析(精选6篇)

篇1:李清照人物评析

宋代出名的才女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女词人,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位能够与男人媲美的女词人。勇于突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而航向文学这座灯塔的李清照是才华洋溢的,所作作品可说是字字珠玑,轰动当时的文坛。而清照那清灵秀丽的词也无疑的大大辉煌了中国古典文学,让词的婉约发扬的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虽然可惜的是她的作品多已因为年代久远而散佚,传世的只剩下原本的五分之一不到,但是对她在宋词上的成就,世人是多所赞誉的。

而此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在探讨绝代才女李清照之所以能从这么多以婉约为主要风格的宋代词人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其次也探讨了从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到苍凉孤单的晚年这样长的时间过程,她的词风之转变;而最后想谈论的,则是跟她作品关系密切的国仇家恨。

论文内容几乎全都取材自书籍上,各家词选、词注、词评均包括在内--但又因为本论文的论述要点之一在于宋代才女李清照笔下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因此又以古今各评论家、文学家对她的文学涵养以及作品之艺术特色所发表的评论占多数。

正文

一、清照作品特色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生于公元一○八四年,自号易安居士,为山东济南人。出身诗书世家的她自幼便负有才名,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之外,更能鉴赏金石篆刻。其中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她那纤柔工细的宋词,并与秦观并列为婉约派之首。连宋代理学家朱熹都对她赞誉有加:“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

01。艺术特色

A。修辞运用技巧

绝代词女李清照之所以能享誉盛名,自有其独到之处。擅用白描技巧表现出细致的情意便是她为人赞美的特色之一。《醉花荫》透过上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勾勒,便先有一分惆怅萧索,让人心有戚戚焉--这样“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用意是先让寻常景物染上了清愁,以便于使人深入其情境。

再看《诉衷情》下片:“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捻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透过笔墨描写夜阑人静仍未入眠的主人翁的小动作,看似琐碎,但却巧妙的烘托出一份深闺百无聊赖的闷闷心情。而《凤凰台上忆吹萧》开头几句:“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匲尘满,日上帘钩„„”,短短几句道出闺中情景,却将那种欲说还休的无奈心情勾勒出„„这般细腻柔美的情思和笔触,岂是区区纤巧细致四个字足以形容?

B。文字运用技巧

除了长于白描之外,以婉约为宗的清照也擅用浅俗文字入诗词,但虽如此,她笔下作品却一点儿也不流于俗气。如《玉楼春》最后两句:“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虽说淡淡几笔只是一派家常口吻,看似平凡无奇,却偏偏平常得不足为别人所道;一阕《蝶恋花》:“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也是用语浅白流畅,让人一看便大略明白其中涵意。脱离了花间派雕琢的词风而选择以寻常语入句,词意却翻腾而得“平淡入妙”旨趣是需要一定的功力的。而这样难得的艺术涵养,绝非一般词人可比。

C。运笔特色

词风毫不流于矫柔造作,李清照用笔是以奇巧脱俗、俊雅秀美称于世的。词评家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夸赞她的:“作长短句曲折而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的确是名副其实。而就算是引用前人语句,别有匠心的清照也是脱的妙极,不留一丝刻凿痕迹。

那为历代文人所激赏的“莫道不销魂,帘捲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瘦”字,一来以晚秋残花之瘦相比人被相思折磨之消瘦,二来在声韵方面极为恰当--自发声最宏亮的“风”到最细的“瘦”,字如贯珠的道出脉脉余韵„„连陆德夫也评为绝佳!而梁绍壬所著的《两般秋雨庵随笔》更赞她的名篇《一剪梅》起首七字“红藕香残玉簟秋”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虽说《一剪梅》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出自范仲淹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但难能可贵的是清照脱出的新句更加缠绵有味,将那情思剪不断理还乱的万般思量描入骨髓,比起范仲淹的原句反而越发生动了。

D。架构之妙处

李清照除了在文字上的功力深厚之外,对于整篇文章的整体架构也是重视的,其细腻的程度常叫人叹服。以武陵春为例:“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上半阕描写景物,以萧瑟的景物先入哀愁的情感,而下半阕则以“闻说”两字承上阕而启下阕。先用想像的笔法另辟一境,又轻轻转到双溪春好、拟泛轻舟的清愁来追悔自己生命中的春天,但全篇又都紧紧扣住“轻舟”这个要点,毫不放松下半阕另启的新境„„这样的笔力和情感,就难怪词评家们说她的词风又凄婉又劲直了。

02。情感特色

A。婉约之情

清照的作品另一个值得讨论的地方,便是她毫不虚伪的情感。不管是喜是悲,她词中的情感都是真挚细密而不让人觉得轻浮浪荡的。娓娓道来其中情意转折无限,女子特有的矜持、委婉和柔美表现得尤让人低回不已,完全抓住婉约派的精华。如她的《永遇乐》写道:“落日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由今到昔又由昔到今,一波三折,余下无限情思。而《白雨斋词话》更夸赞《武陵春》中最让人愁肠寸断的那几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实在是“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句句说来情深意真,让人不为她的喜怒哀乐动容都不成。

B。豪迈之情

除了婉约之外,其实我们的女词人也有她意气风发、潇洒奔放的一面的,而那份不同于一般描写闺情的女诗人的豪情万丈,其雄健磅礡的气象也直追词风豪放的苏轼。这样的豪情表现得最明显的一首是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全词情感热烈真切而奔放不拘,大胆鲜明的抒发了她欲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意气风发。而对清照这样洒脱豪迈的一首词,词评家夏承熹评道:“这绝非没有直接产生情感而故作豪语之人所能写出的”,清朝著名词评家黄蓼园于他所写的《蓼园词选》中更直言:“无一毫釵粉气,自是北宋风格。”

由此可见,以婉约著称的李清照绝非无豪情壮志与热血激情,只会一味沉浸在自我情感营造出的世界的文弱词人!

二、词风比较

一位真正的作者是活于生活中、时代中的,而不是只单单写些风花雪月自娱娱人而已。生活环境和整个大时代的变动,应该是都会反映在作家的作品中的。从李清照早年的惬意闲适到晚年的飘零异乡对她作品风格的改变,可以非常明显的印证这一点。

01。少女时期

李清照出身书香世家,家中经济称的上是富裕的,因此她早期的诗词中也很自然的反映出生活上的闲情逸致,多是些闺中景物、郊游所见或者少女情怀等等,情感天真烂漫、笔触淡雅宜人。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等等即是。

02。婚后生活 李清照在十八岁那年嫁与太学生赵明诚,夫妻两人共同研究金石文物,感情甚笃。因此除了和丈夫分离的日子之外,婚后的她是快乐幸福的。《减字木兰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中少妇特有的娇痴、《浣溪沙》里:“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的妩媚均将她婚后美满安定的生活表露无疑。

不过也因为两人情深意重,在分别之时清照总是格外感伤、格外牵挂,不曾稍减的思念之情反而还与日俱深。不管是“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细重”、“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还是“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都可以从浓浓的相思里看出她对丈夫的款款深情以及盼望丈夫早归的恳切之心。

03。寡居岁月

也因为夫妻感情深厚,因此赵明诚不幸在建康病死之后清照便始终郁郁不乐,词中满是旁人难以完全体会的浓愁,读来句句叫人柔肠百转。《孤雁儿》寂寞孤独的:“吹萧人去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以及《清平乐》写出的那份怅然:“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都使人不得不暗自为她和丈夫生死诀别的痛楚、抑郁而感伤得不能自己。

04。流寓余生

因为战争造成的**变迁和颠沛流离,清照被迫逃往南方避难。对于这场改变了许多事情的战争,她是很有感触的。在这场战争中,她不但失去了几十年来费心蒐集收藏的数十屋书籍古物,更与心爱的丈夫天人永隔--这双重的噩耗对她的打击之大,是完全可以想像的。那千古传诵的佳构《声声慢》里如泣如诉的心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以纤柔哀怨的女子特有笔触,沉重的发洩了她难以用笔墨形容的凄苦心境。

三、女词人与国仇家恨

李清照横跨北宋南宋两个朝代,对于强敌对中原故土无情的糟蹋蹂躏、战争造成的凄苦漂泊与悲愤之苦、北宋官僚的腐败懦弱等等都太过明白。但是,身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又是区区一位弱女子的她,不要说是对改变现状根本无能为力,连照顾自己都恐怕有困难啦!但是,躲不过的历史残酷事实依旧造就了情感难以承受的包袱,让多愁善感得难以拋下对北边故土的情感的她,也只能苦笑的以诗词来反映魂萦梦牵的乡愁以及愤慨了。

而身为一个亡国之人,在精神上无所寄託的清照是以哀婉的语调来抒发自己的悲愤的痛以及难斩的愁,不管是《添字采桑子》:“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还是《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侷。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都能够明显的看出晚年的李清照之作品重点已经不放在别离之苦,而著重在国家的兴亡以及民族的命运身上,词的境界更加开阔,情感也更苍凉浓郁了。

结论

一代才女李清照能和李煜并称“词中双圣”绝非浪得虚名--综观清照作品,可发现她的作品中几乎都是以抒发情感为主调,不管是她和丈夫赵明诚的生离死别、她因节序更替所带来的感伤或者她为国为家的愤激等等都离不了一个“情”字。但难得的是清照却能够独树一帜,运用巧思在这些无数诗人大作文章过的题目上发己之思,并且篇篇韵味不一。再者,富有巧思的清照下笔情感真挚而不虚伪、文字绰约却不浪荡,比起专事绮罗香泽、风月艳情的花间派更别有一种大家风范。

沉东江曾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确是事实,但可惜由于整个大时代对女子思想和行为上的束缚,使李清照几乎整个人生里的经验和重心都还是受限于深闺之中,视野无法更加开阔--这是无法否认的,除了晚期有几首诗词抒发宋朝偏安对她造成的伤害之外,她作品的主要内容都在别愁离恨之上。

也正因为她大多数的诗词作品都还未能突破闺中点滴以及词的柔媚特色,所以只能在历史上成为一个颇负盛名的闺阁词人而已。就算心中有那么一点不为人所知的英雄情怀或者理想抱负,也只能聊以自慰,无法真正去实践自己的愿望、想法和意见--这令人遗憾的一点,只能说李清照也是无数封建时代下对女性的态度以及方式所造成的牺牲品之一了。

篇2:李清照人物评析

作者: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篇3:历史人物人格主要研究方法评析

而历史人物人这种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 一般的心理学实验、测量的方法无法在这一领域中一展所长, 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要发展出适合于研究对象自身特点的研究方法来。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 内容分析、历史测量、心理传记这三种主要的研究方法逐渐显现,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人物人格的研究作出了独特的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内容分析

作为一种在多学科领域应用广泛的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以其对质性资料的有效量化而著称, 是研究历史人物人格的重要方法之一。

该方法源于17世纪教会对那些会对其权威产生威胁的印刷术的调查, 并对报纸中含有的教化内容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了对文本进行系统分析, 产生了内容分析的雏形。之后因为战争原因, 美国对战时国外的报纸等海量的传播内容进行分析, 并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促使内容分析蓬勃发展[1]。

一开始时, 内容分析被定义为一种对明确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然而历史资料并不是绝对客观的记叙, 而是有其必然有其面对对象。资料本身的存在即是在力图向读者传达某种信息。而由资料所唤起的意义也并不总是一致的, 也不需要强行统一。因而不能仅仅将资料当作一个完全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存在, 试图达到完全客观的评定, 这恰恰可能完全遮蔽了资料的内涵而只取其表面内容。例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 诗词文章往往是意在言外, 需要读者去仔细揣摩, 其言行也常是如此, 不能仅从字面理解。

这些因素决定了研究者要灵活地将自身与资料互动时显现出来的新概念考虑进来, 同时不流于主观推测。Klaus Krippendorff综合两种思想提出:内容分析是一种从资料及其使用语境中作出有效推论, 并可重复验证的研究方法[2]。其主要操作步骤包括:

(1) 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 收集并筛选资料。资料包括研究对象的言语、文字材料, 像日记、演讲等内容, 也包括其他非语言文字的内容, 比如像音像材料等。

(2) 建立系统的编码类目及详细的编码指标:清晰明确且统一的量化规则, 要求编码规则适用研究中所有的分析单元。同时编码类目与所要研究的问题之间有理论关联, 能够涵盖资料中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内容;编码的指标界定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相互之间没有重叠。

(3) 评估评定者信度和效度:由至少两位或两位以上评定者按统一的编码规则对资料进行量化, 并用相关的统计方法计算评定一致性程度。同时, 使用因素分析或其他相关专业的效度分析方法, 进行效度分析。当信度与效度没有问题时, 进入到数据的深加工环节。

(4) 对资料进行系统量化, 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最后, 根据量化研究的结果, 结合研究者掌握的各类材料, 回答所要研究的问题。

使用内容分析来对历史人物进行研究的特点在于, 该方法可对单个人物, 依据某种人格人格, 对历史人物的言语和文字材料进行系统的编码和分析, 使单个人物的研究也具备实证研究的特性。因此, 内容分析既具有较强的实证研究特点, 又具有强大的理论适应性, 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喜爱。

2历史测量

历史测量是对回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量化研究, 即通过收集历史著名人物及他们的言论、行为及相关的资料, 以心理测量等相关理论对原始资料进行量化并统计分析, 最后形成对研究对象人格及其发展的新认识, 是研究历史人物人格的重要方法之一。

该方法最早可追溯到Adolphe Quételet于1835年进行的一项关于时代和创造性产品的纵向研究。在他的这项历史测量学研究中, Quételet测量了英法两国像莎士比亚这样的杰出剧作家们一生的创造力情况。20世纪初, Catharine Cox正式提出历史测量这一概念。

在对历史人物人格的研究中, 历史测量主要是对多位历史人物人格的共性进行研究, 旨在探寻非凡人物人格中普遍的规律性内容[3]。其研究历史人物人格的主要方法为:

(1) 确定研究的问题及研究对象:首先要求历史人物的数量要达到统计的基本要求。其次, 选择的历史人物符合研究问题的需要, 并且这些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料可以切实反映出要测查目标的详细情况。

(2) 在选定研究对象或对象群体后, 使用人格形容词检测表, 有确定信度与效度后, 由多位评定者进行评定。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先由多位评定者通过阅读研究对象的材料, 再依据形容词检测表进行相应的评定, 得到量化的人格测评数据。

(3) 对人格测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作出相关或因果关系推论。

历史测量法适用于对大量历史人物人格共性的研究, 有利于揭示非凡人物所具有的普遍人格特质。像研究者Charles Murray运用历史测量研究了牛顿、爱因斯坦等天才物理学家及米开朗琪罗这样的天才艺术家, Dean Keith Simonton对美国多位总统的人格进行了研究[4], 都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于这类杰出人物的理解。

3心理传记

1910年弗洛伊德对达芬奇的心理研究开创了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历史人物人格的先河[5], 随后埃里克森等人进一步推动了此种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发展。在此时期, 心理传记学基本等同于是心理分析或概念在传记学上的运用。

随着心理传记学的发展, 心理学家不再满足于将精神分析作为唯一的理论根基。有研究者提出心理传记学不只是将人格理论应用在传记, 也应包括将心理学理论的其他心理概念或资料、方法应用于传记学[6]。

精神分析的分析模式是过去的经历, 尤其是未成年前的经历, 对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要理解当下的行为就必要去挖掘行为背后的个人成长经历。而叙事理论则不然, 成长的经历对人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并非是决定性的, 最重要提个体认同什么样的生命故事, 将自己定义在什么样的故事中, 因此研究的重点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个体所认同的生命故事是什么样的。Mc Adams将心理传记学定义为系统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将个人生命转换成一个连贯具有启发性的故事[7], 便是传记研究中叙事理论取向的代表。

Crosby把心理传记分为因果式和连贯整体式。因果式主要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 旨在贯通所要研究对象的行为与其个人的成长经历之间的关系。而连贯整体式的解释, 则致力于在繁杂的行为背后寻找到稳定、一致的故事脚本, 使得研究对象原先不连贯的行为转化为整理的生命故事。

与一般的心理学研究目标不同, 心理传记研究并不以发现普遍适用的心理规律为目标, 而是深切关注研究对象的独特生命历程, 以对生命所展现的独特性的理解为己任。独特的目标促使心理传记研究发展出了适合于研究需要的研究程序:

(1) 确定研究对象, 收集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筛选, 确保所用资料真实可靠。

(2) 发现掘独特问题:心理传记研究的目标在于把握和理解生命的独特性, 因此首先要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 发现悬念性问题。要从海量的资料中寻找到有用的线索, 并非易事, 心理传记研究者们总结出了多种实用的线索提取方法, 表1中是三种典型的代表, 分别是Alexander的“心理凸显性的基本指标[8]、Schultz的“原型情景”[9]指标以及Tomkins的脚本类型[10]:

(3) 依据线索对资料进行提炼, 得到相关行为及其可能的解释, 再对复杂的行为及多种可能的原因进行提炼, 寻找到最佳的解释。整个过程会在资料提取、分析解释、切换角度、更多解释、回到资料中多次循环, 直到寻找到最佳解释。

(4) 组织心理传记的故事结构。心理传记研究者发展出了一套完善的组织方法及判定相关心理传记研究优劣的标准, 如表2所示。

心理传记在对个人人格的研究深度上达到了极致水平, 将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通过进行深度提炼, 并将个人生命转换成一个连贯具有启发性的故事, 从而推动了人类对人自身的认识。其核心是去探索人们是如何成为一个独特的人的, 其意义在于确定人类心理的极限和结构[11]。

4三种研究方法评析

历史人物人格研究的根基在于资料, 所以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三种研究方法都具有超越时空限制进行研究的便利。许多曾经的机密资料, 以及人为的掩盖, 到今天已经显露其真实情况, 使得研究者可以方便地去研究在当时很难得到的资料。但同时研究对资料有着极大的依赖性, 资料的质量从根本上制约着研究质量, 这是研究方法本身所无法超越的。

三种研究都十分强调资料的质量, 收集和筛选资料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然而在三种研究方法中, 研究者与资料的互动程度却不相同。历史测量只需要对收集筛选后的资料进行客观的评定即可, 研究者与资料并不发生互动。而内容分析则认为研究者在研究资料过程中会产生互动, 并将互动中产生的新概念纳入研究中, 将研究者与资料的互动当作是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心理传记在这一方面完全超越前两者, 研究者与资料的互动成为了研究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强调研究者通过与资料的互动达到对研究对象生命独特性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心理传记则主要依靠质性方法对历史人物进行研究, 内容分析与历史测量通过定量分析的手段来达到自身研究的目的。其中, 内容分析对研究对象的数量没有特定的要求, 对理论的依赖性也较弱, 具有较高的自由度。

篇4:试评析李清照的《词论》

关键词:李清照 《词论》

李清照作为我国词坛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论文《词论》不仅对她之前的词史做出了系统准确的总结,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理论主张,扶正了词在文学史的地位,而且还提出了在词创上语言要协于音律、结构完整、艺术手法有铺叙、精神格调高雅、典重的理论主张,奠定了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为中国古代词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下边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对李的理论主张作简要的评析。

首先,李清照认为词的语言必须协于音律。词是兼具文学与音乐两种身份的特殊抒情诗体,李清照批评欧阳修、苏轼苏轼等人的词不协音律,只不过是站在音乐的角度的。李清照认为“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如果词单纯是用来和乐而歌的,那么依声填词无疑是成立的。但它一经纳入文学的范畴,就必须循文学的轨迹前行。苏轼在词艺创作上重文字意趣,任慷慨之气,喜直抒胸臆,形成了以诗为词的艺术风格。它的词作题材内容广大,风格刚健明朗,艺术手法显豁简直,创立了豪放一派,其有些词作虽不免失之轻率叫嚣,但毕竟创出了词艺新风格。所以走传统创作道路的李清照对苏轼等人豪放词的批判不免有些失当。

李清照在词的艺术手法上是尤推铺叙的。铺叙手法在词艺上的应用,开先河者当推北宋柳永。但柳永对于铺叙的运用有不足之处,如缺乏一定的韵味,缺少感情上的变化。审视李清照的词作,我们可以看她的词前人的基础之上有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其着重点是在平叙中讲求浑成、含蓄,以及曲折宛转。以其一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为例:“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前两句写幕春三月风卷百花及作者慵懒的心情,三四句话锋一转变为作者自己的抒情。“物是人非”,愁绪满怀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五六句又写计划到“春尚好”的双溪游玩,似乎气氛重新活跃了一点,但马上七八句笔锋陡变“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那种极度愁苦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而且用笔波澜起伏,回环往复,把亡国之恨、丧夫之痛、颠沛流离之苦与周围的景物有机结合起来,使抽象的个人情感具象化,营造出一种浑成的意境。

李清照提出的词艺创作的第三个方面的主张就是在结构上要完整浑成。李清照评价张先宋祁等人时提出词应忌破碎的主张。李清照这里所说的忌破碎是指的词境的完整统一,反对那种有句无篇的创作倾向。张先、宋祁喜欢精工雕琢个别词句,其作品也有不少佳句妙语,比如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宋祁的“红杏技头春意闹。”二人也因此得“张三影”,“红杏尚书”的美誉,可惜往往只重字句而忽视了完整词境的营造。正如雕像局部的成功并不代表着整座雕像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一样,有零星的几处妙笔,并不代表整阙词会精采绝伦,一阙好词的美学价值在于艺术整体的完满和词境的浑成。而“诗眼”的生命力恰是建立在通篇的光芒之上。李清照对张宋等人的批判体现出了她对佳句与佳构关系的正确把握,而她本人作为一名即有佳篇万世流传,又有佳句供人欣赏的杰出词人,也正基于她对自己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这一经验的自觉运用。

在词艺创作的艺术手法上,李清照还重视典故和史实(即故实)的运用。李清照在《词论》中批判秦少游的词少故实,说秦观的词“譬如良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又言黄庭坚虽尚故实却“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主张在作词中用典,要用得恰当,用得合理,用得自然,用得了无痕迹。她反对那种故实的堆彻,认为那样会使作品变得生涩,从而影响词的艺术效果。我们仔细翻阅一下李清照的作品,故实是不难找到的,比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倪》中,“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一句中,就包含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人误入桃源的故事及秦穆公为女儿女婿弄玉和萧史筑凤台(秦楼),后弄玉萧史乘龙凤而去的历史典故。李清照也是她自己的理论的实践者。

在《词论》中,她提倡词艺创作应注重精神格调上的高雅与典重。柳永是北宋词艺发展史上的一位具有重要意义的词人。他适应市井歌楼、民间歌唱的需要,写了许多词作,将词这种文学形式普及到民间。但由于其作品产生的土壤多为歌楼妓馆,所以在精神情格调上显得平庸、尘俗,而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一向主张为词必然要有高尚的精神情趣,、她喜爱的是委婉、含蓄、典重、不露锋艺的精神气质。作为封建社会的女作家,其书香门第的出自,嫁入宰相家的身世,颠沛流离的经历及温文内秀的个人性格,会有这种观念是必然的。所以高雅典重的文学主张尽管士大夫气与闺阁气浓了些,但还是合理的。

李清照的《词论》即是词史上一篇系统而完整的理论著作,又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她对当时诸名家的评弹也即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掺杂了自己的一些偏见。但是,总的来看,李清照对于合乐歌词的“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如此精辟,她所创建的易安体如此引人注目,就当时具体的社会条件来看,已足见其过人的才识与胆略,就整个词史发展过程看,还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篇5:李清照人物评析

她的美,美在笔墨流动下的悲欢离合,美在歌舞升平后的静谧灵魂,更美在永失爱恋后的彻骨铭心。她的一颦一笑,尽态极妍,让我艳羡进而敬畏。

从“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少女情思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离愁别绪,再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家国情怀。李清照的一生可谓是一蓑烟雨,愁恨夹杂。

她,也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顾盼神飞,文采精华,情窦初开,春心萌动。她出身官宦人家,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给予了她美丽的容颜,更给了她一颗内敛含蓄的诗词之心。她豆蔻之年便提笔吟诗,她不但会享受生活之乐趣,还能驾驭诗词之雅致。浑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她与诗词的缘分,她一吟便是一生的悲欢离合,她一笔便是整个王朝的更迭蜕变,她一爱便是天地间最长久的陪伴。

而爱情就像一座桥,这座桥从孩童通往青年,从稚嫩走向成熟。在爱情中,一个人从父母温暖的臂弯中离开,走上自己的人生之路。踏上这座桥,我们是懵懂的少年;离开这座桥,我们是饱经世间冷暖的的知命红颜。当李清照褪去孩童时的稚嫩,走向翩翩的赵明诚,情便自此而起了。她与赵明诚的爱情甘甜如水,不似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那般凄美,也不似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那般浪漫,有的只是情投意合、两情相悦。明诚的每一次离开,她都显得心心念念,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代替情思,寄给远在他乡的赵明诚,表达自己的思君之情和缠绵悱恻的爱意。她享受着蜜一般的生活,以她的情愁和风姿。

可是,上天在眷顾李清照的同时又在考验着她。东京汴梁城在经过176年的繁华盛世之后,经历岁月的无情,历史的嘲讽,昔日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如今都随风跌入尘埃里。游牧民族的入侵使百姓民不聊生,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巢也在战乱中随风消逝。而此时的赵明诚却亲手在自己的人生行卷中写下了最为耻辱的一笔。他有辱使命,临阵脱逃,而李清照却对他的行为表示羞愧,行至乌江时,李清照含泪吟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绝唱,抒志感怀。翌年,丈夫赵明诚因疾而终。说好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今却只留李清照一人饱尝余下半生的悲凉。

战乱中的李清照默默地咀嚼苦痛和寂寞,她把她的才情倾注进家国的血脉。战争再度爆发,高宗弃都南逃,无奈之下的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和一颗不屈的心追随而去。她看着眼前支离破碎的都城,颠沛流离的百姓和四处逃窜的君王,心中泣然,泪眼婆娑,愁上心头。一个茕茕孑立的女子,面对这样的一片废墟,她一分一秒都未放下对国家的企盼和期待,每当她的愁无处倾诉时,便提笔吟诗,以诗唤心,以笔为伍。待她年纪再增,乡愁、国愁、情愁都涌上她的心头,她又吟下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弥漫在李清照心头的愁早已不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闺愁闺怨,不是“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闲愁别恨,而是“双溪舴艋舟”也“载不动”的“许多愁”。

当我们品读易安的诗词,当我们翻开尘封的史册,当我们穿越两千年多年,我们似乎读懂了这位乱世美神,读懂了这个瘦削女子流光溢彩却又颠沛流离的一生。

篇6:三国主要人物评析

全书人物有四百多人,成功的有十几人,性格最鲜明、特征最突出的是“三绝”。

一曹操

(一)曹操主要事迹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 袁绍闻孙权拒绝同盟与曹操结盟,大怒,聚集冀州 青州 幽州 并州之兵 75万 杀向许都。官渡是许都的门户,曹操领兵10万守御官渡与袁绍对战。袁绍不用良言,听信别人的离间之语 沮授和田丰不能被他用,全关了,张郃高览被迫投靠曹操 许攸被袁绍怀疑 赶走 许攸投靠曹操 说操火烧乌巢 乌巢守将无用 乌巢被劫 粮草全无 袁军崩溃 最后袁绍带八百余骑逃回邺城 相争汉中

曹操献刀 董卓专权,朝廷重臣议论如何除掉他。曹操借王允宝刀,说要假意献给董卓希望乘机刺杀董他,王允给了他刀。曹操藏刀来到董府,等到一旁伺候的吕布走后,与说些闲话,乘董卓不耐烦倒向床上时拔刀企图行刺,被董卓从镜子中发现。曹操忙撒谎说是来献刀的,然后把刀呈给董卓,自己急急忙忙逃跑了。董卓醒悟曹操来意,急忙命人捉拿曹操。

杨修之死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忄享)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忄享)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悖。(忄享)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公何收拾行装?”修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忄享)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得知此情后,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说:“你怎敢造谣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青梅煮酒论英雄 曹操灭了吕布之后,请刘备去饮酒。酒席间,曹操就问刘备天下谁称得上是英雄。刘备将孙策、袁绍、袁术、刘表等人一一列举。曹操都说不是。刘备便问他,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一听大惊。知道曹操必不能容他。于是以截杀袁术为接口向曹操借兵走人了。

跣足迎许攸 官渡之战中,曹操粮草已绝,眼看就要撑不下去,这时袁绍方的许攸叛逃前来,曹操知此人必有机密相告,大喜之下顾不得穿鞋,赤脚便要来迎许攸,许攸深表感动,果然如曹操所料,许攸将袁绍藏匿粮草的秘密地点透露给了曹操。曹操连夜派精兵烧了袁绍的粮草,终于以少胜多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哭奠典韦 典韦早年随曹操起兵 一直是员猛将 此人和曹洪一样数次救过曹操 建安二年 曹操征讨刘表时 张绣在宛城投降曹操 但曹操看上张绣的婶子 并把她带回自己帐中日夜饮酒作乐 后张绣觉得曹操欺人太甚便起兵欲杀曹操 当时曹操身边就典韦一人 手中的武器又被张绣的手下胡车儿设计骗走 于是在保护曹操逃走的过程中 一人身中数刀仍未倒下 后以敌人尸体做武器 最后站立而亡 曹操在逃走后后悔不已 便祭祀典韦 乃至大哭

疑杀吕伯奢

疑杀粮官 曹操攻打寿春城但是好攻打下来,打了一阵子,打不下来,眼看粮草快完了,怎么办呢?他把粮官王垕叫过来,告诉他从今天开始,你给我小斗放粮。粮官说这样做大家都可以看出来,士兵、将士吃不饱,马上不抱怨我吗?曹操告诉他,你不用管,我来替你承担责任。王垕只能照着他的命令去做,果然下面的将士一片大哗,因为当天就吃不饱肚子,怎么办?然后曹操又把这个王垕叫过来,告诉他我要向你借一样东西,这王垕说我有什么好借给您的,“你的头”,要借他的脑袋。这王垕说我无罪啊,是您让我小斗放粮,为什么要杀我啊?曹操说我知道你无罪,但是不杀你不足以平民愤,所以就告诉他从现在开始,你家里的妻儿老小我把他们养起来,你安心的走吧,把王垕推出去斩了,告诉大家这是粮官王垕办的事情,王垕就这样为曹操的伟大事业献身了。

曹操梦中杀人 曹操对自己的亲近都猜疑,说自己梦中好杀人.叫亲近在他睡觉的时候不要靠近他.后来这个亲近去给他盖被子的时候被他杀了,然后回床上继续假睡,等醒来时,“问”众人得知,是他杀的,于是将其厚葬

白门楼杀吕布

吕布和曹操对峙,确实已经兵尽援绝,当时他是依靠下邳城高壁后,想要死守,可惜曹操决堤,水淹下邳,这是真的,但吕布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坚守,最后由于和自己内部的将领发生了矛盾,对方也认为吕布已经没有了希望才里应外合抓住了吕布。

评议:曹操爱惜、招纳人才人才,遵循一定的原则,那就是道德和人品必须要过关,必须对自己的国家或主公忠心不二。所以,当武艺最高、异常骁勇的吕布曹操被伏后表示愿意归降,并向曹操陈述了“明公所虑,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的利害关系后,求贤若渴的曹操没有立即表态,而是问站在一边的刘备“如何”,这说明曹操对吕布这样一个武艺超群的猛将是喜爱的,甚至想象到一旦拥有吕布便会使自己如虎添翼,在内心里是准备接受的。但是在刘备不怀好意、煽风点火般的提醒下,曹操回想到吕布曾经为财而一刀砍下了义父丁原的头颅,为色而一戟刺穿了义父董卓的咽喉,认识到吕布确实是一个反复无常、卖主求荣的豺狼蛇蝎般小人的时候,曹操的思想发生了动摇。尽管吕布身怀刘、关、张三人联手都打不赢他的绝世武功,本来就疑心很重的曹操也断然不敢留在身边,以免除引狼入室、养虎为患的忧虑。于是,曹操果断的下令把吕布“先缢死,然后枭首”,这也可以看的出曹操对于如何处置像吕布这样一个品质恶劣、卖主求荣的卑鄙小人,在内心上是狠毒的,在手段上是残忍的。吕布的死,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他不但一直没有被曹操所用,为曹操的称霸事业打过一次仗、立过半点功,反而多次与曹操为敌,在濮阳一战中使曹操险些丧命,曹操对吕布恨之入骨,并凶残的杀了他,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望梅止渴 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丢失了找到水源的道路,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丰富,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把部队带领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割发代首

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这样,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对照《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赤壁之战

平定关中

赤壁大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才收罗到自己身边。建安十六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关中地区基本平定。

(二)曹操评析 是刻画最成功的人物,具有深广内涵和鲜明特征,是一个价值和道德判断上被彻底否定的人物,美学评判上不朽的典型。被称为古今第一奸雄。1.奸 残暴、权术,是经典的阴谋家和野心家,身上集中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丑恶和罪孽。年轻时许邵为其看相,预言他“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听了之后,激动不已,每天盼望**的到来。最能体现其残暴本性的是大量杀人。

其一,中风诬叔。初尝奸诈的甜头,获得了自由空间。

其二,杀人方式繁多,富有创意。

借谋反杀人:除掉政治对手,扫清夺权障碍,展示出无中生有、造谣的力量。仅一次就杀掉了伏皇后、董贵妃、马腾、伏完、吉平等七十余个强劲对手和七百余口无辜者,连怀孕五个月的生命也不放过。

疑而杀人:华佗,吕伯奢一家,蔡瑁、张允水军都督

借刀杀人:杀祢衡是为了泄私愤。

梦中杀人:杀管家是为了保护自己[来源:zxxk.com] 酒后杀人:杀刘馥是为了警告别人。

忌而杀人:杨修。活——一合酥——鸡肋

其三,狡诈善变(对部下、朋友)。

刺卓。由刺杀到献刀,由凶相到媚态,在瞬间完成角色的转变,不露声色,入情入理,非常人所能做到,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又获得了英雄的美名。

释辽。张辽被擒归来,先是拔剑在手,定要亲自杀掉张辽,此时,刘备挽住他手,张飞跪求于前,他立即明白了杀张辽弊大于利,瞬息之间,电击雷轰的脸上变得春风荡漾,掷剑在地“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座”。这一招效果明显,既收买了人心,又延揽了大将。

哭笑。哭笑的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赤壁之战后三次中伏时的三次大笑,以激励将士们的勇气和斗志,逃出重围后,真正地解除了危机,却捶胸顿足的大哭了一次,大哭早死的郭嘉,如郭奉孝不死,那有今日之败。这一哭,既祭奠了死者又骂了生者。多么反常又多么具 有深意。

谎言。官渡之战时与许攸的对话。“可支一年”、“半年耳”、“三个月”对别人的真诚,也使用谎言,一点也不脸红,训练有素。

2.雄 即英雄的一面,毛泽东评价说,曹操是一个英雄。

他有头脑、有眼光、有胆略、有气魄、有自信,文才武略,样样超人。青梅煮酒,以英雄自许;横槊赋诗,以周公自比。

(1)目光远大、识才重才。其一,识关公于弓马手之时,说服袁绍让关公出战,斩华雄前斟酒壮行;始终与关公交好,关公义释曹操。识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天下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徐晃本是袁绍之将,后为曹操用。毛宗岗说:“操爱才如此,焉有不得天下。”

其二,烧信,是收买人心很高明的一招。事情发生在诸侯混战,社会无序的时候。官渡之战刚刚结束,在战利品中发现了许多不愿看到的东西——部下写给袁绍的信件。如何处理,很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要杀这些人,那很 简单,要用这些人,使这些不坚定分子,成为了死 心塌地的拥护者,是很需要智慧的。他知道羽毛未丰满,需要人才。此招实从晋公子重耳“摘帽”那招变化而来。

其三,不做皇帝,顾全大局。三国的元老,只有曹操没有做皇帝。但他的权利最大,他只做“周文王”,把唾手可得的“皇位”,当作遗产,留给了儿子。他怕树敌太多,激怒天下,他要借自己的有利地位为儿子扫清障碍。

3.足智多谋。在三国的人物中,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曹操都算得上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一生打过许多漂亮的仗,最能体现其智慧的是一些败中取胜的战斗。

其一,败中取胜。濮阳之战,与吕布的一场战事。先败后胜。潼关之战,虽是败得狼狈,但比司马懿要光彩得多。(割须、弃袍、以旗裹头;司马懿被吓后,跑了五十多里路才停下来,第一句问话是“吾头尚在否?”

其二,转嫁危机。关公死后,厚葬关公,既避免了一场兵祸,又能坐收渔翁之利。

其三,化被动为主动。释张辽 总之,曹操是奸和雄的结合体,同时又是刘备的衬托者。他虽奸犹雄、以奸显雄、奸得可爱、奸得有趣。惟有他的奸,才更能显示出刘备的 仁。

二、关公

是按照社会理想塑造出来的典型,因此获得了社会各界层的喜爱和尊重,官方和民间都修关帝庙,各行各业的人都敬奉关公。关公是一个超时代、超阶级的艺术典型。

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省临猗西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隨刘备。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陀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五十八岁。后人有诗叹道: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关羽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男子汉,但他用现代的话说比较自恋,容易瞧不起别人,五虎大将军中有黄忠一位老将,为刘备立下汗马功劳,但关羽嫌其老,说:“黄忠何等人,敢与吾统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可以看出,关羽的缺点是刚愎自用,骄傲自满,为他后来的兵败被杀也埋下了伏笔。

1、神勇。他不只是万人敌。他战胜敌人不是靠力量、武艺、技巧、战术,而是凭一种磅礴的气势,任何强大的敌人在他的面前只有引颈就戮的份。华雄、颜良无不如此。斩颜良,刀起头落,干净利落 ;死后还能显灵,使曹操落下了头痛的毛病。

2、大义

其一、信用、忠诚。一生履行着自己的诺言,追随刘备。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哥哥。死后化为神还在为蜀汉出力。

其二,超越性。超越集团和阶级的利益。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现象,关公得到了各阶层和各类人的崇敬。官方的、民间的、正义的、邪恶的甚至连小偷、强盗也敬之若神。如义释曹操。

其三,不变性(稳定性)。土山约三事。让关公的义经受各种艰难的考验。这种义不是任何力量可以改变的。

3、傲气

听不进意见,导致了败走麦城而丢失荆州。与马超比武,要马超出丑。因为黄忠,不受五虎将封号。因此,关公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三、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第一主角。有七十回以他为核心。诸葛亮何以成为第一主角,而不是刘备、关羽,年龄是最关键的因素。

1、智。集中华民族智慧于一身,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国计民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的智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大智慧。隆中对策中充满了辩证法和老子的思想和智慧。对策中的两可两不可和曹操由弱而强、袁绍由强而亡的分析充满了辩证法。他告诉了刘备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聪明是一般的智慧,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乏聪明者。具有大智慧的人,一个时代不会很多。这主要指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大智如“隆中对策”,未出茅庐而尽知天下。中智:赤壁之战,是最能体现孔明智慧的章节。如果说“隆中对策”只是一种设想,那么赤壁之战则是具体实施。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小智:借东风,缩地法,祭水,木牛流马,八卦阵。

诸葛亮的智慧有两个来源,一是丰富的知识储备,二是,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样,当作者把那些子虚乌有的东西加在他的身上时,显得那样自然可信。

2、忠。两朝元老,一片忠诚。一旦选定明君,终身追随。白帝城托孤后,竭尽全力辅助幼主,从未生篡位之心;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 为之,最后病逝沙场,履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3、德。道德楷模,他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不居功、不争功、不记恨,任劳任怨。误用马谡,自贬三级,还重用马谡儿子;西取成都,让庞统建功;妻子丑陋,忠于爱情。孔明的悲剧是命运悲剧,他一生在追求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是典型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

四、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县尉。密诛曹操不成,潜逃。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后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二二一年,于成都即位为帝,国号汉,年号建章。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二,谊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现代人似乎都对刘备评价一般,认为他没有英雄气概,缺乏一种大无畏的精神,遇见挫折与困难便痛哭,并多次“苦绝于地”,以博得周围人对他的同情,从而为他卖力。但是,我认为,刘备此人还是有很多优点的,他心怀仁义,心胸宽阔,博爱天下,从他逃离樊城时携民渡江时,从船上望见两县之民,“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时,大哭,说:“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左右多次劝他暂弃百姓,现行为上,他泣曰:“距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当手下干将赵子龙单骑救出刘备的儿子阿斗时,双手递于玄德,刘备接过,掷之于地下,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从而笼络人心,以至于赵云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所以,刘备身边的人,都对其忠心耿耿,极少有背叛之心。而且,作为一个领袖,并不一定要武艺超群,或才华超众,只要能做到“三会”即可,“会听”,“会用”及“会赏罚”。在我看来,刘备能广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有懂得敬重和珍惜人才,三顾茅庐以求得诸葛亮,将士立功马上赏赐,触军法则马上惩罚,已经做到的“三会”,所以我认为刘备可以算是一位成功的领袖。汉高祖刘邦不也是因做到这三点从而打败了实力比自己强得多的项羽吗?

五、孙权。吴大帝,孙权(182-252)。孙权,字仲谋,三国吴帝国的创建者,孙坚次子。聪明机智十四岁便随兄长孙策转战,参与平定江东,孙策猝亡后,孙权接掌江东。再一代名将周瑜的辅佐下领导东吴在赤壁战胜曹操。使天下成三国鼎立之势。北拒曹操,西抗刘备。为一代明主,孙权在外交上能屈身忍辱,以柔克刚,有勾践之奇,这方面超过了曹操,刘备。但称帝后,变得刚愎自用,宠信小人,猜忌群臣,终给身后东吴留下祸根。孙权用人精当,但是缺乏政治远见,重视眼前利益,没有统一全国的雄图壮志,是一个守成者的形象,所以,我认为,孙权虽然势力强大,又有贤臣辅佐,但是只可以做一个王侯,但难成大器,做不了一代帝王。不能和刘备,曹操相比。

六、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年,东吴大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三国中,周瑜仪表堂堂,又颇具才干,本文开头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便是描写的他,但周瑜的致命缺点便是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比他强,临死时还喊道:“即生瑜,何生亮!”。以至于后来这样的一代英豪竟然能被诸葛亮气死,甚是可惜。

七、张飞,桃园三结义的第三人,张飞,刘备义弟,五虎大将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巴西大战张飞,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为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二二一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后人有诗叹道:安喜曾闻鞭督邮,黄巾扫尽佐炎刘。虎牢关上声先震,长坂桥边水逆流。义释严颜安蜀境,智欺张飞定中州。伐吴未克身先死,秋草长遗阆地愁。张飞为人豪爽,性格粗狂,粗中有细,对刘备忠心耿耿,死心塌地,武艺超群,异常勇敢。但是他脾气暴躁,爱喝酒,常酒后误事,对下属也缺乏关心,以至于后来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所以说,张飞只能做一武将,执行命令,不能够托一治国大任。但总体看来,张飞是一个男子气概十足的英雄人物!

八、赵云(?-229)三国时蜀国将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初从公孙瓒,后来归顺刘备,为主骑。公元208年,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逃。赵云身抱刘备弱子刘禅,奋力救出甘夫人,当他身负重伤,冲出重围,见到刘备时,刘备把婴儿扔在地上,说:“为一孺子,险折我一员大将!”刘备念其功,封为牙门将军。不久,又随刘备夺取成都,平定益州,历任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博昌亭侯。建兴五年(227年),随诸葛亮驻汉中。第二年,随军取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寡不敌众,退回汉中,一年后病死。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胆”。毛泽东曾自比赵云,可见赵云的英勇,三国中,赵云相貌英俊,集“仁,智,勇,忠”为一体,几乎没有任何缺点,他的“单骑救主”的事迹更使其成为传奇人物,受大家敬重与喜爱。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李清照人物评析】相关文章:

李清照写作04-13

品李清照04-26

钓台李清照04-30

苏轼李清照05-17

双面李清照06-15

李清照名句赏析05-23

宋代名媛李清照05-25

李清照论文题目05-02

李清照声声慢05-04

李清照诗词研究06-05

上一篇:《琵琶行》课文题解下一篇:初一差学生老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