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教学反思

2024-05-24

李清照词教学反思(共8篇)

篇1:李清照词教学反思

已经讲了两个星期的诗词教学了,从柳永到辛弃疾再到苏轼,最后一站是李清照,可以说一路寻着婉约——豪放——更豪放——更婉约的路子走来,突然有了一点审美疲劳了,才发现,教材这样编写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将词人个人的价值在文学史中突显出来了,每一位词人都鲜活地立在我们面前,可是整个单元只围绕两种词展开又未免有单一之嫌,即使再美的文章也有疲劳的时候,就像现在此时当我们已经在宋词中摸爬滚打近两周后这种感觉尤其强烈,我想我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更应如此,其实在我看来婉约也好豪放也好,都少不了愤激之气,感伤之情,正所谓“忧愤方能出诗人”嘛,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不是非说不可的感情是不会成为诗歌的,纵观诗歌,大都言不平之气,只是抒写的方式各有不同。我必须要改变自己对诗词惯用的“吟咏品读加背诵”的模式了。

于是,今天教李清照的《醉花阴》我改变了教学方法,因为这篇文章学生在初三学过,我以此为由头,问同学们,初三学过,高一再学,有没有区别?学生说有,高一学的要求应该更高了,在高中应该会背诵,还要会鉴赏.

我肯定了同学们的说法,然后问同学们会不会鉴赏,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想到同学们经常把鉴赏当成翻译来看的普遍看法,我首先从学法上作一指导。

所谓鉴赏,有鉴还有赏,说得通俗点,一来能鉴别好坏,二来还得能品出点自己的味道来,这才叫赏。鉴别主要是看个人的语感积累,语感强的同学很敏锐地抓住诗词的重点字词,这个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老师每天持之以恒加强学生晨读吟咏并注意在课堂上强化才能逐步提高。关于赏,应该就是一种将诗歌文字还原到学生已有生活体验之中的.一个过程,学生感悟到了就能品出滋味来,生活经验达不到,当然也就赏不到位了。这个“赏”的过程需要同学们通过想象和联想,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诗词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泡出东西来,生发出生活中情感。

学法指导完毕,要求同学们对《醉花阴》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两个任务,一个小组集体背诵,二是写出《醉花阴》的散文写意。

在快下课时我让每个小组进行了背诵,效果很好,两个班的同学全部背出,小组中有的同学没有背出来,也在整个小组学习的压力场中快速地背会了这首词。

关于散文写意,我没有刻意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写成散文,只要写完就可交给我,只要写了就加1 分,如果质量上乘,加10分,并且我将电脑打开,只要同学们在课堂上写好交给我,我就快速打出来,让这位同学自己说说写作的心得,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将这首词把握得很到位,完全不用我再去分析讲解了。记得九班一同学对“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句中的“透”字进行分析时,说透可以这样理解,下一场大雨将我们的身上会淋个透湿,全身每个地方都会被淋得湿透,作者在这用“透”字更好地表现了自己对在夜晚孤独寂寞时分对丈夫的思念浸入了身心的每一个部分,思念之深之透想见得出好,多好的一段评述啊!

本课再一次证明:不要低估学生的学力水平,他们身上潜在着巨大的学习创造力!

篇2:李清照词教学反思

这次青年教师汇报课我的讲课题目是《李清照词两首》,通过备课、讲课、讲课后的思考以及评委们对我这节课的评价,心中感慨颇多!

一、备课

1.根据自己对于李清照的理解和汤老师对我的一些提示,确定了讲解这两首词的大体框架和基本思路。

2.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康震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关于李清照的所有讲座视频,颇有心得。

3.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图片,完成了本课的教案和课件。

4.请教汤老师,他对我的教案和课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如: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思路清晰,思维跟着课件走;课件美观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看清楚明白等。

二、上课

(一)优点

1.以李清照两首词为中心,并通过同时期作品的分类拓展赏析其他作品,把李清照的生平及作品风格穿插其中,线索清楚,框架结构完整。

2.通过复习学生较熟悉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后赏析《点绛唇?蹴罢秋千》导入,可以吸引、感染学生。

3.诗歌教学注意到了读和讲的结合,以读促讲。寓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学生读等各种方式的读于讲解中,效果较好。

(二)缺点

1.完全把备课内容搬到课堂上,怎么备的就怎么讲,课堂随机应变能力差,和学生交流互动少,课堂技巧缺乏。

2.课堂提问问题设置不清晰,令学生迷惑,难以回答,以后应多钻研课堂提问技巧,让问题的设置更为明晰化、科学化。

3.赏析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提问人数太少,如果能多找几位同学回答可能会有更出彩的回答。

4.有些低估了学生的鉴赏水平,对词作的赏析较浅,如能把作者前后期作品和同时期作品纵横结合讲解会更好。

三、课后

此次汇报课,让我学会了很多,不仅仅在语文教学方面,还包括和学生交流、课堂管理等各个方面,如何让上课的思路更为清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如何与学生互动,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如何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等实际问题。

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承担着传承文化的神圣使命,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语文课堂不是单一的说文解字,造句析义,而是有意识地去启发学生去关注时事、社会,去重视家庭、人际关系,去尊重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去感悟感怀生活和生命的本质,去热爱大自然,去培养审美情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扬长避短,多向其他老师学习,争取一点一滴的进步与提高。

最后,一定要注重课后反思,认真写教学反思会进步更快。

篇3:李清照“愁”词初探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作品热情明快, 婉娈动人, 侧重于反映她24岁以前无忧无虑、天真活泼、充满朝气, 跃动着青春活力的少女情怀和美满幸福的生活, 同时也间或地描写离别情怀。

李清照18岁就嫁给了赵明诚, 丈夫酷爱图书, 又能写诗填词, 和她志趣相同, 因而婚姻生活美满并充满诗意。李清照前期的《一剪梅》词也是明显表现爱情、抒写离怀闲愁的名篇, 这首抒写相思之情的词, 十分巧妙地写出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情深。上片写丈夫游宦在外, 使她产生了真挚的思念, 她在花凋秋凉的清秋季节独上小舟, 心情愁苦。下片写闲愁之深, 此情难以排遣。同时, 由己身推想到对方, 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 而是“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结句通过“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的一“下”一“上“, 展现“闲愁”由表情向内心的转化, 形象地写出了缠绵不已的离情别绪。

从以上词作可以看出, 李清照虽然生活在士大夫大力提倡封建礼教、扼制妇女思想的年代, 但她还是敢于大胆地披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以表现自己渴求爱情生活的热情和对封建妇道的蔑视, 无疑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一种挑战。

她的很多词是胸怀国事写哀愁, 表达国破家亡之痛。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 使李清照开始经受人生的多种不幸:父亲李格非罢礼部员外郎, 赵明诚的父赵挺之因与权臣蔡京的矛盾而被罢相, 又受蔡京私党的弹劾, 几遭灭门之祸, 金人的闯入, 掳走了徽、钦二帝, 北宋随之灭亡, 高宗赵构南逃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赵明诚因父罪携她返诸城故里隐居、避难十多年, 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的途中, 因中暑不治身亡。

国与家突如其来的变故, 改变了李清照的生活。她开始抒写难以言说的沉哀巨痛, 词作从内容到格调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 词的意境也由前期的清丽明亮变成了灰冷与凝重, 增加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蝶恋花》中的“永夜恹恹欢意少”这些词都反映了作者南渡后的精神面貌, 寄托着词人的身世、时事之感。

南渡后, 最能概括词人不幸命运的词当推《声声慢》, 这首词反映的是李清照在金人攻灭北宋以后的巨大痛苦, 表现的都是个人不幸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愁”。开头极力渲染愁苦之情, 描述了她在深秋难度、晚风难敌和凄风苦雨的黄昏时分独守窗儿, 到处找寻与她志同道合的亲人, 找寻精神上的寄托, 寻觅心灵上的安慰。然而眼前只是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的氛围。在这首著名的抒情作品中, 李清照用忧伤的词句去描绘周围的景物, 把情感活动和自然景物、生活细节融合一起, 通过写“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 从而倾诉出她对丈夫死别的永恒悲痛、哀愁。虽然作者写的是个人的遭遇, 但这遭遇深深地植根于当时的现实土壤之中, 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她的词也同样抒写赤子之心, 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社会的动荡, 家庭的变故, 将李清照推入深深的苦海, 山河的破碎、民族的危亡在她的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因此侧重于民族忧患意识的作品也成了她后期词作的基本内容之一, 基调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础上更趋向于悲怆沉郁, 情感的忧郁也更加深刻化, 《永遇乐》就表达了词人的这类愁情。这首词是作者晚年流寓临安时所作。元宵佳节之际, 词人置身于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 恍惚回到“中州盛日”, 要在元宵佳节的融合天气中畅快地游乐, 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 因而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可能到来的风雨, 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和“如今憔悴, 风鬟雾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的感慨。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在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 耐人深思。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 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她这种以别人的欢乐衬托自己痛苦的深沉, 由个人生活的今昔之感所引起的深愁, 表现了词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这是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人具有的忧虑。

这样, 我们就能通过其充满个性的情感的抒发, 感受到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体味到当时人民的愿望。从这类词作可以看出, 李清照后期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 而是《诗经》的《离黍》之愁, 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 是国家民族的大愁。

南渡后, 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她一方面悲痛个人幸福的毁灭, 一方面更加感慨故国的沦陷, 心灵在反差强烈的刺激中变得敏感而富于悟性。因而在流离生活中常常思念中原故乡, 热切盼望重返故里, 然而事与愿违。于是思念故国, 切望收复中原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作品也成了她后期作品的基本内容之一。《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 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 也寄托了故国之思。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菩萨蛮》。这首词含蓄隽永, 不直接说愁说思乡, 却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其情感更具有社会内涵和历史深度, 所反映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 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爱国情感因素了。“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说故乡遥远难回, 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只有借酒浇愁才能把故乡忘掉。作者之所以会有“忘”的念头和举动, 不仅是为了暂时摆脱思乡之苦, 如果回归有期, 不会把它忘掉, 回乡无望, 才觉得不如忘却。这种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 循环往复, 不能完结。结尾二句具体描写上句的“醉”字, 以醉深说明愁重, 以愁重表明思乡的强烈。“消”字, 词意却极其沉痛, 不直接说忧愁、思乡, 而说酒, 说熏香, 词意含蓄隽永。此词包含着对占领故乡的金国统治者的愤恨, 也包含着对宋统治者的谴责, 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这类词作可以看出, 李清照的爱国之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 李清照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典, 她是在为个人与民族统一“愁”。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她感情的真挚, 看到她关心人生、关心国家命运, 熔自身与国家为一体的情怀, 这样涵蕴丰厚深透的千年不衰的词作, 在词坛上也是独具一格的, 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 是一朵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的奇葩。

参考文献

[1]刘瑞莲.李清照新论[M].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

[2]李清照词鉴赏[M].齐鲁书社, 2004.

[3]褚斌杰, 等.李清照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 2005.

[4]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论[M].济南出版社, 1990.

篇4:李清照词二首赏析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于1134年冬到达金华(今浙江省),寄居在那里。这时她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六年,她自己也已经五十一岁了。山河破碎,家破人亡,只身漂泊,使她满腔愁苦。她目睹残春,百感交集,愁绪满怀。这首词集中地反映了她的这种心情。

第一句写风把花都吹落了。但她并没有直接地说风吹花落,而是说风刮过了又停下来,地上的尘土很香。尘土为什么香呢?“花已尽”,枝头的花朵已经被风吹得掉光了。从这里我们知道,尘香是落花满地造成的。这一句用落花点出了春晚,又远远不限于写景。一个“香”字,一个“尽”字,清楚地透露了作者对落花的惋惜,这也是对春残的惋惜。对于这种景色,如果一个人很粗心,或者正在高兴时,往往会不去注意,而作者偏偏很敏感地把它抓住了,这又表现了她情感的细腻和心情的难过。果然,“日晚倦梳头”,本来早晨一起床就该及时梳妆的,可是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她还没有心思梳头。问题就出在“物是人非”上,景色还同样的景色,而她自己却已经不同于过去了:她已经年老体衰,失去了相知相爱的丈夫,也失去了往日宁静的生活。看看现在,想想过去,勾起了藏在内心深处的哀愁。所以她要“事事休”。“休”,是罢休的意思。她心情极坏,什么事也不想做。她不再有过去那种兴致,已被悲伤压倒了。她也不像有些伤心人那样,一边诉说,一边流泪,而是话还没有出口,泪水就先夺眶而出。这就更加显出她伤心的程度非比寻常。

从首句写到“泪先流”,好像已经把她的难过心情写到了极点,再没有什么好写的了。然而,不。“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双溪”,是金华的一条河,当时是风景优美的游览区。“拟”,打算。作者没有简单地按照一条直线写下去,而是把笔锋一转,写她要去排遣愁思。这两句是写她的心理活动:听说双溪那里春意依然很浓,也曾打算到那里去划船解闷。这仅仅是她的一个念头,并没有真的去划船。因为随之而生的另一个想法,又打消了她的这个念头。那就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舴艋”,古时的一种小船。愁苦是会使人的心情感到沉重的。作者由这种心理上愁苦的沉重感,联想到愁也会像物质那样具有重量,似乎是愁越深,重量也就会越大。因此她担心,小小的船儿,怎么能载得动她心中那么沉重的愁呢?

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更不能称一称它的斤两。作者却运用她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只恐”“舴艋舟”“载不动”等心理刻画,在读者眼里把小船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秤盘,而她的愁是这个秤盘所承托不住的,这就可以具体地感受到她的愁苦的巨大分量,收到了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形象的艺术效果。

李清照和李煜一样,都善于写愁。这首《武陵春》也是她写愁较为成功的一首。特别是词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最为人们所传诵。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李清照逃难到南方,丈夫去世,饱尝了人生苦难之后在晚年所写的,表现了她在一个秋日的黄昏的寂寞感伤的心情。

上片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领起。这前人未曾用过的一连七组叠字,有如重笔浓墨,为全词奠定了异常感伤的基调。十四个字一泻而出,其实分成三个层次。“寻寻觅觅”是说她在四顾张望,若有所寻。觅也是寻。把寻和觅连用又加以重叠,是为了强调她在不断地张望。她在寻找什么?这儿没有说。读完全词我们可以体会到,她是因为感情无所寄托,希望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张望的结果呢?没有人跡,没有温暖,也没有生机;有的只是冷落的环境、萧条的秋色。总之,只是一片“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一片冷清在她心中引起的反响。凄凄,形容悲伤。惨惨,形容心中忧郁。戚戚,是愁苦难忍的样子。集中了三组形容悲伤的词来描写她的心情,可见她难过的程度不同一般了。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这里说,她深深感到,时当深秋,气温多变,很难调养自己的身体。想用喝酒来暖身,也没有奏效,几杯薄酒入肚,仍然挡不住晚风吹来的寒气。从上述她怕冷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朦胧地看到她那由于感伤而瘦弱的身影,同时,这也衬托出她心境的凄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过也”,过去了的意思。古人常常把大雁传书的故事,同盼望书信、思念亲人联系在一起。深秋是北雁南飞的季节,看到过雁是平常的事情,可是却使作者想起去世的丈夫而伤心。“雁过也”,写出了她凝眸远送大雁飞入天际的情景。在凝望而伤心的时候,她忽然想到,这只大雁似乎正是她过去在北方见过的。当年她不是曾想“好把音书凭过雁”(见《蝶恋花》),托大雁捎信吗?这种“旧时相识”的想象,真实地揭示了她的思绪,进一步透露了她追怀往事的感伤。

抬头望见了过雁,低头呢?看到了菊花。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就是写她看到菊花时的感受。黄花就是菊花。“谁”,指花。她看到遍地丛生的菊花已经枯萎凋谢(憔悴损)了,不由得为如今已无花可采(堪摘)而叹息。这里写残花,具体写出了景色的萧条,同时,也像写雁一样,重点还是在写人。在她惋惜菊花枯萎的话语里,我们似乎感觉到她也在自伤憔悴;在她无花可摘的感叹声中,我们也再一次听到她凄惨的心声。景色凄清,心情沉重,孤独寂寞,无所事事,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很难熬过去。可是她却只能“守着窗儿”盼着天黑。难怪她要发出“独自怎生得黑”(孤单单地怎么才能挨到天黑啊!)这样痛苦的自白。

然而,老天好像并不体谅她的苦闷悲伤,那高大的梧桐树在晚风吹动下,发出了窸窣的响声,使她心烦,更何况又下起小雨来。这雨不紧不慢,无休无止,令人难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就描写了这种情况。“更兼”,是又加上的意思,表现了作者极其烦恼的心情。到黄昏的“到”字,是一直到的意思,是说这烦人的细雨一直下个没完。特别是“点点滴滴”,用得更是恰到好处,突出了作者对细雨滴滴答答、没完没了的感受。它又同开头的七组叠字相呼应,使我们感到那种凄凉、冷落、单调的气氛贯穿始终,令人透不过气来。

写到这里,她已经通过对饮酒、望雁、看花、听雨等一系列生活细节的描绘,把她的凄苦情怀感人地表现出来了。这里有怀念,有寂寞,有辛酸,有苦恼,有绝望。在种种对复杂感受的回味中,她写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结句。“次第”,就是光景、情形。她似乎是向人争辩地说,她心中这种巨大的苦痛、复杂的感受,怎么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了的呢!这一点睛之笔,使作品所表现的本来已经十分沉重的感情,又增添了巨大的分量。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它从一个侧面,曲折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在艺术上,作者驾驭语言、提炼口语以及细腻入微地从日常景物中揭示内心世界的技巧,都是值得借鉴的。

篇5:《李清照词》教学设计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词的情感。

3、鉴赏词的关键词语,体会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鉴赏知人论世和意象、意境的鉴赏方法。

2、抓关键词语,体会词作情感。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展示、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醉花阴》

一、导语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这样一类专门表现女子情感的传统题材,或“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的少女怀春,或“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怀人,或“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宫妇怨情。它们被统称为“闺怨诗”。可惜的是在那样的封建年代中,这些情怀多由男诗人代笔。这一现象终于在宋代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她就是李清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来品读她的两首愁情词。(板书)

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大家在下面查阅了不少李清照的资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诗文。那就请你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二、知识积累

活动1:教师抽查学生讲解1、4,教师补充2、3。

1、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

2、生活经历与词风变化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词中多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那今天我们先来看一首她中期的词作——《醉花阴》。

3、《醉花阴》的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4、字词释义

永昼:漫长的白天。

玉枕:枕的美称。

东篱:种植菊花的园圃。语出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后泛指赏菊之处。

把酒:端着酒杯喝酒。

暗香:幽香。文中指菊花的香气。语出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黄花:菊花。

三、朗读品味,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再找个别同学朗读。

3、教师范读并指导。

(1)、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答:愁

指导: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如有暗香放在一起读,不能断开。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

4、全班集体朗读。

(2)、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上阕写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

下阕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

四、研读课文,学习鉴赏

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教师补充完善。

(一)意象意境,品读情感:

1、词人的情感主要是借助了什么意象表露出来的呢?营造的意境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诗人将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这些意象聚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清冷萧瑟的画面。薄雾笼罩,浓云密布,室内香气氤氲已尽,天气转凉,而夏天的器物仍在。欲举酒浇愁,怎奈触景又生愁,飒飒西风中,佳人瘦菊孤影相映,只能叹息愁怅。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我们来看黄花、西风是经常出现在诗词中的意象,我们同学能不能再说出几句利用这两个意象渲染氛围的诗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因此,我们要知道西风、黄花这两个意象一般都与凄凉萧索的意境相关。

教师补充总结:因此,分析诗词时,只有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像连缀形成完整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二)抓关键词句,品读情感:

2、请同学们思考,诗人在哪一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具体内容。为什么?

明确:“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句可看出。(可能的答案)重阳佳节,传统的家人团聚之日,而作者却孤身一人,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

3、上片开篇即用一“愁”字点明心情。除此外,还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明确:

“凉”一语双关。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这个字暗含了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情绪。由此我们更加明确了愁的内容,就不仅是空泛的“愁绪”,而具体成相思而成的“寂寞之愁”

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中哪句是重点?这句中哪个字是重点?结合全篇来品品这个“瘦”字的妙处。

明确:

①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

③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这一“瘦”字恰是全词的“词眼”

愁——凉——瘦三字前后呼应,情感一气贯穿,内容衔接紧密。

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意;因凉而形瘦,一片忧郁之情,由此,我们知道了,词人的愁是一种闺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

通过对这两个字的品读,我们要能明确,在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往往都有那种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或句。这些词句往往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活用字词,多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景物,使得情感表达得更淋漓尽致。它们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我们在鉴赏一首诗歌时,要特别注意从这些词、句入手深入肌里,去理解诗歌情感。

五、我的思考问题:

活动3:组内筛选出学生问题中的难点,分组板书到黑板上,学生先讲解,学生讲解不了的,教师讲解完成。

六、探究提升

活动4: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完成《清平乐》的鉴赏,教师适当点拨。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问:这首词处处跳动这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具体表现词人情感的词语,说明词人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答案: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用一醉字形象生动地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的悠闲与快乐;“赢得满衣清泪”,用一“泪”字写出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表现了词人内心哀婉幽怨;“故应难看梅花”用一“难看“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更深刻地表达出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造成的难言的凄苦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七、课后练习:完成本课《三维设计》的4、5、6题。

第二课时《声声慢》

一、导语

李清照在词的艺术方面造诣极高,被称为婉约词宗。她的艺术表现最为集中的,当属我们接下来要品味的这首词——《声声慢》。万树的《词律》对她这首词评价道:“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二、知识积累

活动1:教师抽查学生讲解。

字词释义:

乍暖还寒:天气忽然回暖,一会儿又寒冷起来。

降息:休息,调养。

憔悴损:枯萎凋谢。

有谁堪摘:有谁堪与共摘。

怎生得黑:如何能熬到天黑。

次第:光景,情形。

了得:包含得尽。

三、朗读品味,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再找个别同学朗读。

3、教师范读并指导。

指导: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

4、全班齐读。

1、本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声声慢》中的愁和《醉花阴》的愁是否一致?为什么。

明确:愁。

《醉花阴》闺怨之愁——寂寞之意,忧郁之情

《声声慢》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2、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

上阕主要描绘了清冷孤寂之景,表达了作者孤独的情感;

下阕主要描写了白昼盼天黑时的残花梧桐细雨的深秋景致,表达了作者无穷无尽的悲愁。

四、研读课文,学习鉴赏

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教师补充完善。

(一)意象意境,品读情感:

1、为了抒“情”(愁),词人借助哪些“景物”(意象)呢?

明确:

淡酒——借酒浇愁

晚风——秋风萧瑟

过雁——北雁南飞,思乡

黄花——容颜憔悴

梧桐——丧偶意象

细雨——与相思愁思有关

(二)知人论世,品读情感:

2、《声声慢》中的愁和《醉花阴》的愁是否一致?为什么。

明确:

《醉花阴》闺怨之愁——寂寞之意,忧郁之情

《声声慢》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教师补充: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教师总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务必要注重知人论世。

(三)抓关键词句,品读情感: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都是表现词人内心的愁苦,但各有侧重,您认为三句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

第一句从神态入笔,写内心之空虚;第二句从环境上着笔,写环境之冷清;第三句从心境落笔,写内心之凄怆。

教师补充分析:

后人评价,“首句连下十四个叠词,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那我们也来品一下这首句十四字的妙处。

①就三句本身含义看,一写举动,“寻寻觅觅”,作者飘泊异地,前途渺茫,孤立无援。一写环境,“冷冷清清”,丈夫离世,生活无助,度日如年。一写心情,人已黄昏,身体衰弱,内心凄苦。由外而内,由浅入深,三者互为因果,层层推进,为全词奠定了凄凉、悲惨的情感基调。由此可见,开头三句是全词的总纲。

②从叠字本身的作用看,同字重叠,回环往复,感情由弱到强不断加剧。冷、清、凄、惨、戚都是形容悲凉心理的,反复叠加,大大强化了词人心情痛苦的程度。总之,叠字能有层次、有深度地增加了感情的表现力。

③从音律角度看,十四个字平起仄落,节奏由徐而促,由疏而密,大大加强了词的韵律感。

教师总结:叠字运用的表达效果,一是加强诗词内容的回环往复,增强情感表现力。二是加强诗词音韵效果。加强节奏感。

五、我的思考问题:

活动3:组内筛选出学生问题中的难点,分组板书到黑板上,学生先讲解,学生讲解不了的,教师讲解完成。

六、探究提升

活动4: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完成《清平乐》的鉴赏,教师适当点拨。

我们共同学习了李清照的两首词作。它们如同清泉,涤荡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如许澄澈清明,为此,我们为她赋得一首诗或词表达我对这位卓然千古的才女的敬意。

自是花中第一流,

怎奈愁情恨悠悠。

漱玉飘香天地间,

独领风骚万古流。

小结:“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七、课后练习:

篇6:《李清照词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及其诗词风格。2.理解诗词蕴涵的思想情感。

3.学习分析词眼和用典,进一步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目标2和3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约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复习旧课 略。

二、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声声慢》,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导入课文。

三、整体感知 1.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内容多是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多是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其词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2.相关背景

18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1127年,金国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

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9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这次婚姻的失败在李清照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疤痕!国破、家亡、夫死的种种悲惨遭际,使她的孤寂凄清的心绪与日俱增。

北宋灭亡后,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不但不思北伐,收复国土,反而追逐歌舞,粉饰太平,仍继续着元夜狂欢的旧传统。对此李清照深感忧虑。

3.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观看动画。4.学生诵读课文,粗知词意。提示:

《声声慢》(寻寻觅觅)上阕着重描述词人的主观感受;下阕着重书写相互交融的心境与物镜。本首词眼──“愁”。(词眼指全词中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

《永遇乐》(落日熔金)上阕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用节日的欢快反衬心情的悲凉,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好景不长的主观感受;下阕则主要通过今昔对比,进一步发泄内心的故国之思和沦落之苦。

四、探究鉴赏

《声声慢》(寻寻觅觅)

1.默读诗歌,试体会上阕中词人的感受。提示: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通过动作、环境、心情写出了一个心神不宁、郁郁寡欢的愁妇形象。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集中表现了主人公的苦闷和忧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抒发了词人想抗争又无法抗争、想解脱而无法解脱的痛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激起了词人的离群丧偶之感,增添了她的空寂和绝望。

2.为了抒“情”(愁),词人借助哪些“景物”(意象)? 提示:

“淡酒”──借酒浇愁 “晚风”──秋风萧瑟 “过雁”──北雁南飞,思乡

“黄花”──联系“战地黄花分外香” “梧桐”──丧偶意象 “细雨”──与相思愁丝有关

3.如何理解“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提示:

国愁,家愁,情愁。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孤苦无告。

“愁”是全词抒情的中心,词人篇末点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既是感叹,也是反诘。

4.艺术特色

叠词的运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有强烈的感染力。

《永遇乐》(落日熔金)

1.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写的是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阳无限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开篇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提示:

这是一种乐景写哀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本应纵情欢乐,情理之中的事情却与下面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伤感。接下来的一声“人在何处”蕴涵了多少欲说还休的悲愤和哀痛啊!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风云般聚散,自己身在异乡,孤苦无依,眼睁睁看着国土沦丧,存在的意识也在丧失,此身何处?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2.“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最后几句反应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

这几句是写词人的心理。早年生活安定自在,无忧无虑,每到元宵,都要精心打扮,尽态极妍,和人家斗美,那时游赏的兴致多浓啊!可如今,年纪老大,憔悴丁零,又流落他乡,哪有赏灯游乐的兴趣呢?后两句尤让人不堪,“不如”其实是情非得以而故作洒脱,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3.小结

从作品所写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可以断定本词是靖康之变以后词人流落江南时所写。但此词不是着意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欢乐,而是通过眼下的元宵和过去的元宵的不同情景的对比,来抒发深沉的盛衰之慨和身世之悲。

五、课后作业

篇7: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能听出这是哪首歌吗?对,是周杰伦的《菊花台》。歌中唱到“菊花残,满地伤”,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呢?(生:生命的衰败、凋零),古时的黄花即菊花。当时文人骚客常借用它来表情达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这里的菊是孤傲高洁品格的象征),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就是其中一位善用黄花来表达情思的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两首词《醉花阴》《声声慢》,感悟一般黄花别样情。

二、诵读感悟

(一)一读——初品诗情

1、生自由读——范读——个别读,思考:

1)诵读完两首词,同学们认为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凄惨悲凉)2)那么我们可用那个字概括词人当时的心情?(愁)

(二)二读——细品词境

1、你们能从哪些词语(意象),句子,可看出这样的情感?(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意象: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人、景、物)《醉花阴》薄雾、浓云、酒、西风、黄花、黄昏

《声声慢》淡酒、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

2、通过筛选两首词的意象,大家会发现两首词中有相同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一样吗?(因写作背景不同,而抒情目的也不相同)展示生平事迹

3、那么我们看看相同意象的黄花在词人笔下是怎样描绘的 《醉花阴》“有暗香盈袖”(香味)“人比黄花瘦”(形态)

“有暗香盈袖”是词人通过嗅觉感知的,能嗅到说明词人的心境如何?(说明有心情关注美好事物,赏菊,生活有雅致的一面)

“人比黄花瘦”黄花瘦是怎样的形态(叶瓣纤长、茎杆瘦细)“人比黄花瘦”说明女子容颜因相思而消瘦,憔悴。《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时的黄花又是怎样的形态呢?(堆积,连瘦都没有了,花死了,落一地,枯萎了,谁还会捡起插在自己头上装扮呢?)

师:曾经东篱把酒还有相思可诉说,如今孤身一人,容颜憔悴,无人可思,无人可念,只能看一地枯萎的黄花,这一地枯萎黄花是哀愁的、是凄凉的是孤独寂寞的。

4、词人的这种孤独寂寞之愁借何物来消解的(酒),那么我们看看“把酒”“淡酒”的滋味有何不同 《醉花阴》“把酒”“把”把玩之意是饮酒的一种闲逸,只因丈夫远游,词人孤单一人,无语独酌而添离愁别绪,所以用酒表达相思幽怨。

《声声慢》什么季节喝酒的?(乍暖还寒,晚来风急之时)借酒暖身也暖冰凉之心。为何词人用淡来形容酒呢?是酒量大,还是酒中掺了水?(是主观情绪上愁太浓,酒溶解不了词人心头的冰霜)可以说是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

5、词人是在什么时候饮酒的?(黄昏)伤别念远

中国诗人的笔下,黄昏这一意象往往和伤别念远联系在一起,黄昏是一天中思人最切之时。

《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这个黄昏词人也是思念丈夫的时间,可以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就算不能千里共婵娟也能千里共黄昏吧。《声声慢》中的黄昏是怎样的?(兼有细雨)潮湿阴冷的,主人公百无聊赖,唯一可做的就是等到天黑,这是多么的凄苦绝望啊!点点滴滴的雨打在梧桐叶上,谁又说不是打在词人绝望的心上呢?

6、这个黄昏有何事物光顾词人的寒舍?(风)渲染愁情

《醉花阴》帘卷西风

也许风善解人意,催人莫逗留,也许产生幻觉,夫君翩翩而入,也许想到曾经双双卷帘入室情景,都是富有浪漫诗情的。

《声声慢》晚来风急

急说明猛烈强劲 敌说明风寒冷刺骨,急风中难存点滴暖意,身凉心凉。

7、小结: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醉花阴》营造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的清新寂静的意境。《声声慢》营造的是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

(三)三读——再品诗蕴

1、如果让你在“愁”字前加一个定语,两首词你会加什么词? 《醉花阴》闲愁——百无聊赖、重阳独酌、刻骨相思

《声声慢》悲愁——亡国之悲、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飘零之苦

2、小结: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夫妻暂离但又彼此眷恋的幸福生活的写照,是一首惆怅的幽怨的洋溢着相思之愁的思夫绝唱。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国亡夫丧且颠沛流离的磨难生活的缩影,是一首沉重的哀伤的充满了忧患之愁的泣血之歌。

3、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声声慢》,选出你喜欢的词句及意象,加想象和联想,以“我”开头描述画面

示范:三 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我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哪知“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真是酒味淡吗?不,不是。只因我心中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呀!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我对酒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我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我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甚感凄凉怎么捱到天黑呢?沉沉的夜幕里,偏巧这时候又下起了细雨,“点点滴滴”,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打在我那破碎的心上……

我最喜欢《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我形单影只,只有残损的黄花在这清冷的秋风中与我相伴,我苦苦寻找,寻找我逝去的青春,寻找我魂牵梦萦的丈夫,寻找我失去的藏书和金石,寻找我们曾有过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却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 伶仃的我,内心涌起万千愁思和悲痛。

篇8:李清照词教学反思

1、导入:我们知道李清照的文学生涯可以分为前后两期,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过的醉花阴就是她的前期作品的代表作。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最为人们称道的《声声慢》。可以说,《声声慢》的情感内涵她所有词作中是最为厚重的,在艺术成就上,也可谓李清照在作词方面的巅峰之作。这节课,我们就来一睹它的风采。

2、朗读:先请同学们朗读一遍。现在请同学们听一听别人是怎么读的,注意停顿或重音。(播放音频)。听完朗读,你们觉得这首词包含着什么样的情绪?

凄凉 愁苦

3、你们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4、生有感情的齐读。

师:教师点评,一般应该读得不错。确实是凄凉愁苦,词中那几句是直言作者的凄凉和愁绪的?

生: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就是这两句,读完全词,我们能大概理清作者的情感思路:开篇总说凄凉,怎么凄凉呢?作者接下来写了很多事物都让人感受到这种情绪,写道最后发现,实在是太惨了,说也说不完,还是不说了,于是才以“怎一个愁字了得”作结。所以,这首词,行文结构很简单,就是一个总分总的结构。说它简单,其实很不简单。我们来具体分析这首词。

和《醉花阴》一样,也是写愁。不过不是开篇就点明,而是在词的末尾。这一句,通过注释,我们知道是说“这光景(这状况),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什么光景?作者到底遭遇了什么事,看到什么景?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回到词中来寻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破题就是大手笔,独具匠心。先不说其间包含的情感,光从语言形式上,就很与众不同了。请位同学说说。生:„„(语言及情感方面)。

师:这位同学说的,和我们书上42页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课件展示42页唐圭璋语或者翻到书,解读)。你们还是很不错的。要相信自己的鉴赏能力。现在简单总结一下,叠词的运用的好处:增强语言上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能起到强调作用。例: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首句直接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总写了词人的愁苦,孤独。

总写过后,一般就是分写了,李清照是怎么写的?接下来我们先找找词的上片里,作者写了什么事来写她的愁呢? 同学们读二三句。

请个同学结合词作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生了那些事? 生:难将息,雁过。难以入睡,大雁南飞。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将息什么意思:调养保养。古代的晚安之意。忽暖忽冷的时节,是最难以入眠的。乖张的天气,这对词人本就阴郁的心情无疑是雪上加霜,那就不是半夜凉初透的凉了,而是什么?寒。作者感情更显孤苦悲痛了。读者更加体会到词人生活的艰辛。这句写天气。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既然难以将息,词人便想到饮酒。可是晚风凛冽,就算一杯接一杯的喝,还是抵消不了秋夜那入骨的寒冷。这个“淡酒”,词人是真的在说这个酒不够浓吗?词人为何用“淡”描绘酒?谁能用文中的话来回答?风疾。

因为风太急,使酒显得淡不够浓。即使酒真的够浓就能抵挡得了吗? 不是,为什么?

心中十分愁苦。再浓的酒也无法驱赶心中的愁苦和悲伤。

是的,作者写酒淡,写风急,间接委婉地表达了心中的沉重。这和前面的直抒胸臆不同,这里采用的是间接抒情,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当此人满怀愁苦的看身边的事物时,它们也都是愁苦的。比如接下来的: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我想请问同学们,这一句的中的“正伤心”的主语是谁?大雁飞到这南方,见到原本应该在北方的李清照,她彼时是那么的幸福恬静,如今却是如此孤苦伶仃,连大雁看到都替她感到难过。

李清照或许会想,这大雁恐怕是在北方的时候见过吧,大雁尚能回到北方,可我呢?却是再 也回不去了,即使回去了,又能怎么样呢?正应了后来她在《武陵春》中所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答李清照或者大雁均可。移情于物。总之都是表达了流落异乡的孤苦之情,和对物是人非的感叹。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曾暗香盈袖的黄花,如今也是飘落了一地了,没有了清香,一个个凋零颓败的样子,谁还会想去摘下来欣赏? 词人这样说有何言外之意没有? 暗指自己的容颜已逝。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孤零零的倚在窗边,这漫长的白天什么时候才是个头?这个“守”字有何意蕴,或者说词人为什么不用“依、靠”,而用守?她在守什么?

字面上看词人盼着天黑,她早上醒来就守在窗边,看着天由暗变亮,又由亮变暗。看上去词人无所事事的样子。可是她不是这样的人,常记溪亭日暮的贪玩,却道海棠依旧的对周围事物的关注,都说明她不是个闲得住的人,只是,现在,她什么也做不了。辛弃疾一个男人一生还壮志难酬,何况乎一个女人? 可是真的只是守着天黑吗? 不是。是什么?

守候一个佳音。她希望南宋能有力打击异族,夺回失地,希望能回到故土,结束这漂泊的生活。可是我们知道词人不过是妄想。软弱无力的南宋辜负了一个女子的满怀期待。这是历史的悲哀,也是李清照的悲哀。

这一句,充分体现了女词人爱国之情,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这也是李清照有别于古代无数女性的地方。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细雨。意象分析。注意“到黄昏”,写出了一个持续的状态,细雨滴落在梧桐叶上,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黄昏。这里属于细节描写,和前一句的“守”字相呼应。

纵观全词,分写到此也告一段落。“分写”这一部分写了大量的意象:淡酒,风疾,雁,黄花,梧桐,细雨。

正因为有这些意象的存在,通过借景抒情、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使得这一部分虽然作者没有直接写愁,却处处洋溢着愁绪。凄苦悲绝,溢于言表。

上一篇:党支部两学一做汇报材料下一篇:QA年终总结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