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如梦令

2024-05-22

李清照诗词如梦令(共9篇)

篇1:李清照诗词如梦令

如梦令李清照诗词赏析

如梦令

李清照 南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沉醉:大醉。

③兴尽:尽了兴致。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渡;争:同“怎”。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迷醉那种快乐而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但是却错误地划进了莲花塘的深处。划呀划,划呀划,划的太急促了,惊得这满滩的白鸥和白鹭,都飞起来了,此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是李清照回忆外游时所作。

篇2:李清照诗词如梦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为宋代的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提起李清照,眼前便浮现出那个娉婷优柔、略带感伤的女子,她那精妙绝伦的文字以及跌宕起伏的人生一直广受人们关注。她的笔下,有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纠结相思,有着“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凄婉,更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寂……但在《如梦令》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泼、无所顾忌、充满勃勃生机的李清照。这首词,寥寥三十三个字,似乎是词人信手拈来,毫无雕琢,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熟读理解并不是难事。但在这浅淡自然的语言背后,却是诗意盎然、精彩无限,必须让学生走入文字中,感受其诗意的情境,才能真正悟其情、懂其人。

一、字字皆是画

李清照用她那生花妙笔向我们勾勒了一幅幅荡舟晚游图,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整片天空,一轮红日倒映在水中,真可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便是“溪亭日暮”,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而“藕花深处”,更是如世外桃源般的神秘幽静,词中点明是“误入藕花深处”,一个“入”字,证明词人是置身其中。这荷花、荷叶的姿态、形状、颜色尽收眼底。在苍茫暮色中,在凌凌微波上,密密的荷叶挨挨挤挤,娇艳的荷花姿态万千。这是一个流光溢彩的藕花深处,一个清香飘逸的藕花深处。词末的“一滩鸥鹭”,更叫人心之神往,一大河滩的鸥鹭哗啦啦地一齐飞上了天,真是难得一见的壮观奇伟。“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便是李清照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那一幅幅如诗般流动的画卷。

二、牵一“醉”而动全词

诗词的教学切记一步一步地讲解,支离破碎的分解只会使诗词寡然无味。在《如梦令》中,一个“醉”字,便是一个抓手,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李清照被“溪亭日暮”的美景所陶醉,不觉夕阳西沉,也因为与朋友喝酒言欢,带着醉意误入藕花丛中解读李清照诗词《如梦令》解读李清照诗词《如梦令》。而藕花深处的美景让词人的醉意更浓了,随即争渡着惊起那一滩鸥鹭。因为“醉”了,这次的郊游才显得如此珍贵,充满着不期而至的惊喜;因为“醉”,才会那么难以忘怀,继而“常记”;有了“醉”,才有“藕花深处”的清香流溢、神秘幽静;有了“醉”,才有“争渡”的欢畅无拘、“一滩鸥鹭”的惊喜无限。精彩,应该就在意料之外,在这“醉”之中。沉醉于美景,心醉于意外的收获,陶醉于少女时期幸福的生活。这一切的一切,使得李清照常常甜蜜地记起。

三、词中亦有声

这首词中,不仅有令人陶醉的画面,还藏着许多声响。让我们静心聆听词的最后一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其中,有鸥鹭鸣叫的声音,有鸥鹭拍打翅膀的声音。从词中的“一滩”看出鸥鹭数量很多,“惊”字又告诉我们,鸥鹭是一下子起飞,速度非常快。回荡在耳畔的声响似乎更大了,这声响片刻之间便让静止的画面灵动起来。再听,“争渡,争渡”!这里传出的声响便更多了,有水花四溅的声音,有船桨撞击的声音,有欢乐嬉笑的声音,有嗔笑争执的声音。所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那无拘无束的畅快,那惊喜连连的酣畅。

四、“兴”在尽与不尽之间

上面提到,整首词可以“醉”为线索,贯穿始末。但是,对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如果仅仅停留在陶醉、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之上,却是远远不够。词中“兴”这个字眼,非常值得推敲。词人跟朋友品着美酒,赏着美景,吟诗作对,聊天下棋,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这个“兴”,可以理解为兴尽了,该回家了,这个时候词人的心情是高兴的、满足的。但这个“兴”,也可以理解为兴未尽,只是因为此时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那么这时词人的心情又是留恋的、依依不舍的。所以,一句诗,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接着,词人在苍茫的暮色中误入藕花深处,朋友们争着划,抢着渡,你说要往那儿划,我说要往这儿划。虽然暮色已晚,父母的催促声已在耳边回响,但这争渡中的乐趣实在是太妙了。大伙儿大声地笑啊,闹啊,少女无拘无束的个性完全释放出来。那声音太响,太热闹了,只听见哗啦啦的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天空。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词人心都醉了。而这,才叫一个真正的尽兴啊!词人内心深处的无拘与豪放也跃然纸上。此时,词人的兴致、整首诗的意境都达到了最高潮,至于后面究竟回家没有,怎么找到路回家的,已经不重要了。

五、顺逆对照,回环升华

这首词是词人的早期作品,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出身名门,父亲对她宠爱有加,生活条件非常优越。此时的李清照不仅沉醉在美酒、美景和美丽的意外之中,还沉醉在她那美好、幸福的生活中。那个时候,她是常常甜甜地记起那令人陶醉的往事解读李清照诗词《如梦令》中国古代诗词。所以全词伊始,便是“常记”。但靖康之变改变了北宋王朝的历史,也改变了李清照的命运。在她那些颠沛流离、辗转逃亡的日子里,在她那凄苦无依、饱尝艰辛的晚年生活中,她一定无数次地记起,记起那“溪亭日暮”、那“藕花深处”、那“一滩鸥鹭”。此时的李清照家破人亡、孤苦漂泊,那是“故国不堪回首”,那是“往事知多少”,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回忆此时的“常记”,带着哀愁、带着愤恨、带着幽怨。这首词在词人的顺境与逆境中回环升华,当时代处境发生变化,感受心境也不一样。从李清照一生的轨迹中,在她晚年那些带着哀怨的词句中,我们更能加深对《如梦令》特殊的解读。

篇3:李清照诗词如梦令

且看我们今天古诗词教学的目标, 一般都定位于培养学生品读鉴赏古诗词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上。所以, 一直以来, 我们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重在赏悟,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感悟意境, 体悟文本,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的做法有逐字串讲、品词悟意、赏画入情, 充分挖掘古典诗词丰富的艺术内涵, 整合多种艺术手段, 兼顾多种学习模式,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使他们有形可观, 有声可听, 有情可诉。把凝练精髓的古诗词讲具体、道明白、想丰满, 这是一种古诗词的“增肥”教学。

文以载道, 诗以言志。每一首诗词的意境、语言、风格等用简简短短的二三十个字内蕴着情节性、音乐性、画面感等综合艺术特质。诗词中的每个字词都是浓缩的精华, 感情色彩强烈凝练, 思维跳跃, 是诗人情感的迸发。诗词“炼意”的特点有别于现代文的“具体”。古文今教, 学生们对古今文化比较难融通一体, 难准确把握古诗词广袤的背景、深邃的哲理、深远的意境。把古诗词增肥成现代通俗易懂的现代文, 才易于被学生理解感悟。“增肥”是古诗词教学的必然, 盛老师设计的第一板块——读胖, 也就是增肥教学。

但我们往往见肥就收, 读懂了诗句, 读胖了诗意, 读美了诗文, 就算达成了目标, 给学生留下的也仅此而已。但我们教学古诗词只为理解、赏悦、背诵就足够了吗?有位教师的一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 现在的人都不会作诗了, 诗词都要失传了。学生背了80首古诗, 借助书中的注释简介都能理解大意、朗朗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诵。”诚然有理, 故我们教师在教学完诗文后, 就会布置背诵、默写诗文, 理解诗意、带点字意思的课后作业, 少有去仿写创作一首诗。要吟诗赋词, 学古人用简简单单的几个文字作文, 这可不是“纸上谈兵”的一件易事。

古诗词的“瘦身”教学, 是现代文作“具体化”向古诗词“炼意性”的一次回归, 就是把具体有形的语言提炼推敲为含蓄精深的文字, 化具为简, 化长为短, 化琐为精。从人体美学的角度来评论, 古诗词以“瘦”为美, 现代文以“肥”为美。古诗词的“瘦身”教学, 还古诗词一个本位原形的“瘦”韵美。如盛老师让学生体悟从哪个字听出了船桨拨水、鸥鹭惊飞、诗人笑语等热闹的声音;从哪个字看出了鸥鹭之多; 整首词可用哪个字来概括。这个回合是对诗文的一次回应、回击, 对古诗词的一次高度提炼, 对古今文化的一次融合。教学古诗词, 不应是单纯地了解诗人、理解诗意、品析欣赏, 而是让学生知晓这一古文化的灿烂并传承之, 学会吟点诗作点词。现在我们的习作都有字数规定, 三、四年级必须达到300字以上, 五、六年级则必须是四五百字, 否则就属不具体, 甚至贴上态度不端的标签。所以学生写文章追求长文, 没了开门见山, 说话作文啰唆累赘, 概括性不强, 凝练度不够, 真需要学习古诗词的“精练”。

篇4:李清照诗词如梦令

关键词:诗词;翻译;形式;表意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10-02

诗词是一种语言高度浓缩、形神兼备的艺术,唐诗宋词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灿烂明珠。自宋以后,诗词发展日益没落,唯有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如鹤立鸡群,无人能出其右。纳兰性德尤其擅长悼亡词,不过他的边塞词也不乏豪迈之风,个中掺杂着自身的愁闷,情绪复杂。所以在将这首小令翻译成英文的时候,表意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与表意上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英汉转换就是一件难事,要想将诗词翻译成英文则更是难上加难。许多人在这个工作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宣扬我们的璀璨文化。本文选择了杨宪益、戴乃迭与翁显良先生对纳兰这首如梦令的两个翻译版本,试图从诗词翻译的形合与意合方面着手,对这两个英译本进行试探性分析,看他们如何做到形神具备。

一、纳兰其人与边塞词

近年来,“满洲第一大词人”纳兰性德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与词风的清新隽永赢得了广泛的青睐,吸引了大众研究的目光。王国维《人间词话》更推崇他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关于纳兰与他所写词的研究此起彼伏,风起云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纳兰热”。除此之外,小说、电视剧中也不乏出现了这位满清贵公子的身影,足以显见纳兰容若略显神秘的一生对大众无以抗拒的吸引力。

纳兰性德,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其外祖父为英亲王阿济格,战功卓著,名贵一时。父亲明珠胆识过人,是清朝康熙前期著名的权相,权倾一时。容若自己也深得康熙帝眷爱,但可惜英年早逝,不然前途如何光明也未为可知。难能可贵的是,容若出生贵胄,但却从无骄矜倨傲,不尚奢华。

纳兰的词作中,论其成就,当属他的爱情词,悼亡之作又为其中翘楚,这与他的坎坷情路经历不无关系。

纳兰的边塞词则更多展现了黄河草莽、秋水冬山,以情衬物,以景托情,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创造一种幽旷、郁结的深远词风。纵观其词,苍凉盖过慷慨,抒怨多于豪迈,自有一番别有情致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身为康熙的随身侍卫,他常常伴君出行塞外,既无满人一统江山之骄矜,又无征夫戍卒含泪泣血的哀叹,有的只是伤情叹景的泣叹,依稀可见这位翩翩公子的细腻情感。纳兰性德的边塞词,娓娓道来,言之亲切,正因其亲身经历,绝非闭门造车,为词生情。为情作词,依情摹景,正是纳兰性德作品具有深切感染力的关键所在。

二、对《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的解读

如梦令为词牌名,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其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此名。李清照、苏轼等人都作过这个词牌的诗词,其中以婉约派的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最为脍炙人口。

纳兰容若一介贵公子,边塞词却并非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而正正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这首词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初春,容若扈从康熙帝出山海关巡游。皇帝出巡,声势浩大,开篇“万丈”一词气势磅礴,出言豪迈。然而马大勇(2011)认为,词末“‘还睡’三句,竟如小儿女语。虽为实写思乡之情,毕竟头重脚轻,全篇不称。”其实词中景象也可以想象,周遭的环境越是繁华热闹,则更能凸显容若内心的万般愁闷与无聊。星影飘摇,容若内心孤寂,却不能得返爱人身边,即使梦境中欲归竟被狼河汹涌波涛所阻隔。忧闷之余,只能趁酒余欲睡,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众人皆睡我独醒,思愁凭添,词人落寞萧然的心境,跃然于纸上。

三、译文赏析

1.原文与两种英译本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纳兰性德·

万帐穹庐人醉,

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

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

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To the Tune of Ru Meng Ling

Nalan Xingde

The vast encampment is locked in drunken slumber.

The stars whirl and whirl, as if to crash to earth.

Dreams of return blocked and crashed by the Bailang River.

Sleep on! Sleep on!

To wake would be too doleful and too drear.

(杨宪益、戴乃迭 译)

Better Sleep

Nalan Xingde

Silence settles over this wilderness of tents. Many a cup have I drained.

Ah! the stars are flickering, perilously reeling.

I am off, headed for home. But that Wolf River bars my way.

It howls—my dream is shattered!

Sleep, better go back to sleep, for the waking hours are dreary.

(翁显良 译)

2.译文赏析

杨宪益、戴乃迭(以下简称杨译)采用音译的方式,将词牌名如梦令翻译为To the Tune of Ru Meng Ling,采取音译的方式,虽然意义没有得到很好地传递,但其形式比较符合一个词牌名;翁显良所译(以下简称翁译)Better Sleep用词少、简洁,比较符合原文的用词量与节奏,但是却未能翻译出“令”字的含义,会让读者产生误解,认为Better Sleep是这首词的题目。

关于词中地名狼河的翻译,杨译本为Bailang River,这是经过对地名的考证,也是采用音译的方法。翁译本则为Wolf River。类比长江黄河的译法,Yangtze River和Yellow River,二者只不过译法不同,但是译本都是可取的。

开篇“万帐穹庐人醉”,气势恢宏,边塞词的豪迈气概一览无余。“万帐”是虚指,两个英译本都没有用具体的数字直译,而分别用“vast”和“wilderness”表意。杨译“The vast encampment is locked in drunken slumber.”用被动语态来译第一句话,虽然意义也能传达出来,但词的气势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稍显不足。翁译“Silence settles over this wilderness of tents. Many a cup have I drained.”用silence作主语,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旷野夜深的图画,第二个分句的倒装语序加强了语气,在表达纳兰的豪气上显得比杨译本略高一筹。

词中第二句话--“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纳兰容若描写了自己酒醉入梦,梦里归家,却遇狼河阻隔,梦碎狼河边,醒来之后倍觉孤寂,凄冷。杨译“Dreams of return blocked and crashed by the Bailang River.”仍旧用被动语态,再现纳兰容若的原词情境。翁译“I am off, headed for home. But that Wolf River bars my way. It howls—my dream is shattered!”一共用了三个句子。前两句完整地描绘了归家路途被狼河阻断的无奈,第三句“It howls”河声咆哮,波涛汹涌,破折号后的“my dream is shattered!”引出之前的一切原是梦境,可惜途中遇狼河,梦已碎,心不能静,再也无法入眠的凄寂说与谁人知。

词末的“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表现了梦醒后,开篇的气势已经荡然无存,剩下如同喃喃自语,更显众人皆睡我独醒的无奈与寂寥。杨译“还睡,还睡”为“sleep on! Sleep on!”两个单词对应两个汉字词量对等、节奏明快,但是却与原词透露出来的无奈的气息不太相符合,给读者一种过于欢快的感觉。翁译“sleep, better go back to sleep,”与杨译本刚好相反,颇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意味,形式上与原词的“还睡,还睡,”相差甚远,但是用一种淡淡的语气表达了无奈醒来,百无聊赖,不如睡去的心情。最后一句“for the waking hours are dreary.”与之前的sleep互成因果,逻辑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符合英语这种语言更重形合的特点。

四、结语

总的来说,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如梦令采取了直译的方法,将原词完整呈现,在词语组合的形式上面,有着与汉语诗词、小令相似的结构,更加契合纳兰原词。相比而言,翁显良先生的译本则更加有画面感,与纳兰容若作词的心境更加吻合,汉语重在表意,尤其是词语非常简练的诗词更是如此,只字片言之间,包含情意无限,因此对意境表达更胜一筹。因此,在做诗词的对外翻译时,尽可能地通过形式来表达意义,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意义的传达比固守诗词的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马大勇编著. 纳兰性德. 北京:中华书局,2010.3:215-216.

[2]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商务出版社,1991.

[3]刘姝虹. 从德莱顿的“诗歌翻译三分法”看英译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文学界·语言研究. 2011.

[4]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5]杜颖. 从许渊冲先生“三美”原则看诗歌翻译——《水调歌头》两译本的对比研究.

篇5:李清照诗词如梦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你哪里知道?哎,你可知道?绿叶儿准是挺大挺肥,红花儿可怜又瘦又少。

[出典]李清照《如梦令》

注:

1、《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注释】:

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3、

【译文】1:

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试探地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一样。唉,你知道吗,知道吗?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译文】2:

一阵急风,大雨点疏疏落落地掉下。一夜好觉,两颊的残余酒意还没有消。走进来卷帘的侍女,我问她:“院里的海棠怎么样了?”她竟说:“海棠还和以前一样。”“你哪里知道?你哪里知道?绿叶儿准是挺大挺肥,红花儿可怜又瘦又少。”

4、李清照生平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李汉超刘耀业)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分明是意识完全清醒下的话语。故“试问”处有“曲折”,其实“试问”乃是明知故问,并非真的不知道而问。并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不是词人亲眼看见海棠花落才发之语。其实她的心中早有“绿肥红瘦”之念,故云“应是”,这正是黄蓼园所言“一问极有情”之原因所在。所以当侍女答曰“海棠依旧”时,词人用了个“却”字表转折,表示与自己早已成熟在心的念头相异。有情之问,无情之答,或许词人希望侍女也能答曰海棠零落作为知音之语,但是侍女淡淡答语让词人希望落空,只能自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含意隽永,融情与景,刻画了生动的意象。《草堂诗余隽卷二》评其为“语新意隽,更有丰情。”“绿肥红瘦”已非仅言落红绿叶,仅言春之将逝,其所言在于“惜人”。词人惜己之青春之逝。“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正所谓春去春会再来,花谢花会再开,然而美好的青春时光逝去就将永远不再回来,这也是凄婉之因。词人所写又不仅是个人一己之情感,而是具有人生哲理意义思索的内涵,所以千古而下,动人心扉。

7、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一问一答之间,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绿肥红瘦,出语惊人,新鲜之极,动人之极,只是随手点染却又神气兀然,千古之下不负胜名。

一个不解愁思,一个叹时光易逝,两相对照,如花影摇曳自有风致翩然。

9、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10、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

一,借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语言精炼生动,结构紧凑,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历历在目,词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二,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在语言的提炼上,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极富创造性的。

这首词不过三十三字,它却能通过生活中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11、这个子夜,青春已如飞鸟,绿肥红瘦时节,我的灵魂,在阅读中复习着青春的片羽,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着沧桑,欲说还休。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篇6:李清照如梦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1、疏:指稀疏

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暮春时节,在风雨交错的夜晚,聆听窗外雨声连绵。独自畅饮在房间,孤独的影子就像魔爪伸向漫长的夜。借酒消愁,借酒解忧。可是一杯浓酒,怎敌过内心的愤懑与寂寥。少女的心,像是波澜不惊的海,内心汹涌澎湃。无法理解的忧伤,就像永远不能理解春天即将逝去随之而来的盛夏一样,让人在一夜之间,仿佛能感受到浓浓的夏的味道,却不料昨夜还在缅怀春的悸动。雨声不断,在聆听中愈加悲伤。不断把自己灌醉,只有沉醉,才能忘记尘世纷扰。少女眼中的所谓纷扰,也不过天边流云,很快便烟消云散。

篇7:李清照——《如梦令》

【作者】:李清照——《如梦令》

【内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小传】: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常记:长久记忆。

沉醉:大醉。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奋力划船渡过。有注“怎渡”者,不宜从。

滩:明·毛晋汲古阁本《漱玉词》作“行”。

【赏析】:

篇8:李清照诗词教学有感

关键词:李清照,相思离别之愁,家国之愁

李清照, 山东济南人, 宋代著名的女词人, 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 被誉为婉约词之宗。李清照之词, 卓然自成一家, 其中以愁词最为姿态百出, 异彩纷呈。她的词集《漱玉词》中收词40多首, 愁词多至近10首。李清照的愁词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以“靖康之耻”为界, 南渡前愁词的基本旋 律为离别之愁;南渡后愁词的主题则为遭遇之愁、家国之愁.

一.靖康之耻前:离别相思之愁

李清照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个女性, 虽为才女, 但是作为女性仍然是基本被排斥广阔的社会生活之外, 甚至在家庭也是男人的附属品。公元1101年, 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是一个爱她的好男人, 有地位、有才华、两人在学术上有共同语言, 婚姻生活相当幸福美满, 夫妇二人恩爱异常。一旦离别, 即便是短时间的分别也会给多愁善感的李清照带来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一剪梅》 这首词就是这样愁苦情怀的抒发。描写离别之情不能排遣, 由外表而及于内心, 思念丈夫的相思之愁可谓浓烈。

初别或许还是可以忍受的, 但一别多年, 就渴念难忍了。赵明诚为官宦子弟, 他有自己的事业要做, 他不可能终日陪伴在妻子左右吟诗作对, 他们幸福美满的生活过了十多年, 赵明诚便外出作官了。《醉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这种思夫的“愁”情。这揪心的离愁和缠身的别绪排遣不了, 挣脱不掉。于是词人呼出感人肺腑的诗句:“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尽管相思想念之词未着一个, 但人物内心隐秘却披露无遗。

纵观李清照前期的词, 纵然愁词多为离别、相思之愁, 但是她对女性世界的描绘却不象其他男性词人对女性世界的描绘, 而是一扫艳词中红绿绮 艳的妩媚气氛, 大胆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敢爱、敢恨、敢写出自己内心世界, 从而冲破了封建 社会女子所谓“三从四德”的思想束缚, 所以她的愁词自有一番 清高生活的意趣, 一种淡雅的情味。

二.靖康之耻后:家国之愁

公元一一二七年, 即李清照四十六岁那年, 发生了“靖康之变”, 接着北宋灭亡。靖康三年, 她的丈夫赵明诚病故, 接着又有词人对“失节改嫁”的恶毒中伤, 一连串的变故使词人由前期的离别之愁转变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愁。

李清照, 一个柔弱的女子, 空有满腹的恢复之志, 以酒消愁, 身处异地, 国破家亡之痛早就已经是痛彻心扉了。她心头终日笼罩着愁云。自然她的词中透露着国破家亡之愁。《永遇乐》这首元宵词是李清照晚年名作, 面对元宵之夜, 杭州城内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 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 昔日汴州元宵盛况立刻现在眼前, 一个愁字油然而生。

李清照后期愁词中以 《声声慢》最为典型, 全篇都写愁, 这种哀愁情绪是那样的深沉, 那样的浓厚。靖康之难以后, 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 了爱国思想的 火花。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全词所写, 不外一个“愁”字, 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 有了全新的内容, 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与前期词中的那种贵族少女少妇的离愁、相思不同, 这是从一颗破碎的心中迸发出的渗着血泪的深愁巨痛。这深切的“愁”是封建礼教对她的迫害, 其中充满了词人的身世遭遇之悲、沦落异乡之悲、国破家亡之悲。

篇9:从李清照诗词谈学生的拓展阅读

李清照1084年出生于一个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地主阶级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当朝著名学者,文学造诣很高,继母王氏也擅长文章。这样的家庭环境给李清照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她可以欢饮达旦,吟诗填词,可以心情闲适地欣赏庭前花开花落,天外云卷云舒,所以这一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多是描写贵族阶级少女的舒适生活和似有若无的闲愁。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风骤)分别写于1099年和1100年李清照十六七岁时,此时的她正值青春年少待字闺中,“少年情怀自是得”,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所以这两首作品格调清新明快,体现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语调轻松、欢快,语言朴素、流畅。醉酒晚归,没有害怕责骂的惶恐,只有误入惊鹭的欣喜。“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通过与婢女的对话,表现了春思惜春少女的闺怨闲愁。这些作品婉转娇媚,是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心灵的写照,偶有伤感之情,也多属“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李清照18岁时嫁与了当朝显贵赵挺之的三子赵明诚,婚后两人感情甚笃,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但当时赵尚在太学读书并不时远游,因此两人聚少离多,故这一时期李清照的词作多是抒发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前者作于1101年,着力描写了新婚燕尔的自己因思念丈夫而寂寞憔悴的离愁别绪,其“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更是历来为人所称道。后一首作于1104年,当时李清照因受党争牵连,被迫回山东老家,夫妻分离,对于她来说真是黯然失魂,故其词中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慨叹。

1127年靖康之变,44岁的李清照被迫南下逃难,两年后赵明诚病故。李清照背负国破、家亡、夫死的多重打击,因此她这一时期的词作情调感伤,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作于1135年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就有“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感叹,很强烈地表现出了作者中年孀居的寂寞情形,词情极悲苦苍凉。作于1139年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更是云“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时年作者56岁,此词充分利用了回忆拉开的时空距离所形成的审美张力,前面“忆得当年全盛时”,描述了昔日的繁盛快乐,到最后一句又极力感叹如今历尽沧桑孤苦飘零年老无依的悲凉心境。前后对照,真是令人凄凉生怯,词人满腹的凄怨辛酸,通过这表面上平淡的一句,显得更加伤感和沉重。

1147年,李清照64岁时写出南渡以后震动词坛的名作《声声慢》,这是她经历了“国破、家亡、乱离、漂泊、被诬、丧偶、失盗、病痛、再醮、诉讼、离异、系狱,这些人生航程中的暗礁、险滩”[3]之后写就的一首名作。作者生命中的种种苦难化作年事已高无人能懂的孤独和寂寞,令她无限感慨。但正如〔清〕赵翼《题遗山诗》所云,诚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诗人不幸诗坛幸”。《声声慢》一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结处又有“点点滴滴”一词与之照应,全词缠绵哀怨,一字一泪,极富艺术感染力,充分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欲说还休的心境,表达了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

以上我们在对李清照的作品分析时,都是结合了其具体的创作背景,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有了这些背景知识,理解和把握其作品就相对容易些了,这样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是大有裨益的。由此推而广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某一篇时,可以触类旁通地推荐或者讲解其他的篇章,当然,还可以从更深远的层面上来拓展阅读空间,比如讲解李清照时,还可以延伸到化用了李赵二人典故的纳兰性德的《浣溪纱》(谁念西风独自凉)和朱敦儒的《鹊桥仙·和李易安金鱼池莲》(白鸥欲下)、侯寘的《眼儿媚·效易安体》(花信风高雨又收)、刘辰翁的《永遇乐》(璧月初晴)、王士禛的《点绛唇·春词·和李清照韵》(水满春塘)和《如梦令·和李清照词》(送别西楼将暮),甚至郭沫若的《为济南李清照纪念堂题》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等等,从而切实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知识面,激发其学习兴趣。

注释:

[1]谭新红.李清照词的经典化历程[J].长江学术,2006,(02):15.

[2]孟轲.孟子·万章下[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384.

[3]刘宝侠.“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论李清照词的悲剧意识[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3.

上一篇:钢材信息下一篇:关于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征文优秀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