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诗歌

2024-05-22

静夜诗歌(精选6篇)

篇1:静夜诗歌

我是一只替罪的羔羊

刽子手说

我的命需要金钱来赎回

于是

我所得的钱都归他所有

我是一个感情的俘虏

感情对我说,想要感情我必须要付出代价

于是

我付出了生命

静静的夜对我说,美丽的梦需要我付出青春

于是

我把岁月里的年华付诸与它

篇2:静夜诗歌

感觉,感性,感恩

我在静夜里生火,一段文字一段回忆烁热

静静的夜,静静思绪点燃了星火

内心澎湃,梵音难以抵制娑婆里的诱惑

一纸泛滥,驰骋的疆土难以琢磨

静夜诗歌,我用一笔娑婆

阿弥陀佛,疏璃世界明澈的执着

篇3:静夜诗歌

关键词:中西诗歌,美学,特征

中西文化存在的诸多差异, 导致了中西美学追求的不同, 从而形成了中西美学思想上各自的特征。这种不同的美学特征在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美学体系中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中国诗歌的整体美与西方诗歌的个体美;中国诗歌的宁静美与西方诗歌的动态美;中国诗歌的自然美与西方诗歌的人为美;中国诗歌的意境美与西方诗歌的逻辑美。此四方面的特征可以从李白的《静夜思》和艾兴多夫的《月夜》中得到印证。《静夜思》与《月夜》反映了一个相同的主题, 即在宁静的月夜里, 诗人深深地思念远方的家乡。同时, 两首诗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亦有相同之处, 即以景物描写作为铺衬来引发浓厚的思乡之情, 但两诗在具体描绘和情绪渲染上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而这些确实体现了中西诗歌美学的不同特征。

一、整体美与个体美

中国诗讲究起承转合, 诗的写作多在开头与结尾做文章, 由此点化出诗歌完美的诗意。“起句”和“结句”相依托, “前句”和“后句”相映衬, 达到一种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亦即呈现出一种整体的和谐之美。但若将完整、统一的诗句割裂开欣赏, 则美感效应荡然无存。如《静夜思》中的诗句, 无论是“床前明月光”, 还是“举头望明月”, 如果将其从整个诗作中割裂出来欣赏, 则诗句顿然失色, 淡而无味。不仅语言浅白, 而且意义单薄, 类似日常之口语, 失去了其审美价值。然而当我们完整地来欣赏此诗时, 此诗则意境深远, 回味无穷:诗句之间和谐一体, 贯穿了诗人由看至思、由内及外、由近渐远的动态行为和心理变化过程;同时诗句之间词语押韵、对仗、琅琅上口, 达到了完美和谐的高度。由此, 中国诗歌展现出的整体之美便从李白的《静夜思》中略见一斑。

西方诗歌正与中国诗歌相反, 体现了个体的和谐之美。西方诗歌往往是通过部分的和谐之美来达到整体的和谐之美。在艾兴多夫的诗《月夜》中, 作者对“月光”的描写:“上天好像从前, 悄悄地吻过大地”和对“月光下麦浪”的描写:“清风拂过田野, 麦浪微微起伏”, 皆是优雅、甜美的诗句, 状物形象、生动, 吟诵起来令人心境舒朗。这里每一句都可以从全诗中割裂出来独立欣赏, 每一句诗皆是耐人玩味的局部意象和极美的意境表现。这些个体极至, 最终构筑了全诗整体的和谐之美, 故西方诗歌的和谐之美是贯穿于每首诗的部分诗行中, 是由个体和谐美形成整体和谐美的艺术表现。这种诗美的不同特征是由中西方文化对和谐的追求不同造成的, 因为“中国文化的和谐首先强调整体的和谐, 由整体和谐来规定个体 (部分) ”。“西方文化的和谐是强调部分 (个体) , 以部分 (个体) 的实体性来形成整体的和谐”。[1]

二、宁静美与动态美

《静夜思》一诗描绘了万籁俱寂、澄明空阔的秋夜。诗歌营造的氛围是静谧、祥和、冷峻, 给人以一种宁静之美。“霜”使人联想到白色, 突出了夜的寂静, 唤起了人们的“通感”意识。同时“霜”字又使人想起冬季的寒冷, 增加了诗的冷峻感和游子心境的凄凉、悲伤感。另外, 在这宁静的氛围中, 读者最能体悟到的是客居他乡之游子, 不断涌动的思乡之情。此乃用“静”反衬出人物的“不静”, 突出了诗人起伏跌宕、思绪万千的乡情。秋月那明澈、苍白、阴冷的银辉, 扑朔迷离地撒在床前, 使诗人进入一种恍惚状态:这大概是地上的霜吧。这种心理猜测, 实际上是诗人内心的一种希冀, 他的主观意识是想要回避明月所触发的乡愁, 以免使自己陷入思乡的痛苦之中。但是思乡的愁绪一旦被牵动, 一时便很难从诗人心间抹去。于是诗人不禁抬头仰望高悬如银的明月, 深深地沉浸于思乡的绵绵忧愁之中。客居他乡游子极度渴望返回故乡而不得的无奈、凄楚、孤独、寂寞、悲伤、寒冷等等情绪, 似浓雾般弥漫开来, 使全诗笼罩在沉寂的低调氛围之中, 给人以压抑之感, 同时加强了宁静的程度, 宁静之美凸现出来。

同是写月夜思乡的《月夜》, 则体现出一种动态之美。《月夜》无论是外部的景物描写, 还是作者内心的思乡之情的描写, 都洋溢着一种自由、飘逸、飞扬的动态心境。全诗用“吻过”、“梦想”、“拂过”、“起伏”、“声响”、“张开”、“穿过”、“飞回”等极富动感的词, 造成了诗歌的流动感、跳跃感, 使读者的心绪随着作者心灵世界的变化而涌动。全诗映射出诗人的心情是欢快的、喜悦的。诗人由景物所生发的思乡的情感, 可以说是对以往美好生活的追忆, 给人一种甜美、幸福的感受, 浪漫主义色彩较浓厚。因此全诗涂抹的色彩亦是丰富的、浓烈的、厚重的, 如:“花光”、“麦浪”, 前者是色彩斑斓的, 后者也一样是金黄耀眼的, 如凡高笔下的《向日葵》, 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使全诗笼罩在明快的、高调的氛围之中, 给人以轻快之感, 突出了诗歌的动态之美。

三、自然美与人为美

中国诗歌美学追求自然美, 崇尚淳朴的诗风, 主张“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从而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精能之致反造疏淡的艺术境界。《静夜思》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然妙合, 将诗情天衣无缝地融入了景致的描写之中。从头至尾, 自然如行云流水, 纯然天成, 不留斧凿之痕。全诗语言平实自然, 不用典故、不用生僻的词汇, 浅易晓畅, 却回味弥长, 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以“疑”、“举头”、“望”、“低头”、“思”等极其直白的语言描写出诗人自然的行为与细腻的内心情感变化, 一切似信手拈来, 却天然妙成。此所谓以自然为美, 寓美于自然。

西方诗歌追求人为美, 强调“人为的创造, 艺术创造的境界始终高于自然之美, 艺术不仅是对自然的再造、描写, 更重要是对自我主体、自我意识、自我意志的表达和艺术的体现。自然不是自我天地的庇所, 而是自我精神创造的陪衬, 甚至装饰”。[2,2]故《月夜》中, 诗人将客观世界主观化, 内心化。全诗主观色彩浓厚, 如:“上天好像从前悄悄地吻过大地, 因此大地在花光中一定梦想着天际”, 即是诗人主观意识的强烈写照。它反映的是诗人心中所想的自然景致和图像, 是非现实世界真实景物的再现。因而此诗句不是一种真实的客观的陈述, 而是一种诗人主观深层感受的表述。虽然此诗所写的月景远非自然实景, 但在诗人感觉, 惟有此种“自然”方能寄托其浓烈的情感、跳跃的思绪;方能抒发其心底深处的感怀。那么接下的“仿佛飞回老家”一句中的“老家”就可以有两种理解, 既可实指诗人眷恋的美好家乡, 又可虚指诗人心灵和精神的最终家园。可见, 此诗自我意识强烈, 人为色彩浓重, 很富有修饰性, 给人以明晰、璀璨之感, 突出体现了西方诗的人为美。

四、意境美与逻辑美

中西诗歌美学的差异在某些方面也更类似于中西绘画美学的差异。中国画注重传神, 追求意境;西洋画注重写形, 追求准确。同样, 中国诗歌强调意境美而西方诗歌强调逻辑美。《静夜思》确乎达到了以小见大, 以少胜多, 寓无限于有限的艺术境界。在有限之中唤起了无限的思想和情趣, 正所谓郑板桥题画竹中言的“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无时似有时”。当我们仔细咀嚼诗句“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时, 便从“举”与“低”和“望”与“思”之间品出了一抹淡淡的寂寞, 一缕隐隐的愁思, 并在诗人原有的情感基础之上生发出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令人思绪万千、回味无穷。全诗重情感、轻理性,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富有深远的启发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传达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乡愁, 使人神远。从而达到了中国诗歌所特有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的意境美。

然而《月夜》虽亦以景物描写作为铺衬来借景抒情, 但其更注重情感的依托性和合理性。首段用象征的手法暗示了“我”的思乡之情恰似“天”与“地”一样情感深厚, 上天吻过大地, 大地也梦想着天际。接着第二段便描写了月下迷人的景致和轻柔的响声, 以此来引发人们思乡的情感, 故第二段是后段所要抒发情感的铺垫。第三段水到渠成, 将思乡之情明确表白出来。可见西方诗歌更重雕琢, 是一种雕饰后的精致的完美, 极富于逻辑性。另外诗中的“因此”、“于是”等词也展示了西方诗在结构层次上所追求的逻辑美。

从李白《静夜思》和艾兴多夫《月夜》两诗的对比分析中探讨中西诗歌美学的基本特征, 可以拓宽我们欣赏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视角, 提高我们的审美层次,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中西诗歌。

参考文献

[1]张洁.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葛雷.现代法国诗歌美学描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篇4:静夜.雨思

细雨。小窗。灯光。

沉思……

这是属于我的美妙的一切。

在一片柠檬黄的光晕中,我静静地坐在窗前,仿佛什么都离我而远去。夜,那么宁静,又是那么神秘,带着雨的凉意,笼罩于无边的宇宙空际。虽然隔窗听不到雨声,却可以触摸到雨的轻柔、温馨,感受到雨的飘逸和自在。偶尔几滴悄悄地顺着窗玻璃而下,轻松自如又是那样的漫不经心,仿佛和我亲近之后飘然离去。

人,很奇怪的,不知不党陷入自己所编织的罗网中,越是想挣脱那网却收得越紧,渴望在烦恼中寻求超脱,挣得一方心灵的净土,然而我是那样的平凡,世俗的羁绊和那心中深藏的隐衷,让我无法超脱现实,常常是用一副坚强的外表保护自己的一颗玻璃心,在人群中扮演着一个半真半假的自我。生命所经历的一切,是烦恼,是快乐,是哀愁,还是悸动?记不清了,但它们都沿着各自的轨道各奔东西了。

每每此时,我就特别喜爱这飘逸着细雨的静夜,在有着小窗和昏黄灯光的房间里,独自享受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天地,那是一份什么都可想,什么都可不想的清闲。

独倚窗栏,凝望天空,那是一派自古不变、青山不老的从容,即便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还是执拗地望着,像要望穿那看不到底的远天。

屋檐上流下的水滴,透着暗黄的灯光,一滴滴,落在檐下的水洼中,传出“嘀嘀哒哒”的声响,有箫音筝骨般古老而幽长的意韵,伴着这声响,记忆又回到了那无忧无虑的童年……

多少次,我傻乎乎地在小雨中摇撼着小树,让枝头的雨滴洒在身上,只是为了体会那冰凉的感觉;多少次在小雨中漫步,用内心的话儿编成一首歌,唱给一弯河水听,只为了品味那独特的情趣;又有多少次我蹲在小雨聚集的水洼旁,捡起道旁的落叶,放逐在其中,让它随风而行,只为了寄托那朦胧的思绪,虽然还未意识到其中淡淡的诗意……

童年是天真烂漫的,而如今站在这时光幽邃的河谷,凝望着既纷繁又复杂的现实,那份萦绕着的情愫又给本不辉煌的生命增添了一份素白。

小雨,可爱的小雨,你是否知道我对你的留恋?你飘在我梦一般的童年里,飘在那弯弯长长的小巷里,飘在那盛满童年回忆的小院里,飘在那丛深情的茉莉花上……

在那一个又一个细雨漾漾的静夜,女孩用一颗异常宁静的心品味着她的情丝意韵,感受着世间一切生命的奥秘。生命,如同雨丝轻微、短暂,但生命中的一切又蕴藏在这轻微、短暂的瞬间……也许她永远只是爱用这纷飞的雨丝编织女孩美丽哀怨的梦幻;也许女孩永远平凡无奇,就如这悄然无声的细雨,但她却愿将细雨般的情愫献给美丽动人的大自然,如小雨给大地带来的那一片清新。

此刻,无需太多言语,无需太多思绪,只需用心去贴近它,难道你不觉得自己已成为那清清世界中的点滴了吗?

指导老师:梅润清

篇5:静夜相思诗歌

风里的寒意在一点点累积

月亮渐渐达到一年中最圆最亮的时刻

在季节的又一次轮回中

我对你的思念日渐清晰圆润

晶莹饱满

垂垂欲坠

我在每一个节日想起你

在每一个美好的时刻想起你

在每一颗花白的头颅上看到你的脸

在每一张黧黑的脸庞上看到你的笑

在每一个善良的笑容里看到你的期冀

当我想你的时候,你就在我的心里

我所看到的世界,也同样为你所见

吹拂着我的微风,亦能吹拂着你

我所拥有的`,都能与你分享

这个世界的月光

拥有洞穿一切的力量

足以抵达你所在的地方

那里储存着我的从前我的过往

那里有我生根发芽的土壤

我是你血脉之根上向着天空伸展的树

牢记着你的嘱托努力生长

只是我越成长就离你越远

叶与根永不复相见

当我在季节中驻足回首

已经快要看不清你的形容

惟有你的血脉在我耳畔如潮汐汹涌

圆月是一只温柔的眼

凝视着世间的离合悲欢

这一刻

月白如霜

篇6:静夜心曲诗歌

想写一首好美好美的诗给你

于一个静夜

烛花已弹落过十次

晦暗的小屋

因心灵之光

在每一个跳跃里骤亮

一直忧郁的唇

紧闭的眸火

此时已不在拘束

向着远方的你

在暗夜中穿行

于这一个静夜

我所有的热情都摇曳而起

所有的真诚 所有的希冀

清词丽句都表达不出

笔真的无力

我真的不知怎样形容自己

枕畔太多的书籍

注定我的不安份

幻想你是一个

小手握笔玲珑剔透的女孩

天真娇美如水如玉的`女孩

若你也在这个春天里感动

去年的那场大雪

也为你的热泪溶化

若——

那我这个赶夜的人

象凡高一样酷爱着阳光的人

上一篇:描写长江落日的诗句下一篇:八月最新热门青年教师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