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子女

2024-05-08

单亲子女(精选6篇)

篇1:单亲子女

单亲子女教育存在的不足

马治民

成长环境的变化,使不少单亲子女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单亲孩子普遍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浮躁,抑郁悲观,性格孤僻,好走极端,这种情况即为心理失衡。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会扭曲性格,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单亲子女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而现阶段我国的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家庭教育职能弱化

1、教育方法简单

家教缺位,心理压抑。由于单亲子女随父母一方生活,家庭中三脚架的坍塌,造成单亲子女的心灵上缺憾。随母亲生活的孩子面临的情况:母亲对女孩的影响:对单身母亲来说,如果把再婚看作是卸下了生活的重担的话,但对女孩而言却很少能分享母亲的快乐。反而把继父看作敌人和侵犯者,继父也往往可能给女孩带来性危险。母亲对男孩的影响:因男孩失去父亲特殊的爱以及权威者、决策者角色的熏陶,阳刚之气削弱。随父亲生活的孩子面临的情况:父亲对女孩的影响:随着女孩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产生一些个人生理心理方面问题,又不便与父亲沟通,造成一时的压抑而与父亲产生隔阂,使孩子更加思念母亲,思念往日的生活,对母亲的感情强烈而依恋。父亲对男孩的影响: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缺乏母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由于缺乏母爱,往往表现为冷漠、粗暴。一旦父子火爆脾气相撞时,即会引发“爆炸”。如父亲教育简单粗暴,对孩子非打即骂,则造成孩子产生不轨行为。由于无法释放心理的压抑,离异家庭中的子女将会出现:

①越来越觉得母亲(父亲)陌生、讨厌,并对自己和未来失去信心。

②愤怒的孩子具有破坏性,在行为举止上出现暴躁、好斗、学习成绩下降、攻击性过强和对抗社会行为。

③失落感一直埋藏在心中,有时会再度表现出来,尤其是在假期、生日、重大的学校活动,或是家庭中加入新的成员时。

2、不良的家庭教育导致单亲子女成长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1)单亲家庭将导致单亲子女人格发育受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情、素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发展成熟有其渐进性。家庭解体后,父母双方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容易产生推诿、扯皮,有的父母甚至视子女为负担,干脆撒手不管,使未成年子女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对社会、他人情感上产生距离,缺乏责任意识等。由此,人格发育的“后天不足”成为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根源。如:暴力恶性案件青少年居多,且作案时手段残忍、凶狠,就是缺乏善良、正义等基本人格素质的反映。

(2)单亲家庭使部分单亲子女性格扭曲。

性格是区别他人的个性特征,家庭氛围对其影响极为重要。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来说,离异过程中家庭被紧张、矛盾或争执甚至打骂的气氛笼罩,这个阶段,对单亲子女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离异后父母各奔东西,有的祖父母便成为单亲子女的监护人或是抚养人,昔日亲情不再,而祖父母大多年迈体弱,以及“代沟”的客观存在,故很难培养出健康性格心理的青少年来。某些单亲家庭的子女缺乏归属感、安全感,极易受人唆使,在不良环境影响下,一旦有犯罪动机,就会导致不计后果的群体犯罪行为。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孤傲等性格以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心理特征。

3、单亲家庭使某些单亲子女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异

人生观、价值观是对人生目的、意义、价值的认识,这种认识支配并制约人的具体行为。人生观、价值观是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完善的,这个发展完善过程又受家长、老师、朋友等人的影响,最直接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是家长。某些离异家庭在家庭破裂过程中,家长语言和行为的反差变化,及时行乐的腐朽人生观和片面讲求互相利用的消极价值观,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单亲子女。

4、单亲家庭使部分单亲子女社会适应能力弱化

人具有社会性,即作为单个的人必须适应社会才能生存、发展。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是从家庭养成并强化的。而单亲家庭的特征是就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情感的麻木,甚至冷酷,相互适应和包容性明显降低。以家庭为背景来考察分析单亲子女犯罪,不难看出家庭缺陷带给单亲子女生活能力上的种种缺陷,其犯错的可能远远高于那些生活在健全和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

(二)学校教育不够深入

对于单亲家庭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存环境比较特殊,在本应享受更多家庭温暖的年龄,由于家庭的不幸,给他们的生活、学习、成长造成许多的变故,造成成长中的缺失。因此他们的这种缺失,使我们很希望在其他方面得到补偿。作为学生,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家庭和学校。许多单亲家庭学生表现出对学校的较强的依恋,单亲家庭学生更喜欢自己的班集体,并且认为老师能理解自己心情的单亲家庭学生比正常家庭学生多很多。所以,学校的环境,教师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对他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感到许多老师对单亲学生的关怀和理解,以及同学们的友谊给单亲家庭学生带来极大的安慰。但是我们也看到,学校环境仍有一些情况令人遗憾。单亲家庭学生认为曾被老师误解过的比例远远高于比正常家庭学生,说明由于我们有些老师的失误和粗心,也有意无意地伤害了他们。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有些老师的观念比较陈旧,“面向全体学生”还没有真正落实,教师对他们眼中的“好学生”倾注了较多的情感,而对其他学生的关心,帮助不够,单亲家庭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因为家庭的不幸,性格上出现一些毛病,情绪经常有些波动,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而且还有一些是后进生,自然不会被列入老师喜爱的学生之列。

对单亲子女的教育,有许多乏成功的地方。但在实际工作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师对单亲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却不够深入,有的教师干了一年多的班主任工作,却不知道学生中哪几个是单亲家庭,更谈不上对个别学生思想,性格的了解,所以教育工作就缺乏针对性。

(三)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对单亲家庭子女持有偏见,直接影响了单亲家庭子女接受正常教育。

1、偏见来自社会他人

因为单亲家庭的特殊性而遭到同伴的讥笑和社会的轻视,给单亲子女带来严重的心灵创伤。有的人认为,单亲家庭的子女生长在破碎的家庭中,很难长成好孩子。原因之一是父母离异,父母本身就不好,还能生出好孩子。原因之二是父母离异是父母长期冲突的结果。在打骂中成长的孩子,也不会长出好孩子。单亲家庭的子女长期与持有这样见解的人相处,悲观孤独、失落等不良的心理反映会自然而生。而且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受到怂恿,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并受到社会上坏朋友的认可,使孩子产生错觉。

2、偏见来自社会舆论的导向

广播、报刊、杂志,以及电影、电视等时常出现数字和镜头显示:出生在单亲家庭的子女很孤独、很自卑、很忧郁,很难相处,长大后感情生活一团糟,占统计青少年犯罪的百分之多少。这种舆论导向会产生两个不良结果:[10]

一是有些生长在单亲家庭的子女,本来很正常健康的,会对自己的处境产生怀疑,是否自己真的应该像社会上所讲的那样?有些生长在单亲家庭的子女,想来由于种种原因自身具有了像社会上所讲述的“特点”,这些孩子会认为,既然社会这么认为那么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就很正常了。这样会使“特点”在他们身上变得更加严重。

二是人们普遍认为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不会健康,社会舆论一再渲染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不健康,使人们有了“心理定势”,一提到单亲家庭子女,马上就会认为心理不健康。有些媒体虽然出于良好的动机和愿望,但其效果未必都良好,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效果。过分渲染单亲家庭子女所面临的困扰。其结果只会给单亲子女造成心理压力和不良社会成长环境,误导他们怨恨父母,不满社会,影响将来孩子适应社会。

在社会偏见的压力下,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上受到较多的负面影响,社会上越认为这些孩子不正常,社会上越认为这些孩子孤僻,这些孩子就会更加自卑、忧郁、孤独、不爱与人接触,产生了恶性循环。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这种心理状态下,单亲家庭的子女是无法受到社会的正常教育的。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优势

于红灵

在当今社会,单亲家庭时常被说成是异常的、破裂的或组织混乱的一种家庭形式,并且往往只强调单亲家庭的负面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有的单亲家庭子女学习成绩优异,个性发展也相当好,决不亚于完整家庭的孩子。那些在单亲家庭中遇到的子女教育问题,在双亲家庭也存在。因此,我们看待单亲家庭教育问题时不能一味的只从消极的方面看,也应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在世界任何地方,单亲家庭同其他家庭形式一样都有养育子女和向子女提供感情支持的功能。当这种家庭与庞大的相关亲属家庭结合起来时,它们就能比孤立的核心家庭为子女提供更多的感情支持,就能为自己的家庭成员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完全可能在某方面比完整家庭更具优势。事实上,如果我们能给予单亲家庭孩子完整家庭的温暖,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这些孩子会比完整家庭的孩子在情感、智力、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更有优势。

(一)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中家长的教育优势

家庭是进行教育的场所,单亲家庭作为一种家庭模式,也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单亲家庭的面貌由于父母的离婚而发生变化,这对子女的养育和教育是不利的。但是,单亲家长如果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教导、适当的关爱,也会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教育优势。具体如下:

1、爱的给予十分强烈和专一

在任何一个家庭中,子女的成长都需要家长的关爱,子女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就如同植物缺少阳光雨露一样。单亲家庭因离异失去父亲或母亲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要缺失很多东西,但是悲痛之余,缺位家长也常常会产生一种补偿情绪,通过各种方式把爱和经济支持传递给孩子。共同生活的父亲或母亲出于怜爱之心,会更加关心、爱护子女,使这种爱的给予和教育的投入更加强烈和专一。[5]

2、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更有保证

教育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家庭教育尤其重要。在一个家庭中,家长对子女教育能做到一致的话,就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合力,对子女形成一种震撼的影响作用,从而会大大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单亲家庭中抚养者为父亲或母亲一人,在这种环境,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具有一致性的。相反,家庭教育如若不一致,则会使教育效果不好甚至养成子女的两面性习惯,形成分裂人格,而这种现象在单亲家庭中十分罕见。

3、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更加突出

家长的威信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子女来说是一种坚持正确、纠正错误的驱动力。在单亲家庭中父子或母子的沟通机会在机率上已经大于非单亲家庭,而且教育过程中不会产生极大分歧,这对于家长威信的建立是有益的。在单亲家庭中家长可以把自己的教子设想,在自己的长期努力下,无干扰的顺利变为现实。

(二)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中子女的教育优势 和“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一个道理,困难有时也是一种财富。越是由于自身或家庭的环境造成自卑心理的人,越是有改善不利境况实现自我的强烈愿望。离异家长如果善于利用这一条件来锻炼子女,坏事也会变成好事。好家庭是一所无法替代的好学校,这里滋润着无私的爱,孕育着力量和坚强,培植着智慧和才能。这样的好学校并非完整家庭所独有,单亲家庭同样可以建造出这样的好学校。离婚的父母只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中的困难和有利条件,并学会扬长避短,就可以使孩子更加顺利地实现社会化的进程。

1、自立教育更易取得成效

多数单亲家庭子女经历一段单亲生活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单亲生活有所适应。由于单方家长的精力有限,即使对孩子的爱有所增长,还是需要为生活而更努力地工作,这就需要孩子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并培养起较强的自理能力。此外,当单亲家庭产生时,子女会自觉承担起一部分责任,给家长以情感慰藉,帮助家长处理各方关系。因此,单亲家庭的子女较之其它家庭的子女会更自立与早熟,为他们适应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2、自我实现的愿望强烈

一般来说,单亲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差,社会地位也很低,这种状况导致他们缺乏双亲的有力保护,生活其中的孩子有着切肤之痛,对单亲家庭的不幸遭遇难以释怀。有些孩子从此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但同时也有一些单亲家庭的子女因此而发奋,把改变单亲家庭不良的生活状况作为自己的远大志向,努力用成功来报答家长的辛苦抚育之情,改善自已及家长所处的不利境遇,他们从中获得巨大的前进动力,因此这些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有更强的自我实现的愿望,成就感更强烈,成功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环境的改变,很可能会因此变得发奋图强。那么,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把单亲家庭的不利因素转换为有利因素,那就需要单亲家长与子女多交流、多沟通,多给孩子鼓励与支持,那么单亲家庭也会燃起希望的光芒。

单亲子女的教育现状

贾晴

(一)单亲家庭的概念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单亲家庭比例的不断增加及伴随而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社会学家对单亲家庭的研究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证调查和理论分析。我国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起步较晚,其相关理论仍不完善,对于单亲家庭的定义说法不一,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的来说应包括三方面:

1.家庭成员关系只有一种,即只有单一父亲或母亲子女关系;

2.子女应有年龄界定,以成年为标准,我国年满18周岁的法律上已被赋予成年人的权利与义务,因而单亲家庭子女年龄可界定在18周岁;

3.子女的婚姻状态就是未婚且不具备生活能力。

根据这三点,单亲家庭就被定义为: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现状

如何教育单亲子女,无论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而其现状更令人担忧,可谓是问题重重。

1、单亲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普遍不当(1)家长认识不足,单纯对子女迁就溺爱。

在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对子女一味娇宠,有求必应,认为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子女的各种愿望,以弥补其失去父亲或母亲的遗憾。可结果常常是导致单亲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专横和任性,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甚至不尊重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2)单亲家庭中简单精暴的教养方式比例高。

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以自己的心情好坏为转移,把子女当出气筒,打骂不断。采取此种教养方式的比例很高,致使很多单亲子女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而且易在家中无爱的情况下向社会上寻求“温暖”时,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道路。河南省公安机关曾破获一个盗窃集团,11名成员中竟有10人是单亲子女,[2] 这是最好的说明。(3)对子女期望过高,形成负面压力。

许多单亲家长,把其子女作为惟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要求子女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殊不知过高的期望值势必给子女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一些“懂事”的子女为了不让家长失望,只得放弃娱乐和休息,用高分来安慰家长;而另一些子女则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面对数量庞大并且日益增多的单亲子女,对其教育的现状令我们深思,可单亲子女也是我们祖国灿烂未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容我们忽视。

2、学校对单亲学生教育缺乏理论与实践的专业知识

就学校而言,面对突然而至的单亲学生群体确实有点措手不及,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很多学校虽燃问题是看到了,但并未把单亲学生视为一特殊群体来研究对其教育的方法,更没有与之相关的其他措施。

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当学生情绪波动,而导致行为过失时,没有认真加以分析,而是严厉训斥,横加指责,方法简单、粗暴,使得本来就失去平衡的心理,更是“雪上加霜”。甚至还有的老师主观武断,出现问题,仅凭自己的感觉判断,难免“产生冤案”。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脆弱,教师的一言一行,均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地关心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给他们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且给予特殊的学生以特殊的关爱,真正成为学生尊敬和信赖的良师益友。

3、社会对单亲子女教育的参与缺乏完整机制

社会上,给予单亲子女关心、帮助的专门机构几乎为零,对其教育提供指导的机构也大为缺乏。

对于单亲家庭以及子女面对的社会舆论压力,究其原因无疑是缺乏良好的社会态度与社会接受环境。政府部门未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仅仅看到这一特殊群体对社会的消极影响,但对单亲子女教育有益的心理咨询机构建设构思尚未落实到实处。

总之,缺乏了社会宏观的支持与管理,也就缺少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对于建立并完善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社会管理机制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方法

郭永亮 白亚军

如何教育单亲子女,无论是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来说,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必须建立坚固的三位一体教育网,共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一)单亲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教环境

有关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能力以及教育方法等因素直接相关;父母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与品德素质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改变也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提高父母素质,在当今的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面对现实,摆正心态,消除不良情绪。单亲家庭既已形成,单亲家长应当在短期的抑郁、悲痛之后,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以后的生活,走出不幸就是幸福。因此,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是消除子女不良情绪的前提。单亲家长应表现出乐观的一面,以坚强的态度去影响子女,避免与孩子顾影自怜。

2、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重建祥和的家庭气氛。虽然单亲家庭无法建立表面的完整,但如果单亲家长能及时消除心底的怨恨、焦虑等情绪,经常性的变化生活方式,强化家庭与外界的各种交往,打破单

一、沉闷、压抑的家庭气氛,则可使单亲家庭重建祥和快乐,淡化家庭不健全带来的负面影响。

3、和子女一起维护应有的社会地位。由于家庭的变故,单亲家庭子女会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十分敏感。家长应给子女以广博的情感,使其重新找回自己因情感体验过于敏感而丢失的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合理地位,增强自信与自尊,恢复自爱和自强,使孩子的情绪情感得到健康发展。

4、调动社会资源,发挥一切可能的性别影响的积极作用,创造互补性交往。要消除单亲家庭对子女的负面影响,最好的办法是为其创造优良的社会生活氛围,淡化单亲环境。对单亲子女来说,广泛地接触亲朋好友是其建立良好社会交往能力的基础,家长应充分利用单亲家庭子女同其他亲朋好友的感情,对其进行性别影响,达到“补爱”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智力互补,增强其人格发展中有可能被削弱的某些优势成份。

(二)单亲子女坚强面对现实,增强自我教育意识

1、建立良好的人际间的友谊关系。友谊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之一,友谊的力量可以使其在曲折困难的逆境中增强应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即使交友失败,也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2、尽可能多地创造高峰体验的机会。高峰体验是一种自我实现之后内心十分满足的非常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高峰体验多的人,其成就感高,自信心强;反之,高峰体验少的人更容易自卑、消极、冷漠。因此,单亲家庭子女应该注意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以便与其他人在更多的方面产生共鸣,从“自卑与补偿”的角度来强化自信,淡化自卑。

(三)加强家长、老师和学校的团结协作

1、社会应为单亲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全社会都应当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要求,关心单亲家庭子女,保证他们享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以及享有不受歧视的人格保障和尊严,要通过舆论的力量和环境氛围为教育离异家庭子女创造条件。

2、强化师生之爱,培养同学友谊。“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学校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着重要的作用[13]。特殊家庭的学生更渴望教师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但能弥补学生缺失的爱,而且会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塑造自己的行为。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及时了解、掌握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发展状况,运用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推动学生人格的发展。

(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设立帮助性活动及制度

1、家庭是社会这个大有机体的组成细胞,离开了机体,营养源缺失,支持物缺失,细胞没有存在、生长的必须条件必然小能正常存活、健康发展,家庭稳定幸福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帮助。同样,有机体是由一个个细胞团结协作组成的,细胞健康是有机体健康的基本前提和保障,社会的安定繁荣必须有大多数细胞的良好运转和协同合作。改革开放的今天,单亲家庭越来越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许多机构、部门、社区组织等社会团体都对此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2、由于国内单亲家庭出现较晚,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还不全面,通过深入的研究思考,我认为我们的社会可以成立一些提供“亲人”的组织机构,如:职业奶奶、职业爷爷、职业爸爸、职业妈妈等专门满足大众对亲情渴望的职业亲人。通过这种方式,组织一些愿意奉献爱心的成年人,在需要的时候以“爸爸”、“妈妈”的角色进入离婚式单亲家庭儿童的生活,对其进行引导教育,满足其对父爱、母爱的渴望与需求。

3、教育、宣传等社会部门应该对单亲父(母)、青少年提供生活性、心理性、信息性以及发展性服务,如社区、居委会设立心理咨询帮助室,帮助单亲家庭减少心理伤害,扶助自信,通过外部干预和帮助增强单亲家庭成员的社会生存与竞争能力;让有经验有责任感的社会义工、支援者献出爱心,少年宫开展训练课程,帮助培养单亲青少年某些心理品质,建立父母学堂,向单亲父(母)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组织夏令营等活动,培养父(母)子间良好的亲子关系等。

篇2:单亲子女

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子女。近几年来,单亲家庭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离婚或父母某一方意外死亡是形成单亲家庭比较常见的原因。虽然每个家庭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后果却相当一致——生活向孩子亮起了红灯,孩子在无法抗拒的情况下,成为了家庭悲剧的牺牲者和承担者,被迫承受着本不该属于他们的压力。

笔者所带的班上总有若干单亲家庭学生,今年的班就有一位。处在单亲家庭的学生通常都处于感情的半饥渴状态,他们通常表现在待人接物比较淡漠,一般不太主动与人交往,或桀骜不驯,或胆小怕事,情绪波动较大,自控力差。如何有效地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为他们的生活开启绿灯,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下面就笔者接触到的学生分析如下:

一、案例介绍

1、个人基本情况(1)个案本人情况

小佳,学习较刻苦,但成绩不好,较任性,与同学交往不顺利。

(2)个案家庭情况

小佳父母已离异,母亲抛弃其姐弟二人,另外组建家庭。父亲忙于工作,每天都把他们放到小饭桌,很少有时间与她沟通交流。

2、个案生活经历(1)个案生活情况

小佳在转到班上前两年与母亲生活,后来母亲又重组家庭,小佳又开始与父亲生活。她平时与同学相处中,略显内向,不会听取他人的意见。(2)对案主访谈情况

在校期间,作为班主任笔者对小佳进行了多次的深度谈话,从谈话中发现了许多问题,现将大致谈话内容整理如下: 小佳:“妈妈有自己的朋友,没时间理我,亲戚知道我只有妈妈,总用异样的眼光看我。那些朋友不知道我只有妈妈,我能跟他们一起无所顾忌,很开心。”

二、案例分析

首先,这里可以看到单亲家庭中的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现状,采取各种方式逃避。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任何一方的角色缺失将导致经济资源和情感资源的缺乏。

其次,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外界过多的情感暗示。和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一样,她们的家长也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刻意强调红灯已经亮起,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在她们的周围经常有人(包括我们老师)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太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关键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三、教育过程及体会

1、培养积极情绪,为开设绿灯作准备。

首先,让学生坦然面对现实,理解单亲家庭是正常的社会现象。我们过分地强调只能让教育失效。其实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希望老师把他当成普通的孩子来对待,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绝对不过一分也绝对不保留一分。这样的平等会让他觉得自己在老师眼中是班级的一份子,没有被孤立,不特殊。

其次,营造和睦融洽的班级氛围,为她们提供锻炼平台。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老师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班主任应帮助她们,为了让她感受到学校就是家庭,老师就是父母,同学就是兄妹,要创造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与。让她们置身于集体活动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消除她的孤独感。平常的学习生活我们可以有意的让她们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任务和参与班级某些决策,培养她们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集体责任感,当她们尽到自己的力量勇敢承担责任时,及时的给她们微笑和鼓励,从而培养她们的独立能力,使其了解每一个人都要在社会角色中承担一定的责任,长大后才能自觉地担当起对社会和对家庭应负的责任。曾经我班几位单亲家庭的学生,现分别担任班长,文艺委员等职务,还有两位在学习及活动方面也非常突出。目前小佳在班内担任领读员。

2、感受爱的温暖,体会绿灯亮起的意义。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总的说来是由于缺少“被爱”或“被爱”的方式存在一定缺陷而导致的。因此,学校和家庭在进行教育应用真诚的关心爱护治疗其心灵上的伤痕。

首先,感受家庭的爱。解铃还需系铃人,孩子最初的老师就是父母。单亲家庭的父母对孩子还是有教育的重责,其实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和关爱起到的作用,远远不及父母的。问题起点在父母处,只有父母配合学校的工作才会有好的效果。如果家庭的父母一味的采取逃避的态度,只会恶化孩子的情况。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与小佳的母亲进行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交谈中听到了她母亲的无奈与疲惫的声音,但我依然劝导她以孩子的发展为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育子方法,终于使她接受了我的建议。

其次,感受学校的爱。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缺失关爱,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教师要精心扮演好“亲人、老师、朋友”三种角色,用爱心抚慰创伤。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留心观察,善于发现、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并及时帮助解决。比如,教师经常关心、询问他们早餐吃饱没有、衣服换了没有等细节问题,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真诚的亲人之爱。同时,教师绝不能因为“同情”而对单亲家庭学生降低管理标准,失之于宽。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要有足够耐心和信心,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多一些爱心和尊重,但对他们的不良行为更应予以严格要求和监管,让学生感受到理智的师爱。仅仅有长辈的关爱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与单亲家庭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关系,主动与他们沟通和交流,引导他们接触正常的沟通方式。在工作中我时常以周记,书信与她沟通,传递着我对她的爱。

篇3:谈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感受

所谓单亲家庭, 一般是指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离异, 孩子只跟随其父 (或母) 生活, 或孩子的父母均已死亡, 孩子随其祖父 (或祖母和其他亲属) 生活, 称为单亲。然而, 我们这里所指的单亲, 还存在另一种情况, 即子女父母双方均健在, 也未离异, 却因父或母或双方外出打工或经商, 长期不在孩子身边, 只由一方或其它亲属照管孩子, 也把它归入单亲家庭之列。这是因为从教育孩子角度而言, 仍属“单亲”范畴。所以, 我们所提“单亲家庭”可以称之为“广义单亲家庭”。对此我在本班级作了调查, 符合这个条件的学生居然占了班级的百分之二十四, 在我们这个小集体中就存在这么多的学生。我在1995年参加工作的时候, 单亲家庭的学生还没有被放在特殊要求关注的地位, 十年以后的今天单亲的学生越来越多, 作为班主任已经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这些孩子的身上。我把这些孩子单独规划在一个表格中作了比较分析, 分析出他们的共同点:不能够和其他的同学和睦相处, 学习没有积极性, 成绩普遍中等偏后, 性格暴躁或者内向, 经常说谎话, 做事情容易走极端。这样的学生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难度, 往往在班级中有违犯纪律的同学就是这几个, 他们对同学怀有敌意, 稍微有触犯他们利益的地方, 就会表现得非常激愤。作为班主任就要注意自己的工作方法。这些孩子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人生起点, 失去了人格形成的源头, 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就要帮助他们在这个班级中找寻起点和塑造完整人格。

怎样才能做好这些孩子的工作呢?我们既是教师又是母亲, 这样的一个双重身份很利于我们的工作。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首先要做到有爱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 爱在教育中的重要, 爱是教育的真谛。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关爱学生的心灵, 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 以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我现在的班级中有一名男同学, 他是在一年级的下学期转到我们班级的, 他的到来打乱了班级的平静。刚刚到班级没有两天, 就开始和别的同学打架, 当你找他问事情的原因时, 他总能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可以说他给我留下的印象一点也不好。

由于这个孩子在班级比较捣乱, 很多家长都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和他玩, 陈某某在班级处在比较孤立的地位, 而且已经有几名家长联合起来找我, 要求把这个学生清理出班级。面对这种情况, 我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 和家长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孩子都还很小, 都希望有一个纯净的学习环境, 但是我们的社会上都不是纯净的, 我们怎么能够要求班级如此呢?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适应这个环境,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缺点, 但我们不应该因为他身上的缺点多, 就说他是坏孩子, 我们应该给这样的孩子多一份宽容, 多给他一次机会, 如果我们都来帮助他, 我相信他一定会改掉缺点, 让我们在座的各位家长和你们的孩子都伸出关爱之手……这次的家长会, 陈某某的妈妈参加了, 她当时就泪流满面, 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老师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接下来我在班级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 让班级成绩最好的学生金天和他结对子, 得到了金天妈妈的全力配合。金妈妈也加入了帮助的行列, 她邀请陈某某到家里参加金天的生日。

当陈某某过生日的时候, 我们在班上一起给陈某某唱生日祝福的歌, 并准备了礼物, 让他充分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 鼓励学生多与他交往、谈心, 激发他学习的兴趣, 提高他学习的热情, 在学习中形成关心和爱护他的风气。爱, 如同阳光让人间充满温暖;爱, 如同春风给班级带来和谐;爱能把一个班变成一个模范班;爱能把顽童变成优等生。做为一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爱的重要作用和丰富内涵。在和陈某某的相处过程中, 我有很多次都想放弃, 当别的老师向我告状的时候, 当她把别人的眼睛刮伤的时候, 当我带着被刮伤的孩子看病的时候, 我真的很想放弃, 但我总是问自己“他要是我的孩子怎么办?”因此, 要把爱的阳光遍洒给班级每位学生。要真正做到爱生如爱子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现在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陈某某的眼睛中流露出了和他年龄相称的目光, 过去的叛逆也慢慢得不在显露, 而且课任老师也和我说他好了很多, 每每听到这些我都十分的高兴。

单亲家庭的孩子, 有的是在爷爷奶奶身边生活, 由于爷爷奶奶比较溺爱孩子, 所以孩子的性格比较敏感, 平时考虑多, 想法单纯, 没有朝气, 不活泼, 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谈, 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性格内向。自尊、信心和勇气是学生努力改正缺点积极向上的动力, 是人的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 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 因而, 从尊重和爱护学生出发, 教育这类学生, 更应是帮助, 帮助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 及时发现进步之处, 不用“笨”、“坏”、“什么东西”等字眼再次刺伤他们, 多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培养自我观念的形成, 唤醒孩子们的自尊, 鼓励振作起来, 自强不息。有了信心, 就有了希望。

学校教育是培养品德、预防矫正不良品德和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主要阵地, 然而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考试成绩与教师名利挂钩, 给教师很大压力, 而教师往往将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 对部分这样的“差生”处理时感情用事, 不能深入细致地做思想工作, 使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逐渐失去自尊和自信, 加深了心理障碍, 师生关系发生变形。加之班级规模较大, 学生差异也较明显, 平时讲课难得照顾到差生, 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信心, 得不到及时关怀帮助和引导, 反而使他们的缺点错误不可控制。为此教育单亲子女是一项长期、细致、复杂的工作, 不能操之过急, 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尽心尽力, 既要有爱心, 又要有耐心, 更要有恒心。我们虽然不能还他们一个原本幸福的家, 但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用爱心与温暖铸造的“大家”, 所以作为班主任除加强自身性格的修养外, 还要献出特殊的爱, 只要我们不懈努力, 单亲家庭子女就会拥有属于他们的美好的未来。

摘要:所谓单亲家庭, 一般是指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离异, 孩子只跟随其父 (或母) 生活, 或孩子的父母均已死亡, 孩子随其祖父 (或祖母和其他亲属) 生活, 称为单亲。然而, 我们这里所指的单亲, 还存在另一种情况, 即子女父母双方均健在, 也未离异, 却因父或母或双方外出打工或经商, 长期不在孩子身边, 只由一方或其它亲属照管孩子, 也把它归入单亲家庭之列。由于单亲家庭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针对此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深入地探讨, 并为班主任如何作好这一工作指明了方向。

篇4: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

【关键词】单亲家庭 子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46-01

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子女。单亲家庭的子女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中非常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非常头痛的事情,由于他们缺少父爱或母爱,缺少一个完整的家庭所能够给与他们的一些关爱,所以在性格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人格缺陷。心灵受到创伤,上进心不强,学习成绩较差,经常违反纪律,或是稍不高兴就离家出走,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也经常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很多时候表现得都十分敏感,有些时候甚至有点神经兮兮,而他们的外在表现往往与内心的实际想法有很大的不同。如何通过教育帮助单亲家庭学生更好地面对因家庭变故带来的伤害,减少心灵创伤,调整他们的心理,使其尽快达到平衡,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班的天乐同学,在六年级的时候是一个性格比较开朗,在学习上也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学生,虽然有点懒,但在老师的不停督促下,学习成绩还能够令老师和家长满意,也积极参加班级的活动,和同学之间关系也非常融洽。那时的他脸上经常能看到灿烂的笑容,即便在你批评他过后,他看见你也总会朝你笑一笑。可自从他的母亲在他七年级的时候去世以后他开始随姨夫姨母生活并改姓名之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灿烂的笑容再也看不到了,神情也忧郁了许多,动不动就与同学发生口角,对学习更是不在意了,成绩直线下降,可以说性情大变。

上了八年级以后,天乐在学习上的表现更差强人意,上课听讲不认真,课后布置的作业更是经常不写,在批评他的时候,总是左顧右盼,好像不是再说他。在他一次没有完成作业以后,中午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心平气和的和他谈了一次心,通过谈话得知,这一切都源于母亲去世对他的巨大打击,他觉得生活在一夜之间失去了目标和意义。知到了原因之后,我开导他说在:“你母亲最大的希望就是希望你能够成才,而成才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把学习搞好,学习好不是成才的唯一标准,但要成才有文化却是最基础的要求吧?把学习搞好,就是最好的一种怀念母亲的方式,而你母亲在天之灵以一定不希望看到你现在的样子。无论前面的路如何的难走,你始终都要面对,我很希望能再次看到脸上带着微笑的你,而不是现在这种精神状态的你。老师今天的话可能又勾起了你的伤心事,但老师想让你明白的是,在你的周围,有许多人还是在关心着你,在注意着你。我也很想和你一起分担痛苦,虽然这无助于减轻你内心的苦闷,但请你记住,地理老师真的很希望以能够振作起来,重现往日的你。”这次谈话以后,一段时间内,天乐上课的精神状态有了一定的改观,不再东张西望了,作业也能够及时完成了,虽然成绩还没有什么改观。看来我的这番话语,对他还是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令我十分高兴。

接手六年级四班的新生之后,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到班级中的单亲学生多达8人,占班级人数的六分之一强,怎样做好做好他们的工作,事关班级的稳定大计,经验告诉我,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定时炸弹,不定什么原因就会引爆。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单亲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正常的成长呢?我以为,把握其心理变化,性格特点。单亲学生大多数性格比较孤癖,思想比较封闭,不愿意与人交往,不愿意展示内心世界,所以,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充分“联网”,从各方面去观察他们,了解他们,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这其中,教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学生地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把单亲学生地心理特点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工作地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奉献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进而走好他们以后的漫长的人生路。对于我们班主任来说要用真挚的爱温暖单亲学生的心。教师除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家长,尽可能使他们在家庭中得到满足之外,还要给予单亲学生更多的温暖和慈爱。具体包括尊重单亲学生的人格,充分接受他们,信任他们,积极对他们的行为作出反应,对他们表达关爱等。在非正规教学活动时,可常用爱抚、微笑的表情轻拍学生的肩背,抚摸学生的头,还可以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小困难,如整理衣领,拣起掉落在地上的学习用品等一些细小的举动,使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

篇5:单亲家庭子女文献回顾

2006103120206社工2班 任澳

在离婚率日渐升高的今天,单亲家庭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形态,单亲家庭虽然早已产生,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作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社会问题和研究课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国外有关单亲家庭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较为成熟,而我国则从近些年才开始对单亲家庭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际的研究,这与我国今年来单亲家庭数量的增多和单亲家庭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凸显是息息相关的。下面对国内外有关单亲家庭的研究进行文献回顾,针对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遵循单亲家庭的概念和结构——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单亲母亲的顺序。

(一)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与结构

1、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

有关单亲家庭的概念,西方学者有如下的几种界定,Schlesinger对英语国家进行了18年的研究,他将单亲家庭的概念界定为“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多由死亡、离婚、分局、抛弃或未婚所形成”。(1980)在费纳(Finer)报告,即英国单亲家庭委员会的报告中,单亲家庭被定义为:“一个没有配偶与之生活(或同居),并与其未婚的没有独立的年龄在16岁以下,或年龄在16岁到19岁,但正在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子女一块生活的父亲或者母亲所组成的家庭”(艾略特,1992,161页)。《单亲家庭》一书的作者埃利斯k凯施莫认为单亲家庭的定义应该是:“一个收入单位,其中只有生亲或养亲一人,带着需要抚养的在学或学龄前子女的家庭”。

我国同西方一些国家关于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的主要差别表现在对单亲家庭子女年龄以及单亲家庭子女能力方面,中国关于单亲家庭概念中子女没有年龄划定,只笼统地提出处于未婚状态,因而其年龄可能低于我国的法定成人标准18岁,也可能高于18岁,甚至20岁、30岁,已具有独立生活能力;西方的年龄划定在未成年或为独立。(刘鸿雁)

关于单亲家庭的定义,我国目前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在《婚姻家庭大辞典》中,是这样描述单亲家庭的:“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因夫妻一方去世或父母离异而成”(1988,48页),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单亲家庭的界定是“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我国台湾学者把单亲家庭分为广义的单亲家庭和狭义的单亲家庭,所谓广义的单亲家庭是指一个成年人与其未婚子女共组的家庭,其中包括户长、分居、配偶死亡、或配偶遗弃家庭,或因工作关系,配偶分人两地或户籍分开两地,也可能来自情妇或未婚妇女及其子女。下一单亲家庭是指一个成年人和一个或一个以上18岁以下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在1987年求实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妇女学词典》中,吧单亲家庭归为残缺家庭或者是核心家庭的一种类型。在这种家庭中作为家庭主题的夫妻缺少一方,因此只存在血缘关系,不存在姻缘关系”

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单亲家庭的概念,同时便于国际比较,单亲家庭的概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家庭成员关系只有一种,即只有单一父亲或母亲与子女的关系。②子女应有年龄界定,以成年为标准,我国年满18周岁的人在法律上已被赋予成年人的权利与义务,因而单亲家庭的子女年龄可界定在18周岁。③子女的婚姻状态应是未婚且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

根据这三点,单亲家庭就应被定义为: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2、对单亲家庭结构、功能、特征的研究分析

目前,单亲家庭的类型与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①丧偶式的单亲家庭:因为配偶一方或双方的死亡而形成的单亲家庭,贯穿于中外历史的单亲家庭形式,也是单亲家庭传统的形成原因之一。②离异式单亲家庭。③非婚生子女家庭:指未婚者同居生子后,由未婚者的一方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④失踪式单亲家庭。⑤独身领养及隔代抚养:一个男人或者女人没有结婚而与领养他人的小孩所组成的家庭。

(二)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

关于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以往的研究中有负面和正面两种取向。

西方学者的研究偏向于单亲家庭对子女心理的负面影响,否定的取向强调单亲家庭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是一个脆弱的、不稳定的社会组织,其结构的不完整,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从而对子女的成长产生一些负面影响。G.J.邓肯、S.D.霍夫曼认为婚姻破裂造成家庭经济功能减弱,增加家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还有许多研究指出,单亲家庭子女从事偏差行为的情形比一般双亲家庭为高。Lamb(1972)认为,离婚家庭的儿童往往有较高的心理失调现象。单亲家庭的子女成人后,比双亲家庭子女成功机遇小,收人低,威信低(NockStarenL,1988)。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起负面影响,通过教育对经济收入有间接影响,从学龄前即开始对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男性产生负面影响(S.Krein,1986);Haskell及Yablonsky(1978)综合了 Burt(1929)等人的研究发现,来自破碎家庭的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的概率大约是完整家庭少年之一倍半至两倍。

国内的研究文献中,侧重于离婚对子女影响因素的分析,包括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智力发展水平、认知水平、心理等影响。王世军(2002)把单亲家庭对子女的负面影响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体质跟不上,严重影响孩子的教育。单亲家庭由于经济条件比较差,不能很好的满足子女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造成子女身体素质比较差。②单亲家庭子女致力于非智力因素受损,难以提高学习的成绩。认知水平普遍偏低。③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这一只是心理学家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说过:父母离婚带来的床上仅次于死亡,子女心理的正常发展遇到障碍是最常见的消极后果。在单亲家庭中,能提供情感的父母少了一人,孩子因缺乏情感关怀容易产生疏离自卑等问题。更有甚者,有的离异的单亲家庭教孩子过多的恨,他们把家庭破裂的原因、责任统统归咎于对方,教唆孩子要恨对方,把对对方的不满和愤怒在孩子面前尽情发泄,站在偏激的立场上丑化前配偶。这样的后果是完全破坏了孩子心中保留的父母的良好印象,使孩子陷入信任的危机中,甚至养成怀疑一切,恐惧社会的不良性格④单亲家庭子女社交能力差。单亲家庭子女性格内向,性情孤僻,具有明显的非社会性。另外,当单亲家庭形成时,往往以为社会关系的减少,甚至终端,突然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社会生活的天地。由于社会歧视及其他因素也减少了他们建立社会联系的可能。⑤单亲家庭由于夫妻间的离异、分居、丧偶等变故使得其文化生活的范围和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陈桂蓉(2004)认为,单亲家庭的文化生活与完整家庭相比,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处于缺损状态。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单亲家庭普遍存在的物质生活贫困外,他们在情感和精神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障碍也是重要因素。邓志伟(2003)认为:①单亲家庭使青少年人格发育受阻;②单亲家庭使青少年性格心理扭曲;③单亲家庭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变异;④单亲家庭使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弱化。更极端的则

认为单亲家庭是滋生“问题青少年”的温床(张健、陈一筠,2000)。

在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问题上,王世军(2002)认为

性别角色教育

二是极端性教育的误区。单亲家庭的父母在发生家庭变故后,往往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财产和命根子,他们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特别是一些经济困难、社会地位低下的单亲母亲,家庭变故后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希望靠子女改变自己的境遇。这样,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往往容易走向溺爱和严酷两个极端。从前者来说,有些单亲家长觉得对孩子有歉疚感,补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盲目迁就孩子的过失,缺乏必要的管教和约束。从后者来说,有些单亲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孩子稍有过失,动辄打骂,造成孩子自尊心的受损和逆反心理的增强。极端性教育的结果导致单亲家庭中的“问题青少年”增多,给予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偏爱情结——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

单亲家庭在结构上的不完整性,导致了生活其中的青少年的性别教育的缺乏。尽管做父亲的努力去扮演母亲的角色,或者反之,都不可能起到父亲和母亲的双重性别角色的作用,因为二者之间是难以完整的互相替代的。这样往往使艾滋在性别角色确认这一环节出现困难和混淆,对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给他们的人格塑造及未来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教育的极端——溺爱

那些觉得自己对孩子有歉意的家长更容易产生溺爱的思想与行为,他们认为是自己的过错还得孩子受拖累,使得孩子小小年纪就不得不承受如此大的打击,他们于心不安,对孩子觉得有深深的歉意。为了取得心理上的平衡,为了给孩子一些补偿,不知不觉中溺爱就形成能够了。也有的单亲家长对婚姻抱可遇不可求,顺其自然的消极心态。于是它们将所有的人间亲情倾注于子女一身,将子女是做生活的全部,生命的唯一,由于将孩子视作生活的全部,往往会毫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盲目迁就孩子的一切过失。失于管教与批评,缺乏必要的约束和要求。

教育的极端——严酷

出现严酷教育状况的原因

单亲家庭形成之后,在位家长会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恼怒、不安、情绪低落的状态,这是子女很容易成为他们发泄的对象

单亲家长在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整以后,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考虑未来的生活。他们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失败者,未来的期望全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将来的成功成为他们最大的梦想。情感(包括爱与恨)的转移。在位家长在配偶去世或离开后,夫妻之间的情感指向失去了方向,经过一段时间后必须找到新的接受方,从恨的一方面将讲,配偶的离去与背叛是自己的耻辱,坚决把孩子培养好起来洗脱自己的耻辱感。

认为自己是生活中的不幸者,这种现象不能在孩子身上发生,而对孩子极其严格的管教是最有效的方法。

从一个完整家庭分裂为单亲家庭,家境急剧变坏在所难免。这种情况在单亲母亲家庭更为普遍:而靠在位家长或许很难转变这种局面,所有的希望就自然而然落到了孩子的身上。既然

孩子担负振兴家庭的重任,孩子的成功就非常重要,家长本着不成功变成仁的思想,对孩子要求过严,随之达到严酷的水平理所当然。

严酷教育会使孩子出现如下一些共同的特征:

逆反心加强,故意跟家长对着干

使孩子为了躲避家长的教训而学会撒谎,离家出走

严重摧残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扭曲子女的性格

使得部分孩子变得胆小、懦弱、孤僻冷漠,对生活失去信心

使得部分孩子丧失了自尊心与尊严,会产生破罐破摔得思想,从而拒绝向好的方面发展 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引起孩子对父母的方案,甚至仇恨

学习辅导问题

单亲家庭在形成过程中忙于处理大事情而忽略了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

形成单亲家庭以后,在位家长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情绪,有的则很难完成,他们没有心情、没有耐心来认真辅导孩子的学习。

单亲家庭经济上的困难,唯一在位的家长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既要工作又要操持家务,生活上的重担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为孩子的学习操心

单亲家庭在位家长部分学历较低,难以为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

情感及生活技能教育

情感教育的误区

单亲给孩子的教育问题带来最大的麻烦是孩子自有失去亲情教育,缺失爱的环境的熏陶 生活技能的缺乏

单亲家庭与青少年犯罪

西方研究中,肯定的取向强调青少年的成长虽然与家庭的完整性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在多数的情况下,儿童性格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父母婚姻中的冲突,而不是单亲家庭的生活方式本身。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是Blechman(1982),他经过长达40年的研究,并未发现单亲抚养的儿童存在心理调适障碍。Stober(1983)认为,严重的精神疾患更多的是发生在不和睦的完整家庭而不是在离异家庭。比尔格和考夫曼对单身女性家长的家庭做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他们认为,在世界任何地方,单亲家庭,单身女性家长的家庭都有哺育儿童和向儿童提供感情支持的功能。当这种家庭与庞大的相关亲属家庭结合起来时,它们就能比孤立的核心家庭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感情支持,就能为自己的家庭成员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环境。母亲——孩子的家庭模式和其他各种家庭模式一样,都可以提供社会化的支持体系和方法,使他们在感情、智力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J.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1991)。

国内对此的关注在近年也有所变化,开始发现单亲家庭对儿童的正面的影响:如较早地自立,独立自主的能力得到锻炼等。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单亲家庭都面临困境和存在诸多问题,也有为数不少的单亲家庭过得不错。(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人口研究》1998年第3期)。徐安琪(2002)的研究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意义,她力图摆脱常识以及以往研究中关子离异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生理健康的思维定势,将父母离婚对孩子可能带来的积极和正面的影响考虑在内,透过千余名中小学老师的视角来评估父母离婚影响孩子的最主要因素,结果发现并非父母离婚事件本身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显著,而是父母离婚后对孩子是否尽职最具解释力。她的研究力图澄清“离婚者=低素质人口=失职父母”以及“单亲家庭孩子=问题儿童=缺陷儿童=一场儿童”的刻板印象,最后将关注点落在“优化特殊家庭少儿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上”,呼吁“发掘特殊家庭孩子在挫折逆境中成长的积极改变和内在潜质”,“社会不应该延续以往的残缺家庭、问题儿童、异常教育”的偏见,而应全面、客观的评估家庭变故对子女的实际影响,更平和的对待多元化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王世军(2002)把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正面影响归结为以下几点:①孩子的自立愿望得到加强,单亲家庭生活的孩子有着切肤之痛,他们对单亲家庭的不幸遭遇难以释怀,有些单亲孩子就立下改善环境、地位的志向,成就感也更强烈、迫切②有利于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能体谅父母的艰辛。③部分子女的生活技能更多,培养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④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对离婚式单亲家庭孩子来说,摆脱了离婚前的纷扰状态,为一部分儿童带来了平和的成长环境,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针对单亲家庭亲子关系的研究

根据现有的研究,相当一部分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是较好的,一个未成年的单亲子女,在被迫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同时,往往在单亲家庭中找到心理平衡和满足。监护人(抚养着)集双亲角色为一身给与子女安全依靠。在单亲家庭中,亲子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潜在着或显现出某种紧张的气氛。

单亲家庭的在女家庭满意度显著低于父母双全的家庭。对于单亲父母来说,孩子是他们生活中相依为命的伴侣,也是希望所在,因此,单亲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往往更为直接,更为集中,频率更高,作用更大。但也正因为如此,孩子往往成为他们生活中最不容易调试的对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孩子内心认为,是因为母亲的过失使自己失去了父亲,对母亲潜藏着怀疑和悔恨。导致母子关系疏远,心理产生隔阂。

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亲子关系的类型、影响因素,专门针对单亲家庭的亲子关系和相互影响的研究比较少,主要有:①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单亲家庭所形成的不良环境只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因素产生何种作用、导致何种结果取决于家长本身和孩子的互动关系。(王世军,2002)还有研究认为单亲家庭也可能有利于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但大多数子女能体谅单亲家庭父(母)的艰辛,与单亲父母的情感依恋较强,更能善解人意,在日常生活中,成熟较早,更易为单亲父母分忧解难。徐安琪(2002)则透过千余名中小学老师的视角,发现父母离婚后对孩子是否尽职最能解释单亲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另外她在2001年的研究也表明,家庭成员间紧张的人际关系,父母的严重冲突及亲子间的沟通障碍对子女的偏差行为具有负效应。

(2)关于单亲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异的心理反应研究。黄德祥提出,子女对父母离异的心理反应,一般经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①否认阶段 ②愤怒阶段 ③协调阶段 ④沮丧阶段 ⑤接受阶段。蔡文辉认为离异对子女的影响程度会因子女年龄的不同有所不同。

(四)有关单亲母亲的研究

国外对单亲母亲的研究很多。韦茨曼在《离婚革命》 书中揭示了离婚后妇女与孩子的生活水平平均下降了73%,而丈夫平均提高了 42%(Weiteuun.1985);单亲母亲离婚后受到传统文化的排挤而面临巨大压力;(马克.赫特尔,1987)单亲母亲离婚后的调适与重新建立自己的形象困难;(马克.赫特尔,1987)E.M.赫瑟林顿和他的同事发现,离婚后一年,有孩子抚养权的母亲表现焦虑、抑郁、易怒和缺乏自信,她们难对孩子表露爱感,少与孩子沟通,多了惩罚孩子等等。

鉴于国内学者李洪涛的研究,一项关于单亲家庭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单亲家庭中,90%以上为母亲与子女同住,随着家庭的阶梯,孩子有双亲变为单亲,家庭收入减少一半,特别是遇到下岗失业、拆迁、重大疾病、子女教育的问题,使单亲家庭的生活接近贫困线的水平。单亲母亲的压力主要有:①经济压力,绝大部分单亲家庭的生活水平比离婚前要有所下降,如果男方给的抚养费符合标准及时付给,单亲家庭的日子会好过电,反之,如果男方给的抚养费偏低或有意拖欠,那么单亲妈妈的生活负担就大大加重。②心理压力,许多女性刚从痛苦的婚姻中走出来,又走进自我设计的情感折磨里。③住房压力他在文中分析了单亲母亲的“三重背弃”,对单亲母亲的境遇,压力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唤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她们遭受经济上的窘迫,随着家庭的解体,家庭收入减少一半,特别是遇到下岗失业、重大疾病、拆迁、以及子女享受完义务教育后继续升学的问题,使单亲家庭的生活水平接近贫困线的水平。单亲母亲要独自抚养孩子,陷入了经济上、心理上和住房上的困境。李林英(?)也有类似观点。对此,有关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单亲母亲要走出困境:

1、培养自我成长意识,积极适应新生活,学会自助;

篇6:单亲家庭教育子女心得

对于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学校教育非常关键。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都应该加倍呵护和关爱他们,不要有任何歧视他们的言行。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爱心和上进心。用爱心和师生亲情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当然,关心也要适度。单亲家庭的孩子非常敏感,过分的呵护和过分的冷淡都不提倡。

1.指导学生正确对待父母的离异

前面说与家长沟通时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在学校,作为老师,我们也要告诉学生:父母的离异虽使自己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份完整的爱,但对父母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既然父母彼此之间已经不能给对方带来幸福,与其在一起经常吵闹,还不如给爱放一条生路,分开重新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份幸福。父母虽然分离,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会改变,作为子女,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选择。面对新的生活一定要自强自信自立,打掉自卑心理。要了解人的心理功能和心理水平是差不多的,当然这种思想不会在孩子心中自发产生,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输入。不过,指导学生学习一些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比如,经常在心里默念“心平气和”这样的话,或在笔记本上写上“制怒”等词,给自己形成一种自我语言暗示。在动作方面也有一些方法,如可以试试心情烦躁时把口张开,舌头卷起顺时针转10圈,再逆时针转10圈,这对缓解紧张情绪非常有效。 其实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就像一生中难免会有头痛脑热一样,要认识到这是很正常的。不过大部分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轻度的,可以靠自我调节解决。如果觉得自我解决不了,找学校的心理老师看看。确实严重的,应该到正规大医院的心理咨询室寻求解决。当然,我们在与孩子探讨这样的话题时,应该在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引起孩子的戒备和反感。

2.鼓励学生在和谐温馨的群体环境中成长

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有猜忌和孤独的心理。他们会因为心灵受到伤害而关闭与同学、老师交流的窗户,会因为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而认为是针对他个人的言行。这时,班主任老师应怎样做呢?

(1)密切关注,爱心抚慰

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和他们平等相处,处处关心他们的生活。

父母之爱的缺失,使这些孩子过早地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每位教师应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幼小心灵,像父母一样关心这些孩子。为使孩子健康成长,学校、班主任及科任老师,要想办法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学习动态,最好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某些普通小事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微妙变化,教师要多注意这些孩子的言行,若发现有异常的苗头,要及时跟他们谈心,如发现他们情绪不稳定时及时谈心,生病时热情地嘘寒问暖,成绩骤然下降时,发动其他老师和成绩好的学生为他们“开小灶”。孩子饥饿时的一个包点,孤独时的倾心交谈,迷惘时的适时鼓励,成绩不好时的及时帮助,生病时的耐心守护,遭受挫折时的真心安慰等,都能让孩子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对于一些违纪行为,应在课堂或课下及时批评,一旦改正,及时表扬。

(2)平等尊重,鼓励交往

要给他们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尊重、和谐的交往环境,要鼓励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增强自信

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觉得很“丢面子”,抬不起头,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教师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

班集体中应创造一种生活上互相关心,学习上既竞争又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使他们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教师可鼓励孩子在班上交几个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学习、度周末,这样一方面他们在学习上能互帮互助,另一方面教师也希望其它同龄人的阳光性格能多多感染他们,让单亲家庭孩子渐渐走出自卑、孤单,自然地融入集体,并从中体验真诚、友谊和幸福,享受赏识和进步的快乐。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教师可找这个同学聊一聊,相信贴心的谈话和诚恳的态度定会使孩子体凉别人的痛苦的。班主任也可以适当的方式在班上讲清道理,以便形成正确的舆论,使同学们能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另外,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虽然产生了自卑心理,但如果他们在绘画、讲故事或其它方面有一定天赋,教师就可抓住这一优点,在班上经常表扬,并让同学们向他们学习,放大优点,缩小缺点。让单亲家庭孩子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带给他们的帮助与关爱。

若发现单亲孩子沉迷于游戏机、网吧、武侠小说中应及时提醒,多方面启迪,并安排一些有良好兴趣且人际关系较好的同学与之同桌或者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班上各项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感受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里,使他们提高自信心。让单亲家庭孩子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带给他们的帮助与关爱。

(3)集体关爱,传递温暖

要动员大家更加关心爱护这样的孩子

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父爱或母爱的缺乏,使他们幼小的心理产生渴望被关怀的心理,教师动员大家更加关心爱护这样的孩子,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使他们的心灵产生一种归属感。就有一位老师,刚接手一个新班时,他注意到班上有一个性格孤僻、成绩极差的孩子,他及时了解情况,知道孩子多年前父母离异,而父亲有远在他乡打工,孩子和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于是她给了孩子更多的爱。有一次,孩子发高烧昏迷不醒,老师守护孩子一个晚上,后来又动员同学轮流守护,让孩子很快恢复了健康。后来,孩子身上又长了一种罕见的疮,需要一种中药才能治好,老师四处奔波为孩子找中药,最后终于请四川的一位亲友帮忙找到了那种中药。孩子深受感动,希望自己尽快恢复身体,早日回到学校好好学习。老师的爱终于融化了他心中的坚冰。

3.传授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自理技能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岂是单亲的孩子又何尝不是早当家呢?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挫折,曾经幸福温馨的家庭,在遭遇变故后,很多事情只能独自面对。教师教育孩子正视逆境,敢于同命运挑战,做到自强自立,学会照顾和保护好自己,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多表扬和鼓励。在家里要体贴长辈,生活自理,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只有掌握了全面的劳动技能才能更好地面对新的生活,在学校里也要关心集体,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为此,教师应传授他们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从而尽快学会照顾自己和料理家务。比如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自理”活动竞赛,指导孩子学做饭、购物、烧家常菜、换灯泡等稍复杂的日常事物等,让孩子在独自料理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和责任感,找到自信自强的感觉。

三、为单亲家庭提供帮助,呼吁形成多渠道的社会教育氛围。

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病”,心病还需心来医。家长和老师的真诚关爱能够弥补家庭破裂给他们带来的一些创伤,不过,社会上的一些偏见依然会让孩子有一些心理阴影,那么,全社会的关注尤显重要。比如通过媒体宣传,为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公众了解单亲家庭,并能够用正常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媒体还可以开展一些单亲家庭的游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单亲家庭的子女包括家长感受到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对于单亲家庭的帮助和服务。如南京市成立了首个“单亲家庭孩子援助站” ,该援助站成立以后,将对街道辖区内100名单亲家庭孩子实施一对一的帮助。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成立“成长驿站”,设立了社会公德教育、青少年心理咨询、问题孩子心理矫正、心理障碍调解、学生课后托管、快乐成长体验等课程。社区及时关注本区内单亲家庭的生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给这些家庭提供帮助,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而不是歧视和排斥。

我们坚信: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多给单亲家庭的孩子以温暖和帮助,单亲家庭会和双亲家庭一样温暖,单翼天使一样可以茁壮成长!

上一篇:教师心理状况问卷调查下一篇:奶粉促销活动方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