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跳台滑雪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2024-05-18

浅谈跳台滑雪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精选8篇)

篇1:浅谈跳台滑雪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浅谈跳台滑雪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浅谈跳台滑雪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吉林省通化市体育运动学校 王建勋

跳台滑雪起源于挪威,又称跳雪。1860年挪威德拉门地区的两位农民在奥斯陆举行的首届全国滑雪比赛上表演了跳台飞跃动作,后逐渐成为一个独立项目并得到广泛开展。1879年在奥斯陆举行了首届跳台滑雪比赛。1883年被列入霍尔门科伦滑雪大奖赛。19世纪末,先后传入瑞典、瑞士、美国、法国、意大利和波兰等国家。初期的跳台滑雪利用山坡等自然地形进行,19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土木结构的跳台。随着空中滑翔技术的提高,新的跳台设计也不断出现,1926年瑞士在格劳宾登洲的篷特雷西纳建成90米级跳台,1927年又在圣莫里茨建成70米级跳台。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通化市体育运动学校跳台运动员男7人,女5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发: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在网上查阅的资料。

1.2.2观察法:通过观察法,观察运动员的训练,关于跳台滑雪运动员心理品质的培养,向运动员进行的观察。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必备的心理素质

采用空气空力学方法对传统姿势,V型姿势及平V姿势进行分析,的出优化的飞行姿势和技术,即:如果在飞行阶段不变换姿势则平V姿势更为有效,如果模型在飞行中存在姿势的变化,那么,在起飞后1.5g从传统姿势到V形姿势或在1.6g由从平V姿势变到V型姿势其飞行距离都可以达到112.5m.另外,向前的初角速度对增加距离起正面作用;初始角对V型姿势的飞行距离的影响特别大。

2.2对我国优秀心理能力运动能力的研究

运用心理测量与实践法对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跳台滑雪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总体水平适中,发展不均衡;运动员的竞技动机适中,其创造性倾向较高,能力较低,但心理浅能较大;从事体能类项目的冰雪运动员的认知特制焦虑水平与其所从事项目的特点不相适宜,而从事技能类项目的跳台滑雪运动员与其所从事项目的特点相适宜;优秀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与运动成绩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2.3跳台滑雪运动员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形式

2.3.1

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懒于运动,不会锻炼,有畏惧情绪是常见的主要心理障碍形式。跳台滑雪雪运动项目辛苦难跑,多数学对跳台滑雪运动项目不感兴趣,并抱有消极的态度。

2.3.2

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差。跳台滑雪运动量大,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和耐力,对人体的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代谢能力要求较高,而这些要求恰恰是大学生的弱点。由于身体素质差,在跳台滑雪运动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胸闷,气短,下肢无力和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正是由于上述这些“极点,现象使学生从客观上惧怕跳台滑雪运动。

2.3.3

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和教学方法不当也是造成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原因。有的教师在进性教学指导时,采用的方法不妥,激发不起学生学习跳台滑雪运动的积极性,甚至恨铁不成钢,批评过于敏感,使学生已有的畏惧心理一步加剧。还有些学生,尤其女生除自身体质差之歪,身材矮小或体形肥胖等原因,使得他门对跳台滑雪运动的练习和考试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

2.3.4

学生的意志品质薄弱,在跳台滑雪运动的练习中,怕苦怕累,缺乏勇气,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较差。

2.3.5

我门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畏惧跳台滑雪运动中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对症下药,科学而有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畏惧心理得以克服和消除。

2.3.6

恰当地处理好师生关系,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结合点。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重在心理沟通,要耐心倾听,从理解和引导着手。只有让学生明白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为提高他门的`运动成绩,使他门在跳台滑雪运动中能够顺利过关。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就能很好地配合教师,师生双方都能心情愉快地投入教与学之中。

2.3.7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质,用科学理论知识来教育大学生,并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他门充分认识到跳台滑雪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跳台滑雪运动的技术和理论知识,充分认识跳台滑雪运动的难点在于“极点现象,的克服,从而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和主动参与意识。要克服跳台滑雪运动的极点现象,必须培养大学生过硬的思想作风,树立不畏艰险,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尤其要注重培养良好的意识品质。

2.3.8

增加学生的信心,我门在97、98级教学实践中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适时、适度地运用表扬和激励的方法,如某个学生在跳台滑雪运动中,那怕是只是有一点点的进步,也要进行及时表扬和鼓励,使畏惧跳台滑雪运动产生功感,为自信心的建立奠定基础。再次,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氛围,采取降低难度或创造复杂和困难的环境,如在疲劳状态下完成一定量的跑程,或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练习等,这对于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是其充满信心,看到希望,同时也能使他门在其中磨练坚强的意志。实践证明,上述方法效果显著。

3.结论与建议

3.1大学生对跳台滑雪运动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形式是: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不爱活动、意志品质薄弱、身体素质差、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以及跳台滑雪运动特有的生理“极特点现象,难以克服等。

3.2克服大学生畏惧跳台滑雪运动心理障碍的主要措施有: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强体育理论学习,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适时地使用心理训练法,并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训练方法的传授等。

3.3建议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每个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和利用心理学理论去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心理障碍的危害,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让大学生在跳台滑雪运动的教学实践中,主动积极地克服畏惧心理的障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篇2:浅谈跳台滑雪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摘 要:对于乒乓球选手来说,良好的。理素质是成功的关键所在。随着乒乓球技术的飞速发展、比赛对抗性的日趋增强,一场比赛的胜负往往取决于

一、两分球的得失,成功与失败只是一步之遥。在比赛最关键的时刻,决定胜负的因素不是你所掌握的技术,而是你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关键词:乒乓球;技术;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8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231-02

一个运动员,尤其是一个高水平的运动员,除了要有高超的技术外,还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纵观现今世界乒乓球大赛,各国运动员的水平相差无几,尤其是男队,胜负往往只在一、两分上,哪个国家、哪个。队、那一名队员说绝对地获胜,都是没把握的。拿今年第五十届莫斯科世乒赛赛前队内循环赛来说,前三轮就把马琳、王皓、王励勤淘汰出局。因此,在技术水平相当情况下,心理训练尤为重要。中国乒坛元老徐寅生曾说过:教练员要注意培养运动员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抗干扰等心理上的意志品质,即要培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而著名教练员蔡振华也是很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每次比赛都会请心理专家到训练馆去专门为运动员进行心理辅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抗干扰能力,使之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具备良好的作战心理。要从心理上首先打败对手。少帅刘国梁也是,在内部重大比赛中,往往按每局5:5或9:9开始,为的是让运动员尽快进入比赛状态。由于乒乓球规则的修改(由原来的21分制改为11分制)比分缩短,胜负稍纵即逝。

随着中国乒乓球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乒乓球技术已经超过了世界其他各国,但并不是因为技术全面在影响着结果。所以作为乒坛强国――中国。对心理方面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只要中国选手走出了心理这一关,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心理医生也因此成为了比赛队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今年第五十届莫斯科世乒赛,刘国梁教练就透漏了一个秘密,决赛时对德国队,原本叫王皓上场,提交名单的前五分钟才临时决定派张继科上,原因是赛前王皓总觉得粘的拍子胶水不行,打的球总是下沉,刘国梁问他有没有把握,王皓犹豫了一下,原本五秒的时间结果三秒刘国梁就做出了决定张继科上。这就是王皓不果断不坚决。其实刘国梁也说王皓打更有把握,但他犹豫了。不派他上第一可锻炼新人,第二叫你知道不是非你莫属,今后要更加努力(而我国女乒这次世乒赛表现不佳,以前,我国女乒几乎没对手,这次让海外乒团新加坡队打败。原因是队员年轻,缺乏比赛经验,心理素质差,按说技术水平不比他们差,甚至还比他们好,(世界排名在他们前)但比赛中队员往往发懵,关键时候顶不住,象刘诗文几次击球击到拍边上,这在以往的比赛中是没有的,这一点应该像邓亚萍好好学习)。

通过对获胜运动员进行调查统计:有95%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是充满了信心,而最终是获得了胜利的。只有5%的运动员是在没有信心之下而赢得了比赛的。作为乒乓球教练员就应该从小就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让其在训练与比赛中都必须充满信心去面对一切。

张怡宁、王楠的技术都很全面,基本功好,打法各有特色,张怡宁打法凶狠,王楠攻守兼备,打法刁钻。谁胜都不会让人觉得奇怪。但往往在关键时刻张怡宁总是与冠军失之交臂。在巴黎世乒赛中状态很好的张怡宁最终还是没有拿到冠军,最主要的方面是张怡宁在心理素质上不如王楠。王楠在多次国际大赛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都能以顽强的毅力转危为安,体现出了她出色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这一点恰恰是张怡宁最缺少的。她应该在心理变得更加强大,只要她能迈过心理这道坎,必将获得各种国际大赛的挂冠。作为教练员应该在平常就培养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为比赛作好准备。

中国国家男子乒乓球队为俄罗斯世乒赛所进行的队内大循环比赛,男乒的“大腕”们步履维艰,过关不易。老将们输球,中国男乒的选拔赛出现天下大乱的局面。少帅刘国梁是这样解释的,这次选拔赛虽然残酷但就是为了锻炼年轻队员以及老队员的心理素质。

乒乓球运动员如何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对于一位乒乓球选手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关键所在。随着乒乓球技术的飞速发展、比赛对抗性的日趋增强,一场比赛的胜负往往仅取决于

一、两分球的得失,成功与失败只是一步之遥。在比赛最关键的时刻,决定胜负的因素不是你所掌握的技术,而是你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整场比赛的失利也许只是一念之差。对运动员来说,良好心理素质的建立必须经过长期训练和比赛的磨砺;而对教练员来说,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运动员优秀的心理素质,则是我们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根据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可以把心理类型分为三种:(1)发挥型:这类运动员头脑冷静、表现稳定,能保证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特别是对关键球的处理能力很强;如马林、王皓。(2)兴奋型:这类运动员到比赛时异常兴奋,自我表现欲望很强,经常能够超水平发挥,但不够稳定,技术容易起伏;如陈圮。(3)紧张型:这类运动员比赛时容易紧张而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很不稳定,平时训练或小型比赛发挥得很好,挑不出毛病。但一到大赛就发挥不出原有的水平。如王励勤。

根据心理学控制点的理论,我们把发挥型和超发挥型归结为内控点型――自己能够把握比赛胜负的程度大。其特点是:(1)往往定向于技能或能力,并且渴望成功,也不惧失败:(2)更能持之以恒,强调努力的因素,坚韧性好;(3)能够耐受较长时间的艰苦训练,且自觉性高;(4)更能调整个人目标,使目标与自己的实力水平相适应。如马林,他是现在年轻选手中典型的发挥型运动员。他以顽强的意志品质著称,在比赛中头脑异常清醒,越到关键时刻,越显出他高人一筹的心理素质。以45届世乒赛单打比赛对瓦尔德内尔那场球为例。马林在大比分0:2落后、第三局又以11:16落后的情况下。没有放弃,而是一分一分地咬,老瓦稍一松懈,马林就抓住机会将比分追回,并一鼓作气连扳三局以3:2淘汰对手冲人决赛,从而为中国队夺得45届世乒赛男单冠军铺平了道路。再比如刘国正,也是年轻选手中典型的发挥型运动员,他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比赛中头脑冷静、发挥稳定,在关键时刻更是有高水平的演出。拿46届世乒赛男团半决赛中刘国正VS金泽沫这场球来说,是一次实力悬殊的较量,无论是技战术变化还是大赛临场经验金泽洙都要高出一筹。在第一局失利、第二局3:8落后、第三局15:19落后的情况下,刘国正紧追不舍,即便是后两局中相继出现的七个“赛末点”也未能撼动其超人的意志。在极端困难的局面下,他抓住了转瞬即逝的唯一一次机会,最终以2:1反败为胜,创造了世界乒乓球团体比赛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为中国队最后夺冠立下了大功。

同优秀运动员相比,年轻选手尚有着较大的差距,表现之一就是遇到大赛容易紧张,比赛的胜负往往被对手所控制,这类选手就属于外控点型。其特点是:(1)定向于机遇,害怕失败;(2)耐久性差,强调客观因素;(3)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目标与自己的实力水平不相适应。比如我们的一些年轻队员,同水平比自己高的对手比赛往往能有上佳表现,而遭遇水平相近或稍逊一筹的选手时却经常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当这场球只能赢不能输时,他肯定输。这就是由于在心理定向上首先考虑的是比赛的结果――输了会怎样、赢了又会怎样,私心杂念太多。输球以后,他们更多的是强调客观原因,在日常训练中做不到兢兢业业、珍惜每一分球,平时训练潇洒,比赛却又紧张。像这种类型的选手,在年轻一代运动员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教会他们如何调节比赛时的心理状态。

1.从平时的点滴做起,要求运动员以实战的心态投入每天的练习。甚至在日常训练中有意识地给运动员制造困难,使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意志品质的锻炼。

2.掌握正确的心理定向,包括控制对象、控制时间、控制比赛结果等。在控制对象上,首先控制的因素是自己,把胜利的希望建立在自己精湛的技术上,靠自己的实力去战胜对方,而不是建立在对方发挥失常的基础上幻想侥幸取胜。在比赛中,要以我为主,控制住比赛的节奏和局面,方能争取最后的胜利。在控制时间上,首先控制的因素是现在,队友的胜利是对自己的鼓舞,队友的失利是对自己的激励。尽自己的全力打好比赛,在反胜为败的情况下不是耿耿于怀前面比赛的得失,而是着眼于下一局。从零开始,绝不服输。在控制比赛的结果上,首先控制的因素是过程,多想技战术的变化。少想比赛结果和个人得失。

3.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与技术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的,因此,掌握先进技术,跟上世界乒坛发展的步伐,就显得尤为重要。唯其如此,才能达到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的境界。

4.提高运动员的文化修养,促使他们尽可能多地阅读各类知识读物,跟踪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不断拓展眼界,这样才可以令他们具有更强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在赛场上的应变能力。如何控制心理的一点心得:

你的对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水平比自己高的、水平相当的、水平不如自己的。

1.跟水平高于自己的人比赛,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机会,但是人很容易把自己定位在弱者地位,把对手想得过于强大,从而失去战胜对手的勇气和信心。这点不可取。以往我遇到这样情况总是这样想,反正输也是很正常的,我要想办法给对方制造点麻烦,输球可以,但是不能输入。另外球场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一旦对手发挥不佳或者自己超水平发挥,出现机会的时候,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心理不要出现太想赢的想法,沉着应战,把比赛当成0比O去打。

2.跟水平相当的人打。心理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的好,两强相争勇者胜。勇者相争智者胜。大家水平都差不多,胜负都在一两分之间,说实话,就是看谁的心理承受力强,谁在关键时候能顶住了。当然,赛前,可以根据对手的球路制定一系列的技战术,这样利用对手对自己短时间内的不适应,取得领先,占据心理上的优势,从而一举奠定胜局。比赛中,可以用自己自信又有霸气的眼神让对手从心理上惧怕你,未战先输。

3.跟水平不如自己的人打。本人小时候就有这样的毛病,经常莫名其妙输给一些水平不如自己的人。其实,与本人一种盲目自信有一定关系,赛前总是想,打他还不小意思嘛,把自己定位过高,对对手估计不足,而到比赛中时,一旦遇到一点困难,心理上战术上都没准备,那么就会越打越懵,从而思想崩溃。其实遇到再弱的对手,也还是要抱着“拼”的思想去的,有个成语“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还有,想坚决杜绝“想赢怕输”的思想,一旦背上这个包袱,那么比赛中肯定会患得患失,贻误战机。

篇3:浅谈摔跤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心理素质的定义

体育心理训练是指对大脑或心理进行的专门化训练的过程。从广义上讲, 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目的地对运动员或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从狭义上讲, 心理训练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形成运动或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过程。国内外有关心理训练的最新文章表述中, 强调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学习、掌握和应用“心理技能”, 使心理正常的人成为心理超长的人, 并能在运动竞赛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技能水平, 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传统的心理训练一词, 有被心理技能训练 (psychological skill training) 取而代之的迹象。

二、心理素质对运动员的作用

(一) 有助于提高情绪调控能力

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经常会受到情绪问题的困扰, 不良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人们体育活动的效果。在学习某种动作技能时有恐惧、害怕心理, 以及在体育活动中有消极的心境等。通过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对人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 可以逐步提高人们的情绪调控能力, 有效地解决这些情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体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表示, 体育活动那个有改善情绪的效益, 经常运动是控制紧张、消除恐惧和调节心境的一种有效手段;参加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 也有利于心理健康。

(二) 有助于掌握和改进动作技能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 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是通过人们反复多次的身体练习来实现的。如果把心理练习 (这里指表象训练) 与身体练习结合起来, 更有助于练习者掌握和改进相应的动作技能。显然, 动作技能的学习, 不仅仅需要较长时间的身体练习, 而且也需要适宜的心理练习。由于心理练习基本上不受时间、地点和器材等方面条件的限制, 而且身体几乎不会产生疲劳, 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 对动作技能进行心理练习比一点也不进行心理练习的学习效果好;但只进行心理练习而从不进行身体练习, 其效果又是最差。

(三) 有助于消除身心疲劳

一定负荷量的体育锻炼会引起人的身心疲劳。过去对于这种身心疲劳, 一般是通过休息、睡眠和营养等手段来加以消除。现在, 消除身心疲劳的手段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出现了诸如医学、生物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手段。研究表明, 心理训练 (如放松训练等) 不仅有利于恢复心理上的疲劳, 而且也有助于恢复身体上的疲劳;在大运动量训练后, 做5min的放松训练, 其身心恢复情况几乎和1h的自然睡眠或传统恢复手段相同。因此从事体育活动之后, 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加快消除疲劳, 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学和训练, 而且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培养摔跤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途径

(一) 加强比赛中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培养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克服内、外因素干扰的能力, 使之增强自我情绪控制, 冷静地对待外部环境, 适应比赛和抵抗干扰的能力, 保证运动员以最好的情绪参加比赛, 在比赛中能分析彼此的实力, 抓住战机把自己平时训练的技术、技巧发挥出来。

赛前和赛中运动员易出现一些心理障碍:由于比赛经验不足或因过去的比赛失利而怯场;畏惧对手, 对比赛缺乏取胜的信心和勇气, 情绪上悲观消沉, 比赛时拘谨失常, 放不开, 以致发挥不出自己的水平;盲目自信, 以旧眼光看人, 傲慢自大, 缺乏自知之明, 在比赛中一遇到困难就变的急躁, 导致失利;经不住比赛的考验, 意志品质薄弱, 在关键时刻缺乏再坚持一下的毅力, 功亏一篑;由于观众的呐喊或裁判的一时错判等外界因素而激动、暴躁, 不能自控或情绪沮丧失去信心, 导致实力不能正常发挥;思想保守, 缺乏拼搏的精神和勇夺胜利的雄心壮志, 遇强手甘拜下风, 在水平接近甚至在处于优势的情况下, 本来具备了取胜的条件, 但由于心理上的原因, 变得怯懦, 一味防守, 不敢进攻, 企图以微弱的优势保持到终场, 结果优胜的条件得不到利用和发挥, 使自己由主动变为被动, 从胜利走向失败;摔跤赛前几乎每个级别都要降体重, 为的是自己参加适合的级别取得好名次, 但是由于降体重造成运动员腹部的饥饿感, 心理素质差的运动员就会变得急躁、不能自控, 从而输掉比赛。

(二) 加强平时训练中心理素质的培养

加强心理训练:使运动员树立远大的理想, 培养运动员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品质;让运动员参加训练计划的制定, 训练阶段的小结, 使运动员主动地进行训练, 吃透自己的技术情况、素质情况和心理情况, 提高运动员独立思考、自我控制和独立作战的能力;摔跤比赛体力消耗很大, 通往冠军的路往往是精神力量的战斗, 是对意志的严峻考验, 要靠平时训练中的一点一滴的培养, 制定的训练计划要坚决完成,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克服懒散, 教练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 解除其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顾虑, 帮助他们加强意志训练;赛前应使运动员清楚地了解比赛的时间、地点、比赛的规则, 对手的情况和可能遇到的困难, 并同运动员一起确定比赛的战术和随机应变的对策, 使运动员知己知彼, 头脑清晰地参加比赛, 掌握比赛的主动权。

练运动员要做善于适应比赛的强人, 尤其要做好在外部因素不利、比赛紧张激烈、势均力敌和攻而不克的情况下的心理准备, 此时胜败往往在一念之间, 这正是对运动员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的严峻考验, 训练运动员遇到此情况时, 防止一筹莫展、心灰意冷的心情产生, 而应排除一切干扰, 积极振奋, 冷静沉着, 开动脑筋, 找出对策, 不墨守成规, 调动一切心智能力和体力赢得比赛得胜利。

摘要:摔跤是一项比技术、比战术、比体力和心理战术的对抗性运动。这个项目不但运动强度大, 竞争激烈, 而且对运动员的技术、技巧及心理素质方面有很高的要求。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培养摔跤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希望为摔跤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心理素质,摔跤,运动员,比赛

参考文献

[1]刘国钊.论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挫折心理的产生条件、负面影响及其克服[J]湖北体育科技, 2003, (04)

[2]崔兆刚.运动竞赛中过度紧张的情绪问题[J]湖北体育科技, 2004, (04)

篇4:浅谈跳台滑雪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篮球比赛;专科院校;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236-01

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它不仅在技术、战术和身体素质上对大学生运动员有较高的要求,在心理、智慧、应变能力、意志品质和拼搏精神等方面也有极高的要求。高校篮球教师训练时一般只注重学生篮球技术、战术及体能训练,而忽略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导致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发挥失常。本文将对大学生篮球比赛赛前及赛场上的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全面地归纳出相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与教练员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1 影响篮球队员比赛心理的因素

影响篮球队员心理的因素有很多种,笔者根据发放的调查问卷及有关资料归纳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种:

1.1 主观性因素

1.1.1 队员掌握运用技战术的意识及熟练程度。队员平时训练时的水平,技战术掌握的是否熟练以及在比赛时能否合理的发挥出来,遇到突发情况能否有意识的运用出来,是决定队员心理稳定的直接因素。

1.1.2 队员的自我调控能力。在比赛中,队员往往受到各种干扰,自我调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自我调控能力差的队员,受到干扰后,情绪变化很大,而且带着情绪去打球,导致一系列不良的后果。

1.2 客观性因素

1.2.1 比赛的性质、胜负的后果。比如说这场比赛非常重要,队员的情绪就会受其影响,注意力过分集中,注意力失调,老是注意比赛的胜负及后果,而不去集中注意力打好比赛,技战术的发挥等等。

1.2.2 对手的强弱。当对手比较强时,表现出对比赛失去信心,关键时刻惧怕承担责任等。当对手比较弱时,又表现出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注意力不集中,动作随便等。

1.2.3 裁判执法的公正与否。裁判的几次失误,或者对主场球队的故意维护,判客场球队的犯规比较多,判主场球队的犯规比较少,对那些心理素质不好的队员就会造成影响。

1.2.4 环境条件的熟悉程度。环境条件包括声音,场地,气候,灯光,色彩等等。比如场外观众有倾向性的喧闹声,拉拉队的各种声音,音响发出的各种声音等。场地的不熟悉,气候的不适应,灯光的不适应等。

1.3 其他因素

1.3.1 队员之间不团结。造成训练时或比赛时不合作,不配合,甚至互相埋怨指责。

1.3.2 队员和教练员之间关系不协调。表现出运动员不服从教练员的战术安排,教练员的情绪、语言和流露出来的对运动员的信任程度下降等

1.3.3 对对手情况不甚了解,技战术行动屡屡受挫。你不了解对手的情况和技、战术水平,没有针对性的布置自己的技战术,而且运用了技战术后多次受到挫折,这样就会大大的影响队伍的士气和队员心理状态。

1.3.4 求胜心切。这样就会对大脑造成超强刺激,兴奋过于集中,动作不协调,失误增多。

2 篮球比赛心理问题的解决

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临场情绪控制的心理训练,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作为篮球教练要在长期的训练工作中认真地、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全面训练,其手段可多样化,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1 放松训练法

是以一定的自我暗示套语调节和集中注意,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的方法。队员在比赛时经常由于紧张、焦虑而导致动作变形,影响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所以,队员在比赛中使自己放松,并在心理上保持稳定,对获得优异成绩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采用意念放松法来进行放松。暗示的语句有:“我很安静”、“全身放松”、“我呼吸顺畅”、“我轻松极了”。但是运用此方法的前提是学会了或掌握了这种方法。比赛时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2.2 想象训练法

是队员有意识地在头脑中重现已经形成的正确的技术动作和战术意识或者形成新的战术思想,并用于实践中去的方法。通过想象训练,能够减少队员的焦虑,提高运动能力和更有效地对付各种应急情况的发生。比如说在进行罚球时,我们可以想象正确的技术动作,球的轨迹等情景,来提高我们的投篮命中率。也可以在赛前想象一下胜利的情景,从而树立胜利的信心等。

2.3 赛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消极因素的干扰是运动员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赛前训练安排不当也会影响运动员对比赛的愿望。例如:赛前强度太低,运动员能力调动不起来,就会对比赛失去兴趣;赛前强度太大,又会产生疲劳或损伤,造成运动员能力下降,使运动员失去对比赛的信心。赛前目标订得太低,运动员垂手可得,会减弱参赛队员的动机;反之,目标又成了空中楼阁,会减弱运动员参赛情感。因此,赛前训练与比赛一定要深思熟虑,周密细致地安排运动员赛前的一切活动,引导他们进入最佳竞技状态。由此可见,在制定计划和要求时,必须考虑运动员身体状况及心理变化。那么如何有区别地对待运动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调节呢?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3.1 “注意力转移法”

篇5:浅谈跳台滑雪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是我们国家篮球事业发展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综合运用各类先进的心理训练方法来增强大学生篮球运动的综合水平。而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能够促进他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不断完善, 从而获得较高水平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 使得其在进行比赛时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比赛中的各种要求, 从而获得最佳的运动状态, 最终取得最好的成绩。因此, 在对于他们的日常训练之中, 我们一定要将心理训练融入其中, 使得它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和技战术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实现三者之间的相互促进, 从而最终实现最好成绩取得的这个目标。

2、当前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在运动中的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

2.1、篮球比赛中意志不坚强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 父母的宠儿, 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都较好, 在他们身上没有生活的压力, 更缺少在艰苦环境下锻炼的机会, 他们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的心理承受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下降, 因而他们的心理疾病也在增加, 加之, 他们不能有效地进行正确认识和自我调节, 所以在比赛中不能咬牙坚持, 意志不坚强。

2.2、篮球比赛中的抗干扰能力差

篮球比赛各类干扰很多, 我们要克服大量的外界干扰, 才能取得好的成绩。篮球比赛有邀请赛、训练赛、省高校联赛, 性质不同, 对运动员心理干扰的程度不一样, 对手强与弱互相制约, 策略一般都用攻心战术, 看谁的心理素质更好。现在的比赛中, 防守和进攻都讲究造气势, 声势, 干扰对方心理, 使其思想紊乱、配合失调。裁判的一点不公平, 教练员对运动员施加压力、喊叫、指责等都影响比赛成绩。

3、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途径

3.1、集中训练注意力

对运动员进行集中训练注意力的方式是促进其心理素质提高的途径之一。注意力的集中训练就是要使得运动员们的思想与其它无关事物之间阻断联系, 而只是将其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人或特定物的一种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具体来说, 在训练中, 我们要选择一个既定的目标, 即:人或是物, 在训练中让队员仔细观察几秒种之后对其进行努力回忆, 并进行睁眼闭眼这种循环式的回忆方法的使用, 将这种方法反复使用就可以培养运动员集中注意的提高。然后, 在之后的训练中不断加大注视物体结构的复杂度, 从而不断提高其集中注意力。

3.2、集中训练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在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篮球运动员们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训练。因此, 在对其进行集中训练中要培养运动员克服各种困难, 用坚强的意志实现既定目标, 增强比赛时的对抗性和坚持性, 培养运动员勇敢、顽强、坚毅的品质。在日常的训练中采用增加训练难度, 增加训练强度, 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方法, 去刻意培养他们。

3.3、集中训练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的心理训练也是需要进行注意的一种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它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来施加暗示训练的一种方法, 而这种语言是在运动员内心自我进行的, 我们称之为自我暗示。其中, 那些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增强其在运动中的自信心, 并有助于消除紧张情绪, 更为重要的是, 它可以增强运动员在进行运动技能训练中的学习效果, 从而提高其运动技术和各种战术的使用效果。例如, 在运动员在受到罚球时, 他们可以自我暗示, 放松自己, 最好自己, 继续努力比赛等:我今天的状态很好, 我绝对能打赢这场球。通过自我暗示训练, 也是队员树立了自信心, 更好的比赛。

3.4、集中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是一种直观的训练方法, 一般采用沙盘讲解, 图例讲解, 观看对手比赛录相等方法, 可以让运动员独自进行回忆模仿训练, 主要还是要让一部分队员扮演对方的角色进行模拟对抗训练, 这样比较真实, 接近比赛实际, 在对抗或是比赛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随机对队员进行提问, 训练运动员们准确回答出被防守者的特点和不足等, 喜欢的进攻路线, 了解对手, 适应对手, 从而做到知已知彼, 增强战胜对手的信心。

3.5、集中培养团队精神

篮球运动是集体性运动, 它需要参与其中的运动员“心往一处用, 劲往一处使”的精神, 即:团队精神, 所以, 在训练中要加强运动员的团队精神的培养, 使得每一个运动员都是以集体的利益为最高利益, 不能只是突出自己, 这样才会使得运动员们团结在一起共同来进行拼搏, 从而取得胜利。让运动员体会到个人技能只有融于团队之中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并在今后的比赛中给与个人最好的表现机会。

摘要:大学生是有知识, 有文化, 充满活力的新青年, 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优秀人才, 他们中的篮球运动员是国家篮球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根据训练和比赛中的实际情况, 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影响比赛的成绩, 本文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特点, 制定一些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 来提高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高辉.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J].陕西体育科技, 1995, 21 (1) .

篇6:浅谈跳台滑雪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少儿 ;乒乓球;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8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025-001

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不仅要身体素质好,技战术过硬,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下面本人就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心理素质对比赛结果产生的影响

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情绪稳定,自信心强,比赛中能较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技术水平。比分领先时,不急于求成,沉着、冷静;落后时。临危不乱,不急不躁,顽强拼搏。如:在第46届世乒赛上。我国国手刘国正与韩国选手金泽洙的经典之战,刘国正15比20落后,连扳七个赛点,取得胜利,给中国队带来转机,充分体现了世界冠军超一流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不好的运动员,比赛落后时,丧失信心,稀里糊涂地败下阵来。领先时,想赢怕输,保守求稳,结果反而失去了优势。这种现象在少儿乒乓球比赛中屡见不鲜,有的甚至在比赛场上掉眼泪,影响发挥。

二、少儿心理的特点

少儿的年龄小,阅历浅;心理发育不成熟,心理承受力弱;情绪难以控制,容易波动;感情脆弱,容易激动。所以对于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少儿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1强化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信心足的人连续受挫,仍怀希望,只要有机会就不放弃;信心差的人虽然在顺境,仍提心吊胆,稍遇坎坷就会惊惶失措。同样技术、身体素质的人打球,有信心与没信心其结果会大不相同,因此对少儿乒乓球运动员要进行自信心教育,老师或教练员要鼓励孩子“你能行”。

强健的体质,良好的专项素质,充沛的精力是“自信心”的物质基础。乒乓球运动除了反映“击球技巧”之外,还反映灵敏、协调、速度、力量和耐力等多种专项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因此少儿乒乓球训练中要特别注意加强身体素质训练。

2逐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许多少儿乒乓球队运动员很小就开始练习乒乓球,有的队员虽然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但是成绩提高不快,出现了“疲塌”现象。这种情况是因为训练过于单调,枯燥无味。天性活泼的儿童长时间重复简单乏味的训练,不仅会造成身体局部的过于疲劳,而且也会造成心理的过于疲劳。长期下来,他们对自己每次训练的期望值会明显下降。如果多次长时间疲劳又不能及时感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疲塌”的现象,这会严重地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我在平时训练中采用丰富多彩的训练活动,尽量使小队员们在每次训练中都有所体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使他们天天乘兴而来,满意而去。这样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

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身体素质一样,需要不断提高承受力,因此。不断对队员提出新要求,确立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并要求努力去实现,对队员心理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儿童乒乓队员最大的困难是战胜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就是战胜自己的过程,因此,平时训练中我要求队员自己和自己比,比一比自己是否比过去有进步,比一比训练比赛中是否比上次发挥更有进步,要求队员学会正确对待比赛结果,学会力争比赛的胜利。训练比赛中向队员提出“一定要战胜对手”的要求,引导他们调动全部潜力战胜对手,重新认识自己。有时运动员对自己的潜力并不是十分清楚,对队员提出“一定要战胜对手”的要求不仅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承受力,而且还是给队员一个“强烈的心理暗示”,告诉他不仅必须战胜对手,而且经过努力确有可能战胜对手。

3赛前心理准备及心理适应性训练

所谓优势,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所谓劣势,有准备常常可以打败优势者。可见“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在比赛前应做好技、战术的准备。赛前技、战术的准备就是要使自己在比赛中打得更好,让对手打得较差。特长技术突出,不仅能争取自己在比赛中“打得更好”,而且还能迫使对手“打得更差”。“特长”是指个人技术中制胜的主要手段,它不仅反映了相对的高质量击球技术,而且反映了高质量的击球技术的速度、力量、旋转、落点和弧线等方面的个性化特点。同时特长技术无论面对不同打法类型的对手,还是面对不同技术风格的对手,都应能较出色的表现。因此加强少儿乒乓运动员特长技术的训练也是至关重要的。

比赛前不仅要做好技、战术准备,更要做好“困难、落后”的心理准备;不仅要做好“拼搏”的心理准备,还要做好“到了关键时刻,抓住机会能赢的心理准备”;面对“实力相当的对手”,更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加预测”,多做针对性的心理准备。在比赛中的“心理对抗”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力争比赛的胜利。

少儿乒乓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对训练效果比赛成绩的提高极其重要。因此,加强少儿乒乓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训练中应放到重要的位置。

赛前安排一定的适应性比赛,使队员获得比赛时所需的各种适应能力,如:轮换法比赛:临近比赛,适当安排轮换发球法比赛,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心理变化取得经验,减轻比赛时的紧张情绪。升降级比赛:同时在几付球台前进行规定打法的比赛。胜者升至前一球台。培养队员珍惜球,重视比赛的良好习惯。擂台式比赛:适当安排一定时间的多人次决胜负的比赛,看谁当擂主时间最长,培养运动员敢于胜利,善于胜利的优秀品质。局末比赛:教练员规定比赛从“8平”、“8:9”、“9:10”、“10平”的比分开始,运动员进行比赛直至终了,从而培养运动员处理好关键球的能力。

篇7:浅析跨栏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田径运动的跨栏跑, 是由跨越障碍物的基本技能发展演变而来的。跨栏运动从产生, 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今天的模式。了解跨栏运动的历史和运动形态是发展跨栏运动和培养其项目运动员的前提, 而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正是要符合这项运动的特征。在跨栏运动的训练和比赛当中, 有诸多影响比赛成绩的因素, 但是心理素质是影响训练以及比赛的关键所在。心理素质常常在比赛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赛的规模、对手的水平、天气情况、运动员所承担的任务等等, 这些都会在心理上给运动员造成一定的压力。部分运动员常常因为心理组织较差而在比赛中出现发挥失利的情况, 因而影响了比赛成绩, 对此, 在日常的训练当中, 就应该注重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从而为取得更优异的运动成绩奠定基础。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并参考其他文献资料, 及时地掌握跨栏运动当前最新的发展趋势。

2.2、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吉林省著名跨栏教练员葛铁军等的访问, 了解更多跨栏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存在的心理因素。

3、结果与分析

3.1、跨栏运动的特点

跨栏跑是一种个人性质的且具有强烈的直接竞争性项目, 运动员在比赛中须用固定的步数跑完固定的栏间距离, 跨越固定高度的栏架, 有显著的专项特点。从活动结构上看, 跨栏跑是一种由跑转为跨, 由跨转为跑连续改变活动结构的协调性活动过程。从活动条件上看, 都是在规定的场地上和一系列竞赛规则的限制条件下与对手直接竞争, 其活动的结果是以最快的速度跑完全程为标志。

3.2、跨栏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体育科研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创新, 在激烈的体育竞技中运动员之间不仅是一场体力、技能的较量, 而且是一场心理上的较量。因为在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不仅要承受较大的生理负荷, 而且比赛越激烈心理负荷越大, 在双方技能、体能、战术能力、训练水平和实力相当的情况下, 心理素质往往会对比赛的胜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跨栏运动是一项技术比较复杂、节奏感较强和具有一定难度的运动项目, 它不但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全面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 还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运动员的训练或比赛中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栏架、栏架的高度、规定的栏间距离等条件刺激已经呈现在运动员的面前, 运动员要完成的任何一种技、战术行动都必须受到自身的生理心理和对抗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且都必须与情绪、意志和个性等特征相联系。因此,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运动员的技术发挥。很多由于在平时的训练当中不注重对运动员整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缺乏心理状态和技术力量的有机结合, 从而导致比赛过程中心理素质不稳定, 失去夺得好成绩的现象, 这就要求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3.3、跨栏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手段进入运动训练的领域后, 就和传统的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一起, 构成了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在运动实践中, 不仅要进行身体技术、战术的准备, 而且要进行各种心理准备。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 是运动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技术和战术水平, 形成最佳比赛心理状态, 全力以赴参加训练和比赛, 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跨栏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运动员心里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 也是使运动员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心理状态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的过程。在训练过程中, 及时地了解掌握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尽量不要给运动员施加太大的压力, 让他们在训练当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或者在训练中适当的选择时间、天气等对运动员心理有一定影响因素的环境, 从而来培养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3.3.1、跨栏运动员一般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般心理训练即“长期心理训练、无形心理训练”,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运动员的良好动机和对训练的正确态度。在训练的过程中, 首先应该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进行诊断, 依据运动员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 有针对性地因人而异安排训练。在常用的一般教学训练中, 通常运用的是直观教学法, 以讲解示范使运动员建立一定正确的运动技术概念, 而后进入亲身训练, 从简单到复杂反复的联系和训练。随着运动员年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点及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在教练员充分示范和讲解的基础上, 可以利用技术图片、技术录像和简单的语言提示, 运用想象力与内心图像, 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

3.3.1. 1、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充分发挥有利因素, 不断克服不利因素, 才能获得满意的训练效果。这就需要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培养调节适宜的心理状态。所谓适宜的心理状态, 实际就是使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它能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 使大脑皮层的兴奋点能更快的集中, 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 加快动作技能的形成。教练员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除了激发运动员主动性、积极性以外, 还要注重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克服心理上的恐惧, 从而达到提高练习效果的目的。

3.3.1. 2、强化“栏感”

“栏感”的建立与心理机能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引导运动员苦练过栏的基本技术, 由跨栏外形到结合技术实质不断强化过程的时间和空间知觉, 逐步建立“栏感”, 提高运动员准确感受和控制跨栏瞬间及全过程中人栏一体的能力, 克服因为惧栏而出现人栏分家的跳栏动作。

3.3.1. 3、无负担训练法

无负担训练法就是指在训练的过程当中, 教练员避免给运动员过大的压力。例如:在有些运动员的训练当中, 教练员会以成绩为界定, 要求运动员在本次训练中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成绩, 这在教练员看来似乎是提高运动员成绩的一种方式, 但却忽略了这是造成运动员心理压力, 从而影响训练成绩的重要因素。对此, 在训练当中, 教练员在严格训练的情况下应该适当的给运动员的心理空间放宽一些, 让他们在训练中保持心理状态的平静。

3.3.1. 4、减少跨栏恶性刺激对心理的影响

碰栏或摔跤会留下心理创伤, 在挫伤强化的情况下产生对栏的持久恐惧, 引起内外抑制现象。因此, 应从教法上减少恶性反应刺激。在训练当中把栏升到一定的高度, 利用树枝、橡皮筋等来模拟栏板, 给运动员在心理上造成一种优越感, 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3.2、对跨栏运动员竞赛心理素质的培养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甚至是伴随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德国的运动心理学家里德尔认为:“比赛的心理准备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除了成功之外还必须经受失败和挫折, 最后使运动员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稳定的——也就是说能够抵制各种干扰因素的人。”可见, 心理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使运动员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比赛条件和比赛环境以及各种各样的外部因素, 在比赛中遇到各种情况都能保持平和的心理, 准确、灵活地运用技术取得好成绩。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水平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对自身身体和技术、战术的调节, 或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或起着消极的阻挠作用。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水平对其比赛的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 在高水平的运动比赛中心理素质对比赛结果有70%~80%甚至90%的作用,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比心理”。在实际中, 许多有潜力的运动员不能创造优异的成绩, 究其原因就是因他们在平时忽略了心理素质的培养, 以至于在关键时刻功亏一篑。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都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 特别是通过大赛的磨练和经验的积累逐步形成的。因此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培养:

3.3.2. 1、加强赛前心理控制

赛前状态, 是指在竞赛开始以前, 运动员由于对竞赛的认识及由此产生的情绪体验使身体机能发生某些条件反射性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神经中枢兴奋性的变化;物质代谢过程的变化;脉搏、呼吸、血压、体温以及汗腺活动、血糖水平的变化等, 这些变化对即将开始的比赛有着重大影响。根据运动时间的研究, 运动员有四种赛前状态:赛前过分激动状态;赛前淡漠状态;战斗准备状态;赛前盲目自信状态。因而, 运动员自比赛前可以听听欢快的音乐, 想想自己的美好愿望等, 转移紧张的情绪, 适当的放松自己的心情。

3.3.2. 2、培养运动竞赛的专项心理素质

进行运动竞赛, 首先要求将平时训练的心理素质转变为临场竞赛的需要。运动竞赛在运动强度上、技术动作熟练程度上以及身体负荷量上, 均不同于平时训练水平, 这就要求进行心理素质转化的准备性训练。促进对比赛环境的适应, 任何比赛环境条件, 都是不可能等同于平时的运动训练的。不少运动员正是由于不能适应赛场上的情况而导致失利的, 这种失利从客观上来看, 似乎是身体、技术的不适应, 但从微观的角度上来分析, 经常导致失利的原因其实是在心理方面。教练员应根据实际情况,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运动员多参加大型比赛, 或者在国外训练, 适应各种大赛的环境,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克服赛前心理紧张。

3.3.2. 3、淡化比赛名次, 减轻心理负担

名次等一些硬性指标, 对于运动员来说可以是一种动力, 但是在压力过重的情况下, 这种指标压力往往会给运动员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想赢怕输, 在比赛中患得患失。对于这种运动员, 教练员在比赛前应该尽量避免给运动员下达硬性的指标任务, 减轻运动员的心理负担, 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3.3.2. 4、正确的分析对手

正确分析比赛中对手的情况, 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种优势和劣势不是指比赛的最后结果, 而是敌我双方的强弱对比, 教练员应帮助运动员正确为自己在比赛中定位, 充分了解对手, 找出克敌制胜的方法, 避免运动员在技术和战术运用上的盲目性。

3.3.2. 5、培养环境的适应能力

培养适宜的内部环境,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不断完善自我。强调运动员自身修养, 完善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运动员作为比赛的主角, 始终是赛场上的焦点。因此对于运动员来说, 应该不断地加强学习, 用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张扬的个性来感染赛场上的裁判和观众, 使自己在任何场合或出现任何情况时, 都能冷静对待, 做到胜不骄, 败不馁, 能够面对现实, 客观地评价自己。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或成功而改变自己的心态, 始终以正确的比赛动机, 根据具体情况与教练员指定的适当目标, 正确对待比赛。

3.3.2. 6、进行良好的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 是一种自我刺激的过程。它能在行为的改变和主观经验方面产生一种效应, 引起心理、生理上的某些相应的变化。比赛前, 不论何种比赛、对手水平如何, 都应该自我进行适当的控制。其中, 自我暗示就是一种很好的控制手段。通过自我暗示,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较好地解决心理能量的恢复问题, 摆正自己的位置, 树立坚强的信心, 确立长远的目标, 更好地进行比赛。

在训练中进行以上心理素质培养的同时, 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上的放松训练、紧张训练、思维控制训练、自我控制训练、注意集中训练等来配合整体训练。实践证明, 心理素质的提高, 有助于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因为良好的心态给运动员技能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适宜的内部环境。运动员应该在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坚定的和敢于面对现实的人, 从而在比赛中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心理素质是一种特殊的训练, 它的好坏决定着运动员训练水平的发挥。目前, 不论是世界体坛还是我国体坛, 跨栏运动都是运动员们所关注的热门项目, 跨栏运动的训练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出现了很多先进的突破点。对于这项技术复杂的运动项目而言, 训练当中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必须根据跨栏运动员的特点及竞技规律因人而异、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用最适宜的心理素质排样方法将每一名运动员的体能、心理能力、技术动作能力等全面转化到最佳竞技状态, 所有的这些都必须要依靠心理素质来完成。

4.2、建议

从诸多的观点可以看出心理素质对跨栏运动员的重要性, 这就体现出心理素质的培养与竞技训练同样的重要, 所以心理素质应该与运动员的训练同在, 同样应该纳入教练员的训练计划当中, 针对不同的运动员制定不同的心理训练计划。教练员同样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求教于心理方面的专家, 正确的掌握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以保证高质量的竞技训练。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科学训练手段及方法走进了运动训练当中。在我国的跨栏运动训练中, 教练员常常关心的是技术领域里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并探索在改进技术的同时去提高必要的身体素质, 加大生理的承受极限、发挥神经和肌肉之间的更为有效的配合等等, 而往往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领域。世界各国体育专家通过实践证明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整个训练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它可以补充并使身体、技术训练更趋合理化, 因此心理素质的很多因素决定着跨栏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发挥, 故有必要再次论证跨栏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关键词:跨栏,运动成绩,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文山, 戴国清.浅谈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J].哈尔滨体育学院报.2005;23 (88) ;103-105.

[2]王健等.浅谈高水平跨栏运动员比赛心理特征及训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4;19 (3) :77-79.

[3]杨建华.试析跨栏跑训练的心理障碍[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75-76.

篇8:浅谈跳台滑雪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兴趣培养心理训练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几十年长盛不衰,这与我国教练员的训练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其中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重要的一项。作为中学体育老师,在乒乓球的训练中更要注意有的放矢。心里素质不是天生的,是教练员在训练运动员时平时的培养,但也有的运动员天生心理素质就不太好,如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王浩,他的直板横拉技术世界一流,综合素质也是世界顶尖,但王浩的心理素质不太稳定,2004年奥运会决赛,他的对手是韩国的柳承敏,赛前大家普遍看好王浩,因为之前对柳承敏胜多负少,但是在决赛场上王浩心理上出现严重的波动,最终输了比赛,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再次输给中国的马林,两次在奥运会决赛中输球,这说明王浩的心理素质不够坚强。还有中国的丁宁,在2012年奥运会上由于裁判的因素心理波动大,最终输给了李晓霞,屈居亚军。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了心理素质对于乒乓球运动员要求非常高。

现代体育竞技实践表明,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取得,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技、战术水平的充分发挥,讲取决于运动员身体训练、技、战术训练和心理训练等诸多因素。而在激烈的拼搏竞争中,能否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取得优异成绩,将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即取决于心理训练水平的高低。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在训练中表现出色,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运动员,在关键性的比赛中,由于不能较好地把注意力集中于激烈的比赛中去,难以排出外界各种干扰,以至于出现紧张、胆怯等消极情绪的心理障碍,失去对技术动作的控制能力,影响技、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最终导致比赛的失利。

乒乓球运动的特点是球小速度快,旋转线路变化多,加之对手的打法,球拍的性能不同,以及比赛中的领先与落后的频繁交替,使运动员的心理负担加重,心理活动起伏变化大。培养乒乓球运动员心理品质,调动发挥运动员的内在潜能,提高运动员在各种复杂、困难、紧张条件下的稳定心理、善于自控的心理品质是至关重要的。

一、培养心理的稳定性

心理的稳定性是指心理活动在较长时间内指向和集中在某一活动活对象上,实践告诉我们,培养运动员心理稳定性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1.提高主体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心理的稳定性与人的主观心态有关。如果一名运动员对所从事的活动目的明确,任务理解深刻,他就会抱以积极的态度,有意识的控制自我,对训练内容引起注意。

2.心理的稳定性与对象的特点有关

内容丰富的对象,心理容易稳定。因此,从新队员入队的第一天起,就进行队史(如介绍优秀运动员事迹,历届参赛状况及获奖情况等)教育,增强队员事业心与荣誉感,使队员对训练有紧迫感增强责任感,唤起队员从事训练队自觉性。

3.以身作则,并有严格的训练计划

教练员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并有严格的训练计划。做到精心组织、严格训练,培养队员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刻苦训练,严格要求自身的习惯。

4.树立良好队风

要严格制定队规,使每个队员自觉养成坚定的群体意识,做到尊敬师长,严守纪律,爱队如家,积极进取的良好作风。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将全队人员的精力,注意稳定地集中到训练和比赛中去。

二、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兴趣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不是先天固有的。现实生活中也不是件件事情都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只有当外界客体某种独到特点恰巧引起人们的某种需要时,才容易激起队员的训练兴趣,它能对人的情绪形成吸引力进而诱发起人们的兴趣,并由此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快感和满足,并逐渐形成巩固而稳定的志向。

兴趣和心理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它是培养心理品质的重要条件。在培养队员直接兴趣外,还要培养队员活动目的简介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当队员对所从事的运动发生兴趣时,而且在训练和比赛中又能取得较好成绩时,那时他的注意力就会自然而然的集中到所从事的活动中去。此时,如果教练员再辅之以积极性的鼓励、诱导,焕发其努力拼搏进取精神,可不断地提高技战术水平。

三、培养稳定的心理与积极思维的调控能力

思维是人脑简介概括地反映事物本质的过程。积极思维可以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力以赴去争取比赛的胜利。反之,消极思维可导致运动情绪低落,技术动作变形,战术紊乱而最后失利。比赛中运动员想的是“我能胜球吗?平时我输球多呀”等类似有消极思维活动,会使运动员丧失必胜信心。犹豫不决会导致注意力不能较好地集中到比赛中取,影响技、战术的正常发挥。如果想的是“我一定能胜球”“我现在情绪很好,我现在要一个球一个球地去拼、去争。我已经适应并摸清了他的球路,我已找出了对付他的办法,我现在很有信心,一定要拼掉他”。使运动员在积极肯定的情绪中去比赛,定能较好发挥技、战术水平。教练员再比赛中有意调动和激发队员积极性思维,可养成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克服问题的能力。教练员还可结合训练计划比赛要求,把球比一些饶有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如为什么高抛发球比一般发球优越?弧圈球要比一般性供求优越等去引导队员积极思维,让其主动钻研并深刻体味乒乓球的技术动作要领,使队员能在激烈的比赛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战术的应用和技术的发挥中去,从而排除來自外界环境的各种干扰。因此,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与思维的积极调控,就能较好调动与发挥技、战术水平。

四、加强意志力锻炼

一直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自己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在训练和比赛中有意识地培养队员“闹中取静”的本领,主动抵制足以引起分心的外界干扰,有利于队员注意集中。因此比赛条件、环境的设计应考虑到场地、球台灯光和观众情绪等特点。如若运动员对这些环境和条件不适应,都会造成心理障碍,影响技战术水平的发挥。特别是大型比赛,观众起哄,鼓倒掌等嘈杂环境对运动员比赛的心理稳定性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要求教练员平时训练中要有意识地播放一些嘈杂声响录音带获模拟训练等。其目的是培养队员稳定情绪、锻炼意志,保持心理的稳定性。其次,可在大赛前进行较高水平的邀请赛,走出去,请进来,也可请有关领导做鼓励性的讲话,观看训练和比赛,培养队员在较大精神压力下进行训练和比赛。用自己的坚强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努力适应并克服各种恶劣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因素,消除恐惧情绪,增强信心,鼓舞斗志,排除干扰,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

五、结束语

通过对年的训练摸索,形成了我自己的训练风格,在运动员心理培养上独树一帜,运动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所带的成绩有2007年全国乒乓球会员联赛获得青少年团体全国第三名,2008年安徽省女子乒乓球单打冠军,第五届和第六届全运会获得男团女团男单女单共8枚金牌。所有这些运动成绩的取得都与训练得当有关系,特别是心理素质的训练。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浅谈跳台滑雪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相关文章:

滑雪场规范滑雪教学行为的管理规定04-10

快乐的滑雪05-21

和滑雪的作文04-29

滑雪的生活散文05-06

小学写滑雪的作文04-17

滑雪的感觉真好作文05-14

难忘的滑雪高中作文05-22

滑雪二反应进行的方向12-16

写滑雪过程的英文作文04-21

于滑雪场的作文04-21

上一篇:经营管理实施方案下一篇:超越自己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