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钱学森

2024-05-09

课文钱学森(共11篇)

篇1:课文钱学森

《钱学森》课文内容推荐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有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篇2:课文钱学森

著名学者钱学森是怎么样一个人,小学课文内容告诉你。

钱学森小学课文内容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有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篇3:钱学森与西部

钱学森院士晚年退出国防科研一线工作之后, 结合自己常年在西北、西南卫星发射场工作的所见所闻, 明确指出, 西部开发要和农业发展结合起来, 要建设沙产业、草产业和林产业, 促进西部开发农业现代化。应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发展农业生产, 充分利用戈壁滩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 推广使用节水技术, 推进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重点推广应用在实践中创造的“多采光, 少用水, 新技术, 高效益”的沙产业技术路线。他强调, 在西部开发中, 要转变关于西部沙漠的思维定势, 要看到沙漠上也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不仅是治理, 更重要的是开发, 将治理蕴含于开发之中”。钱老认为, 我们在21世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起点必须要高。在开发林产业、沙产业、草产业时, 要强调知识密集型, 要把现代科学技术, 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都用上。而且一开始就搞产业化, 形成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条龙, 并注意综合利用。他在《草原、草业和新技术革命》一文中, 详细论证了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市场观念, 将草原的生态保护、科学利用、资源增值和牧民致富结合。他还用系统工程的思想, 勾画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以及新牧区产业的蓝图。

1999年在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号称“内蒙古私营企业第一强”的东达蒙古王集团, 响应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号召, 斥巨资进军库布其沙漠, 搞起了沙区适生灌木沙柳的产业化综合利用项目。把“绿化”和“产业化”合理对接, “绿起来”和“富起来”有效结合, 创造性地探索了在我国西部沙区恢复生态、发展生产、提高农牧民生活 (即“三生统一”) 的新路。20多年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 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 我国正在逐步实现从资源型草原向产业型草业的积

极转变, 草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已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产业。

篇4:三学钱学森

2009年10月31日,巨星陨落。科学泰斗钱学森逝世,中华大地,无不扼腕痛惜。钱学森去了,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对中国的‘两弹一星’以及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不可替代的历史性巨大贡献,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提升大国地位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科学家。《钱学森》,更是对伟人钱学森的纪念。捧读《钱学森》,能深刻感觉到作家叶永烈创作时的情真意切和精雕细琢。对于大科学家钱学森,我们不但要纪念、怀念,更多地是要学习他。

一学钱学森深远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钱老的信念里,始终抱定“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的信念。当他怀揣建设新中国的理想打算离开美国时,却遭到了无理又无情的羁押。时任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的丹·金贝尔致电美国司法部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就是这样一个能抵五个师的人,威逼利诱不低头,艰难困苦不退缩,硬是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条件极为艰苦。钱学森完全没有嫌弃,与其他科学家一头扎进了我国的“两弹一星”研制工程。最简朴的生活,最简陋的工具,外加一个甚或不能实现的目标,却没有丝毫打消科学家们的研究热情,他们硬是凭着一腔报国热血和雄厚的专业功底,最终冲破重重困难,让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响了全世界……

有着巨大成就的钱学森,不图名,不图利。他为国防科工作出巨大成就,却不是将军;他的科研成果足以让世界撼动,却不是富翁。他把在杭州、上海的几处房产捐给国家,把奖金用来治理荒漠,把工资用来帮助学生。他用《工程控制论》的不菲稿费,给中科大力学系农村来的孩子买计算尺。有的同学把这把跨越近半个世纪、见证师生情谊的尺子珍藏至今。即使在病榻之上,晚年的钱学森仍然心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科研,关切教育,关心年轻学生。

钱学森是爱国的。他学有所成,不因祖国落后不回国,不因生活简朴不工作。他用行动,一笔一笔写实了一个爱国者的真实情怀。我们学习钱学森,就是要学习他浓厚强烈、历久弥坚的爱国精神。相比于钱学森所处的时代,现在的条件优越了,工具先进了,社会文明程度更高了,因而,我们更应该对祖国充满信心,对未来鼓足干劲。

二学钱学森锲而不舍的科学情愫

钱学森一直不愿接受“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的称谓。他说,航天是一项大规模的科技事业,成就归功于集体,而他自己只是恰逢其时,做了该做的事情。然而,有谁不认可他是“导弹之父”呢?他一生专注于科学,科学几乎是他生命的全部。

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到筹建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从美国优越的环境和资源,到中国一穷二白基本状态;从美国科技、教育的大力发展,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的几尽空白,钱学森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国防科学研究中。凭着自己已有的科学成就和研究素养,钱学森大胆设想,开拓性地工作,与其他同志一道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写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業的意见书》,主持并起草了喷气和火箭技术项目报告书……筹建力学研究所,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设立空气动力研究室……

由于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中国的导弹武器研究陷入困难局面。但钱学森等一大批意志坚定的科学工作者,顶住压力,硬是凭着最原始的工具,通过最艰苦的奋斗,实现了导弹武器研制试验的一系列重大突破。1960年2月,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66年10月,中国第一颗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钱学森的功绩,不只镌刻于“两弹一星”,更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上。

在美国,他原本可以成为专家、教授,享受极高的特殊待遇,甚至获得诺贝尔奖。但是,他选择了祖国,选择了在中国落后的基点上勇攀科学高峰。他不畏艰险,不惧辛苦,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为我国的国防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学习钱学森,就是要学习他理想远大、锲而不舍的科学品德。他的科学情愫,理当成为每一位科学工作者的人生指南。

三学钱学森心系未来的教育情怀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对比国外的教育体制和方式,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钱老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世纪之问。有着深邃教育思想的钱学森,无时无刻不在忧心于祖国的教育。在钱老的思想中,人才应该是集大成、得智慧者。因而,中国的教育就应当打破界限,文理并举,科艺结合,专博相济。

“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钱老在多次谈话中,都抒发了自己对教育的见解和期望。他特别推崇自己早年曾从学过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生们爱听什么课就听什么课,那里有各种学术讨论和自由辩论,他感觉到那才是培养杰出人才的正道。于是,钱学森办了一个“系统学讨论班”,一周一次,内容不仅有理工,还涉猎生物学、哲学、信息学等多个领域。每一次讨论都会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大家各抒己见,自由争辩。每一次讨论钱学森都参加,直到他卧病在床。

“老师要教书。”教师脱离本位,钱学森认为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病因之一。不认真教书,或者干脆自己不教书,请别人来代教,把精力大部分花在搞所谓的科研和写论文上,时间耗在评职称比职级上,脑筋用在“走穴”赚钱上,这样的教师如何能教好学生,怎么能培养出人才来呢?《钱学森的航天岁月里》,记述了钱学森当老师,把课讲得通俗易懂,让开火车的、开拖拉机的、开轮船的、管长途电话的不同学生,都能听得懂什么是导弹;仔细审读所有任课教授专家的讲义,使他们做到“深入浅出”,让初学者听懂,从而体现出教师的高水平。

创设自由的教学氛围、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更新教与学的观念,钱学森倡导的教育理念,正是“钱之问”的自我解答。我们学习钱学森,就要学习他诲人不倦、孜孜以求的教育情操。今天的教育蕴涵着祖国的明天。钱老的教育情怀,是蓝图,是责任,后辈当为之坚持不懈。

(本文编辑 谢宁)

篇5:课文钱学森

读《从钱学森身上寻找“钱学森学问”》有感

当要写读后感的时候,我往往会想着随便应付就好了,但是读了《从钱学森身上寻找“钱学森学问”》这篇文献,我仿佛发现了好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尽管这其中仍有一些雷同的观点,但是懂得思考就是创新所需要的一种能力。

文章开篇就是钱学森老先生的经典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想对于这样的问题,社会上的很多人都已经回答过了,而且是从各个方面仔细的去分析,所以出于这个原因,我只想谈的是:什么是杰出的人才?是那些整天抱着书泡在教室或图书馆的人吗?是那些平时不在学习上花心思,临考试的时候抱佛脚就可以考得很好的人吗?读完钱老对师大附中的回忆时,我觉得会创新的人就是杰出的人才。创新的人是灵活的、有逻辑思维和善于总结的人,并且他们不只会抱着理论知识高谈阔论,忽视实际操作。钱老曾多次提到,一个具有创新品格的人,他的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要达到一种平衡,不可能一个逻辑思维很强而形象思维很差的人具有创新能力。我们都把钱老看成一个杰出的人,是因为钱老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拿捏得当,从而具有了创新能力,为世人所景仰。杰出的人知道主次之分,哪些内容该掌握,哪些内容可以暂且搁置,对于这些他们都是心里有数的,并不会对所有的知识盲目地掌握,否则完完全全地失去了学习上的主见,是很难有创新的。因此,当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杰出的人才时,我们才能够知道现而今我们学校在培养杰出人才方面缺乏了什么,往后应该朝着哪些方向去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再者是钱老提出的整体思想,我觉得无论是做什么事情,整体意识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是依靠集体而存在的.,个人力量微不足道,即使有时候看起来是一个人完成的事情其实凝聚了各种力量。在钱老的这一思想中包含了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思想。在我看来,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棘手的问题,用系统优化的办法去处理是再好不过的了。所谓系统优化的方法,就是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从整体上把握系统的功能和性质;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学科之间是相通的,而文献中也提到提到钱老曾经在加州理工学院创办过“系统学讨论班”,这样的班不只是用来研究理工知识,而且涉及哲学,信息学等科目,范围广泛,足以打开学生的视野,这也正好印证了系统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但是在国内,大部分高中在高一就开始分文理科进行学习,学业水平测试过后几乎是文科生只专注于文科学习,理科生只专注于理工科,到最后仿佛是文理科“老死不相往来”,不利于学生跨学科、大思维、多碰撞地进行系统控制的研究,所以还是回到钱老原来的那个问题,我们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那是因为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范围很狭窄,并且没有把研究学问放在第一,教学方式大都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课堂课后没有学术研究的氛围;而在研究学问时又不习惯于在一个大的背景下进行,如此这般,在学术上的观点就容易片面,还谈何杰出与创新。所以系统思想在学术创新这一方面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要想提高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意识,带领他们掌握系统科学的理论,以便他们在往后的学术创作上能胜人一筹,带动整个国家的创新水平。

在阅读中,我还关注到钱老对当今教师的期望。他说,培养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老师要教书,而现实情况是大学老师几乎是以带领学生完成论文,实现大项目为主,忽视学生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建好学术研究这栋大楼的地基,没有地基,摩天大楼总会在人们不察觉的一天倒塌。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由于对各种课程和学术研讨尚未深入涉足,似乎对这样的现实感触不深,但是作为一个师范生来说,钱老的这一期望其实是在向我们敲响警钟,警惕我们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要更懂得扎实学生的基础教育,并且积极地为学生营造学术创新的活跃气氛,让学生不在学习上急于求成,形成刻苦专研的好习惯。

篇6:钱学森精神

郑州四中 高一(四)班 孟新朋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并获得至今唯一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科技界和全社会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标志的钱学森精神是钱学森科学人生的真实写照与集中体现,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人生追求的理想参照和规范坐标。他就是‚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钱学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硬劲;力学、喷气推进、航天技术,钱学森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在研究上的牛劲;新中国的火箭研究工作在火箭专家钱学森的带领下,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在1970年4月2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诞生,并多次成功发送东方红1号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迈出了重要一步。1975年的长征2号成功发射,并且在10年间连续12次成功发射。到84年长征3号成功发射了试验通讯卫星,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五个能自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火箭研究工作,从一片空白,大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并且在国际商业发射业务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世界科技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从古老的梦想飞天到2003年10月15日搭载着航天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这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2005年10月12日上午九时整,神舟六号顺利发射;2008年9月25日晚9点10分,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成功,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发射升空,将在太空与天宫一号对接;飞船上有两个模拟假人,能够实时检测舱内环境是否适合航天员生存;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成功发射;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及长征二号F遥十火箭成功发射;2016年10月17日早晨7时30分28秒搭载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胜利升空的意义深远,不仅对于中国,甚至对于整个人类都具有积极意义。在此次空间实验室任务中,对接轨道和返回轨道高度比以前增加了50公里,神舟十一号任务将首次考核验证空间站阶段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还将首次考核航天员中期驻留能力,通过验证航天员驻留能力,为航天员空间站阶段长期在轨考核奠定基础。在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中国航天将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为人类探索宇宙空间作出更大的贡献。航天科技和航天工业的发展使人类得以脱离地球逍遥漫步于茫茫宇宙空间,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对各个国家现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均具有巨大价值。所有的航天功绩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才能。看着日益强盛的中国,真想高呼一声‚中国!我为你自豪!‛。

钱学森给中国航天事业打了足够的底劲;今天,这位中国航天之父所开拓的事业正阔步向前,冲劲十足!钱老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正是因为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就连病榻上的钱学森还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在北大讲话时还曾说过: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这是很大的问题。这就是钱老的精神,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呀!钱学森就是到了最后还在为国着想,一生为国鞠躬尽瘁。2009年10月31号钱老永远离开了,在缅怀他的同时,他提出的这个‚很大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与攻克。

当前,全社会正在掀起一股学习和践行中国梦的热潮,中国梦连着科技梦,科技梦助推中国梦。大力弘扬钱学森精神,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奉献祖国是科技工作者崇高的道德规范;创新是科学的生命和灵魂,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钱学森人生历程不同凡响,科学成就举世瞩目,学术思想博大精深,精神风范卓尔不群呀!钱学森是国之魂宝,他的一生波澜壮阔。虽然钱老的躯体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的灵魂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钱学森的爱国、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流传。

篇7:钱学森名言

1、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钱学森

2、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钱学森

3、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钱学森

4、Knowledge was boundless。(学无止境)——钱学森

5、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钱学森

6、知识的广度来自知识的深度。——钱学森

7、高等学校的学习,是打基础的时期,应该强调学好基础课程。——钱学森

8、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钱学森

9、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钱学森

10、我姓钱,但我不爱钱。——钱学森

11、你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渴望而不可及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钱学森

12、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而且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钱学森

13、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钱学森

14、生命的经历太多,但年纪太短,装不进去,因此每有人问道到详细时间和地点时,总是含糊以对,和所有彼时在场的人全不巧擦身而过。——钱学森

15、我在美国前3、4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钱学森

16、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钱学森

17、我很高兴能回到自己的国家,我不打算再回美国,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钱学森

18、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钱学森

19、我认为今天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钱学森

20、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钱学森

21、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钱学森

22、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钱学森

23、中国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学森

24、科学工作千万不能固执己见。缺乏勇于认错的精神,是会吃大亏的。——钱学森

25、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钱学森

26、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神殿门,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钱学森

27、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

篇8:民族脊梁钱学森

钱学森, 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回顾这位科学大家的一生, 我们对他做出的贡献和成就不吝任何赞美之词, 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学科, 他推动一个大国成为一个强国……

睡狮千年, 一夫振臂万夫雄

钱学森是浙江临安人, 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 1929年9月考入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1934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留学生, 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 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 并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 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 并与导师冯·卡门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 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36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成为与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拥有这样一份履历的钱学森, 让任何机构和国家都“爱不释手”。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 国家百废俱兴、内外交困。面对这样一个局面, 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远在海外的留学生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 热情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来。时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的钱学森更是归心似箭, 他辞去了工作, 谢绝了恩师的挽留, 毅然决然地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 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 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 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这样一位曾参与过“曼哈顿工程”等多项美国国家核心技术研发的希世之才, 因此而受到美国政府迫害, 遭到软禁。经过周恩来总理和美国外交谈判等不懈努力, 1955年10月, 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踏上祖国的土地, 开启了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崭新的一页!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钱学森自从回到祖国, 便积极投身于我国的航空事业, 而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 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甚至人才都得从头培养。经过细致的调查和研究,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同年, 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 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 并任命他为委员。自1958年4月起, 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 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从理论到具体技术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 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 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1960年11月5日, 经过我国科研人员数年艰辛努力, 我国第一枚仿制苏式的近程液体地地导弹 (后命名为“东风一号”) 发射成功, 聂荣臻元帅称“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从此我国的军事装备的序列逐渐丰富起来, 从常规武器到战略武器一应俱全。

同时, 我国通过仿制苏式导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导弹研究体系, 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导弹专家, 为我国后续发展航空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4年10月, 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 钱学森又承担起了研制火箭运载原子弹进行远程攻击的任务, 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 完成两弹对接——“枪弹合一”, 1966年10月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两弹”结合试验, 从第一次核爆炸到小型化核弹头, 美国用了13年, 苏联用了6年, 而中国仅2年就一举成功!核爆震惊了世界, 西方媒体惊呼:“中国这种闪电般的进步, 是神话般地不可思议”, “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 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两弹结合成功粉碎了美苏帝国主义对我们新生政权的核讹诈, 我们建立起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核保护伞!

1965年3月, 钱学森等人参与制定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 (1965-1972) 》 (简称“八年四弹”规划) , 规划在8年内研制出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中程导弹“东风三号”、中远程导弹“东风四号”和洲际导弹“东风五号”这4个型号的地对地火箭, 每个型号的射程比前一型号翻一番以上。虽然因为各种原因, 这份8年规划推迟了8年, 但终归得以实现——至1980年, “东风五号”洲际导弹成功射入太平洋, 最终实现了我国从中近程导弹到洲际导弹的跨越。钱学森为规划的每一步都倾注了大量心力, 使这份规划成为了中国发展航天运载工具的路线图, 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50多年来, 中国航空人沿着钱学森开拓的道路, 艰苦奋斗、自主创新, 完成了国家多个重点型号的研制与专项生产任务, 研制的飞航导弹其射程覆盖远中近程, 发射平台包括舰艇、潜艇、飞机、车辆, 飞行高度覆盖高中低空, 飞行速度涵盖亚声速、超声速, 能攻击海上、陆上等多种目标, 使我国航空工业综合实力有了质的飞跃, 建立和巩固了我们世界大国的地位。

篇9:“二读”钱学森

钱学森这个名字既平凡而又伟大,平凡得如同隔壁的大叔,伟大得又如顶天立地的圣人。这位在2009年驾鹤而去的历史老人,依然活在我们心中,并时常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钱学森被评选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组委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凝练朴实的语言,总结了这位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和卓越成就。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钱学森本身就是一本厚重大写的书,他本身留下的财富是难以估量的。但身为肉身的人,谁也脱离不了寿终正寝的自然规律。为使钱学森的精神永存,为让他的事迹励志后人,在钱学森生前,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收集整理钱学森事迹的相关资料,先后推出了《走近钱学森》和《钱学森》两部传记,以寄托人们对已故先贤的纪念和缅怀之情。

《走近钱学森》42万字,《钱学森》65万字,两部都可谓是大部头作品,大作家写大作品,大作品写大人物,是相辅相成的。在读前一本《走近钱学森》时,我已深深被钱学森的爱国热忱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所感动。我觉得这部书足以涵盖钱学森的丰富人生,之后当《钱学森》又出版时,我就有点惊讶了,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两部作品是否有重复的嫌疑?为了比较两本书的异同,我首先从目录一 一“核对”,两本都是由“冲破罗网”“华丽家族”“美国深造”“火箭专家”“一将难求”“两弹一星”“梦圆飞天”“金色晚年”八部分组成,单看目录大标题,是绝对找不出两本书的差别的。由此我内心难免对大作家叶永烈产生了质疑,但我并没有说出来。待真正把这两本书读完,我才深深理解了叶永烈投入大量精力创作两部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走近钱学森》一书中,作者收集了大量的图片,估计有200幅上下,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本书首次在公共媒体发表面世的。在以图说事的同时,叶永烈又多次实地采访钱学森本人,甚至远涉重洋采访钱学森的旧朋故友,来加大本书的信息量。在整部作品布局材料时,将图片与文字进行了完美结合,使钱学森的传奇人生得以完整地刻画,让读者在事无巨细中对钱学森有了精细化的了解。叶永烈是写传记的高手,多年的写实素养,让他在钱学森丰富人生经历中不惜笔墨,用大开大合的气势,用笔纵横捭阖,整部作品充满了跌宕起伏的阅读快感,使钱学森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在本书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从而给青年一代认识钱老的阅历,感受钱老的爱国情怀,体会钱老的精神魅力,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阅读空间。

本书再一次体现了哲学家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真谛。钱学森正是有了广博的知识储备,才得以让他在爱国热情的驱使下,有能量掘动铁块一般的禁锢,在太平洋的两边打了一个来回。毫不夸张地说,本书既是钱学森的个人传记,更是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发展史,是中国作为大国并迈向强国的崛起史,从而也体现了钱老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发展与强大是紧密相连的这一事实。

2010年12月,由著名传记作家叶永烈再次撰写《钱学森》出版后,我还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完了。要说与《走近钱学森》的异同,我觉得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后者把钱学森变得更厚实了。也就是说,正是由叶永烈的诚实劳动,把一个高高在上的伟人,平民化了起来。尽量使钱学森身上神圣光环退却,去掉了神圣的笼罩物,但却丝毫不减轻他伟人的历史地位,因为伟大寓于平凡之中。

从书里的文字和图片中不难发现,叶永烈在完成《走近钱学森》后,一点儿也没有放松对钱学森资料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为此他北上京都,南下余杭,实地采访在钱老生前身边工作过的人员、同事、学生等数十人,去抢救那些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把新收集到的资料和图片,和原先《走近钱学森》一书中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于是就有了皇皇巨著《钱学森》。

在叶永烈所著的传记著作中,其主人翁所处的历史阶段,都有很复杂的历史背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叶永烈直书了钱学森的“敏感问题”,在 “多产岁月”,在“大鸣大放”,在“四清”运动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钱学森去随大流也就在所难免了。

叶永烈认为钱学森是一个深邃的大海,他的两本巨著,对于这片汪洋大海来讲,是很有限的。因为在叶永烈采访钱学森时,被采访者已是耄耋老人了,沧桑的以往很难再现到脑海里来,更由于钱老的中规中矩,不事张扬自己,他的身世和经历,很多都是他身边人的历史记录或者口述,至于钱学森本心的这座富矿到底还能够开采多少宝藏来,那只能是个未解之谜了。无论怎么说,两部钱学森的传记,如同经久不息的火炬,烛照着来者的道路,在钱学森精神的感召下,涌现出来千万个“新钱学森”,去接力他未竟的事业。

通过对《走近钱学森》和《钱学森》两本书的学习,既深层次透彻了解了钱学森伟大的一生,也再次见证了叶永烈力透纸背的创作精神。出于对钱学森的怀念和景仰,不妨以“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阎肃对钱学森老人富有诗意的评价来结束该文吧:

“大千宇宙 浩瀚长空,

全纳入赤子心胸。

惊世两弹 冲霄一星,

尽凝铸中华豪情,

霜鬓不坠青云志。

寿至期颐 回首望去,

篇10:钱学森语录

“这个思想是中国人的,在目前还宜保密。请不要向外人讲!”(《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344页)

2、“脑科学的出路在于从定性到定量综成法。”“混沌不是非决定性的,混沌是有规律的。”(《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597页)

3、“智慧只能诱发,辩证思维也只能从练习中领会,从失误中总结。也就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597页)

4、“近日来,我想中国古代说的超脱,今日能否做到?我认为能够做到,就是要到达大智,即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世界并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自我。这才是真正的超脱,而不是什么和平协调等等。古人的那一套是想超脱而实质上超脱不了,只好念阿弥陀佛。”(《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693页)

5、“不能迷信外国人,就连爱因斯坦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懂马克思主义哲学!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才是真正思想解放的人。”(《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178页)

6、“先有思维后有语言,但语言发展了,也有助于思发展。语言和思维是有这个辩证关系的。”

“我此刻认为研究文艺语言学,把文艺语言、俚语、禅释语言的规律找出来,那也是研究形象(直感)思维的一个门路。”(《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324页)

7、“人脑的活动太妙了。但人脑又有个缺点,自我不是一个,有几个,一般是不相往来的,可是在特异功能状态时,又能够交往。所以人体科学的研究又同思维科学有关。美国一个搞超心理(panapsychdogy)的科学家Kippner说研究人体的最大目的就在于开发人的创造性。这话有道理。”(《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33页)

8、“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看问题、分析问题。第一个层次,人体是物质的,说到底无非是细胞、分子、原子、原子核和电子……都是物质;但这个结构是十分复杂的,生理学至今还未弄清楚的东西。第二个层次的研究课题是这一复杂人体结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更难了,直到此刻还不断有新的发现。第三个层次,人脑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心理学至今未能解决人脑的全部活动问题,所以有人说心理学还不是科学。不但如此,第三个层次的研究课题,也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即人脑对人体其他部位的作用和反作用,神与气的相互作用。道教医学和内丹学就强调这第三个层次的问题,也是道教医学和内丹学的最重要贡献。

“这一观点是精神与物质之相互作用,而精神本身又是有其物质(脑结构、脑细胞)基础的,所以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我们必须强调三个层次的观点,是人体科学的观点。人体科学的观点比西方医学强,就在于把中国道家和道教的人体观同中国医学的人体观吸取过来了。”(《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851~0852页)

9、“我想,意识是由于人的实践产生而储存于人脑的;而认识则是意识经过思维加工的结果。当然认识又储存于人脑。所以人越来越聪明。”(《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075页)

篇11:钱学森名言

2、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3、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4、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5、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6、中国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7、科学工作千万不能固执己见。缺乏勇于认错的精神,是会吃大亏的。

8、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9、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

10、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

11、高等学校的学习,是打基础的时期,应该强调学好基础课程。

12、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13、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14、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5、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而且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

16、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17、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钱学森励志名言名句钱学森励志名言名句。

18、我个人仅仅是苍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19、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20、我很高兴能回到自己的国家,我不打算再回美国,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21、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22、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23、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24、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

26、我姓钱,但我不爱钱。我个人仅仅是苍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27、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伟大国家。

28、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29、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30、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已经很高了,不要把荣誉都堆到一个人的头上,务必将这一荣誉授给别人。

31、我在美国前3、4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32、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

33、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34、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35、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36、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37、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38、我在美国前3、4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39、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40、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41、中国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42、“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

43、“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

44、“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党,是国家!”

45、“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46、“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钱学森励志名言名句格言大全。”

47、“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48、“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49、“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上一篇:穹顶施工组织设计下一篇:大学生夏令营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