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施工组织设计

2024-05-09

穹顶施工组织设计(精选6篇)

篇1:穹顶施工组织设计

通过影片我们也应该借雾霾治理的机会,让更多的人知道,其实天然气要比煤炭和液化气更经济更环保,使大家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天然气作为绿色、低碳、循环新能源的优势。文库网为大家提供“组织观看《穹顶之下》心得体会精选模板”,欢迎阅读。

组织观看《穹顶之下》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一】

能见度低不知道是雾还是霾的原因,肺炎的高发也不知道是体质还是空气的问题,首都春天的黄沙四起更不知道是天灾还是人为……总之,工厂的污水还在无休止的流进河道,烟囱的白烟还在没完没了的排入大气,GDP的增长也在靠煤燃量的第一而带动…没有高度制约必然没有好的环境。

大家知道前段时间热播的《穹顶之下》在短短的几天就被封杀,既然能够引起舆论问题,那么政府为什么深入调查,了解背后的真相,向公民解释怎样燃煤才科学,什么样的汽油才合格,怎样地汽车才算符合标准……让公民切实行驶自己的知情权,知道柴静是否在夸夸其谈,让人们知道政府的可信度还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政府的做法却是不解决问题而无情的将其封杀,这和此地无银三百两有什么区别,然而政府的封杀又有什么意义呢?倘若环境问题存在,即使看不到那些视频又能怎么样,我们看到的必然是更可怕的灾难;倘若不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那么即使有这些冠冕堂皇的数据和视频又能怎么样呢?所以,政府应该严格调查监控,而并非封杀。也就是说良好的环境氛围需要政府制度的制约。对于柴静的这段记录视频形成了赞成与反对的两种势力,倘若你细心观察,你自会发现虽然他们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有一个核心的共通点就是都认为环境保护是刻不容缓的。那么既然如此,一个个都绞尽脑汁想着怎样击倒对方,一个说对方被柴静洗脑了,一个说政府不懂民意。那么请问你们费尽心思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呢?会有环境改善的可能性吗?没有,那绞尽脑汁还不如去想想怎样改善环境。更有甚者看到这段视频都大肆说自己从明天开始每天戴口罩,那么请问你罩得住你的嘴,罩得了你的食物吗?罩得住环境吗?倘若中国人都各顾各,都如此自私,那这个民族早都灭亡了。所以,即使有再好的环境保护心,如若认知有问题,一切保护都是空谈。记得在该视频片段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柴静姐姐问环保主管领导这刺鼻的是什么气味,这位领导笑着说我没有你那嗅觉。试问如果每个人都将问题归咎于条件,都用嗅觉谈问题,那么还会有什么可能走向成功呢?作为政府领导人员不知道为成功找方法,却只懂得为失败找借口,这样,政府的宗旨还会不变吗?也有这样一个镜头:当环保部门查加油站时,惊人的是加油站老板说你是环保局,你无权扣留我的执照。我好奇的是你的加油站已经破坏到环境,为什么环保局就无权呢?我真不知道有口无牙的环保部门会有多么尴尬。既然无权,这样的部门存在不知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政府官员和政府部门管理结构是决定环境优良的主导因素。一位曾经当选中国记者风云人物、央视十佳主持人的美女记者,一位思想锐利、口齿伶俐的女子既然都能放弃自己如此优越的工作走此道路,足以说明问题了,若依旧如此,“霾也许就不仅仅是她的个人恩怨”了。

醒醒吧,亲爱的人们,别让这空气的雾霾里飘散着的全是利益的铜臭味。请还我们碧水蓝天好吗?

组织观看《穹顶之下》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二】

近日,著名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看后感受特别深刻……

柴静在纪录片开始,讲了自己做这个纪录片的原因是她女儿的病,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新闻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来自于客观现实,同样来自于公众期待。对于雾霾,公众已经并不陌生,然而究竟雾霾为何物,很多人却并不清楚。不管是出于记者的职业习惯还是出于母爱情深,柴静的《穹顶之下》无疑为公众打开了了解雾霾的另外一扇窗口。这既是对雾霾现象的一次科普,同时也是对雾霾治理的强烈呼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却少有部门和人去做这样的科普事情。

作为对环境污染问题关注的公民,柴静自费进行雾霾调查似乎很正常,但穹顶之下不该让柴静们孤独前行。虽然这类自费调查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发的公民责任感,但实际上是公民个人在主动为缺位的公共职责在补位。我认为,解答环境污染的社会现实问题,我们的有关部门应该更努力地主动作为,从而让每一个人都要增强自己的公共职责感。

组织观看《穹顶之下》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三】

2015年2月28日,中国的社交网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部纪录片引发的刷屏。

这部纪录片,是前央视记者柴静的《穹顶之下》,一部关于霾的调查纪录片。

她用一贯平缓的语速,向你道来这么多年存在在我们周围,却一度被忽视的霾天。一时转发者众。

柴静介绍,公布女儿的病情,自己此前顾虑很多,因为“必须要考虑说出来之后,女儿将来会承受什么。”后来丈夫劝她“我最深刻地感觉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后,才会对空气污染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他说,“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个基本动机。”这句话对柴静产生了作用。“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

我们首先来明确雾霾这个概念。

从本质上讲,雾霾是一种气象现象,是以能见度为主要判断指标的气象现象。雾霾是雾与霾这两种天气现象的合称。但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目前,对霾天的观测和预报,主要依据的是2010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今年,中国气象局将有新的标准发布。

“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使暗物体微带蓝色。在2012年前,杭州采用人工观测方式,凭肉眼观测颜色的变化、能见度等来判断,2013年年初,杭州把人工观测改为24小时自动观测系统,执行的行业标准为中国气象局所出台的标准。”杭州市气象局副局长宋健曾在采访中这样告诉记者,这一行业标准将相对湿度从60%提高到80%,原来被考虑为轻雾的天气现在都被归为霾天气,实际可能是雾霾混合。“简单地说,现在雾多的时候也被列为雾霾,但此时空气中的PM2.5可能并不高。”

因此,雾霾天不一定就是大气污染天。当雾出现时,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浓度有可能是很低的,达到优级水平;根据气象观测规范,只要当日观测到霾,就记作霾日,但当日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并不一定高。

那怎么样的天才是污染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环保人士说,污染天是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来评价的,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一氧化碳、臭氧、PM2.5。因此雾霾天和环境空气的好坏是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双方有一定的联系,但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柴静的纪录片中提到,市民有环保投诉,可以拨打12369环保热线。

据钱报记者了解,目前,环保热线的处理机制是,将投诉建议意见归类,属于环保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如果属于市本级的,则有市本级处理,如果属于某区的,则转交给该区环保部门处理。

不过和柴静视频中提到的“100%现场处理”不同,并不是说,所有的投诉12369都会受理。

记者试着拨打了一下12369的电话,得到的回复是这样的:一些并不属于环保部门管辖范围的,例如城市垃圾处置,12369并不会派专人到现场,而会转给有关部门来处理。

如果遇到环保投诉,也得根据实际情况,先做了解,如果有必要,环保部门就会到现场进行处置。

柴静试图在纪录片中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雾霾是什么?纪录片中柴静携带仪器,做雾霾健康测试,并作为志愿者参与人体实验,分析呼吸成分,拍摄肺部深处碳素沉淀的后果,想向大家解释“雾霾是什么”,性质、危害、构成。

柴静介绍,一年中她以个人身份拜访能源、环保领域内的专家以及职能部门,包括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韩俊等国内高官以及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等—没人拒绝提问,在回答时都毫无保留,直面问题。“我觉得他们都希望能公开地讨论问题,因为问题呈现就是解决的希望。”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处的处长李昆生,“他让我很惭愧,有时候我都觉得某件事做不下去,不太可能,他还在继续发表文章,不断往前推进。深夜有时会收到他的两三篇文章,文中的急切之情和为公之心对我是一种感染。”采访对象的积极态度让柴静感觉,中国有很多人希望环境能够改善,并在为此努力。

除了已经上线的纪录片,柴静还把一年的采访所得发给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希望对正在修订的《大气防治法》有所参照。“他们逐字看完,附上建议,返还给我,并打电话表示感谢,说会在修订时考虑相关问题。”同时,她还把资料发给了正在制订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方案的小组成员,“得到的反馈也让我很意外。他们提出的唯一意见是,如果篇幅不限,可以谈得更多……”

“我想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态度是,改革在中国适逢其时,需要让大众更多地知情参与,更多地讨论,达成共识。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没人比普通人更清楚自己身边的污染源,也没人比我们更爱护自己的家园。

观察家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今天被“柴静与雾霾的个人恩怨”刷屏,自费百万耗时一年调查,值得手动点赞。跟举报刘铁男类似,这是个人品牌、独立意志、主题遴选、专业素养、调查耐力、时机把握和渠道资源的集合,更重要的是,本人为此承担的风险与代价只有自己清楚并消化。这是自媒体的魅力之一,无关商业,言极穹顶,瓦解文宣。

柴静的节目对中国的意义,觉得有点像戈尔当年拍的全球变暖纪录片对世界的意义(戈尔为此拿了诺贝尔和平奖)。她把大气污染这个问题做得很生动,多角度和深入。别的不说,她没有选择逃避或者沉默,而是选择了面对。这也是中国今天非常缺乏的公共精神。非常了不起!

非凡之人,出手不凡。

组织观看《穹顶之下》心得体会精选模板【四】

3月1日下午,爸爸打开电脑,从凤凰频道搜到了《穹顶之下》,这是原央视著名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一部调查雾霾的纪录片。

这部片子时长103分钟,记录了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的雾霾,围绕着雾霾从哪里来、是如何形成的、怎样减少雾霾,柴静从国内到国外,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执法部门、科研院所等,足迹遍及欧美、亚洲,历时一年,才拍摄完成了这部公益纪录片。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了解到,中国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费过多,并且在利用的过程中不注意环保,如煤炭、油料燃烧不充分,在运输过程中防护措施不当,工厂的废气、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汽车排气管不加装尾气处理器,工地施工的沙土扬尘等,这些废气、扬尘等混合,可能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造成新的危害。这些年,我们了解到PM2.5,就是衡量雾霾的一种指标。再加上,我们国家的一些部门职责不清,执法不严,导致这些年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对环境的破坏非常大。就如濮阳市,以前是卫生城、环境城、园林城,但是现在油田马颊河的水时常发出恶臭让人窒息,经常出现能见度很低的.雾霾天气,化工厂难闻的气味到处弥漫等等。

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能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留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其实,柴静在纪录片中告诉了我们,英国伦敦曾经发生过“大烟雾”事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曾在发展过程中发生过严重的污染,但是最后都下定决心治理成功了。柴静也告诉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可以为减少雾霾作出大贡献,比如短距离就不要开私家车了,发现餐馆油烟没有加装处理装置、发现工地沙土没有防护、柴油大卡车没有装尾气处理器、工厂偷排等加重雾霾的事件,人人都可以拨打12369举报。

在浩瀚的宇宙,目前只有地球适合人类居住。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地球有一天承载不了这些污染,就会反过来报复人类,我们的灾难就真的来了。维护我们的共同家园,需要你、我、他一起,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人人都做地球的主人,真心地对待我们的美好家园。我相信,只要我们都行动起来,雾霾一定能够治理好,人类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组织观看《穹顶之下》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五】

刚刚看完这部关于雾霾调查的记录片,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沉默了许久,想了很多。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那个小女孩的回答:没有看见过蓝天,没见过星星,没有见过白云……这对我们来说在意味着什么?我们在十年后的今天是否也正在面临同样的现象?

雾霾是什么?雾霾有什么危害?雾霾是小于2.5微米的颗粒。当人们把雾霾吸入人体时,人们的死亡率就会随之上升。当看到一座座城市被雾霾笼罩时,心里在想:那里到处都是飞扬的尘沙和四处飞散的毒气,我们会呼吸入大量的灰尘,这样就会得病。据现在统计,我国每年有五十万人而吸入大量的灰尘与毒气而死亡,这真是难以置信。

雾霾从哪里来?大都从工厂里散发出来,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之中,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这些都怪人们不植树造林,不严格管理,破坏的大自然。再这样下去,世界将被这可怕的“恶魔”吞噬了。

我们能做什么?这次雾霾调查报告就是为了唤醒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身做起的责任感。通过《穹顶之下》,柴静以一个母亲的爱心和理性,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切实认知雾霾危害,放弃我们的私心和懒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减轻雾霾做贡献。例如:积极参加植树造林;不焚烧垃圾;不吃或少吃野外烧烤;出行少坐私家车,多步行或坐公交车等。

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就会在不远的将来生活在干净的蓝天下,还天空一片蓝天,给人类一个生存的希望。

篇2:穹顶施工组织设计

由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一经播出便引起热议。柴静通过这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雾霾问题,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并且形象化的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

在视频中,有一个词,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无组织排放”。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即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低矮排气筒的排放属有组织排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工业烟尘排放,大多属于有组织排放,工业粉尘排放,大多属于无组织排放。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或多或少存在无组织排放,工业无组织排放的危害与后果已经引起了矿山、采石场、钢铁厂、火电厂、港口、堆场等工业生产企业、环保企业、环保部门以及公众等多方的关注。

根据2014年3月环保部和科学技术部联合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先进技术汇编》第六章,我国目前采用的工业无组织排放源处理关键技术为综合抑尘技术,主要包括生物纳膜抑尘技术(又称生物纳米抑尘技术)、云雾抑尘技术以及湿式收尘技术等关键技术,适用于散料生产、加工、运输、装卸等环节,如矿山、建筑、采石场、堆场、港口、火电厂、钢铁厂、垃圾回收处理等场所。

篇3:穹顶结构模板施工技术

关键词:穹顶结构,施工技术,荷载计算,放样排版

随着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兴起, 中国设计师们开始挖掘自身的建筑文化, 设计造型多以新、奇、特为形象设计。每栋建筑都加入设计师的活跃元, 融入民族艺术, 使整栋建筑造型生动活跃。在特殊地理位置表现出特殊的自然美。

1 工程概况

庆阳市西峰商业步行街01区商住楼主入口工程, 位于庆阳市西峰区市中心西大街, 在整个步行街建筑群北端中间, 作为主要人行通道口。建筑物占地面积925m2, 建筑总面积3523.85m2, 建筑物总高为27.97m, 见图1。

主入口部位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 设计三层, 一层为通道, 二、三层商场。一至二层层高均为5.00m、三层层高为6.00m。穹顶最高点层高14.49m。

2 工程难点和特点

2.1 工程难点

(1) 穹顶结构下部设计有大跨度水平梁, 模板支撑架体必须综合考虑计算。

(2) 穹顶部位为异型结构, 对项目管理人员及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高。

(3) 纬向梁底模板、径向梁模板为扇面, 壳板模板为曲面, 材料浪费大, 施工成本高。

(4) 壳板模板为曲面, 纬向梁侧模板为圆柱面, 受钢管架体及木方的刚性限制, 放样尺寸确定难度大。

(5) 穹顶结构虽然整体为壳形, 但其平面投影为圆形, 纬向梁、径向梁以及下部竖向梁上柱尺寸及位置相对固定。

(6) 穹顶部位自由高度大, 施工安全管理防范措施要求细致。

(7) 工程地处庆阳, 远离公司本部, 只能依靠当地现有条件组织施工。

2.2 工程特点

穹顶平面投影圆形半径为11.25m, 穹顶内径为8.49m, 穹顶部分设三道纬向框架梁及十六道径向框架梁, 梁截面为250×400mm、250×500mm、250×600mm, 板厚120mm。

3 模板方案设计

3.1 荷载计算

材料自重取值:钢管ф48×3.2:38.4N/m;扣件按:18.4N/个;扣件自重按集中荷载施加在节点处。考虑参与计算分析荷载:恒载分项系数1.2, 活载分项系数1.4, 施工面模板、方木自重:0.35KN/m2;施工活荷载3KN/m2;倾倒混凝土标准值取6KN/m2;振捣标准值取2KN/m2;混凝土重 (包括梁板) 按5.5KN/m2。

3.2 内力分析及立杆稳定验算

立柱稳定性计算: (A=450.3787mm2, Kh=1.15)

立杆计算长度L0=uh计算长细比λ=L0/i (i=0.0159m) <210

计算参数数据:

U:对角立柱:1.678, 中间立柱:1.404;

λ<210:对角立柱:200.5, 中间立柱:1.678;

φ:对角立柱:0.1795, 中间立柱:0.2514;

N:对角立柱:13.24k N, 中间立柱:20.14;

N/φA:对角立柱:163.8, 中间立柱:177.9;

KhN/φA<205:对角立柱:188.3<205, 中间立柱:204.5<205;

浇筑完使用阶段的荷载小于施工阶段荷载, 故没有验算!

4 模板施工

4.1 支架及模板选料

(1) 模板支撑体系采用钢管和扣件组合体系, 支撑架体立杆从穹顶平面投影圆心径向往外排尺寸, 纬向排距为750mm, 径向立杆间距按照600mm排布, 按照梅花形布置立杆。水平杆间距确定为900mm, 扫地杆从地坪以上250mm按照径向放射性布置, 纬向采用1000mm短钢管加设扫地杆。剪刀撑按照径向加设在立杆上。

(2) 纬向梁、径向梁以及下部竖向梁上柱尺寸相对固定, 选用弯曲度较好的竹胶合板模板和40×60mm木方进行模板拼装。纬向梁侧板及径向梁底板选用12mm厚竹胶合板, 纬向梁底板、径向梁侧板以及下部梁上柱模板则选用12mm厚竹胶合板。木方选用湿度较大柔性较好的。

(3) 工程壳板模板均为曲面, 受支撑架体及木方的刚性限制, 因此最终确定排版尺寸只作为现场选料参考, 壳板模拼装在所有架体、梁柱模板完成后进行施工。

4.2 模板放样排版

穹顶模板按照水平投影扇形确定排版尺寸, 作为现场选料参考。梁模板按照放样尺寸下料, 具体排版见图2所示:

4.3 模板施工工艺

(1) 在已经施工完毕的9.970m板上进行定位放样弹线, 确定穹顶平面投影的圆心位置后依次往外弹出纬向梁的投影边线, 然后弹出径向梁的投影边线, 最后弹出15.970m水平结构的梁边线, 并用不同颜色油漆进行标识。

(2) 屋面圆形穹顶施工时, 15.970m处梁及穹顶外围屋面必须全部施工完毕, 并且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100%, 继续搭设穹顶模板架体。立杆搭设全部选用6m高钢管, 搭设完成后在顶部先张挂安全网, 并加设剪刀撑, 然后在15.970m大梁上弹出梁上柱及径向纬向梁的定位线, 并将楼层标高控制线引测到位, 作为确定立杆高度的控制线。

(3) 立杆搭设完成后必须复核尺寸, 所有立杆支撑点均确定支撑高度。然后首先梁上柱模板, 以便确定梁底模端部位置和尺寸。

(4) 梁上柱模板支设完成后复核标高、位置及尺寸, 待全部检查合格后再支设纬向梁底模板的水平杆并安置梁底板, 全部纬向梁底标高复核完毕后再支设径向梁底模的水平杆, 在梁底模木肋上按间距30cm裁半缝, 深度控制在6~7cm, 然后将径向梁底板固定在水平支撑杆上。

(5) 用海绵胶条粘好所有梁底板模板外边后开始固定梁侧模, 纬向梁的侧模板支撑在底模上, 径向梁的侧模板靠在底模板边上。纬向侧模的木肋按间距30cm裁半缝, 深度控制在6~7cm, 侧帮采用步步紧和斜撑杆顶好。

(6) 所有梁模板完成后加固支撑体系, 将梁柱模板加固到位, 从而将壳面板分为多个板块。每个板块单独复核尺寸, 壳板支撑立杆上按照纬向固定50cm短钢管, 以便铺设径向木格栅, 木格栅每隔50cm在底部裁3cm缝后固定在短钢管上, 固定完成后在木方上部间距50cm裁3cm缝, 从而保证壳面的曲度。

(7) 将模板按照设计排版尺寸加工成不规则梯形, 在铺设过程中按照实际尺寸切边及刨边, 板模板应顶梁侧模支设, 壳面板模板大面积铺设完成后, 局部空洞从底部进行修补, 最后从上部将修补部位用1:2水泥砂浆抹平整。最后将所有拼缝及修补部位粘贴胶带纸。

4.4 模板拆除

(1) 拆模时间按照同条件试块100%强度为准。

(2) 拆除时先拆壳板模板, 后拆纬向梁侧板, 再拆纬向梁底板, 然后拆径向梁的底板和侧板, 最后拆梁上柱模板。

(3) 拆除模板后及时修补混凝土观感缺陷。

5 结束语

该工程利用了现场的旧胶合板, 节约了工程成本, 从完成的效果来看混凝土底面观感质量、顶部圆球尺寸及表面质量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圆满的体现了建筑设计的效果, 目前该工程已经交工使用, 已经成为当地城市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1]易水.商业空间的创造与整合[J].时代建筑, 2005 (2) .

[2]刘绍昆, 徐光霞.模板工程安全·操作·技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7.

[3]徐伟, 陈东杰.模板与脚手架工程详细图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4]江正荣.建筑施工计算手册 (第二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篇4:穹顶施工组织设计

关键词:弦支穹顶;结构施工;全过程;模拟;技术;措施;分析

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弦支穹顶结构施工应用最普遍与成熟的方式即为张拉预应力索结构施工技术,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换句话来说,弦支穹顶结构施工阶段分析的重点内容在于对张拉全过程的分析。然而当前的实际情况在于:相关研究学者有关张拉过程的分析并未能够深入考虑施工全过程模拟相对于施工工艺的影响,并且有关张拉机理的研究也存在较为显著的缺失,以上问题均直接导致了所确定拉张模拟算法无法完全与工程实际相契合。本文基于对弦支穹顶结构施工技术的分析,提出了包括施工顺序、预应力张拉施加形式、临时支撑系统以及预应力张拉形式在内的四大关键施工环节模拟参数,并借助于有限元分析方式构建相应的时变模型与计算程序,现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 弦支穹顶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大量工程实践研究结果表明: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弦支穹顶结构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与施工技术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针对施工阶段张拉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的前提在于对现阶段弦支穹顶结构施工技术做出合理分析与研究。具体而言,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施工顺序:包括杆件拼装、结构张拉以及结构吊装这三个方面;②预应力张拉施加形式:包括张拉环向索、张拉径向索以及顶升撑杆这三个方面;③临时支撑系统:包括满堂脚手架、临时台架以及临时支撑这三个方面;④预应力张拉形式:包括张拉顺序与张拉批次这两个方面。

二 弦支穹顶结构施工全过程模拟措施分析

我们知道,在弦支穹顶结构性施工全过程当中,拉张施工阶段从本质上来书属于一个时变性过程,即包括杆件个数、荷载作用力以及准结构边界性指标在内的相关参数均处于动态变化性过程当中。换句话来说,若将初应变作用力视作结构参数的一种特殊性表现形式,将其引入计算模型当中,则整个拉张过程就是一个时变过程,其在模拟内容、预拉力以及荷载等各个方面均与使用阶段数值模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详细来说:①使用阶段起始几何数值模拟为建筑设计几何,而拉张阶段几何数值模拟为放样几何;②使用阶段基本构件数值模拟为网壳、撑杆以及索,而拉张阶段基本构件数值模拟为网壳、撑杆、索以及临时性支撑;③使用阶段预拉力数值模拟为不变,而拉张阶段预拉力数值模拟为变化;④使用阶段荷载数值模拟为变化,而拉张阶段荷载数值模拟为可能不变。基于以上分析,针对弦支穹顶结构施工全过程的模拟重点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临时支撑数值模拟分析

很明显,对于弦支穹顶结构性施工而言,施工过程中临时性支撑作用力的增减将导致施工结构数值模拟过程中变边界特性产生一定影响。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确保临时支撑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将直接关系到模拟变边界特性的取值。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临时性支撑形式仅仅存在于弦支穹顶结构性施工的作业阶段,在整个弦支穹顶结构张拉拱起且建筑施工主体结构完全与临时性支撑脱离之后,临时性支撑将完全退出施工作业。结合临时支撑的受力形式,通过对轴向压力的承受性分析能够确保临时支撑模拟的准确性。

(2)施工顺序及张拉力施加数值模拟分析

可以说,分析模型中所确定的结构荷载作用力、临时支撑数值模拟结构、预应力施加方式以及数值模拟过程中张拉顺序的确定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弦支穹顶结构性施工顺序的模拟与确定。一般情况下推荐选取前进法对整个施工顺序予以模拟,采用施加初应变的方式对环锁张拉形式及张拉作用力与模拟,结合由外至内的方式进行张拉分析。

(3)张拉过程控制变量的确定分析

在张拉施工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弦支穹顶结构将逐渐与临时支撑部件相脱离并逐步成形,这也就使得结构变形相对于张拉作用力的敏感性有所减少。从这一角度上来说,针对张拉施工过程进行的模拟分析等同于给定各环锁部件在各个张拉阶段目标预拉力计算对应的结构位移及内力参数。一般推荐选取以预应力及变形作用力所组合形成的双重控制变量作为张拉过程基本控制变量。

(4)张拉全过程算法分析

在借助于SCAP张拉全过程分析程序的应用基础之上,其模拟算法的主要步骤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借助于SFP程序对弦支穹顶结构主体进行施工找形;②.依照找形阶段所获取的放样态更新数值对数值计算模型予以分析;③.在引入弦支穹顶结构施工阶段模型初应变作用力的基础之上施加相应的外荷载作用力;④.在几何非线性计算方式的作用之下以此获取弦支穹顶结构施工各阶段的控制索力及节点控制位移模拟参数结果。

三 结束语

我们知道:对于弦支穹顶结构而言,受到拉索构件的影响,整个弦支穹顶结构施工过程当中的力学性能与使用阶段力学性能表现出了较为显著的差异性。而改变此问题的关键在于针对弦支穹顶结构施工全过程进行精确的模拟分析,本文以此为中心论点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魏德敏.徐牧.李頔等.大跨度索穹顶结构风振响应的频域分析. [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04).112-117.

[2] 郑君华.董石麟.詹伟东等.葵花型索穹顶结构的多种施工张拉方法及其试验研究. [J].建筑结构学报.2006.27.(01).112-116.

[3] 陈联盟.董石麟.凯威特型索穹顶结构多种张拉成形方案模型试验研究. [J].建筑结构学报.2010.31.(11).45-50.

篇5:观《穹顶之下》有感

春节前度过柴静的《看见》,喜欢书中诸多的数字新闻、事件记录及对其真实、客观的报道。再次走进柴静是源于网络视频——《穹顶之下》,似乎在一日之间,整个互联网都是关于柴静和大气污染的消息,我们看到了,看到了迄今在24小时之内播放数量最大的一部纪录片,它所掀起的浪潮还是蔓延当中,这是柴静的力量。

这部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用深度的报道、通俗的语言,结合大量的视频图文资料阐述了雾霾“以PM2.5之微小,人眼无法看到,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片中,聚焦了当下备受关注的雾霾问题,将十年前调查的环保问题在今天社会的水潭里激起大的浪花,再次唤起了全体民众对环保的良知。

记得几年前曾为“霾”这个字感到困惑,还误读为“li”,百度后得知是用来比喻“人的心灵上的阴影和不快的气氛”,于是“阴霾”一词时常出现在自己的文章中。有一年冬天,单位同事驾车撞在了一十字路口的大转盘上,说是雾大、能见度太低,直到有一次从天气预报中得知“霾”本意是风夹着尘土,再到后来的PM2.5颗粒,它已经成为人们出行、健康和交通的阻碍和杀手。

我们从小就学习过事物的两面性和辩证观,我们知道科技的进步势必会带来另一层面上的劣势,同理,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煤炭、交通、石油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一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换来的却是环境的破坏和家园的毁灭,这种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饮鸩止渴的行为令人心痛不已。

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 雾和霾有什么区别?柴静在片中做出了明确回答:雾是大气中水汽凝结而成,通常出现在夜间至清晨,能见度小于一批从,具有很大湿度和明显边界的天气现象。霾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大量有机燃料燃烧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有毒气体,悬浮颗粒物到大气中,它们可以在大气中凝结反应和扩散,致使能见度降低,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天气现象。雾霾像突然刮来的一股西北风,让整个中国都得了个重感冒。河北山西重工业区,能源消耗巨大,致使蓝天白云成为奢侈品;江南沿海地区也步入了雾霾的阴影之中;就连杭州一年中竟有200多天处在雾霾中„„我们不得不感叹汽车燃油对环境污染的危害之大。

柴静通过视频《苍穹之下》道出了中国环境污染的现实,也道出了环境保护的无奈。我国早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早在1989年12月就颁布了《环境保护法》,但环境保护年年提,环境污染仍存在。“我现在不敢笑,怕别人看到我没有牙齿”面对柴静提问时,一位环保部官员的幽默道出了无奈,也道出了环保执法的尴尬。就像我们石油行业,外排污水COD检测、环境监测、大气排放、臭气处理„„哪一样不达标轻则罚款,重则喊停,可我们既要面对劣质的原料,又要面对产品的质量升级。各采油厂为了提高抽油井的采出量不断地加注化学药剂,产品升级除去技改技措和优化操作外再就是加入化学试剂和油品调和,机杂、油泥、氯离子、添加剂等不但给我们增加了成本,还为总厂产品质量升级带来更多、更大困难,为营造碧水蓝天工程建设,我们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只是平凡的普通人,治理雾霾是领导和政府的责任,片中也说治理雾霾的关键是能源体制改革问题,但当务之急,雾霾已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它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除去买净化器、戴口罩、少出门,我们还要从自身做起,因为治理环境更是我们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共同行动。“我家有辆车,除了老人孩子、机场医院,基本上不开。”当视频播放后,网上曾热议柴静这段话的真实性,可不管事情的真实情况如何,我选择信。时下不少人把房子、车子、票子、位子视为权利和身份的象征,更有人认为车子是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两年前,老公考了驾照,买车也曾成为我家热议的话题,尤其是二老,非常支持,起初我觉得交通方便、利用率低,感到车子不只是一种奢侈品,更是一部烧钱的机器,再后来,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我对车子有种恐惧感,直到看完这部《穹顶之下》,我常常地舒了一口气,“减少雾霾,保护环境”,我终于找到了自嘲的有力证据,因为我不想沦落到柴静所说的——最愚昧的事,是容忍自己处于愚昧之中;最麻木的事,是容忍自己处于麻木之中。

篇6:观《穹顶之下》有感

柴静在片中批评了中国的国企垄断行业。她除了认为能源企业的垄断造成了中国能源升级缓慢,仍然依赖污染严重的煤炭外,还批评了钢铁等大量消耗能源却不盈利,产能严重过剩的“僵尸企业”。正是这个原因,《穹顶之下》被一些人打上反国企,试图私有化国企的标签。究竟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是否合理,产能过剩的国企到底多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的环境污染?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可能期待一个科普性质的新闻调查得到结论和解决问题。但柴静有理由提出质疑,并提供客观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吃不同意见者完全可以就事论事加以反驳,而不是打上意识形态的标签。

无论如何,中国存在严重产能过剩确实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而政府重点保护的国企行业也确实充当了重要角色。刘海影博士在《中国巨债》一书中对中国的过剩产能有详细的数据分析和论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照阅读。这些产能过剩的行业的的确确包括了污染严重的钢铁,煤炭等政府垄断行业。政府对这些行业的补助和保护,毫无疑问是对环境污染的补助,加剧了中国的环境问题。因此柴静提出的观点并非捕风捉影,为黑国企而黑。

而且环保部门自己的官员在《穹顶之下》里也吐槽了监督这些国企在的难度。首先,国企领导自身就是政府官员,甚至比环保部门领导的级别还高,怎么去监督?其次,国企在环保方面的数据不公开,无法对这些企业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果国企真的不愿意在环境问题上背黑锅,就应该公开这些数据,通过严谨的研究还自己清白。最后,对于大型国企,创造就业和社会稳定也成了最后的政治挡箭牌。不少领导声称,提高环保标准,企业关门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引发社会动荡怎么办,谁负责?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些企业成了“太大而不能倒”的企业,不仅在环境污染问题上,在获得金融资源和其他资源方面也一样存在类似的不合理逆向补助的问题。因此,柴静在《穹顶之下》提到的国企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尽管程度如何需要数据进行量化分析。而缺乏类似量化分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数据的不公开和不透明。《穹顶之下》能否成为一个开启此类研究的的契机?我们拭目以待。

一些批评者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直接对立起来,认为中国目前是发展中国家,不应该采用西方的环境标准;如果强调保护环境,就会降低中国经济增长,削弱中国产品的的国际竞争力。这些观点听似有理,但存在很强误导。首先,中国采用的环境标准已经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其次,污染环境获得的成本优势根本不能称之为“国际竞争力”,属于饮鸠止渴,杀鸡取卵的行为,不可能长期持续。不客气地说,这种通过污染自己环境来压低产品价格的做法,从本质上讲是牺牲自己的环境来补贴国外消费者的愚蠢行为。

作为科普性质的新闻调查,《穹顶之下》最大的贡献和成功,是对大众环保意识的唤醒。市场在环境问题上的失灵不仅表现在污染人不用买单,而公众也往往不重视自己权利受到的伤害。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存在空气中,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比空气污染甚至有过而不不及。为什么单单雾霾问题得到这么多人重视?原因很简单,雾霾比其他污染更直观,直接受影响的人数更多,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最有话语权的城市人群。在过去几十年中,尽管大众的环境权利一再被污染企业侵犯,多数人基本都采取了事不关己的态度。希望《穹顶之下》带来一场环保意识的变革,推动大众主动参与和督促政府做好环境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大家都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改善环境才可能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此外,《穹顶之下》还成功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选题好,瞄准了一个关系的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到美国求学后,每次回国除了为国内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亲朋好友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高兴,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空气质量的恶化。一次到北京开会,前一天晚上有朋友专门打电话提醒我北京的PM2.5又爆表了,让我去前买一个防毒口罩备用。电话结束后,我坐在桌子前沉默了很久,哭笑不得。

第二,《穹顶之下》内容相对客观,资料翔实,问题深入。柴静的采访非常专业,敢于理性地挑战被采访者的观点,以此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最可贵的是在影片制作上充分考虑了观众的承受能力,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式进行科普。和多数说教式国产纪录片不同,柴静在《穹顶之下》里通过数据,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而引发观众思考。尽管有人指责该片不够严谨,但作为科普片,我认为柴静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她采访了普通民众,医疗和环境专业人员以及政府官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雾霾问题。就客观性和真实性而言,比崔永元的转基因调查高出无数个数量级。比如她并没有一口咬定雾霾是造成中国癌症发病率上升的原因,而是通过医生之口用猜测的语气提出这个问题。她更没有把女儿的病归咎到雾霾,而是作为自己更加关心健康和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存在误导性,这个完全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作为一个具有批判思维的观众,不应该被这种表达方式误导。

此外有人甚至以柴静的私生活为由,或者臆测她收了国外敌对势力的资金,真正意图是破坏和私有化国企这些阴谋论的角度反对《穹顶之下》。这些情绪化的反对根本不值得浪费时间反驳。

观穹顶之下有感1500字

2月28日,一部名为《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的纪录片出现在各大主流视频网站,在短短的时间内,其播放量及下载量早已破亿。在人们视线中消失了一年之久的柴静,以“私人恩怨”介入公众话题。

3月1日,刚刚上任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与媒体见面,这是刚刚上任48小时的环保部部长的首次对外活动,他表示,已经完整看过《穹顶之下》,并发短信对柴静表示了感谢。并对讲述了今后环保工作的重点方向。

此时,正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

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在《苍穹之下》中,柴静不再是以一个记者,而是以一个母亲、普通市民的身份来看我们天空的中的雾霾。运用大量的数据、事件及亲身经历来回答这三个问题。在片子中我们看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更看到环境保护的现实性、无奈性......无论出发点如何,柴静的举动值得点赞。

在记者见面会上,陈吉宁将该纪录片和环保史上有名书籍《寂静的春天》相比,该书由女科学家雷切尔。卡森在1962年出版,唤起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中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一切,提出了“向大自然宣战”、“发展压倒一切”等口号,在那个时候,几乎没人去质疑它的正确性。而环境保护被经济发展有意识的忘记掉。如今,环境污染却成了绕不过去的话题。环境保护成了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我国早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法》在1989年12月就已颁布。但环境保护年年提,环境污染仍存在。“我现在不敢笑,怕别人看到我没有牙齿”在面对柴静的提问,环保部一位官员如此说道,道出了无奈,也道出了环保执法的尴尬。

《苍穹之下》道出了中国环境污染的现实,也道出了环境保护的无奈。有法难执行,正如某些媒体报道中国法律就像TXT文本文件一样,只能打开浏览,却无法像EXE可执行文件一样,可以在实践中运行。

执法为何“过松过软”?其还是执法手段单一,主要是靠现场检查、责令停产、进行罚款,没有强制执法权,不能直接强制关停污染企业,也不能扣押、查封排污设备;甚至开出的罚单,也因为环保部门自身没有强制执法权,还得申请法院等机构执行。另一方面,过去很多地方唯GDP论,重发展清环保,甚至放纵污染。这又进一步使得环保部门成为“弱势衙门”。

党的十八会议已经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战略体系之中,并制定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五位一体”战略举措。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它赋予了环保部门多件执法利器。环保部门可直接查封、扣押排污设备的权力,环保执法有了质的飞跃,让环保执法“长了牙齿”。

古人云:“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如今,我中国环保执法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现在就需要中国的环保执法者就要顶上去,守住环境的阵地、法律的底线,不能重复之前的“过松过软”只有坚定不移地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只有这样,才能让让生产经营者敬畏自己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敬畏各项环境保护法规的权威与尊严,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观《穹顶之下》有感范文

或许你们并没有看过《穹顶之下》,又或许你看过《穹顶之下》,却不把它当回事,将自己置之度外。那么,我将告诉你一个令你震惊的消息:全年有50万人死在大气污染之下。听到这可怕的噩耗后,难道你还会认为大气污染只是一个人造成的吗?我确信,你们还会怀疑,那就让事实来说话吧!

今天,我想让你们都明白什么叫做可怕:河北,山东,上海这些城市的钢铁产量跨入了世界前十强。特别是河北的唐山,在《穹顶之下》中,主持人问一个小女孩:“你看到过蓝天和白云吗?”小女孩回答道“白云,我从来都没有看见过;蓝天只看见过有一点点蓝的”到了这里,你们心中都想问:为什么那里会看不见白云和蓝天呢?罪魁祸首就是——大气污染。原因是:钢铁厂中有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气中,造成PM2.5的“诞生”过快。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可能会产生雾霾。雾霾遮蔽了蓝天与白云,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中国。你们不妨想一想唐山人们生活之艰辛,每天看着尘土飞扬,雾霾盖天,他们为了生存又不得不顶着这令人憎恶的雾霾。而雾霾的“父母”不正是人类吗?现在人类是在自食恶果。

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珍惜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将它们放在利益之前,那才是真正的为君之道。要从长久的方面去考虑问题,不要只顾着眼下的利益,而忘了天下苍生所依懒的世界。生命只有一次,莫让利益害了自己,如果人人心中都想保护环境,我们何愁见不到蓝天和白云呢!

穹顶之下观后感

春节上班第一周,柴静以纪录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刷爆各路视频网站、朋友圈、微博等等,掀起了新一轮的媒体事件,引来各路大神围观。对于雾霾的关注,其实在中国不算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情了,但是能够一次性地引起如此巨大的媒体聚焦,不得不说是第一次。

柴静的视频播出后,赞扬者有之,论点不相上下,无非是肯定其对于知识普及的功效,认为这部纪录片不仅思路清楚,论点清晰,材料充实,而且以一种女性母亲的身份涉入,具有一种特别亲切的人文情怀,非常容易能够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其播出之后引起的巨大效应就是作品本身就是其艺术魅力的最好证明。

只不过,对于《穹顶之下》的批评者所切入的角度却各有不同。有的直接从新闻本身的客观性出发,觉得柴静本身“TED”式的纪录片并不符合新闻客观性的原则,用婴儿肿瘤与采访小孩子是否看到蓝天等方式纯属于一种无谓的“女性煽情”,很容易给观众造成误导。

而其对于数据的引用,对于诸多概念的表述,对于专家学者的访谈,也诸有段长聚一,移花接木,自相矛盾自处。还有人从柴静《穹顶之下》所表现出的立场批评其内在的利益链条,比如说对于油气私有的支持,其实完全忽略了中国大型发展电站的正确性等等,必定与私有利益集团的支持有关,不过是为两会的召开提前打个预防针而已。

更有甚者,将攻击直接转移到柴静本人身上,觉得她的女儿得了肿瘤与柴静本身是个“资深烟民”“高龄产妇”密切相关,而她的女儿本身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居民,更是将柴静本身口口声声的所谓对于雾霾的关怀大大地打了一个嘴巴。

看了各路神仙对于柴静《穹顶之下》的褒扬和贬低,我都觉得,那些争论比柴静的纪录片本身更有看头了,就像豆瓣上的许多影评比电影本省更加精彩一样。无可否认,柴静的纪录片给普通大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雾霾课,她所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力,无疑是那些过分科学的读物所无法取代的。

只不过,那终究只是一堂课而已,所提出的具体建议能不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还是得打一个问号。柴静的建议是多举报非法排污行业,出门少开车。那似乎是每一个人所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像“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一样,在某一个阶段掀起一阵高潮,最后又不了了之吧。因为她根本没有触及治理雾霾的难度所在,那是层层利益链条所组成的一个大漩涡,无论你从哪一个点入手,都无法全身而退。

以北京的“A派克蓝”为例,为什么仅仅在几天的时间,雾霾可以消失不见——因为政府以巨大的手腕制止了各路排污源头。其代价是什么呢?那就是几天的工厂停产。所谓的效果,必定要付出巨大的牺牲。中科院这么多人,国家的执行人员那么多,环保局长又不是傻子,怎么不知道如何彻底根除雾霾呢?多少年前就提出了所谓的“科学发展观”了啊,到现在为什么全中国雾霾越来越严重。

因为,那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你经济要发展,必定得烧煤,所谓的高能源哪里这么容易得到?你要洗煤,那得付出多少劳动力?洗煤之后的脏水怎么办?一步一步都是资本投资。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空气好?因为他们都是过来人了,都曾经以高污染换来了经济发展,如今的他们,当然有雄厚的实力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或许,这种言论本身可能有点无奈,但确实是事实。许多事情背后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国,还太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你只能选择一个。

穹顶之下观后感

这个纪录片以柴静的个人动机起点,朔河而上,一点一点回答雾霾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再进一步追踪污染源,逐渐引出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多方问题: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权衡、产业结构固化和产业泡沫、城市化过速与经济转型、环境执法的尴尬与体制局限、还有能源行业的垄断与官商腐败问题。并且,它并没有止步于此,在拿出大量数据说明这些问题的同时,片子也进一步探访了国际上的其它案例和历史经验,以及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潜力。另外,就是对公民意识的渗透。

是的,只要愿意的话,每个人都有可以做的。补一句片子里没有提及但大家能很容易做到的减排小事:尽量在夜里降温后再给汽车加油,加油过程中易挥发性有机物的蒸发很难完全避免。温度较低时,挥发速度会较慢;同时,没有光照很多光化学反应无法进行,减少二次污染物的产生和富集。同样的排放量在不同时间和气温下的效应相差非常之大。

很多时候,一说到中国的各种问题,最后都归咎为体制问题,然后揉成一大坨变得好像很无解,就像片子里展现的各方人士的常态,无奈。我知道这样不好啊,不是我不想啊,这个实在是没办法啊…… 这个片子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很妙,它游丝走线般,把“体制”——这个没有人知道是什么但又好像包裹着所有人和事的大滚筒——里面的“人”串到了镜头或者电话采访前。呵,你们自己看你们的不自洽。

有人诟病说,这些都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事啊,不都是常识吗?一方面,纵然所有这些信息都早已存在于大众认知当中,它们之间的链条是相对杂乱的;另一方面,和前面说的“无奈”很类似,这种“知道”等同于某种“默认”,一种犬儒与妥协。很多时候,大家所需要的恰恰是有人时不时地重申一下这些看似人人都懂的常识,然后,再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我们其实还可以怎么做。

还有人诟病说,柴静拿自己女儿说事,不喜欢那种悲天悯人的矫情态度。我觉得吧,扯这个挺没意思的。这本来就是一个很个人的行为啊,她自己掏钱自己花时间精力用自己的人脉,以一个普通母亲的名义做这件事情,这本来就是她的根本出发点啊。我倒是觉得,这种情怀是她的性情的一部分,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个片子。她用一年多做到了,这就值得尊敬。

柴静说:我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就是说我有没有权力说到她?因为那是她的生命和她的生活,我必须要考虑说出来之后她将来可能会承受什么,这种压力最大。后来我先生说,你还是说吧,我最深刻地感觉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后,才会对空气污染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他说,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个基本动机。 他说,如果你回避了她生病,这种态度里面其实隐含着一个问题,就是说好像生病本身是不好的,或者是羞耻的。不用太顾虑和紧张,要相信这个社会的基本善意。这句话对我有说服力

说白了,真正有力量的还是个人的。这片子对我的触动这么大,还是因为发现了自己的矛盾之处吧。对常识的麻木。作为一个环境科学相关科研人员,pm2.5、炭黑、一氧化碳、排放因子、大气化学传输模型、用遥感数据做大气反演估算地表排放,但这一切不过是抽象的名词和数据,无关生死。

嗯。要有爱,才能走得远。有一段时间,我总是在不停对抗自己的“矫情”,随着年岁增长渐渐觉得保持“矫情”其实是一种难得的能力。谁说那不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呢?

前不久刚刚阅读完柴静的《看见》,方才意识到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人物啊。

我在第一时间观看完这一长达103分钟的视频,我想引《看见》中的一句话为它做注脚,“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 。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我们身边太多不成功的生活反叛者,唯独缺乏真正的斗士。保护环境?这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常识罢了。当一个常识被无数人当作口号呐喊而出时,真正的斗士还需要做什么惊世骇俗的事呢?所要做的无非就是重申常识罢了。这让我想到罗永浩曾这么说过“在一个人人自小的时代,我保持本色做人,就成了佼佼者”。在一个人人缺乏常识的社会,敢于重申常识的人就成了斗士,而缺乏常识的大多数人都不自知得对自己的能力信心满满,对自己的道德激情深感自豪,却只做了无用功。

进一步了解得知,柴静的孩子还未出生就被查出患有癌症,一出生便做了手术,而且柴静是自费百万拍摄了这么一个作品。或者不该用世俗的眼光叫它作品,它是一颗充满人性光辉的精神原子弹。103分钟,一部电影的长度,其精神价值胜过了无数的在夹缝中一再妥协的中国电影。它让我很自然得想到了韩国的《熔炉》,《素媛》和《辩护人》等一部部一步步改变国家的电影,反观我们,只有一部部被国家一步步改变的电影。

说起柴静那个命运多舛的孩子,我不禁想到了李海鹏在《佛祖在一号线》中是这么描述美好社会的,判断曲直是非,不能全靠我们的靠不住的学问,甭管什么东西,先看看小孩子对它的态度如何再做评判,基本不会太错。好的社会总是尊重小孩,而坏的则往往压制天真,既然对孩子们来说最有价值的生活是可以咯咯大笑,那么对普罗大众来说倘若可以接近这种生活,世界就是美好的。

不能够让孩子咯咯大笑,反而使他们成了受害者,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而全无意识,这才是真正的死亡。

无意识的根源可能在于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中充斥了太多的秘密,泛滥成灾,年复一年,使我们仅存的意识也趋向退化,人们变得钝感。崔健有首歌是这么唱的,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可是我们在今天,只不过是从文明村的王二家蹒跚到了张三家而已。

我对于柴静这样伟大的新闻人充满了敬意,因为那曾是我儿时的梦想。我那时天真的以为每个人都为了改变世界而来,当时的我同时天真的以为,成为一名伟大的记者,从事新闻行业,是能够改变世界最有效的途经。但是呢,我也只是说说而已,说着说着,就到了身不由己的境地难以自持了。

我们匮乏一种令人心安的事物时,有时人们叫它信念,有时叫它人间大爱,我叫它愿景吧。那种儿时的愿景,寄托在日复一日的隐隐光明中。

说白了,我只是偶尔愤世嫉俗罢了,我能提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呢?我懂个屁,我只知道发骚扰。我首先为我这种幼稚做出反省。当我们的周遭不乏正义的说教和呐喊,却鲜有回应,缺少秋水漫漫般浸透生活的实体主义,一个社会是绝不会进步的。但是,如果连那个愿意说教的人都没了,正义得不到昭彰,恶行肆意妄为,一个国家就正邪混淆了,最终堕落的是人民。

我就当个愿意说教的人吧,虽然鲜有人看到。但我自己爽到了。

行文就要结束时,我特地看了这一视频的评分,9.3。对于这个将近无意识的社会,这永远是个满分作品。这一个作品的作用微乎其微,希望今后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作品,让这个社会起死回生。

上一篇:乡村小学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课文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