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如呼吸般自然

2024-05-06

让阅读如呼吸般自然(精选10篇)

篇1:让阅读如呼吸般自然

让阅读如呼吸般自然

——浅谈小学阅读教学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发现在当今的教育中,单单依靠教本来教学学生,根本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便在低年级段时学生之间没有差异,在高年级段时也会让阅读量少的孩子感觉学语文的后劲不足,对祖国的文化掌握达不到丰富和厚重。阅读量大的孩子,他的思考力和理解力要比阅读量小的孩子强得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一定给孩子增加他的阅读量。关键词:阅读量 兴趣 理解 能力

一、引言

2012年3月我参加了“贵州微笑样板图书室”大方地区培训,其中一名阅读推广培训老师孙传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孙老师所说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那就是“让阅读如呼吸一样自然”。反思这十余年的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我蓦然发现我们很多老师对阅读教学的认识竟是那么的肤浅,认真总结这些年的阅读教学经验,我真是不仅汗涔涔而泪潸潸了。现就小学阅读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二、阅读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人类进步必须依靠知识来推动,而知识的获得与我们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分不开的。据专家统计人类知识80%来至于阅读,阅读是我们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古人就曾用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文字来为我们诠释了阅读的重要性:读书能够通晓古今!读书能够晓事明理!读书能够出人头地!我认为读书对自己的心灵、对自己的人生至关重要,我们要想获得丰富的人生,就得爱好阅读,善于阅读,不断的阅读。特别是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如何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把学生带进纷坛繁杂、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中去,让他们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发现在当今的教育中,单单依靠教本来教学学生,根本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便在低年级段时学生之间没有差异,在高年级段时也会让阅读量少的孩子感觉学语文的后劲不足,对祖国的文化掌握达不到丰富和厚重。阅读量大的孩子,他的思考力和

理解力要比阅读量小的孩子强得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一定给孩子增加他的阅读量。作为孩子人生中的启蒙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主动积极地思维,加深自己理解和体验,在阅读中咬文嚼字,吸取精华,真正受到美的熏陶,得到情感的升华。我们才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光荣称号,不辱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呢?

三、阅读教学的误区:

我反思了近几年自己的阅读教学过程,有了几点小体会。在自己的阅读教学生涯中,我首先偏重于应考,因此把重点放在语法教学,让学生提不起阅读兴趣。即利用阅读教材将所要讲解的语法、词汇一一呈列在学生面前,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例如在《和田的维吾尔》这一课的教学中,维吾尔族是个少数民族,她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因此在里面出现的生词和汉语有很大的区别。“馕、库乃其、都帕、巴郎子”等,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忑忑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解释词语的含义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受到了严重的约束和压制,从而对阅读课的教学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情绪。有时又恰好相反,我们常常误解新课程理念中讲求让学生自行感悟这一理念,一堂课开始后,先要求学生先阅读文章,再完成课后的相关问题,最后与全班校对答案正误,一堂阅读教学课就草草结束了,忽略了句型结构分析,让阅读教学流于形式,其实这时课文中出现的复杂的长句和复杂的复合句才是学生们在阅读当中所遇到的主要的阅读障碍。我们没有引导、指导他们解决这些障碍,就会让他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他就提不起阅读的兴趣了。例如:在教学《梅花魂》 这一课中,由于课文篇幅较长,我引导学生添加小标题后就自主阅读学习,虽然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但其中的重点句却没有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体味,特别是这一句“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其实这一句就是文章的中心,梅花魂的所在,如果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讨论、思考,联系以前学过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来比较,我想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同意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接受新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并使学生终身受益”。但由于大家都受到教育体制的制约——“重分数,轻能力”,我们有时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课堂的唯一目的。例如:每天作读书笔记,读文要写读后感,听故事要写小记„„这种纯粹的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师的课堂教学空间和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孩子害怕阅读,讨厌阅读,让我们的阅读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还怎么能让它如呼吸般自然呢?

四、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阅读是他们人生阅读的初期。受自身心理特点的制约,他们模仿能力强,但缺乏持久,因此需要我们老师精心,具体培养和指导,让他们掌握读书方法,形成良好读书习惯。特别是在新课标中提出了阅读教学的新模式“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所谓“与读为本,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以读书为主,以自学为主,使学生在对文章内容大致了解的前提下,大胆朗读,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大家评议,说出依据,达到共识,再读升华。如何让学生“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成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重难点,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要让他明确阅读的目的。我们常说要有的放矢,阅读目的对整个阅读起定向作用,它自始至终指导着阅读的进行,老师在指导阅读前,要考虑:这是一堂什么样的阅读课?自由自主的阅读课,还是以讨论为主的阅读课,还是语文教材和其他课程整合的阅读课?教师确定了目标,让学生明确目的的方向,才有利于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也直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阅读要勤于思考,阅读的核心是理解,阅读可以说是我们任何学科教学的催化剂,它能让我们的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理解要依靠思考!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 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 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特别是要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记录自己阅读的体会、疑问、思考,在分享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阅读要注意过程,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利用旧知掌握新知,同化更新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第十二册第二组《各具特色的民居》这一课,我利用表格指导学生共同学习了客家围屋的特点后,引导他们在小组中用同种方法学习傣家竹楼的特点,最后要求他们模仿老舍先生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居住村落的民居特点,这一个同化更新的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学生易于接受。

(四)要提高阅读的兴趣。现在的孩子面对的诱惑太多了,他们对打打闹闹的游戏、色彩鲜艳的动画片十分痴迷,有的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而对阅读却没有多大兴趣。他们一般的文章阅读得少,更不用说去读多少名著名作了,特别是农村孩子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如何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是我们老师头疼的问题,其实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它能帮助我们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何乐而不为呢?但培养阅读的兴趣我们老师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把阅读选择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书阅读,制造她们和书亲近的机会,创设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阅读的过程要自由自在,不必去过于干涉他们的阅读方式,阅读后老师和家长应该多与他们交流,回应他们,分享他们阅读的乐趣,这样才能让他们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阅读水平也才能相应提高。

(五)重视课外阅读。我认为教师应该重视课外阅读,我们知道要使学生阅读水平、阅读质量得到提高,必须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前提。《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小学阶段,每个学生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如果我们只依靠教材所提供的阅读量,离新课标要求远远不够,因此,语文课堂中我们要充分开发利用各种阅读资源,是当前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现在社会、学校、家庭都在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但也容易让孩子们挑花了眼,作为他们的引导者,教师应该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他们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以适应阅读教学的要求。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为孩子们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一定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紧扣教材选择,让课外阅读材料为阅读教学服务。如在教学《文言文两则》后,学生对文言文充满了兴趣,我向他们推荐了《揠苗助长》《掩耳盗

铃》等几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的文言文,通过这些阅读材料,使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对教学不无裨益。

2.迎合学生选择,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阅读质量。例如在十一册中学习了《最后一头战象》后,孩子们对动物的世界充满着好奇,这时我到校图书室为他们挑选了《沈石溪动物故事系列》等,这些故事语言文字鲜明生动,有趣味、有意味。他们会主动阅读,并积极探讨、分享,阅读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这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阅读能够改变人生,改变未来,阅读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充满美好的梦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孩子阅读前的协助者、阅读时的陪伴者和阅读后的关注鼓励者。当今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变化加快,我们再不博览群书,在浩瀚的书海中选择我们需要的知识,继续在脑子里,等到教学需要时怎么能厚积薄发呢?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我们教师应成为校园阅读的排头兵,与书为友,与生为伴,让书陪伴我们成长。同行们,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同我们的呼吸,须臾不可缺吧!

篇2:让阅读如呼吸般自然

xx市xx区杨家镇台达阳光小学校长 陈正

亲爱的xx、xx:

上周一至周二,我和xx教导主任刘永凤、语文教研组长陆军,参加2012梦想行动国际阅读论坛,学习最先进的阅读教育理念。第一天学习,我们在如田园般安宁的园艺小学,观摩了展示乡村阅读成果的晨诵及课本剧。我们在赞叹乡村学校阅读魅力的同时,坚定了在阳光阅读这条有益身心的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在论坛中,我们有幸聆听了梦想行动国际执行主席刘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谈凤霞、推动儿童阅读的社会爱心人士汪小英、孙传美女士的精彩报告,结识了来自全国的学员。

谈凤霞教授将心爱的绘本《世界为谁存在》赠送与我,勉励我将乡村阅读进行到底,为乡村娃营造浓郁快乐的阅读环境。谈教授为我们做的《绘本阅读的方法》学术讲座,让我们对薄薄的绘本有了重新的认识:一本绘本,就是一部电影,一个有待我们用心走进并体验的魅力世界。

就在我们学习期间,周一,我惊喜的接到社会爱心人士廖波先生的电话。廖先生在电话中告诉我:他已将为xx爱心募集的近四百本图书送到学校。xx将在碧波荡漾的书海中快乐畅游。

还有令人惊喜事——在xx区教师进修校副校长,同时也是本次论坛的促成者谢云的引荐下,刘艳、汪小英、谈凤霞在周三来到xx,为三

(二)班的xx上了一堂绘本阅读课。xx沉浸在由绘本营造的光影世界里,聆听谈老师、汪老师讲的动人故事。

一次因梦想而举办的论坛,一次因爱而举行的聚会,将为xx播种下阅读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周三,xx市老鬼餐饮文化公司的志愿者在企业培训师xx先生的带领下,来到xx,为xx发放母亲节的贺卡。xx怀着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朗诵了母亲节贺卡上的诗歌《反义同义话妈妈》。孩子们真情的诵读响彻阳光校园,令人感动不已。“感恩母亲,做好杨杨”这是xx感恩的声音。有感于创作《反义同义话妈妈》这首诗歌还存留于心得感动,有心于让更多的师生感恩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我当即用摄像机录下师生们对妈妈的真情告白:妈妈,我永远爱您!

周四,xx合唱团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学生制服。漂亮乖巧的花格裙,配搭纯白短袖上衣,再加一个花格领结,穿上学生制服的xx就如同变了一个人似的。我用摄像机录下xx在舞蹈室排练合唱的情景。5月14日,xx就将在万旭凤老师的带领下,代表xx,参加xx区第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比赛。我相信:在xx少年宫那如同水晶般耀眼的舞台上,xx会绽放得更加美丽。

周五下午的全体教职工工作会上,我给老师们播放了视频版的《反义同义话妈妈》,让xx用心体会母爱的伟大。一个能孝顺母亲的人,已具备做一名好教师的基础。在会上,我还与全体教师分享了两句由xx区教师进修校谢云校长推荐的哲理名言:我想拥有最出色的学生,我必须成为最出色的教师。我无法决定太阳几点钟升起,但我可以决定自己几点钟起床。

周六,被夏雨洗净的天空像大海一样蔚蓝。乡村少年宫周末特长班如期开班。xx合唱班在万旭凤老师的带领下,认真排练,为校园艺术节做最后的冲刺。毛衣编织班的xx已织出三根漂亮的围巾,xx的巧手令人赞叹。xx主持表演班勇于挑战,模拟时装秀,在动感音乐的伴随下,走时装步。xx从羞涩到大方,从退缩到自信,漂漂亮亮的秀了一把。

童缘之家的xx在周六的活动中,在陆军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六一节的节目彩排。xx以感恩之心,唱响童缘之家的主题歌《同心同圆童缘》。中午,在xx保安谭运发老师的辛勤付出下,xx吃上丰盛可口的午饭。童缘之家的副站长张伟主任亲自为xx盛饭,照顾孩子们吃饭。

篇3:儿童故事——让孩子如呼吸般阅读

从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进入教材的儿童故事,更多的是关注文本的思想性,往往被教师用工具化的方式肢解了,很多时候用成人的视野、哲学的高度代替孩子的阅读感受。这就需要我们对儿童感兴趣的故事进行引导阅读。

一、如何引导孩子如呼吸般阅读儿童故事呢?

1. 关注儿童身心特点,选择合适儿童故事。

(1)小学低年级段。

一二年级的学生读书的兴趣就像一棵幼嫩的芽,需要教师和家长呵护、培育。在没有大量识字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去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这时候,读书还是以教师利用课内时间集体朗读一本书为好,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提问。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为以后的自主阅读打下基础。

(2)小学中年级段。

到了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并且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由集体阅读逐渐放手到自主阅读。一些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情节生动的故事非常符合他们的胃口,也十分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教师可对不太爱读书的孩子多鼓励,对爱看书的孩子多表扬,激发孩子继续阅读的兴趣。

(3)小学高年级阶段。

这时候的孩子,已经具备了阅读儿童中长篇生活故事的基础,如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因其真实反映儿童成长的困惑、烦恼、憧憬、期待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接近孩子生活,所以能够引发孩子的阅读期待,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2. 选择多种阅读方法,推进儿童阅读深入。

(1)教师说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浪。

说故事,不等于读故事。一般的故事,如果照本宣读,往往少了很多魅力。老师们不仅要像儿童节目主持人那样声情并茂,而且要充分了解儿童,对儿童不懂的地方加以解释,对故事留白的地方加以补充,对故事简略的地方加以渲染,带领孩子入情入境,情不自禁地倾听、感悟并有所触动、内化。这样,用说故事的方式,既能激发阅读故事的兴趣,又能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值得一试。

(2)指导读故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对于大多数起始年级学生来说,自主阅读是低效的,所以,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更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如在阅读《女生贾梅》(适合五年级以上孩子阅读)时,我的阅读提纲是:a.全书最让你喷饭大笑的是哪个故事?b.你最喜欢书中的哪个人物?他(她)什么特点最令你欣赏?你身边有没有哪个人特别像书中的人物?c.你觉得《女生贾梅》之所以会畅销,是什么原因?

(3)推荐好故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儿童的阅读是自主的、自由的、自发的,即使没有老师的推荐,许多学生也会自发进行课外阅读。但对于一个班来说,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阅读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把优秀的儿童故事作品推荐给学生。这样,利用多种形式,不断刺激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必能使他们发现一个新境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4)自主读故事———让读书像呼吸般自然。

我们既要让学生读得广,又要让学生读得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读物类型,让学生切实感到读书是一种享受,如呼吸般自然,而不是一种凌迟般的痛苦。不过自主读故事,而不是读过忘过,一目十行,需要儿童有一定的阅读积累,有自己的读书方法之后,能从书中得到知识、受到教益,是种类似于“神散而形不散”的读书方式。

3. 感悟与对话共起舞,阅读与写作齐飞扬。

儿童是充满幻想的,在他们眼里,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会说话的,有感情的。假如在作文教学中让孩子们写些儿童故事,引导他们故事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想象,那么他们就会流淌出充满灵性的语言,就像伍美珍的“非常班级”系列书一样。读了故事,可以为这些故事补个后传,也可以自己写儿童故事,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写成长日记,记录下自己或同学的成长足迹。这里需要老师指导学生选材,指导学生写作及修改。这样,历练语言,读写齐飞,语文的魅力也在于此。

二、儿童故事阅读的注意点———给儿童更多的自由。

1. 自由选择阅读内容。

不同年龄的儿童生活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即使是相同年龄,由于家庭环境、社区生活、教养方式的不同,生活与兴趣也是各不相同的。上文提到的各种阅读方式,虽然也有各自的特点,且行之有效,但是不能教条化,要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感兴趣的故事内容。当然,如果对自然知识、名著等别种书籍感兴趣,那自然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儿童故事是最贴近孩子生活,也是最具有情节性的,可以说是孩子迈向书海的第一站。

2. 自由培养阅读期待。

我们倡导一种观念,让孩子像喜欢玩具一样喜欢读书,让他像喜欢游戏一样喜欢阅读,读书就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让他先感兴趣,慢慢地养成习惯,然后才去获得方法、培养能力,最终才谈得上通过读书来达到外在的目的。要让孩子在读书中自得其乐,在书海中做心灵的漫步。我们现在讲究的是在书中栉风沐雨,拔节成长,让孩子对阅读的过程充满热烈的激情和浓浓的期待。

篇4:让阅读如同呼吸般自然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文本多元解读;个性化;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106-02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笔者自悟:自己之所以一如既往地热爱语文,喜欢写作,不正是得益于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阅读的好习惯吗?于是,我毅然选择了让阅读在教学语文的活动中如同呼吸一般自然。

作为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喜欢阅读,尤其应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我着重从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培养精读和略读的习惯;培养爱读和多读的习惯;培养写读书笔记和心得的习惯入手。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一 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質。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如一位教师教学《变色龙》一课,刚讨论完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学生A举手发言:“我觉得警官奥楚蔑洛夫并没有断错案,赫留金才是罪有应得。”老师在对学生A的提问作了肯定和鼓励后问:“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A说:“开始时,小狗一副的可怜相;而赫留金却得意洋洋,完全没有受了害的感觉。我认为他想嫁祸小狗以获得一笔赔偿费。”这个发言轰动了教室,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同学探索的好奇心。教师因势发问:“对于这位同学的说法,大家有什么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吗?”学生们纷纷搜寻文中相关内容,不久便有多名学生举手 学生B:“我同意同学A的看法。就如警官奥楚蔑洛夫说的,狗那么小,够不着赫留金。” 学生C:“我也同意。当有人说出是赫留金用烟卷戳狗时,赫留金很凶,还用自己兄弟当宪兵吓唬人。可见他做贼心虚。” 学生D:“我认为,虽然事情的真相是赫留金不对,但奥楚蔑洛夫根本不曾以真相为依据来断案。所以,谈不上有没有断错案。”……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断案的依据始终是狗的主人,而非事实,足见其性格特征。只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才有课堂上的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教与学的相长、师与生的互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多元解读才得以真正开展。

二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后,自然会提出很多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将改掉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老师提的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由提一些不着边际、鸡毛蒜皮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致女儿的信》一文中 ,我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作者写作目的、写法、重难句子、早恋现象、现代人的爱情观等方面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学完那篇文章,我还推荐他们阅读鲁迅的《伤逝》。学生感觉收获很大,围绕“爱情”这一主题还自创了很多佳作。

三 赏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每人都能读有所获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真所谓“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就如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不同:经学家看见淫,道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的说法。总之,我力求让学生读每篇文章都有收获。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的阅读教学过程与方法。

四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在教学《生物入侵者》一文前,我大肆宣传“生物污染“的危害及部分人的麻木不仁,在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戛然而止,让他们自己去查相关资料。结果,学生搜集的资料比较齐全,涉及到的书之多,出乎意料。如《我国加大防治生物入侵力度》、《中国外来入侵生物现状》、《入侵生物,朋友还是敌人》等。因大量的阅读,学生自然见多识广,再加上学生敢于大胆质疑,合作探究,因而上课的效果相当不错。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让创造性品质的阅读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我们期待着,阅读如同呼吸般自然。

参考文献

[1] 钱梦龙《一个哈姆雷特还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0期

篇5:让梦想如夏花般灿烂

——周老师讲座后的一点心得

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每个怀揣着梦想的人还应该永葆青春。没有梦想的青春是淡然失色的,没有青春的梦想是毫无生机的。只有让青春与梦想一路相随,我们的生命才会如夏花般灿烂。当然我们不能止步于当前,向往美好的未来才是我们的毕生追求,也许我们不会考入MIT、杜克、berkeley,但那不是阻挡我们奋斗的借口

首先,青春不能没有梦想。如果说梦是期待,那梦想就是坚强,是你把虚无缥缈的坚持作为自己理想执着与勇气,是对自己青春负责的最高境界。也许,是二十岁的豪情壮志;也许,是青春期的迷茫与冲动;也许,只是一份平淡的渴望,渴望掌声,渴望成功。无数的“可能”,无数的“希望”,因为我们的青春岁月充满奇迹,我们大大小小的梦,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里都芬芳弥漫!回眸自己的成长总有梦想一路相随。

小时候,想出国,因为外国人每天早上吃面包,喝牛奶;长大一些想出国,因为外国有我的偶像拿破仑和他神奇般的故事;现在,我还想出国,因为外国,有我心奇的思想和文明。因为有这些梦想,我的青春才会选择,扬帆远航!

其次,梦想不能失去青春。梦想像一粒种子,种在“心”的土壤里,用青春来灌溉,纵使岁月在我们脸上增添了无数的痕迹,我们都可以拥有重塑梦想的激情和缔造激情的勇气,让梦想生机盎然。小时候我的梦想也是当一名科学家,为国家,也为人民。但,渐渐长大,有关“祖国”、“人民”的宏大名词已勾不起我的“食欲”,因为我的青春被消解了,梦想遭降格了。想到美好的前景,我不在心潮澎湃了,看到丑陋的现象,我不在拍案而起。我宽慰自己说,“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成熟啊!”然而,当我听说高中的一个同学放弃了读了两个月的一本大学,发誓考入清华建筑系时,我大吃一惊,这个和曾经的我拥有共同梦想的朋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们现在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趁着年轻,好好折腾折腾。”他的青春式的“冲动”让他的梦想旅程总是充满活力,而我,还倔强坚守着我所谓的成熟

篇6:走过逆境,让生命如夏花般绽放

我们的生活里,逆境多于顺境,波折多于平静,这是一种人生规律。就像航行的帆船,需要逆向的风作动力才能乘风破浪向前航行。有波折的生活才富有创造的魅力。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说深山里有一只狐狸早先它的尾巴是卷起来的,因为它觉得自己聪明,没有哪个猎人能够奈何了它。可是有一天,它终于栽到寻摸它已久的猎人手里。被关在笼子里的狐狸没有考虑目前的困境,而是左右思想,自己每天都小心翼翼做事,怎么会被眼前这个并不聪明的猎人给捕获?这时,一阵风吹过来,它感觉到圈起来的尾巴有了动感。狐狸恍然大悟,原来是不该圈起来的尾巴失去了它特有的功能。猎人是循着自己的留在雪地上的脚印来的,如果把尾巴放下来,拖在地上轻轻扫动,自己的脚印就能被抹去。于是,它再次与猎人打赌,如果放了它,三天内猎人是无法找着他的。猎人放了狐狸,从此,猎人再也没有寻找到这只狐狸的脚印。

被逆境所困,抱怨是没有用的。被困,才有所思;有所思,才有所能,有所能才会找到逆境的出口。就像高山无法囤积流水,云朵无法锁住日月。逆境是扭转不了生命本然的真实。反而,驱使我们找到全新的自我。

惊险涡流的形成,是因为水域下面藏着暗礁。流水受到阻力,便形成富有张力的旋涡进行抗击。涡流的奇观,展现出生命的张力,令人望而生畏。我们身处逆境,好比流水身陷暗礁,只有顽强抗争,才有运动着的生命力。逆境打造了我们生命活力的运动场,使我们的骨骼更强健,精神更旺盛!

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要在那些歧视的目光里找回你做人的尊严。受到压抑才知道奋战,受到排挤才知道竞争。弹簧背负着重量的压抑,始终没有放弃反弹的欲望;大颗粒沙砾受到挤压和颠簸,才知道奋力冲在一桶沙砾的最上层。逆境造就抗争,抗争才有动力。

身处逆境是痛苦的,但也是幸运的。因为逆境的口袋里藏有珍贵的财富,在你熬过最艰难的关口时,你会意外地得到这笔丰厚的资产。我们可以观察到,作茧的蚕用心血吐出的丝自缚住身体,整个吐丝的过程是痛苦的,而最后把自己的身体包裹进蚕丝更是倍受煎熬的。然而,用不了多长时间,破茧而出的蛾便获得飞舞的自由。

逆境在打造人格魅力的品牌。它的酷烈程度就像打铁炉里燃烧的钢铁一样,不但要受到高温的冶炼,而且还要放在铁錾上经受铁锤的敲打。不过,越是经得起敲打的钢铁,就越能打造出锋利的宝刀。逆境是锻造人生的熔炉,是锤炼人生境界铁錾。

在逆境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弱点。这是我们身陷逆境的原因之一。我们被弱点击中,脆弱的品质完全暴露,这正是我们审视人生缺憾的好时机。即使产生一时的抱怨,不要紧,这时的抱怨是我们吐故纳新所吐出的废气。当废气释放完毕,我们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人生的拐点便很快出现。

逆境常常会触动我们的奇想和创造力,迫使我们放弃不现实的幻想和爱面子的自尊,从最简单、别人看不起的事物重新做起,以获取生存的机遇。

逆境中,时常会有藏在泥土里的机遇向你伸出无形的手。这时,你要果断抓住它,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希望,也不要放弃。

逆境中的亲情是珍贵的,逆境中的友情是难得的,逆境中的爱情是真挚的。逆境是我们检验人生生活的试金石。

学会生存,就必须体验逆境给你的痛苦。痛苦越强烈,生存的热望就越高,就越能使你找到生存的法宝。

逆境是一道人生亮丽的风景,只有我们在饱经苦难风雨打击后,才能见到它璀璨夺目的光彩。

篇7:让生命如夏花般灿烂作文900字

或许是年少的轻狂,让我们变得大无畏,或许是生活的平淡,让我们热衷意外的发生。本着无所畏惧的精神,我们做出了许多危害生命的行为,频频向死神宣战——有人因考试失利而跳楼轻生,有人因感情不顺而自缢而死,有人因负债累累而投江自尽。人们不禁感叹当下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懂得珍惜生命。有个哲人讲过,生命只有一次,它属于我们自己。于是有人就找到轻生的理由——我的生命我决定。可是我想说,生命不仅属于你自己,也属于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个小小的生命的降临都承载了许多人的寄托与梦想。你不但只是你的,你更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你岂可轻言放弃生命?迎春,我们要珍惜生命。

珍惜生命,最基本是不放弃生命。你不是仲卿或兰芝,经历少许感情波折不值得自缢,你不是屈原,没有受排挤的痛苦,你不配投江自尽。相比张海迪,我们有强健的体魄伴我们成长,我们或许未能像她一样成功,但至少我们可以学习她坚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多舛的命途。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珍惜生命并不是要我们做贪生怕死之徒。在珍惜生命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善待其他生命。我们或许没有“最美妈妈”吴菊萍的大爱无私,没有像“最美老师”张丽莉一般强有力的臂弯去为学生支撑起一片生的天空,未能像“最美司机”吴斌一样的责任心,但至少我们不做用硫酸泼狗熊的高材生,不做亲手捅死母亲的留学生。当别人处于危险中,我们可能难以救人于水火,但至少我们不要落井下石。我们可能不能为别人铺桥引路,但我们可以提醒别人,前方是悬崖。我们可能不会安慰人,但至少可以不嘲笑讽刺别人。

生命大概是一片秋叶,飘零无常。一个小小的生命来到人间,却承载了成年人也难以想象的痛苦和欢乐。带着芳香,带着她金属一般的啼哭,世界里充满了她欢乐甜美的声音。然而灿烂过后,归于沉寂。死亡犹如一个卑鄙无耻的阴谋家,将一切生命围在一起,一切都显得在劫难逃。贯穿在时光悠长的锁链上,水都难以逃脱,生的偶然与死的必然,平等的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篇8:让阅读如呼吸般自然

一、中年级课外阅读目标

中年级课外阅读目标为:在阅读活动中, 适当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有初步的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能评析文章中人物的善恶美丑, 从中受到教育;背诵一定量的格言警句、古诗及文章片段;有摘录、品味好词佳句的能力和习惯;能阅读理解简单的说明书及各种应用文;具有初步的独立阅读儿童读物的能力和简单的圈点批画的阅读习惯。

中年级阅读现状:

在我接手现在班级学生时, 对他们的阅读状况做了简单的调查问卷, 问卷反映出以下问题:

(1) 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够浓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每天读书或经常读书的习惯, 不少学生读课外书只是为了完成教师或家长布置的任务。我们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 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在家中, 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 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

(2) 不少学生课余活动最喜欢的是玩电脑、看电视, 参与课外阅读是为了消磨时间或为了考出好成绩。这样的阅读明显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或功利性。

(3) 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量少面窄。班内有部分孩子是只看教科书长大。家长投资买的书, 多是些学习参考书、优秀作文选, 真正的文学书、经典名著只局限于部分家庭才有。学生们对阅读内容的选择往往比较单一, 多数男同学喜欢看科幻、侦探、军事等读物, 而女同学则相对比较喜欢阅读童话故事、漫画类书籍。

(4) 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缺乏科学性。很多学生对于课外书只能囫囵吞枣式地浏览一遍, 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不能做到将一本书完整地读完。很多学生的课外阅读纯粹是走马观花, 只注重情节的引人刺激, 没有背诵、摘录等帮助积累的手段, 虽然有了大量的阅读, 但是语感不强, 语言不丰富。

根据调查显示, 班内课外阅读现状不尽如人意, 因而有必要切实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让孩子美丽的童年因为读书而放射出别样的光彩。

三、“让阅读如呼吸般自由”读书引导

1. 时间的保证能读书

阅读首先需要的是闲暇, 闲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证阅读时间, 更重要的是保证阅读的状态。阅读需要从容的心态, 需要较长时间地投入思考。所以需要保证给学生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布置的作业精当, 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分层要求。要把课外阅读的时间纳入家庭作业总时间数, 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将课外阅读的时间渗进学校, 利用中午早到时间安排课外阅读。

2. 激发兴趣乐读书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 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 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3. 推荐读物有书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

(1) 课内走向课外。 (1) 根据文体, 指导读同类型文章。教师在教某种文体的课文时, 可在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后, 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 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如学习了《惊弓之鸟》, 向学生推荐《成语故事大全》、《小学生多用成语故事》;学习了课文中的古诗后, 可参考课程标准中推荐的“小学生古诗背诵”适合学生读、背相关的古诗。 (2) 根据作者, 指导读系列作品。学生在课内学习某位作者的文章后, 教师紧接着介绍该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 让学生课外阅读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增加阅读量, 又可加深学生对某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的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如学习了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后, 介绍学生读他的《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 (3) 根据内容, 指导读相关文章。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需要, 或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文章, 以拓宽学生知识面, 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和兴趣选择。中年级的孩子已经认识和掌握了大部分的常用汉字, 他们能看懂短篇和中篇童话故事, 注意力更持久, 因此, 可以独自阅读较长的一段时间。但由于孩子的兴趣广泛, 思想容易开小差, 较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 因此, 节奏感强、富有变化的儿童读物尤其受到孩子的欢迎。

篇9:艺术教育应如呼吸般自然

那么,孩子从小学音乐、练舞蹈,这类学前艺术教育,究竟是快乐教育,还是牺牲孩子快乐的教育呢?

在幼儿教育中,艺术教育直通孩子的心灵,能使小天使们练就积极心态、培养“自理自主自信,大胆大方大气”的气质——艺术教育能否对孩子“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印度哲学家奥修在《当鞋合脚时》一书中写道,“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亦是如此——孩子需要“合脚”的教育,“穿”上时不“硌脚”,甚至感受不到自己正在“被教育”。好的艺术教育,应该如呼吸一样自然。

但在我们当下的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仍不时遭受“硌脚”的痛苦。尤其是,“打着学钢琴”、“逼着学舞蹈”的情况屡有耳闻。实际上,错不在艺术教育本身,而在于教育目的有偏差,教育方式不合理。

如果能将养成教育作为一项基础课程,同时,将艺术教育融入日常生活,那么,学前的艺术教育就不会是孩子的负担,而是会欣赏、能享受、乐表现的孩子的孵化器。

在艺术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孩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敏感的心灵和细腻的感受,注重以音乐为单元,将情感融入其中,使每个单元都传递一个做人的道理。比如,一部音乐作品《毛毛虫的新衣裳》,不仅让孩子了解体验悲伤和快乐的情绪,还要让孩子感受理解“人人都需要关爱”、“每个人小的时候可能都是毛毛虫,但是我们长大就会变成美丽的蝴蝶”的人生启示……

我们还应该注重将艺术教育渗透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如在幼儿园里,每天的晨间舞、课间操、离园活动,都可以安排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每个班级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将音乐穿插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如入睡之前、区域游戏、收放玩具、喝水洗手等环节都有特定乐曲,让孩子每天都沐浴在音乐氛围中。

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孩子的艺术教育,应是“润物细无声”的,从游戏中、生活中、家长和老师的行为举止中,给孩子以触动,从而培养孩子形成健全的身心、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审美。

篇10:让生命如苔花般精彩绽放杂文随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青苔依旧自在生长。茵茵然,绿意成片。即使阳光不光顾,我也不抱怨,更不放弃,吸尘吐氧,造福自然。青青苔藓,与砖瓦角落作伴,少些寂寞,平添点缀,自在人间。大山深处的孩子,正如这小小的苔,虽生于大山,生活贫困,也不曾因此蒙阴影、怨苍天,他们依旧阳光快乐,与大山里诸多生灵作伴,奔跑、攀登,昂然向上。不曾因此对生活失望,不曾因此对命运抱怨,他们安于此,长于斯,感恩现有的生活。他们也渴求知识,渴望见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努力生长如苔一样。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个世界,少的是强者和超人,多的是平凡微小的人。世人偏爱在温室培育出的牡丹,赞它雍容华贵,倾国倾城。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如此幸运,有如此机遇和资源,一出生便以牡丹的姿态,享受充足的阳光、恰好的水分、丰沃的土壤,只待时机成熟,傲然怒放,比得平常花儿黯然失色、自惭形秽。世界上多的还是如青苔的我们,可能不起眼,长在缺乏资源的贫瘠之地,但是我们既然无法选择出身,抱怨也无益,何不甘之乐之,安于斯,长于斯,在立足之地绽放光彩?

就像小小的青苔,虽阳光很少照到,立于墙壁缝隙之中,依旧不改其志,自在生长,利用不多的水分,长出一片翠绿,又绽放茵茵苔花。即使苔花微小如米粒,也学牡丹骄傲地盛开。

梁俊在节目中

梁俊是一名支教老师,他在2013年来到大凉山,进行了两年的支教。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他带给孩子们的却很多很多。他除了教授知识,更利用课余时间给诗词谱曲,带领孩子们演唱,不仅仅是丰富课余生活,更是对经典,对精神的传承,对孩子们的鼓舞。在他的影响下,孩子们都渐渐变得乐观开朗起来。就像梁越群,从一个不爱说话的小姑娘,到能够在央视节目中面对诸多观众,大方地演唱,进步不是一点点。

除了山区的孩子们,还有许多平凡微小的人们,在默默地努力,过好他们的生活,也为社会添一份力量。如基层民警,他们不是出生入死的刑警英雄,没有那么多荣誉勋章,只是普普通通在职一任,造福一方,维护社会治安,竭力解决好群众最切实的问题,也是奉献了他们的力量。如普通的教师,没有太高职称,很少涌入大众眼帘,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最基本的教学工作,教书育人,因材施教,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像支月英,在山区教书五十余年,培养了两代人,平凡如她,却也发光发热,甚至成为2016“感动中国”人物。

上一篇:关于售后人员工资分配绩效方案下一篇:部队财务出纳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