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原理期末复习

2023-03-29

第一篇:学前教育原理期末复习

国家开放大学学前教育原理(试卷代码:1312)期末 复习资料(简答题)

国家开放大学学前教育原理(试卷代码:1312)期末

复习资料

简答题 题库—来源于历次期末考试试卷真题

1、简述国外近现代有哪些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1)欧文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欧文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欧文等人的幼儿学校理论的传播和应用为特征而形成的,理论代表是欧文和怀尔德斯平。

(2)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因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的传播、应用而形成,理论代表是福禄培尔及其支持者。

(3)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流派: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围绕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理论传播、应用而形成的,理论代表是蒙台梭利及其支持者。

(4)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进步主义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美国,对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理论均有所批判。

(5)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流派:苏联学前教育理论流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学前教育理论。理论代表是克鲁普斯卡娅、乌所娃、福辽莉娜等。

2、分别简述幼儿体育、智育、美育的基本原则

体育:(1)全面发展的原则;(2)安全原则;(3)趣味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智育:(1)直观性原则;(2)“学”与“做”想结合的原则;(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美育:(1)情感体验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

3、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1)保障儿童权利、促进教育民主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加大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力度。 (3)学前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

4、现代社会,幼儿教师必须承担多种角色,请讨论一下有哪些角色需要幼儿教师扮演?

(1)教育者:班级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创设者;幼儿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幼儿的榜样和示范者;幼儿学习的引导者。

(2)公共关系的协调者。

(3)幼儿游戏的伙伴。

(4)幼儿的第二任母亲,也是幼儿的知心朋友。

(5)既是学前教育实践者,也是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建构者。

5、良好师幼关系的建构策略有哪些?

良好师幼关系建构策略:奠定师幼关系的良好基础;以亲切、平等、尊重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教师应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幼儿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感兴趣;宽容对待幼儿的过失;要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帮助幼儿摆脱不良行为习惯。

6、什么是儿童发展?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0-6岁、7岁儿童的身心发生的质的变化。学前儿童发展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1)儿童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2)儿童发展是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统一。(3)儿童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4)儿童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7、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策略有哪些?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有:培养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幼儿教师应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一个自我规划,反思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成就动机是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根本动力。

8、制约儿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1)遗传与环境:遗传决定论认为先天生物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决定论主张后天教育等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2)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3)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儿童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吸收和融化的主动反映能力。

9、什么是儿童观?儿童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儿童观是有关儿童的看法、观点和主张等的总称。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儿童在人类社会中应享有的地位与权利;二是儿童期的意义、特点,以及儿童成长发展的形式和原因等。

儿童观的科学内涵:首先,儿童是人。第二,儿童是发展中的人。第三,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

10、简述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各原则及其内涵。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向儿童传授的知识、技能应该是正确的、可靠的、是符合人类社会认识的客观规律、符合人与社会和谐的客观规律、符合人际交往的客观规律。

(2)思想性原则:思想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对全体儿童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幼儿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幼儿园的德育活动寓于各项活动之中。

(3)目标性原则: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必须有明确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科学的目标,没有目标的活动称不上教育活动,因为教育本身就含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特征。

(4)整合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即把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看作是一个把教育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建构的过程。

(5)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就是要让儿童在主动和真实的活动中,通过感知、操作、体验、交流来进行学习的。

11、简述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

陈鹤琴的活教育是针对拘泥于书本的旧教育提出的,“什么是“活教育”?简单说,就是“不是死的教育”。书本主义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

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1)活教育的目的论。他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的中国人”;他后来进一步提出要“做世界人”。(2)活教育的课程论。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3)活教育的方法论。陈鹤琴主张“活教法是在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是其长期教育实践、教育研究的结晶,也是其学前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升华与凝练。对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

12、简述影响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制定的因素。

幼儿年龄特点是影响日常生活制度制定的主要因素。

影响一日生活制度制定的因素还有季节和地域特点。

不同文化背景与教育理念也会影响一日生活制度制定。

13、简述蒙台梭利有关学前教育原则的基本观点。

蒙台梭利提出了学前教育的两条基本原则。(1)自由的原则。儿童有自己的发展敏感期,具有吸收性心理,能根据自己心理需要和倾向,自由地选择物体和活动,任何工作、活动都不是强迫的。在她看来,自由的原则意味着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生命的发展。(2)工作的原则。蒙台梭利认为,使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活动就是“工作”。幼儿在各种心理敏感期,所选择从事的各种活动就是“工作”,工作能确保幼儿心理上的满足,促使他们发展。

14、简述我国《幼儿园规程》(1996)中关于幼儿教育目标的表述。

第一,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第二,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第三,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第四,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幼儿全面素质培养的目标,体现了我国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方向及素质养成的期望规格。

15、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对幼儿的主要常规要求的内容。

常规是日常生活制度的一部分。常规是指人们经常遵守的一般生活规则和行为规范。幼儿园的生活常规是指幼儿园各生活环节相应的规则与行为规范。

常规的合理性标准有三:一是保障幼儿健康安全之必需。如不能独自离园,不打人,不玩危险游戏,饭前便后洗手等。二是保障集体生活及幼儿交往顺利进行之必需。路:上课不随意走动或打断老师讲话;不随意拿他人玩具物品等。三是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是幼儿可以做到的。如上课40分钟,却要求幼儿一动不动,这便是超出幼儿能力范围要求的常规。

16、幼儿教师基本工作职责是什么?

(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

(2)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3)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

(4)参加业务学习和学前教育研究活动。

(5)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17、如何正确理解师幼关系的内涵?

(1)教师与幼儿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称为师幼关系。

(2)幼儿可以从与教师的互动中得到关爱;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树立榜样作用;师幼关系是教育过程的基本体现,也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素。

第二篇: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提纲

微观部分

1、需求和需求量、供给和供给量的区别;如何从个别需求函数求市场总需求函数?

2、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和意义,什么是勒纳指数?

3、边际效用、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4、无差异曲线的含义、特征和意义;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如何决定最有的生产要素组合?

5、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和总产量的关系。

6、机会成本的含义,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的区别。

7、各种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相互关系,能从总成本函数中,指出不同的成本函数。

8、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均衡条件,什么是盈亏平衡点和停止营业点?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是什么?

宏观部分

1、GDP的含义和统计原则,GDP的支出法构成,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关系,什么是GDP平减指数?

2、二部门和三部门的国民收入恒等式。

3、总投资、重置投资和净投资的关系,以及他们和资本存量的关系。

4、二部门和三部门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注意和恒等式的区别。掌握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能够作图说明两者关系以及二部门国民收入的均衡的决定。

5、二部门和三部门经济的乘数哪些,乘数的大小如何决定的?

6、什么是IS曲线,IS曲线的斜率是什么?在非IS曲线上,I和S的关系。IS曲线的计算,IS曲线的移动。

7、什么是LM曲线?货币需求有哪三种动机?什么是流动性陷阱?LM曲线的斜率是什么?LM曲线被分成哪三个区间?

8、利用IS-LM模型计算均衡利率和均衡产出。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对均衡有什么影响?

9、什么是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作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各包含哪些?他们如何影响IS曲线?

10、宏观货币政策包括哪几种方法?各自如何起作用?扩张性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如何影响LM曲线?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

11、IS、LM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产生哪些影响?什么是挤出效应?

12、什么是通货膨胀,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是什么?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胀的再分配效应有哪些?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通胀有什么不同?

13、什么是失业,衡量失业率的主要指标是什么?什么叫自然失业率?奥肯法则是什么?

第三篇: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浙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财经科相关专业的学生。

(二)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和本课程的考核说明。

考试要求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本课程的考试着重基本知识考查和应用能力考查两个方面,在各章的考核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应用分析能力的内容按“了解、理解和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三)试题类型及结构

试题类型大致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大类。客观性试题包括填空、判断和选择题:

(1)填空题: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及简单的计算和应用。占全部试题10%。

(2)判断题: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对题目作出正确的判断。占全部试题的10%。

(3)单项选择题及多项选择题:前者是在列出的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后者是在列出的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这部分包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的运用等。占全部试题的20%。

主观性试题包括简答、计算题:

(4)简答:考核对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掌握及应用程度。占全部试题的10%。

(5)计算:考核对基本统计方法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占全部试题的50%。做计算题要求写出计算公式及主要计算过程。

考核形式:本课学生过程考核的形式为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的形式为闭卷笔试。

(四)答题时限:本课程期末考试的答题时限为120分钟。

(五)其他说明:本课程期末考试可以携带计算工具。

第二部分课程考试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统计总论

(一)统计的研究对象

理解: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具体含义及社会经济统计所研究的数量方面的特点。

(二)统计的研究方法

理解:统计总体、总体单位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的含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的含义;统计指标的含义、组成要素及分类。注意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相互关系。

掌握统计指标的特点及总体、单位、标志、指标之间的关系。根据标志和指标的概念及特点,正确区分统计指标与标志。

(四)国家统计的职能

了解国家统计三职能的含义。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的一般概念

了解:统计调查的含义、基本要求和统计调查按下列标志的分类:总体范围、登记时间的连续性、资料的来源。

理解: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及主要特征。

注意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的划分依据及具体分类。

(二)统计调查方案

了解: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的项目、调查对象的含义、调查项目的含义、调查时间和调查时限的含义。

理解: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之间的关系;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相互之间的关系;从某个具体统计研究搜集实际资料的需要出发,拟定一个统计调查方案。

(三)统计调查方法

了解:抽样调查的概念、随机性原则的含义、基本组织形式;重点调查的要领及重点单位的含义。

理解:普查的概念;抽样调查的特点、优越性及作用。

第三章统计整理

(一)统计整理的一般概念

了解:统计整理的含义。

(二)统计分组

了解:统计分组的含义、统计分组的种类(按分组的任务和作用分、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分、按分组标志的性质分)、单项式分组及组距式分组、组限(下限和上限)、组中值等的含义。

理解:统计分组的作用、选择分组标志的重要性及基本要求。

综合应用: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正确地选择分组的标志及组限的两种表现形式,熟练掌握组距、组中值的计算并能根据研究任务和提供的资料进行正确的统计分组(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式分组)。

(三)分配数列

了解:分配数列的概念、组成要素。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分配数列、单项式数列

和组距式数列的含义、频数和频率的含义、变量分布的含义及条件。

综合应用:变量分配数列的编制。

(四)统计表

了解:统计表的概念。

第四章综合指标

(一)总量指标

了解:总量指标的含义、分类(按反映总体的内容不同、按反映时间状况不同、按所用计量单位不同)。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可作一般理解。

理解:总量指标的作用。重点理解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的相互关系并在正确确定总体单位的基础上分辨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

(二)相对指标

了解:相对指标的意义、表现形式、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 理解:相对指标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掌握: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的不同特点;强度相对指标和其它相对指标的计算。注意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在下列情况时的计算:

(1)当计划任务数以绝对数形式出现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的计算及检查其计划执行进度完成情况;

(2)当计划任务数以相对数形式出现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的计算。

(三)平均指标

了解:平均指标的含义及特点;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含义;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的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平均指标的作用。算术平均数和强度相对数的区别;简单算术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大小因素、权数的意义及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作为算术平均数的变形使用的加权调和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综合应用: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并能通过计算平均指标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

(四)变异指标

了解:变异指标的一般概念和种类;变异系数的含义。

理解:变异指标的意义、作用;变异系数的应用意义。

综合应用:根据实际资料计算各种变异指标(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的方法。

第五章抽样推断

(一)抽样推断的一般概念

了解:抽样推断的含义、特点和作用、抽样推断主要内容(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含义。

(二)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

了解:总体和样本、参数和统计量、样本容量和样本个数、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等到的含义。

理解和掌握:根据一个具体样本的观察资料熟练计算如下样本指标:样本平均数、样本平均数的方差、样本成数、样本成数的方差。

(三)抽样误差

了解:抽样误差的含义、抽样平均误差的含义及定义公式、抽样极限误差的含义及表示、抽样误差的概率度t的含义。

理解:抽样误差和调查误差的不同。注意区分抽样误差、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

掌握: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与概率度的相互关系。

综合应用:在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条件下抽样平均误差(抽样平均数和抽样成数)和抽样极限误差(抽样平均数和抽样成数)的计算方法。

以下对应的数量关系需要熟记

t=1f(t)=68.27%

t=2f(t)=95.45%

t=3f(t)=99.73%

(四)抽样估计的方法

了解:抽样估计的含义及种类、优良估计的三个标准、抽样估计置信度的含义。 理解:点估计的基本特点、区间估计的基本特点(必须同时具备估计值、抽样误差范围和概率保证程度三个要素)、置信度与概率度的关系。

综合应用:根据具体资料进行点估计的方法和对总体参数(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成数)进行区间估计(给定抽样误差范围,求概率保证程度;给定置信度要求,推算抽样极限误差的可能范围)的方法。

(五)抽样组织形式

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等的含义。

理解:抽样组织形式的特点。

掌握:在简单随机抽样中必要抽样单位数的计算方法。

第六章假设检验

本章不作考试要求。

第七章相关分析

(一)相关分析的一般概念

了解:相关分析的含义、相关关系的含义、相关的种类(按相关程度分、按相关方向分、按相关形式分、按影响因素多少分)。

理解: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二)相关关系

了解:相关系数的意义、相关系数的基本公式。

理解:相关系数的性质、并能熟练掌握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利用相关系数性质判别具体相关系数表明的相关关系。

(三)回归分析

了解:回归分析的含义、回归议程y=a+bx中待定参数a和b的含义、估计标准误差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理解相关与回归的区别和联系。

综合应用:简单直线回归议程的建立及求解。用最小平方法计算a、b参数并利用回归议程进行预测或推算。

第八章指数分析

(一)指数的一般概念

了解:简单现象总体和复杂现象总体的含义、指数的两种理解。

理解:指数的作用、指数的种类(按对象范围分、按指标性质分、按编制任务分)、总指数的两种计算形式。

(二)综合指数

了解:综合指数的含义、指数化指标的含义和同度量因素的含义。

理解:综合指数的特点;同度量因素的确定方法。

综合应用: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方法。

(三)平均指数

了解:平均指数的含义、平均指数的两种计算形式(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理解:平均指数形式(常用形式)作为综合指数变形的条件(数量指标的算术平均数以基期总值指标加权;质量指标的调和平均数指数以用计算期总值指标加权);作为计算指数的独立形式,平均指数的两个重要特点。

综合应用:平均指数的两种计算方法。

(四)因素分析

了解:因素分析的含义、因素分析与指数体系的关系、因素分析的内容(相对数和绝对数分析)。

理解: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因素分析的方法并熟练掌握对总量指标变动进行两因素分析(包括相对数分析和绝对数分析)的方法。

第九章动态数列分析

(一)动态数列

了解:动态数列的含义及构成。

理解: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含义、动态数列分析指标的两大类、编制动态数列的基本原则及具体要求。

掌握: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特点。

(二)现象发展水平指标

了解: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的含义。

理解和掌握:对总量指标动态数列(时期数列、连续时点数列、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公式)、对相对指标动态数列和平均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公式)。

(三)现象发展速度指标

了解:现象发展的速度指标的种类(发展速度——定基和环比;增长量——累积和逐期;增长速度——定基和环比、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发展速度、增长速度的含义及计算公式;平均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的含义及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方程式法的概念。

理解和掌握:下列速度指标之间的关系: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累积增长量和逐期增长量; 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理解: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三个公式;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的不同特点。

综合应用:根据一个具体的动态数列计算发展速度(定基环比)、增长量(累积、逐期)增长速度(定基、环比);利用各种速度指标之间的关系,计算所需要的速度指标;根据具体的资料条件,选用适当的公式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右平均增长速度(水平法)。

(四)现象变动趋势分析

了解:影响支柱数列变动的四个因素及其含义;测定长期趋势的主要方法的种类;测定季节变动的主要方法(季节比率)。

掌握:利用测定直线趋势的数学模型法(最小平方法)来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注意利用简化公式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第十章统计综合分析与比较

本章不作考试要求。

第四篇: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 考试方式及考试时间

1.考试时间及题型

单项选择(6题×2分=12分)

多项选择(4题×2分=8分)

判断正误(5题×2分=10分)

简答题(2题×10分=20分)

计算题(3题,5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闭卷考试,可以带计算器。

2.考试成绩:

平时作业和期中测验占30%(中央电大四次作业和期中测验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70%。把形考的比重加大,强调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不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到期末的死记硬背上。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不得参加本次终结性考试。

3.复习的时候如何利用资料进行复习。

教材是最基本的复习依据。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核说明当中所规定的考试的范围认真复习和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然后做学习指导书和作业的题目。大家知道每一种指标的计算公式是固定的,但是出题的形式和类型是有所变化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作业篇幅有限,同时考试到大家的实际情况,一些经典的题都是以作业的形式给大家了。大家在复习中会发现总做练习的题练习的数量就不够,这样你反过来在学习指导书中做相应的题目,它有足够的数量的题帮助你练习。最后我们下发的期末复习指导,它分为考核说明和各章的复习题。考核说明规定了你所学的内容当中哪些是属于一般的了解的,哪些是掌握的,哪些是熟练掌握的。这样你就用这这四种复习资料就完全够了。

另外,请大家注意:在试卷的后面我们把所有的课程所涉及的常用公式都附上去了。实际上也是课程进行考试改革的一种尝试。统计学原理课程有它的特殊性,既有概念的理解,也有方法的掌握。学习中更重要的是要求大家掌握方法的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很多时候都是落到指标的计算和分析上。相关公式的记忆不是很关键的,而在于要根据资料和研究目的进行恰当的公式选择。

第1页

在平时的四次作业中每一章重点掌握的公式以名词形式出现, 其目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同学们对公式本身的建立和应用的理解。

第二部分 各章复习内容

第一章 统计总论

1.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3.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4.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变异与变量、统计指标概念、特点及分类。

5.国家统计的职能 第二章 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2.统计调查的种类

3.统计调查方案的构成内容

4.统计调查方法: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第三章 统计整理

1.统计整理的概念和方法

2.统计分组的概念、种类

3.统计分组的关键

4.统计分组的方法:品质分组方法、变量分组的方法

5.分配数列的概念、构成及编制方法

变量数列的编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将原始资料按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第二步:确定变量的类型和分组方法(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分组)。

第三步:确定组数和组距。当组数确定后,组距可计算得到:

第2页

组距 = 全距÷组数 全距 = 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

第四步:确定组限。(第一组的下限要小于或等于最小变量值,最后一组的上限要大于最大变量值。)

第五步:汇总出各组的单位数(注意:不同方法确定的组限在汇总单位数时的区别),计算频率,并编制统计表。

间断式确定组限:汇总各组单位数时,按照“上下限均包括在本组内”的原则汇总。

重叠式确定组限:汇总各组单位数时,按照“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汇总。

因为有了“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实际工作中,对于离散型变量也经常采用重叠式确定组限的方法。

6.统计表的结构和种类

第四章 综合指标

1.总量指标的概念、种类和计量单位

2.相对指标的概念、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相对指标的种类。相对指标包括:

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3.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4.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第五章 抽样估计

1.抽样推断的概念、特点、和内容。

2.有关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总体与样本、参数和统计量 样本容量、 样本个数

3.抽样误差的一般概念及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教材P178

4.抽样平均误差的含义及计算:抽样平均数、抽样成数平均误差

第3页

5.抽样极限误差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6.抽样误差概率度的含义及确定方法。

7. 总体参数区间估计的要素及估计方法。

总体参数区间估计必须同时具备估计值、抽样误差范围和概率保证程度三个要素。

总体参数(平均数及成数)区间估计的方法:

抽样推断中有关的内容最后都集中在根据具体资料对总体参数(总体平均数和总体成数)进行区间估计(给定抽样误差范围,求概率保证程度;给定置信度要求,推算抽样极限误差的可能范围)的方法上。在根据资料对总体参数进行区间估计时,首先要对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概率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要清楚,然后是有关区间估计的概念、方法。

8.简单随机抽样重复抽样条件下必要样本单位数的计算。 第七章 相关分析

1.相关分析的一般概念、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的概念和相关的种类。

2.相关系数的作用、性质和计算方法。

计算相关系数的简化式:教材P276

3.回归分析的概念、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和方程参数a、b的含义。

回归直线方程

式中:y是y的估计值,a代表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b表示直线的斜率,又称为回归系数。回归系数的涵义是,当自变量x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因变量y的平均增加值。当b的符号为正时,表示两个变量是正相关,当b的符号为负时,表示两个变量是负相关。a、b都是待定参数,可以用最小平方法求得。

第八章 指数分析

第4页

1.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指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上的变动情况;

(2)分析现象总体变动中受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

(3)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长时间内的发展变化趋势。

2.总指数的作用及编制方法。总指数的编制方法有两种:

综合指数: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综合变动情况及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化引起的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额。

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综合变动情况及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化引起的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额。

3.平均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及由于数量指标的变化引起的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额。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及由于质量指标的变化引起总量指标变化的绝对额。 第九章 动态数列分析

1.动态数列的概念及种类

2.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时期数列

间断时点数列条件下计算的两种情况:

若间断的间隔相等,则采用“首末折半法”计算。

若间断的间隔不等,则应以间隔数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3.各种速度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速度指标包括:发展速度、增长量、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的形式表现的动态分析指标,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指标对比的结果。说明的是报告期水平是基期水平的百分之几或若干倍。

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

第5页

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之差。

平均增长量

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

第三部分 题型讲解

一、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的复习

在复习时首先对各种题目所涉及到的学科内容有基本的理解和掌握,所以以教材为依据。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的题型、难度、出题的样式可以看学习指导书,那上面所列的所有的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是你复习的参照依据。

二、判断题的复习

判断题的难度及内容可以以中央电大编辑部下发的期末复习指导蓝色小册子、学习指导书及平时作业为复习的范围和样本。

三、简答题的复习

1.简述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2举例说明如何理解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

3.简述抽样调查的特点及优越性

4.简述变量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

5.什么是统计分布?包括哪两个要素?

6. 简述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并举例说明

7.变异系数的概念及应用条件。

8. 抽样误差的概念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9.简述指数的作用

10.举例说明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的特点。

四、计算分析题的复习

要求写出公式和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小数。计算参考作业及期末复习指导。

第6页

1.根据所给资料分组并计算出各组的频数和频率,编制次数分布表;根据整理表计算

算术平均数.

2.根据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指标、计算变异指标比较平均指标的代表性。

3.采用简单重复抽样的方法计算平均数(成数)的抽样平均误差;根据要求进行平均数(成数)的区间估计。

4.计算相关系数;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并指出回归系数的含义;利用建立的方程预测因变量的估计值。

5.计算总指数、数量指数及质量指数并同时指出变动绝对值、计算平均数指数。

6.根据资料计算各种发展速度(环比、定基)及平均增长量指标;根据资料利用平均发展速度指标公式计算期末水平。

第7页

第五篇:《统计学原理》期末总复习要点(20100610)

一、简答题(6个)

1.编制组距数列如何确定组限?

2.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

3.相关关系的种类如何划分?

4.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5.采用同期平均法分析季节变动的基本步骤

6.综合指数法编制总指数的基本原则

二、计算与分析(5个)

1.算术平均数、标准差的计算

2.区间估计有关计算

3.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增长量和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

4.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侧重两因素分析)

5.相关系数计算、线性回归方程建立

四、期末考试题型(6个)

1、判断对错并改正(10×2=20分)

2、单项选择(10×1=10分)

3、多项选择(10×2=20分)

4、简答(2×5=10分)

5、计算与分析(40分)

上一篇:新起点新发展心得体会下一篇:县区宗教工作情况汇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