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学院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研究

2024-05-06

泰山学院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研究(通用8篇)

篇1:泰山学院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研究

附件5:

天水师范学院2014年招收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定向培养协议书

甲方:天水师范学院

乙方(定向单位):

丙方(硕士研究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国家硕士研究生招生有关规定,经三方协商一致,签定本协议。

一、甲方录取乙方单位的丙方为2014级专业学位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限2年。

二、定向培养的研究生属国家计划内招生,正式录取前,乙方对丙方进行审查后,向甲方提交同意定向培养函。

三、定向培养期间,甲方负责丙方的培养、管理、毕业论文答辩、学位授予工作。如丙方因违反校规或其他原因不能毕业或未能授予学位,责任由丙方承担,是否接收其到乙方工作,由乙方决定。

四、定向培养期间,丙方必须全脱产住校集中学习,乙方不得给丙方安排任何工作,丙方也不得私自兼任社会事务。

五、丙方在学期间住宿费按甘肃省物价局批准的住宿收费标准交纳。

六、定向研究生在学期间的生活待遇分别以下情况对待:

1、丙方如系乙方推荐的本单位在职人员,学习期间不转户口、工资关系和人事关系,享受乙方原工资福利待遇或按乙丙双方约定执行,甲方不发给丙方奖学金。

2、丙方如系应届本科毕业生,其学籍(人事)档案和党团组织关系迁至乙方,在读期间,甲方不发给丙方奖学金,丙方在乙方的待遇由乙丙双方协商解决。

七、丙方的培养按甲方硕士研究生相应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毕业后依约到乙方工作,甲方不负责分配,其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人事(学籍)档案由甲方直接转递乙方。

八、丙方拟报考攻读博士学位,须征得乙方同意并给甲方出具书面公函后,方可报考。

九、丙方拟变更就业单位,须征得乙方同意并向甲方出具书面退函,向甲方提供乙方和丙方所持有的本协议原件后,方可由甲方就业指导中心协助办理解除协议的相关手续。

十、本协议在甲、乙、丙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对执行本协议产生的争议如不能通过协商解决,任何一方可向天水市仲裁委员会提请仲裁。

本协议书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负责人签字:(公章)年月日

乙方负责人签字:(公章)年月日

丙方签字:年月日

篇2:泰山学院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师范职业能力;教师职业技能;教育实践;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高师美术教育是美术专业的师范职业教育,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定位和特色体现,也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功能与职责所在。在注重提高学术性的同时,应突出师范性,充分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探究、更新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实现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化奠定基础。

高师美术教育作为师范教育其师范职业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任务是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未来教师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等有了全新定位,其中体现教师素质核心的师范职业素质极其重要。师范职业素质蕴涵以教师职业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教学技能、教学素质等,其能力提升是教师职业素质形成的根本手段与价值观体现,是搞好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高师美术院校的教育教学应定位在师范教育为主的师范特色上,凸显其美术教育功能;能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教师技能和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上;应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努力探究高师美术教育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为实现美术师范教育专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一、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定位和特色体现

高师美术教育是依托美术学科教育学理论的美术专业教育,从属于美术专业教育的师范职业性教育,在教育性质上更加具备美术专业性与学科教育性,具有区别于其他教育学科的根本属性,具体体现在师范职业教育和美术学科专业教育的双重特性上。其培养目标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具备较高艺术素养和审美素质的教育人才而非艺术家,这个定位是师范教育意义下的高师美术教育特色的体现。

从教育实践过程看,高师美术教育是师范职业性专业教育,这种专业特性是由受教育者未来的教育实践所决定的。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方针,以师范教育为目的,突出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功能体现和职责所在。高师美术教育针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实践,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估等方面形成了适应性、教育性、专业性相统一的教学格局:适应性规定了高师美术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为对象进行研究和教学,否则怎样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无从谈起;教育性确立了高师美术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专业性则是高师美术教育特有的面向基础教育素质培养需要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充分体现师范教育为主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是专业美术教育向教育性专业美术教育的改变和美术学科教育性功能的全面凸显。

二、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是高师美术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的根本手段

师范教育是专门培养学校教师的专业教育,其社会功能、素质要求、职业劳动特点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变和发展。进人现代社会以来,随着教育的普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教师工作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的职业,并逐步形成专业化的特征。为了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高师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问题,原国家教委曾经先后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及《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稿)。其中规定将教学表达能力(普通话和三笔字)、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列为高师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必修课程。但是,我国的师范教育特别是师范美术教育,由于受过去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加上缺乏与之配套的管理措施和目标体系,在贯彻这些要求时,教师职业技能教学计划无法完全实施,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未步人正轨,严重影响了学生师范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高师美术教育格局要应对社会发展需求,努力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不断更新学生师范职业技能培养。在有限的三四年学习时间里,高师美术教育的学生不但要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一样学习丰厚的专业知识,提高人文素质,更要具有综合性大学不要求学生掌握的从师任教之职业技能。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术性的同时,应突出师范性,充分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依据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通过练习完成并掌握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比较稳定而系统的教师教育技术。随着竞争的加剧,学生就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学生的就业率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师美术教育只有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加大力度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才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和范围,才能有力地促进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实现美术师范教育专业化发展目标。

三、高师美术教育学生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一)开展“教育性教学”,构建高师美术教育师范职业训练课程体系

高师美术教育是师范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适应基础美术教育的高级人才,需要学生在教育技术方面有所把握,首先是师范教育方面的培养,然后是美术知识、技能的培养。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理解是以教师为取向的美术教育,是建构在美术专业教育下的师范职业教育,要把美术与教育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科教育功能伴随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标是构成课程任务的核心,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应穷出师范特色,强化师范性课程中的职业技能训练心理学、教育学、美术教育学是体现高师美术教育师范性的课程,其课程培养目标就是教育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学生不仅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还应进行教师素质与技能的历练。因此,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科教育功能,挖掘心理学、教育学、美术教育学这三门课程中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因素,制定完备的、可操作的训练方案,突出每一门课的训练重点。心理学课重在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锻炼学生的勇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坦然登上讲台。教育学课程以基本教学技能训练为核心,以课堂教学环节训练为重点,让学生依据教学规律,掌握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结果反馈的能力。美术教学法则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训练,结合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通过说课、微格教学、模拟试教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教材分析能力、完整进行一堂美术课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能力,为学生的教育实习奠定基础。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增设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大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能否系统掌握cai课件制作技术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关系着学生能否适应未来的教学工作。教学计划设置上应以必修课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并进行严格考核,实施合格证书制度,以教师职业技能必备的硬件指标来要求学生。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不仅要渗透于各科教育课程,同时还应结合专业美术学科教学应在每一门专业课中都渗透美术教法的内容,以使学生在掌握该门学科技能、理论的同时了解该门学科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画”,还要教会学生“教画”,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学生向教师角色逐步转化。以“教育性”教学观念来开展高师美术教学工作,才有助于学生师范职业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多渠道开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途径,全方位培养学生师范职业素质

树立大教师职业技能观,构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大教师职业技能包括作为显性技能的教师口语、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学科专业素质、现代教育技术,还包括作为隐性技能的教师心理素质、教学基本技能、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学科教学技能。为了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师范职业素质,我校在师范生中实施了“四个一”工程(一份标准文档教案、一个电子课件制作、一段5分钟说课录像、一个体现自身素质的才艺展示),并设立了素质专项学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确保一定的锻炼时间和机会,以充分重视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和研究,突出师范性,达到促进师范教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目的。

构建多元化教育内容与开放式教育实践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师范职业素质要求统筹安排教学计划,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环境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和素质。教学内容多元化包括: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就业竟聘常识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操作技能教育、教育实习指导教育。在具体的组织形式上采用开放式教育实践模式,以优秀教师报告会、就业竞聘讲座、案例教学、微格教学、教学实习等方式进行。另外,开发、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聘请中小学美术教育界特别是本校毕业生中的优秀教师、教研员为客座教师,与地方美术教研机构建立信息沟通渠道。教师可根据地方教研活动计划随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参与一些教学教研讲座、现场教学观摩、少儿美术作品展览等;鼓励、推荐师范生业余参与社会美术教育实践活动。

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重视美术教育实习环节教师教育具有典型的应用性与实践指向性,强化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能力培养,不仅要强调教育理论的指导,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高师美术教育重专业学科教学轻师范教育,而师范教育又重教育理论轻教育实践。临毕业才开展教育实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基础教育的新形势。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高师美术教育可从一年级就开始教育见习,教育见习与实习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形式。学校要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投人,把教育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放在一起建设。大力加强美术教育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从根本上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注重高师美术教育与基拙教育双边“对话’,活动,实施‘。双实”、“双比”、“双进”工程一是成立实践教学中心,把实践课教学与教育实习结合起来,让高师美术教育实践与基础教育实际切实融合;二是开展美术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和学生教学技能比武的“双比”活动,比出成绩、比出差距,对“双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修正和补训。三是进行“中小学名师进大学讲堂,大学教师进中小学课堂”为主要内容的“双进”活动,实施名师互聘、科研互动、资源互通。“双实”、“双比”、“双进”工程的实施,能使高师美术教育师生在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双边“对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他们的从教能力。

开展各种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为增强高师美术教育师生的师范职业技能训练意识,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训练,切实提高美术教师职业技能水平,高师美术院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如说课、美术字书写、美术课件制作、教学挂图绘制、美术专业技法分解示范表演等竞赛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师范职业能力培养。

篇3:泰山学院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研究

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的隐喻下,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回顾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历程,“亡羊补牢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面向未来教师即师范生发展的“未雨绸缪型”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成为必然[1]。目前还没有对泰山学院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相关研究,因此笔者首先对本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为后续相关研究打好基础。

2 泰山学院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与原因分析

泰山学院是2002年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目前共有本科专业59个,其中师范类专业14个。为了深入了解其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笔者对自己所任教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的三个师范类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历史学、英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选择学生完成该课程学习后进行。调查对象的选择上,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三个专业,一是因为与学生相处时间长,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完成调查;二是自己的授课内容、方式等与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有更直接的关系;三是这三个专业涵盖普通文理科专业,所有师范类专业使用相同的教材与课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能够保证调查结果更具有真实性和针对性。问卷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以下简称《标准》),从基本情况、态度与意识、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自我评价与建议六个方面进行设计,共50题,只有一题为开放题,其他均为选择题。问卷共发放218份,回收19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83份,有效率为95.3%。主要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现将泰山学院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如下。

2.1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包括对专业、性别、教育技术及相关知识的认识,以及《标准》的熟悉程度的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2.1.1男女比例悬殊,水平存在差异

在调查的183人中,只有28名男生,这是本校师范类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专业男生比例在5%以下,如英语、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调查发现:“男生偏少”是影响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男生多的班级,其水平偏高些。

2.1.2“教育技术”认识薄弱

对“教育技术公共课之前,您是否了解教育技术”的调查中,只有1人选择完全了解,55.2%的同学选择“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的”只有16人,笔者也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对“教育技术”有一定了解,认为“教育技术”就是学习“怎样使用各种媒体,怎样做课件”,而对教育技术的相关知识体系和教育应用缺乏系统的认知。

2.1.3对《标准》的内容比较陌生,不重视

只有8.2%的同学“熟悉”《标准》内容,54.6%的同学“知道部分内容”,这部分同学只知道《标准》的内容框架,具体内容并不了解。37.2%的同学“不知道”。笔者授课时由于课时限制,只介绍了标准的大体框架,具体内容要求学生课下自学,同时还提供了相关的试题和网址,结果表明对于教师布置的自学的课程资料,大部分同学没有重视。

2.2态度与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97.3%的同学认为“教育技术能力对于师范生重要”;95.1%的同学认为“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97.3%的同学认为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100%的同学认为教师应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以及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这说明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教育技术能力对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2.3知识与技能

这部分分别对“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知识包括教育技术基本概念、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等理论性知识;技能包括教育教学活动中可能用到的各种技术技能。

2.3.1教育技术知识的掌握喜忧参半

对于基本概念、理论基础,90%以上的同学能够掌握,但是对于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知识掌握较为薄弱,比如教学设计(48.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58.5%)的相关知识,一半左右的同学不太熟悉,还有个别同学选择“不知道”。分析发现这与笔者授课内容的偏重有直接关系,学生掌握薄弱的知识,授课时笔者只注重基本知识和步骤的讲授,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科内容进行细致设计的案例较少,导致学生在“模仿应用”时,没有清晰的思路。

2.3.2 教育技术技能水平各有差异,专业性强、较为先进的技术技能普遍欠缺

调查结果见表1,其中A—D常用软件、工具的使用、PPT课件制作,80%以上的同学都能够掌握,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信息素养,具了解,这些技能主要是通过《大学IT》课程学习和自主学习获得,这说明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需要开设系统的相关课程。对于E—H四种能力,50%左右的学生掌握较差或没有掌握,其中能力较差的一是专业性比较强的课件制作工具:Authorware、Front Page、Dreamwaver、Flash,80%左右的学生都没有掌握,由于课时限制,笔者讲授的该内容很少,学生又没有选修相关课程;二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只有12.1%的同学基本掌握,所谓的掌握是指理论上知道是什么、其作用以及简单的操作,其原因是本校目前还没有一套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笔者只能借助网络下载的培训视频、大赛获奖课堂实录,让学生具有感性认识,但学生缺少实践经验。此外虽然50%以上的同学掌握了“技术与教学整合能力”(H),但根据作业情况,大部分同学仅是对照课本上的基本步骤完成教学设计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缺少对具体学科内容的深入分析,对教学目标认识不清,“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设计方案缺乏个性、创新性以及对教学细节的考虑,这样的方案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时,根本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2.4应用与创新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具有应用与创新的意识,但创新应用能力偏低。对于“如果您需要一些课件,您是怎么样完成的?”的调查中,84.2%的同学选择“网上下载,挑选出有用的使用,不进行修改”,选择“完全制作”的不到10%。同时对“您经常使用什么软件制作课件”的调查结果为,91.3%的同学选择PPT,其他制作软件使用的很少,同学们更偏向用比较简单、熟悉的技术来开发和制作学习资源,这和上述“教育技术技能”的调查结果相一致,究其原因还在于对笔者讲授的操作技能,38.2%的同学只在课堂上听,课下从未进行实践,58.5%的同学只对自己感兴趣的进行实践,因此导致多数同学无法熟练应用所学技能。在对“进行课件制作时,需要哪些支持?”调查中,学生需要的支持由高到低依次为技术(79.8%)、素材(73.2%)、设备(49.7%)、时间(47.0%),这说明影响学生“应用与创新”的重要因素是“技术与素材”。

2.5社会责任

泰山学院师范生对教育技术应用的社会责任的认识亟待提高。38.8%的同学不了解使用信息所涉及的伦理及法律等问题,54.1%的同学只了解一些,如不能浏览或传播反动言论、黄色信息等。54.1%的同学在教育技术运用过程中没有注重其版权及信息安全等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笔者在授课时没有重视这方面的知识。

2.6自我评价与建议

为了了解学生对自己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认知,以及学生期望如何培养、培养哪些能力,问卷进行了相关设计,得出了下述结论。

2.6.1自我评价

学生普遍认为个人的教育技术能力一般,还需要进一步提高。83.1%的同学认为通过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学习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还需要继续学习,86.3%的同学认同该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68.9%的同学对《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学习具有很大的积极性,这说明学生已经认识到《教育技术》课程对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具有积极学习的愿望和需求。

2.6.2建议

学生期望以《教育技术》课程为途径提高个人教育技术能力。学生认为师范生需要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有:教育技术理论(50.5%)、课件制作能力(95.1%)、现代教学媒体操作能力(95.1%)、网络运用技术(87.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58.7%)、教学设计能力(60.9%),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选择也呈现出与上述相同的趋势,但教育技术理论(11.5%)、教学设计(50.8%)、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8.4%)三方面的内容选择比例偏少,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对教育技术能力的理解集中在“对技术的掌握”,虽然这与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但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目前的关注点,对今后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指导。学生还对授课类型提出了建议:讲授课(51.4%)、实验课(含上机课)(78.7%)、实践课(78.7%),同时希望增加课时以保证不同授课类型的有效实施,这说明学生期望用更多的时间,通过更多的动手操作、亲自参与实践来提高个人的教育技术能力。

3 泰山学院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与国内其他院校存在的异同

笔者作为泰山学院师范生《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授课教师之一,对《教育技术》公共课教研组的其他教师了解比较深入,对于该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形式、考核方式也非常熟悉,因此在文献研究、访谈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本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与其他院校的异同。其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同之处,比如:学校重视不够、培养内容不能与时俱进、课时较少、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局限、考核方式单一、实习实践环节薄弱等[3-4]。存在的主要差异见表2。

上述异同的分析,能够为探究本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构建校本培训策略或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4 反思与展望

本研究在对象选择上没有涵盖音体美专业,因此研究结果还不算完整,音体美专业因其专业的特殊性,笔者会单独进行研究,分析其与普通文理科教育技术能力存在的差异及原因,另外笔者将继续探索本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不同专业提出有效的校本培训策略或模式,为改进本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现状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希望本研究能为师范院校培养和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宁,包正委,董玉琦.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理念、框架与目标层次要求[J].中国电化教育,2013(3):68-7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EB/OL].http://www.pep.com.cn/xgjy/jiaoshi/jydt/201008/t20100827_803018.htm.

[3]张瑞.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3.

篇4:泰山学院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研究

关键词 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120-02

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和发展,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并进行相应培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出详细、明确的要求,并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全面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2013年10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并于2014年相继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和培训课程标准及测评指南等。作为未来教师的主力军,师范生的能力必须符合当前信息化时代教育的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未来教师的工作岗位。

呼伦贝尔学院现有16个本科师范专业,在查阅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发现,有关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课程有心理学、教育学、教师口语和专业教学技能训练的课程,有关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课程是公共计算机,主要讲授Windows基本操作和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Internet应用、ACCESS数据库知识等[1]。对于师范生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并没有设置相关课程进行培养。根据2013年对呼伦贝尔学院师范生的调查,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与国家对教师的要求标准相差甚远。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作为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主干课程,在全国各地师范院校均已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并已经取得一定的经验,可指导呼伦贝尔学院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和实施。

1 组建教育技术公共课师资队伍

立足现有教育技术专业教师,组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师资队伍。目前教育技术专业教研室共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助教2人、讲师6人、教授1人;年龄在27~35岁之间8人,40岁以上1人。教师在职称和年龄上既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教授引领,又有年轻有活力的中青年教师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进人才,丰富教师队伍。

2 提供必备教学条件

提供合理课时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课程。根据其他院校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总结和现代教育技术本身涵盖的内容,建议提供54~72课时的教学课时。

提供基本教学场所  现代教育技术需要依托先进的技术平台进行授课、实践。依据呼伦贝尔目前的教学实施状况,需至少提供功能良好的多媒体教室进行理论课的讲授,同时需要为实践配备一定的计算机机房进行多媒体资源的开发。

保证课程相关基础知识的奠定  现代教育技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和信息技术能力,因此,公共计算机、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应作为先行课程开设,保证学生在接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时有良好的相关学科的基础。

3 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制定合理课程体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导向,课程体系是课程教学的内容,必须符合当前课程改革需求。针对课程改革及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教育部近年出台过两个主要文件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了要求,即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201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依据这两个主要文件并结合学院实际和学生基本情况,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

课程目标

1)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

3)掌握并应用教学设计的理论进行教学准备、实施和评价;

4)掌握常用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5)会使用常用网络软件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的教学;

6)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

7)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意识,建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体系(图1)

4 建立合理实践平台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中实践部分又由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两大部分构成。依据呼伦贝尔学院目前教学实践设备缺乏的现状,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进行实践。

开放计算机网络教室  每个院系都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可适当开放给学生使用,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完成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

与专业教学方法技能训练相结合  师范专业都有本专业教学技能训练课,可以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与专业教学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中要求学生体现现代教育技术思想。

5 逐步完善相关教学资源

自编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来源,纵观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材,均有共性之处,但又都具个性特征。为了能使教学内容符合呼伦贝尔学院师范类公共课程体系,与其他课程建立合理联系,对于教材选择自行编写的形式进行建设。

丰富教学资源

首先,积累优秀多媒体课件,尤其要对每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积累展示,促进学生依据学科更好地设计、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

其次,积累优秀教案和教学实例,让学生通过模仿、分析等方式更直观、深刻地掌握教育技术对现代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再次,依托网上现代教育技术免费精品课程,让学生便捷地获取国内优秀师资团队的教学。

6 探索合理考核方案

采用多种考核形式进行考核  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或考核知识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例如:对于基础知识点的考查,可采用试卷的形式进行;对于资源开发的考查,可采用作品的形式进行;对于知识应用的考查,可采用设计方案的形式进行。

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原则,而不仅仅是甄别功能,将考核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学期学习中,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合理的过程性考核,通过考核改进和优化教学;在学期末,对学生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目前,呼伦贝尔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还处于探索阶段,以个别专业教师申请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随着社会、教育领域对教师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教育技术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开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孟小冬.呼伦贝尔学院公共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咸宁学院学报,2012(3):159-160.

*本文来源于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批号:YJYBZC201248。

篇5:泰山学院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研究

对于如何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笔者结合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分别从观念、内涵、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5点对策。

论文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教师素质

1、思想重视是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重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前提。对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在高师院校的实施程度。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母机”,以培养未来教师为己任。是否能够为教育领域输送合格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是判断高师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高师院校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要求来培养未来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时代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加大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力度。为此,高师院校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增加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力度,配置优秀的专业教师,开展经常性的旨在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活动。

2、理解内涵是基础

科学理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是培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基础。关于教育技术能力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一般认为,这个能力包括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

其实,这4个方面构成一个人的教育技术素养,己经突破能力的范畴。因此说,与其说是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倒不如说是教育技术素质的培养,这样表述才更贴切、更科学、更合理。笔者认为,在这4个方面中,意识和态度是条件,知识和技能是基础,应用和创新是核心,社会责任是方向,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人教育技术素养的综合体系。

意识和态度是一个人对教育技术认识的体现,直接影响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是形成教育技术素养的条件。知识和技能是形成教育技术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根据教育技术的基本原理来运用教育技术,从而形成和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应用和创新是把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中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等。这几方面的能力,尤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最为重要,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主要指的就是整合能力的培养。社会责任是对教师如何正确使用教育技术的方向的规定。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整合能力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其他几个方面是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为整合能力服务的。因此,要以整合能力的培养为中心,重视其他几个方面的配合,做好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工作。

3、完善体系是重点

当前,完善高师院校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重点。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不能仅仅靠一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而应该有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教法等。

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指的是目前大学里普遍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课程。对于师范生而言,这门课程还是形成教育技术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才有可能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有可能形成教育技术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课程。要依据中小学课程标准,设计和组织涵盖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等4个方面的课程内容,这样可以使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很好的联系和衔接。当然,强调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并非是说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等同于当前正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而应是更基础、容量更大、知识更丰富的课程。

课程教材教法是向学生传授本学科教学思想、原则和方法的课程。这是形成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强化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师范生不仅能掌握有关学科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技能,还初步养成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来实现这些教学思想的素质。也就是说,具有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具体课程整合的能力。

4、加强实践是关键

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能力总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然而当前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为特色的教育技术课程变成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实验为辅的教学形式,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变成一句空话。加强实践应注意以下问题。

4.1增加实践的时间

不仅要增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验课时,改变传统的2+1课时安排惯例,同时在系列课程的理论讲授过程中增加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机会,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4.2采用多种实践方式

可以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网络的学习、到中小学见习等多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所学专业出发,提出研究项目,基于项目组织教学活动和安排教学任务,为学生创造充分使用和展示教育技术能力的机会;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组织课堂、课中、课后的网上活动,激发学生更多地参与教育技术应用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中小学进行见习,加深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的认识。

4.3重视与在职教师的交互

当前,许多学者都非常重视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但是,他们仅仅重视在同一层次学习群体间建立学习共同体。在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之间也可以构建学习共同体。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方面各有所长,师范生在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方面具有优势,在职教师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比较突出。同时,不论是师范生还是在职教师,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实践,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技术素质。为此,可以利用现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中的BBS等工具,为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搭建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他们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最后,还要重视和加强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5、实施认证是保证

实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资格认证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保证。资格认证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资格认证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有力保障,具有评价、考核和监督控制的作用。当前,我国对“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资格认证还是空白。这既影响师范生学习教育技术系列课程的积极性,也造成师范生以后不得不面对重新参加资格认证考试的尴尬局面。为此,在师范院校推行教育技术能力资格认证是当务之急。结合当前情况,一方面可以在教师资格考试里增加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为师范生发放由教育部认可的教育技术能力资格证,作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认证。

篇6:泰山学院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研究

[摘要]目前农村定向师范生的探究教学能力较差,通过分析其原因,提出应从更新探究教学理念,优化探究知识结构,加强探究实验技能,改革探究教学示范,强化探究实践环节几方面加以培养,为小学科学师资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方面带来一点启示。

[关键词]农村定向师范生;探究教学能力;小学科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2-0105-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2.049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和推进,以探究为导向的课程成为各国科学教育的研究热点。然而在农村地区,探究教学一直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短板所在,农村教师虽然对新课程科学探究教学有所了解,但对探究教学的认识理解、实施技能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对培养小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来说,理应对此做出积极回应,加强农村定向师范生的探究教学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推动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

一、农村定向师范生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探究教学设计能力弱

一是缺乏原创性。当被要求进行探究教学设计时,大部分农村定向师范生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网“百度”参考网上的教学设计和相关资料,或者参考指导老师的教学设计,而后做小部分的修改甚至是全部照搬。农村定向师范生“拿来主义”的教学设计,不仅缺乏对小学科学问题的系统分析,不能准确定位教学的三维目标及难重点,而且缺乏对教学方案的试行、评价和修改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脱离了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机械、生硬,这样的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

二是混淆探究教学与实验教学。很多农村定向师范生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实验,认为做实验了就是探究了。比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设计了大量的振动实验,如:钢尺的振动,皮筋的振动,鼓的振动,音叉的振动等,然后叫小学生们观察老师的演示,一次又一次地问“振动了吗?”,小学生机械地回答说“振动了”。实际上,学生们只是在下意识附和老师而不是真的观察到物体在振动。因为混淆了探究教学与实验教学,按这样的教学设计开展的教学活动还是以讲授法为主,不是真正的探究课。

(二)探究教?W实施能力弱

农村定向师范生因为缺少教学经验及对科学探究方式不熟悉,探究教学实施能力弱,探究教学还不能完全落在行动上。

一是教学内容泛化。由于农村定向师范生对课程理解不深,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具体表现为是农村定向师范生们往往忽略了小学生思维独立性、独创性的培养,只力求将每个科学理论讲得通俗易懂,但也正是这种千篇一律的我讲你收的方式,学生的兴趣也逐渐流失,更别提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独立运用和实践,久而久之的后果就是学生的思想被局限,教师的教学手段止步不前。

二是教学模式凝固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是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创造,强化学生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由于农村定向师范生对探究教学理解的偏差,以及实践教学经验的缺乏,进而也造成了农村定向师范生在探究教学模式上的一体化,凝固化。

(三)探究教学反思能力弱

反思能力是指农村定向师范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使教学实践活动更加有效。农村定向师范生探究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自己教学经验的反思,教学反思是其提高教学能力,改善教学行为,促进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然而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农村定向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薄弱,特别是探究教学反思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反思意识淡薄。农村定向师范生在探究教学实践中常常将教学重心放在“教什么”“怎么教”上,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课前的准备,以及课堂的教学上,课后对于课堂效果的评价往往以自我感觉而概之,缺乏深入的教学反思,几乎不思索为什么这么教,这样教的优劣之处在哪儿。久而久之,探究教学的反思意识难以形成,教学反思能力弱化。

二是反思习惯缺乏。农村定向师范生因科学探究教学理论修养不足,对探究式教学的本质、主体、科学探究内容与方法的认识与选择、科学探究教学的实施策略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不深,故而,反思视角狭窄,存在反思技能欠缺,反思内容缺乏广度和深度,反思方法和途径单一等问题,继而导致反思习惯缺乏。

二、农村定向师范生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更新探究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学是受其所接受和掌握的教育观念支配的。探究教学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是教师愿意并保证按照探究教学的理念和要求实施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成也教师,败也教师。要培养农村定向师范生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能力,首先要更新探究教学理念。

一是认识探究本质。科学的本质在于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强调实证性,首先是细致的观察,然后是大胆的求证,最后要有实践的检验。在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去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离开的、学校后的环境。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探究过程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以提高科学素养。

二是培养探究意识。要培养农村定向师范生探究教学的能力,农村定向师范生首先要做“探究型教师”,探究课堂教学,探究教学环境、探究学生学情;其次要学习探究式教学理论,抓住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学会评价、反思教学过程。这不仅能锻炼农村定向师范生们自身的探究式教学能力,增强科学素养,而且还能丰富探究式教学理论,提升整体素质。

三是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中的“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学生提供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充分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知道“学生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的含义,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出发进行探究式教学。农村定向师范生应处理好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探”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究中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优化探究知识结构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理科课程,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方面知识,内容多,知识面广,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内容的整合和联系,要从自然界整体性的存在和变化过程中看待知识内容,从而理解科学原理的统一性和普遍性。高等师范院校要进行课程改革,优化探究知识结构,建立厚基础、重能力的课程体系。

厚基础:构建农村定向师范生广博的基础知识,精通的专业知识,系统的教育知识新课程体系。首先,在通识教育类课程开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语言学等多方面的课程,促使学生扩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专业教育类课程除传统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等相关课程外,还要加强综合性科学课程的开设。使农村定向师范生不仅精通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等,更具备关于科学的多层次的、复合的、完整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打破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界限的知识网络,具备综合科学思维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开展课外活动。再次,要具有必要的教育学知识,加大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在全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科学教师既是“科学家”又是“教育家”,要懂得科学,掌握怎么教科学,把科学知识“教育学化”“心理学化”,开设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等一系列课程。最后,还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加强对社会知识的了解、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的了解,掌握国情及国家有关法令、法律和教育法规知识。

重能力:以能力为导向建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教学能力。一是开设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规范汉字书写,小学实用美术(简笔画),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增强农村定向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二是加大实验类课程,着重培养农村定向师范生实验探究和实验探究教学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增加自主式、综合类实验;新开设科学实验教学研究、科技制作、等一系列课程;设立开放性的学生综合实验室。三是增强实践性环节,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和提高农村定向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一方面新增小学科学微型课与说课、教育专题调研等课程,一方面延长教育实习见习时间。每一学期安排一周的教育见习,大五的教育实习时间由原来四周延长为六周,最后一学期则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反复实践教学大大增强了农村定向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加强探究实验技能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探究实验技能在整个农村定向师范生探究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形成“自主性、个性化、探究型”实验教学新模式,以加??农村定向师范生探究实验技能。

自主性:实验过程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由传统的被动式、验证性实验模式转变成参与式、探究性实验模式。实验教学过程更应注重方法论、创造性科学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一思考一创新”,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的余地,从而从根本上摆脱以教师为中心,按部就班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综合性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潜质。

个性化:实验课程的个性化,指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学习的进度和速度,及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基础实验在1-4学期开设,要求整个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综合实验在5-6学期开设,要求整个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修;创新实验在7-9学期开设,要求其它教育方向学生选修,科学方向班学生必修。通过环境科学、自然地理、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课程的野外课程实习,增强学生的动手、动眼、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探究性:开放实验室,增加动手多、课题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的实验;结合小学科学教材里的实验内容,设计探究实验,并在每门实验课程中引入几个综合性、创新性强的实验。通过探究性实验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改革探究教学示范

农村定向师范生在过去长期的受教育过程中,接受的是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体验过探究式教学模式。师范院校的高校教师要积极探索和构建探究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做好探究教学示范,让农村定向师范生在大学课堂上能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从心底愿意去接受探究性教学这种方式,并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小学科学课到底该怎么上有所领悟。

鼓励农村定向师范生加入高校教师的教研课题组,高校教师以己为示范,带领农村定向师范生进行探究教学研究。实践证明,课题研究对提高农村定向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进行课题研究时,同学们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带着任务开展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做课题时,通过查阅资料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增加学习兴趣,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通过积极探索小学探究学习的方法,更新了教育理念,提升了科学素养,加强了探究教育能力,对自己未来的教育教学有很大帮助。

(五)强化探究实践环节

.在对农村定向师范生探究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实践性环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自己上课的过程中,农村定向师范生才能深化对科学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才能在实践的检验下反思自己。

一是校内强化。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一大批一线的教学科研名师,建立一支实践教学兼职教师队伍,请第一线的骨干教师担任主干课程的主讲教师,将探究思维、科学精神和探究教学方法带入农村定向师范生中;组建校内社团包括书法协会、演讲协会、三下乡支教社团、文体与各类社团等,并派老师对专人进行指导,做强化训练,以提高农村定向师范生的基本教学技能;学校定期举行师范生各项技能比赛,教学比赛等,并带学生走出去参加全国各级教学比赛,通过教学比赛提高农村定向师范生探究教学能力。

二是校外实践。除了观摩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精品课展示,科技创新活动外,每一学期安排一次见习,农村定向师范生深入班级听课、特别是听一些优秀老师上的公开课,参与评课,并兼任做小学生们的课外科技辅导员。做好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习,可以使学生把探究教学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加深和巩固学生的探究教学能力。首先安排传统的为期一个月教育实习,然后回学校进行总结,反思,再强化后进入第二阶段的实习――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采取一对一的“师徒制”管理,通过优秀的老师手把手的传授探究教学经验,及自己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第一手探究教学资料,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措施,提高农村定向师范生们的探究教学能力。

篇7:泰山学院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研究

1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不足,媒体设备数量有限,部分课程内容只限于观摩、介绍,不能够满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践的需要。媒体设备更新滞后,导致教师和书本上提到的先进媒体或一些新功能新配置只能以展示图片或功能介绍的形式从表面和形式上让学生去了解,无法实现在操作和体验中学习,培养能力的真正目的。

2大部分师范院校以选修的形式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有的学校甚至不根据文科和理科甚至专业来分班教学,导致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基础参差不齐,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差异较大,而不能够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和学科应用需要来进行针对性的深人学习和指导,制约了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3各学校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媒体操作技能方面的能力培养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课程内容相差较大,有的学校侧重计算机常用软件知识的培养,有的学校侧重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培养,而有的学校仅侧重媒体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这门学科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误区。

4当前师范院校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来实施,导致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存在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相分离、割裂的现象阎。同时,学校整体也存在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传统教学环境之间割裂并存的现象,不利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促进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实施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是推动当今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武器。可见,把握好师范院校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成功教学的意义重大。在深人分析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师范院校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促进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应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正确定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任务和能力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多。当前一些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将教育技术理论相关的教学内容缩小,加大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一些媒体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力度,使得许多学生误以为教育技术主要涉及媒体应用的实践技巧,轻视媒体运用背后的支撑理念,忽视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正确把握。从而制约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平衡发展。

那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到底应该如何培养呢?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间,该标准的建立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也为高等院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培养的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_该标准分别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三个方面详细说明了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和要求,笔者认为,在当前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我们应围绕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等三方面的知识能力培养,并全面渗透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三方面的指标,使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呈现出既分离又融合的形式,从而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2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架构是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之前,通常要求学生已修完教育学、心理学和计算机基础等三门先导课程。在此基础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内容应重点围绕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等三大模块来教学其中教育技术理论教学应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创新思维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三个重要理论来开展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再贯穿教育技术基本概念和所涉及到的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进行讲授这样,既能满足少学时内包容重要的理论知识讲授需要的同时,又能突出教育技术学科区别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理论特色;教育技术基本技能教学主要包括现代教育媒体的操作使用方法,教学软件的设计、开发、制作等技能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通常以实践操作为主,强调现有条件下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合理配置使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反思能力,正确理解技术和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的重点是在前两大模块知识的学习基础上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结合各种优秀的整合案例和学生的学科特点和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提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贯穿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反思

目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普遍存在着以传统教学方式来讲授和介绍新型教学模式的现象,这给学生灌输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所提到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的具体应用和实施只能单纯建立在理论推导和凭空想象上,甚至部分学生开始对教师所讲授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手段的可操作性和具体实施策略提出了质疑,导致学生在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手段的具体应用模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模糊的认识甚至误区。比如,教师课堂中讲授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基于主题式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等很多不同的最新学习模式,但是在真正的课堂中却很少用到它,这样学生只能从表面上去理解这些新的学习模式的含义,而无法真正理解其运用背后的深远意义和具体实施步骤和策略。因此,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首先要改变的是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应以真正的行动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新型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所在,为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反思中理解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真正内涵和深远意义创造有利的条件。

4加强软硬件建设,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当前,不少师范院校仍然存在设备更新滞后,设备数量不足,不能够满足学生们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实际需要的情况。学校在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学生的硬件教学条件的同时还要提倡现有设备的优化配置和合理重组,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软件资源建设方面,可以借助免费网络资源(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网站资源、教育技术通讯、中小学学科资源网站)和网络平台(如,博克、免费论坛、moodel)等来建立学习资源库。该资源库的建设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整合综合实践教学模块来逐步完善。通过一轮又一轮班级学生们的作品来不断扩充优秀案例和学习资源,并进行适当的填补和更新,进行合理的知识管理,逐渐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协作交流活动来完善软件资源的建设。学生们不仅是学习者还作为学习的主人来承担部分学习资源的管理和建设任务。这样的学习不仅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扩展提供帮助,还能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5通过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营造全校范围内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氛围

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形成一种教育信息生态_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不能够仅仅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来实现。能力的发展还需要实践和体验,文化氛围中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种实践和体验需要建立在学校范围内的教育信息生态的基础之上。这种学校范围内的教育信息生态应满足:一是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师范生在教育技术条件下进行体验式学习,培养他们应用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更多的专业课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二是借助校园网和网络平台等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学习共同体,把优秀的资源和课件、案例等进行合理的整合和优化重组,为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和协作交流扩展知识的平台;三是在整个学校管理体制上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渗透,鼓励各种学校活动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打破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传统教学环境之间割裂并存的现象,成为整个师范院校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最终实现学校信息生态中教育技术的消融。

3结束语

篇8:泰山学院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研究

一、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 研究设计与实施

《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调查问卷》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活动设计、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评价设计六个能力维度, 选取了洛阳师范学院大三、大四年级的师范专业, 采取专门投递式, 共发出68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644份, 有效回收率94.7%, 其中大三380份, 大四300份;理科300份, 文科380份;男生200份, 女生480份。

(二) 研究过程与分析

1. 主动使用教学设计相关知识和能力进行教学准备的意识。

大三、大四的学生都已经经历了教学实习, 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是否能用到已经学习过的教学设计的知识和技能, 是检验学生能否学以致用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57.5%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会主动考虑运用教学设计的策略和方法, 但明显感觉知识和技能不够用, 其中只有5.7%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30.5%的师范生不确定自己是否做到了;5.2%的师范生认为自己没有做到;1.1%的师范生认为自己从没做到过。

2. 教学内容分析能力。

62.6%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正确的分析;8.6%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23%的师范生不确定自己是否做到了;5.2%的师范生认为自己没有做到;0.6%的师范生认为自己从没做到过。

3. 学习目标分析能力。

55.2%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7.5%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29.3%的师范生不确定自己是否做到了;8.0%的师范生认为自己没有做到。

4. 学习者分析能力。

49.4%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对授课对象的特征进行正确的分析;8.0%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32.8%的师范生不确定自己是否做到了;8.6%的师范生认为自己没有做到;1.1%的师范生认为自己从没做到过。

5. 学习活动设计能力。

(1) 53.4%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会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7.5%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28.2%的师范生不确定自己是否做到了;9.8%的师范生认为自己没有做到;1.1%的师范生认为自己从没做到过。 (2) 37.4%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选择的媒体是合适的媒体;51.7%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选择的是熟悉的媒体;9.8%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是随意选取的媒体, 1.1%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选择的是不常用的媒体。 (3) 67.8%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 对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的态度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条件及学习者的状况设计学习活动;24.1%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 对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的态度是根据自己的经验, 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方法设计活动;5.2%的师范生认为活动越多越好;2.9%的师范生认为活动越少越好。

6. 教学活动管理能力。

(1) 45.4%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3.4%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35.4%的师范生不确定自己是否做到了;14.4%的师范生认为自己没有做到;2.3%的师范生认为自己从没做到过。 (2) 61.5%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环境, 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6.3%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21.8%的师范生不确定自己是否做到了;10.3%的师范生认为自己没有做到。 (3) 49.4%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4.6%的师范生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36.2%的师范生不确定自己是否做到了;9.2%的师范生认为自己没有做到;0.6%的师范生认为自己从没做到过。

(三) 教学设计能力的差异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类别的师范生之间教学设计的能力是否存在差异, 特对调查数据做了相应的分析。

1. 性别差异分析。如表1所示, P值为0.07>0.05, 说明不同性别的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之间不存在差异。

2. 年级差异分析。如表2所示, P值为0.98>0.05, 说明不同年级的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之间不存在差异。

3. 专业类别差异分析。如表3所示, P值为0.12>0.05, 说明不同专业类别的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之间不存在差异。

综合以上调查分析结果, 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普遍一般, 达到优秀水平的学生数量偏少;在为不同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以及选择适合媒体两方面的能力整体偏低;师范生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的渠道多样化, 但获得的支持性材料不够丰富;实践机会较少,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好。

二、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策略

1.基于教师详解的案例分析教学法。对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困难, 教师应该能够充分开展案例教学, 并分析出案例中涉及到的每一个理论点应用于实践的方法与技巧,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将案例中理论点的应用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来, 以实现师范生对案例应用的更好理解。并在案例的讲解过程中涉及到有关时间把握的技巧、特殊教学事件的处理技巧等, 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进行有效的个别指导。除此之外, 还应该多提供创新型教学的方法, 并能提供课后学生自己分析揣摩的分层次教学具体案例, 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

2.通过基于Internet的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站学习。目前, 基于Internet的教学设计专题学习网站我国已经建立了多家, 这些网站多包含课程大纲、教学展示、学习指导、教学案例、学习论坛等多个模块, 可以为学生更加独立、自主、深入、开放地学习提供资源, 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力。高校最好能创建校内教学设计专题网站, 提供涉及上述模块的视频、文本等资源, 所有资源以本校教师的日常教学为主要来源, 通过此种方法, 能够实现师范生与教师之间更加直接、便捷的交流、探讨以及教与学, 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基于校外教学实践的学习。校外实习是师范生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包括听课、备课、授课等几个方面。通过长时间集中的教学实习, 可以使学生能够实际接触到真实的教学情境, 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的具体实际工作, 增强了对教师的直观感性认识。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运用到一线的教学中, 锻炼自己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师范生顺利与社会环境接轨做准备。但是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实习是不够的, 高校最好能提供从大二到大四, 每年一次, 每次为期至少一个月左右的校外实践机会, 以夯实基础, 稳步提升, 更高效地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

三、结束语

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未来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 利用一切有利因素, 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 是信息时代师范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地方普通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师范生的重要力量之一, 必响应时代号召, 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进一步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 以实现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整体水平的提高。

摘要:教学设计能力是师范专业毕业生的核心能力, 但当前师范生培养过程中, 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大的缺口, 在课程体系方面, 尤其在教学方法上存在误区。教学设计能力由教学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活动设计、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评价设计六个关键技能构成, 是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关键点和核心, 而把握当前师范生在这六方面技能的现状, 是研究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上一篇:软弱涣散村验收报告下一篇:KTV电脑点歌系统维护服务合同书201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