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学科

2024-05-22

中学体育学科(共9篇)

篇1:中学体育学科

南康中学体育学科汇报材料

一、教学质量

南康中学是省重点中学,各项成绩均列赣州市前茅。在教学中,重视课堂常规,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行新课标,讲究课堂的有效性的生成性,出色完成教学任务。每学期进行教学汇报和评比,对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开展探究性学习。

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多年对校本的挖掘和整理,进行理论和实践论证,已经形成了南康中学体育特色的校本教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体育学科高考平均分高于全市平均分2个百分点,体育学科优秀率高全市1百分点。

04—07年来我校为上级大学院校和体育队输送了200多人才。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达卡98%。

二、师资水平

我校的体育教师都是经过精选的体育界优秀教师,全组16人,其中特级教师 1 人,高级教师2人,中级教师8人,学历达标率达100%。

在名师培养方面,各级都十分重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王坚主任,高级教师,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人材。

刘辅佳老师,特级教师,赣州市级骨干教师,04~07赣州市学科带头人,06年优秀教练员

陈建锋主任,是赣州市骨干教师,2005年获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优秀体育教师指导奖,2007年获江西省教育优秀教练员。

曾臻老师,南康中学体育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赣州市第二批和第四批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田径协会理事。2005年获“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优秀体育教师”称号,2007年获“2003—2006年江西省青少年体育训练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5、2007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优秀教练员”称号。

三、特长水平

我校重视教学和群体方面,也重视体育业余训练。目前有田径队、男篮、女篮、女排和健美操,多年来这些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培养体育后备人材方面,多次受到国家、省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学校体育工作处于我省的示范地位。2003——2007被命名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6年被评为“江西省青少年体育训练先进单位”和“江西省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向高等院校输送了200多名体育合格人材,有30多人通过招考进入上海体育学院、江西师大、华东交大等,向省体工大队、省体校及上海市等地输入一批优秀苗子,如兰红梅、兰建梅、刘燕等。

田径队:参加赣州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已获得“十二连冠”。04年我校开始单独组队参加江西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均获团体总分第二名,05年获省中运会团体部分第二名,06年获中运会团体总分第一名,男子、女子团体总分第一名。并有多人达国家一级、五十多人达二级运动员标准,往高等院校和上一级体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

男篮:04年赣州市“英东杯”第6名,05年江西省体传校篮球赛第三名,赣州市“英东杯”第三名,07参加体传校篮球赛取得第五名,赣州市“英东杯”第一名。

女篮:06、07年江西体传校篮球赛女子组第一名,06、07赣州市“英东杯”篮球均取得女子组第一名。

女排:1989年以来,每年参加赣州市及省中学生排球赛,且获十次省、市第一名,一直保持前三名,有严小丽、曾露、钟玉萍等5名学生录取在北京体育大学或上海体院,95%以上的队员录在江西师大等高校(二本以上),至今已有五十多名同学获国家二级运动员,教练员也多次获“省优秀教练员”。健美操:邓文娟、李传萍老师指导的南康中学健美操代表队荣获“浩沙杯”,2003年全国万人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大赛《江西赛区》中学生组五级一等奖。

四、教科研水平

1、教研活动方面

体育组的教研活动安排在每周的星期三上午第一、二节课,教研活动中根据教育教学和训练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比如评课、课题、探究性学习等,每次活动有中心发言,然后讨论、结果。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重点、有记录、有总结。还根据布置的情况进行跟踪、小结,不流于形式,我组的教研活动一般在体育办公室进行。根据安排进行调整。

2、教学竞赛

我组根据学校工作安排,进行教研组的教学汇报课和示范课、探究课。还积极参加上一级的教学竞赛。

1、董显福在2001年赣州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荣获高中组三等奖;

2、李传萍在2004年赣州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荣获高中组三等奖。

小制作、小发明情况:

黄宗积老师辅导的学生小发明《卷线器》在2007年3月参加赣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科技发明创造二等奖。

李传萍老师辅导的学生小发明《智能型标枪》参加赣州市第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荣获科技发明创造二等奖。

3、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我组的教研活动气氛浓厚,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成绩显著发表论文的有:

曾臻:

03年撰写论文《我校田径队实施“快乐训练”的体会》发表于《田径》杂志第5期。04年《在校田径队实施“绿色训练”的几点体会》获省一等奖。05年《当基层教练难,当一名称职教练更难——我市少儿体校田径队的训练与管理的体会》获省一等奖。06年《浅谈我校田径队实施“快乐训练”的几点体会》获省一等奖。

刘辅佳:

05年《我校运动员学会裁判的实践浅行》获赣州市教育学会教研组一等奖。05年《用真、善、美 评估体育教学》获赣州市教育学会二等奖。

黄宗积 :

①2004年独撰的论文《结合群众体育基础,发展我校传统体育》获得广东省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二等奖;

② 独撰论文《农村重点高中体育分组教学初探》在2007年第4期江西省级刊物《读写月报》上发表;同时也获得了2006年赣州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陈建锋:

①《运动疲劳与恢复的规律》获赣州市一等奖。②《论如何培养体育教师的形象美》获赣州市二等奖。③《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的关系》获赣州市二等奖。④《体育与健康课程走向“四化”》获赣州市二等奖。李传萍:

2004年8月《转化体育后进生,推动素质教育进程》国家级二等奖 2004年8月《学生体育能力培养之我见》国家级三等奖 2005年6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省级三等奖

2005年11月《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国家级三等奖

2005年11月《在农村中学以“协会”的形式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实践研究》国家级三等奖

2005年11月《对如何提高高中女生体育兴趣的体会》国家级三等奖 董显福:2004年8月《学生体育能力培养之我见》国家级三等奖 2004年8月《转化体育后进生,推动素质教育进程》国家级二等奖 2005年6月《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省级三等奖 2005年11月《对如何提高高中女生体育兴趣的体会》国家级三等奖 2005年11月《在农村中学以“协会”的形式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实践研究》国家级三等奖

罗 毅:2004年6月《在校田径队实施“绿色训练”的几点体会》获省级一等奖

2005年12月《实施快乐教学的几点体会》获省级二等奖

邓文娟:2004年7月《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获省级一等奖

2005年11月《快乐体育教学方法研究——如何将快乐融入课堂》获国家级三等奖

2007年5月《我国优秀男子1500米运动员最后冲刺能力的分析》发表于《中国体育教育学报》

张德燕:2004年12月《浅析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军事元素》获市级三等奖

2004年8月《多媒体与体育教学》获国家二等奖

2007年8月《关于和谐农村体育的几点思考》获国家一等奖并发表于《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谭芳芳:《运动疲劳与恢复的规律》获赣州市一等奖 《论如何培养体育教师的形象美》获赣州市二等奖 《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的关系》获赣州市二等奖 《体育与健康课程走向“四化”》获赣州市二等奖

4、课题研究情况

我组对课题研究积极参与,现已结题课题有

刘辅佳老师:“中学生女子软式排球实验性教学与训练”省级课题结题 李传萍老师:市级课题《在农村中学组建健美操协会的实践研究》在2007年4月顺利结题。

现已立项正在研究的课题有 省级课题:

黄宗积 《农村重点高中体育分组教学实践与研究》 编号:BL06—002 陈建锋《农村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省级课题编号BK07—003 市级课题:

曾臻 《田径队实施“快乐训练”的实践与探索》TY0501

篇2:中学体育学科

一、工作思路

认真落实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以教研组为基地,以各种活动为阶梯,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深入了解《体育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钻研教材教法的能力,熟悉体育教材,确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二、重点工作

1、加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观念,教师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逐步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更新学生观,创新学习方式,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思想,形成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现代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认真研读《体育课程标准》和教材,通过梳理教材、精选各年级教学内容、集体备课等途径,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严把质量关,精心上好每一堂课,向45分钟要质量。做好阶段性监测,分析问题及时补救。

4、以科研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开展主题教研,提升教研的有效性。加强行动研究,提倡反思教学,将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转化为研究专题。

三、工作措施

(一)初中体育男女生在教学大纲中,内容项目不一样,难度要求也不一致。在参与学习中,由于性别差异,兴趣爱好不同,练习的效果也就打了折扣。在以往的混合教学中,经常出现个别学生与异性学生比较,认为教师偏向男生或女生,教师要分出部分精力来解释和开导学生。基于此,针对本校特点,制定如下计划。

1、第一阶段:初

一、初二男女分班,初三仍为混合教学。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减少低效教学,使学生真正的喜爱体育而不是单纯的玩耍。

2、第二阶段:初一为混合教学,初

二、初三为男女分班教学。这样,即有利于初

二、初三的有效衔接,也利于对初三中考项目做针对性练习,提高课堂效率以及练习效果。

(二)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体育技能提高

课外活动是体育技能掌握的延伸,在体育课堂上学习到的技能,在课外活动中能够很好的体现,各个班级在活动中会涌现出一些体育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培养好这些体育骨干,直接影响着其他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带动全体学生向着全面掌握体育技能的方向努力。

(三)严格执行区教委《关于学校大课间活动安排意见》

做到上午的广播体操每天必做,下午是全体师生参加的跑步和当天没有体育课班级在跑完步之后进行的其他体育活动内容。

篇3:中学体育学科

一、目前农村中学把体育看成“副科”的原因

1.体制限制

现在由于体制限制, 中学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 学生考不了高分就上不了好的学校, 这必将对今后的升学产生不良影响。又由于现在各个学校间竞争比较激烈, 如果升学率持续偏低, 必将影响学校的生源, 这样学校就很难发展, 甚至有并校的危险, 因此各个学校都采用了拼教学、拼时间, 副科给主科让道的教学模式。

2.学校领导重视不足

许多学校不把体育课当一回事, 对体育教学不与理睬, 只要有教师去上课就行了, 不管怎么上, “放羊式”“混混式”等, 无人问津。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 每周体育课应开3节, 现在绝大多数学校每周开2节, 部分农村学校只开1节, 甚至有的农村中学的毕业年级根本就不开体育课, 这样就导致体育教师以及学生都认为体育课是不重要的, 上不上无所谓。

3.学生认识不足

很多学生仍把体育当成是一门副科, 上体育课不认真, 不积极参加课堂练习, 有时自己偷偷上教室看文化课的科目。有些学生怕苦怕累, 上课偷懒, 找借口不上体育课, 更不用说积极锻炼身体了。一旦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时, 就不愿意参加练习, 行为懒散找理由请假,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家长不重视

现在的社会风气使得许多家长只看重自己孩子的文化成绩, 并不关心其体育爱好或体育各项成绩, 认为只要文化知识学好了, 能考上好的高中就行了, 忽视了体育素质。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导向, 因为家长不重视, 学生当然不理会, 上体育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这样一来学生的体质肯定跟不上, 身体素质差, 吃不了苦头, 没有坚强的体魄, 势必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的进程。

5.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

现在的农村中学由于校园面积小, 很多运动场地都没有办法规划建设, 有的学校只有一个简陋的篮球场, 而且还是泥土的地板。由于资金不足, 很多器材都没有办法购买, 学生对一些球类或设施只能从书上看到, 这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还有一个问题是师资不足, 很多学校都没有正式科班出身的体育专职教师, 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 直接导致体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解决体育科当“副科”现象的措施

1.制度的改革

现在的教育制度要改革, 不能以分数论英雄, 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综合评定学生。这就要求中考、高考的考试制度改革, 录取的办法要变更, 才能从源头彻底改变。当然现在社会、学校的观念也要变化, 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 不以哪个学校考上重点中学的人数来评价学校, 更不能打标语出去大力宣传。

2.学校领导、教师要重视体育课教学

首先从课程安排方面重视, 要按照国家教委制定的教学计划安排每周的课时, 不能少安排课时。在教师的聘任上也要严格, 尽量让体育专业的教师来上课, 而且上课的效果要由专业的人员负责监测, 不能有随意性, 要把体育课当成是主科来看。体育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要做到“三熟悉”, 即熟悉教学大纲、熟悉教材、熟悉学生。只有学校领导重视了, 教师才重视, 学生才重视, 这样才有好的教学环境。

3.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认识教育, 端正学生的上课态度, 让其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 提高对体育课的认识。要经常把组织纪律性的问题加以强调, 说明学好体育有什么好处, 要尽力让学生自己明白多进行体育锻炼是有益无害的。

4.上级要帮学校解决客观上的困难

上级领导部门要重视学校教育, 多为学校的体育建设考虑, 有必要的时候划拨一些经费搞学校运动场地的建设, 增加一些体育器材, 还有要配备一些专业的体育教师到农村中学来, 也可从县城抽一些专业的教师到农村来支教。只要上级领导部门从以上方面多着想, 我认为体育课就会被重视起来。

5.学校要多搞体育活动

学校要多搞体育活动, 比如各种球赛、棋赛、径赛, 还有每校至少要举行一次校运会。通过活动不仅能增加学生的体育爱好, 也可以让学生认识体育运动的好处, 还可以促进班级团结, 增强班级凝聚力, 培养好的班风。这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好的发展。

篇4:中学体育学科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学科副科现象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68

许多年来体育都被教师、同学、家长当作副科看待,因为体育被认为是不重要的科目,现在形势上中考增加了体育,但只是作为参考成绩并没有加入总分,所以在学校教学中体育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课程。下面就此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目前农村中学把体育看成“副科”的原因

1.体制限制

现在由于体制限制,中学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学生考不了高分就上不了好的学校,这必将对今后的升学产生不良影响。又由于现在各个学校间竞争比较激烈,如果升学率持续偏低,必将影响学校的生源,这样学校就很难发展,甚至有并校的危险,因此各个学校都采用了拼教学、拼时间,副科给主科让道的教学模式。

2.学校领导重视不足

许多学校不把体育课当一回事,对体育教学不与理睬,只要有教师去上课就行了,不管怎么上,“放羊式”“混混式”等,无人问津。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每周体育课应开3节,现在绝大多数学校每周开2节,部分农村学校只开1节,甚至有的农村中学的毕业年级根本就不开体育课,这样就导致体育教师以及学生都认为体育课是不重要的,上不上无所谓。

3.学生认识不足

很多学生仍把体育当成是一门副科,上体育课不认真,不积极参加课堂练习,有时自己偷偷上教室看文化课的科目。有些学生怕苦怕累,上课偷懒,找借口不上体育课,更不用说积极锻炼身体了。一旦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时,就不愿意参加练习,行为懒散找理由请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家长不重视

现在的社会风气使得许多家长只看重自己孩子的文化成绩,并不关心其体育爱好或体育各项成绩,认为只要文化知识学好了,能考上好的高中就行了,忽视了体育素质。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导向,因为家长不重视,学生当然不理会,上体育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样一来学生的体质肯定跟不上,身体素质差,吃不了苦头,没有坚强的体魄,势必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的进程。

5.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

现在的农村中学由于校园面积小,很多运动场地都没有办法规划建设,有的学校只有一个简陋的篮球场,而且还是泥土的地板。由于资金不足,很多器材都没有办法购买,学生对一些球类或设施只能从书上看到,这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还有一个问题是师资不足,很多学校都没有正式科班出身的体育专职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直接导致体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解决体育科当“副科”现象的措施

1.制度的改革

现在的教育制度要改革,不能以分数论英雄,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综合评定学生。这就要求中考、高考的考试制度改革,录取的办法要变更,才能从源头彻底改变。当然现在社会、学校的观念也要变化,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不以哪个学校考上重点中学的人数来评价学校,更不能打标语出去大力宣传。

2.学校领导、教师要重视体育课教学

首先从课程安排方面重视,要按照国家教委制定的教学计划安排每周的课时,不能少安排课时。在教师的聘任上也要严格,尽量让体育专业的教师来上课,而且上课的效果要由专业的人员负责监测,不能有随意性,要把体育课当成是主科来看。体育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做到“三熟悉”,即熟悉教学大纲、熟悉教材、熟悉学生。只有学校领导重视了,教师才重视,学生才重视,这样才有好的教学环境。

3.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认识教育,端正学生的上课态度,让其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提高对体育课的认识。要经常把组织纪律性的问题加以强调,说明学好体育有什么好处,要尽力让学生自己明白多进行体育锻炼是有益无害的。

4.上级要帮学校解决客观上的困难

上级领导部门要重视学校教育,多为学校的体育建设考虑,有必要的时候划拨一些经费搞学校运动场地的建设,增加一些体育器材,还有要配备一些专业的体育教师到农村中学来,也可从县城抽一些专业的教师到农村来支教。只要上级领导部门从以上方面多着想,我认为体育课就会被重视起来。

5.学校要多搞体育活动

学校要多搞体育活动,比如各种球赛、棋赛、径赛,还有每校至少要举行一次校运会。通过活动不仅能增加学生的体育爱好,也可以让学生认识体育运动的好处,还可以促进班级团结,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好的班风。这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好的发展。

总之,我认为要解决体育被当成副科的现象需要上级领导、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理解和努力,那样就有机会把体育当成主科来看待,这与素质教育的发展才是协调的,我们的下一代才能健康成长。

篇5: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学科论文

1.上级不重视不够,缺乏足够的奖金支持,场地器材严重匮乏

学校由于需要改革的科目比较多,多数学校领导把教学改革的重心倾向了语文、数学、英语等与升学有着密切关系的科目上,根本就没有想体育改革是怎么回事。需要的器材不能得到满足,需要相关专业的教师不能得到及时的引进,中学的体育课在很多领导看来就是活动课,学生只是学习累了出来活动下。只要在课上不出现什么问题就是好课了。学校也不会将很多的资金投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去,因为搞好体育活动是要发钱的。另外,体育的器材比较容易损坏,更新频率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器材。那些农村和比较落后的地区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甚至几年内都不会买什么体育器材。一些职业高中和技术中学场地器材缺乏的就更是严重。试问,这样的场地状况,怎么正常开展体育教学?

2.教材陈旧,重复过多,少运动乐趣,脱离学生实际

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传统体育教学体系,仍未摆脱传统教学理念束n。教师沉醉于现有的教法之中, 安于现状,不思创新,课堂结构永远是:“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几乎没有室内体育场所。其内容,基本是走、跑、跳、投等一些竞技体育项目构成,各项动作技术难度大,专项素质要求高,重复过多,小学生学的东西初中还学,高中学习的大学还要学。脱离中学学生实际,难以满足学生对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实用性的需求。学生上课,表面愿意,内心痛苦,压抑了学生对运动的欲求,对运动乐趣的体验。

3.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专业老师缺乏

篇6:区中学体育学科教研活动教案之四

区中学体育学科教研活动教案之四

排球正面下手发球教学设计思路 温州市第十七中学 林一兰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为核心。从本课的各个环节设计上考虑:注重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强调在教学中通过对练习方法的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材分析 《排球正面下手发球》是选自人教版《体育与健康》初中(水平四)的教材,是初中学生接触排球项目的必学内容,本次课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本课的重点是运用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新的练习方法里,积极联系,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学情分析 水平四的女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变化的转变期,个性发展的转折点,他们的身体迅速成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已具备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他们对排球项目从小学开始就已经接触,但是确没有好好系统地学习,想他们全力的投入,就要设计出不一样的兴趣激发点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构思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特点,本次课主要的构思是:如何运用新的练习方法,达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本次课中我重点准备了以下几个方面:从球性练习入手,徒手学习动作技术,轻碰球的学习,近距离的练习,不断加大距离的尝试性练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的教学切入点,及时参与,及时调整学生的练习氛围,高涨的练习热情才是这个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发挥的基础。 五、这个练习方法的特色: 排球项目是协调能力体现的项目,而这种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于遗传,及身体发育的迟和早,学生的协调能力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的,所以安排他们进行循序渐进地练习,基本没有与他人竞争的体现,体育项目如果没有竞争的体现,则会严重削弱学生参与的热情。这个练习方法就是让学生保持这种与自己的能力比赛的悬念,调动他们的练习热情。 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教案 学校:温州市第十七中学 班级: 人数: 人 教师:林一兰 授课时间: 内容 排球:正面下手发球 教学重点 发球的手型和抛球的.位置 授课 类型 新授课 教学难点 正确手击球位置 教学 目标 1、80%学生了解排球正面下手发球的技术动作,初步掌握排球正面下手发球的的基本手型,抛球方法,正确击球位置。 2、通过练习,增强学生的协调、灵活等身体素质。 3、通过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最佳方法,建立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团队创新意识。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组织示意图 次 数 时 间 开 始 部 分 一、课堂常规 1、集合整队(图一) 2、师生问好 3、提出教学目标及内容 4、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5、强调安全问题 教法与步骤: 1、观察集合情况 2、明确目标与要求 3、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4、加强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思 学法与步骤: 1、列队听讲 2、明确教学任务和内容 3、提高安全意识 组织队形:图一 T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1 次 2 分 钟 准 备 部 分 二、慢跑热身 学生绕教师已经设置好的球慢跑 三、球性练习1、弹拨球 2、球绕体 3、原地运球 4、抛接球 1、讲解路线、方法 2、指挥学生有序依次慢跑。 3、教师领做、观察 注重引导 1、学生有序慢跑 2、学生听教师口令模仿练习要求:动作舒展;活动充分 图二 绕场地慢跑 图三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T 1 次 1 次 2 分 钟 3 分 钟 基 本 部 分 结 束 部 分 一、学习排球正面下手发球: 1、学会球正面下手发球手型和动作方法,掌握正确的抛球方法和位置 (1)准备姿势:发球前,身体正对球网,两脚开立,左脚在前,两膝微屈,上体前倾,左手持球于腹前,右臂自然下垂。 (2)抛球:左手将球平稳地抛在体前右侧,离手约一球多的高度。 (3)在抛球的同时,右臂伸直,以肩关节为轴向后摆动。击球时,右腿蹬地,身体重心随着右手的向前摆动前移,在腹前用掌根或虎口击球的后下部。 2、徒手练习动作(球夹两脚间) 3、抛球练习(手轻碰球) 4、两人对发(近距离,不隔网) 5、隔网发球练习一、放松 二、小结 三、归还器材 1、提出问题,组织练习, 讲解示范。 2、通过提问,启发学生体会、观察和思考。 3、参与学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观察学生练习情况,及时纠正,评价。 5、练习效果好的学生展示动作 6、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己 1、教师带领下伸拉放松 2、教师小结 3、、安排学生归还器材 1、模仿老师的动作 2、两人一组相互观察练习动作 3、在持球练习中通过相互观察,纠正和帮助同伴练习。体会“抛,击”的动作方法。 4、发球练习中,体会击球的位置。 1、模仿动作放松 2、自我小结 3、归还器材 * * * * * * 25 * * * △ * * * * * 要求: 1、多余的球放在脚边,不妨碍练习2、抛球稳。 3、击球后下部。 4、挥臂协调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T 若 干 次 1 次 20 分 钟 5 分 钟

篇7:中学体育学科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进行,体育活动课也因此日益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体育活动课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质量,本文阐述了教学中体育活动课的组织和作用、活动内容的选择等问题,

关键词:中学 体育教学 体育活动课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体育课程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能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中学体育课程标准》也坚持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要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那么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这是学校体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体育活动课也因此日益成为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竞赛因素,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合理、科学地选择活动内容,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能力。《中学体育课程标准》走进中学体育课,我在体育活动课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优化了课外活动的内容,通过几年的实践,学生们上体育课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 学生对体育活动课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参加体育活动课后,绝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价值及学习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其原因在于:

1. 对智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文化课知识门类较多,需要更多的精力和安排较多的时间,这是完全必要的。生理学告诉我们,消除疲劳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积极性休息。在从事体育活动时,运动中枢高度兴奋,必定会诱导大脑皮层的其它机能区域处于抑制状态,这种抑制从某种意义讲就是休息。通过体育活动,既掌握运动技术,又消除大脑疲劳,可谓一举两得。

2. 提高了学生兴趣

体育活动时,学生选择的是自己喜爱的项目,又有场地、器材以及活动时间,同时配有专门教师的辅导,大大激发了学生练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指导老师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一些比赛,使学生在比赛中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学习技术的自信心,让比赛与练习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参加活动的同学更好地掌握该项目的技术,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

二、 参加体育活动课后学生体育兴趣明显增加

通过对360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课后的体育兴趣的改变调查,我发现参加体育活动课后,学生的体育兴趣发生了很大变化,喜欢参加活动课的学生由参加前的59.8% 增加到78.1%。通过分析,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上课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课时,既要考虑练习密度,运动量的大小,又要考虑学生技能掌握情况,严格按部就班,统得严、管得死,学生的体育兴趣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而体育活动课,则由学生自己决定其组织形式,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个施展才能的空间,让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聪明才智得到尽情的充分发展。可见,活动课的组织形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2. 选用项目适应学生需求

学生随着知识量的增加,意识的个性化,对体育活动项目选择自由度越来越大。他们喜欢一些趣味性强、易于组织比赛又便于开展的项目。为此我有意识地选用一些球类项目做为活动课的内容。而球类运动的一些项目,其技术可易可难,运动量可大可小,对场地的需求也并不高,易于掌握又便于开展。学生也希望能在学习期间掌握一至二门运动技术,为日后步入社会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三、 体育活动课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体育活动课是由学生自己决定其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同学之间可以自由结合、自定目标、自由支配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在这些练习中,学生之间的接触程度是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教学中不多见的,学生随时会和一些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同学结为组合,进行对抗或合作的练习。在这些练习中,学生扩展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学会了互相协作与帮助,体验了被助与助人的快乐,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同时,体育竞赛,也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课组织形式。学生在团体的对抗活动中必须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团结一致,战胜对手。团队精神和公平竞争的良好品德在体育竞赛中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

经过一年的实验,学生的身体素质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与活动项目相关密切的相应素质变化尤为明显。如篮球对50米和800米 、1000米的成绩提高较明显。因为篮球是在不断奔跑中进行,需要耐力和速度等素质比其它项目要高;羽毛球和乒乓球项目对铅球成绩提高较明显,这是因为活动时一节课无数次挥拍击球,其力量素质相应地提高到重要位置;排球、篮球对立定跳远成绩提高较明显,因其练习或比赛时,起跑扣球、抢篮板球等弹跳力就得到相应发展。同时,活动课是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必要时老师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练习时间。据测定,活动课一些项目练习密度高达85%,最低也不低于60% 。俗话说:“兴浓不知度” ,在不知不觉中身体得到锻炼,相应身体素质也得到提高,学习的精力也更加充沛。

另外,体育活动中学生经常处在跑动、躲闪、追逐、对抗等状态,这些动作的状态容易使学生发生滑倒和冲撞等现象,尤其是初中学生安全意识较弱,自我控制力不强,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出现问题,所以对初中体育活动课一定要考虑活动的安全性、科学性、实用性等,应该注意如下三个内容:

一、 注意初中生的特点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大;男女运动能力有了一定的差别;容易疲劳也容易恢复;具有求知欲强、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等特点。因此,在活动中要注意针对性,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初中生的活动内容和方法。初中男生青睐勇敢行为和攻守性动作,宜选用对抗性强、竞争激烈的活动;女生则喜欢节奏明快、韵律性强、柔软协调富有美感的动作,以选用动作简单、竞争比较平和或有舞蹈动作、音乐伴奏的活动为好。

二、 注意组织教法的独特性

体育活动课的.教法千变万化。针对初中生的教法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新”、“简”、“严”三个字上想办法。以“新”吸引学生好奇所产生的兴趣;以“简”满足学生喜动所需要的时间;以“严”约束学生好胜容易引起的问题。所谓“新”是指活动内容的新鲜性,形式的新颖性,方法的新奇性。所谓“简”是指讲解的简练性,队形变换的简便性,教法的简易性。所谓“严”是指组织措施的严密性,执行规则的严格性,纪律处罚的严明性。另外,对新教材和改进动作技术的教学要慎用。一般不宜以快为条件进行比赛,以免造成旧的错误定型的恢复。

三、 注意少年期游戏教学内容的变化

初中阶段是由儿童向青年的过渡期。在游戏教学内容方面,也是从各种自然动作向体育运动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及简单战术训练的过渡:从具有情节内容的活动向分队竞赛、争夺激烈和对抗性质的活动过渡。因而,发展身体素质要结合“身体素质的敏感发展期”来安排;提高基本活动技能,要选择多种多样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身体练习为手段;学习基本技术技能和简单战术,要通过竞赛方式来进行。要选择灵敏协调而对称的活动形式,可以选择发展速度和弹跳力的活动方式。对发展力量和耐力的活动则要适当掌握,要限制单一姿势和超负荷的活动。

四、 注意全面教育

初中阶段是长身体、长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不但要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而且要注意加强思想品德和组织纪律的教育,培养他们优良的意志品质和高尚情操。要善于选择和运用既能增强体力又能发展智力,而且思想性强的体育活动。“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充分发挥体育活动课的全面功能,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服务。

总之,加强中学体育课外活动的管理,丰富课外活动的形式,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活动项目,不仅可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辉:试论日本的快乐体育教学思想及在我国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1(1)

2、毛振明: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学校体育,.3.

3、季浏:体育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5.

篇8:中学体育学科

在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把“整合”狭隘的理解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陷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主要表现为: (1) 目的误区。好多体育教师第一次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恐怕都是在评比课、公开课上, 为了体现现代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以获得评委和同行的好评。事实上, 应该注重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效, 重点考虑计算机辅助教学能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什么帮助和好处, 把计算机恰如其分的应用到我们平时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2) 过程误区。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并没有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认可,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好多教师认为开发课件有困难, 即使能开发出一些课件的教师, 也因为开发课件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而导致成效甚微。事实上现在成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课件已经相当多了, 更不必花时间去开发课件。而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和教学课件上, 如何把计算机与体育学科整合起来组织教学。 (3) 作用误区。不少体育教师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用多媒体计算机代替教师做一些传统教学方式中无法做或做不好的讲解和演示。这样的整合实质上还是老一套, 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并没有对传统教学方式有所突破。我们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 应该更多的考虑使用计算机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组织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几个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的第一特点是:传递的信息量大、速度快。而体育教育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的特点。它不仅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 同时还是一个将其他学科 (如地理、历史、人文、科技、音乐等) 的基础知识、观点和方法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交叉学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为扩大学生视野, 为解决运动训练中的疑难问题提供了极其快捷的途径。现代信息技术的第二个特点是:教材形声化, 表现手法多样化。其中的多媒体课件把运动技能和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教材更直观, 从而增加了教材的形象性、生动性, 有利于体育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第三个特点是: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互动性。利用这一特点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学生和我们提供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形象生动的学习资源。它的交互性优势为学生创设了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 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中学体育课程整合的内涵及正确运用

信息技术与中学体育课程整合, 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中体育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 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整合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 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因此, 要用计算机来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 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有机整合的系统, 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整合强调计算机要服务于课程;强调计算机应用于教育, 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 而不是计算机;强调应当设法找出计算机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或教一些重要的生活技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其实质是要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 包括三个基本点: (1) 课程学习活动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实施。这是指学与教的活动要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 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络等, 学与教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 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 (2) 课程学习内容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包括三层意思: (1) 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 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数字化的学习资源, 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如可以把课程学习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 教师用来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2) 充分利用全球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和教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 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内容中。 (3) 利用全球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 供学生进行学习、评议、分析、讨论。 (3) 课程学习知识是经过学习者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和创造。利用诸如文字处理、图形、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工具, 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创作, 使课程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 而且能够帮助使学生建构知识。

篇9:中学体育学科

一、学生“身、心、群”全面发展

“身”即生理的人。生理的人指的是生理机能健全的人;运动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强健的人;适应现代基本学习、工作、生活活动能力的人;适应自然界的人。生理素质虽是先天遗传的,个性差异性较大,但可采用有效的方式加以发展或矫正。体育教学以人为本,从学生的体魄锻炼、神经系统锻炼等方面开始,以“动”为根本,使学生的体型美、体质优、体格健,使学生的气质、本能、潜能得到发展与挖掘。

“心”即心理的人。心理的人指的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人,个性健康发展的人,快乐向上的人,坚毅努力的人。体育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在体育课中,通过理论与实践对学生健全心理的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认知素质与才能品质共同增强;需要层次与动机品质逐步提升;自我意识与个性心理品质健康发展。这是学校体育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一次新的飞跃。

“群”即社会的人。社会的人指的是遵守道德的人、掌握科学的人、善于交往的人、敢于竞争的人。面对现代社会,体育教学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求的人。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育教育网络,社会的人其主要要求应是有文化素养的人,善于人际交往的人。社会素质是取决于后天因素,所以具有明显的变动性。通过教育对学生内化,通过环境对学生强化,使学生具有科学素质,追求道德素质,递进审美素质,开拓社会生存素质。

二、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首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征。体育教学中的竞赛、集体活动中,人格特征的表现尤为明显,我们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时,要特别注重在体育教学的设计。

其次,调节学生健康的情绪功能。21世纪竞争性显著增长,人际关系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注意到情绪对自身或他人的影响。情绪与环境、认知行为这三个方面的联系与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更有它特定的位置,所以体育教学中更要注意学生情绪的调节。

第三,满足学生的欲望需求。今天和未来社会将日益关注个人发展的需要,国家也已开始直接地关注个人发展的需要,同时体育不会永远只停留在追求增强体质这个单纯的目标上。

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应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地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体育教学要保持学生可持续的终身发展,除了激发和培养兴趣、教会一定的方法、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外,最根本的还要认识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潜能,探索一条提供学生自我发现、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途径和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身习惯和创新精神,这些都是学生潜能的开发。

上一篇:第六次人口普查户口整顿工作方案下一篇:小学家长会安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