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论文

2024-04-09

小学习作论文(精选8篇)

篇1:小学习作论文

小学习作教研的论文:当前习作教学的困惑

一、现阶段小学习作教学的困惑

【困惑一】让学生写什么?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以专题为单元编排,习作内容基本与专题的主旨统一,习作内容常常跟综合性学习有关。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根据“中华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写一篇习作。开展这种综合性学习有一个必备的物质条件──拥有电脑,可以上网。但目前仍有很多学生家庭不具备电脑,面对这样的习作内容,教师常会一脸茫然。另外,现行教材关于习作内容的要求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字眼:“可以写……可以写……,”如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对习作内容是这样建议的:“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有的教师觉得习作内容看似天马行空,范围宽广,事实却容易让人无从下手,没有方向,不知道到底该让学生写什么。

【困惑二】让学生怎么写?

人教版教科书中有许多课文为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对本单元的习作有一定的示范、指导作用,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白鹅》《白公鹅》《猫》《母鸡》。但有的单元的课文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从习作的角度看,往往无法模仿、参照,写作的借鉴意义不大。没有了范文引路,就像盲人失去了拐杖,有的老师就不知道让学生怎么写,任凭学生自由写作,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自己退让一边,不加指导,不予分析。结果,没有了千篇 一律,但内容五花八门却言之无物的现象多了。

二、习作内容调整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困惑,我以为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自由表达,但这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相反,只有教师适时地指导,习作教学才有效率。而教师的指导内容往往是“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方面。但很多时候,“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写什么”是“怎么写”的前提。作为“教材开发者”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调整习作内容,让习作指导更为有效。

【建议一】合理裁剪,缩小范围

面对比较宽泛的习作范围,在习作指导中,老师可根据习作提示缩小写作范围,聚焦某几个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习作的提示如下:“我们学习了本组课文,还搜集了有关的资料,对生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把这段时间的学习收获和大家交流交流,可以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也可说说身边的那些热爱生命的故事,还可以说说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要写出真实的感受。习作题目由自己定,写完后认真修改。”

篇2:小学习作论文

学策略

作文论文:掘生活之源,点习作明灯──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策略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的习作教学存在重作文、轻做人;重结果、轻过程;重方法、轻情感;重尖子、轻整体等现象,因而学生一提起作文,便犯难,大量的无病呻吟或套话、空话、假话、大话充斥着学生的习作,众口一词、千人一面。这样既影响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又扼杀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压抑甚至泯灭了学生的灵性,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怎么利用好习作教材,极力凸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构建的由低年段的“乐于写”到中年段的“自由写”再到高年段的“学会写”的反复训练,从而使学生在“易于动手、乐于表达”的训练过程中学会习作呢?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中年段习作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激发习作的动力,有兴趣才能发掘习作的潜能。学生一旦对习作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对习作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文时就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习作教学中,有很多激发兴趣的方法。

情境激趣。情境是根据教学需要,把学生带入真实或虚拟的场景、氛围、活动之中,使外部的环境与学生内心的情感建立密切的联系,强调通过观察、感知、体验唤起学生的思维、想象。如教学《不良的习惯》时,可这么设计:

第一步:(出示四幅图)仔细观察,这四幅图上分别写了哪几种动物,它们都有哪些不良的习惯?(学生观察、交流。)

第二步:学生还可以结合平时观察到的想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良习惯?(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的一个“不良习惯”,想想这么做会有哪些影响?选择好描述的对象,自己拟定题目进行写作。

描述诱趣。教师运用形象、具有童真味的言语描述特定的氛围,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令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教学《美丽的家乡》时,可这么设计: 第一步:播放《家在东北》。

第二步:交流从这首歌中听出了什么?

第三步:说说自己的家乡有这么的美景和淳朴的乡俗吗?

这么设计,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强趣。中年级的起步习作,多数语句不通,前后不连贯,错别字连篇,乱用或错用标点。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要高标准、严要求,更不可横加指责或大刀阔斧地大修大改,而是要注意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肯定加以赞扬,并用一定的标识标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悄无声息地培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了习作的信心。

二、重视活动,积累素材

习作起步阶段,最大的问题是素材的缺乏,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研究表明,蜜蜂每酿造一公斤蜜,需飞行45万公里,需要在100万朵鲜花上采蜜。同样的道理,要写出好文章,也如采蜜,应掌握丰富的素材。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积累素材。有哪些途径呢?

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会、编辑作文集、设计班级读书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总之,只要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经常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

社会实践感悟。如学雷锋做好事、植树、走进敬老院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见闻,体验校外生活的情趣和事理。

走进生活积累。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尤其是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皆可成为农村学生习作的源泉。如农村劳动的场景──采茶、割稻谷等,这对农村孩子来说如数家珍,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习作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

三、拓宽渠道,学习语言

中年段的习作起步教学,有一个难点就是语言的表达问题。学生常常出现词不达意、啰唆重复、语序颠倒等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有关,另一方面是受学生语言积累、发展的影响,加之我们方言与书面语言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时时处处、点点滴滴地引导学生学语言,用语言,发展语言。

课内积累语言。现行教材选编的文章都是运用祖国语言的典范,祖国文化的精髓。在课堂上要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和感悟。这样学生从课本中收集的语言文字信息,在大脑中储存起来,长期积淀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从其他学科中积累。现行小学课程注意了学科的整合,如音乐学科里的歌词精炼准确、意境悠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想象空间,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里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一句,意境优美、色彩绚丽、动静结合,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体育学科也一样,学生要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写一个场面,体育课内容就是最好的素材。这样让学生在这些科目中从语文知识积累的角度学习,这该是一个多么全面的学习网络!有了这些语文积累,学生作文就有话可说了。

课外阅读积累语言。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多读能保证孩子们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视野。读课外书有利于积累好词、名句、佳段,也有利于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证明了读书和发展语言的关系。

社会生活积累语言。群众语言是最丰富、最洗练、最生动、最形象的。很多群众语言鲜、活、新、准,简单易记,朗朗上口,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恰当地运用,能使文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因此可鼓励、引导学生留心邻里乡亲们的语言,及时收集具有浓烈乡土气息的俗语、谚语、民谣等。

四、读写结合,学习写法

叶圣陶说:“阅读和写作是相对的两回事,各有各的目的。”这并不是说阅读和写作之间隔了一座山,是井水不犯河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正是说明了它们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两方面。那么如何在这座山中打开一条通道,有效发挥阅读对写作的积极影响呢?关键要把握读写结合的契机,即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可以有以下途径。

从优美词句入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对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如《燕子》一文中这样写道:“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在学生反复朗读后,可设计这样的话:这段话主要写了燕子的哪些特征?能换成别的方面吗?让学生充分了解写事物要抓住典型特征这一写作方法后,再提出要求: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描述你家的小动物吗?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从典型的段落入手。课文中有很多段落是非常富有特点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充分体会,为我所用。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写山水的两段,描写很有特点,这样的写法对学习习作的中年级学生来讲,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学中,在反复诵读之后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文中的写法写写自己家乡的山水。在学生的表述中,这种构段方式已根植学生心中。

从读后感慨入手。课文学完后,教师可随机提问: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抓住感悟点,写写读后感。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贵的沉默》等课文后都可以提供写读后感的机会。

篇3:小学话题习作教学

一小学话题习作的现状令人担忧

1. 小学话题习作的命题过于抽象

案例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学问是读书这根苦藤上结出的甜瓜, 人生快事, 莫如读书, 它是我们精神的巢穴, 生命的禅床。大师朱光潜曾说:“学问不只是读书, 而读书毕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求:请以“读书”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 不少于400字。

读完这则话题后, 相信很多老师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动不动就搬出名言, 动不动就引用大师的话, 小学生能读懂这则话题吗?太多学生闻所未闻的名人言论, 实在难以理解。

2. 话题的意图含糊不清

案例2: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热爱科学, 科学中许多奇妙的奥秘让我们好奇, 如小动物、植物等。对科学心存好奇的你, 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要求:请以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 400字左右。

虽然话题习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但仍然要把命题的意图明确地告诉学生, 否则, 学生就会无所适从。这则话题在“要求”中说:“请以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可“它”指什么呢?是话题中提到的“科学”, 还是“科学”中的某一样具体事物, 如小动物、植物等。由于出题者的疏忽, 学生就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知道究竟该写些什么了。如果在这则话题的“要求”中明确一下:请从身边的科学中选择一样你最熟悉、最喜欢的事物为话题, 或写出你的迷恋、或写出你的惊讶、或写出你的喜爱……这样, 学生写起来就有针对性了。

二小学话题习作教学的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 综合考查学生习作水平的发展状况, 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 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对有创意的表达应给予鼓励。”针对话题习作的现状, 我们如果采用激励策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教会话题习作的技巧, 进行科学训练, 就能提高教学实效。

1. 营造愉悦的氛围, 激发表达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 实施情感激励, 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就可以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实现教学的优化效果。无论是学生的“质疑问难”还是“突发奇想”, 甚至是“异想天开”都是创新“火花”的闪现, 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

2. 搜索热门话题, 点燃话题习作的热情

教师可发动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与社会, 为课堂注入新奇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学会观察、思维, 并且善于思维。

我们可以抓住热门话题, 热门话题可以是校园的, 可以是班级的, 也可以是家庭的, 甚至是社会的, 只要大家感兴趣的, 都可以拿来做话题。例如:春节刚过, 新学期来临, 我们可用“压岁钱怎么花”为话题,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展开讨论, 并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创作, 此类文章也深受学生欢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没有兴趣, 一切都是空的, 即使老师用强迫的手段, 也达不到理想的境界。

3. 指导学生给话题习作取一个好的题目

一般来说, 话题作文的话题是写作的主题或中心, 具有宽泛性, 内涵比较丰富, 它不适宜做文章的题目, 因此学生需要根据内容自拟题目。好的题目犹如人的眼睛, 而眼睛则是人心灵的窗户。因此, 一个好的题目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往往能收到使人过目不忘的效果。

4. 多元化评价, 开启成功的大门

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才华的舞台, 在平时创新习作的训练中, 采用激励机制,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活动, 采用多元评价, 及时予以肯定和赞赏。《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习作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 取长补短, 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篇4:议论文习作教学要懂得“料理”

那么如何才能走出这种尴尬的处境呢?《新课标》明确:“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王尚文教授指出: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作为说理性的议论文习作教学,既要关注“说什么理”,更要关注“如何说理”。即对议论文文体进行言语表达形式、表达规律等方面的写作训练。笔者尝试采用“主题导引”四步法,以主题阅读为切点,变“文”为“料”,创新教学。

一、变文为料,整合议论之材

众所周知,先理论,后写作的传统习作教学模式收效甚微。纯粹地对学生进行写作理论、写作规则的灌输,容易导致学生在写作心理上受到“理法”的制约,不会自主立意。如何才能改变学生不会立意的尴尬呢?变“文”为“料”, 以料立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图一:(传统议论文教学方法)

提出论点——罗列分论点——精选论据——展开论证

图二:(变“文”为“料”, 以料立论的教学四步法)

现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单元主题“语言的魅力”为例:

课前让学生回顾每篇课文的内容及语言特色,进而帮助学生梳理、归纳、提炼论点。教学伊始,并没有事先对学生进行写作上的讲道理、说规则等理论指导,而是把单元主题课文变成写作的“料”,引导学生对“料”进行概括、整理。这便是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变文为料。

二、 以料立论,确定立论之基

通过变文为料,便可进入第二步——以料立论。我们可以从每篇课文提炼出分论点:“1.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增强我们和别人有效的沟通;2.机智巧妙的语言能使我们灵活地摆脱困境;3.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快乐我们的生活。”再进一步提炼出总论点:“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

这种变显性教学(直接立论,提出观点)为隐形教学(主题导引下立论,即根据同一主题文章所提供的材料提炼分论点、中心论点)的方式,有利于消除学生写作上的畏难心理,实现教学的“软着陆”;有利于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材料,全面分析材料,充分挖掘材料的内涵;有利于指导学生归纳写作主题,准确提炼论点,寻找立论之本。

三、筛料为据,奠定议论之本

人们常说,文章要“有骨有肉”,这里的“骨”就是观点,“肉”就是事实,就是材料。议论文写作的材料是指能够证明论点的,经过概括的事实。议论文的写作如果没有事实,空发议论,就容易“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因此,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必须重视选材和用材。

首先,选料要讲究真实。列宁说:“真实的材料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确凿的东西。而虚假的材料,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选料的“真实”,一是指引用数据要准确,不能含糊不实;二是指列举事例要确凿,不能虚构臆造;三是要弄清原义,防止错引。就以上四篇课文来说,作为观点“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的论据就很难完全适用。《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的小说。从“记载”二字可以看出选文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由于烙上了小说的印记,其作为论据的真实性就大打折扣了。《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言行集,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给予《史记》很高的评价,可见其内容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半截蜡烛》根据外国小说改编。《打电话》是一篇文艺作品,可见其缺乏足够的真实性。

其次,除了要考量四则材料的真实性之外,还要精选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材料——典型材料。要选取切合题意的材料,以上四篇课文作为“料”来使用,需要指导学生认真地分析、鉴别材料的每一个细节,看是否与主题论点相联系,相符合。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对材料的精选、慎选会造成大量材料不可用的情况,这恰恰说明写议论文不是随便罗列例子凑数,也从另一个侧面引导学生把对材料的选择延伸到课外,进而沟通了课堂内外的联系。

四、排料力证,强化论证之功

经过“变文为料”“以料立论”“筛料为据”三步走,可以说降低了写议论文的难度,基本走出了议论文“写什么”,“怎么写”的困境,但是作为说理性的议论文最为关键的部分在于讲道理,也就是如何使用材料来论证论点。材料使用是否恰当、是否灵活,对论证的成功与否起到重要的作用。

那么怎样对精选的材料做出合理安排呢?

这就要涉及对材料位置的定位,对材料顺序的安排,对材料详略的使用等。同样以论点“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为例。首先要对四篇课文“料”的真实性、典型性、合题性进行概括性提炼,使材料言简意赅,起到精而得当的作用。其次根据具体情况,对材料进行位置定位、定序,把材料放在最恰当的位置、最合理的顺序上。如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先古后今,也可以按照使用地域先内后外。再次要讲究对多种材料的详略使用,根据具体情况,对材料使用的详与略、繁与简做一些细致的安排。一般来说,如果是读者熟悉的材料,使用时就要略写,概括地写;如果是读者陌生的材料,就应详写,具体写。材料内涵深刻,在论证中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就应详写;内涵浅近,容易理解,一看就懂,或在论证中起辅助作用的,应略写,概括写。如《杨氏父子》《晏子使楚》出自古文化典籍,学生比较生疏,可以详写;类似《打电话》一类的文艺材料广为流传,可以略写。

总之,小学阶段的议论文写作教学还处于空白,教学应突出实效,应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淡化理、强化事,淡化法、强化练,在潜移默化中落实文体写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勤于动笔,乐于表达。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丰县智慧树学校)

□责任编辑 黎文雯

篇5: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论文

宾州镇中心学校 王秋霜

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写作文,犹如一个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成为他们的搀扶者、引路者。让孩子们学会写作文并且喜欢上写作文。

接手三年级的一学期以来,我班孩子们已经尝试写了几篇作文了。写人、写景、写文具朋友、写童话故事……孩子们写出的作文语言文字虽然还很稚嫩,但看着他们的一点点进步,心中不免涌出了一丝丝的欣喜。现就一学期来的教三年级学生起步作文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先说后写.刚从二年级转入三年级的孩子们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发新书”也算是新鲜事之一了。第一次上作文课,我就抓住“发新书”这件事来做做文章了。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才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当然,起步作文总不能让孩子提笔就写的。我引导孩子们先说说,开学报到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有的说是“大扫除”,有的说“见到新同学”,还有的说是“发新书”,于是我就顺水推舟,接着发问,拿到新书前你是怎么坐的?心情又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着急”有的说“期待”。到底是怎么个着急法呢?孩子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当时着急的心情。我又问:拿到新书了,你都做了些什么呢?可想而知,全班56个孩子,答案是多样的。回家后,你又准备做了什么呢?答案几乎一致:把书包起来。在这期间,教师不时的引导与点拨让孩子们打开了话匣子,让原本普通的“发新书”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同时教给孩子可以给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如:“我像看宝贝一样翻看着每一本新书”,“我像呼吸新鲜空气一样去学习新的知识”“我给宝贝新书们穿上了漂亮的外衣”等等。在强调了作文格式后,孩子们提起笔写下了第一篇作文。在批改作文时,虽然有一部分的作文内容读起来几乎是雷同的,但我也是感到欣慰的,因为孩子们觉得写作文并不难。他们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小步。

二、利用好范文的引导作用,照着样子写.《我的自画像》是《习作二》中的一篇范文,介绍的是王小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范文,明白范文是由图入手,从整体到形象、外貌、性格、兴趣等方面按顺序介绍的。接着教师归纳本次习作的要点,介绍一个人要写清楚人物的年龄、性别、长相、性格、兴趣等多方面,要有顺序地介绍,还要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在小组内按照老师的要求照着例文进行自我介绍,同学之间相互提醒、补充。学生们介绍得很开心,课堂气氛也很热烈。动笔时,孩子们自然就能紧扣范文,照着范文的样子,按一定的顺序抓住要点介绍自己。当读到这样的语句:“我喜欢笑,笑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我的兴趣爱好是弹古筝,从此弹古筝便成了我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我最爱踢足球,不管那一次比赛我都能得第一名”……我觉得孩子们又向成功迈出了前进一步。

三、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抓住特点写

秋天来了,我们的周围在悄悄变化。我给孩子们任务就是观察我们的周围,看看秋天来了,那些变了,变成什么样子了。因此,《美丽的秋天》这篇作文对于我班的孩子来说一点也不难,因为他们已经读了很多关于秋天的文章了。例如《秋游》《北大荒的秋天》等等。在课上,我让孩子们畅所欲言,把他们眼睛里看到的秋天都说出来,在学生们说秋天的同时我也给了孩子们一定的顺序:天空(白云)——秋天的鸟——大树(树叶)——农田——果园——花草——小河。孩子们说的内容可多了,说的也很棒,用上了比喻句:“小草变黄了,想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一片片树叶往下落,像一只只蝴蝶在随风飞舞” ;用上了拟人句:“果园里的石榴熟了,个个裂开了嘴,还有的笑破了肚子,露出了白色的籽” ;还有的一听就是平时积累的语句“天空一望无边,好像蓝宝石一样”,非常生动优美。可想而知,这次的作文是成功的。学生们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充分发挥想象,在快乐中写

篇6: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论文廖玉涛

双定镇中心小学

廖玉涛

内容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在平时的习作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写作方法这五要素。变“要我写”为“我想写”,并通过理论结合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字:习作 教学 兴趣 日积月累习作方法

一说起作文,学生怕写,老师难改。这真实地反映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抓破头皮,咬烂笔头,就是写不出来,即使七拼八凑地完成了一篇作文,也是内容空洞,语言乏味,条理不清。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习作兴趣、习作的素材,缺乏表达的语言,缺乏写作的基本方法和修改的能力等息息相关的。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努力在习作教学中做以下几点。

一、珍视成果,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绝非易事。为了很好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努力做到:

(一)、及时与学生沟通习作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而且还能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当学生们意识到学好习作的重要以后,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兴趣也会接踵而至。

(二)、努力创设新鲜事物。我们知道学生对新鲜事物是十分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将贫乏的事件转化、迁移,使学生有兴趣将事件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三)、珍视习作成果。平时我会将学生的优秀之作进行打印并张贴到班级里的“作文园地”里,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另一方面,可作为示范,让其他学生好好学习。

二、丰富生活,积累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这一作文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而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习作素材很好的挖掘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一)、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比如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倾听自然界鸟语虫鸣;欣赏乡村的田园风光,城镇的风景名胜等。

(二)、鼓励学生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如烧饭炒菜、洗衣服、整理房间、下地干活等。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如观看电影,访问社区,智力竞赛,讲故事,表演小品等。

有了这些丰富的生活素材,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会碰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

三、指导学生进行日积月累

作文的内容及思想都是靠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表达的语言是习作的关键要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让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日积月累本。把平时学习中看到的好词好句、优美的段落篇章都记录下来,并要求熟读或者背诵。除了进行日积月累外,要积累更多的习作语言还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广泛的阅读。阅读是积累语言的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我在班级里建立了一个“读书角”,要求每位同学每天至少高效地阅读两篇文章,还适时地利用读报写字课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并且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科普读物、少儿杂志、中外名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习作语言,又丰富了写作思维。

(二)、熟读或背诵。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华之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品读课文的精彩部分并要求熟读成诵。对于词语手册中精美的成语、歇后语、谚语、名言、诗文,我要求学生背诵并加以默写。只要这样长期坚持,课本中的语言文字就能变成自己的储备和财富,等到用时,自然会涌上笔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四、指导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

学生有了丰富的习作素材,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但还需要掌握一些写作的基本方法。我国特级教师丁有宽从小学语文课文中解剖出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规律性知识称之为“三十法”。即叙事四法(按事情经过先后,按时间先后,按地点变换先后,按以事为主结合时序地序交错);状物三法(场面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写人八法(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综合描写,写一事表人,写几事表人,写几个品质表人);开头五法(交代、明意、点题、抒情、抒感);篇章结构六法(先总述后分述,或者相反;先概括后具体,或者相反;先面后点,或者相反;先记叙后抒情,或者相反;夹叙夹议;对比)。在平时的习作教学过程当中,我将丁老师的“三十法”渗透在作文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叙事、状物、写人、开头、结尾和安排篇章结构的。

篇7:小学习作论文

不知从几时起,“精批细改,全批全改”成了语文教师习作评析的尺码。几十本作文交上来,教师要抓紧时间批改,字字琢磨,句句推敲,本子上画满了红线线、红圈圈。然而学生却不领情,作文本发下来,自觉的学生或许还看上一眼,不自觉的学生就束之高阁,教师的一番心血随即付之东流。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我在平时作文评析教学中,粗浅地尝试了“六步评析法”:即“激思自评——示范选评——赏析互评——推优组评——悟得班评——深度自改”。改变以往“先改后评”的滞后做法,自始至终贯彻“先评后改” 思维,强调学生对作文语言阅读的直觉和感悟,让学生把握习作评析的要求,禁写笼统抽象的套话空话,不设条条框框,学生可自由发挥、创造,写出独具个性的评语,以读悟写,以评促写。

一、激思自评

“今天,老师要问你们一个超级难的问题,请发挥你们天才般的奇思妙想,请看题!” “这幅美丽的画卷,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体会?” “下面,我们慢慢地闭上眼睛,倾听一段美妙的音乐”“有一段精彩的视频在与我们约会,请看大屏幕!”通过与本次作文有密切关联的“一个有趣的问题、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段美妙的音乐、一段精彩的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范式,让同学们获得“眼前一亮、精神一振、耳目一新”的冲击力,激发同学们“评析”的兴趣与欲望。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温馨提示学生来当自己所写文章的第一位读者,朗读自己的习作,拿起手中的红笔,把错漏的地方悄悄地改过来。通过刚才的“思维体操”,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获得了怎样的灵感?拓展了哪些思维?还有哪些意外的收获?请快速地为你的文章增添一些精彩、生动之处,并为自己的文章定个级别吧!(请在写作提纲下面写上“自评:?奖”,级别有金奖、银奖、铜奖)。

如果在自评环节中,自己无能力达到更深层的评析,或处于欲言而无法准确表达之时,就需要主动寻求“外智”,即学生的“激思自评”环节已经变成了一种更加主动教师点化的“示范选评”活动。

二、示范选评

所谓“示范”,可分为两个层次:即选出局部有亮点的优秀习作和整篇文章都优秀的榜样之作。通过选评这两大类的学生习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接下来的“评析”中评有尺度、议有分寸、改有方向。选评时,要把握好两个层面。第一是技术性层面——让学生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错别字、病句、标点、格式等)应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圈点批注按统一的符号进行;第二是文学层面写评语——即针对本次习作要求(例如:合格习作要求——想像要丰富,内容新奇奇特,想像大胆,但想像要合理;内容要具体: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一些修辞手法。要写得有趣;语句要通顺:没有语病。优秀习作要求——叙述有顺序,取材很新颖,表达有个性。),选出两大类型的优秀习作,老师进行现场示范点评(包括旁批、1 总评等)。提示学生:禁写笼统抽象的套话空话,强调学生对作文的阅读直觉和语感,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再作理性分析,形成“评析语言”。

例如(“奇思妙想”习作评析课堂片段实录):在“奇思妙想”的绚丽舞台上,我们班还有一大批“奇才、天才”,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们,“想!”,请看大屏幕(幻灯出示:谁的作品谁来读,骄傲地读、自豪地读、美美地读、惊奇地读、奇特地读、神秘地读)。老师读评语授奖(我要授予你“奇思妙想”奖,讲品由亚组委提供精美贺卡一张,获奖者凭此卡带上你的习作可邀请听课老师亲笔签名)点评:谢文婷、黎宇恒、丁镛(分析后板书:修辞手法);卢宇豪、谭永洋、孙梓洵、(分析后板书:文章结构);张裕萍、李思晨、李东喜、艾美岑(分析后板书:语言内容能),通过品析我们的佳句,我们发现可以通过“修辞手法”、“文章结构”、“语言内容”这三大窗口来发现同学们习作中的“奇思妙想”。

三、赏析互评

互评是“六步评析法”最关键的一步!学生在互评,老师及时巡视指导,在实际教学中小技巧特别多,老师要依时依境灵活决断,了然无痕地参与其中又不干涉学生的自主权,总之,老师要有足够多的“方法”来把学生“扶上马”,再“送一程”。

我在互评这个环节编了一个顺口溜:“快读错字病句消,慢读标划旁批巧。细读全文(猪肚)总评妙,凤头豹尾中熊腰。”这样,学生通过“一次快读,一次慢读,一次细读。”三次阅读,一篇习作就批改好了。“一次快读”,解决了习作语言的规范性问题。让学生在“快读”中运用“删除符号”、“替代符号”、“调换符号”等修改符号,订正习作中的错别字、修改病句,让习作的语言规范起来。“一次慢读”,体现了个性化欣赏。评改人把习作中好词佳句找出来,要告诉学生标词的小技巧,标词犹如“风火轮”,在好词的底下连圈几个小圈;划句不要“惊涛骇浪”,只要“微波粼粼”,发现了佳句,就在句子下面划上匀称的波浪线,力求美观。写旁批时鼓励学生纵横思维,留下自己独特感悟、独到的见解,因此力求真实,个性化。这里也有一些小技巧,如:倡议一篇习作旁批不得少于五处,其中两处旁批不得少于二十字,这样就避免了个别评者偷懒行为。“一次细读”,要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写出纵览全文的“有点、有线、有面”的总评(尾批)来。这样通过个人互评赏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权:“人人都是评价者,人人作品都被别人评价”。

四、推优组评

一个人的眼界是有限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为了公平、公正的在小组中推荐出优秀习作,让人人都有推荐权,人人都来做伯乐,每名同学都把自己的作文交给小组内其他同学看一看,让同学提出宝贵的建议;自己也欣赏一下同学的作文,看看有哪些可借鉴之处。确立小组及中心发言人,每四五人为一组,小组交叉批改,然后每组选出1—2本有代表性的作文向全班推荐,并由中心发言人阐述评析意见。选择优秀作文的标准,从十个方面入手: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文面是否整洁;三看有无错别字;四看有无病句;五看标点有无明显错误;六看文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七看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 具有典型性;八看文章结构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九看表达方式是否恰当;十看语言是否简练准确生动形象。推荐精彩佳作或片断,共同赏析,评奖项。评语就是最好的颁奖词,获奖者本人全班诵读!(因课堂时间有限,现场诵读一至两篇,其他的优秀习作复印后挂在教室的“文学园地”中供大家赏析。)通过小组评析,以小组的形式交流,互相借鉴、互相提高,形成一个积极“评析鉴赏”的气场,然后推荐优秀作品全班诵读,让学生受到感染。

“佳作好成,知音难觅。”每一件作品都是小作者自己最心爱的宝贝。在这个组评环节,我通常会设置两个奖项:即“创作奖”和“伯乐奖”。推荐出来的优秀的习作被授予“创作奖”;精彩中肯的评语被授予“伯乐奖”。每堂作文评析课,“推优组评”环节都能把课堂氛围推向高潮。每一次作文批改,要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得。差的作文可以“改重于评”,尽量保留作文中主要内容;好的作文可以“评重于改”,用热情的语言指出写出好的地方,扬其所长。教师要掌握恰当介入的时机,要让气氛热烈的课堂迅速安静下来,也有一些小技巧:例如,找一些关于古今评析的名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精神到处文章到老,学问深时意气平。胸无千秋史,手难执缰绳。),教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只要对上三两句,课堂就会迅速安静下来,为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五、悟得班评

通过悟谈收获,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所得。回想一下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可以通过浏览一遍幻灯片上的内容进行回顾),现在同学们来自由谈一谈,你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采访几位获奖的同学,听听同学们有什么获奖感言?(例如,在文章结构上有收获的同学,学会了怎样写好开头、结尾等。如果把开头比做小而美的“凤头”,那么结尾就是短小精悍的“豹尾”;如果把开头比作一声“爆竹”炸响,那么结尾就有如古寺的“撞钟”,余音绕梁;如果把好的开头比做向我们款款走来“一见钟情”的美,那么结尾就是她背影远去时的“回眸一笑”的美。)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谈,让其他的同学也受到启发。

六、深度自改

篇8:小学习作的指导

关键词:小学习作,误区,指导策略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育还不完善, 对很多事物的思考只停留在表面, 因此写作训练不应该太深入。进行写作训练时, 教师需要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从笔者多年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情况来看, 学生往往不知如何表达, 不懂得如何将作文写具体。实际上小学习作教学就是为学生未来的写作奠定基础, 这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 就是帮助学生实现写作的原始积累, 在字词句积累到一定阶段之后, 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 把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讲明白, 并做到语句通顺、逻辑合理。

一现阶段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误区

目前, 从我国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情况来看, 教师过于主观化、理想化, 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学习特点的问题非常普遍, 具体表现为教学缺乏基础性、脱离生活实际、缺少科学引导等等,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小学生自作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小学阶段的习作练习, 与学生未来写作有着直接联系, 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基础阶段, 因此对其中存在的误区进行全面分析, 是非常必要的。

1. 忽视学生的基础习作练习

小学习作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 讲究循序渐进。而从目前我国小学习作教学的情况来看, 有一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课堂上过于注重学生的写作速度和各种华丽语言的应用, 而忽视了基础性的指导。例如, 仿写、扩写这样的训练很少涉及, 导致学生习作成了海市蜃楼, 毫无根基, 不但叙述不明确、不具体, 也制约了其习作能力的发展。

2. 学生习作脱离生活实际

小学阶段的写作, 基本都是叙事性文字, 教师主要应该培养学生叙事的真实性、情感性等。但是目前在很多小学中, 语文教师过于重视习作成绩, 为了提高自身绩效而进行作文教学, 让学生去背诵大段大段的范文。很多文章段落的描写学生也不知道意思为何, 基本都是机械式地背诵和默写。还有很多文章段落与学生生活的实际环境完全不符, 学生为了应付教师, 硬着头皮去背诵, 在真正写作的时候, 照搬照抄这些文字, 脱离实际的现象非常普遍。虽然小学阶段背诵优秀的作文段落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 但是这些借鉴和背诵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讲究适度原则, 过于激进的背诵和借鉴, 必然导致学生的写作毫无真情实感, 空话、套话太多, 完全脱离实际。

3.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点评缺少情感引导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习作教学任务, 往往会将习作的评价重点放在内容叙述的完整性方面, 文章的流畅性、故事叙述的完整性基本被作为最高的评价标准, 而对文章的真实性、情感的丰富性则有所忽视。这样的教学思维, 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写作产生误解。学生从开始就没有将真情实感投入到写作中, 在未来的学习中就很难再改变这样的写作状态和思维。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原本就很强, 教师如果不正确地引导和帮助, 学生的写作必然会脱离生活实际这个轨道, 在虚无缥缈的路上越走越远。

二小学习作的指导策略

上文对小学阶段习作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展开了研究, 从中我们能够发现, 小学阶段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各种语文知识, 而且还需要注重知识传递的方式、成果, 关注学生的个性, 做到因材施教, 从而有效克服上文所阐述的种种误区, 有效提高小学习作的质量。具体来说, 教师应该首先从习作的基础开始, 注重仿写;然后深入认识, 积极进行扩写训练;最后, 习作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 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共鸣, 进而更好地投入到写作练习中。具体分析如下:

1. 奠定基础, 从仿写开始

在小学习作的指导中, 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在习作的原始积累阶段, 学生基本都是依靠阅读来进行写作信息储备的。读与写的结合, 首先就应该进行仿写训练。仿写是小学生写作的基础训练, 它遵循由浅入深、由少积多的原则,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写作习惯与写作思路, 掌握写作技巧。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在一起, 通过阅读范文, 掌握里面精彩的句子与段落,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进行仿写, 在仿写过程中教会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以及表达方式。

比如:课文《四季》, 这篇文章语句简洁又富有韵律, 小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 同时也可以很快理解课文的内容。在教师解决完生字生词, 分析完课文之后, 应该给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 可以教师领读, 学生泛读, 也可以小组合作阅读, 学生在不断阅读中对四季的特征会掌握得更加深刻。这个时候,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草芽尖尖, 他对小鸟说, 我是春天”这样的句子进行仿写训练, 有的学生会写:“白云朵朵, 他对小鸟说, 我是夏天。”还有的学生会写:“白雪皑皑, 他对人们说, 我是冬天。”教师根据学生仿写的句子给予点评和纠正, 让学生们知道写作的关键在于抓住事物的特征, 这样在写作的时候, 就能更加具体地将人或者事物展现出来, 让人一读就懂。

2. 具体训练, 从扩句开始

在明确了写作目标, 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之后, 教师应该适当地带学生开展扩写训练。这样的训练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写作具体化的认识, 掌握句子成分以及修饰语的运用, 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具体地将句子内容表达清楚。扩句训练同样是小学生写作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打基础的有效途径。

比如: (1) 我们高兴。 (2) 我们高兴得 (跳起来) 。第二句中的一个“跳起来”就把“高兴”的程度强化了, 使读者感觉更具体了。又如: (1) 翠鸟掠过湖面。 (2) (机灵的) 翠鸟掠过 (波光粼粼的) 湖面。一个“机灵的”就把一只活生生的翠鸟展示在读者面前, 而一个“波光粼粼的”便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我们把第二句再进行修饰: (一只) 机灵的翠鸟 (轻轻地) 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 表达就更具体了, 但要注意扩句时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修饰, 不要画蛇添足, 造成重复。

3. 亲近生活, 丰富体验

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指导的时候, 应该让学生明确一点, 习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虽然以上两点都是全班性的训练, 是整体打基础的阶段, 但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调动学生的感官, 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入手, 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 比如到操场上观察花草、飞鸟以及高年级同学打篮球的场面, 或者是布置课后作业, 写“让自己最开心的一件事”等等, 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在写作中体验生活的变化与丰富多彩。这是丰富学生习作技巧、展现学生个性魅力的有效手段, 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

比如:春天来临时, 我先要求学生在课下搜集有关春天的各种素材, 并在课上交流, 将有关春天的点点滴滴与大家一起分享。然后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赏花, 当看到那一簇簇桃花娇艳欲滴、竞相怒放时, 我问:“从远处看桃树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他们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了起来, 有的说:“桃花开花了, 那粉色的花就像小姑娘戴的美丽花环。”有的说:“树干像小鹿的角。”有的说:“桃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还有的说:“桃树从远处看, 像天边的彩霞降到了人间。”……通过观察与想象的结合, 一篇篇描写细致、表达新颖的文章脱颖而出。以“春天的模样”为题写一段话, 在积累了一定的词句, 以及仿写、扩写训练之后, 再加上课前的充分准备, 他们对于春天的体验会更加深刻, 写作中也会融入自己的体会, 写出了自己对于春天的感受, 个性化特征也更趋明显。

4. 注重评价, 正确引导

在小学阶段, 学生习作练习的评价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从这个环节中, 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 发现学生哪里有不足, 哪里具有优势, 从而在下一步教学中制定更加完善、科学的教学内容, 采用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法, 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学评价也是学生了解自己能力的环节,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 在未来的习作中, 遇到相同的问题, 就会更加注意, 并有所改进。

三结束语

小学习作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完整、具体地叙述一件事情。小学阶段就是打基础的阶段, 一切习作教学都是为学生未来的写作打基础。因此, 过于华丽、新潮的教学手段, 不见得适用于这个阶段的习作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仿写、扩写等训练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习作的要领, 进而从生活入手, 从他们熟悉的环境写起, 把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讲明白, 并做到语句通顺、逻辑合理, 从而达到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华.浅谈如何优化小学作文教学[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3)

上一篇:箱体类零件加工论文下一篇:硫磺制酸装置扭亏为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