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籍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论文

2024-05-22

高校学籍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论文(精选8篇)

篇1:高校学籍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论文

学籍管理中要贯穿学生是制度制定的主体,管理者应该改变行政管理的上对下的命令、指挥,为通过管理为学生服务。我们认为要真正在学校的学籍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高等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校的人性化学籍管理制度,这是在学籍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学校管理学生的方式对将来学生走入社会谋求自身发展起着示范作用,服务人的管理观念对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是一种促进。所以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应该成为鼓励学生学习,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依法治校。我们曾经践踏过法律,结果代价惨重。法律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规范人们的行为,俗语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正确认识学校在学籍管理中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掌握好学校管理的自主权与学生接受教育权利两者之间的关系。高等学校一定要以法律为准绳在学籍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会培育出合格的人才。

3、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学籍管理队伍。学籍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同时它又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技术工作,作为学籍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学习,交流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时刻确立以教学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合法权利,将服务学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目前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高校的学籍管理也实施了电子化、网络化,大部分学校都在实行电子注册,这就导致对信息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了及时、有效地获得信息、利用信息,不但要求有相应的机制和健全的信息网作保证,而且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这样才能完成好学籍管理工作。

现在,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的学籍管理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手段,才能使学校的发展有充足的动力,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孙晶言,李杰,浅谈成绩管理与学风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55),67

2、李萍,以学籍管理促学风建设的措施探讨[J]职业与教育,2008,6第17期175-176

3、张林峰,浅谈成人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J]科技信息,2010,5第5期287-288

篇2:高校学籍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论文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九零”后,大部分学生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很差,学习方面缺乏吃苦耐劳的劲头,遇到难题绕开走,纪律松散,缺少自制力。大学里没有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的看护,学习主要是依靠自己的自觉性,有些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他们认为自己终于解放了,想怎么过就怎么过,有的上课想来就来,迟到更是家常便饭;有的沉溺于网络游戏,好一点的`不耽误上课,但来了也是睡觉,严重的一学期也看不着几次人影,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期末考试不及格,有的补考不及格的课程过多就被学校降级。部分学生步入大学的校园后没有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仍旧沿袭着中学的习惯:课堂上依赖教师的讲解,教师“喂”多少就“吃”多少。实际上大学的学习应该做到课前预习,课上思考,课后问题这样积极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还有的学生只重视自己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它的课程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修养更谈不上,以自己为中心,语言不文明。

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就选择了进入大学后学习的专业,可是很多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一点儿也不了解,更谈不上热爱。有的受到一些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一味的强调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极度悲观。还有些学生学习目的模糊,没有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合理的设计,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进入大学学习,应该学习些什么知识,只是过一天算一天。有的混到最后,期末考试时什么也不会就想着如何去作弊,最终给自己得个“通报批评”或是“记过处分”,这一门课程算是白学。以上种种就是目前大部分大学生的学风情况。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的话,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就会一路下滑。我们要发挥学籍管理的指导性作用,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学校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用好高校的自主权利,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为了转变高校的学风,就必须制定人性化的学籍管理制度,这是学籍管理促进学风建设的基础保障。在制定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真对现在的学风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它产生的根源,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首先,在新生入校后,各个院系就应将《大学生手册》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让学生在入校之初就明确学校的要求,学籍管理的要求。另外每学期开学时学生必须持本人学生证办理注册手续,这样有助于学校对学生情况的把握,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学籍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应该开始自己的学习生活。其次,重视学生平时的考勤记录,考虑将学生平时课堂上的迟到、早退、旷课以及期末考试的作弊等情况与学籍考核结合起来,我们认为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平时教学的督导,另一方面有利于杜绝考试作弊等不良习气。第三,从我们的了解来看其实学生不喜欢学习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勉强能进入高校学习,刚开始学还可以,越学越跟不上,就没兴趣了;有的是将大学看成了“大幼儿园”,只要不出事,学不学都一样,等四年过去后有现成的工作等自己做,根本用不上去努力;还有的是对自己当初报考的专业不了解,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从心理上就产生了抵触情绪。可见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不都是学生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不应该因为不及格的课程太多就降级或退学,而是允许这样的学生多次重修,直到达到课程的要求。对于那些入学后对自己专业不满意的学生,给予他们重新选择的机会。学校也要尽量开设足够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灵活的选择学习的课程。另外,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安排,选择入学的时间和完成学业的方式,可以工作一段时间,再回校完成学业,这样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可以解决他们的学费问题,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和社会的接触了解社会需要哪些方面、什么样的人才,更好地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毕业后的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学校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权对违纪的学生作出处分,但是如果当处分失当的时候,学生的合法权利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学校在制定学籍管理规定时应该明确学生的申诉权,充分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

篇3:高校学籍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论文

1 高校后勤管理以人为本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在高校后勤管理中, 以人为本同样具有核心作用。高校后勤的有效管理, 可以有力地确保高校教育的顺利改革。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通过自身的努力, 争取把后勤管理工作做好,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后勤管理的规范性、创新性和开放性, 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人为本, 就要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由发展作为主要目标, 就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接班人和建设者。高校作为传播知识的主要阵地, 必须要成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场所, 坚持以人为本, 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服务学生。后勤工作者要把单纯的后勤管理转变为服务工作, 努力为学生服务。以人为本, 同样也适应于后勤工作者。对后勤工作人员的管理要实行人性化的管理, 坚持人本思想理念, 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促进后勤人员的自身发展, 从而保证后勤管理工作有序的进行, 为高校的正常运转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以人为本后勤管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能够确保高校实现全面、协调、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高校后勤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具有重要的作用意义, 具体为以下几点。

2.1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俗话说“兵马不动, 粮草先行”, 可见后勤保障工作对前方战斗的重要性, 同样, 在高校建设发展中, 后勤管理工作对高校的教学工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后勤保障, 可以使高校充满活力, 充满改革创新的激情, 促使高校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教育事业。一个朝气蓬勃的高校, 一定会收获很高的教学质量。以人为本的后勤管理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和教育, 因而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2.2 促进高校教育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高校在具有教育属性的同时也具有经济属性, 因此要想顺利运行必须要遵守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后勤管理工作可以为高校的运行提供服务, 既包括生活服务还包括科研、教学服务等, 不仅减少学校的经济负担, 还提高了办学的效益。

2.3 协调“育人”与“营利”的关系

后勤管理工作主要职责就是要协调好育人和营利的关系, 不仅能够营利, 满足后勤工作者的要求, 还要始终贯彻教学育人的理念。

2.4 协调服务和效益的关系

后勤服务主要包括福利型的服务和经营性的服务, 福利型服务具有公益性质, 又分为成本服务和安全保障服务。福利型服务促进公平教育的实现, 可以帮助一些贫困学生完成大学学业。

3 以人为本后勤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充分利用激励的强化作用

管理常用的手段就是激励, 激励能够激发和加强动机、引导和推动行为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激励具有正、负强化功能。在以人为本的后勤管理中, 应该运用激励的正强化功能, 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 促进管理工作高效的进行。在实行激励政策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统一员工的发展和高校的发展, 鼓励员工们向着高校的发展方向前进;第二要把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互结合, 要给员工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给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权利, 增加他们的认同感和成就感;第三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充分发挥激励正强化功能, 比如可以建立可行合理的考核制度、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人员流动制度等。

3.2 科学管理提高决策水平

后勤管理正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增多的服务要求, 这就给后勤决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后勤决策不能仅凭领导者的判断和个人经验, 必须要通过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充分的资料来进行决策。只有建立并完善决策体系, 才能改善决策的质量、提高决策的力度和实施的速度, 从而能够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制定。

3.3 积极实行管理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永葆活力和不断进步的动力, 在高校后勤管理中, 创新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发展, 后勤工作人员面对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 自身必须要不断学习进步, 要努力改革创新。要根据后勤管理中人的发展需要和工作目标, 对后勤工作与人员进行创新教育, 激发他们的创新型思维, 开拓他们的思维, 提高员工的积极主动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进而在解决和处理问题时有所突破。

3.4 正确的工作理念

高校的后勤工作具有服务的属性, 属于服务行业, 这种服务是以人为载体的。在后勤管理工作中, 必须要树立起服务第一的理念。服务至上要成为所有员工的工作目标, 高校的后勤服务有非常多的种类, 要做到后勤工作人员自愿的提供服务, 只有发自内心的去服务, 他们才会提供最好的服务;要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 后勤工作人员要不断去了解师生的需要, 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沟通交流方法, 减少沟通的摩擦;要不断增加管理的透明度, 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到教育部门和政府的各种后勤政策、规章制度等, 不断认识管理工作, 从而为改善后勤服务、提高管理质量做好准备;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师生们的利益, 要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 避免产生影响师生学习工作的事情发生。

3.5 重视文化建设

实践证明文化管理是任何组织中的高层次管理, 文化是高校后勤的无形资产, 良好的文化能够为后勤管理工作提供巨大的推动力。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积极创造自身的服务文化环境, 通过文化来凝聚工作人员的力量和智慧, 从而提高管理效益。

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 必须要重视后勤的文化建设。后勤管理人员要切实重视后勤管理文化建设, 积极营造服务文化的氛围。文化建设可以凝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归属感, 坚持人本主义的管理理论。后勤文化是一种文化和精神产品, 正逐步成为后勤管理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学习借鉴世界上各种先进的管理经验, 开发并创造自身的后勤文化, 可以有效的促进后勤的改革发展和提高管理效益。后勤部门要依靠工作人员的贡献和智慧, 创造属于自身的文化, 要重视思想建设和文明建设,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文化建设搞好了, 员工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也就表现出来了。还可以把员工分组, 不同的小组之间展开劳动竞赛,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集中他们的智慧和热情。后勤文化建设在丰富员工精神境界的同时, 还提高了后勤服务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服务效益, 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4 结语

当今社会, 知识经济充斥在各个方面, 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同样对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后勤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断学习和了解人本思想的意义和内涵, 探求后勤管理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就是要一切以学生利益为中心, 不断提供满足学生要求的各种优质服务;就是要以后勤工作人员为出发点, 不断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和热情, 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教学质量高的高校必须要有良好的后勤服务作保障, 后勤部门要不断的学习创新, 深入了解后勤管理工作的实质, 转变思想观念, 不断推进后勤管理工作的改革, 为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建设高质量高校做好保障工作。

摘要: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 后勤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也是保证高校运行正常的关键因素。后勤管理工作做好了, 高校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 教学质量因而才能得以提高。后勤管理主要是针对人进行的, 要想建设更加人本化的高校后勤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 建立健全人本化的后勤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可以有效提高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 高校后勤有了保障, 一定会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教学中, 因此必然会有更高的教学质量。本文就以此为切入点, 探讨了后勤管理对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以及在后勤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以人为本,教学质量,提升,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赵林.加强高校后勤管理的人性化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28) .

[2]杜德清, 张啸.加强高校后勤管理构建和谐企业文化[J].高校后勤研究, 2011 (5) .

[3]李云.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 (11) .

[4]王志刚.浅谈加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活力, 2010 (12) .

[5]张银秀.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J].怀化学院学报, 2011 (4) .

篇4:高校学籍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论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以人为本;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发展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学生,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创造积极的环境。

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意义

1.坚持以人为本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学生工作的对象是青年学生,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特别是当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思想活跃,吸收新知识能力强,不愿意迷信权威。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特征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正视学生的差别,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高校学生工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具体情况和社会需要提供切合实际的成才指导,展其所长,补其不足,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坚持以人为本是解决大学生就业、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面对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就业的竞争压力,当代大学生存在诸多不适应。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更要着眼于学生终生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正确对待人生;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术,还要学到就业的本领。高校学生工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才能把学生塑造成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并走在时代前列的人。

二、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容易出现的不良倾向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学生工作的新途径,但对照以人为本理念,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片面注重社会需要,忽略学生个体发展需要

教育按社会需求来培养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同时社会由个体的人组成,社会发展并不排斥个人兴趣爱好和才能的发展。只有个人充分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学校教育是促进个体发展的特殊手段,通过培养人来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高校学生工作不能过分强调学生对社会发展需要的服从,而忽视和压抑学生个体的需要,就会使学生管理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模式。

2.注重教育者权威发挥,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社会的要求只有经过学生的主观努力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操。德育工作的动力、导向和保障作用也是通过学生自身而实现的。而过分强调管理部门和管理者权威的管理方式常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压抑学生潜能和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在学生管理中可能形成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

3.过于注重硬性管理,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情感联系

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既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又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关系,情感联系可以弥补管理中某些不完善的方面,进而对管理效果产生积极作用。管理者应深入班级宿舍、深入学生生活,与学生谈话交心,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活动、生活、就业、心理等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要对经济困难等特殊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照、支持和情感沟通,做到教育、管理、指导、服务相结合,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高校学生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策略

1.转变管理理念,树立育人意识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具有巨大潜在发展可能性,具有获得教育者教育关怀的需要,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成长发展的主体,是管理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由此可见,只有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重视学生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它们看作是运动的、变化的,学生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收到预期的效果。

(2)树立育人意识。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育人,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为了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普遍关心的和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最好的条件、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管理、最好的服务和最好的环境。这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学生为本的根本要求。

2.发挥学生主体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与管理只是外因,学生自己才是自己发展的主人。要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学生的从属和被动的地位,消除学生对于被管理所产生的逆反心理,进而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2)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学生管理的方法,采取学生管理的措施,确定学生管理的目标和内容,不仅要依据上级的要求来执行,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

(3)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益。贯彻“依法治校”的要求,既要使学生明确在学校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又要对学生的合法权益予以维护,允许学生对过去规章、制度提出质疑,正确对待来自学生中的不同声音,给每个学生公平交流的机会。

3.完善服务体系,切实满足学生学习成长中的各种需要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要建立完善的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公寓管理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物业维修中心、饮食服务中心、医疗中心、校园110报警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勤工助学中心、网络中心、图书阅览室、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公室等服务部门;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措施,做好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

4.着力解决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在加强学生工作中,我们同样要把加强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切实将教育管理渗透到多为学生做实事、做好事的过程中,在办实事中贯穿教育管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提高思想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该解释的做好解释,能解决的及时解决,对学生中的突发事件及时处理,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参考文献:

[1]田建国.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田建国.现代大学新理念[M].济南: 泰山出版社,2005

[3]杨寅平.现代大学理念构建[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篇5:高校学籍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论文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邱 香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3期

[摘要广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实际工作中,要把以人为本摆在核心地位,要善于创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环境,要善于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篇6:高校学籍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论文

永修县立新中学 熊高安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次通过对“十八大” 的学习,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要改变乡镇学校的教育状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学校管理是关键所在。

当前,我县不少乡镇学校在教育管理上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一味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少数尖子生的培养,对部分成绩差的学生要么是采取不闻不问的方式,要么是采取强硬的做法:一管代导,只要学生犯了错误,动不动就是训斥、惩罚或者是让家长带回管理,对老师的考评也只看重学生期末的成绩。长此下来,那些所谓的差生因长期得不到阳光的普照和人情的温暖,更加恶性循环;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教书,也只能违背自己的心愿,背着沉重的包袱朝着指挥棒的方向前行。所以我认为这种教育管理方式忽视了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关怀,实际上是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

作为学校,应更多地从育人的思想上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管理,创设宽松、和谐、团结的人际环境来促进教师更主动、积极地做好工作;促进学生更主动、自觉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一所学校要想做大做强做优,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核心,优化学校的管理。

一、在教育管理中什么是以人为本

1、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解决为何而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就是以人为本。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倒觉得应该加一条:授人(调动)以“欲”。当学生明确为何而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你就不必担心有什么学不好的了。学校教育,就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可能的因素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2、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使其可持续的发展,达到能把握学习的规律、特点,运用有效的方法去面对学习,这就是以人为本。

作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指导方法,把如何预习、如何复习、如何去学等问题融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3、改进师生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过程,让师生共同成长,这就是以人为本。

在学校里,既要有老师评价学生的学,又要有学生评价教师的教,这样教学相长,就会出现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当教师们自觉的用积极的评价去激励、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生们自觉的参与教学,主动的思考,这样,师生共同成长的氛围就已形成。

4、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成长发育是全方位的,只有心智和体能都得到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

5、学校尽其所能的营造一流的育人氛围,为学生成长提供“绿色空间”,就是以人为本。

让墙壁说话,让专刊导航,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适应学生年龄特 点和时代特征的活动,来承载育人目标,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让教育做到与时俱进。

二、在教育过程中应怎样做到以人为本

1、要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人的发展为本。要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

2、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结合,用优越的制度凝聚吸引老师,用真挚的情感打动老师。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改变那种“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关心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关心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存在价值。

3、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那些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那些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学生、那些有过错的学生、那些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那些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还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4、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包括他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发展人、成就人是“以人为本”的至高境界。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平等、和谐、自主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三、在教学实践中要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误区

1、在学校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尊重、理解、关怀、支持每一位师生,注重师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师生的发展动力,给予学生成长成才的条件和教师发展、创新、成才的空间。但是“尊重”不是放任自流,“理解”不是全盘认可,“关怀”不是拉关系走后门,“支持”更不是无原则同意,这些“尊重、理解、关怀、支持”都应是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以促进发展为目标,就是要平等待人,公正处事,而不是在人情之下的一人一个标准、一事一个准则。

2、在学校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坚持个人的需求必须符合或有利于推动学校整体利益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营造一个宽松、尊重的工作氛围,但更需要树立扬善抑恶的舆论导向,摆正个人与集体、责任与权利、付出与获得的关系,建立积极向上的观念认同,不断提高群体的道德情操,形成主流价值观,对人性“善”的一面倡导人文管理,进行褒扬、激励、推动和发展;而对于“恶”的一面,要谨防“以人为本”可能成为他的遮荫树、挡箭牌。有了群体的高尚,才能使那些狭隘的偏见、刻意的歧解没有生长的空间,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才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达到个人的需求与学校整体的发展需要、精神价值的辩证统一及和谐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使“以人为本”的管理具有足够的动力支撑和真实的主体依托,否则,其运作只能是虚幻。实践证明,制度管理在克服人性弱点和惰性、维持工作准则、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学校管理者在提倡“以人为本”的同时,不能弱化制度管理,加强和完善制度管理与倡导“以人为本”管理应被视为改善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校发展的两个方面,不宜过于强调孰重孰轻,我们需要做的是增强制度的人文色彩,使制度管理充满人本的温情,只有将制度管理与“以人为本”管理有机结合,使其相辅相成,才能达成理想的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

4、“以人为本”的教育,不是说事事顺从学生,关键是:一方面,在合乎情、理、法的时候,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正当的追求,顺乎学生的合理要求;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应该在规则、纪律、制度之下,尊重学生的权益、个性与自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帮助、尊重和关爱,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不是任性,要对学生宽容而不是纵容,对于不合乎情、理、法的需求,教师要坚决抵制,通过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教育,也就是说表扬与批评,激励与惩罚一样都不能少,这才是科学的教育规律,才是完整健全的教育。

篇7:高校学籍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论文

杨敏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转型,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管理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学生管理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从它提出的意义、实施现状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目的是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做好提出建议。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对策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学生管理工作在整个高校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转型,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管理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学生管理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同时充分贯彻了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用心去沟通和感化,营造浓浓的亲情氛围,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能充分施展学生的才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概念及意义

1.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概念

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根本出发点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提出来的,即高校的学生管理者视管理为一种完全服务于人的手段,以促进管理对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管理方式。本的办学理念。高等教育中为“本“的“人”很多,应该包括学生、教师、员工、学生家长等等。但是核心应该是以学生为本。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包括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依靠学生、相信学生。[1]

2.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胡锦涛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作为高等院校,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大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谐大学是以人为本、拥有和谐融洽育人环境的大学,是由若干和谐班集体组成的大学;为创建和谐大学,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运用情感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真正达到创建和谐文化、和谐大学、和谐班集体的需要。

二、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1.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是很讲究方式方法的,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级管理、集权式、有科室设置;二级管理、分权式、两处型;二级管理、分权式、单处型、有科室设置;二级管理、分杨敏(1986—),女,陕西商洛杨斜中学,研究生。E-mail:yangminspy@126.comTel:***

权式、合属型、无科室设置。各种体制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由于管理方法实施的不科学或是管理环境不协调,在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就出现一下问题:政治、工作不分,在开展活动中从策划、组织到实施,都是一手操办,无闲暇时间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工作平庸无创新性可言[3]。另外,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缺乏锻炼,压抑了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锻炼,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自主能力的提高。管得过细、过死,一竿子插到底,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政工干部孤军作战,对学生不闻不问是高校学生管理现象中常见的问题。

2.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存在的缺陷

所谓管理理念就是指管理的指导思想或宗旨。在高等院校,教育和服务的对象是学生,高校管理的科学理念应该是为学生成才服务,高校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和服务于这个宗旨。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体制下种种观念的影响和现行体制的束缚,在我国高校中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主从关系,高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和管理客体,这种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学生工作中具体体现就是严格的“制度管理相统一”,过分强调“统一性”,过分依赖制度管理,而忽视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为了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他们强烈追求统一,追求一个步调、一种风格、一种色彩,从而使不同高等院校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水平能力等方面差异性太小。这种僵化的管理方式的弊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日益凸现,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3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理念影响心理咨询者观念相对滞后。多年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去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是有神经病或精神病,都是不正常的,他们以同情或歧视的目光看待那些访问者,结果是有心理障碍者障碍更重,无心理障碍但需心理帮助的同学也望而却步,最终使心理咨询活动无法开展。虽然咨询者和被咨询者都有建立联系的愿望,但是因观念相对滞后而形成一道推不开的门。

其次,学校及领导对心理咨询工作重视不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更好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但目前还有很多学校及领导认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得过且过,既不投入资金,也不计算工作量,心理咨询队伍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造成的结果是心理咨询的水平不高,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只是挂个招牌,并无实际意义。

三、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对策研究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多样性,在具体工作中要贴近学生生活、倾听学生呼声、了解学生要求、关心学生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要以学生满不满意、喜不喜欢、接不接受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收到了实效的唯一标准。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根据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条件及现状,对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下面对策:

1树立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生管理工作的观念应该是为学生成才服务,应该紧紧围绕促进大学生成长来开展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大学里学习、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巨大的变迁给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冲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社会各方面需要关注的紧迫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4]

首先,建立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配置专门人员,切实地开展各方面的工作,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正确地审视自己,客观地评价他人,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律能力。其次,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近几年,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忽视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毕业生了解自我,以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帮助学生合理定位和正确择业。再者,建立大学生勤工助学指导中心,让贫困学生无忧无虑上学,拓宽他们的视野及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建立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指导中心,使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单调,学生们寻找适合自己需求的“兴奋点“,追求个体差异性,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自我调整、自我约束和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2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专职队伍的素质

高校学生管理的服务和管理对象都是高层次的大学生,因此,学生管理队伍的稳定程度、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水平。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具有相应的文化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以及政治思想素质。另外,由于高校学生工作方位全,内容广泛,涉及部门多,要使学生管理队伍保持高效、有序、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需要各部门间理顺关系、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构建工作合力系统,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管理者要定期进行资格培训和认证,从而优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岗位设置和聘任,积极发现人才利用人才,给学生锻炼机会。

3创设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

人既受环境影响,又能改变环境,只有在不断改造的新环境中,才能更好的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校园环境是学生施展才华开辟通道的基地,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作为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并且这种影响力还相当持久。如何创建校园环境使其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影响学生?

首先,这里的校园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学校的建筑设施、设备、绿化、美化等外显的东西;软环境包括学校的人际关系、校风学风、文化氛围、道德、信念等内在的东西。其次,在硬环境的建设中,要以人为本,为人创造环境。创设良好的硬环境,要求我们在校园建筑设计上,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观赏性,更注重人性化色彩,以学生使用便利、顺畅、愉悦为目的。最后,创设良好的软环境,是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中的主要部分,在校园中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软环境的重要内容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尊重学生合理的生活需要、工作需要、发展需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营造优良的师生人际关系和浓厚的师生情谊。创设良好的校风环境,引导校园舆论,建立公平、民主、科学的激励机制,树立自由探讨、求实创新的学风,以达到育人环境的最大优化,是创设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的最终目的。4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当代教育心理学家曾研究指出:情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有效的教育章程。因此,要增强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实效性,达到其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管理干部在工作方法上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运用情感教育模式,注重情的渗透与感化作用,运用多种方式把自己的爱传给学生,滋润他们的心田。以情感人是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和学生管理干部,要有深厚的感情,要用情感去影响、打动、感召学生,使双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相通,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思想的转变和升华[5]。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情感教育模式是创建和谐文化、和谐大学、和谐班集体的必然需要。

5注重软性管理,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不否定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重要作用,但这些管理只能是帮助和引导型的,而不能是强迫、压制型的。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即“参与管理”是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提倡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6]可以说,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另外,学生管理工作是针对学生的,管理机构直接作用者是学生。学校管理出现有些问题,不处在其中的管理者,是难以发现的。而学生生活在其中,学生感觉是最敏锐的,最能亲身体会到自己的需要。吸收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中,学校管理者直接听到他们的心声,是提高管理效能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自我锻炼、自我服务的价值趋向。

综上所述,学生管理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特别是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身处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人的节奏意识就更要加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产生的,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有其自身的优势是它得以拓展的主要原因。文章针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一点对策以供高校学生管理做个参考。因为,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处理问题时认真地去思考,去分析,要不断的探索新的管理观念、策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方法,争取达到最优韵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帮胜.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理念[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12):123

[2]贺志燕.试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情感教育模式[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6):93

[3]孙宝舫,郭红,王宏利.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考 [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6):93

[4]张勇.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35

[5]胡广鹏.试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创新[J].管理科学,2008(11):191

篇8:高校学籍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论文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指管理中以人本化的理念,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相信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生命意义、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认为人性是积极的、建设性与社会性的。从本质上说,就是要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思想规律,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改善人际关系等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高校学生人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理论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高校学生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学生在学生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需要,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高校学生人本管理的价值目标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其价值规范是尊重学生;核心内容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二、物流专业学生实行“以人为本”管理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大多数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身上打上了开放社会和家庭宠爱的烙印。我们应当看到他们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支流问题也不容忽视,他们思想情绪不稳定,非常活跃,很多问题表现出矛盾心态;表面上趋于务实,深层里陷入困惑;共性问题与个体差异明显存在。

当代大学生这种个性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和高校连年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都使原有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无法适应21世纪国家发展的需要,给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及具体操作方法带来挑战。这些决定了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校如果从社会对人才的一般要求出发去制定统一的管理准则,并作为统一的杠杆约束学生、指挥学生,进而去评价学生,而不去考虑学生的个性,那么学校的管理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就不可能有机统一起来,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而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也是多种多样的,很难用某一标准去格式化。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的对策

1. 转变教育管理观念,是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的前提

观念决定思维方法,思维方法主导着工作思路,工作思路直接决定着工作绩效。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最重要的是转变教育管理观念。一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绝不可用一种人才模式去培养学生,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有着眼于未来的宽广眼光和不拘一格育人的胆略。二是树立科学的管理观。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克服规章制度包办一切、管理就要严的错误思想认识,不断改进管理作风,“管”“放”结合,刚柔相济,形成管理者与学生的互动局面。三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善于剖析学生身上的优缺点,特别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在管理工作中要真正做到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和尊重学生。四是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理念。管理就是服务,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也是学校的服务对象,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学生为本,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维护和保障学生的正当权益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明确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内容

(1)坚持“三贴近”,加深对学生的本质认识。高校学生管理者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管理教育学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以“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为原则,通过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经常深入到课堂、寝室,建立和畅通信息渠道等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需求、家庭经济状况、生活经历、学习情况、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了解,并要对所了解的情况分析研究,切忌主观、武断。因为有时学生身上的一些所谓的缺点,往往是表面现象,在它后面隐藏着好的品质,甚至是极为可贵的品质。应用运动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关心他们,才能在管理过程中既按照社会的需要,又结合学生的特点来管理学生,做到“因人施管”。否则,高校学生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关心和帮助学生,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高校学生工作者只有带着爱和学生相处,才会从学生内心深处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只有把管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会产生持久的教育力量。高校学生工作者要预见学生在成长各阶段可能会碰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把思想工作与解决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对症下药,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专业导读、成才设计、就业指导、生活帮助等等,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尤其要对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经济困难生、学习困难生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照顾,在工作中不歧视他们。对贫困生及时提供“缓、减、免、助、贷”和勤工助学的便利和帮助;对贫困生要落实好“结对子”帮扶工作,有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他们树立前进的信心;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热心和爱心,为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心理指导和咨询,帮助他们解开心理疙瘩,树立健康的人格。

3. 构建人本的校园文化,是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

人是文化的塑造品。人的个性和行为都是文化因子通过社会化在现实世界中的表证。实现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要在高校全方位实施人本管理的大环境、大背景和大文化氛围下才最理想最有效最彻底。这样当平等、人本的价值观念深入到校园每一个成员的心中和每一个工作细节的时候,当这种价值观在校园中被普遍接受的时候,反映到学生管理中,其价值取向必然会发生变革,高校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也就水到渠成,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应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要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将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对学生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重视和发挥程度如何,能否以“以人为本”理念重铸高校学生管理,将成为影响和决定未来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高校要尊重实际,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循环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体系,这是一项艰巨、复杂和长期性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周志强.对高校教师的以人为本管理的思考[J].探索,2004,(6):109-111.

[2]林正游.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1):54-57.

上一篇:2019霍建华主演电影《大约在冬季》观后感心得下一篇:小学生变形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