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变形记作文

2024-05-22

小学生变形记作文(通用14篇)

篇1:小学生变形记作文

我是一粒小小的沙子,我和其他小伙伴一样,常躺在阳光下晒太阳,常接受海水的洗礼。

这次我像往常一样,和小伙伴们一起晒太阳。突然有一只母蚌也跑到岸边晒太阳,还把半个“舌头”露了出来。母蚌虽然如此庞大,但这个时候看上去如此滑稽。“哈——哈——哈—”我忍不住笑出了声。不料正在这时候,一阵风吹来,我和七八个小伙伴一下子飞了起来,粘在了母蚌的“舌头”上。母蚌立刻把“舌头”缩了回去,顿时陷入了黑暗,这似乎是母蚌预谋好的。“喂,大家……啊……”我话还没说完,蚌壳内就充满了水,舌头还怪异地扭动着,原来母蚌回到海里了。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我的伙伴们,在这阴暗的地方谈论起来∶“我们想办法逃出去吧!”一粒小沙说∶“出去了也不一定能上岸,还不如在这儿等它上岸后再逃出去。”

于是我们就开始了“黑暗之旅”,但过了很久母蚌也没有上岸。在这旅行中我一个巨大的发现∶我们慢慢地被母蚌体内的东西包裹住了,我不得不安安静静地待在里面,但时常感受到他的肉在蠕动,还不时分泌出一种物质把我包裹住。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蚌壳内,我感到十分懊恼,总觉得自己身体在膨胀,难受极了,我多想逃出去啊!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一缕阳光照向了我。我睁开了眼,正准备欢呼自己重回大地,可眼前的一切让我惊呆了:阳光下的我,闪闪发光,有黄豆般大小,圆圆的,滑滑的白里泛着点粉,我再也不是沙子了,我变成了珍珠!

变成珍珠后,我打算去一个贫困人家,给予他们一点小小的财富!

篇2:小学生变形记作文

春天,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在春天,春雨姐姐会来这里发糖果。春雨姐姐又来了,我拼尽全力把自己的身体从泥土中挤出来,九牛二虎之力之后终于看到了春雨姐姐。我对着春雨姐姐大喊:“春雨姐姐,我想吃糖果,我想快快长大”。春雨姐姐似乎发现了我朝我招了招手,送给我几颗糖果,我十分吃力的接住了糖果的滋味,真是太甜蜜了。

夏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因为为夏天很热,热的我口干舌燥,皮肤都变得差了。花卉姐姐看到我说:“小弟弟,这么一点困难你就受不了了,我每天都晒得跟蔫了的茄子似的,你看我抱怨过吗?这是上天对你的考验,如果你通过了考试,那你将来肯定是一棵参天大树”。听了花卉姐姐的话,我鼓起勇气,仰望天空。

秋天是我最伤感的季节,因为秋天,很多同胞们都会休假,要等来年的春天他们恢复生长。我想:为什么秋天要带走他们,我真的舍不得他们花卉姐姐,柳叶阿姨,果蔬大叔,我含泪送走了他们。

冬天我一个人孤零零的躺在大地上期盼着伙伴们的归来,在寒冷的雪地里我被冻的瑟瑟发抖,害怕的哭着。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傲然挺立的,梅花阿姨,我很陌生的看着他,陌生中给人带来一丝敬佩就这样,梅花阿姨陪伴我度过了整个冬天。

篇3:巧用题目变形 拓宽学生思维

一、翻折问题

如图:△ABC是一个三角形纸片, 点D、E分别是△ABC边上的两点, 如果沿直线DE折叠 (图1) , 则∠BDA′与∠A的关系是___。

方法一:可以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BDA′=∠A+∠DA′E) 得到;

方法二:利用四边形BDA′C的内角和为360°得到;

变式一:△ABC是一个三角形的纸片, 点D、E分别是△ABC边上的两点, 如果折成图2的形状, 猜想∠BDA′, ∠CEA′和∠A的关系。

分析:本题要找的三个角在位置上没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辅助线, 连结AA′, 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即在△DAA′和△EAA′中∠BDA′=∠DA′A+∠DAA′ (1) , ∠CEA′=∠EA′A+∠EAA′ (2) , 两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 可得∠BDA′+∠CEA′= (∠DA′A+∠DAA′) + (∠EA′A+∠EAA′) =2∠A。当然本题也可以不添加辅助线, 直接利用四边形的内角和得到。

变式二:如果折成图1的形状, 猜想∠BDA′、∠CEA′和∠A的关系, 并说明理由。

分析:当点A′被折到CE的下方时, 三个角同样没有直接的联系, 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将目光锁定在局部, ∠BDA′=∠DOA+∠A (1) , ∠DOA=∠A′+∠CEA′ (2) , 把 (2) 代入 (1) 整理可得∠BDA′-∠CEA′=2∠A。

梳理和回顾:在完成前面三个题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个结论都与2∠A有关系, 这是与翻折问题中的对应角相等是分不开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 对于本题的条件, 你认为还可以将∠A怎样折?有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提出还可以折向BA的右上方, 此时我们希望学生自己作出图形, 并且得出结论。有了前面三题做铺垫, 学生就很容易完成了。而且还有部分学生想到, 虽然图形与第三图不同, 但本质是一样的, 因此结论稍微改变即可。由此可见, 这类变式题目对于学生的思维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角平分线问题

题目原型:如图4, BP是∠ABC的角平分线, 则∠ABP与∠PBC的关系是, ∠BPC与∠A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依据是什么?

分析:图4直接考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外角的性质,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点P是△ABC内一点, ∠BPC与∠A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变式一:点P是∠ABC、∠ACB平分线的交点, 则∠BPC与∠A的关系是什么?

变式二:点P是∠ABC平分线和∠ACB外角平分线的交点, 则∠BPC与∠A的关系是什么?

变式三:点P是∠ABC与∠ACB两外角平分线的交点, 此时∠BPC与∠A的关系是什么?

梳理和回顾:上面的几个结论, 都涉及的关系, 容易混淆。教师可以在推导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记忆:对两内角的角平分线相交所形成的角, 无论在哪类三角形中, 总是一个钝角, 所以应该比90°大, 因此等于90°加第三个内角的一半;对于一个外角和另一个不相邻的内角, 它们的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一定比第三个内角小, 所以是第三个内角的一半;对于两个外角的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 一定是一个锐角, 但与第三个角的大小无法确定, 所以等于90°-第三个内角的一半。

引申探究:

探究 (1) , 在△ABC中, ∠C=90°, 点P是∠ABC的角平分线和∠BAC外角平分线的交点, 则∠P的度数为_________。

探究 (2) , 如右图, 在△ABC和△DEC中, AP, EP分别平分∠BAC和∠DEC, ∠B=46°, ∠D=60°, 求∠P的度数。

梳理和回顾:由于对问题的思考角度不同, 各种变形、解法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它的解法入口很宽, 运用的知识点也很多,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思想得到了升华, 把教师的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思想, 又把自己思想转化为方法。

评析: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发现“变与不变”是相对的, 条件相同, 改变图形可以得到许多不同的结论;或者不同的条件也包含着相同的模型。学生通过基本图形改变条件 (或图形) , 就可以将初中的大部分几何结论贯穿起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又能节约学生阅读题目的时间, 难道这不是数学有效教学的魅力所在吗?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在新课程的驱使下,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仅靠就必须搞题海战术是行不通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教育者就必须引导学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难怪有人这样形容数学:数学是一座山, 峭壁之中隐藏着美丽的山景、悦耳的天籁。只有你真正走进它, 才能领略这座山的奥妙所在。

参考文献

篇4:浅谈小学英语家庭作业的变形记

一、任务探究,小组总动员

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作业,应由学生们带回家独立完成,它主张个体的学习行为。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进步,家庭作业逐渐从个体学习中解放出来,一些以小组为载体的探究性作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英语教学中,我也尝试在个体作业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更加具有实践性、挑战性与协作性的小组探究作业,如在教学《Unit 3 My friends》这单元后,我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后实践,模仿教材中的手偶,以自己的好朋友为原型,制作个性手偶,并利用大课间或者活动课时间,进行手偶间的角色扮演,教师则利用课前三分钟,邀请小组成员上台演示。在这个探究性作业中,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聚集在一起,不仅能动手,还能表演,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原本枯燥无味的“写作业”,变成了趣味横生的“做作业”。在这样的组间活动中,学生们在团体的约束与激励中,自觉地加入到作业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自觉完成了作业,而且提高了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

可见,小组总动员的作业形式,不仅能够激活“学”的形式,而且能够有效地推动我们的“教”,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促进他们的语言创造与个性成长都大有益处。因此,在布置英语家庭作业时,我们不妨大胆地加入探究性元素,让学生们大胆地闯一闯,让他们全面地“动”起来。

二、学科串联,提高延伸性

学科整合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学实践的“风向标”,它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主张教学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在设计英语家庭作业时,我们应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既要立足于我们的教学实际,凸显作业的英语味儿,又要着眼学生们的学科教学与生活实际,提高英语作业的张力,让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找到其他学科的亲切感,引发他们思考与实践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6A《Unit 1Public signs》这单元的story time板块后,我设计了一个关于“The public signs around us”的探究性家庭作业。在这个家庭作业中,我在英语实践的基础上,加入综合实践课元素,要求学生们以综合实践的方式,对学校及家庭周边的公共标识展开小组探究,并以report的形式呈现活动成果。这个作业内容结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要求学生们结合自身在综合实践课中学到了探究本领,设计探究路线,展开小组活动,并借助数据、表格、问卷、图片等资源,呈现活动成果。在这样的家庭作业中,不仅能够强化学生们的口语交际,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培养他们“用英语”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而在《Unit 7 at Christmas》这单元时,我在设计家庭作业时,则加入了音乐课元素,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合唱与圣诞有关的音乐,并鼓励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除了用心学习一些我们常见的圣诞歌曲,如Jingle Bells、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等,还尝试以歌曲串烧、诗歌朗诵、器乐舞蹈等方式,提高节目的表现力。

三、录音作业,秀出真风采

录音作业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新尝试。所谓录音作业,就是引导学生们在家长的协助下,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工具,通过微信、QQ、录音APP等软件将自己的朗读成果录制下来,形成作业。这样的作业形式,根植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彰显了信息技术的魅力,非常“接地气”,既符合小学生们的口味,又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语言个性化的发展。

如在教学5B《Unit1 Cinderella》后,我考虑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围绕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灰姑娘展开,内容有趣,且立足童年生活,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设计家庭作业时,我要求学生们在朗读这个童话故事的基础上,开展故事配音朗诵活动,并将其录制成音频。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我还鼓励他们阅读其他有趣的童话故事,如《Snow White(白雪公主)》、《The ugly duckling(丑小鸭)》、《Mon key King(孙悟空)》,把这些童年里的小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录下来。这样的录音作业,新鲜有趣,且充分利用了学生们喜爱的信息平台,学生们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英语实践的乐趣,又锻炼了自身的口语表达,秀出了自己的英语风采。

总之,家庭作业是教学不可获取的组成部分,“做作业”是学生无可厚非的教学任务。但是,为师者,我们要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丰富学生们的家庭作业内容,活化他们“做作业”的形式,让作业像变魔术一样,神奇有趣。

篇5:小学生变形记作文

地球妈妈有很多孩子,她用干净的乳汁喂养她们,后来孩子们长大了,懂得了“金钱”的价值,懂得了物欲的享乐。挖掘机每天轰隆隆地在地球母亲的心脏上碾压开采,在满足人们暴富利益的同时,地球母亲的心脏却已经千疮百孔。看!地球母亲的每一寸肌肤,都扎满钢筋水泥,她负荷重重的身上,盖满高楼大厦。她的眼睛、肺部早被汽车排放的尾气,工厂超标的浓浓毒烟熏坏了,她的血液早被人们随手扔掉的白色垃圾严重污染;阵阵恶臭从地球母亲的身体里散发出来,地球母亲不再漂亮了,她干净漂亮的脸变得灰暗灰暗,她满头的秀发,变成寸草不生的沙漠地,她的乳汁,正在一天天枯竭,她丰满的身体,正在一天天干瘪下去……我们的地球母亲,她病了!她累了!她想呐喊,却发不出曾经甜美的声音,她想痛痛快快地流一场泪,人们却已浪费尽最后一颗水滴!

地球母亲生气了,她一掀手,全国各地内涝,长江水面与地面持平,山洪暴发,泥石流滚滚而下;她一怒吼,海啸席卷而来,台风暴戾登陆;她一跺脚,脚下的`山川五岳巍巍颤抖,地震火山频频爆发……人们的大肆捕杀,许多珍稀动物鲸鱼、大熊猫、东北虎正濒临灭绝危机,动物、植物、空气、温度正在失去原有的生态平衡!人们已经无视,一个母亲最悲切、最绝望的呼唤。

篇6:变形记小学生作文

走出这个房间,周围有许多与我样貌相仿的小蚂蚁,其中一个说:“欢迎新朋友加入我们蚂蚁家族,我们邀请他去冒险吧!”“好呀。”,许多蚂蚁都很欢迎我。

带头的蚂蚁带领我们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咦,这不是我的小区吗?”从蚁穴爬出来后,我发现这个蚁穴就建在我们楼下的草地上。跟着大蚂蚁,我们来到了一个房子里,我们在水池里举办游泳比赛,在香蕉上玩跷跷板,我还摘下许多乐高小人的帽子,“送给”其他小蚂蚁玩红蓝对战游戏,我们红队的蚂蚁团结有序,很快就“消灭”了蓝军。

今天我们玩的真开心,我从未想过蚂蚁们也可以快乐,高兴,友善,想起小时候对待蚂蚁的种种残酷暴行,我终于幡然醒悟,每个种类的生物都值得去平等对待,人类要是总欺负弱小的生物,势必会被大自然惩罚。

篇7:小学生变形记作文

今天早上,我来到书桌上找食物,“咯噔”一声,门应声而开,我悄悄地躲在了书柜里面。

哦,我忘了告诉你,我是一只可爱的七星瓢虫。昨天为了找食物,进了这户人家,让这家的小主人给装进了火柴盒里。晚上,我用尽全身的力气逃出了火柴盒,却没能逃出这个家。就算我藏得再好,也会被这家小主人发现的。你看,这不他又发现我了,他打算从书架上把我拿下来。但是我机灵的很,我知道如果被他抓住,就会变成“桌上马戏团”的一名“成员”或者是“桌上屠宰店”的“招牌肉”我想一想就心惊胆战。于是我很快飞到了床上,那床真乱呀!被子团成一堆,枕头扔到了地上,床单上都是彩笔印儿,于是我藏在了被子的一个角落里,不过他把被子一抖,我便露出了原形。我飞到了书架上,他便搬着椅子,嘴里大喊着:“哈哈!看我混世大魔王来也!”说着,他站到了凳子上,将书架上的书都扔了下去,我一看急忙又飞到了天花板上,他用笤帚探着天花板,想要把我弄下来,没想到自己反倒摔倒了。一瞬间,“啪啪啪”三个花瓶瞬间被打碎了。正在做午饭的妈妈应声跑来,看见房间内一片混乱景象,当即训斥了小主人一顿,并要他把房间收拾干净。

而我呢?那只可怜又弱小的小虫子,窃笑着飞走了……

篇8:小学生变形记作文

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练好“考试体文章”, 在学生成文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文本修改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过反复修改, 可以把写作主体的写作能力全面展现出来。可是教师批改会力不从心, 面对一百多位学生反复修改需要大量时间, 不能及时完成。久而久之, 学生对作文的修改也会变得不在意, 甚至完全忽略了文本修改这一环节。怎么办呢? 可以有针对性的找学生例文, 进行当堂升格练, 老师下水, 把握好方向, 学生参与改写与点评。

写记叙文更需要真情实感, 学生没有经过什么人生起落, 不易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 就先拿议论文为例, 写议论文, 要尽量做到事实论证和理论论证相结合, 能够正反结合、逐层深入; 用发展、联系、一分为二的眼光, 对事物进行辩证分析; 适当引用成语以求精炼, 引用诗词以显才华, 引用名言增强论证力度。当然, 更要围绕论述中心毫不动摇。

例如, 论“自信”, 以学生写的一则关于左思文段为例:

坚持自信就能成功。

西晋时期的左思出身寒微, 自幼反应迟钝, 长得丑, 又讷于言辞。学书法、弹琴, 都没有学成。他父亲对朋友说: “这个孩子智力差, 笨。”左思很不服气, 发奋学习, 以勤补拙。他着手准备写《三都赋》, 吃饭、走路想的都是文章。连家里茅厕中也放着纸笔, 一旦琢磨出好的句子, 便随时记下。当时, 在洛阳的才子陆机也在准备写《三都赋》, 听闻此事, 讥笑说: “这个丑八怪想写《三都赋》, 他写的文章只配给我盖酒瓮。”左思毫不动摇, 并请求担任掌管国家图书典籍的秘书郎, 借机勤学苦读。他日积月累, 终于花了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 达官贵人竞相传抄, 一时间洛阳纸贵。

每个人想要成功必须有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基础。

点评: 该生的文段有中心论点, 但是只有名人的事例, 没有议论性文字, 属于纯记叙。论证时, 基本就是以叙代议, 没有“辩”, 只有告知, 油水分离。如果整篇作文都是这样的例子堆砌在一起, 必然会造成文体不清。真正的事实论证, 应从剖析的角度展开, 评述事实, 切入点是“议”。

老师如果单纯说教, 可能就会有落实难到位现象。因此老师的下水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激情, 还能确立方向。

展示改后的文段: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拥有自信可以使人精力充沛, 笑傲一切困难 ( 点题) 。

西晋的左思, 出身寒微, 相貌丑陋, 他的周围充斥着嘲笑和辱骂。然而左思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沉沦, 他昂起头颅, 他自信可以战胜一切, 他要用行动证明他是最强的。正是在这样强大的自信下, 拼搏进取, 发奋学习, 以勤补拙, 当《三都赋》因“洛阳纸贵”而名垂青史的时候, 左思的自信定格在了历史的瞬间。他这样的自信使得曾嘲笑他的才子陆机都感到了不自信 ( 实例) 。正如阿什所说, “如果你觉得行, 那你就行, 觉得不行, 可能真的不行” ( 名言) 。自信可以为人生添彩, 失去自信的人, 他的人生不会闪光, 他的生命就像死水泛不起一点涟漪 ( 修辞) ( 反论) 。

改后的文段关键词领起, 防立意跑偏; 与名人并肩, 即引用名言, 担起厚重论点; 尝试运用论证方法, 使论辩条理清晰, 也就是在内容的基础上佐以方法。

虽然巴金先生曾经说过: “写作最高的技巧就是无技巧。”但这里的无技巧是说, 真正的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不会刻意地标榜什么写作技巧, 或是修饰辞藻, 而是已经不着痕迹地化用到了自己的文章中, 这是反璞归真的至高境界。而对我们来说, 人生阅历和阅读量都还不够丰富, 写作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也确实需要刻意留心和学习, 这方面把握到位, 在写作中适当运用, 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似乎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可他针对议论文写作初期的学生是有指导意义的, 建立这样一个局部的写作训练系统, 多次重复这种写作训练, 会在多次写作之间构建成一种内在的联系, 激发和唤醒学生作文的能力。

此外,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是重中之重, 当然不能在老师展示了下水文后就草草结束, 应在课上同时跟进另一事例, 当堂练习, 互相交流, 合作批改, 推荐一篇写好评语, 让发言人在课上朗读、点评, 好文可以借鉴, 反面例文可以作为警醒。老师可以亮模板, 但不可一味套作仿作, 在相互交流中完成材料的变形, 让文章变得充实缜密。

摘要:“符合文体要求”越来越为阅卷者重视, 高考作文必然是在一定限制下考查学生自由发挥能力的, 这样才能更好地检测写作水平。因此, 凸显文体特征势在必行。针对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例子堆叠问题, 培养学生说理能力显得重要而迫切。

关键词:高考作文,文体特征,议论文写作

参考文献

[1]陈艳姝.刍议网络时代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新思路.语文月刊, 2013, (4) .

[2]黄艳明.构建自己的写作训练系统, 你也可以.新高考, 2013, (10) .

篇9:小学生变形记作文

正巧他的几个同乡师兄、师姐在学生会干过,听听他们的意见倒是不错。

“做学生干部?一定要到学院!保研、奖学金,好处多着呢!”

“在学院做学生干部多没劲啊,每天接触的都是院里丁点大的事,一定要选学校的,平台高,机会多!”

“做什么学生干部啊,成天只知道争名夺利,能力没见得长多少,官气倒是一个比一个大!还是踏踏实实读书吧。”

没想到大学的学生干部,里面还会有这么多门道。意见听得越多,陈苏倒越迷茫了。

“当官”也要选对“衙门”

“我对学校的新活动、新政策如数家珍,可是院里有什么比赛、要评什么奖学金,我却成了最后知道的人。”

陈苏的师姐于菲曾经是校团委组织部副部长,她的班上有不少同学不动声色地评上了一些企业赞助的奖学金,还有若干金额颇丰的专业奖学金。这些奖学金,既没有提前通知可以申请,评选结果也从未公示,究竟怎么评上的。在于菲心中一直是个谜。

一般情况下,校级一、二、三等奖学金是要看成绩排名的。于菲的下铺以前是院学生会主席,虽然因为成绩不好没评上校级奖学金,可是年年都能得到院里的几个企业奖学金。

“要不是不小心看见了奖状,我们都蒙在鼓里。问她怎么申请评上的,她一直打太极不肯说。”于菲说,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所有评上的同学,无一例外都是院里的学生干部。

陈苏的另一名师兄则告诫他,如果能当上院里的学生干部,在保研时也能增加胜算。

去年的保研大战中,身为院报前任主编的师兄成功地在最终面试阶段PK掉了一名同学。

“当时我们俩的专业成绩、素质都差不多,最后考官向我提问时,我一紧张答错了,本来是要被刷掉的,但院里的老师帮我向考官说情,考官就又问了一题,我答对了,考官就把这次的成绩记了下来。”师兄语重心长地告诉陈苏,谁帮院里做事,谁没帮院里做事,院里都记着呢,关键时候就会起作用了。

吉林某高校大三学生曾小凡从大一入校起就加入了校学生会,经过几年的奋斗,他现在也算得上是学校的“风云人物”。除了经常跟校领导出席各种场合,还经常代表学校参加一些重大活动。“如果说我是校内红人,那也只是‘名声在外’罢了,其实还比不过一个院学生会的!”

曾小凡这么说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他的同班同学乔齐在院里担任学生会副主席。虽然他不时缺课,但那几门课的分数却挺高,就因为他经常帮这几个院里的教授办讲座、布置作品展。因为工作关系,乔齐时常出入学院团委办公室,院里的老师都对他“抬爱有加”,这学期他获得了院里唯一一个到名企实习的机会。

“比起乔齐,我在校学生会那些风光全是虚的。给院里做事多好,做了什么,自己的老师都是看得到的,和老师搞好关系了,办事多方便啊!”曾小凡感叹道。

平台高、机会多,原来校级干部优势更大?

“其实我更羡慕那些在学校组织里工作的同学,毕竟学校的平台更大。”天津某高校大三学生张智励是所在学院院报的学生记者,平时他的任务就是采访学院的活动。

张智励对自己的这个选择并不满意,学院的事情本来就不多,没有太多锻炼的机会。而且院报成员是清一色的理科学生,刚开始大家都不懂怎么写新闻,全靠自己模仿摸索。“哪像校党宣、校团委的报纸,他们的记者可以走遍全校,接触到学校的高层,接受专业的指导。”

最让张智励印象深刻的,是前年李开复到学校来做讲座,异常火爆,他在门外怎么都挤不进去。可是他认识的一名校报学生记者,就凭着记者证,在校团委老师的带领下从侧门进入会场了。那名校报记者不仅坐在第一排,最后还和李开复合影,这让张智励非常羡慕。

“站在学校平台上接触到的人员层次肯定比我们的高,而且能够代表学校到外界参加交流活动,被推荐到社会媒体实习。而我们呢,只能自己投简历,挨家挨户找实习,多难啊。”这段时间,张智励正在找关系,准备“跳槽”到校报记者团。

“找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校学生会的工作经验比院学生会的牛得多!”北京某知名高校大四学生吴潇在简历醒目位置上写着“院学生会主席”的头衔,这曾经让他感觉“非常自信”。

但一家小型投资银行的面试却给了他不小的打击。进入群面后,几个竞争者的专业背景都跟他差不多,其中有两人还担任过校学生会主席。结果面试开始后,考官差不多只向那两人提问,其他人看都不看一眼。这让吴潇觉得那个曾经引以为豪的头衔突然变得“形同鸡肋”一般。

担心找不到好工作,吴潇也想试试保研。因为成绩不够,他曾经打算申请行政保研,可是后来放弃了。因为学校只有校团委、学工部等校级部门有权留人,一直没怎么和这些部门打过交道的吴潇觉得自己“肯定没戏”。

篇10:变形记作文小学生

我有着一头长发,在微风中飘来飘去,上面还长着星星点点的嫩叶,好像翠绿的发卡,十分美丽。路人在我脚下走来走去,有的人在我面前赞美我的秀发,可有的人竟把我的头发拔了下来,这让我很苦恼。

第二天,我看见两个人,他们拿着锯齿向我走来,渐渐地,我失去了知觉。当我醒来时,已被削成了木条,遭受着同样噩运的,还有几位不幸的大树。我们被钉在一起,做成了相框,被装在墙上,今天真是太累了,我困极了,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篇11:小学生变形记作文600字

正准备去写作业的时候,我发现,一切东西,包括书桌、床、凳子等,都变小了,而且还在继续变小。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咚”的一声,我的头撞到了一个东西。我转过头去,原来是天花板。我顿时明白了:原来是我正在变大,所以所有的东西在我的眼中都变小了。

我变得不安起来,心想:会不会把天花板给顶破了。还好,并没有,我停止了长大。我低头看了一眼门口,门口已经变得和蚂蚁一样那么小了,我出不去了。我慌了,只好把墙壁撞破,跨了出来。

来到街上,街上乱糟糟的。人们看到我,个个惶恐不安,东逃西窜,我只好往偏僻的地方跑去。不知不觉,我来到一片树林里,坐了下来,心里害怕极了。

“现在我该怎么办,回家妈妈还认得我吗?同学们还认得我吗?”我越想越伤心,哭了起来,一加仑一加仑的眼泪流了出来。

不知过了多久,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不远处的森林突然着火了,哗啦啦的眼泪把火给灭了,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见到这情景,我停止了哭声,跑了家。我从被我撞破的墙壁进去,奇怪的是,桌子上的东西变成了一块蛋糕,上面用奶油写着:“吃我”。我不假思索,拿起来就直接吃了下去。我吃下去后发现,一切都变回了原来的大小,连墙壁都恢复原样了。“我变回来了,”我惊呼着,开心的笑了。

篇12:小学生变形记作文600字

我飞到了一棵树上,有许多鸟落在树上谈笑,我忙上前去和它们聊天,正聊到兴头上,一颗拇指大的石头飞了过来打破这片祥和。鸟儿们都飞了起来,我也飞上了树梢,看着同伴们纷纷逃走,我却不知所措地飞在半空中。又一颗石子飞来,我没来得及飞走,被石子打下了树。

我被一个男孩握在手中,无法逃脱。我晕乎乎地,眼前闪过一个画面,表哥正拿着弹弓射小麻雀,爬上树抓羽毛未长全的小鸟。如果当时我能阻止他就好了。

我被带到了一个大笼子里,笼子里还有两只喜鹊。等男孩走后,我借机捣弄着笼门。最后,嘴爪并用打开了门。两只喜鹊看到了,也冲了出来,我们告了别。我感到饥肠辘辘,才想起我从出门到现在快中午了连口饭都没吃。

我来到一户人家的阳台上,家中的女士似乎很喜欢我,捧来了大米放在了地上,然后躲在屋里看着我。我犹豫不决:吃吧,如果她突然冲出来把我抓住怎么办;不吃吧,我都要饿晕过去了。最终,饥饿战胜了恐惧。我一口气把米粒全吃光了,然后开心地叫了一声飞走了。

篇13:小学生变形记作文

一、新新媒介的产生与大学生的网络化生存

新新媒介一词源于美国理论学家、科幻小说家保罗·莱文森。他认为:新新媒介是互联网的第二代媒介, 兴起于20世纪末, 兴盛于21世纪。其界定性原理是:一、消费者即生产者;二、生产者多半是非专业人士;三、每个人都能按自己的兴趣和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介;四、大部分新新媒介是免费的;五、新新媒介之间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六、新新媒介具有比搜索引擎、电子邮件更强大的功能。[1]如国外的第二人生 (Second Life) 、聚友网 (My Space) 、脸谱网 (Facebook) 、掘客网 (Dig) 、优视网 (You Tube) 、推特网 (Twitter) 等。

在我国, 新新媒介的发展一直紧跟国外步伐, 并呈现出新的表现形态和特点。2000年, 博客的引入使中国从强调“精英群体”的新媒介时代逐渐过渡到强调“社会分享”的新新媒介时代;2005年, 在Facebook的影响下, 人人网的强势来袭拉开了中国社交网络发展的序幕;2006年, 优酷的正式上线让“拍客无处不在”的理念深入人心;2008年, 开心网入世既脱俗的娱乐气质让起早贪黑的偷菜、乐此不彼的抢车位和买卖奴隶成为一种独特的办公室文化;2009年, 在新浪微博的带领下中国微博产品遍地开花, 中国进入了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2011年, 微信、唱吧等新兴即时通讯工具和手机KTV的闪亮登场给新新媒介用户带来了新的移动化立体式沟通体验。

网络化生存顾名思义是以网络为依托的生活方式, 它表现为人们随时随地都离不开互联网, 对网络产生了严重的心理依赖和行为依赖的一种生存状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3G+Wi-Fi”技术的日渐成熟和完善, 有人的地方就有网络, 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 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使用媒介做任何事成为可能, 网络化生存成为多数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网民的主要生存方式。首先, 大学生追求时尚、潮流、敢于尝试新事物、新想法的特点, 使其对移动互联网、高科技电子移动终端的熟悉程度和新新媒介所打造的时尚的、新潮的社交方式的亲和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年龄层次的群体, 他们比任何其他年龄层次的群体都更早地、更快地接触到各种社交媒介, 同时更频繁地使用这些媒介。其次, 传统媒介时代“象牙塔”式的学术环境在日益丰富的互联网信息系统的冲击下变得支离破碎, 新新媒介所打造的开放性、隐蔽性、集群性的社交网络成为大学生群体批判现实、发泄不满的革命阵地。

二、新新媒介中大学生信息传播的另类表达

大学生追求自我、个性的群体特征以及非主流、感性化的信息接收方式, 让他们更容易在日新月异的媒介环境中, 在新新媒介所营造的游戏规则和舆论氛围中缺乏理性的思考, 更多地凭借我喜欢、我觉得、我愿意等个人的主观感受来选择、判断媒介信息, 更容易对社会的各种“不公正”现象和偏颇的言论从个人的喜恶出发打抱不平, 更容易在多数人的怂恿特别是意见领袖的鼓吹下、在势如猛兽的信息洪流中随波逐流, 更容易沉溺于社交网络的大众狂欢而无法自拔。正如马尔库塞所描绘的“单向度的人”, 他们心甘情愿地被媒介所绑架, 心甘情愿地依赖于媒介所营造虚拟的互动人生, 却在过度的依赖中逐渐失去真实的自我, 让网络依赖成为一种求生的本能。

(一) 自我麻醉———媒介包装下的“完美”使自我实现成为一种赝品

作为一个崇尚个性自由, 敢于挑战冒险的年轻群体, 大学生不仅喜欢尝试新事物所带来的刺激感, 同时又惧怕被漠视的孤独感。面对现实生活中残酷的竞争压力和人际关系中的备受冷落, 他们迫切地希望得到他人尤其是同龄人的关注和陪伴。而新新媒介我的相册、我的日志、我的个性签名等以“我”为中心的设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实现”的舞台, 让他们的存在感、归属感空前膨胀。于是,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乐衷于在社交网络上依赖于他人的肯定和关注寻求自我存在的价值, 他们就像一个还未长大的孩子, 在现实的迷茫和孤单的驱使下, 在网友毫不吝啬的溢美、极尽谄媚的奉承甚至极端的嘲讽挪移中不余其力地通过晒幸福、秀恩爱、求关注等不断地演绎着自己的“完美”人生, 陷入自我麻醉的大众狂欢。

这种“狂欢”平衡了现实和虚拟世界的精神落差, 是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中意见领袖和精英群体的奋力抗争, 更是大学生内心孤单脆弱的强烈表现。当大众狂欢的喧嚣过后, 孤单是不可避免的。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女教授谢丽·图尔克所说:“科技最吸引我们的, 也是我们最脆弱的地方, 我们内心特别脆弱, 既不希望体验孤独, 又怕亲密关系的束缚, 我们可以发明出代替人的友情的机器人来陪我们说话, 感受到一种被关心和陪伴, 但那只是一种幻觉。”[2]这种不敢直面孤独的依赖, 只是大学生内心成熟的姗姗来迟, 它将大学生带入了大数据时代媒体包装下的自我麻醉, 让大众狂欢成了一群人的孤独。

(二) 集群放纵———“本我”解放下的话语暴力到行动暴力

弗洛伊德认为, 人类精神生活的大部分以无意识 (潜在) 的形态存在, 意识的表达相当于浮在海面上的冰山, 而无意识则深藏在水下。人有一种把内心的积蓄力量外发的倾向, 这种愿望得到适当的满足便会有一种快感, 否则会感到压抑。[3]大学作为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 也是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重要时期。作为最活跃多变的社会群体, 大学生有着比常人更为

东南传播2013年第8期 (总第108期)

强烈的内心冲动和表达欲望, 而新新媒介赋予的真正的充分的权力, 对个体“本我”的解放无疑让这种外发的言行放纵倾向更加突出。

受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响以及在集体无意识的群体压力和意见领袖的鼓吹和煽动下, 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放纵呈现出强烈的暴力化倾向。在人肉搜索、网络围观、网络论战等集群事件中, 新新媒介的虚拟性、开放性、匿名性、集群性使得大学生网民容易失去对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从而以情绪化、粗俗化、偏激化、极端化的言语进行非理性的以讹传讹、肆意的指责发难、攻击谩骂。如针对近年来的中日钓鱼岛等问题的国际关系和民族关系争端以及民与官、贫与富的冲突等个体权利保护和社会阶层的矛盾, 一些“网络愤青”满怀对民族命运和社会公平的忧虑和使命感, 打着爱国爱民的口号, 以“庶民胜利”的姿态肆无忌惮地发泄内心的情绪, 表达激烈、偏激的言辞。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群情激愤中以“轰炸式”的情绪宣泄加入巨大的舆论洪流中, 陷入“沉默的螺旋”, 话语暴力就很容易演变革命性的力量, 成为行动暴力。

(三) “娱乐至死”———娱乐的精神霸权下的媒介奴隶

在大学生平静的生活里, 娱乐是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一个重要诱因。他们喜欢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畅聊明星八卦, 观看各种娱乐节目, 调侃各种具备成为大众嘲讽挪移、谈笑的有趣对象, 喜欢任何具有娱乐性质的“屌丝文化”。因此, 在充满娱乐气质的社交网络里, 大学生网络群体张扬的个性, 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表现欲望和自我意识以及深层的诉求都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抒写。但是, 在不断膨胀的物欲积压下, 在疯狂的时间追逐下, 在不知疲倦的娱乐生产下, 大学生很容易陷入过度娱乐的调味中。

面对越来越多港台腔、伊妹儿, 黄段子;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肆无忌惮地通过粗味的语言、另类的角色扮演等放纵的言行进行哗众取宠;越来越多的明星偶像千方百计地通过作秀、绯闻、私生活爆料等杀手锏来迎合大众的“偷窥”欲, 大学生就像一群乌合之众, 在虚幻迷城中, 让娱乐超越了躯体的欲望, 成为一种精神霸权。它不断侵蚀人们的思想, 消解大众的记忆, 最终, 将我们打上“娱乐至死”的烙印。就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惊呼:“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 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 毫无怨言, 甚至无声无息, 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4]

由此可见, 这种表达变形是基于新新媒介的高度去中心化的, 个体的破碎并没有简单的换来主体的自由, 而是使自我的认知与表达成为脱缰的野马, 变得放荡而不羁。人性中一切肮脏的东西开始滋生, 自我实现变成了自我麻醉, 自我解放变成了自我放纵, 自我思考变成了自我娱乐。解构与娱乐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二者是否具有真正的理性思维, 解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追求一种更大的表达自由, 而娱乐只是为了逃避险境, 而寻求的一种自我满足。因此, 当代大学生的表达变形, 既缺乏启蒙运动中那种挑战一切的革命精神, 也缺乏解构主义中那种质疑一切的理性思考, 而是当代大学生面对大数据的一种自我逃避。暴露在信息的洪流中, 我们是迷茫一代, 我们不知道善恶、无法辨别真假, 我们被媒体左右, 我们也是媒体。新新媒介催生并引发了这一切,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自我认知的缺失

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状态, 不断地发表心情, 不断地上传照片, 不断从相似的群体中寻求现实生活中缺少的存在感和心理安慰, 这种为了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和欢迎的刻意迎合和取悦, 很容易造成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缺失。首先, 社交网络的普及, 让大学生几乎每时每刻都腻在一起, 一起聊天, 一起分享照片, 一起八卦娱乐, 他们习惯了网络化生存的人际交往, 习惯了网友之间的众星捧月。为了更好的融入朋友圈, 为了更受欢迎, 他们会因为怕被同伴排挤而放弃自我的选择, 会在同龄人的相互比较和心理压力下, 被迫去穿“合适”的衣服, 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说违心的话, 甚至挑衅、恐吓、伤害他人。这种朋友之间要做同样的事, 说同样的话, 过同样的生活的“同辈压力”不可避免会让大学生在现实的失落与虚拟世界的得意中迷失自我, 造成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缺失。

2. 代际之间的断裂

可以这么说, 社交网络并没有实质上提升用户的交流能力, 反而信息的碎片化和加速度所带来的肤浅使得更多的网络交流意味着更少的意义, 这种局限在年轻人之间的网络交往, 无论是幽默的语言, 创意的生活, 还是搞怪的风格, 都让用户保持在青春期水平, 尤其让大学生拘限于同龄人之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种拘限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 加上失去耐性的交流与沟通, 将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与父母长辈之间的沟通困难, 最终导致代际之间的断裂。也就是说, 社交网络消耗了用户过多的时间而妨碍了大学生现实的人际交往, 它们就像一只爬虫, 正一口一口地吞噬着大学生应有的生活情趣, 让他们失去耐心与父母、家人坐着聊天, 吃饭。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试图走出长辈的桎梏, 同时越来越多的父母长辈找不到和孩子沟通的时间和基点, 即使身在咫尺, 心各一方, 代际之间的断裂也就不可避免。

3. 社会阶层的仇视

社会阶层仇视主要指的是公众尤其是平民阶层的仇富、仇官心态, 还有仇视非法致富、为富不仁、贪污腐败、与民争利的个体和组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兴盛, 嫉恶如仇的大学生网民很容易对不同的社会阶层形象进行以偏概全的描述和总结, 并在社交网络的集群放纵和群情激愤下进一步进行非理性的夸大和偏激化, 从而让社会阶层的仇视和抵触日益凸显, 具体表现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不信任和形象标签化。如富人的标签就是骄奢淫逸、为富不仁;公务员的标签就是待遇丰厚, 假公济私;官员的标签就是贪污腐化, 官官相互;农民工的标签就是集群闹事, 素质低下;餐厅都用地沟油, 农民喂猪都用瘦肉精等。这种不公正、非理性的形象标签就像一道无形的墙立在社会阶层中间, 隔阂着社会公众的和谐与信任, 成为仇视滋生的肥沃土壤。

三、大学生主体重构的外在优化与内在超越

大学是人生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 也是青年学生开始主动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价值观塑造的时期。因此,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也更容易在势如猛兽的新新洪流中随波逐流, 丧失真实的自我。面对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表达变形, 将外在环境的优化逐步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自我超越和表达以促进大学生的主体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 社会文化和网络语境的营造

大学生主体的重构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和网络语境的营造, 即需要连接学校、家庭、传媒组织等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主体重构的外在优化。首先, 网络的自净化, 不仅需要官方媒介组织的中坚力量, 还需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理性的舆论导向, 即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层次的众多的理性网民和意见领袖的参与, 通过理性的辩论和各抒己见, 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信息, 做到理性的网络表达。这就需要鼓励不同领域的社会精英更多的进入社交网络平台, 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舆论导向作用。其次, 社区和家庭作为大学生社会教育的重要阵地, 具有早期性、权威性、日常性、长久性等特点, 其特有的家庭文化和社区环境, 能对大学生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父母和亲人作为大学生亲密的接触群体和最早的老师和朋友, 其具有道德感染力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的主体重构的内化具有重要作用。再次, 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还可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 用优秀的媒介作品、媒介文化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价值观, 并通过深入大学校园的双向互动沟通和积极的活动参与推进大学生主体重构有外向内的转化。

(二) 媒体赋权与自我意识的确立

当今传媒业巨头鲁伯特·默多克有句名言:“谁掌握了传播的入口, 谁就掌握了世界。”网络传播的把关人指在网络传播系统之中, 对传受者发布的新闻、信息、资讯、广告、娱乐等进行中继和过滤, 并对传受者的思想和网络行为、媒介素养进行约束和塑造的人、组织或技术、制度、公德、体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5]在新新媒介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中, 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生产者和传播者, 其“把关人”的角色也越来越明显。因此, 树立大学生自我把关的意识, 做到信息的理性收发对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表达变形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自我把关意识的树立, 一方面需要大学生明确自己作为“媒介人”的身份和地位, 从而更加注重自己在社交网络使用和表达中拥有的权利和义务, 主动的约束和规范自己的媒介行为;另一方面, 也需要大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

2013年第8期 (总第108期) 东南传播116

实践中形成符合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 成为一个符合时代媒介文化和审美品位但又不失个性和创造性的真正的“媒介人”。

(三) 媒介素养与公民意识的提升

“媒介素养”一词最早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汤姆森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目前, 国内外学者比较认同的是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所下的定义: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6]这个定义是基于传统媒体框架下的思考, 并未考虑到信息社会互联网媒介的日新月异。在新新媒介时代, 传统媒介素养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等在新的媒介形式下, 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挑战和削弱, 可以说与今天建立在Web2.0时代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

在Web2.0时代, 用户的媒介素养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生产者、传播者的媒介素养, 又是受传者的媒介素养。作为一个多变性和可塑性极强的群体,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它不仅需要国家、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共同重视和努力, 更需要充分贯彻大学生自我个性特性的主动学习和自我教育, 形成大学生作为有意识的“媒介人”的内在超越和自觉。因此, 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到媒介素质的锻造, 强调将外在的优化转化为内在的并自发的表达, 是媒介素养人格化的核心, 也是真正解决表达变形问题的关键。

1. 批判性媒介素养的形成

在媒介理论中, 单向度的人是指一味认同、被动地接受媒介信息, 心甘情愿被媒介牵着鼻子走的人。媒介传授真理, 他们欣然接受, 媒介散布谬论, 他们依然接受, 他们就像媒介精心安置的木偶, 通过媒介感知世界、认识世界, 并在媒介的强大的影响下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单向度”到“多维度”。在新新媒介的视阈下, 批判性媒介素养要求人们摒弃对新兴媒介诚惶诚恐的消极态度, 从而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被媒介影响甚至被异化的命运。也就是说, 批判性媒介素养的形成要求大学生实现从一味认同、被动的“单向度”到敢于质疑、批判的“多维度”的转变。这种“多维度”不仅是指对客观真实信息的的认知, 也包括对信息传达情感的理性接收, 对信息审美内容的甄别和欣赏以及对媒介价值观的认同和解读。正如美国学者大卫·波特所说:“媒介信息中包含认知信息、情感信息、审美信息、道德信息, 正是信息的多种构成形式决定了媒介素养是多维度的。”[7]

2.“媒介人”的形成

从大众狂欢到审美自觉。媒介素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文化, 如果缺乏对美的理解, 就无法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的认知、甄别和解读。因此, 在新新媒介视阈中,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将媒介内容作为大学生审美实践的活动对象, 通过网络流行文化的超越与解读、书画美学的学习与鉴赏、网络文学的解构和再创造等美育形式将大学美育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 不断塑造大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 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形成大学生作为“媒介人”的审美自觉, 是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自觉”不同于单一的审美文化, 更不是对“存在即是美”的简单理解, 而是从媒介认知、媒介内容甄别、媒介价值认同等角度出发通过对本我的塑造不断形成地对媒介美、信息美的自我有意识的认同和品读。它要求大学生在新新媒介环境中摒弃传统大众狂欢中受众对信息的简单娱乐需求, 摒弃作为感性的个体对信息的非理性接收和评判, 摒弃对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理念的冷漠和疏离。

3. 完美人格的进化:从“本我”到“自我”到“超我”

自我、本我、超我人格的三重结构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 “本我”代表潜意识的欲望, 奉行快乐原则;“自我”是有意识的感觉、思考、判断和记忆, 奉行现实原则;“超我”则是“完美”支配下的个体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价值观念, 奉行道德原则。在“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中, 媒介能直接影响的部分是“本我”。媒介技术的发展, 使得本我的内在冲动和欲望得到极大的满足, 这种潜意识的满足带来的快乐使得人们在媒介文化消费中越来越注重感官刺激和情绪发泄带来的娱乐需求, 而忽视和弱化了媒介的负面传播对人们的侵蚀和影响。因此, 从“本我”到“自我”到“超我”人格的演进不仅需要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的感化和塑造, 还需要大学生在媒介的使用过程中主动地弱化自我潜意识里对娱乐的强烈欲望, 通过有意识地压制和摒弃内心的浮躁和冲动, 不断地加强本我有意识的思考、判断和记忆, 逐渐形成奉行道德原则的超我状态。

摘要:随着人类互联网朝着Web.3移动融合时代演进, 比新媒介更“新”的媒介——新新媒介应运而生, 推动中国从社交网络时代进入移动社交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新新媒介的使用主体, 其对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集群放纵、自我麻醉等表达变形问题也更加凸显。笔者认为, 从大学生主体重构的外在优化和内在超越出发, 注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到媒介素质的锻造, 强调将外在转化为内在的自发的表达, 是大学生媒介素养人格化的核心, 也是真正解决表达变形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新新媒介,社交网络,网络化生存,大学生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 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1) .[1]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 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1) .

[2]刘莹.浅析新新媒介的媒介伤害[J].东南传播, 2013 (2) .[2]刘莹.浅析新新媒介的媒介伤害[J].东南传播, 2013 (2) .

[3]陈力丹.舆论——感觉周围的精神世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1) .[3]陈力丹.舆论——感觉周围的精神世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1) .

[4]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 .[4]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 .

[5][7]彭涛.网络传播把关的张力与限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5][7]彭涛.网络传播把关的张力与限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

篇14:浅析《变形记》背后的真正变形

关键词:格里高生理变形 人际关系变形 心理变形

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86-01

卡夫卡的著名短篇小说《变形记》讲述了为父母家庭一直拼命工作的格里高,于某天早上突然变成一个巨大的甲虫,从而引起了身边人一系列的外在和内在的“变形”,世态炎凉中格里高最后孤独而又痛苦的死去的故事。卡夫卡用荒诞和现实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现代人在工业化社会的巨大压力下所产生的异化。那么,格里高“人变虫”的异化下还隐藏着哪些变形呢?

1 格里高的生理变形

谈及“变形”,文本中最为直观的就是格里高从人变成甲虫的生理变化。在工业化极度发展、机器生产成为主流的经济模式的背景下,格里高的行为和思想受工业生产机器的束缚十分严重;同时,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情关系逐渐趋于淡漠。现实工业社会给格里高带来了不能承受的压力,在无法逃离的矛盾和压力在格里高内心达到一个极点时,他只能通过一种荒诞的变形来反抗、来逃避,变形实为一种反抗。人变形成为虫是不现实的,但变成甲虫后格里高的遭遇确是真实的;人变形成为甲虫是荒诞的,但是透过甲虫的眼睛,却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的真实面貌。可以说,卡夫卡对于“甲虫”的意象的选择,精准到位且意味深长。

2 人际关系的变形

格里高的变形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他切断了家里的经济来源,而格里高原本在家里存在的意义就在此时被严重的弱化了。这使格里高自身感到异常的痛苦和自责,但其父母和妹妹的反应更为直观,那就是浓烈的渴望“摆脱”格里高。失去了经济功能的格里高就不再是从前的格里高,这也是小说中人际关系发生变形的根本原因。

2.1 格里高与妹妹的人际关系变形

格里高妹妹对格里高的态度变化是贯穿整个文本的,它应是人际关系变形中最为明显的一条主线。从妹妹隔着门悄声说“格里高,开门吧,我求你”时她对哥哥的担心,到文章结尾处她那么深深的爱过的哥哥去世后,她竟然能够跟父母“安心”的进行了一次“溫暖的旅行”。

格里高去世时的孤独悲伤与此时的“温暖阳光”形成了鲜明而又颇为讽刺的对比,格里高对妹妹的疼爱与妹妹对格里高的厌恶也构成了一对意义深刻的对比,在这些激烈的对比中,更加深刻的体现出了工业化社会人情冷漠的悲哀。我们也不禁思考,嫁为人妇以后的格里高妹妹在生活的压迫下,会不会也成为新的“变形人”?

2.2 格里高与父亲的人际关系变形

众所周知,父子关系是卡夫卡一生难以逃脱的噩梦,他的一切不幸全都根源于他的专横、粗暴、能干、生命力旺盛、逆反心理严重而又有极强的支配欲望的商人父亲。这种不同于一般父子关系的异化关系不可避免的在卡夫卡的作品中表现出来,正如在《变形记》中,对格里高的心境变化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几次致命打击全都是由其父亲完成的。

不论对于卡夫卡还是格里高,父亲这一角色都起了决定性的毁灭作用。对于卡夫卡而言,父亲摧毁的是他的意志和精神;而格里高的父亲则是将这种形而上、哲学意义上的摧毁具体化到肉体上,成为卡夫卡小说反复使用的题材。

格里高的父亲因为格里高对经济利益的妨碍,竟然愤怒到用苹果去攻击格里高,导致格里高伤重不治,最后绝望而死。这种不同于正常状态下的父子的感情,则是更深层意义上的隐含人际关系的变形。与妹妹和父亲的人际关系的变形折射到社会上,则是更为大众的金钱利益下人心的冷漠和人际关系的变形和异化。

3 心理变形

故事中各个层面的心理变化也串通成了故事发展的另一个隐藏线索,而这些不同方面的心理变化也正是“变形”实质中的一种。

首先,我们来浅析格里高的心理变化,我认为这大概可以分成3个阶段:第一,格里高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后的惊慌、忧郁。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发现自己大多数时候是忍辱负重且饱尝痛苦。第二,格里高看到家里并不乐观的经济状况而焦虑、自我责备,然而也是从这时开始,格里高的家人对其态度开始恶化。格里高的自责心理和亲人开始厌恶格里高的心理变化交织在一起,更加值得深思。第三,格里高受重伤后,屡次被父亲厌弃直至绝望。变形后的格里高,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真实的感受到了人情的淡漠,从还具有人类的不安情感到最后情感的消失,格里高的心理变化通过文本鲜明的表现了出来,这也是工业化社会下人类感情趋于冷漠的一个变形的典型过程。

其次,我们能够看到的还有格里高亲人的心理变形。格里高的母亲、父亲和妹妹对他的不断厌恶和疏远,都是一种心理变形。

变形记》的心理变化过程是社会人心理变化的一个总结性缩影。工业化社会下的人心的淡漠化和利益化已经是历史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每一个社会人都在经历着心理的“变形”,直至我们的精神世界彻底萎缩。

4 结语

《变形记》中的变形不仅仅是从人到虫的生理变化那么简单,他还包含着复杂的心理变形和人际关系变形,同时也是更大范围上的工业化社会人群的心理折射。格里高变形后,体会到了被社会抛弃的孤独感,他的外形是甲虫,因此他的“人心”无法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而这种现象实际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变形的甲虫”,永远有着无法排遣的孤独感。

《变形记》不只是变形,变的不只是形,更是人类精神的异化。

参考文献

[1] 罗锡英.试论《变形记》的空间叙事[J].作家,2011(16).

[2] 吴翊卿,贾莉萍.变形世界中的自我——论《奇境》中主人公对自我的追求[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3] 吴晓樵.青年茅盾最早提及卡夫卡[N].中华读书报,2011.

上一篇:高校学籍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论文下一篇:三分钟5岁的儿童故事500字